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的强制执行制度-相对于民法法系国家的行政法院(模版)

时间:2019-05-13 07:2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美的强制执行制度-相对于民法法系国家的行政法院(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美的强制执行制度-相对于民法法系国家的行政法院(模版)》。

第一篇:英美的强制执行制度-相对于民法法系国家的行政法院(模版)

朱卫国:英美的强制执行制度

来源: 主站 发布时间: 2005-08-17 15:11 阅读次数:

朱卫国

代表普通法系的英美两国,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法律实践模式,崇尚程序正义,强调对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利的保护。基于这样的背景,其强制执行制度也形成了区别于大陆法国家的特点。尽管两国的制度在细节上不尽相同,但在理念和原则上承于一脉,若从强制执行方面进行比较法研究,两个国家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记,统称英美。

一、英美法的司法强制执行本位。

严格地讲,英美法没有形成类似于大陆法系行政强制执行的制度。这和英美法系的传统紧密相关。在英美法系中,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具有扩张和攻击性的权力,一直受到严格的防范和立法及司法权力的制约,通过这种制约来实现权力的有机平衡,也通过这种制约来保障权利的充分实现。在人们的观念中,国家如果需要对公民“用强”,则必须通过法院来实现。所以在英国,刑事责任几乎包括了一切国家对公民课定的公法责任形式,而这些责任的课定和执行都属于法院的职权。在大陆法系国家中,行政机关具有行政决定权和行政处罚的权力,而行政强制执行通常是作为前两种权力的必要延伸,是行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概括地讲行政机关具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规则制定权,包括制定立法性规范、行政解释性规则及政策 ;另一种是裁决权,裁决权关乎特定当事人在具体法律适用场合的权利和义务,从广义的角度而言,行政机关规则制定以外的所有决定都属于裁决的范畴,但狭义的、正式的行政裁决则是指通过类似于审判的听政程序而裁判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情形。英美法上的行政裁决终局决定较少,仅限于国会明确规定的情形,如:联邦工作人员因为没有通过保安审查,而未获准了解机密文件,对这种拒绝了解机密文件的决定就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对移民局驱逐外国人出境的决定,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等。但这些行政决定被置于法院严格的司法控制和司法审查之下。对于行政机关裁决的行政义务,当事人如果不履行,行政机关原则上只能通过司法执行的方式来保障执行。

以英国的警察权力为例,在英国传统的司法体制下,英国警察除了训斥、警告以及对轻微的交通违章有小额罚款权外,没有其他处罚权力。2001年《刑事司法和警察法》赋予了警察一项新的权力――对一些妨碍治安管理秩序的轻微犯罪行为(相当于我们违反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可以实施现场定额罚款。根据该法规定,英国自2002年八月份始在西米德兰等四个警区(英国共有43个相互独立的警区)进行为期12个月的试验。对于故意向消防队虚报火警,在大街上扔烟花爆竹,向火车投掷石块,浪费警察时间,报假案,在公共场所醉酒闹事,在高速公路上醉酒,侵入铁路,使用威胁性语言或者行为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警察可以现场开出罚款通知,也可以先把嫌疑人带至警察局然后再开罚款通知。但现场开具罚款通知时,警察必须着制服。法律规定罚款的数额由国务大臣发布命令加以限定,但数额不得超过刑事犯罪最高罚款数额的四分之一。目前的现场罚款都是40镑或者80镑的定额罚款。被罚款人可以通过邮寄方式向有关法官的行政主管缴纳罚款,罚款的缴纳意味着被罚款人不会因受罚行为而被判罪,不留犯罪记录。

被罚款人拥有选择权,他可以不交罚款,而选择在法院接受审判,但如果在罚款通知到期时(期限为21天),他既不提出司法审判请求,也不缴纳罚款,将受到1.5倍于最初罚款数额的罚款,这个罚款由法院强制执行,警察机关没有执行的权利。如果被罚款人选择司法程序,视同警察局已经对他提出控告,法院会向被罚款人发出传票,被罚款人成为被告人。如果该罚款人被判定有罪,他可能面临法定刑中的最高处罚,并可能被判令支付诉讼费用。不难看出,立法的意图在于鼓励被罚款人接受罚款,限制司法程序的介入。

