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控系统是多种先进技术的机电一体化典型产品大全
数控系统是多种先进技术的机电一体化典型产品,是数控机床的心脏。本文介绍了机床数控系统的组成,重点介绍了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引言
近几年来,机械加工业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取代传统的普通机床进行机械加工,普通机械逐渐被数控机械所代替。数控机床综合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电机与拖动,电子和电力、精密测量、气液压及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数控机床的心脏。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决定了今后发展数控机床是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的必由之路,是工厂自动化的基础。数控机床在各个机械制造企业已成为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机床数控系统,即计算机数字控制(cnc)系统是在传统的硬件数控(n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通过系统控制软件与硬件的配合,完成对进给坐标控制、主轴控制、刀具控制、辅助功能控制等。cnc系统利用计算机来实现零件程序编辑、坐标系偏移、刀具补偿、插补运算、公英制变换、图形显示和固定循环等。使数控机床按照操作设计要求,加工出需要的零件。1 数控系统的组成
是由系统程序、输入输出设备、通信设备、数控装置、可编程控制器、伺服驱动装置和测量装置等组成。数控装置是数控系统的核心,数控装置有两种类型:一是完全由硬件逻辑电路的专用硬件组成的数控装置即nc装置;二是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计算机数控装置即cnc装置。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用于数控装置后,现在nc装置已逐步被cnc装置所取代。
数控系统的硬件除了一般计算机具有的cpu、eprom、ram接口外,还具有数控位置控制器、手动数据输入(mda)接口、视频显示(crt或lcd)接口和plc接口等。所以cnc装置是一种专用计算机。目前cnc系统大都采用体积小,成本低,功能强的微处理机。系统主要由微机及其相应的i/o设备、外部设备、机床控制及其i/o通道组成。
数控系统的软件分为管理软件和控制软件两种。管理软件用来管理零件程序的输入、输出、刀具位置、系统参数、零件程序显示、机床状态及报警,故障诊断等。控制软件由译码、插补运算、刀具补偿、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等软件组成。系统程序存于计算机内存储器。所有的数控功能基本上都依靠该程序来实现。硬件是软件活动的物理基础。而软件则是整个系统的灵魂,整个cnc装置的活动均依靠系统软件来指挥。2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数控系统正在向电气化、电子化、高速化、精密化等方面高速发展,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性能发展方面
2.1.1 高精高速高效化速度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关键的性能指标,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若采用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高分辨率检测元件、交流数字伺服系统、配套电主轴、直线电机等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今后的几年,超精密数控机床正在向精密化、高速化、智能化和纳米化发展,汇合而成的新一代数控机床。2.1.2 柔性化
数控系统采用新一代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更宽,可靠性更强,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一群控系统能根据不同生产流程,自动进行信息流动态调整,发挥群控系统的功能。2.1.3 多轴化
多轴联动加工,零件在一台数控机床上一次装夹后,可进行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旋转工作台等操作,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2.1.4 软硬件开放化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数控系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用户的使用范围不再受生产商的制约。2.1.5 实时智能化
在数控技术领域,实时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正沿着: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学习控制、前馈控制等方面发展。如编程专家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当系统出了故障时,诊断、维修等实现智能化。
数控机床发展史
数控机床
数字控制机床是用数字代码形式的信息(程序指令),控制刀具按给定的工作程序、运动速度和轨迹进行自动加工的机床,简称数控机床。特点
数控机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加工对象改变时只需要改变输入的程序指令;加工性能比一般自动机床高,可以精确加工复杂型面,因而适合于加工中小批量、改型频繁、精度要求高、形状又较复杂的工件,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采用数控系统的机床品种日益增多,有车床、铣床、镗床、钻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和电火花加工机床等。此外还有能自动换刀、一次装卡进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车削中心等。发展简史
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于是提出计算机控制机床的设想。1949年,该公司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伺服机构研究室的协助下,开始数控机床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由大型立式仿形铣床改装而成的三坐标数控铣床,不久即开始正式生产,于1957年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制造领域中数控加工时代的开始。数控加工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这一发明对于制造行业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数控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当时的数控装置采用电子管元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在航空工业等少数有特殊需要的部门用来加工复杂型面零件;1959年,制成了晶体管元件和印刷电路板,使数控装置进入了第二代,体积缩小,成本有所下降;1960年以后,较为简单和经济的点位控制数控钻床,和直线控制数控铣床得到较快发展,使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各部门逐步获得推广。我国于1958年开始研制数控机床,成功试制出配有电子管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配有晶体管数控系统的三坐标数控铣床。
