第一篇:浙江沿海地区民用房屋台风灾害防护措施调查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浙江沿海地区民用房屋台风灾害防护措施调查研究
(园林与建筑学院 梁夏龙 土木092)
摘 要:台风灾害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登陆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受台风影响,每年都有大量土木工程结构发生风灾破坏,尤其是在广大的村镇地区,低矮房屋抗风能力很差,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灾害。本次,我们8人社会实践小组利用7月14号到7月20号通过宁波、舟山等浙江沿海地区的走访,收集当地房屋存在的缺陷以及被台风破坏的图片,针对调查资料,结合目前所学土木工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指导,总结出当地民房存在的缺陷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台风 灾害 浙江 社会实践 村镇地区 措施
一、前言
(一)、台风的危害
风灾是自然灾害中发生最频繁,也是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图1-1为1950-1999年全球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由图可知,风灾损失几乎与地震损失相当,而且发生比地震更为频繁。据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风灾造成的损失达100亿美元,年平均死亡人数2万人以上。可见,风灾是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的自然灾害。
图1-1为1950-1999年全球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台风是风灾中破坏力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频繁,据近年来的统计,2004年台风“云娜”造成浙江省数万间房屋倒塌,约18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人民币;2005年,8个强台风在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登陆,造成429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466.06万公顷,数数十万间房屋倒塌和损失,直接经济损失814.7亿人民币;2006年,强台风“珍珠”造成31人死亡5人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32.03万公顷,倒塌房屋1.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3.4亿人民币,超强台风“桑美”给浙江苍南和福建福鼎的部分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两省因台风死亡456人,失踪11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96.5亿人民币;2007年,台风“圣帕”造成福建、浙江两省11人死亡1人失踪,倒塌房屋4043间,损坏房屋1.9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5.91亿元,台风“韦帕”造成浙江省5人死亡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6.2亿元。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群发性显著和成灾强度大等特点。
(二)、村镇房屋受灾现状
在土木工程结构中,村镇地区的低矮房屋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为普遍,也最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村镇低矮房屋是大部分人群的生活场所,而这类结构在抗风能力极为脆弱。一旦发生台风危害,会直接威胁到这部分人群的生命安全。如1991年孟加拉国风灾损坏和摧毁民房100万间,造成14万人丧生,损失达30亿美元,损失达300亿美元。近15年来,我国村镇低矮房屋的台风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强度较大的台风影响下,房屋损毁现象十分严重,如图1-2所示。
图1-1为1950-1999年全球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二、正文
本次趁着学校号召的全院范围内开展的“201
1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立项工作”,我们由梁夏龙、徐宁、沈璐璐等八名土木工程专业同学组成的社会实践小组利用暑假期间,在7月14号到7月20号对浙江省沿海地区欠发达地区,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双岙村和华峙村为主要主要调查地区,收集当地民用低矮房屋受台风破坏的照片以及存在缺陷的照片。针对调查资料,结合目前所学土木工专业知识,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讨论研究计算以及指导老师张欣老师的专业指导,总结出当地民房存在的缺陷和解决措施。
(一)现有房屋所存在的缺陷
1、房屋整体结构上的缺陷
我们所调查的地区的房屋的结构主要为砖砌体结构,如图2-1,2-2。
图2-1 3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图2-2 这类3 ~ 4 层砖砌体结构是建造于20 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的(图2c),其在风灾中倒塌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类房屋的基本结构大致是:横墙为主要承重结构,且为立砌空斗,厚度方向未设眠砖,墙体本身的稳定性差;屋角及纵横墙交接处未设构造柱,房屋在平面维度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前后纵墙开大窗或门连窗,墙体存留很少,加上房屋为大进深,横墙中间却无纵墙连接,这样使得整个房屋在侧向抗力上存在空缺;楼板2 层或2、3 层为多孔混凝土楼板,个别有圈梁,大部分无圈梁,楼板直接架在横墙上,与墙体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整体;楼板中部大开洞,后设木楼梯,楼梯洞口四周未设楼梯梁,致使房屋的水平向构件抗力减弱;顶层为木楼板,无圈梁,个别民房此层木楼板未设置,形成了2 层半空斗墙,且中间无任何纵向连接;屋面为斜屋面,木檩条,小青瓦。这种房屋在台风的袭击下经常出现迎风山墙的破坏导致混凝土多孔楼板的塌落,产生的伤害极为惨重。
2、外墙砖起壳脱落
本次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房屋都存在外墙砖起壳脱落的问题。如图2-