尽管这一举措遭到了不少警察和社会人士的反对,但现场罚款制度的确大大减少了警察的案牍劳苦,赋予了警察在对付轻微刑事犯罪方面更大的灵活性,避免了繁琐的司法程序所带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浪费,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结合和平衡。

有一种观点认为,英国警察的现场定额罚款权是英国为了提高效率而将轻微犯罪处罚的行政责任化,但英国的警察和学者多数反对这一看法,认为警察的处罚并不具有任何的强制性,其实质是对司法程序的技术性处理,而不是独立于刑事责任的行政责任。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英美国家存在大陆法系意义上行政处罚制度。因为他的刑事责任制度中,包含了我们行政处罚的内容,如果坚持认为在英美法的制度也存在行政处罚,那么行政处罚权也是由作为司法机关的治安法院“相对集中行使”的。

在法律为王的英美法治理念中,司法机关居于法治的核心,是强制力的“总管”和“总监”。在这样的背景中,强制执行制度以司法为本位自然顺理成章。

二、作为行政义务履行担保的司法强制执行手段和程序

在公民拒不履行行政机关的决定或者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时,行政机关可以代表国家,诉请法院执行法律。而法院通常通过颁发禁止令或者执行令来达到确保行政义务得以履行的目的。所以,法院对当事人动用强制力,从程序上讲并不是当事人不履行行政义务的法律后果,而是当事人不执行法院禁止令或者执行令的法律后果。

在行政相对人违反法律的规定,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者行政机关的命令,而又不向法院提出申诉场合,检察总长便可应地方机构或者其他主体的请求向法院申请禁止令或者执行令等令状,以制止违法、滥用权利的行为或者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此时,法院就可以颁发令状,对于违反法院令状的当事人,法院可以判处当事人藐视法庭,可以处以罚金或者监禁。法院也有权查封、扣押、没收拒不履行命令的当事人的财产。在法院颁发的令状中,禁止令一般在于抑制当事人的不法作为,如不得继续污染河流;而执行令则要求当事人积极履行义务,如补交欠税等。

在法院颁发的令状中,还有一种针对公共机构的强制令。当某一公共机构不履行其法定义务时,利益受到影响的当事人就可以要求法院颁发此类令状。法院一旦下达强制令,公共机构就必须履行法定义务,满足受害人的权利主张。强制令是针对错误的不作为而采取的措施,只适用于公法上的义务不履行。

法院的令状为不履行行政义务的行为涂上了一层可以进行强制执行的外壳,并通过这种过渡,限制了行政机关的执行权力,同时又保障了行政义务的最终履行。需要注意的是,法院的令状可以“左右开弓”,它即可以实现行政相对人行政义务的履行,以保障法律得以执行,又可以强制公共部门履行职责和义务,以保障有关当事人权利得以实现。

英美法院在司法保障行政义务得以履行的手段和程序基本仿佛,均强调严格的程序正义。在价值的位阶上,公平高于效率。近年来,尽管在保障公平的条件下提高效率的司法改革在不断推进步,但强制执行的司法本位原则从不曾动摇。

三、即时强制和行政程序中的其他强制手段

在即时强制措施和行政程序中的其他强制手段方面,英美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的区别比行政强制执行的差别要小的多。毕竟,处理涉及公共利益的紧急事务,可以为行政机关立即采取强制性行为提供正当化的依据。以警察在执行职务时具有的强制手段的种类为例,英国、美国与德国、法国没有实质性差别。例如,英国的警察可以发布搜查赃物、毒品、武器、爆炸物品等危禁品命令,扣留他们认为必要的各种文件、资料;警察有权逮捕扰乱治安的人,对恐怖分子进行盘查和扣押等。自英国1994年《刑事司法和公共秩序法》以来,英国警察的权力一直通过制定法而得以扩大。体现在即时强制措施方面,警察具有了更多的防止暴力犯罪的盘查权力,并获得了打击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的更大决定权和更多手段,而这种趋势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呈现出相同的特点。归纳起来,英美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的即时强制措施可以分为四类,既:

1、对人的临时管束;

2、对物的扣留、使用、处置或限制使用;

3、对住宅、建筑物或者其他处所的进入;

4、其他法定职权所为的必要处置。而这四类措施,在世界其他法治国家也基本类似。

在美国,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对于负有交纳国税义务人财产的查封和扣押,对外国人的驱逐,对妨害卫生行为以及妨害安全秩序的排除等情形,行政机关可以行使简决权力,不经过听政等行政程序或者不经过事前的司法审批而予以决断执行。对此,不少学者倾向于认为这是英美司法执行本位条件下存在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我们认为,这样主张不符合美国强制执行制度的理念,如果将上述的情形归类为行政机关采取的即时强制措施,可能更能够自圆其说。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即时强制措施和行政程序中的强制的种类上,英美与德、法差别不大,但在履行程序,救济手段方面,还是体现出不同法系理念上的差别。在英美两国,行政机关有权力执行的即时性强制和其他行政程序中的强制措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规定,并被置于司法严密的审查之下。

以行政机关进行调查为例。在进行行政调查方面,为了满足对调查信息的需求,行政机关不能总是信赖公民主动提供信息,有的时候,一定的强制措施的配合是必要的。在美国,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调查过程中有三种手段可以利用:

1、要求公民提交有关记录与报告;

2、检查单据、档案与活动场所;

3、强制传唤证人、强制提供文件。但是,在法院看来,作为原则,行政机关的未经授权(unwarrant)检查是被禁止的。但也不是没有例外,在另外一个判例中,法院确定,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下,不经授权的检查是允许的,这三个条件是:

1、对于管理事项政府有实质的利益;

2、实施检查将有助于促进管理行为的实现;

3、实施检查的确定性和规范性,构成与法院的批准效力仿佛的合宪性。这实际上将行政机关实施的检查,严格控制在了司法审查的机制中,因为实施检查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能否构成与法院的批准效力仿佛的合宪性,只有法院才有资格判断。此外,行政机关也并不天然享有强制证人作证、强制提交文件的权力,必须在法律具体而明确的授权条件下,行政机关才获得这种权力。

在美国的有些州,法律规定不遵守行政机关的强制令将构成蔑视罪而被追究刑事责任。最高法院认为,法院并不是自动当然地按照行政机关的意愿去执行强制令,法院强制执行强制令的职能不是辅助性的,而是在行使司法权。在法院看来,强制令的实施程序本质上是对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争议事实案件的裁判。法院可以审查有关行政相对人的抗辩是否正当,只有具备适当的抗辩事由,才可以不执行强制令,而最主要的一个抗辩事由是行政机关的强制令越权。尽管对于行政相对人是否属于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调整的初始判断权在行政机关,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在法院。

司法对行政机关实施的即时强制和其他行政程序中的具有强制性的措施进行的司法监控,使得行政执法人员不敢越雷池一步,违轨如探汤。加之权利人可以随时启动挑战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权利救济机制,使得行政部门倍感不便。这些实际问题,往往促使行政机关不选择自主裁量,而更倾向于在实施强制措施前获得法院的批准,从而使强制措施抹上司法的权威。

四、救济机制

在英美,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裁决或者采取的强制措施,都属于行政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当事人的权利如果因此而受到侵害,便可以置疑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由启动司法审查机制,从而抑制行政机关行为并获得必要的损害赔偿。英美的司法审查机制依托在普通法院,没有专门设定的负责司法审查的独立法院体系,所以从效力上讲属于非集中型,由各级法院分别进行,只有个案的效力。这种审查机制也是英美不承认行政特权的表现,行政机关在普通法院和一般公民平等对簿公堂。