1965年,出现了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控装置,不仅体积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促进了数控机床品种和产量的发展。60年代末,先后出现了由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多台机床的直接数控系统(简称DNC),又称群控系统;采用小型计算机控制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简称CNC),使数控装置进入了以小型计算机化为特征的第四代。
1974年,研制成功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器的微型计算机数控装置(简称MNC),这是第五代数控系统。第五代与第三代相比,数控装置的功能扩大了一倍,而体积则缩小为原来的1/20,价格降低了3/4,可靠性也得到极大的提高。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能进行人机对话式自动编制程序的数控装置;数控装置愈趋小型化,可以直接安装在机床上;数控机床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具有自动监控刀具破损和自动检测工件等功能。
数控机床发展趋向
高速化、高精度化、高可靠性、复合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和开放性是当今数控机床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数控技术的问世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机械学、控制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四大基础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新型学科。技术发展的需要对21 世纪的数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1.高速化、高精度化、高可靠性
高速化:提高进给速度与提高主轴转速。
高精度化:其精度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乃至纳米级(高可靠性:一般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要高于数控设备的可靠性在一个数量级以上,但也不是可靠性越高越好,因为商品受性能价格比的约束。
2.复合化
数控机床的功能复合化的发展,其核心是在一台机床上要完成车、铣、钻、攻丝、绞孔和扩孔等多种操作工序,从而提高了机床的效率和加工精度,提高生产的柔性。
3.智能化
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等方面的智能化;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还有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以及智能诊断、智能监控等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
4.柔性化、集成化
当今世界上的数控机床向柔性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从点(数控单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线(FMC、FMS、FTL、FML)向面(工段车间独立制造岛FA)、体(CIMS、分布式网络集成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注重应用性和经济性方向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制造业适应动态市场需求及产品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
二、个性化是市场适应性发展趋势
当今的市场,国际合作的格局逐渐形成,产品竞争日趋激烈,高效率、高精度加工手段的需求在不断升级,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日趋强烈,专业化、专用化、高科技的机床越来越得到用户的青睐。
三、开放性是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新一代数控系统的开发核心是开放性。开放性有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的开放式系统,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结构,并通过形式向外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的一个新的焦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
第二篇:数控车床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
数控车床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是集机床、计算机、电机及其拖动、自动控制、检测等技术为一身的自动化设备。其中主轴运动是数控车床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完成切削任务,其动力约占整台车床的动力的70%~80%。基本控制是主轴的正、反转和停止,可自动换档和无级调速。
普通机床经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历史。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自动化,精密机械与测量等技术的发展与综合应用,生产了机电一体化的新型机床一一数控机床。数控机床一经使用就显示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使原来不能解决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科学解决的途径。
数控车床是数字程序控制车床的简称,它集通用性好的万能型车床、加工精度高的精密型车床和加工效率高的专用型车床的特点于一身,是国内使用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种数控机床,也是是一种通过数字信息,控制机床按给定的运动轨迹,进行自动加工的机电一体化的加工装备,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数控机床已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制造业中,数控机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Mechatronic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outlines thebasic profile and development contextoverview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analysing the cur-rent trends in mechatronics development.
