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一个平凡人的故事(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07:2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思德》:一个平凡人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思德》: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第一篇:《张思德》: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张思德》: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你既可以把它看成生活的一种常态——这个人就是道德感特别强,就是觉得这样做的时候特别舒服;你还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理想状态。———刘恒

电影《张思德》的总策划张和平与导演尹力说,《张思德》的最初想法是今年3月他们在饭桌上聊出来的———这一历程就印在电影宣传册里。不论是主旋律、商业片或艺术电影,大量影视作品的确常常肇始于这个场所。今年9月8日,是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60年之后,张思德似乎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被年轻人生疏淡忘。至少,编剧刘恒16岁的儿子知道张思德———当初他曾对父亲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接这个活儿?刘恒对记者说,“不过昨天他看了片子,跟他妈妈说,觉得拍得很好。我心里就踏实了。”

归结到一点就是善良

写作剧本之前,刘恒与尹力看了大量延安时代的新闻记录片。在《张思德》的影像和画面上,尹力做了很多实况还原:延安军民狂欢般的生产、跳俄罗斯舞的女兵、在大河滩里的大合唱……“有了精神力量以后,全力以赴追求某种理想状态的那个劲儿,特别好。那些人以后不断地经历了一些政治挫折、生活挫折,包括国家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但仍然不能否定这种精神状态的价值。”刘恒感叹。记者:你为什么会接下这样一个剧本?

刘恒:儿童、少年和青年时代,我都在学习《为人民服务》,都在认识张思德这个人。那时候虽然掌握的材料不多,但已经用自己的脑子虚构,或者说幻想了一个可能的形象。我15岁当兵,部队对战士的要求,基本上就跟张思德是一样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所有做人的标准都是这些标准。那时候就一直在想象这么一个人,但没有想到要以艺术的手段去再现他。我之所以能接这个活儿,跟我早年的经历,跟我对这个人有很大的亲近感,都有关系。

记者: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你的兴奋点是什么? 刘恒:你说是某种道德感也好,或者就是上一辈人的某种信仰。

后人应该永远会比前人站的角度更新一些,回去观照你的父辈。这个时候肯定有一些东西是要去否定的,但是还有一些东西是要肯定的。我觉得否定的工作———否定什么、怎么否定,要做;但是同样不能忘掉肯定的工作———要肯定什么、怎么去肯定。

你的父辈、父辈的父辈,就是民族的祖先,毕竟给你留下了一些很好的东西,使这个民族几千年延续到现在,而且活力仍然没有丧失。必定是一些很优秀的东西、很值得传扬的东西在起作用。要真往深处想,我觉得这部影片是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找一个值得肯定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民族的支柱,而且是我们性格中最主要的一个长处。记者:具体讲,是什么东西?

刘恒:美德有许多种,我们通常说的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实际它会有许多具体表现,比如谦虚、忠厚、坚忍、能吃苦、利他、忠孝……我觉得这些东西是不能轻易否定掉的。尽管所有品德都有两面性,某一类品德稍微过一点,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像鲁迅说的:“忠厚是无用的别名。”有很多的标准,归结到一点就是善良。

我用一部影片只能完成一个任务,这就是戏剧的同一律:一个主题得贯穿到底。

你既可以把它看成生活的一种常态———这个人就是道德感特别强,就是觉得这样做的时候特别舒服;你还可以把它看成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我们人类都有特别美好的愿望:什么样的状态最好呢?还是相互关怀最好呢?还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一人有难大家相助好呢?即便是现实状况与此相去甚远,人类还是没有磨灭这种理想,还是对生活怀有某种希望,这希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有一部分人,或者是跟性格、或信仰、或宗教感觉有关,他都会作出这种选择,他觉得这样做人舒服,这在精神世界上很开阔。记者:他信的是什么呢?