根据美国行政程序法的规定,审查的对象主要分为事实的认定、法令的解释和推理过程三个方面。其中,推理过程(reasoning process)是法院审查最主要的对象。法院多通过对推理过程的审查,确定行政行为有没有逾越立法机关设定范围,有没有行政机关的恣意和专断。通常而言,行政相对人能够获得胜诉的最主要理由,不是行政机关在执行强制措施时在认定事实和法令解释上有误,而是行政机关的决定有恣意(arbitrary)、专断(capricious)、权限滥用(abuse of discretion)或者其他违法情事(otherwise not in accordice with law)

在衡量行政机关强制措施的合法性时,有三个原则不容忽视。这就是美国的“正当程序条款”、英国的“自然正义法则” 以及在两个国家都适用的“适当性原则”。前两个主要强调程序的正义;而后者则衡量实质的正义,通行于几乎所有法治国家。适当性原则涉及对三个因素的评价:手段合适否;手段必要否(主要是指是否别无选择,有无其他副作用更小的方法);以及利弊的权衡。概括起来,适当原则的实质是:行政权为公民设定义务,必须是为追求公共利益所必需,而且设定的义务严格而适当,如果义务所施负担过重,与要达到的目标不相称,则应当取消这样的义务。很显然,适当原则象许多原则一样,引申开来实际上是个权衡的问题,要求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端正合理。适当性原则对行政机关强制行为的要求是,强制措施作为手段刚好可以用以达到目的,副面的影响不大,所谓瑕不能掩玉,所利大于所伤。

(作者单位: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第二篇:中国的陪审员制度与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的差异

中国的陪审员制度与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的差异

摘要

本文将浅析中国陪审员制度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陪审团制度的利与弊,以及人民陪审员制度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中国陪审员制度 美国陪审团制度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一 综述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

中国属于大陆法系,大陆法系的国家特点主要是由法官主导诉讼,与此相对应,目前中国的人民陪审员主要是被动地听,作用非常有限。而英美法系中,陪审团制度在决定案件最终判决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大陆法系无判例法。大陆法系只能用成文法系来审判案件。大陆法系以法官为中心,强调了法官的职能。

英美法系有判例法。英美法系可以灵活运用判例法,甚至创造判例法。英美法系采用对抗式,以原被告双方及辩护人为中心同时存在陪审团制度。

中国的陪审员制度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审判案件时,吸收非职业法官作为陪审员,陪审员与职业法官一起审判案件的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1954年,中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按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标志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正式成立。除此之外,也有多个法律文件对陪审员制度做出了明文规定。

陪审员的选取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陪审员的选取应有广泛性、代表性,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当陪审员,陪审员可以连任。而有关陪审员拒绝陪审与陪审产生的经济损失等问题并没有相关规定。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

美国陪审团制度来自英国,大小审判团制度也同样被引进,大审判团负责听取证据并决定是否起诉被告。小审判团负责审判定罪。

陪审员的选取,每个成年美国人都有当陪审员的义务,主要规定陪审员与原被告等相关人员没有关联,没有犯罪前科,英语没有问题。陪审员的相关信息都是严格保密的。

二 关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利与弊

陪审团被称为“自由的堡垒”,因为陪审团的独立性,独立于司法部门与原被告的立场,所以代表了一般民众对于案件的判断,较大程度的体现了公平性。某种角度上,也极大增加了贿赂司法部门的成本,以前只需要贿赂法官一人,现在要贿赂多位信息严格保密的陪审员,基本是不可能的。同时在这种对抗性的判案过程中,辩护律师对陪审员的最终决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也间接推动了美国律师等法律事业的蓬勃发展。

