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向党组织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 任期1至3年
中央向党组织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
吴为 2015年05月01日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中央向党组织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
主要职责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也将有第一书记
据新华社消息,中组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
老少边穷灾区应派尽派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介绍,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主要是根据全国各个县市对其所辖的行政村党组织的评估,按照组织化程度较低、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大的标准认定。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4月底,全国共排查确定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7688个,占村党组织总数的9.6%。
《通知》也明确了选派的重点范围,对赣闽粤等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川陕等革命老区,内蒙古、广西、宁夏等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四川芦山和云南鲁甸、景谷等灾后恢复重建地区,要加大选派第一书记力度,做到应派尽派。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今年两会期间受访时介绍,按2010年确定的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2014年全国认定的贫困村共有12.8万个。按照此次中央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的要求,这12.8万个贫困村将有“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任期1至3年
《通知》明确,此次第一书记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中管金融企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高等学校,每个单位要向定点扶贫单位至少选派1名第一书记,为基层作示范。
对第一书记的任职条件,《通知》明确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热爱农村工作,开拓创新意识强。此外,《通知》还明确了第一书记的任期为1至3年,主要职责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竹立家表示,机关的年轻干部到村里任第一书记,一方面是锻炼干部,另一方面是将新理念新思路带到村里去,同时凭借他们在原单位的工作经验和资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做贡献。
《通知》说,要保证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加大支持帮扶力度。竹立家告诉记者:“从我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原单位对第一书记的工作是很支持的。包括有的村道路改造、环境卫生和社会发展方面,单位在财力上、工作上都会给予支持。”
■ 揭秘
第一书记曾是地方党委一把手
第一书记是上世纪地方党委的实际一把手。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曾回忆,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省委、县委都设有第一书记,作为党委的第一负责人。
在十二大之后,地方党委的第一书记称呼逐渐淡出。据《南方周末》报道,1982年12月换届时,四川省委杨汝岱任书记,保留了3名副书记,不再设置第一书记。
到1985年,新中国成立后沿用了30多年的省(市、区)委“第一书记”的称呼成为了历史,各市(地)、县也废止了第一书记称呼。
军党委仍设第一书记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的规定,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和预备役部队,实行军队系统和地方党的委员会的双重领导制度。
党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委员会,党的预备役师、旅、团和其他相当等级单位的委员会设立第一书记。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委员会和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委员会第一书记,由同级党的地方委员会书记兼任。预备役师、旅、团委员会第一书记,由同级或上级党的地方委员会领导成员兼任。
江苏如皋曾有相关探索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记者介绍,自2010年,江苏如皋市开始从各机关选派中青年科级干部到村党支部任驻村第一书记。如皋市连续3年选派了56名市级机关部门科级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此后,全国多地开始推广驻村第一书记的经验。
据如皋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如皋“第一书记”所任职的村,大多是班子软弱、经济薄弱、基础脆弱的“三弱”村。据媒体报道,如皋的第一书 记任职后,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类大户;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招商引资,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竹立家认为,中组部此次向地方选派第一书记是在长期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决定。“第一书记到任后,原村支部书记就成了第一书记的副手。这批年轻的机关干部理念和思路都比较新,对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都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第二篇:XX县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总结
中共海南州委组织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委《“三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精神和省州县委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的相关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前谋划,充分做好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县针对部分村党组织书记不按要求履行职责,导致村级事务滞后,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先后从入乡驻村干部、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派优秀干部到2个乡镇的3村的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分别为:河东乡西北村第一书记东国升(入乡驻村干部、2013年10月任职)、河西镇下马家村第一书记杨敏(河西镇副镇长、2014年3月任职)、河西镇幸福村第一书记王玉梅(大学生村官、2014年10月任职)。所有被选派的村级党组。
开,落实村级《议事规则》,实现村务民主决策。最终使3个村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取得实效,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在群众的威望大大提升。同时,在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派驻干部加强入户调研、充分了解民意、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工作汇报和请示,为本村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打牢了基础。