3、2-4 外墙面砖是一种瓷质砖,将其镶贴在外墙上,可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性,但常常发生起壳脱落现象。房屋外墙砖的脱落不仅会在台风来临被风刮起以致造成行人被砸伤以及其他危害,而且还会极大程度地降低房屋的耐久性,从而造成一系列的问题。造成起壳脱落的原因主要是: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图2-3 图2-4
(1)基层上有浮灰、油渍、表面过分光滑,使镶贴砂浆和基层粘不牢,引起面砖脱落。所以镶贴面砖前,基层要清理凿毛。
(2)
水泥、砖、砂及水等含有盐分,砂浆或混凝土在冬期施工中掺入过多的氯化钙、含盐等抗冻剂,盐随水分析到表面,在基层上形成结晶的粉末,泛白,发花,这就是所谓的析盐。
(3)基层或面层干湿不一样,也可使面砖脱壳。基层太干,基层吸砂浆中的水时,水分在缓缓渗透,使基层与砂浆的粘结力大为减少,砂浆与基层脱壳。如基层过湿,表面有浮水,砂浆上墙后往往下坠,不仅施工困难,且因砂浆下坠使面砖上部不饱满,冬季积水结冰膨胀、造成面积脱落。
(4)粘贴面砖的砂浆,稠度不一,厚薄不匀,则干缩不一可导致面砖脱壳。所以基层要平整粗糙,砂浆稠度要大致一样,厚度宜在10~15㎜之间。
(5)冬期施工面砖受冻,夏季施工面砖受曝晒,均可引起面砖脱壳。
(6)技术不熟练。引起面砖脱壳。操作工技术水平较低时,砂浆会时多时少,过少砂浆不饱满,过多则面砖要凸出。面砖上墙后,多敲多揿,使砂浆离析泌水,部分砂浆流淌,墙面污秽、难看。泌水在面砖背面形成水膜,降低砂浆的粘结强度,砂浆干缩时,容易出现脱壳。
(7)施工中碰动面砖,在砂浆未硬化前,面砖受碰撞,会引起面砖脱壳。例如,起木条时触动面砖等。
3、附属结构的不合理之处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图2-5 在本次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房屋附属结构不合理之处,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我们发现当地居民普遍采用在屋面上用砖头压瓦的方法来防止台风时瓦片飞走,如图2-5所示。对于居民采用的砖头压瓦方法,根据风致飞行物的公式L=(0.5PaUfCF)/(I pm g),式中,L是将要被风吹起物体的特征尺寸;Pa是空气密度;pm是将要被风吹起物体的材料密度;CF=F/0.5PaUoA是是空气动力系数,其中F是总的气动力,A 是参考面积(不一定是力的作用面积);Uf是飞行临界风速;I 是固定强度完整性系
数,即移动物体所需要的力除以物体自重的倍数值;g 是重力加速度常量。则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反推飞行临界风速。取屋面倾斜面上的面积A 来计算升力,这时的竖直向上升力为: L=0.5Pa Uo CpACOSa 现以普通砖为例,L为0.053 m,ρmg 取18 kN/m3,ρa为1.29 kg /m3,并取I = 1,这样可以算得使砖块飞起的临界速度Uf是27.2 ~17.2 m/s。也就是说,当在屋面高度H = 6 ~12 m,风速达到17.2 m/s 时,在屋面最不利区域的砖块就会被风吹起;而当风速达到27.2 m/s 时,在屋面任一处的砖块都可能会被刮起。而台风都是12级以上,10 m 高度处的10 min平均风速超过32.6m/s,远超过使砖块飞起的临界速度。
由此可见,屋面上任一处的砖头在发生台风时都可能被风吹起,生成容重很大的风致飞行物,会产生更大的损害,是很危险的,应予以避免。2
(二)解决措施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以上几项是我们经过近7天在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以双岙村、华峙村为主的地区调查研究所发现的当前村镇房屋在防台风时所存在的几个较为明显的问题,经过我们的研究讨论,我们针对调查资料,结合目前所学土木工专业知识,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讨论研究计算以及指导老师张欣老师的专业指导,总结出了几个措施:
1. 针对民用房屋在整体结构上的缺陷,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框架和砖混结构的房屋在抗风能力方面是比较不错了。但是,一些构造措施较差的砖混结构的房屋的抗风性能是很差的。这个原因主要是当地房屋是由居民自己建造的,这些居民虽然是懂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但是毕竟没有学过相关专业知识,在专业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从我们走访的房屋来看,很多房屋存在圈梁、构造柱、抗风柱不合理以及不够的问题。本人的建议是希望政府能请专业人士讲解构造措施的重要性,以及指导居民建造房屋。
2.针对民用房屋在外墙砖起壳脱落的,本人有一下方面的建议。
(1).在找平层施工时,要先清理好基层并按照要求冲洗润湿基层。找平层厚度超过20mm的要分层施工,不得一次抹灰过厚。严禁使用石灰精。使用合格水泥,严禁质量不合格水泥进入工地。(2).夏季施工,因为太阳直射,墙面水分容易蒸发,要及时养护,保证水泥正常水化。要有专项施工方案。
(3).粘贴砂浆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推广使用商品专用墙砖胶黏剂。(4).饰面砖接缝的宽度不应小于5mm,尽可能避免挤缝操作。(5).夏季高温季节要有遮阳设施,并避开中午施工。
3.针对民用房屋在附属结构的不合理之处,这里主要是指乡镇中普遍存在的大多数居民用砖头等重物压在瓦片上面来防止风较大时将瓦片吹起的做法。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发现,如果风速达到一定临近值时,这些重物都将会被吹起,这样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灾害。所以,本人建议居民们不要再采用此类的做法。另外,防止瓦片在风大了被吹起,我认为是可以采用较平坡顶的做法,这样就会降低风的影响,从而大大减少瓦片被吹起的情况。最好想提醒居民们在台风来临时要清理站房顶部处的杂物,拆除建筑物任意违法加盖、或拆除无加固的价值的棚、柱、梁、板,以免破坏,将较重物品放置低处,并加予固定。
三、结语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通过本次7月14号到7月20号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我们通过对浙江沿海地区,主要以宁波市双岙村很华峙村为典型地区的造访,收集照片,我们总结出了三个这些地区村镇房屋存在的缺陷:1.房屋整体结构上的缺陷2.外墙砖起壳脱落3.附属结构有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普遍存在的用砖头压房屋的做法。另外通过大家的讨论、计算以及知道老师的指导,我们提出几点建议、措施。具体的解决措施可以在前面看到。希望我们的调查能够给村民们带来一些对抗台风方面的知识和切实的好处。最好感谢双岙村村长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对我们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润,姜彤.20世纪重大自然灾害评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0,9(4):9-15 [2] 赵群雄.东南沿海低层房屋抗风研究[D].上海: 同济大学,2007.
