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会计学专科本科毕业论文——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会计核算方法

时间:2019-05-13 07:0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会计学专科本科毕业论文——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会计学专科本科毕业论文——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会计核算方法》。

第一篇:电大会计学专科本科毕业论文——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会计核算方法

电大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

—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会计核算方法

摘要:物质流成本会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企业生产过程物质流动去向,提出正产品和负产品两种产出概念和增量平衡原则,进而对于正产品以及由废品、废料等排出物构成的负产品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得出正、负物质流成本价值。通过物质流成本核算,企业能够清晰了解构成正负产品的成本价值,深入查找构成负物质流成本的原因及问题所在并予以解决。在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达到了节约资源和减少环境负荷的目的。因此,物质流成本核算是使企业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设低碳经济的先进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

关键词:物质流 成本会计 低碳经济 负产品增量平衡

近三十年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为世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越来越关心环境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我国已经确定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国策,将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纳入工作日程。2009年12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又代表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并指出:“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1] 低碳经济建设的关键基础工作是加强工农业生产的资源、能源的节约,降低生产过程的废气排放,使企业等工农业生产单位自觉将低碳生产带来的环境效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而物质流成本会计则是实现企业低碳生产,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的的有效的管理工具,是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会计核算方法。

一、物质流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物质流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简称MFCA)产生于德国。是由德国阿鲁克斯布鲁克研究所于1992年开发的环境管理会计的一种核算方法。根据物质守恒定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的资源、能源等物质,尽管如河流一样不断的流动,但其总流量是不变的,只是流向不同而已。在制造过程,如果原材料造成浪费,流向产成品的物质必然减少,而流向废弃物的物质必然增多。原材料浪费的越多,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造成的环境负荷就越大。因此,沿着物质流向进行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不仅可以核算出流向产成品的物质的成本,还可以核算出各个工序形成废弃物的物质的成本,进而找到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控制盲点,为企业减少损失浪费提供科学依据和控制线索。使企业在降低环境负荷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把物质流成本会计定义为:是用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

来记录追踪企业投入生产的所有原材料、能源以及相关的人工费和其它间接费用的流向,以此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不必要的物质资源损失浪费成本,以期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目的的环境管理会计核算方法。它是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物质流和价值流可视化的有效的管理工具。

物质流成本会计自开发以来,在德国企业中进行广泛试验并取得成功。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总结了一系例案例研究成果,颁布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手册,以加大推行力度。[2]1999年,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产业环境管理协会进行环境工作发展促进调查,国部克彦教授和中岛道靖教授对德国发明的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进行详细研究后,于2001年导入4家企业获得成功。2002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部发布《环境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推进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应用,2003年与德国英国和美国组成FMCA联合协作组织,2004年开始向日本全国普及,2007年日本政府向ISO国际标准化认证组织提出MFCA国际标准认证方案。到2009年为止,日本企业导入MFCA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3][4]

二、物质流成本会计的特征及其核算对象范围 1.物质流成本会计的特征(1)保障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传统的会计核算只注重经济方面,对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排放的废气、废水等,认为其不能构成企业的收益,所以不被纳入会计核算范围。而物质流成本核算则是在注重经济影响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对于和产品同属于生产过程的产出物的固体废弃物、废气、废水等物质,像产成品一样进行同等核算,使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成本可视化,从而使企业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损失浪费的自觉行动。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减少资源消耗、废弃污染物的排出的内在需求,提高环境效益,以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目的。

(2)界定正负两类产品

基于单一的盈利目的,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将造成的损失浪费,或者先个别计算然后分配到产成品成本之中(例如:残次品);或者根本不计算全部笼统归集到可销售产品成本价值之中(例如:废弃物)。其危害在于,只要损失浪费没有超出定额范围,即使有损失浪费,管理者和员工也认为是理所当然不可避免的。企业的损失会通过产品销售加以补偿。长此以往,企业会缺乏节约资源减少环境负荷的改进动力,尤其是当产品供不应求时,企业更会忘记自身减少损失浪费的责任和自觉性。

物质流成本会计则明确提出正产品与负产品两个概念。正产品是指企业生产的可供销售的产品,负产品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发生所有不能够构成正产品的物料损耗和浪费。如厨柜板厂在冲制成型的薄板后所产生的边脚料,以及在对素板进行涂胶的过程中可能飞溅或者滴落的胶液等。物质流成本核算法将企业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物质都包括在核算范围之内,明确将其划分为正负产品两大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的账户进行记录核算,以便更加准确的计算企业的生产成本、寻找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盲点,以达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的目的。

物质流成本会计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相比较,将生产过程中物料损失浪费单独核算评价,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生产过程的实际情况,是比较科学的。而传统会计公式中笼统的将各种损失浪费计入本期输出的产品,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显然是有缺陷的。