4、发展农村经济。入乡驻村干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和派出单位自身优势,指导和协助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因村制宜地找准一条符合所驻村的经济发展路子;组织全村党员发挥领富带富作用,大力引资上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确保驻村工作期间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如:河东乡西北村第一书记,在工作中与入乡驻村工作组集体商议,利用帮扶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大力兴办村级合作社,成效明显。
5、加强社会建设。指导和协助村两委完成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教育卫生等工作,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帮助解决好党员、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强化村级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同时,指导和协助村两委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以和睦邻里、和谐家庭、遵纪守法、孝老爱亲、男女平等、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等主题创建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并结合全县开展的环境整顿专项行动,指导和协助村两委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推进宜居农村建设。
(二)日常管理和工作保障方面
1、日常管理。在工作我们明确了“第一书记”由其任职所在县、乡镇和选派单位党组织共同管理,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并要求“第一书记”每半年向乡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做工作总结,乡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要就“第一书记”的现实表现情况做出书面评价。同时,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避免出现派出单位和派驻村“两不见人”现象的发生。
考核奖惩。严格对“第一书记”的考核,对其的考核工作,由任职所在县、乡和选派单位分工负责。平时考核由乡镇党委负责,考核由县委组织部负责,任满考核由县委组织部和派出单位共同负责。乡镇党委建立健全了“第一书记”工作档案,全面反映住村任职期间工作情况。同时,我们将“第一书记”任职工作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3、保障措施。“第一书记”食宿一般安排在有条件的村干部或村活动中心,并按标准缴纳伙食费。同时,严格执行省州县入乡驻村干部管理办法,明确职责的同时,也积极的落实相关待遇,真正做到让他们留得住、干的好、放下心、出实效。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派驻的“第一书记”在所驻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级“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村级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发挥其政治素质高、领导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还不够。
第三篇:关于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的通知
关于做好选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
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市直各部门单位党组织:
为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年,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泰安市委组织部《选派党员干部到基层任职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选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明确“第一书记”主要职责任务
“第一书记”由市委统一选派,在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任期两年,工作与原单位脱钩,原职务、工资等各项待遇不变。主要履行对任职村工作指导、帮扶、协调、服务等职责,村党组织的日常工作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抓。围绕实现村党组织“有好带头人、有集体收入、有活动场所、有管用制度、有满意服务”的“五有保障”目标,主要完成五项工作任务:
1.分类施治,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班子。对班子不健全的,物色培养优秀后备干部,适时选拔进村级班子;对班子不团结的,进行批评教育,深入查找原因,积极化解矛盾;对班子战斗力不强的,完善目标责任制,规范运行机制,抓好纪律和作风整顿,推动村级工作开展。对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搞好传帮带,不断提升其素质能力。
2.多措并举,推动强村富民。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强化思想引导,增强农村干部发展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坚持“输
血”与“造血”相结合,既要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更要帮助村里选准发展路子,培育主导产业,兴办增收项目,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坚持强村与富民相结合,积极提供政策、信息、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服务,帮助培植优质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力争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和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3.对症下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要本着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最突出首先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通盘考虑,重点突破,切实解决好村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存在信访问题和隐患的,采取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调解矛盾纠纷,化解不稳定因素,杜绝出现越级和群体性上访;对社会治安“难点村”,加大整顿措施,维护农村正常秩序;对计划生育后进村,强化管理责任,抓好基础建设,堵塞工作漏洞,确保不出现新的问题。
4.改善民生,建设幸福和谐新农村。推动中央、省、市惠民利民政策落实,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核心任务,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宣传和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好动员群众工作,倡导文明新风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将城市先进文化资源引入农村。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努力建设服务型、便民型村级组织,切实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5.建章立制,促进村级工作规范化。完善村“两委”目标责任制,坚持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管理“双规范”制度,形成民主、规范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督促村级组织认真推行资金、账务、公章“三代管”,严格落实村财镇管、招投标、集中采购和村级