[3] 梁必琪,梁经萍,温之平.中国台风灾害及影响的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995,4(1):1-8 [4] 孙炳难,傅国宏等.94年17号台风对民房破坏的调查.浙江建筑.1995,(4):19-23 [5] 葛学礼,朱立新,于文,等. 浙江苍南县“桑美”台风建筑灾 害与抗风技术措施[J]. 工程质量,2006(10): 18 - 22.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二篇:浅谈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
浅谈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
摘要: 通过对登陆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台风灾害链的主要成因和一般规律,广东省每年7~9月是台风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最易肆虐的时期.而全年都须提高警惕.根据历史上典型台风灾害特点,对台风造成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灾害,及其衍生的次一级灾害链的主要环节和类型进行了初步划分.广东沿海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因而台风灾害的损失也非常巨大.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台风及其灾害链的预测、预警网络建设,健全和完善防灾设施,强化综合减灾信息管理和预防对策的研究,建立现代化的减灾信息系统.关键词:广东沿海;台风;灾害;对策
一、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活动特征
广东风灾最早记载为公元798年(唐贞元十四年),而明确提到台风的则为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台风灾害年内最早发生时间为1月8日(1930年阳江闸坡),最迟发生时间为12月(1931年湛江)[1].年内台风灾害主要发生在6~10月,占95%左右,并集中于7~9月,约占75%,粤西沿海相对偏迟,粤东沿海则相对更为集中,一般在7月和8月出现高峰.1.1 时间规律
据统计,从1949年~1999年的51年间,影响广东省的台风[2~4]共497个,年平均9.8个.其中198个台风在广东省登陆,约占影响台风的40%,年平均4个.50多年来,每年都有台风登陆,最多可达7个,最少有一个,通常以3~5个居多.每年台风登陆广东省的时间也不相同.据统计, 5~12月都可能有台风登陆,其中主要集中在7~9月,而7月份为高峰月;51年中,7月登陆台风次数共50次,占全年的26%.每年的初台(全年第一个登陆的台风)常出现在6~7月,51年中最早的初台出现在5月2日(1999年);终台(全年最后登陆的台风)常出现在9~11月,51年中最晚的终台出现在12月2日(1974年).在一天之中,台风登陆的时间也有其特点.据统计,21~10时为最多,白天登陆较少,其中11~13时最少.但在不同季节也有不同,5~7月以4~10时为多;6~8月以21~03时居多;10~12月则以14~20时多见.因此,在广东省每年7~9月是台风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最易肆虐的时期,而全年都不能放松警。
1.2 生成源地和强度
登陆广东台风的生成源地有两个;一是太平洋,二是南海。以来自太平洋的为多。50年间的192个登陆台风中来自太平洋的有122个,约占64%;来自南海的有70个,约占36%。从时间上看,太平洋台风以7月为最多(34个),而南海台风则以8月为最多(22个)。登陆广东的台风,其强度可按1989年开始采用的国际标准分成热带低压(中心风力<8级)、热带风暴(中心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中心风力10~11级)、台风(中心风力≥12级)4级。其中以台风和强热带风暴为最多,分别有104个和49个,各占54%和26%,而且多生成于太平洋;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次之,分别有20个和19个,各占10%,而且多生成于南海。从时间上看,热带低压以8月为最多,热带风暴以7、8月为最多,强热带风暴以8月较多,台风则以9月为最多。
1.3 受灾地区
广东省的海岸线漫长,沿海地区可分为3个岸段:阳江~徐闻简称粤西岸段,惠东~台山简称珠江口岸段,饶平~海丰简称粤东岸段.51年来,三个岸段中以粤西岸段登陆次数最多,共87个,占全省的45%;珠江口岸段次之,共62个,占全省的32%;粤东岸段最少,共43个,占全省的2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广东沿海地区台风登陆次数有从西向东减少的趋势.从51年中各沿海地段台风登陆的时间看,5月以珠江口为多;6月粤西最多,粤东最少;7月粤西最多,珠江口最少,8月粤西最多,粤东最少;9月粤西最多,珠江口最少;10~12月各岸段台风登陆次数明显减少,其中10~11月还是粤西最多,而12月粤西、粤东没有台风登陆,珠江口则只有1个登陆.1.4 路径规律
在广东省登陆的台风,其生成源地主要集中于3个海区:(1)马利亚纳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洋面;(2)菲律宾附近洋面;(3)南海中北部海面.其中登陆台风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路径主要有3类:一是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先是西北偏西行,进入南海后继续西北行,主要登陆粤西沿海;二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进入南海后,转向,呈抛物线型登陆广东,主要影响粤中或粤东沿海;三是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在南海北部北上,主要登陆粤中沿海.二、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
2.1 环流因素
广东沿海地区处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登陆亚洲大陆的主要路径上。由于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重要源地,这一海区每年发生的台风占全球台风总数的36%。而台风结构以及它所处的环流场决定了这一海区的台风受到西北方向的总合力而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而广东沿海地区正位于这一源地的西北方向,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极易受到台风侵袭,所以成为我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2.2 地形因素
当台风来临时,广东沿海首当其冲,台风带来的充沛水汽散失较少,可能降水量很高。而且广东沿海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台风来袭时其带来的充沛水汽会沿着山脉向上爬,被抬升而成云致雨。所以地形的抬升加大了台风降水的强度。2.3 人为因素