(3)引入增量平衡核算原则

在物质流成本会计中,根据物理上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引入了增量平衡的核算原则。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简单笼统的核算企业投入生产的原材料,将投入的原材料成本全部归集到产品的成本中,而对造成的废弃物等损失浪费视而不见。核算公式为:本期投入物质+期初存货-(本期输出物质+期末存货)=0。按照这一公式,生产过程期初结存的物质加上本期投入生产过程的物质,被认为除期末留存在生产过程等待加工的在产品外全部形成了可供销售的产品,这显然与实际生产情况不符。而在MFCA的实施中,引入增量平衡的概念,增量平衡的计算公式为:本期投入物质+期初存货-(本期输出物质+期末存货)=物质损耗(浪费)。将两种会计公式相比较,可以看出,MFCA核算增

加了物质损耗这一要素,使投入的原材料等物质与产出的正产品和负产品(即损失浪费)形成平衡关系,从而实现了损失浪费造成的环境负荷可视化。

物质流成本会计的特征充分说明,它是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在我国得到推广和应用。

2.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范围MFCA的核算对象概括起来就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质流成本。其范围包括物质成本、组织成本、发送/废弃物处理成本三大要素。

(1)物质成本

物质成本是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中最核心的要素。所谓物质,就是在企业生产中所投入的全部原材料,在物质流成本会计中,用数量单位来记录追踪物质的流动,再将其物量乘以单价就可得到物质的成本。如前所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企业投入的物质是不灭的,必将成为生产过程的存货、可供销售的产品、废料、排出物中的一种。以此为理论基础,在MFCA实施过程中,企业设置不同的“物量中心(Quantity centre)”来记录物质的流动,将各个物量中心的记录数据进行增量平衡的计算,以得到的差额来评价企业的成本浪费(物质损耗)。

(2)组织成本

在MFCA中,将为生产而产生的相关费用,如设备成本(折旧)、人工成本等,作为组织成本来核算。与传统的会计核算将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归集到企业可供销售的正品的

制造费用上不同,MFCA将企业的正产品部分和负产品部分进行单独核算,将生产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制造费用在正产品和负产品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对它们进行同等成本评价,将那些花费了加工费制造出来的不能销售的负产品的情况可视化和价值化,从而确定出生产经营所需的精确成本,改善有缺陷的生产制造环节。

(3)发送/废弃处理成本

在MFCA中,将物质的正负产品移动所需的移动运输费用和处理排出物所需的费用作为发送/废弃处理成本要素进行核算。传统会计中将材料、产品、非产品(物质损耗和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传送费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费用,作为制造成本费用的一部分进行整体核算,而在MFCA中,将花费在负产品中的发送/废弃处理成本作为其制造费用而进行单独的核算。并且,将在传统会计中作为能源来整体核算的燃气、燃料、电力等能量也按上述方法进行正产品和负产品部分的单独核算,以便更加精确的进行成本分析评价。

三、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成本价值分析 1.传统会计的成本分析

在传统会计的成本核算方法中,产品成本=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将生产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归集到企业销售的正品的制造费用上,并以此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将所有投入的成本,不论是形成可供销售的产成品,还是形成浪费的部分,全部

分摊计入可供企业销售的产成品中。若企业投入的产品总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各种费用成本等,则产品的总成本可表示为:(代表各种成本)()1若企业产成品数量为X,单位产品成本为A,则那么(2)

2.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成本分析

在物质流成本核算法中:产品成本=正产品成本+负产品成本,物质流成本会计引入负产品的概念,进行单独核算,将生产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制造费用在正产品和负产品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若企业产成品数量为X,将单位产品成本(A)按比例分为单位正产品成本和单位负产品成本,则A=av+aw,(av为单位正产品成本,aw为单位负产品成本),则(3)在此核算体系中,若将将企业投入的总成本分为正产品成本和负产品成本,则,则物质流成本会计的产品成本可用下式表示(4)

四、我国推行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意义

1.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通过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导入,可明晰的反映物料、能源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动轨迹,使企业的物质流和价值流更加可视化。由此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更精确的掌握物料与能源的浪费,进而对生产过程的工序中的瓶劲环节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2.从投资决策的角度来看,通过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核算结果等信息可以成为投资决策时最有效的信息之一。例如日本田边制药公司根据从MFCA计算出来的信息,购置了氯气溶媒吸附回

收装置,由于氯气溶媒的大气排出量的大幅削减,取得了因溶媒回收再使用而使原料购入费用削减,废弃处理费削减等巨大的效益。

3.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实施,使企业减少资源浪费,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生产活动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缓解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提高生态效率。

4.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污染物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实施,使企业能够精确的核算废弃物的排出,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产出量与排放量,降低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我国经济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中低端制造业仍将是我国的主导重点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且,我国目前整体的资源利用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污染的问题仍很突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实现2020年降低碳排放的既定目标,工农业生产单位不但要认真贯彻执行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加强生态环保意识,积极主动的改善与环境相关的管理活动,而且要在生产经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上,逐渐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理念,引进更加环保,更能适应新形势的会计体系。物质流成本核算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则是适合现阶段我国企业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材料能源消耗,节约成本,优化生态与经济效益,建设低碳经济最需要的会计核算方