刘恒:“让吃不饱的人都吃饱肚子。”在电影里有这句台词。很朴素的一个道理,就是说我生存,我也要让大家都生存。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理想的境界。

当然我还是认为,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惟一的人生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权利。但人类总得朝一个更美好的境界走过去,单纯的竞争、优胜劣汰、动物法则,不是人类的前景。从世界的角度看,对资源的争夺越疯狂,对人的伤害也越深。大家都在抢夺利益,是什么前景啊?牺牲一大部分人的利益,造就了少数人的幸福。宗教的理想就更虚无缥缈了,他觉得我在这个世界就得不到幸福,人间就是地狱;我在未来的世界、去了天堂才能得到幸福,这对人的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跟这些纯粹宗教化的选择相比,我觉得还是在世俗生活里,坚持某种人生的信仰,可能更适合大多数人的状态。

记者:有什么样的手段能增加这种东西的说服力呢? 刘恒:理想和现实永远是处于事物的两端,人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停地寻找平衡。

最有说服力的,不是对理想的叙述和颂扬本身,而是在理想的照耀下,在现实中你所采取的行动。比如说我一个政治家要宣扬一个信仰,我宣扬得很透彻,口号喊得很响亮,仍然不能对现实有所作用。与信仰相协调的行动必须得跟上。一个电影能起多大作用?无非是通过艺术发挥自己的声音而已。在观者欣赏的这段时间里你能跟他交流,至于他作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你无法左右。但是你至少可以通过这部电影,让他感到一丝暖意,他要用这种温暖关怀自己的人生甚至关怀周围的人,整个社会将因此受益。遮蔽不利信息是任何人的权利

与《本命年》、《秋菊打官司》、《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主角相比,张思德同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对刘恒来说却恐怕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尽管这位中央警备团战士因得到主席的褒扬而留名,《为人民服务》一文也至今还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历史对于他的生平记载却极其简略。在影片里,大量细节塑造出一个精力旺盛、善良憨厚的小个子士兵:夜幕降临,黄土高坡上荷枪奔跑的张思德从安塞赶回延安,参加内务班的合唱演出。正唱着,舞台一侧的灯泡坏了,他跑过去当梯子,驮起战友换灯泡;回到营舍,别人上炕睡觉,他却跑到厨房帮老炊事员磨豆浆;炊事员推开他,他憨笑着坐到门口编起草鞋。次日,主席认出了昨晚的“梯子”,上前问他话,三个问题却被他身边三个战士一一回答。“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主席笑着评价。球场上,篮球让战友扔下山坡,张思德会抢着去追;追到半路碰见老乡的猪跑了,他又跑老远去追猪。张思德的同乡战友、负责物资供应的刘秉钟因在货物中夹带一匹洋纱,被关押起来悔不欲生;张思德去狱中批评劝慰,更三番五次去找刘的女友,请求她万不可放弃刘秉钟……

记者:影片里大量关于张思德的生活细节,是来自历史资料还是你的创作居多?

刘恒:现有的对张思德的了解,还不足以完成一个剧本,所以我还得广泛地去搜集那个年代的历史事件、延安当地的风土人情……包括采访张的战友,到延安去实地参观革命旧址。信息来源是广泛的。最后看起来有好多虚构的东西,但实际在当地、历史事件中都能找到影子。

举最简单的例子,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说张和“洛杉矶幼儿园”的一个孩子有什么关系。但“洛杉矶幼儿园”是存在的,就是延安保育院,张思德也是存在的,极有可能建立这种联系,完全说得过去。另外张思德1933年参加革命,他的家乡仪陇县出过朱德、罗瑞卿和张思德三个革命名人,将近两万人参加红军,战死与失散的有四五千,很多人到了陕北,战友有进步比较快的,当到了团长旅长。你可以设想延安有他的老乡,但档案里没有任何他与他的老乡交往的记录,所以刘秉钟的角色完全虚构。虚构角色的时候还不能脱离当时延安的司法现实。所以又找了延安当时一些党内经济犯罪、审判记录,所以也是很有根据的。

记者:其实我们也能接触到一些不同的“史实”,甚至直接关乎张思德这个人物历史的真实性。你觉得是塑造一个理想化偶像重要,还是真实性重要?