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除了自然方面,还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广东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台风来临时造成的灾害会比落后地区显得严重。人类活动的破坏加重了灾情。由于经济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厉害,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人为的河道设障,降低了排洪能力、壅高水位,当台风来临时常会引发一系列连环灾害,加重了灾情。防灾抗灾工作不足够。防灾抗灾意识不强,防治措施不落实,指挥不当,防御台风的建筑不符合标准等,都会加重台风灾害的灾情。
三、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3.1 主要灾害类型
台风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其本身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从而造成台风灾害。此外,有时还会由上述台风灾害引发其它的一些次生灾害,如:暴雨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从而增大了台风的危害程度。3.1.1 狂风灾害
台风的风力灾害是台风的强大风力直接造成的.台风是一种中心气压极低的天气系统,具有强大的气压梯度,因此必然引起极大的风速.台风在海上时,风力往往很大,最大风速可达100 ~120 m·s-1[6].而登陆后,风力虽然减弱,但也常常造成12级以上的大风.登陆时以5612号和7314号台风最强,估计最大风速都超过70 m·s-1.登陆粤东的6903号和9107号台风,记录到的极大风速都在52 m·s-1以上.台风造成的大风极具摧毁力,能将树连根拔起,刮倒房屋,毁坏农作物等.狂风吹倒各类大型公用设施、装置、电缆等,可造成行人伤亡、车辆被砸,同时阻断通讯、电力供应,进一步造成工业停产、居民生活受影响;狂风吹倒房屋和树木,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严重者甚至可摧毁城镇.在海上,狂风可直接导致翻船事故,威胁渔业、航运及船员生命安全,造成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台风对经济作物的危害极大.狂风直接吹断果树,毁坏橡胶林,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割胶产量,广东省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狂风灾害记载以珠江三角洲为最多,达120余年.1922年著名的潮汕“8·2台风”,竟将排水量约2~3千吨的“财生号”、“山东号”轮船分别吹上妈屿外的乳蓬山和宕石狗母涵山腰,还将二艘小火轮搁于潮阳后溪蝴蝶交山腰,可见破坏力之巨大.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几次风力灾害特别强大的台风.例如7908号台风于1979年8月2日在深圳登陆,计有59个县出现8级大风,33个县出现10级大风,19个县出现≥12级大风.由于狂风的极大风速,首先造成了狂风灾害,进而形成一系列灾害。3.1.2 暴雨灾害
由于台风具有充足的水汽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故易形成暴雨。而在广东沿海登陆的台风绝大多数都会带来暴雨,台风暴雨又会引起洪水灾害,两者叠加造成的灾害更严重。1979年9月23日在珠海登陆的7913号强热带风暴形成了西枝江特大洪水;由于7913号强热带风暴引起的暴雨范围广、雨量大、强度集中,而西枝江刚好位于这场暴雨的中心地区,3天内流域平均降水量达582.4 mm,出现了自1773年以来最大的洪水。这次洪水给惠阳地区造成了严重水灾,据统计,本次特大洪水淹没农田1.15万hm2,受灾人口62万人,死亡151人,受伤1 482人,倒塌房屋13.59万间,堤围溃决3457处,冲毁塘、库365处及其他水利工程一大批,冲走各种物资一批。直接经济损失估计约2亿元。3.1.3 风暴潮灾害
台风登陆时常会造成潮水位剧烈升降,引起风暴潮。由于它来势迅猛,破坏力强,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海堤缺口,海水倒灌侵入城镇乡村,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淹没农田,污染淡水资源,破坏海水养殖业,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都造成巨大损失。广东沿海是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台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且洪水季节中的6~10月正是台风最活跃时期,当洪水下泄时,如果遇到台风暴潮,二者叠加后形成的灾害就更加严重。1980年7月22日在徐闻登陆的8007号台风,造成广东省西部沿海的风暴潮是我国近百年罕见的、最严重的一次。最大风暴潮增水达5.90 m,最高风暴潮位于5.94 m。其最大增水值是我国有潮位资料记录以来的首位,在世界上也名列第三位。由于风暴潮来势猛,在短短的数小时内海水就淹没了沿海村庄、城镇、港口、码头,海堤和沿海建筑物的基底被掏空而倒塌。沿海的海康、徐闻、吴川、遂溪、湛江等县市343条海堤被冲垮320条。防御标准较高的海康大堤,海堤顶部被冲刷大半,7处决口。这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次生灾害除了以上3种主要灾害类型外,台风登陆时还会因为这3种灾害而引发其它一些次生灾害的发生。例如,台风暴雨可以引起洪水、洪涝,还可引发泥石流、山崩、滑坡和水土流失;而风暴潮造成的海水倒灌可能形成内涝、导致土地盐渍化。形成台风灾害链,使灾害在一个地区叠加和放大,造成的危害会更加严重。
3.2 台风灾害特点 3.2.1 台风灾害频繁
1949~1998年50年间每年都有台风登陆广东沿海地区,年平均有约4个,最多的年份可达7个,可见台风灾害的频繁性。而广东省的台风季节相当长,一般情况下每年的7~9月为台风季节,8~9月是台风袭击广东沿海地区比较频繁的时期,其中7月更是一个高峰期,例如1980年的7月份,仅—个月内就有4个台风登陆广东沿海地区。3.2.2 成灾速度快,强度大由于台风是一种移动性较强的激烈的天气系统,加上广东沿海地区濒临海洋,所以极易受到台风的袭击。特别是在南海形成的台风从形成到登陆的时间短,是一种突发性强的台风。因此,广东沿海的台风灾害一般在1~2天内就可形成,有的甚至在几小时内就会发生,常常会因为来不及防备而造成经济损失。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不仅成灾速度快,而且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强度大。据统计,几乎每年都有中心风力12级或以上的台风袭击我省,台风登陆时的极大风速都可达40m/s或以上;70%~80%的台风登陆时都会带来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有时4小时雨量≥500~600 mm,过程雨量达900 mm,我省沿海24小时可能最大台风降水可高达1 200~1 600mm,居大陆各省之首。3.2.2 成灾种类多