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09.12.18 [2]國部克彦,中?道靖.在环境管理会计的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地位[J]会计,2003,164(2):34-36 [3]日本经济产业省(2002).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工作手册[S]日本:日本经济产业省,2002 [4]日本经济产业省,平成20年度経済産業省委託MFCA開発?普及調査事業報告書,[S]日本经济产业省,2008

第二篇:电大-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

诚信与成功

一、说文解字

自伟大的仓颉造字以来,生活在亚细亚大陆东边,太平洋西岸的中华民族开始使用汉字。这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传统延续的命脉,不仅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更使得后代有机会探究先人对于一些文化含义的真正理解。从这一角度讲,我们从汉字研究“诚信”“成功”,必然与盎格鲁—萨克森语言中“honest”“success”有着完全不同的起源。

诚,一“言”一“成”。强调口头与行为的一致。既然口头进行了承诺,便有义务促成事务的最终完成。这种义务,便是诚字的基本含义。诚,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尽的义务。

信,一“人”一“言”。对于他人所说的话,从心中去相信对方。这是一种豁达,一种生命的开阔,也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适宜的生活态度。

成,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事务的完成,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成功。究其生活化的本质来讲,“成”反映了一种完整以及这种完整所带给人们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功,一“工”一“力”。付出汗水,发挥力量,才能称得上作了功。做了功,是否就是成功了呢。未必。只有你做了正确的功,你的功才能得到认可。如果是做了错误的事,那再怎么正确的做事也不能得到理想的记过。

综上所述,“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信用的义务和生活态度,而“成功”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的评价标准,两者似乎毫不相干。真是这样的吗?

二、诚信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为什么要提出“诚信”这一理念?这是我们许多人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各类各样的民族中,无一不有着诚信的理念或其类似的理念。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处于险恶的自然环境中,时刻要与饥饿、寒冷、猛兽、疾病作斗争,这个时候,人根本无法脱离原有的群体而单独生存。这一点,现在的吉普赛人身上仍有着明显的反应。吉普赛人作为“流浪的民族”,强调一个群体的生活,任何违反了群体守则的人将会被宣布不被群体接受,无法继续同行,这如果是在严酷的荒原、沙漠中,几乎就等同于宣布一个人的死刑。原始人类也一样,由于个人离不开群体,就必循遵守群体为了适应生存所制定的规则。规则的实现是建立在对违反规则的惩罚基础上的,但只要不存在违背规则的行为,那么惩罚也就是不存在的。人们遵守规则,就是建立在对惩罚的畏惧基础上的,久而久之,规则就会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尊则,或者是道德,或者是宗教,从而也就被人从内心接受,并随着教育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人类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最初的规则——可能是粗鄙到打猎的男人不占用属于女人的那一部分猎物,采集的妇孺不侵吞男性的果脯——,最终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并被自觉遵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出现,私有制逐渐形成,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最初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不够发达,原始的诚信机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虽然被每个时代注入了新的含义,但其本质作为一种内化的义务,仍受到普遍地遵守。历史的车轮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得资本开始发挥主导型的作用,统治者不得不开始正视商业的地位。商业的重要驱动力便是牟利,其实质是通过产品、服务的流通满足不同地区市场的需要,赚取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违反契约、买卖欺诈事件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对人与人之间所应具有的诚信普遍抱有怀疑,在这样一个充满怀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种种阻力。合同签订的成本更高了,因为监督成本越来越高;货币流动的速度降低了,因为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了,因为不诚信引发的矛盾最终只能由社会来承担„„陷入“诚信危机”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自救,如何发展。当宗教的束缚已被冲破后,人们只有借助于法律。公正的法律能够调整社会关系,对不诚信予以制裁,对诚信予以保障。所以,步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始了对法治的追求和建立,如1512年英国的《大宪章》,规定了国王也不得肆意妄为,在征税等方面必须遵守议会的法律;1790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告任何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每个人都要受到法律的调整后,当法律越来越科学、完整和有效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诚信经济”终于得到了确立,并最终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然,随着价值观的多样化,诚信是否内化为人的自我要求,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一致,但坚持诚信的行为,关注对方的诚信品质,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现代经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而不断加速发展的。从18世纪末的蒸汽机发明,到19世纪后期电气时代的来临,再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加速的状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在东方和西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对于成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那些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改造自身的同时影响了周围、改变了社会与自然的人,无疑被各种文化所界定为是成功的。今天的中国,人们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思想地位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处在这样的地位的人,是否都具备诚信的品质呢?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诚实信用的人吗?有的政府官员大会小会、各种场合,唾沫横飞的宣称反腐倡廉,不久就因腐败东窗事发而锒铛入狱,你说,他诚信吗?有的企业家最初的资金来源,不是通过侵吞国有资产,就是通过撕毁合同、进行欺诈获得的,你说,他诚信吗?有的知识分子执一学科研究地位之牛耳,却不断抄袭剽窃前辈、同行甚至学生的智力成果,你说,他诚信吗?以上种种人,在他们的阴暗面被曝光之前,他们都是社会眼中的“成功人士”。中国经济首都上海市的市长,算不算政界的成功人士?年产值数十亿元企业的董事长,算不算商界的成功人士?中国名牌大学名牌学院的院长,算不算知识界的成功人士?在东窗事发之前,他们都是成功人士,那我们就不仅要怀疑,那些现在仍然翘据“成功人士”头衔的成功人士,是不是也不那么诚信呢?