刘恒:那些信息我们也都看到过,毕竟那是非常复杂的一段历史。

遮蔽不利信息几乎是任何人的一个权利,而且几乎不存在不遮蔽信息的人。颂扬一个人或者诅咒一个人,所有的信息发布是有鲜明的动机和目的的。我这个事不是要拆台、不是要添恶心嘛;你本来是要给大家一个很亮的东西,很干净的东西,让大家心里暖一下。我在另外一部作品里给你一个冷的东西、尖利的东西,把你刺痛一下,也有可能。

现在的观众信息来源非常广泛,他自己的判断力非常强,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东西。所以说如果有的观众、尤其年轻观众不接受我对张的解释,我理解他,不强求。但我让他看到善良的价值。

你不接受张的做人方法,但是你不能拒绝善良。我要达到的就是这个目的。平淡化处理能拉近距离

《张思德》将在9月5日全国首映,不少已经看过影片的电影工作者认为它是一部“不一样的主旋律电影”。用影片策划人张和平的话说,《张思德》是一部“无心插柳”的作品——与今年诸多主旋律电影相比,它在最初并没有多大的动静,而是在制作过程中和完成后,受到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6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副总局长赵实、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等领导亲赴延安拍摄现场。看完部分样片后,赵实将《张思德》确定为今年广电总局的重点影片。龙新民在讲话中指出:“《张思德》选择了一个好的时机、好的题材、好的角度。北京市委一定大力支持影片的创作,大力支持影片的宣传、发行工作。”8月底,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影公司的诸多领导看过影片,毫不掩饰他们的兴奋,纷纷指示一定要组织好该片的发行工作。

记者:你对“主旋律”这个词怎么看?在创作《张思德》的时候,是否就想要做一部不一样的主旋律电影?

刘恒:别人对主旋律电影的看法,要说我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大家对“主旋律”这个概念的认识是各不相同,是有偏差的。比如负责电影的干部,他觉得主旋律就是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所有这些方面是和谐统一的,他觉得主旋律影片就是出类拔萃的影片,也想这样去要求。可是一般人去写作的时候,因为主旋律电影选择题材的局限性———一般讲都是政治色彩比较浓的题材———在处理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难度。

人的才华不会是无坚不摧的,当题材政治色彩太浓的时候,它有时会束缚你的手脚,或者对你的思想深度提出挑战,但是你又没有那么强的思维能力,这就造成这类作品有时候概念化、浅薄化、情节的简单化。这类作品接二连三出来后,观众会形成思维定势:一想到主旋律,就觉得肯定没意思。反过来说,仅仅是主旋律电影有这些毛病吗?拍武打片、文艺片,不也会有概念化、程式化、浅薄化、雷同抄袭……不也比比皆是吗?

对《张思德》,我不认为这个影片是对之前主旋律影片一个多么大的超越,我无非就是做了一个有我个人特点的东西。从前所取得的成绩都值得肯定。

记者:与你以前塑造的许多的小人物相比,张思德有什么不一样么?

刘恒:我仍坚信,我写张大民的时候是在塑造一个艺术形象,我写张思德的时候仍然是在塑造一个艺术形象。我追求的是一个艺术的目的,我肯定不是在做一个宣传性的报道,或者我不是想以这种方式来喊一个政治性的口号。在这一点上我所有的创作没有什么高低贵贱、远近深浅之分。

现在《张思德》能够有一些新的状态、因素,可能跟我坚持一贯的创作态度有关系。

记者:但是《张思德》并没有清晰起伏的戏剧主线,主要是堆叠事件描画人物。

刘恒:通常的影片是要求戏剧性比较强,那些东西在审美上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个东西好像不适合那样去处理,平淡化的处理也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每个人的生活几乎都是这样:让你上哪儿去你就得上哪儿去,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大部分人都是干活不吭声,受了委屈算了、忍了。用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去肯定它,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你要是用一个不合理的方法去肯定一个应该肯定的人,反而对他造成损害。为什么会有人用虚假的方法去塑造这个人物?或者为什么用概念化的、虚张声势的方法去塑造这个人?很可能创作者的创作动机是不真诚的。或者创作力量付出不够……所以方法背后有一个良好的动机去支撑——这是自我赞美了。《南方周末》2004年9月2日

第二篇:一个平凡人的读书经历

一个平凡人的读书经历

这次把群里自己关于#爱读书读好书#的微博内容整理一下,为的是告诉有缘的朋友(战友),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原本不怎么看书的人,怎么爱上读书?读书又是为了什么?文字有点长,只能算是自己的一点感悟心得,望与战友交流心声。

