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师招聘复习材料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打印版)
中小学教师招聘复习材料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打印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一、选择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
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
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
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
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
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
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
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
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
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
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
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
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
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
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
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
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
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
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
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
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
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
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
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
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
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
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策略的分类(8.1)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9.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
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
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10.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第二篇:【推荐】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精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一、选择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
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
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
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
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
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 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 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39
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 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
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
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
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
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 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 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
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
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
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第三篇:经典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臵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臵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选 择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臵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填 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臵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简 答
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臵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臵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臵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臵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论 述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策略的分类(8.1)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四篇:2013年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2013年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B]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
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策略的分类(8.1)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9.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0.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一、教育学知识复习题
l、什么是教育?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l)教育活动的目的性;(2)教育活动的实践性;(3)教育活动的双边性;(4)教育活动的三要素;(5)教育活动的多功能。
3、什么是教育学?
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答:因为:(1)学习教育学是为了担负起新时期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是产生学习必要性认识的前提。
(2)为了探索学生的奥秘,掌握教育的科学和艺术。
(3)学习教育学具有特殊功能(理解热爱教师职业、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进行教育改革,都有重要作用)
5、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6.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概而言者,是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7.怎样理解义务教育的含义?
答:义务教育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8.怎样理解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答: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一方面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教育的作用又受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
9.怎样理解教书和育人的关系?
答:(1)教书是教师工作的形式
(2)教书是教师活动的外部表现。
(3)育人才是教师活动的本质。
(4)通过教书,既传授知识技能,又进行思想教育,还发展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
10.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性质?
答:教师劳动的性质是复杂而又繁重的培养人的脑力劳动。
11、教师的素质结构和修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l)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及其修养;
(2)文化素质及其修养;
(3)教育能力及其修养;
(4)小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教育机智。
12.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答:(l)民主平等;
(2)爱生尊师;
(3)心理相容;
(4)教学相长。
13、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4.什么是课程?
答: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教学科目(简称学科)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1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主导作用?.
答:教师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教育学生,对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能够把握教学的正确方面;第二:教师在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方面,总是比学生知之在先,知之较深,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第三:教师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懂得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能够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6、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哪些阶段?
答: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发展阶段。
17、教学中怎样运用启发性原则?
答:(l)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承认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3)贯彻启发性原则,要在弓!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规律的关键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解疑的机会,都有解疑的思考过程;
(4)贯彻启发性原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有解疑的能力。
18、教师上课前为什么要备课?
答:备课对于教师具三点重要意义:(l)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3)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19、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上好一堂课)
答:(l)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可测;
(2)教学效果好;
(3)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5)教学过程设计得好;
(6)教学方法多样,有实效;
(7)时间分配合理,课堂效率高。
20.教师怎样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答。处理课堂上发生冲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冷处理”。尽量缓和矛盾,把问题暂时放在一边,推迟到课下再去解决。尽量安定全班学生的情绪,把大家的注意力巧妙地转移到教学认识活动上来。
21、什么是思想品德教育?
答:思想品德教育又称德育。它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几个方面。
22.怎样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答:根据国家有关学校德育任务规定的精神,依照德育的内涵来划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任务,可以划分以下四个方面:
(l)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面奠定基础;
(2)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23、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怎样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
答:
1、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看,各因素之间是有机联系和活动顺序的,一般是从提高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顺序发展,但在实际形成过程电也不尽然。
2.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德育过程有时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有时也从培养道德情感开始,有时也从锻炼意志开始,更有的先从训练行为开始。
24、课外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答:(1)课外活动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2)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特殊重要作用。
25.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答:(l)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
(3)班主任是班级的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
26、班主任怎样组织培养良好班集体?
答:(l)提出集体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3)创造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
(4)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开展经常性的班级教育活动;
(6)组织主题班会。
27.班主任如何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答:(l)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
(2)充分发挥班委会组织的作用;
(3)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8、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形式?
答:(l)学校通过班主任,教师进行家访;
(2)接待家长来校,定期举行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
(3)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
29.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答: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有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30、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l)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5)个案法。
二、心理学知识复习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什么是心理现象,它可以分为哪两类?
答: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人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什么,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
答:人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
4、请谈谈你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对此可作如下认识:
(l)心理具有物质基础——人脑
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2)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4)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在不断发展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上升的。
5.研究学生心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6.什么是注意,我们应当怎样判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判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教师可以从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来考察。因为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最显著的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和呼吸运动的变化。但要真正了解学生注意的实情,还需审慎,全面地根据学生的一贯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7.我们应当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参考答案:(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②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正确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①提高学生活动的目的性。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③训练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8.有些教师在教形近字的时候,相同的部分用白色粉笔写,而对于不同部分用红色粉笔写,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符合什么规律?
答:这样做的好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这样做符合两个规律:①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②符合感觉的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率。
9.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但在我们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有时有着消极意义,而有时也有着积极意义。当错觉存在消极意义的时候,我们需要加以避免,当错觉存在积极意义的时候,又可以被我们加以利用。同时,有些错觉是很难避免的。因此说,一定要避免错觉现象的发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10.什么是观察,发展观察力有何意义?
答、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以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发展观察力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3)观察力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1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题要点:(l)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①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②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③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④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12.什么是记忆,它是一瞬间的活动吗?
答: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不是一瞬间的活动,它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
13、记忆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答:有两种分类标准:
(l)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为三种:瞬时记忆,短时间记忆,长时记忆。
14.什么是遗忘;它有什么规律,此规律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答: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回忆。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遗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复习巩固。
15、有人说:“学生年龄越小,越善于机械识记”,这句话对吗?