三、思考与成功

事实刚好相反。落马的“成功人士”,恰恰是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受到了“自己不诚信”的惩罚,而更多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依旧是——诚信。有位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好人坏人,都喜欢好人。”事实正是如此,当你以真诚之心待人,当你用友善之心对人时,做到了极致,你必然能得到回报。人选择接受“诚信”还是“不诚信”的生活信条,有多种途径。一种是家庭言传身教,一种是学校白纸黑字,一种是社会观察。第一种途径由于父母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可能得到极为相反的结论。第二种途径由于要担负国家政治的重任,似乎远未得到完全的认同。第三种途径

是一个自立、成长中的人所应按循的途径。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关于“诚信”与“成功”联系的判断,我们才能使自己切身实意的相信这种理念,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判断。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检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否是科学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正确的?对于诚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首先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我们观察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是我们思考的原料。朋友、电视、网络、同事、同学,种种媒介传入的种种信息,都是我们考虑的渠道。不要仅仅在网络上看到一则“高官腐败落马”的报道,便推断所有高官都不诚信,也不要仅仅听说某人在升迁途中出卖了朋友,便得出结论升官就是要出卖朋友。笔者知道,很多人此时都不以为然。“这样的事难道不是事实吗?”笔者认为,即使所有的都是事实,但仅从一两个片面的事实推出一个全局的结论,本身就不能认为是科学正确的。有人又会问,那难道你能统计所有的人和事,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吗?这一点,笔者也做不到。但是,当有人举出某个“不诚信导致成功”的例子时,另一个“诚信导致的成功”或者“不诚信导致的失败”也在出现着,以上案例就是证明。又有人说,“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使通过不诚信手段也能达到成功境界,那最后几年招致的惩罚又有什么呢?”这样的惩罚也许会是以生命、健康、幸福为代价,以人的根本为代价,每个人都能承受吗?对于任何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来说,诚信能带来的幸福要比不诚信带来的“幸福”更长久,更无价。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根植于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假设又与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知识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诚信也许能带来“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既不幸福、也不永恒,只有诚信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当然,由于成功这一理念的主观性,而诚信又与客观的义务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诚信与成功关系的认识无法统一。

四、结论

诚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犹如山与水之间的关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仁者看来,山的厚重与坚韧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靠,诚信就是山一般的品质。在智者看来,水的流动与冲力象征了人对自己的生活采取一种灵活与坚持的生活态度,成功就是对水一般品质的报偿。一个人,要想成为仁者还是智者,都需要处理好诚信与成功的关系。记住一句话,“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信用中国

第三篇:电大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孙斌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分析信用社内外部环境、目标设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现状分析,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对策

引言:

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联合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随着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且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无法有效地控制风险。本文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求改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的发挥与作用。农村信用社内控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股东过于分散、“三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理事长、主任虽然实行分设,但二者之间大多是兼任,换句话说,主任仍然拥有很多控制权;二是经营理念落后,仍然习惯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不尽合理,重经营、轻管理;重业务、轻监控,忽视了内部控制监督的重要性;三是尚未形成内控文化,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屡禁不止。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银行的存在就是为了承担风险,农村信用社也是如此。识别与评估,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三个阶段。目前,农村信用社缺乏风险意识,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完全依靠经验,职工业务素质低下,普遍缺乏内控意识和风险识别及评估的能力,手段落后、人才匮乏,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就是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具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各项业务操作程序,但是一些人往往将内部控制制度简单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汇总,片面地认为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在部分信用社的管理者当中还存在着“内部控制”束缚日常工作思想,因而将内部控制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导致内部管理跟不上业务的发展需要,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贷款评估流于形式,常常是业务先于内部控制而建立,而不是内控现行;二是检查这些内控政策与程序的贯彻和落实。但对于农村信用社一些政策,大多比照农业银行制定,与农村信用社情况不符;其次是出现不少的制度空白,业务早已经开展而相应制度却跟不上。最后是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普遍存在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现象。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

一是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其经营状况。表现为不遵守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任意调账、调表,会计资料及报表难以反映实际经营情况,甚至成为应付检查、考核、掩盖

各种违规行为的调节手段。二是信息传递渠道不畅,从上到下层次太多、链条冗长,容易出现人为拖延、理解偏差,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也不够,达不到及时、可靠的要求。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的计算机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操作层面的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管理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因而不能很好地辅助管理人员对信息做出准确的细节分析与综合把握,从而未能及时发现风险、化解风险。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控制手段相对落后,一些必要的监测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事前、事中的预警、预报机制不完善,资产质量、资金交易、业务经营效果缺乏定期分析,对重大问题报告不及时。