而这种情况也助长了律师过于“花言巧语”的现象,由于一般民众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容易被感情带节奏,反而忽略了实际的案件本身。这也使律师的辩护成为了一种表演。另外,陪审员也容易在社会舆论的导向下做出判断。同时,陪审团制度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成本过高,一次刑事案件的陪审团由十二人组成,而每位陪审员都得放下私事过来陪审,导致许多人都想逃避这个义务。而时间也是比法官判决长了很多,效率降低。至于公正性,因为需要得出一致的判决,否则会流审,大多数情况下,也造成了少数服从多数意见的现象。

三 关于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利与弊

人民陪审员起到的比较实质性的作用是调解,陪审员并不是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但又是一个“不穿法袍的法官”,所以身份有利于调解原被告双方的矛盾,许多实际案件中,陪审员在调解民事纠纷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作为法院与人民相联系的纽带,陪审员更了解社会舆论以及民情民意,能够完成在民意方面上与法官的互补。人民陪审员应认真听取双方的辩护及证据,在合议庭中从符合人民群众的思维提出自己对案件的看法,达到分享司法审判权的目的,实现司法民主。在中国,案多人少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近期员额制的改革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压力,虽然陪审员不能代替法官,但是在减轻案多人少的压力方面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这种以法官为中心的大陆法系下,陪审员在某些地方真的成为了“陪”审员。陪审员的选取、任命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陪审员在某些地方成为了一种摆设,甚至也有的法院不采用陪审员。存在感低,没多大用是目前陪审员制度的致命问题。

四 人民陪审员制度问题的解决措施

如果陪审员想要摆脱存在感低、没有用的地位,首先要对自己有自信,要知道自己的作用,也许在判决方面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可以在调解上起到作用,也可以在民间舆论方面与法官形成互补,要利用好这些优势,从而起到陪审的作用。当然也要在合议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代表人民群众的普遍想法。

五 结语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与中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都有自己的利与弊,没有谁是绝对的正确,只能说是更符合各自国家的陪审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要吸收外国陪审制度的优点进行改革,同时落实陪审员政策,发挥陪审员的优势。

六 参考文献

曾丽丹 《感悟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点滴》 中国法院网 2013-07-05 李超玲、钟洪 《人民陪审制度的价值分析》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 王丽英、赵颖 《英美国家与中国陪审制度之比较》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3

第三篇:从《失控陪审团》看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从《失控陪审团》看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本学期我选修了“文学中的法律”这门公选课,作为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想从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了解法律知识。文学中的法律,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待法律问题,在文学作品中领会法律知识和正视现实司法程序。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推荐,我看了《失控陪审团》(runaway jury)这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全面地了解了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本片电影的故事情节大致是: 一个男人被一名持枪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枪杀,他的妻子向地方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她觉得杀人者固然罪不可赦,但是凶器的提供者和残忍的元凶一样令人发指,为了其他人的安全考虑,避免再有人因为枪支的滥用而死于非命,被害者的遗孀决定向军火商发难,索赔更是震惊全美。一向为人谦逊正直,颇有南方贵族气质的律师文道·鲁尔(达斯汀·霍夫曼饰)作为控方律师,素来无往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芬奇(吉恩·哈克曼饰)受军火商委托作辩方律师团负责人。

为了能够打赢官司,芬奇不惜一切手段,所以他决定从根本入手,目标就是决定结案关键的陪审团。

芬奇知道,再自圆其说的庭堂陈词也难以打动陪审员们既定的思维方式,所以不如直击要害,了解每一个人底细,从本质上收买这些人。就在当地一所废旧的仓库里,蓝金和他的律师团组成了一个分析小组,他们需要掌握陪审员们的一切,分析这些人对于各种利害关系的反应,以便在开庭的时候一举攻下所有人精神和物质防线,可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一名叫做尼克·伊斯特(约翰·库萨克饰)俄的陪审员行动神秘,几乎没有什么过往的记录,惟一的线索便是他有个叫玛丽(蕾切尔·维茨饰)的女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最后会撼动本来貌似稳固,实则脆弱不堪的司法律制。