登陆广东沿海的台风不仅会带来大风、暴雨、风暴潮三大类灾害性天气,而且这些灾害性天气会引发其它的一些次生灾害,形成台风灾害链。多种灾害的连环发生,会给一个地区带来严重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难以估计的。3.2.3 影响范围广
登陆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不仅给登陆地段造成灾害,而且相邻的地区也会受到影响。据统计,一次台风过程的影响范围常多达几十个县市,其中暴雨范围常可达20~40个县,有时可达50~60个县;8级大风范围可波及10~30个县,有时可波及50个县以上;风暴潮范围也相当广,8级风加暴潮范围半径可达300 km[6]。台风影响范围广还表现在各个经济部门都可能受到台风的危害,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农业、交通运输业、水产业、盐业、海上作业及军事活动等。
四、台风灾害的防治对策
4.1 加强对台风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网络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效能较好的台风路径预报模式,对台风天气预报也有一定能力.但防台预警网络尚不健全.例如9615号台风袭击过程中,在北部湾作业的一些船只,直至台风再次在遂溪杨甘镇进入北部湾的上午,还不知台风去向.结果危急之中有334艘渔船盲目抢入该镇的杨甘河口“避风”,造成32艘渔船被打烂,18艘翻沉,24艘搁浅,34人死亡的惨剧[14].当时仅湛江市就损坏船只3 996艘,18.8% 的渔船被毁,158人遇难.可见在进一步加强对近海突发台风和突发路径台风的预报研究之外,还应对台风灾害链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灾害临界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对台风引起的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能力和预警网络,力求准确预报台风的未来动向,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些都对减少狂风和风暴潮灾害链损失尤为重要.4.2 加强预防措施的研究
加强台风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民防灾意识,用科学方法防御台风。加建防御台风的人工建筑的建设,而这些工程设施修建时既要考虑防洪,更要注意防御风暴潮,海堤的建设要考虑最高潮位,也要考虑海浪的掏刷作用,基底的加固是重要的,堤外防护林带的建设应是经济实用的。提高已有建筑物及拟建建筑物的防台抗台的标准。确定台风过境时的紧急避难措施,如确定避难场所、做好抢险抢修的准备工作等,以减轻台风可能造成的灾害。各级政府应加强防台风抗台风的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和指挥防台抗台。4.3 加强台风灾害治理对策的研究
增强减灾意识,并增加对台风灾害治理的投资。对已造成灾害的地区做好紧急避难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不断迅速收集和整理灾情资料,加强对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的评估研究,建立台风灾情库及其信息系统,为台风灾害研究工作做准备。加强重大台风灾害形成规律及台风灾害链的研究,尤其是沿海主要经济开发区的台风灾害
综合研究。进行灾害区划和减灾对策研究,建立防灾减灾专家系统。4.4 建立防灾减灾信息系统
建议针对台风灾害链产生和发展的特征的研究,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数学和物理模型通过多维虚拟技术研究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作用于人类环境形成自然灾害全过程的信息化的计算机系统,它既可用于社会对台风灾害链作出反应,进行防灾减灾行为和制订决策,也可用来建立台风灾情库及其信息系统,直接用于研究灾害本身及对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的评估研究,为台风灾害链的预报、预测、人居环境的破坏机理以及防灾减灾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它将是我国全面提高台风灾害链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新方向.五、学习感想
广东沿海是我国台风登陆最多的地区,因此台风灾害对本地区的影响也最大.特别是因广东沿海人口密集,是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之一,台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会更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如果不加强对台风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难以估计,必定会阻碍广东省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台风灾害链的预防和治理,努力把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从而为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环境.为此有必要加强对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深入研究,制订更为有效的台风灾害防治对策.作为我们自己,也要尊重自己、爱惜自己、爱惜他人,为自己、为他人着想,经常关注台风变化,了解台风动态,及时做好防备工作,并将了解到的信息传递给他人,多与他人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梁必骐,樊琦,杨洁,等.热带气旋灾害的模糊数学评价[J].热带气象学报, 1999 2.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3.黄少伟,谢维辉.实用SAS编程与林业试验数据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4.陈舜华,吕纯濂,李吉顺.福建省台风灾害评估试验[J].中国减灾, 1994, 4 5.广东省气象局资料室.广东气候[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85~92.6.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社,2001.121~154.7.陆世瑾.华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121~132.8.林志强.谈谈广东省的台风灾害[J].灾害学,1988,(1):78~80.9.梁必骐.广东的自然灾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03~117.10.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广东水旱风灾害[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67~204.11.广东台风协作研究组.用信息量评分多因子综合比较法作西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见:1974年台风会议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4.45~46 12.李麦村,姚棣荣.多级逐步判别分析在台风路径预报中的应用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第三篇:广东沿海地区电网防御台风技术标准及加固措施