一是业务部门的监督流于形式,以授信为例,制度明确规定授信审查人、审批人之间的权限和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权限和程序审查、审批业务,不得故意绕开审查、审批人。但实际操作却扭曲这一程序,许多贷款不是先向信贷部门提出申请,而是客户先找主管领导,再自上而下层层指派,最终由具体经办人员办理。这种逆向操作不仅人为掩盖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而且使农村信用社的正常业务秩序和内部控制程序遭到干扰和破坏。

二是稽核监督软弱无力。农村信用社的稽核制度虽然早已确立,但是一直隶属于管理层,其人事任免、工作经费、人员配备等都要受制于日常管理,致使稽核工作软弱无力。有些信用社虽然有自己的内部稽核部门,但是缺乏必须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比如,监事长常常是从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任职;还有很多信用社稽核人数少,内部稽核力量明显不足,如从审计部门中抽调人员充实到财务部门、信贷部门等,稽核人员流动性大,适应不了日益扩大与更新的内部监管工作的需要,且稽核人员素质偏低,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不相适应。

二、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明晰产权关系

目前,很多信用社股本金相对较少,产权关系复杂,所以在股权设置上,应积极改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具体措施包括:(1)拓宽入股范围。以农村信用社原有社员为基础,广泛吸收辖区内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与其他经济组织入股,但事先必须声明限制关联交易的有关规定。(2)为切实解决因股权结构分散化所造的问题,应增大单个社员最高持股比例,吸收内部社员股,增加自有资本金比例。这样,不仅增强了信用社的盈利性,而且调动了管理层的积极性。在农信社的内部形成“社员代表大会(股东大会)--理事会(董事会)--主任(经营层)”的法人治理机构,将信用社办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与自我约束的现代金融企业。

(二)重整监督稽核体系

保证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合理配置稽核人员,完善对稽核人员的监督考核。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熟悉政策法规、有高度责任感的监管队伍。同时,加强对稽核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轮换与回避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对不称职的要及时做出调整,对违反信用社各项规章制度的要加倍予以处罚。抓好对各级信用社主要负责人的审计与离任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要严肃查处,不断增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

(三)建立合理的授权负责制度

信用社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各级管理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对越权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对相互推诿扯皮造成的损失应追究相应的责任。在授权过程中, 根据被授权人的实际情况实行区别授权, 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授权。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各级管理操作人员, 要在各自岗位上按所授予的权限开展工作, 并对职责范围的工作负责。凡开办的每一笔业务都要按业务授权进行审核批准, 对特别授权的业务要经特别批准, 以免因操作上自我约束能力差、原则性不强造成权限不明、职责不清、互相监督制约不力。

(四)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

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信用社的具体活动必须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来完成,不允许单人不受监控与制约而独立完成某项业务。一是应该完善授信、资金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流程的内部控制。二是应严格岗位分工,坚持互相牵制原则。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定期轮岗、适时交流,使每位员工与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

(五)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提高员工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与基础。农村信用社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提高信用社员工的文化、道德、业务和理论素质等。并可针对信用社工作特点,进行普法教育,举办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开展警示与“现身说法”活动,增强员工的法制法规意识。此外,还要加强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以增强自控、互控能力,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孙涛.农村信用社改革风险及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07(1):18-19

[2]杨亦民等.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1):60-68

[3]郑桂华.构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武汉金融,2006(6):37-38

[4]杨子强.股东选择与权利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础性问题[J].金融研究,2005(2):145-151

[5]樊层凌、王耕.基于COSO最新成果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和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15):3811-3812

[6]王艳丽.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加强-以新疆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92-96

[7]刘清泉.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实践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6(8):58-59

[8]马宇、许晓阳等.经营环境_治理机制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_来自安徽省亳州市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9(7):185-196

作者信息:

孙斌(1986—),男,汉族,四川资阳人,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

第四篇:电大-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2

诚信

一、何为诚信

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二、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三、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四、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五、如何恪守诚信

我们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诚信,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约定见面,一定要准时赴约。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准时赶到。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如果我们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就要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这与言而无信是完全不同两件事,所以说树立诚信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恪守诚信的传统美德,还要把“江湖义气”与恪守诚信区别开来,认清“江湖义气”的实质和危害,不被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俗所污染,做到恪守诚信。

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规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

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经商同样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市场。

(一)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就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是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古代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比如:孔子的“信则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诚而立”;孟子论诚信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从古到今,人们这么重视诚信原则,其原因就是诚实和信用都是人与人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

(二)诚信是法律规范的道德

诚信原则逐步上升为一种法律原则始自罗马法,后来被法制史中重要的民法所继承和发展,比如法国民法、德国民法、瑞士民法等,如《瑞士民法典》总则中的第二条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诚实地行使其权利并履行其义务。”