一、枪械企业对枪击案的赔偿

电影中讲述一个失业白领在市内办公楼持枪射杀11名同事,最后自杀。其中一个同事(部门经理)刚开完儿子6周岁的生日聚会,不幸在上班时殉难。2年后,他妻子在律师的帮助下向枪械企业索赔1亿多美元。一般来说,这种案子,法院是不会判决赔偿的。首先,企业制造枪是合法的,买枪也是合法的,至于枪卖出去以后被怎么用已经超出企业可以控制的范围了。其次,根据侵权法,本案的直接侵权人是枪手,企业卖出的枪只不过是武器。就像电影中所讲的,这种案子以前都是企业胜利告终。

但陪审团才是关键。陪审团以事实为依据,不以既案列为准绳。控方律师的精彩陈述,高超交叉询问技巧(在美国,对证人的询问技巧是衡量律师水平的关键),加之早已打入陪审团内部的尼克在最终陪审团闭门商议期间的精彩演讲,打动了其余陪审团。最终,该案给与军火商利益集团称重的打击,军火商讲有一阵子不好受的日子了。

二、英美法的陪审制度

该片大部分在讲述陪审制度,英美的陪审制度由来已久。对应的,民间对陪审制度漏洞的研究也十分强大

陪审团为法院中,用以判定事实的团体,多见于英美法系国家。目前于司法制度中采用陪审团制度的有美国、英国和香港等。案件事实的认定是初审法院的重要工作,在采用陪审团的审判制度里,由普通民众所组成的陪审团通常用来认定纯然客观之事实。陪审团所认定的结果仅具事实认定之效果而非正式判决,法官会据以参酌法律判断做出判决。如果陪审团所认定判决不合乎常理,或者有违背法官所给的法律指示,法官得依一造之声请排除陪审团的结论而迳为判决。

陪审团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陪审团制度保障公民自由的政治功能 陪审团被美国看成是捍卫自由的堡垒,陪审团制度通过二种方式捍卫公民自由: 一方面陪审团制度通过人民分享司法审判权,以权力制约权力,保障公民自由。另一方面美国认为陪审团保障公民自由不仅通过权力制约权力来实现,而且陪审团审理是公民的权利,通过权利制约权力来实现。

(二)陪审团审判提升审判公信力的司法功能 陪审团审判的消极作用就是可能是某种隐蔽的社会偏见者的容纳者,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案件中也可能给判决带来偏见。但瑕不掩瑜,就社会正义来说,陪审团本身可被看作是一个重要平衡器,就是说,陪审团的人民性使陪审团能够通过证人证据,并通过自己的潜意识,有时是有意识的观察世界的方式,从警察或社会大众所要求的角度来作出解释。

1、组成成员的人民性

2、组成人数的人民性

3、裁判的人民性

(三)陪审团促进立法的造法功能

英的陪审团制度和法国等国的陪审制度作为司法制度,只有司法功能,但在美国,陪审团制度除司法功能外,还有造法功能。英美二国都承认陪审团容易被当事人的辞藻所打动,有时做出不顾法律的裁判。对此,英国法官有时以陪审团的裁判不合法为由,否定了陪审团的裁决,而进行重新审理。而美国认为陪审团明知故犯的少,微妙而不自觉的漠视的情形则比较多,尽管美国有的州法规定,法官在陪审团没有足够证据作出这样的决定时,可以作出不顾陪审团决定的判决,但法官一般并不这样做,而是承认陪审团的裁判,并努力为这种裁判寻求合理的解释,如在一些案件中,陪审团不顾本来应该阻止原告取得救济的被害人的助成过失,只是在损害赔偿金额上考虑原告过失,从而发展了所谓比较损失原则。这一原则后来为法院采用。陪审团有时就是正规法律的批评的和间接的法律改革者。