广东沿海地区电网防御台风
技术标准及加固措施
一、防御台风区域
根据台风登陆的频繁程度以及架空线路遭受风灾事故的严重程度分析,确定以下区域为防御台风的区域:
(一)阳江、湛江、汕头沿海60公里内区域;江门、茂名、惠州、汕尾、揭阳、潮州沿海地区40公里内区域;珠海、中山沿海地区20公里内区域。
(二)促使台风增速的垭口、风道地段;历史记录台风频繁经过的内陆区域。
二、110千伏架空线路防风标准和加固措施
(一)新建线路防风标准
防风区域内110千伏新建架空线路应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建设。
1、路径选择
(1)应避开相对高耸、突出、暴露,或山区风道、垭口、抬升气流的迎风坡等恶劣的地形区段。
(2)应分散线路走廊,减少穿越台风灾害多发地区的重要输电通道数量,避免沿海主通道受台风影响发生解网事故。
(3)应避开地质疏松、易受洪水冲刷、地质结构不稳定地区,选择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2、设计风速
防风区域内新建配电线路最大设计风速应按照下列标准进行选取,并收集当地气象部门相关资料,按离地面10米高,30年一遇 10min最大风速平均值对最大设计风速取值进行校验。
(1)最大设计风速不应低于35米/秒。
(2)对于重要电源送出线路、重要城市网架线路以及重要用户供电线路等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线路其最大设计风速可考虑提高至40米/秒。
3、应结合地形条件合理确定耐张段长度,耐张段长度不应超过3000m。
4、跨越铁路和重要公路的线路采用独立耐张段。
5、不宜采用多回路同塔或不同电压等级回路同塔架设的线路。
6、杆塔应采用自立式铁塔或钢管杆。
(二)已建线路加固措施
防风区域内110千伏已建架空线路应按照以下措施进行加固。
1、跨越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线段应改造为独立耐张段。
2、电杆改造为自立式铁塔或钢管杆。
3、对处于地质条件较差地区的杆塔,根据基础实际情况对杆塔基础采取加固措施。
三、35千伏及以下架空线路防风标准和加固措施
(一)新建线路防风技术标准
1、建架空线路防风等级划分
防风区域内35千伏及以下新建配电线路按照以下特征划分为一级、二级以及三级等三个防风等级。
(1)一级线路
1)跨越高速公路、铁路、一级公路以及具有通航功能的河流的架空线路。2)重点保供电用户架空线路,市区、城镇重要环网线路。3)为单电源变电站供电的35千伏输电线路。(2)二级线路
为乡镇政府所在地供电的主干线路,跨越二级公路、湖泊以及不具有通航功能的河流的架空线路。
(3)级线路
防御台风区域范围外的其它架空配电线路。
2、新建架空线路防风技术标准
为提高防御台风区域内新建配电线路抗台风能力,减少架空线路受灾损失,提高防风区域内负荷的供电可靠性,一、二级架空配电线路应按照以下技术标准进行建设,三级架空配电线路按照国标GB50061-2010《66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建设。
(1)路径选择
1)应避开相对高耸、突出、暴露,或山区风道、垭口、抬升气流的迎风坡等恶劣的地形区段。
2)应避开地质不良和易受暴雨冲刷等影响基础稳定性的地段,以提高架空线路杆塔基础的抗倾覆能力。
3)应避开防风林等高杆植物群,或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防止台风引起的树木倾倒对架空线路的危害。
(2)最大设计风速
防风区域内新建配电线路最大设计风速应按照下列标准进行选取,并收集当地气象部门相关资料,按离地面10米高,30年一遇10min最大风速平均值对最大设计风速取值进行校验。1)最大设计风速不应低于40米/秒。
2)对于政府、部队、医院等重点保供电用户架空线路最大设计风速不应低于45米/秒。
(3)档距及耐张段长度
1)35千伏架空线路档距不宜大于200m,耐张段长度不应大于1000m。
2)10千伏架空线路档距不宜大于50m,耐张段长度不应大于400m。
(4)杆塔
1)35千伏及10千伏架空线路杆塔宜选用预应力锥形水泥电杆或大弯矩电杆(高强度电杆),运输困难地区可选用钢管杆或自立塔。
2)原则上具备条件的水泥电杆均应装设防风拉线;不具备条件打防风拉线时,每连续5基直线杆应设置一基耐张杆塔或加强型直线杆塔。
3)大档距架空线路应设置独立耐张段,有地线时应采用直线型三联杆、门型双杆或铁塔。
4)10千伏台架变主杆应为耐张型杆塔。(5)电缆线路应用原则
1)跨越高速公路、铁路或一级公路的10千伏架空线路跨越段应选用电缆穿越,并考虑预留一条备用电缆管。
2)市区及县城的重要环网线路或对同一重要用户供电的双回路配电线路,其中一回配电线路应采用电缆线路供电。
(二)已建线路防风加固措施
1、已建架空线路防风等级划分
根据防风区域内已建线路遭受风灾事故和运维抢修的难易程度以及所接负荷的等级等因素,将防风区域内具有以下特征的已建线路的防风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以及三级线路。
(1)一级线路
1)跨越高速公路、铁路、一级公路以及具有通航功能的河流的架空线路。
2)重点保供电用户架空线路,市区、城镇重要环网线路。3)为单电源变电站供电的35千伏输电线路。
4)巡视检查发现风化严重、有裂纹或配筋裸露的电杆,严重锈蚀的横担、金具、拉线等部件。
5)运行年限超过20年的架空线路。6)线路耐张段超过800米的10千伏线段。7)G级以下普通单杆双回路或多回路架设的线路。
8)软土、流沙地带电杆埋深不足或未安装底盘、卡盘的线路。9)频繁受灾(两次及以上)未实施加固的线路。(2)二级线路
1)为乡镇政府所在地供电的主干线路,跨越二级公路、湖泊以及不具有通航功能的河流的架空线路。
2)运行年限超过15年的架空线路。3)耐张段超过400米的10千伏线段。(3)三级线路
防御台风区域范围内其它架空配电线路。
2、已建线路防风加固措施 防御台风区域内已建架空配电线路应根据架空线路防风等级的优先顺序进行加固,其中一级、二级架空线路应按照以下措施进行加固,三级架空线路按照国标GB50061-2010《66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加固。
(1)线路最大设计风速校验
防御区域内的一级防风等级架空线路应按照不应低于35米/秒的最大设计风速进行加固,二、三级防风等级架空线路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校验设计风速。
(2)线路防串倒加强措施
1)水泥电杆加装防风拉线。现场具备条件的水泥电杆均应装设防风拉线,局部地段不具备拉线条件的杆塔应选用大弯矩电杆、自立式角钢塔或钢管塔。
2)转角、T接点等耐张杆改为大弯矩电杆、自立式角钢塔或钢管塔,选用普通水泥电杆时应装设拉线。
3)同杆架设双回或多回线路的G级以下普通单杆改为大弯矩电杆或自立式角钢塔。
4)10千伏架空线路耐张段长度控制在400m以内,对耐张段过长的线路增设耐张杆塔隔断。
5)跨越二级公路、湖泊、河流等线路跨越段应改用耐张段;大档距应设独立耐张段,有地线时应改用直线型三联杆、门型双杆或铁塔。
6)对风化严重、有裂纹或配筋裸露的电杆,严重锈蚀的横担、金具、拉线等应进行改造更换。
7)非耐张型10千伏台架变主杆应改为耐张型。(3)提高基础抗倾覆能力措施