本来想了很多,也写了不少,结果都被我否定,没必要让战友花大时间来看我那平凡无奇的人生经历,即便是与书有关。简而言之,即便是到了而立之年,我也没读过多少课外书,学生生涯是课本知识,工作以后是专业知识,人生最宝贵的读书阶段我只接受了中国教育制度想要给我的知识!没有主动的思考,只有被动的接受。

小时候读的最多的就是《上下五千年》,只要有人谈历史,谈军事,我就会洗耳恭听,流连忘返。真正说到读书,其实也就是最近几年时间,从《穷爸爸富爸爸》开始,后来接触了股票,偶然机会又接触了占豪博客,然后就是一套《黄金游戏》,也正是这套书,让我感悟人生何止物质财富这一个小小追求,认清、感悟自己的人生和这个社会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才能让自己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考虑问题,不登泰山顶,不知众山小。占兄的博客和书籍中没少谈佛经,参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太过注意,后来至于心血来潮,一次买书的机会让我一口气买了,大藏经,战国策,鬼谷子,易经,还有其他一些,拿起这些书,一些我真的看不懂,放下,再拿起另外的看,哪些看的懂就先看哪些,慢慢的我进入了一种状态,一种发自内心的读

书愿望,一种迫切想要提升自己思想境界的心情,一种坚持又不执着、放下又不放弃的状态。

下面就是我刚开始看书的状态和从中悟到的一些东西: 知道孙膑、庞涓、张仪、苏秦,拿起鬼谷子就看,看不懂诶,智商还真有限,放下,不过易经似乎还容易理解一点(也许是自以为是,但我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权且当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必须和历史,和自己身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做印证),看了曾仕强对易经的解读,认可部分,但还是有自己的某些见解,对于易经,我绝对不能说已经悟道,只能说略知皮毛。然后,我开始接触占兄认为思想层次最为高深的佛经,原以为自己很不够格,但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很融入,那些思想非常好懂,以前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明白却不懂表达的事情,原来就是如此如此,那些高深的佛经是那么具有亲和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国,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取决于什么,看过便知。说到这里,如果有战友想要接触佛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就是非常容易让你有所感悟的几本,还有些经书未必都是那么好懂,需要慢慢感悟,越是简短的经文,里面包含的思想越是深邃,当你焦急迫切,说明你还没有读懂。成就高塔,需要稳固的基石,而我们安下心来、有条不紊、脚踏实地,就是那块基石。原本真正的读书就需要一种缘,读懂更需要机缘。我的读书路就写这么多了,无法也没必要详尽,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可能有相似却无法完全相同,或者说完全不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书结上一份缘,让书开拓自己的思想境界,奔四的我才开始大量涉猎各种书籍,难得不可以算是很好的反面教材?我不会纠结于以往的过失,而我的读书路不过刚刚开始,感悟还在不断慢慢的积累。读书(加思考)后,让我懂得舍得与得失,让我认清自己的特点与能力和社会的状态,懂得珍惜把握现在,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困难艰辛,还有无数我曾提到的感悟,难得不足以说明些什么?

读书是为了明心见性、拓展视野、长一技之长...虽然感悟这一切并非只有读书这一条道,但读书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前辈留下的思想精髓都在这些书中(特别是那些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才称为经,大家现在都该知道,为何占兄经常推荐什么经什么经了吧,而历史与现实又是一面镜子,让你去感悟经中的道理),同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需要缘分,需要循序渐进,自然而然进入一种悟道的状态。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有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同样是学习思考,苦与乐的区别就是一个还在修炼阶段,一个已经进入一种境界,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懂得这些,不亲身经历体会,读书不会是快乐的事情,无非情非得已或者为虚度时光。