KEYWORDS:mechatronics technology;technology;the current situation;production;manufacturing technology;developmental trend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结合的一门技术,它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人性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
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1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中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的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及人们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式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3.4微型机电化———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3.5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和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3.6“生物—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压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
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3.7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做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 1,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装订顺序: [1]封面(中英文题目,作者信息)[2]目录
[3]中文内容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4]英文翻译内容摘要,关键词 [5]正文(三级小标题:章,节,小点)[6]参考文献(至少15本书或15篇文章其中要有3篇英文的,格式参考学院统一要求)[7]致谢 2,格式要求
[1]文稿用word文件(页面A4),统一用宋体排版.页面设置:
纸型:A4标准纸 方向:纵向
页边距:左3cm 右2.8cm;上,下边距为默认值:上2.54cm 下2.54cm 页眉1.5cm,页脚1.75cm 格式: 正文行距:(多倍行距)1.25倍
字号: 中英文题目:3号字
中英文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5号字 其他全部:小4号字
[2]图表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弧线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符合制图标准.插图和表格均需有编号和标题,图标题为5号字,表标题为小4号.如: 表一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 图1 相轨迹图
5,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得简单徒手画,必须按工程要求绘制.3,字数要求: [1] 本科论文字数文科不得少于1.2万字,理工科不得少于8千字;[2] 专科论文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4,最后应交的东西: [1]任务书(指导教师撰写的)[2]开题报告
[3]毕业论文定稿
[4]毕业论文定稿的电子文档存到教务处 注: [1]关于开题报告的格式和要求,后面有说明;[2]修改论文期间,请将word文稿以附件的形式发给指导老师;[3]收集资料的方法:
第三篇: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第2章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基础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下面,我将针对其中的几种产品的进一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说明。
2.1数控机床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机床拥有量最多的国家(近320万台),但数控机床只占约5%且大多数是普通数控(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10%)。近些年来数控机床为适应加工技术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技术领域都有巨大进步。
1.高速化。由于高速加工技术普及,机床普遍提高了各方面的速度。车床主轴转速有3000~4000r/min提高到8000~10000r/min;铣床和加工中心主轴转速由4000~8000r/min提高到12000~40000r/min以上;快速移动速度由过去的10~20m/min提高到48m/min,60m/mni,80m/min,120m/min;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要求提高运动部件起动的加速度,由过去一般机床的0.5G(重力加速度)提高到1.5G~2G,最高可达15G;直线电机在机床上开始使用,主轴上大量采用内装式主轴电机。
2.高精度化。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已由一般的0.01~0.02mm提高到0.008左右;亚微米级机床达到0.0005mm左右;纳米级机床达到0.005~0.01um;最小分辨率为1nm(0.000001mm)的数控系统和机床已问世。
数控中两轴以上插补技术大大提高,纳米级插补使两轴联动出的圆弧都可以达到1u的圆度,插补前多程序预读,大大提高了插补质量,并可进行自动拐角处理等。
3.复合加工,新结构机床大量出现。如5轴5面体复合加工机床,5轴5联动加工各类异形零件。同时派生出各种新颖的机床结构,包括6轴虚拟轴机床,串并联绞链机床等,采用特殊机械结构,数控的特殊运算方式,特殊编程要求。
4.使用各种高效特殊功能的刀具使数控机床“如虎添翼”。如内冷转头由于使高压冷却液直接冷却转头切削刃和排除切屑,在转深孔时大大提高效率。加工刚件切削速度能达1000m/min,加工铝件能达5000m/min。
5.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数控机床的开放性和联网管理已是使用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提高数控机床开动率、生产率的必要手段,而且是企业合理化、最佳化利用这些制造手段的方法。因此,计算机集成制造、网络制造、异地诊断、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等各种新技术都在数控机床基础上发展起来,这必然成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
第四篇: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8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