举债审批等制度,坚持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加强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结合各村实际,启动“一村一亮点”计划,通过创新工作载体,带动整体工作发展。
二、严格工作要求,确保取得成效
1.坚持“六个必须”,融入村级工作。“第一书记”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做到“六个必须”,即:各项会议必须始终参加、重大决策必须全程参与、突发事件必须及时到场、重点工作必须亲自指挥、群众问题必须认真解决、村务财务必须跟踪监督,加强对村级工作的指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建立“第一书记”《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工作开展情况等,乡镇街道每月检查一次,市里作为工作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
2.遵守“六个严禁”,严肃工作纪律。“第一书记”要服从乡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认真执行党的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带头执行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做出的各项决议。要切实遵守“六个严禁”,即:严禁不讲民主“一言堂”、严禁不切实际“乱指挥”、严禁作风漂浮“不深入”、严禁违犯纪律“吃拿报”、严禁与民争利“损形象”、严禁面子工程“花架子”,有违纪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第一书记”任职期间,要坚守工作岗位,因事、因病不在村里工作的必须向乡镇街道和市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办公室请假。乡镇(街道)党(工)委和片区党总支要做好对“第一书记”的考勤,考勤情况每月向市里报送一次。
3.坚持群众路线,开展“集中调研月”活动。利用一个月时
间,开展调查研究,摸情况、找问题、定路子、明措施,制定工作目标,拟定工作方案,为完成五项工作任务奠定基础。活动结束后,乡镇街道和市里组织集中交流活动,开展工作日志展示、调研成果评选,相互学习促进。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经乡镇(街道)党(工)委审查同意后,报市“强村固基”工程办公室党委和泰安市备案,并在乡镇街道、村公示。
三、加强管理考核,调动工作积极性
1.健全管理服务网络。成立市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办公室党委,下设乡镇片区党总支,由泰安市选派的“片区书记”任党总支书记,片区所辖乡镇街道各一名“第一书记”、党(工)委组织委员任副书记;每乡镇街道设立一个党支部,由一名“第一书记”担任党支部书记。
2.完善工作交流制度。各乡镇街道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市里每季度分片召开一次现场观摩会,每半年组织一次工作述职,交流工作经验。各村设立“第一书记”工作形象展示台,公开任期目标、工作方案,每月公布一次工作进展尤其是解决突出问题情况;乡镇街道开辟工作专栏,市里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每季度通报一次情况,督促工作落实。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调动“第一书记”工作积极性,促其在基层工作中锻炼成长。
3.加大关心支持力度。乡镇街道要积极为“第一书记”改善办公、生活环境,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是直接责任人。选派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每月听取一次汇报,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派驻村调研,强化工作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4.严格落实考核奖惩。“第一书记”考核和任期考核由市里统一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参与,考核结果由市委组织部备案,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参考条件。考核结果向选派单位反馈,优秀等次不占所在单位名额。“第一书记”在村任职期间作为党员干部基层工作经历记入本人档案。建立退出机制,对工作不能胜任,没有完成目标任务、考核为不称职或由于其他原因不适合再任职的,将免职并调回原单位工作,取消本人考核评定优秀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第四篇:移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创新研究
移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创新研究
—以湘西州龙山县为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党和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举措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移民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就是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的一项重大决策,同时也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湘西州龙山县为例,来探讨第一书记选派、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移民村持续发展。
一、龙山县移民村第一书记选派的现状和机制
(一)现状
从2008年5月起,湘西州在重点移民村率先实施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选派了108名优秀党员干部到108个重点移民村任第一书记,任期三年,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以来,龙山县也紧扣“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锻炼干部”目标,组织实施了移民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有力地推进了移民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今年,全县第一书记报名人数已超过40人。
(二)机制
从选派制度上看,当前,移民村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进行的。
在人员分类方面:一是从县直机关“空降”,把有志于基层工作的年轻人选派到村接受锻炼,担任第一书记。二是-1-
从乡镇干部中选派。不管是县直部门的,还是乡镇干部,说到底,终究没有脱离干部身份。
在性别方面:目前,选派的第一书记大多为男性,女性第一书记少之又少。
在日常管理方面:以乡镇党委和县市委组织部门为管理主体。
在成长培养方面:第一书记任期为三年制,任期满后,回原单位或调离原单位。
二、龙山县选派移民村第一书记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严格选才。制定了“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总体选才标准。从县直机关、乡镇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精选17名中青年干部,到17个重点移民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人尽其才”原则指导下,将选派干部的工作性质、行业优势、个人特长与任职村的实际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产业特色较明显的村,就从农业、水产、畜牧等部门选派干部;在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村,从经济实力雄厚、带富能力强的单位选派干部。
二是重视培训。以县委党校、县技工学校培训基地为阵地,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政治理论、岗位技能、科技知识、学历培训“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加强了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三年来组织选派干部参加涉农法规、实用技术等专题培训达20余次。2010年,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17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赴华东5省学习考察,开阔了选派干部视野。