总之,通过读书或其他方式让自己在思想境界和各种能力上精进,难道不算得到精神层面的黄金屋颜如玉?甚至为你在物质层面得到黄金屋颜如玉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心理基础,让你胜不骄败不馁,而你悟得个人无论如何辉煌都逃不了灭的结果,物质的的东西反而会成为你次要的追求,人也会更具奉献精神。读书对我来说,读书是感悟人生提升思想的工具,是快乐的事情,当然这是“体”,而“用”方面就是真正的修炼,身体力行,比如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给大家带去一份爱上读书的机缘,让读书也成为大家学以致用、带去快乐、达到人生真正解脱的事情;再比如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励、感化身边的人,让社会多些阳光的力量;再往后等机缘成熟,更积极广泛地参与公益事业等等等等。用自己微薄之力给社会带去一丝正面的能量——此句与所有战友共勉。(我也可以额外告诉各位战友,我现在工作比较没有规律,经常也会比较忙,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杂七杂八的事情不少,尽着一个男人最起码要担当的责任,平时看书时间已经无法太宽裕,但我有着蚂蚁啃面包的精神,愣是在去年一年时间里看了四大名著里的3本(除红楼梦),3本佛经,一些史书,大学中庸,一些中医书籍,当然免不了占兄的新书,等等,其实读书也好,做事也罢,安下心,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不必发愁今后是否会有硕果累累)

第三篇:观张思德故事有感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垂不朽

——观张思德有感

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便组织过一次看电影的活动,那次放映的内容正是《张思德》,当时电影中张思德的形象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同雷锋同志的一样,他的舍己为公,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英雄形象在我们当时看来完全不亚于在战场上英勇抗战的战士。

如今时隔多年重温关于张思德的片段,仿佛又再次将我的情绪拉回到了当年。

张思德,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他很普通也很平凡,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他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献,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却用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承载了一切。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奉献注意精神。

“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用短暂质朴而不平凡的生命做出的生动诠释,正如毛泽东在他的追悼会上留下的著名讲话《为人民服务》里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的,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张思德同志。多年过去,张思德精神像一面鲜明的旗帜,引导着无数人谱写着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历史。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使他不仅成为一位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过去,靠这些优良传统排除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今天,作为新时代下的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站在今天的角度,“为人民服务”这一句话愈加变得充实而责任重大。“为人民服务”不仅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必须奉行的“宗旨”,而且写入了宪法,成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我看来,“为人民服务”并不应成为领导者的一句口号,人民真正想看到的是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行动。所以,作为为人民服务者的主体仍将任重道远。

当然,为人民服务也不仅仅是领导者应有的作风,作为平凡大众的每一个我们,也应该将这种作风内化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像张思德、雷锋、焦裕禄、任长霞等等这些老一辈党员同志们学习,将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精神落实的每一个平凡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会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也才会更快得到实现!

第四篇:演讲稿《平凡人的平凡故事》

平凡人的平凡故事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以及在座的来宾们:大家好!平凡人讲述平凡事,今天,平凡的我就为大家讲述一位平凡女职工的平凡故事,我的演讲题目是《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王**,一位在社保业务窗口为病人办理医疗报销结算的普通女职工。曾经面对群众一句玩笑话就面红耳赤的小姑娘,如今成了面对办事群众不慌乱,熟练办理科室各项业务,准确答复疑难问题的业务能手。**的成长与变化来源于她对工作的满腔热爱,也源于我们女性与生俱来的责任意识。正如她所说:“几乎每一天,我都能遇到新的面孔,几乎每一天,在和办事群众的业务交流中,都有新的感触。每一天,我都在工作中感受,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忧伤着别人的忧伤。”接过递进来的报销单子,熟悉的名字即刻映入眼帘。又是那位姓余的病人,虽然从来没见过他本人,但医保卡上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庞和无神的双眼,让她始终铭刻在心。他是个严重的尿毒症患者,做肾移植至今亦有十年,病情时好时坏。每一次来帮他办理住院登记及报销业务的都是他的母亲。看到这位伟大而慈祥的母亲面色苍白,双眼通红,还有那头凌乱的发丝,**深切地同情眼前这痛苦无助的母亲和那躺在病床上的可怜小伙子,多么希望自己能多帮他们一点。每回他的妈妈来报销,她总在留意他的病况。

第五篇:最平凡人的最感人故事

最平凡人的最感人故事

本报北京今日电(驻京记者 杨丽琼)讲述普通人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真实故事,展现平凡中的伟大和感人昨天下午,《世博的故事》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上海世博会新闻宣传协调小组组长蔡名照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为新书揭幕。