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听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
有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信息处理机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图8-2生物空间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机器人一般由执行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各系统功能如下所述。① 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完成抓取工件(或工具)实现所需运动的机械部件,包括手部、119
腕部、臂部、机身以及行走机构。
② 驱动系统。驱动系统的作用是向执行机构提供动力。随驱动目标的不同,驱动系统的传动方式有液动、气动、电动和机械式四种。
③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指挥中心,它控制机器人按规定的程序运动。控制系统可记忆各种指令信息(如动作顺序,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及时间等),同时按指令信息向各执行元件发出指令。必要时还可对机器人动作进行监视,当动作有误或发生故障时即发出警报信号。
④ 检测传感系统。它主要检测机器人执行系统的运动位置、状态,并随时将执行系统的实际位置反馈给控制系统,并与设定的位置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调整,从而使执行系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设定的位置状态。
⑤ 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主要赋予机器人自动识别、判断和适应性操作。8.1.4BJDP-1型机器人
该机器人是全电动式、五自由度、具有连续轨迹控制等功能的多关节型示教再现机器人,用于高噪声,高粉尘等恶环境的喷砂作业。
该机器人的五个自由度,分别是立柱回转(L)、大臂回转(D)小臂回转(X)、腕部俯仰(W1)和腕部转动(W2),其机构原理如图8-3所示,机构的传动关系如图8-4所示。R
2小臂
M2
谐波减速器R图8-3机器人的结构原理
图8-4机器人机构传动关系
8.2视觉传感式变量喷药系统简介
在农业方面,近年来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
先后开发出了精确变量播种机、精确变量施肥机以及精确变量喷药机等。它们都是与机器人极为相似的自动化系统,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视觉传感变量喷药系统,是以较少药剂而有效控制杂草、提高产量、减少成本的一种自动化药物喷撒机械。近年来,随着杂草识别的视觉感知技术与变量喷药控制等技术的成熟,这种视觉传感式变量喷药机械也趋于成熟。下面就以这种系统为例,对它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一简要介绍。
(1)系统的组成一般地说,这种机器由图像信息获取系统、图像信息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变量喷撒系统等组成(图8-5)。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如下所述。
① 图像信息获取系统。主要由彩色数码像机(如PULNIX,TMC-7ZX等)和高速图像数据采集卡(如CX100,IMAGENATION,INC等)组成。采集卡一般置于机载计算机中。
120
② 图像信息处理系统。是一种基于影像信息的提取算法,由计算机高级语言(如C++等)开发出的一种软件系统。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影像数据中包含的人们所需的信息(如杂草密度,草叶数量,无作物间距区域面积等)。
③ 决策支持系统。也是由高级语言开发出的一种软件系统。它能够基于信息处理系统,把得到的有用信息与人们的决策要求作综合判断,最后作出所需的决策。
④ 变量喷撒系统。是基于视觉信息的控制器,由若干可调节喷药流量与雾滴大小的变量喷头组成。
⑤ 机器行走系统。有发动机、机身、车轮等组成(图中省略)。
(2)工作原理
当机器在田间行走时,置于机器上离地面具有一定高度的彩色数码像机就会扫描一定大小的地面。一般彩色数码像机可覆盖2.44m 3.05m范围分辨率可达到0.005m0.005m。与此同时,高速图像数据采集卡将彩色数码像机获取的信息存入计算机中。然后,由图像信息处理系统快速地将地面杂草的密度、草叶数量、作物密度以及无植被区域面积等信息提取出来,并由决策支持系统调用这些信息,经过数据处理得到所需的行走速度、药液流量和雾滴大小等的决策。这些决策被传输给药滴大小控制器以及流量控制器,随之它们就控制管路中的压力和PWM脉宽调制变量喷头。从而实现了精确变量喷药。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药量、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保护作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据报道,与传统的喷撒方法比较,变量喷药系统在杂草高密区可节约药液18 %,在杂草低密区可节约药液17 %。
图8-5精确变量喷药系统
8.3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是由计算机控制的高效率自动化机床。它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测量和新型机械结构等多方面的技术成果,是今后机床控制的发展方向。随着数控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控机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8.3.1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组成(1)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是将被加工零件的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等用数控语言编制成加工程序,这些程序是数控机床的工作指令。将加工程序输入到数控装置,再由数控装置控制机
21床主运动的变速、起停,进给运动的方向、速度和位移量,以及其它辅助装置严格地按照加工程序规定的顺序、轨迹和参数进行工作,从而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件。为了提高加工精度,一般还装有位置检测反馈回路,这样就构成了闭环控制系统,其加工过程原理如图8-6所示。
(2)数控机床的组成从工作原理可以看出,数控机床主要由控制介质、数控装置、伺服检测系统和机床本体等四部分组成,其组成框图如图8-7所示。
① 控制介质。用于记载各种加工信息(如零件加工的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和位移数据等),以控制机床的运动,实现零件的机械加工。常用的控制介质有磁带、磁盘和光盘等。控制介质上记载的加工
信息经输入装置输送
给数控装置。常用的输入装置有磁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等,对于用微处理机控制的数控机床,也用操作面板上的按钮和键盘将加工程序直接用键盘输入,并在CRT