答:此话不对。
年龄较小的学生在进行识记时主要依靠的是机械识记,其原因是他们年龄小,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很多东西不能真正理解。实际上不管是机械识记,还是意义识记,都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其效果越好。
16、教学生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答: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儿童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于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以保证记忆效果。简言之,老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17、应如何合理地组织复习?
答题要点:(1)复习要及时;
(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3)复习份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18.什么是想象,想象有什么作用?
答;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2)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想象;
(3)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想象。
19.什么是思维,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哪几种?
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以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三种: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0、学生解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1)审题;
(2)题日归类;
(3)重现有关知识:
(4)找出问题的答案。
21、什么叫情感,它是以什么为中介的?
答: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作中介的。
22.什么是意志,它有哪些特征?
答: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3、请谈谈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答:(l)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同时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 的作用,积极的意志品质会促进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则会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一方面,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另一方面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人的理智的认识。
24、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
答题要点:(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3)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
25、品德,主要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
答: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简称知、情、意、行。
26、如何理解和运用惩罚?
答题要点:(l)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2)惩罚应少用慎用;
(3)在一定条件下可适当运用惩罚,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 惩罚要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 惩罚要公正治理;
③ 惩罚要结合说理教育。
27、什么是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有:空间距离、交往频率、仪表风度、心理品质、特点相似、特点互补等。
28.班级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
答:(1)教师的主导性: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具有主导调节的作用;
(2)学生的全员性: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占有一定地位和起着一定的作用;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班级人际关系的侧重面,会随着他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程度而有所变化。
29.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有哪几种情况?
答:有三种情况:受欢迎学生。不受欢迎学生,中间型学生,而以中间型学生为主。
30.什么是个性,它有哪些特性?
答: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
统。
个性是个性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其中普遍性包括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
3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分为五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逐级实现的。
32、什么是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答;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意义引起的兴趣。
33、什么叫兴趣迁移,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迁移需哪些条件?
答:兴趣迁移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它也发生兴趣。兴趣迁移的条件有:
一、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
二、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的兴趣之间的相通点。
三、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
34.你认为是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对其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为什么?
答:学生长期地自我评价过低对其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更为不利。因为这会降低学生的自尊生和自信心,阻碍其个性的形成。
35、请谈谈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题要点:(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2)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3)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6、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怎样?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布的情况,对我们有何意义?
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在极高或极低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分布的情况对我们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醒我们要注意
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
响。二是要有效地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
37.学生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表现在三个方面: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38.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
答题要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照群体。
(2)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3)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
(4)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39、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答:(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
(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40、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答:(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当心理的发展由量受到质变时便表现出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其发展的阶段不可跳跃,不可逆转。
(3)发展的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其发展速度也不同。
(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每一个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的最终水平上,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成为个体间的差异。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4.教师是研究者 5.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三、分析题(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小学老师必答题
“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老师也断然认为不对。
请你分析:①为什么会经常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 ②老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小学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能考虑标准答案,缺乏自主性。这是传统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传统课程只重科学,远离生活;只重知识、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评价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儿童自身的经验:
②新课程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是“泵”,而不是“筛子”;
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评价要带有激励性,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初中老师必答题
这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上课情景: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台录像机,正播放着发生在一个晚上的酒后驾车事件。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小册子。小册子里有关于这次事件的报告和一个写了他们姓名的“检查员”卡片。张老帅称同学们为市律帅办公室调查员,要求他们负责调查这起酒后驾车事件。学生们有5天的时间去复查已有的证据,并作进一步调查,然后他们必须给市律师办公室提出一份起诉书,并把他们的结论通知给新闻界。
请问:①这是一种什么学习方式?②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好处?③应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种学习? ●初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这是“探究学习”。
②探究学习的好处主要表现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注意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意愿,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其次,探究学习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阶段,面对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提出假设;第二阶段,询问与调查:搜集信息,进行论证;第三阶段,建立解决方案:通过多种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第四阶段,总结汇报:回顾、讨论、总结、扩展、激励等。●高中老师必答题
下面是C博士与Y老师在一次评课时对话的片断:“总的来说,Y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假如黑板上的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还没等我的话说完,Y老师就接着说:“C博士,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粉笔字太差了!?我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就用胶片投影了。”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5个字呢?”她说:“你们评课标准不是有一条‘板书’吗?”我一听愕然了,„ 请问:①C博士为什么愕然? ②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主价值? ●高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Y老师按评课标准上课,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
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而不是学生为老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
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智慧,怎能不让人愕然、困惑? C博士的愕然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不满,是对传统评价制度的困惑,也是对教学现状的担忧„„ ②首先,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才能发挥自主价值。其次,教师要注重反思与探究。第三,教师要善于掌握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注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使教师职业成为不是可以随便替代的职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活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5.(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知识与能力(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第五篇: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9、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佥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
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
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
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
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
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
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
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
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
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选 择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2.2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 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C.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
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7.1 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8.1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9.1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10.1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12.1 A.思维品质 B.学习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13.1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14.1 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填 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 撤消惩罚 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 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 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 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 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
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简 答
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动机原则。即学生有 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学习动机的种类 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学习迁移的种类 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学习策略的特征 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资
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 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心理健康的标准 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 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 13.1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教学测量的分类 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行为检查单填写。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简述罗森塔尔效应 15.1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论 述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策略的分类 8.1
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法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 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 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15.1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