《世博的故事》一书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建议编写。俞书记说:“世博办得成功、精彩、难忘,关键是第一线的同志,他们不辞辛苦,日夜操劳,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建议,最好写一本书,叫做《世博的故事》。”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世博局从有关世博的优秀报道中精心挑选了67篇最能反映世博“最平凡的人”的“最感人故事”,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座谈会上,蔡名照、邬书林,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等分别讲话。蔡名照说,《世博的故事》不仅记录了世博一线人员的奋斗,也记录了世博会的历程,正是有了这些人和故事,世博会才有了生命和灵魂。邬书林说,《世博的故事》题材很好,选材到位;内容详实,细节生动;制作精美,出版及时,是一本紧扣时代主题、展现世博精神、体现世博理念的好书。杨振武说,这本书是上海新闻宣传战线广大工作者坚持社会责任,始终围绕世博工作需要,旗帜鲜明地进行舆论引导、营造氛围的结果,是坚持拼搏精神和精品意识的体现。

收入《世博的故事》一书的报道主要出自本报及上海十多家兄弟媒体的世博报道专栏,故事的主角有呕心沥血完成设计图却在世博开幕式前病逝的青年世博设计师,有三次推迟婚期的世博建设者,还有为世博服务的“的哥达人”“超级奶爸”“11分钟妈妈”“老保安”“水上卫士”等。

平凡的故事更感人

一部反映二炮工程部队官兵为共和国“杀手锏”导弹武器“筑巢”的21集电视剧《石破天惊》,于6月7日起在中央1套黄金档播出,这是二炮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继《导弹旅长》之后,再次将目光瞄准导弹工程兵和二炮官兵为国家使命和民族利益做出的重大贡献。看了前几集的观众纷纷表示,该剧故事精彩、人物鲜活,不失为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主旋律作品。“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发言观众:马驰

《石破天惊》中的环境是恶劣的,敌人是凶残的,而在战士内部中,种种感情纠葛也随处不在。感觉该剧不同于一般的军事题材作品,它对如下问题进行了追问:坚守崇高和神圣难道只是军人的使命吗?如果对人生的情感追求缺乏深度,军人的责任和荣誉将如何依托?导弹工程兵是军人,他们负有共和国的使命,但他们同时也是丈夫,是恋人,是父亲、儿子、兄弟姐妹„„他们都有自己的复杂情感,值得通过影视作品去深入探寻。《石破天惊》中的导弹工程兵们不再脸谱化,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他们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大的思索空间。

主持人:以往描写军旅生活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官兵、战士们形象“高大全”的痕迹有些重,而《石破天惊》中的人物就像在我们身边熟悉的亲人、朋友一样,他们心态的蜕变、感情的纠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真实、可信。“文化知识要和实际相结合”———发言观众:刘思宸

该剧除了展现导弹工程兵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更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环境和敌人斗争时的那种智慧,8名战友被困坑道,他们千方百计地进行抢救,体现了“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的我军光荣传统。该剧不光展现了亲情、友情、爱情,更将目光聚焦在“敌情”———即使在和平年代,敌人也会千方百计破坏导弹建设,我们应该时刻提高警惕。剧中人物魏光亮很有现实意义,他对安排自己到基层工作开始并不理解,但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这提醒我们,知识技能必须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有用武之地。

主持人:军人是神圣的,但在普普通通的基层岗位,未必人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只有保持平常心,踏踏实实地将自身优势与军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魏光亮做到了,从他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军人的无私和伟大。

感人至深的世博故事 邬书林

准确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是出版的基本功能,再现当代重大事件更是出版人的重要职责。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出版工作提供了丰厚的出版资源,而且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博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本展现世博精神、体现世博理念的好书。

上海世博会办得如此成功、精彩、难忘,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第一线的同志们在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伟大实践中,不辞辛苦,日夜操劳,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为世博作出的贡献,很多是鲜为人知的,他们的工作是世博精神的很好体现。全书共收录67篇故事,大体分为四个方面,从不同侧面反映世博园区设计者建设者、世博园区管理运行工作者、第一线世博服务人员以及世博志愿者的感人故事,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全书严谨的一体。

本书聚焦真实人物,挖掘普通人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共享世博的真实故事,通过一个个细节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故事性强,情节感人至深,表现了世博“最平凡的人”的“最感人的故事”。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本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阅读此书,能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世博精神的平凡与伟大。