1)核实并加固电杆基础,电杆底盘、卡盘规格及电杆埋深设计和施工应满足国标GB50061-2010《66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的要求。
2)在软土沙质地区,应有针对性地加固基础和护坡,铁塔基础宜采用灌注桩基础。在不具备条件采用灌注桩基础时,可采用打松木桩补强的浅埋基础,松木桩上部需埋入铁塔基础垫层内。
(4)架空线路入地措施
1)跨越高速公路、铁路或一级公路的10千伏架空线路跨越段应改为电缆穿越。
2)台风频发(两次及以上)、有受灾记录的市区及县城的重要环网线路或对同一重要负荷供电的双回路可考虑选择其中一回架空线路改造为电缆线路。
(5)线路清障措施
1)对于通过林区的架空配电线路,10千伏线路的通道宽度不宜小于线路两侧向外延伸2.5m。
2)35千伏线路宜采用跨越设计,结合电气安全距离等条件,及时砍伐通道两侧的违规树木,保障线行两侧无树木及高杆植物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行。
第四篇: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摘要:台风灾害是当今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广东省位于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4300km,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高度集中,是中国遭受台风灾害损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台风的各种资料,分析广东省台风的灾害特征,并针对广东省台风灾害特点提出减轻台风损害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广东;台风;防御措施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通常又称热带气旋。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个阶段。其生命期平均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长可达一个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国际上对热带气旋的分级标准和名称如下:热带低压(TD-Tropical Depression),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TS-Tropical Storm),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STS-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台风(或飓风)(TY-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为方便叙述,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文一律统称台风。
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重要源地,这一海区每年发生的台风占全球台风总数的36%。而台风的结构以及它所处的环境流场决定了这一海区的台风受到西北方向的总合力而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广东省海岸线漫长,正位于这一源地的西北方向,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极易受到台风侵袭成为我国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据1950-1992年初步统计,广东省发生重大台风灾害近30次,其中自1985年以来因台风和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平均每年损失20亿元,1991年更是高达43亿元。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损失将不断增加。台风灾害严重制约了广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分析台风灾害对广东经济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1.1 发生频率高,发生时间集中
根据中央气象台编制的《台风年鉴》,对1949~2000年52年间登陆广东省 的台风进行了统计分析。(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49~2000年中,登陆广东省的台风数达182个,平均每年3.5个,其中登陆最多年份达7个(1952、1961、1993年),最少的也有1个,由图1可知各年台风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登陆广东省的台风中属于台风的就有54个,年平均1.04个,占登陆总数的30%;属于强热带风暴的有57个,年平均1.10个,占总数的31%;属于热带风暴的有40个,年平均0.77个,占总数的22%;热带低压最少,仅31个,年平均0.60个,占总数的17%。可见,登陆广东省的台风不仅数量多,而且强度大,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占了61%。从表1还可以看出,登陆广东的台风时期为5~12月份,长达8个月,其中7~9月份为台风盛期,这三个月登陆的台风占了全年总数的73.2%,可见台风灾害的群发性强,频度高。登陆广东的台风初台日期平均为7月3号,最早是5月2号,即1999年在惠来登陆的9902号台风;终台日期平均为9月21号,最迟为1974年12月2号在台山登陆的一个热带风暴。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1.2 台风灾害突发性强
在台风移动过程中,如果环流形势迅速调整,副热带高压强度迅速变化,便有可能突然转向,使预报失准,在台风实际登陆的地区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遭受损失。另外,本省近临南海,在南海形成的台风,从形成到登陆时间较短;在南海形成的热带低压也有可能在移到近海时,迅速加强成台风并登陆,使沿海地区碎不及防。如8309号台风在珠海登陆,仅仅一两个小时就将珠江三角洲约13.3万hm2农田和许多村庄变成一片汪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海那些突然加强,迅速登陆的台风。这类台风范围小,强度大,发展猛,移动快,给预报带来很大困难,常常在短时间内就成灾。如8609号台风7月20号14时在海南省文昌市附近海面生成,当天22时在徐闻登陆,前后不过8h,但是却造成了56人伤亡,农作物受灾面积14.9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13亿元。1.3台风灾害的多重性