诚实信用也是我国现行法律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指导和统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帝王规则”,可见“诚实信用”是并非一般的道德准则。在诚实信用成为法律规

范的时候,违反它所承受的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可以是财产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罚。因此,诚实信用又是支撑社会的法律的支点,是法律规范的道德。

(三)诚信是治国之计

诚信为政,可以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无信、掩人耳目、弄虚作假,社会就无从安定。古有“欺君之罪”,“欺君”不仅是冒犯尊严,而且会误导决策,祸国殃民。“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说。中国古代有商鞅立木树信的佳话,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烽火戏诸侯。中国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唐代魏征把诚信说成是“国之大纲”,可见“诚信”之重要。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是诚信为政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优秀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落实“以德治国”,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时代的要求。

(四)诚信是行业立身之本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讲信誉、守信用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缺乏号召力和响应力。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无信不立”,对一个行业来说,同样只有守信用、讲品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行业品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第五篇:电大会计学大专专科毕业论文(共)

电大会计学大专专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

难忘的大学生活将要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大会计学大专专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大会计学大专专科毕业论文1

摘要:我国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这一规则是由国家财政部修订并颁布的,旨在改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使其财务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并对其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新会计制度的引入可以显著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管工作效率,本文针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开展财管工作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思考

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被统称为行政事业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必然。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其中财务管理工作被视为重中之重,它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推行了新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无论是会计核算方面,还是预算制定等方面,都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这对我过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新颁布的会计制度的落实,一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计量制度、会计制度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放弃原有的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等预算办法,使用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核算收支、定额定项补助、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等管理办法,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在新会计制度管理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将更为广泛,主要包括资金管控、收入与支出管理、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等内容。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与本单位的日常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性的有效保障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信息包括财务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所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财务管理通过对预算、成本、资金、收入支出等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有效控制,就能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和真实。

2.合理保证单位资产的使用有效性和安全性

财务管理对于单位货币资金或资产毁损、挪用的风险能够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而且还能帮助单位解决一些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从这一层面保障了单位资产的使用有效性与安全性。

3.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得到间接的提升

财务管理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对预算、成本、资金、收入支出等进行监督和控制时,在客观上也提高了单位的管理水平,强化了对外服务的基础条件,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得到间接的提升。

二、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开展财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新旧会计制度没有做到缜密的衔接

在推行旧会计制度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都比较混乱,随心所欲的设置一些账目,致使许多财务账目不够规范,在账务处理方面精确性较低。当国家开始推行新会计制度时,原有旧账目就无法进行精准处理,而且在新旧会计制度的过渡过程中冲突颇多,加之原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行力不充足,使得一些单位没有切实的落实新财务制度,阻碍了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2.单位内部的财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现实中由于单位内部的财管人员欠缺新型的财务知识,对新的财务管理知识掌握不到位,在财务管理中不能坚决的制止一些财务不规范操作,很容易诱发多种财政违规使用问题。同时,国家财政资金对于行政事业编制的单位扶持力度较大,如果单位一把手对于资金的监管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再加上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操守欠缺,不依法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使得单位财务管理活动陷入了被动、僵化的境地。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期间,缺乏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不能从整体性和大局性来进行预算编制,导致预算的精确度低,降低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久而久之,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有效率,而且还有可能带来预算资金被挪用等问题。

3.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资金的管理上缺乏最基本的严谨,许多单位都不能严格执行预算,资金挪用、超支使用甚至财政资金被闲置现象不断涌现,归纳来说主要原因是对资产管理工作不重视,资产的清算和盘点不及时并且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资产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堪忧。例如,政府采购预算作为事业单位预算的一部分,存在预算编制不细化,准确定低,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下推行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1.改变会计记账方式,顺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资金信息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的.完善旧会计制度下的记账方法,以顺应新会计制度的潮流,强调本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明确单位内部会计的具体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稳步提升资金的使用有效率。

2.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新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依赖全体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意识,即财务人员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针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相对缺乏的情况,单位要大胆引进优秀的财管从业人员。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可对全体财务人员开展专业培训,组织优秀财务学科带头人讲解新会计制度的基本常识和应用方法在最短时间内让本单位的财务人员熟练和科学的领悟新会计制度的内涵和应用实例。作为财务人员,也要加强财务人员之间交流学习与借鉴,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先进观念和优化意识,并切实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单位还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竞争,选拔优秀的业务骨干参与财务管理,激励财务人员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完成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培养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通过为提供培训和平等的竞争机会,促使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3.持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新会计制度要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就要严格依照《会计法》的相关的规定,在单位内部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深刻理解其重要意义;不断深化财务人员对管理工作的最新认识,在新会计制度下遵循新的管理理念,有意识地淡化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人为因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单位的财政、审计等部门也要将履行自身职能,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在统一明确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促使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发展的方向;对资金开支的结构及财务资金的实际用途细致分析判断,依据《会计法》的相关法律规范对账目不够具体不够明确等现象,予以必要的惩罚。以实际行动维护尊严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4.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正规化资产管理