显示器显示。② 数控装置。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核心,它的功能是接受输入装置输送给的加工信息,经过数控装置的系图8-7 数控机床的组成 统软件或电路进行译码、运算和逻辑处理后,发出相应的脉冲指令送给伺服系统,通过伺服系统控制机床的各个运动部件按规定要求动作。
③ 伺服系统及位置检测装置。伺服系统由伺服驱动电机和伺服驱动装置组成,它是数控系统的执行部分。由机床的执行部件和机械传动部件组成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它根据数控装置发来的速度和位移指令控制执行部件的进给速度、方向和位移量。每个进给运动的执行部件都配有一套伺服系统。伺服系统有开环、闭环和半闭环之分,在闭环和半闭环伺服系统中,还需配有位置测量装置,直接或间接测量执行部件的实际位移量,④ 机床本体及机械部件。数控机床的本体及机械部件包括:主动运动部件、进给运动执行部件(如工作台、刀架)、传动部件和床身立柱等支承部件,此外还有冷却,润滑、转位和夹紧等辅助装置,对于加工中心类的数控机床,还有存放刀具的刀库,交换刀具的机械手等部件。
8.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r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方面的研究工作。CIMS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造业相结合的产物,是机械制造业的一次技术革命。
(1)CIMS的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工业自动化已逐步从过去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向高效率、低成本的多品种、小批量自动化生产方式转变。CIMS就是为了实现机械工厂的全盘自动化和无人化而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就是按系统工程的观点将整个工厂组成一个系统,用计算机对
2产品的初始构思和设计直至最终的装配和检验的全过程实现管理和控制。对于CIMS,只需输入所需产品的有关市场及设计的信息和原材料,就可以输出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将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各种自动化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借以获得最佳经济效果的生产经营系统。它利用计算机将独立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系统(FMS),管理信息系统(MIS)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产品订货、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过程的自动化。它是一种把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分析以及其它支持功能合理地组织起来的计算机集成系统。CIMS是在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将制造工厂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使其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要求的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生产系统。
由此可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在新的生产组织原理和概念指导下形成的生产实体,它不仅是现有生产模式的计算机化和自动化,而且是在更高水平上创造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从机械加工自动化及自动化技术本身的发展看,智能化和综合化是未来的主要特征,也是CIMS最主要的技术特征。智能化体现了自动化深度,即不仅涉及物质流控制的传统体力劳动自动化,还包括了信息流控制的脑力劳动自动化;而综合化反映了自动化的广度,它把系统空间扩展到市场、设计、制造、检验、销售及用户服务等全部过程。
CIMS系统构成的原则,是按照在制造工厂形成最终产品所必需的功能划分系统,如设计管理、制造管理等子系统,它们分别处理设计信息与管理信息,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从大的结构来讲,CIMS系统可看成是由经营决策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组成的(图8-8)。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经营管理,如市场分析预测、风险决策、长期发展规划、生产计划与调度、企业内部信息流的协调
图8-8 CIMS主要结构框图
与控制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完成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自动编程、机器人程序设计、工程分析、输出图纸和材料清单等;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则完成工艺过程设计、自动编程、机器人程序设计等;柔性制造系统完成物料加工制造的全过程,实现信息流和物料流的统一管理,如将CIMS的系统功能细化,可得到如图8-9所示的框图。
(2)CIMS的主要技术关键
CIMS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化生产与制造。它是由很多子系统组成的,而这些子系统本身又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复杂系统。虽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它,但仍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 CIMS系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这是系统集成的理论基础及工具。如系统结构组织学和多级递阶决策理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建模技术与仿真、系统可靠性理论与容错控制以及面向目标的系统设计方法等。
3② 支持集成制造系统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及系统应用支撑软件。其中包括支持CAD/CAPP/CAM集成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分布式多级生产管理调度的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系统与实时在线递阶控制系统的综合与集成。
③ 工业局部网络与系统。CIMS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互连是通过工业局部网络实现的,因此必然要涉及网络结构优化、网络通信的协议、网络的互连与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等问题的研究,甚至进一步还可能需要对支持数据、语言、图像信息传输的宽带通信网络进行探讨。
④ 自动化制造技术与设备。这是实现CIMS的物质技术基础,其中包括自动化制造设备FMS、自动化物料输送系统、移动机器人及装配机器人、自动化仓库以及在线检测及质量保障等技术。
⑤ 软件开发环境。良好的软件开发环境是系统开发和研究的保证。这里涉及面向用户的图形软件系统、适用于CIMS分析设计的仿真软件系统、CAD直接检查软件系统以及面向制造控制与规划开发的专家系统。