本书的及时出版体现了一种紧扣时代主题的出版理念,这和本书出版单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长期以来所倡导的“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的使命相契合。近年来,他们推出了一大批质量上佳的文化精品,不断提升内容资源的积聚和创新能力,承担了众多重大国家文化建设项目,肩负起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责任,充分体现了我国出版集团化建设的成效和深远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把宣传和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世博的故事》一书就起到了这样积极的作用,这本书选题很好,内容精彩,装帧设计也漂亮,很有出版价值,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平凡的人 感动的事

内容摘要: 7月16日,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来自福建各地的数十位“身边好人”与现场群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的感人故事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三明将通过发现一批可信、可敬、可亲、可学,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身边好人”,宣传他们的事迹,以形成浓郁的“学好人、做

好事、当好人”的文明道德风气。他们是平凡的人,他们的事迹又那么地让人感动。

7月16日,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来自福建各地的数十位“身边好人”与现场群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的感人故事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来自三明将乐县古镛镇桃村的张水英,丈夫1998年遭遇车祸身亡,留下了5万多元债务。为了还债,5年中,张水英一人承包了12亩田地,起早贪黑地干,之后又只身辗转各地打工,什么活都干过,直至债务还清。她满含热泪地说:“我们夫妻共同生活了10个年头,就是生活再困难也要把债还上。”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张水英徒步六公里赶到县里为灾区捐款,当她从外出打工时所带的竹筒和八宝粥罐子里倒出2275元硬币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泉州晋江的赖金土在汶川大地震中手提28万元现金赶赴灾区,今年又组织了上千名志愿者赶到了玉树地震灾区。抱着“只帮忙、不添乱,只尽力、不逞强”的原则,他们徒手救了10多个人。„„

他们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现场群众,不少人眼中泛起了泪花。“这些好人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常人,却用自己的经历写下了传奇,他们和那些载入史册的英雄一样让我们感动、给我们力量。”现场观众林伟说。

据了解,一个以“好人在行动,好事在身边,满意在三明”的主题活动目前正在三明市展开。三明将通过发现一批可信、可敬、可亲、可学,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身边好人”,宣传他们的事迹,以形成浓郁的“学好人、做好事、当好人”的文明道德风气。

下载《张思德》:一个平凡人的故事(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思德》:一个平凡人的故事(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张思德的故事》有感

    读《张思德的故事》有感 在国庆假期里我阅读了《张思德的故事》这本书,重温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分享一个故事

    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到一个村子中发现墓碑上写的都是0岁,1岁,2岁,3岁,最长不过5岁,非常不解,请教村中智慧长者,才明白,这个村子的墓碑年龄不是记载一个人到底寿命活到多长,而是看......

    分享一个故事

    分享一个故事:一位做电视企画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倒。因与家人同住,所以他妈妈常会担心,常念他:要记得吃饭,别太晚睡,开车要小心等等,这样的唠叨每天反复好几次,他已见......

    平凡人的赞歌

    师生读品悟平凡人的赞歌——读《平凡的世界》后感阚家镇克兰小学 于欣世学生时代曾经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只觉得于自己离的太远,难于体会作者笔下的人生。如今也已......

    只想做个平凡人

    只想做个平凡人——看《梅兰芳》浅析陈凯歌的电影艺术风格【内容提要】电影《梅兰芳》,觉得这是我看过的陈凯歌导得最好的一部电影了,至少没再给环境添负担,不再需要漫天满地的......

    不寻常的平凡人

    平时作文 不寻常的平凡人 14年,无私无疆的母爱坚守;14年,无怨无悔的志愿借力;14年,延绵不断的爱心汇聚。——题记 她执着而朴素的情感,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抒写了一份份感动。......

    平凡人的颁奖词

    平凡与伟大——“感动湖北”十大人物颁奖词平凡与伟大——“感动湖北”十大人物颁奖词 “义勇父子”王天喜、王盼(推荐单位:湖北省总工会) 【人物故事】2010年4月4日13时,上......

    张思德观后感

    观后感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发表悼念张思德同志著名讲话《为人民服务》60周年。通过观看影片《张思德》使我们感受到了灵魂的震撼。张思德已经牺牲60年了。与那个时候相比,时代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