财务资金的监管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传统会计制度管理模式中,资金被大量挪用的现象时常出现。因此,科学的监控资金流向,对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和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强化资金的专款专用。合理区分专项划拨的资金与日常开支资金,避免产生资金被挤或占被挪用的问题的发生;科学合理的归纳总结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并进行评估,从基础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金的科学性和自觉性。

5.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和控制

单位的预算管理控制是构成行政部门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工作的目标及会计核算基础上,都突出显示财政预算管控的需求。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财务的预算体系更加完善与透明,实施跨平衡机制,增强了财务风险的控制力,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增强了预算支出的约束力。当前,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和推进下,可将基本建设的费用支出列入单位一体化的财务大账账目中,经过系统的核算,不但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也给财政的监督和审计提供便利条件,使得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得到有效维护。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其重点无非是管理开支等方面,而完善单位财务开支管理,主要依靠的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单位自身的财务制度。想要切实地做好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工作,就要做到有法可依。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但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效提升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给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要善于分析、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新会计制度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完美契合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一民.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136-137.[2]毕涛.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江苏商论,2016,(33):171-172.[3]刘文彬.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策略探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7):28-29.

电大会计学大专专科毕业论文2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企业并购使企业发展更加迅速。企业之所以进行并购就是为了获取对他方企业的控制权,但企业并购具有相当高的风险,企业并购是否会成为成功的并购与并购中财务风险有相当大的关系。本文着眼于国内企业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及企业并购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规避策略,即企业需正确估计并购的价格、融资渠道需多样化、优化并购交易时的支付方式以及并购后有效整合企业,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价值评估;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并购活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并购是资本扩大的有效手段,对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有很大作用。企业并购是一项投资、融资行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中,对并购活动的成功起关键作用。所以,在企业并购过程中须对财务风险做好防范,这对并购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一、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并购的动因有取得规模效应、取得战略机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获得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并购可以使企业规模得以扩展,合理的资源配置可大规模生产单一产品,单位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通过并购可获取战略机会。一方面是为获得市场上的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的风险。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扩展企业生产规模,实现企业的增长。通过并购,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分享他们的经验,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并购之后不仅可以实现在产品、管理、技术的互补性,而且可以实现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并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并购中的几种财务风险相互联系、制约,它们主要包括定价风险、融资、支付及财务整合风险。

(一)企业并购估价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风险一方面是由财务报表引起的,企业通过财务报表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而被并购方有时为了一己之利,隐瞒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这极易使并购方高估目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是价值评估,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中介机构故意选择不恰当的评估方法来取得一己之利,导致价值评估结果与企业实际价值有很大的偏差。另外,评估参数的选择会由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否来决定,这也会对目标企业价值的真实反映有所影响。

(二)企业并购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是指企业为确保并购资本的需求而进行融资,由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筹集资金对企业经营影响而带来的风险。企业融资的方式将影响融资风险的大小。企业并购融资方式有自有资金、发行股票、债券及信贷融资等。当企业采用现金支付方式时,会计毕业论文虽会使得并构成本有所下降,但会导致现金短缺现象的出现,产生财务风险。股权融资虽然风险小,但资本成本高,股权增加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影响其资本结构。债券和信贷融资虽然资本成本比较低,然而,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时,就会致使企业面对债务压力。

(三)企业并购支付风险。

并购支付风险就是说并购方为实现购买,选取何种支付方法所造成的风险。不同方式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及风险大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最简易的方式是现金支付,能控制目标企业,但会有一定的资金负担。若选取股权支付的方式,会使并购方成本增加,减少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混合支付是指企业采用现金、股票及债券支付等组合支付。混合支付会使资本结构拥有良好的状态有很大的难度,并购后财务整合难度会更大。所以,混合支付也会有一定的风险。各种支付方式带来的风险均会有所不同,并购方对方式的选取可以减少一定的风险。

(四)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

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企业需要对被并购方进行一系列全方面的整合,其中,财务整合是重中之重。当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若财务行为不妥,潜在的财务风险会发生,继而会出现并购成本增加、资金短缺等现象,这些均会阻碍企业发展;在整合期内双方也许会因财务制度及机构设置产生相反意见,致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损失;企业内部也应做好监控措施,否则会有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一)合理确定并购企业价值,规避评估风险。

在确定并购前,并购方特别需对被并购方的财务状况做细致的分析,保证所了解的各个方面信息是准确无误的,这将会使企业遇到的财务风险减少。并购企业应逐步完善价值评估体系,采取合适的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可能得到相异的估价,并购方可依据并购时的动机,选择不同的定价模型,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就可合理确定被并购方价值,使估价风险下降。企业还应用调查的方式分析被并购方资产构成及分析也许会出现的财务陷阱。另外,并购方应有效运用报表以外信息,觉察报表中可能有的漏洞,继而使并购的估价风险有所降低。