三是科学考核。县委下发《关于建立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的试点意见》,对其目的意义、基本条件、选派方法、职责任务、管理办法等予以具体规定《龙山县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暂行办法》在考勤、住村、请销假、重大事项报告等方面予以规范。管理上注重发挥选派单位、乡镇党委政府、选派村的作用,形成以县委组织部、县移民局为主,乡镇党委政府、选派单位相互配合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考核上采取了平时考核与考核、组织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落实选派干部各项待遇,确保选派干部身份不变、编制性质不变、原单位的政治待遇不变、经济待遇不变,并将选派干部的定项补助、交通费、年终考核奖励等各项待遇纳入财政预算,有效激发了选派干部的活力。
四是坚持在一线工作中锤炼第一书记。按照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党在基层联系人、人民群众贴心人的原则,不同程度地调整充实了17个移民村村支两委班子,使村组干部真正成长为为民办事、推动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三年来。17名第一书记民情恳谈达787人次,民情日记超过10万字。鼓励第一书记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产业发展上,17个移民村中,有的引进了柑橘、有的实施了网箱养鱼,群众的致富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宽。在日常工作中,第一书记组织群众踊跃参加新农保、新农合,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在文化方面,第一书记积极开办农家书屋,组建乡村艺术团,引导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三、当前移民村第一书记选派机制存在的问题
移民村第一书记选派制度实施三年来,尽管在推动移民村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移民村第一书记的选派还处在探索阶段,制度还
健全,有的保障措施措施还没出台,长效机制还没建立,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选人用人口径太窄。目前,第一书记人选主要来源于县直机关、乡镇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年轻干部,而各级党政机关对年轻人的需求却是有增无减,把年轻人派进村任职,必然造成县乡两级,特别是乡镇年轻干部的缺失,形成了对年轻干部“哪里学要哪里搬,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局面。
二是提拔重用程序不明确。一般来讲,第一书记任期为三年,任期满后,大多回原单位工作,这对于在村任职三年之久的第一书记来说,不会在工作上产生足够的动力,其干事创业的热情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是作用发挥机制不健全。首先是第一书记身份带有双重性,既非一般村干部,又有别于党政领导干部,身份的特殊导致其在实际工作扮演的是双重角色,加之缺少一个干事创业的平台,使第一书记的作用发挥大打折扣。第二是部分选派的第一书记能力和特长与所在村实际不符合,发展思路与群众意图不一致,导致上任后作用不明显。
四是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对第一书记的管理与考核主体太多,县委组织部、移民局和乡镇党委管理考核职能交叉重叠,监管职责不清。
四、创新建立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制度的思考
一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要继续在45岁以下干部中选派,把责任心强、有志在基层工作的年轻同志派到一线任第一书记。要通过统一招考,从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种选拔优秀人才到村任职担任第一书记,提高村级班子的文化水平,改善村级班子的年龄结构。要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
考,把有一技之长、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愿意在农村建功立业的同志选派为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其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要结合移民村实际派遣第一书记,把村情、民风、民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产业发展情况与第一书记的能力、特长进行统筹考虑,确保第一书记上任后真正发挥作用。要通过第一书记经历培养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女干部,把一些熟悉当地情况、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女同志选派到村任职,使她们到农村工作实际中去接受锻炼,成长成才。
二要创新督查考评机制。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就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协助村支“两委”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就医难、就学难的问题,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村级产业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发展村级经济,改善农村风貌。因此,乡镇党委要根据第一书记职责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要结合职责任务对第一书记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讲评。组织部、移民开发局要结合党建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对第一书记的工作业绩进行督查考核,每季度进行阶段性考核,年底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等次为优秀的第一书记进行公开表彰。村支两委要组织党员群众对第一书记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交组织部存档,将作为第一书记考核、提拔重用的重要指标。对多数群众不满意的,主管部门要有专人负责教育管理,对实在不能胜任的,要及时调整。
三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机关选派的人员任期届满后,原则上回单位,特别优秀的可调整工作单位,对连续2年评为优秀的可提拔进乡镇或机关党政领导班子予以重用;公开招考的大学生连续三年考核在合格以上,可正式聘用为国家工作人员,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录用资格,不予安排工作。
对表现不好的也可酌情分别进行通报批评、撤职等处理。在社会上招考的第一书记,任期可打破三年的局限,对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可实行连续任用,对连续担任一定年限的第一书记,可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大财政投入,解决选派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机关选派人员由县财政和选派单位每月补助一定数额的生活费和专项补贴。公开考录人员按照自治州相关规定核发工资和补贴。要加大对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扶持力度,组织部、乡镇、县直相关部门要与金融部门积极有效衔接,采取财政贴息贷款的形式,大力支持富民利民的好项目。
五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第一书记工作的良好氛围,乡镇党委要经常与第一书记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了解他们思想动态,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加强对第一书记所在村群众的教育引导,在群众中形成支持拥护第一书记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