台风不仅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而且由于台风的连锁效应还会带来多重性灾害。例如,台风暴雨可以引起洪涝,还会引发泥石流、山崩、滑坡和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而风暴潮造成的海水倒灌会导致内涝、土地盐碱化等。例如在斗门至台山之间沿海登陆的9316号太平洋台风,登陆时适逢天文大潮(农历八月初二)的高潮涨潮时段,带来了狂风、暴雨,并出现了历史最高风暴潮位,重现期达200年一遇。珠海、中山、江门等11个市37个县不同程度受灾。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台风受灾人口569万人,死亡25人,溃决堤围53 km,直接经济损失19.62亿元。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台风对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影响
广东省每年都遭受台风灾害。沿海地区集中了全省人口的70%和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84%,是台风灾害的高风险区,承受成灾的经济损失达80%~90%,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1 台风对经济的影响
热带气旋是自然灾害的首恶,其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灾害损失量级明显增大,根据灾害普查结果,广东省平均每年因热带气旋造成4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70多亿元。2006年,广东省接连遭受0601号强热带气旋“珍珠”、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0605号热带气旋“格美”、0606号热带气旋“派比安”等热带气旋的影响,损失达250多亿元,是近年来广东热带气旋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1996、2008和2010年受热带气旋影响,也是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年份。1996年9月9日,在吴川登陆的9615号热带气旋造成建国后最严重的风灾,湛江气象台测得极大风速超过57米/秒,达到超级台风等级,损失严重。2008年9月24日,0814号强热带气旋“黑格比”于在茂名市电白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最大阵风65m/s(相当于17级),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死亡22人。2010年“凡亚比”呈现风大雨强,灾害严重损失大,造成了全省137人受灾,死亡、失踪共计13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4.75亿元。2.2 台风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台风引发的暴雨、洪水,可能导致洪泛区卫生状况恶化,引发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水土流失、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农业耕地遭到泥沙石的淹盖,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风暴潮引起的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受污染,土地盐碱化,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同时,由于受灾群众生活遇到很大困难,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大大降低生产积极性,使受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形成脆弱的社会环境,降低抗灾自救能力。另外,台风灾害对具有特殊文化特性的建筑或遗迹及具有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可能造成破坏。台风灾害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预测、预报的研究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虽然目前广东已建立了效能较好的台风路径预报模式,对台风天气预报也有一定能力,但对近海突发台风和突发路径台风的预报尚缺乏有效办法,因此要加强沿海的台风联防和对登陆台风的特别监测,同时应重视对台风的活动规律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引进和研制现代的先进探测工具和通讯设备以及加强资料处理和传输的现代化。
3.2 加强预防措施的研究
加强台风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全民防灾意识,用科学方法防御台风。加建防御台风的人工建筑的建设,而这些工程设施修建时既要考虑防洪,更要注意防御风暴潮,海堤的建设要考虑最高潮位,也要考虑海浪的掏刷作用,基底的加固是重要的,堤外防护林带的建设应是经济实用的。提高已有建筑物及拟建建筑物的防台抗台的标准。确定台风过境时的紧急避难措施,如确定避难场所、做好抢险抢修的准备工作等,以减轻台风可能造成的灾害。各级政府应加强防台风抗台风的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和指挥防台抗台。3.3 加强灾害治理对策的研究
增强减灾意识,并增加对台风灾害治理的投资。对已造成灾害的地区做好紧急避难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不断迅速收集和整理灾情资料,加强对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的评估研究,建立台风灾情库及其信息系统,为台风灾害研究工作做准备。加强重大台风灾害形成规律及台风灾害链的研究,尤其是沿海主要经济开发区的台风灾害综合研究。进行灾害区划和减灾对策研究,建立防灾减灾专家系统。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灾害成因与对策专辑), 1991, 37~42.[2]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21~154.[3] 梁必骐.广东的自然灾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03~117.[4] 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广东水旱风灾害[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67~204.5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
[5] 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减灾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 1995, 10(3): 267-278.[6] 孙广忠.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及减灾战略[A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C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