(四)陪审团制度推进法制教育的教育功能

但是陪审团作为一项社会法律制度必然存在着它的缺点:陪审团审理的多为比较严重的刑事案件,普通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一般不适用陪审团。这是因为陪审团审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程序复杂繁琐,审理时间冗长拖沓,不利于纠纷迅速及时的解决。同时由于陪审团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无法保证他们对证据和实事的认定能够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精神。因此英美法国家关于陪审团的存废问题,一直是争论激烈的话题。目前的趋势是,对陪审团审理案件的适用条件,加以严格的限制,以保证这种有限的司法资源在最需要它的地方发挥作用。

片中蓝金·芬奇是个老深的专家,事先派人跟踪监视陪审团候选人,获取他们的生活工作各方面细节,再从细节研究候选人的对该案涉及问题的倾向。不仅如此,他的小组更深入挖掘陪审员的私生活,探听隐私,以此要挟陪审员,这比用钱收买更能操控陪审员。

按美国法律,12名陪审团由控辩双方在候选人中上挑选,控辩双方都有一定的否决票,候选人挨个上来接受控辩方的询问,控辩方可一票否决该人进入陪审团,但否决票有限。

片中辨方首席律师的作用还不如蓝金·芬奇这个陪审研究专家,芬奇操控了陪审,操控了案件。但操控案件的不只是蓝金·芬奇,老狐狸遇到了小狐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九陪审员尼克,他和女朋友玛丽精心谋划,骗过了老谋深算蓝金·芬奇,进入该案陪审团。女友的同胞妹妹死于校园枪击案。尼克进入的目的就是阻碍芬奇对11名其他陪审员的影响。

三、对司法的贿赂

片中尼克和女友同时策划对控辩双方律师仍烟雾弹——向双方律师发信,说可以购买陪审团,购买判决。其实他们是以此为外衣遮盖更深的阴谋——给芬奇于意想不到的打击。

控辩双方收到信后都很吃惊,因为在美国对司法贿赂很少见,后果也很严重——刑事处罚在所难免,原审判会被宣告无效,重新换人审判。这是为了程序正义,只有程序正义了,实体才能正义。

信也是考量双方律师法律职业道德的试金石。双方都有钱,芬奇后面是军火商,控方是大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可以动用紧急储备金。尼克在里面捣乱,玛丽在外面向律师出售陪审团。

最后,控方律师没有付钱,他想看看自己的运气。辩方芬奇付钱了,1500万美元。芬奇上当了,尼克和玛丽要得就是芬奇付钱的收据,他们收钱后没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而是在里面让陪审团做出不利芬奇的判决,在外面报警搜查芬奇的老窝,并拿收据威胁芬奇,不得在从事替人打官司的业务,如果再祸害他人,公布收据可以让他身败名裂,牢狱之灾。

四、审判中的录音录像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法庭审判除非经特许,不得录音录像。所以,一般电影经常看到,有人在旁听时在速画,用画像代替录音录像。所以,美国媒体对某审判的报导都是采用漫画的形式。

片中芬奇的小组带隐藏式摄像头和监听器进法庭,已经违反了法律。怪不得,警察进屋时,芬奇要要电脑资料和摄像内容清洗掉。当然,跟踪监视陪审员就是侵犯他人隐私了,如果被发现拿隐私威胁陪审员更是犯罪。

其实,我们今天以一个电影这种文学形式来看陪审团制度,发现了其不完善之处。当今之世,没有任何一种司法审判制度完美无缺,绝对合理。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设立以来,有褒有贬,爱恨交加,但在目前司法审判中不失为一种较为公正的制度,我们可以参照。只有通过博采众长的借鉴学习,只有通过法治文化的浸染熏陶,只有通过广大民众的民主参与,只有通过兴利除弊的司法改革,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设,才能逐渐实现宪政民主和司法公正的目标。

下载英美的强制执行制度-相对于民法法系国家的行政法院(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美的强制执行制度-相对于民法法系国家的行政法院(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