(二)拓展融资渠道,规避融资风险。

资本性支出是企业并购的前提条件,但根据企业自身的现金状况不能满足并购所需资金,最理想的融资渠道是借助外部资金满足自身需求,保证企业并购过程中资金链更持久。合理的预算融资需求量及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可更好地降低企业融资风险的发生率。另外,并购企业应积极开展不同的融资渠道来使其多样化,来确保融资结构的合理,使用灵活的方式来降低现金的支出额,例如采用股权、债券支付等多种支付的混合。还有,政府部门应积极研究多样的融资渠道,例如建立投资银行、完善资本市场和设立并购基金等,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

(三)支付方式的多样化,规避支付风险。

企业并购选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其带来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各种并购支付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并购方可根据其财务状况及被并购方的意向,将现金、股票及债券支付等设计为不相同的组合,分散单一支付的风险,使并购成本降低。随着中国并购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并购操作流程的不断规范,并购方应根据自身的财务情况,选取支付方式时采用现金、债务及股票等方式的不同组合,加大对混合支付的研究,选用公司及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证券组合来进行并购支付。

(四)有效整合并购后的财务风险。

为了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及协同效应,构建新企业核心及价值,在并购交易完成之后,并购方须将自身和被并购方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可从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等方面加大对财务的监控。另有,完善对财务的整合。并购结束之后,企业应在熟悉目标企业的生产方式、财务状况、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况,提出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其列入自身的预算管理体系之内。最后,企业还应对资产及负债等财务资源合理地优化配置和整合。

在并购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财务风险,其是各类风险的综合反映。所以,在并购过程中,企业要不断地改善其内部的风险控制体系,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这有助于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严艳.我国企业并购现状及措施思考.企业管理,2011.8.[2]舒鸿.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时代金融,2012.8.

电大会计学大专专科毕业论文3

摘要:管理会计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者如何接受和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效应。

关键词:管理会计,货币时间价值,变动成本法

一、管理者货币时间价值分析和运用的意义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管理者将贴现法的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方法进行演算权衡,决定企业将来的发展。货币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甚至对各级政府投资决策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管理者运用变动成本法分析和运用的意义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其中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如企业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使总成本)变化的成本。如果管理者真正地发挥基本职工的积极性,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特别重视固定成本的控制,在获取收入后,必须首先弥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再考虑固定成本的补偿,此是管理者人性化、持续性的管理理念。

二、管理层运用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

(一)国家政府的法规制度的引导是影响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应用的主要原因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实施。上市公司等企业实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是实现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管理会计没有审计的鉴证、证明,没有证监会等的监督,国家各个部门没有规定,是可进行也可不进行的内容,管理者对其重视程度自然降低甚至忽略。

(二)房地产交易改变管理者的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影响可持续发展

近十几年房地产建设速度奇迹般的发展,价格急剧上升,占地拆迁使人们一夜巨富,净现值吸引着人们,满足着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土地的未来意义及终值意义被忽略或者无可奈何。各种媒体报道购买房屋分期付款的人们对此的质疑和看法很少,似乎购买者均认可合同签署的月供金额。这是在利用人们对货币时间价值认识不足而愚弄人们,因此影响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正确理解、应用。

小论文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居住用地是7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综合用地50年,而房屋的使用寿命通常长于这个年限。假若利润率为10%,之间没有通货膨胀及风险变化,则50年后的1元值现在0.0085元。人们可能不清楚这具体数字,但明白将来的钱越来越不如现在的钱,于是人们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收益,企业家利用现有的资源为自己的私利和家人积蓄财富,特别是个别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及治理层利用国家资产,也就是纳税人的义务堂而皇之争取个人财富最大化,破坏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层运用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进行管理的设想

(一)政府及公务员首先接受管理会计观念的渗透

一国政府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经济职能。政府运行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工作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影响重大。因此,无论政府政策方针制定者、决策者及具体的工作人员,应该系统学习理解管理会计知识。官员及公务员不仅确实行使政府公务的职责,同时必须明白政府的支出,特别是他们的报酬多数属于固定成本,需精打细算、合理预算,节省纳税人的所尽的义务,将自己的工作量视同业务量,付出多些,索取少些,形成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政府要求管理者接受并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及理念

各级政府在理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和含义的基础上广泛宣传,提醒管理者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分析市场经济现象,提醒企业管理者注意变动成本的潜在作用,引导如富士康一样的企业管理者切实关注雇员、一线劳动者的心理感应。在失业、就业成突出问题的当今市场经济中,用机器人替代活人,似乎是一个创新、技术进步,实际上是在制造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提醒管理者们,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高层,不要贪心,不要形成暗中逆流,影响社会和谐。

总之,大专以上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应当接受或进修过管理会计的课程,对于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应当知道,在工作中应当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念应用到工作中,并影响周边人员。会计人员运用管理会计理念随时、及时、适时地向相关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企业内外财务关系,起到参谋的作用。高层管理者必须尊重并接受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必然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管理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2]王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2009.[3]杨有红.高级财务会计(第2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下载电大会计学专科本科毕业论文——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会计核算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会计学专科本科毕业论文——适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会计核算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