综上所述,涉及CIMS的技术关键很多,制定和开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投资则更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决策。一旦取得突破,CIMS技术必将深刻地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使机械制造工业产生一次巨大飞跃。
图 8-9CIMS 系统框图
124
第五篇:新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r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方面的研究工作。CIMS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造业相结合的产物,是机械制造业的一次技术革命。
(1)CIMS的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工业自动化已逐步从过去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向高效率、低成本的多品种、小批量自动化生产方式转变。CIMS就是为了实现机械工厂的全盘自动化和无人化而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就是按系统工程的观点将整个工厂组成一个系统,用计算机对产品的初始构思和设计直至最终的装配和检验的全过程实现管理和控制。对于CIMS,只需输入所需产品的有关市场及设计的信息和原材料,就可以输出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将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各种自动化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借以获得最佳经济效果的生产经营系统。它利用计算机将独立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柔性制造系统(FMS),管理信息系统(MIS)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产品订货、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过程的自动化。它是一种把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分析以及其它支持功能合理地组织起来的计算机集成系统。CIMS是在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将制造工厂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使其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要求的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生产系统。
由此可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在新的生产组织原理和概念指导下形成的生产实体,它不仅是现有生产模式的计算机化和自动化,而且是在更高水平上创造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从机械加工自动化及自动化技术本身的发展看,智能化和综合化是未来的主要特征,也是CIMS最主要的技术特征。智能化体现了自动化深度,即不仅涉及物质流控制的传统体力劳动自动化,还包括了信息流控制的脑力劳动自动化;而综合化反映了自动化的广度,它把系统空间扩展到市场、设计、制造、检验、销售及用户服务等全部过程。
CIMS系统构成的原则,是按照在制造工厂形成最终产品所必需的功能划分系统,如设计管理、制造管理等子系统,它们分别处理设计信息与管理信息,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从大的结构来讲,CIMS系统可看成是由经营决策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组成的(图8-8)。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经营管理,如市场分析预测、风险决策、图8-8 CIMS主要结构框图 长期发展规划、生
产
计划与调度、企业内部信息流的协调
与控制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完成产品及零部件的设计、自动编程、机器人程序设计、工程分析、输出图纸和材料清单等;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则完成工艺过程设计、自动编程、机器人程序设计等;柔性制造系统完成物料加工制造的全过程,实现信息流和物料流的统一管理,如将CIMS的系统功能细化,可得到如图8-9所示的框图。
(2)CIMS的主要技术关键
CIMS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高效益、高柔性的智能化生产与制造。它是由很多子系统组成的,而这些子系统本身又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复杂系统。虽然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它,但仍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 CIMS系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这是系统集成的理论基础及工具。如系统结构组织学和多级递阶决策理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建模技术与仿真、系统可靠性理论与容错控制以及面向目标的系统设计方法等。
② 支持集成制造系统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及系统应用支撑软件。其中包括支持CAD/CAPP/CAM集成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分布式多级生产管理调度的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系统与实时在线递阶控制系统的综合与集成。
③ 工业局部网络与系统。CIMS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互连是通过工业局部网络实
图 8-9CIMS 系统框图
现的,因此必然要涉及网络结构优化、网络通信的协议、网络的互连与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等问题的研究,甚至进一步还可能需要对支持数据、语言、图像信息传输的宽带通信网络进行探讨。
④ 自动化制造技术与设备。这是实现CIMS的物质技术基础,其中包括自动化制造设备FMS、自动化物料输送系统、移动机器人及装配机器人、自动化仓库以及在线检测及质量保障等技术。
⑤ 软件开发环境。良好的软件开发环境是系统开发和研究的保证。这里涉及面向用户的图形软件系统、适用于CIMS分析设计的仿真软件系统、CAD直接检查软件系统以及面向制造控制与规划开发的专家系统。
综上所述,涉及CIMS的技术关键很多,制定和开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投资则更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决策。一旦取得突破,CIMS技术必将深刻地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使机械制造工业产生一次巨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