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演讲稿
“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演讲,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共同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更希望能与我们大溪小学的师生,大溪的父老乡亲一起得到熏陶。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我的梦;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每个梦都不一样,梦有大有小,梦千姿百态,梦承载着人们的信念和希望,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心中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它支撑着我们行走,带着我们一起“飞翔”,微笑着面对人生,(你们说:梦是什么?)就是我们远大的理想,就是我们执著追求的目标。有了理想,有了目标,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我们就会在朝着它孜孜不倦地追求中,不迷失,不迷茫。
我们小学生的梦更加绚丽芬芳,更加宏伟远大。但无论我们的梦多么多姿多彩,多么灿烂辉煌,它却是由一个个离我们很近的、小小的梦组成。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近期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比如,我这个星期要学成一个什么生活技能,我要和某某同学消除一个小误会,帮助父母做一件家务事,或者这个学期学习成绩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新高度等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我们少年心怀梦想,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国就充满了希望。
我们大溪,不但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而且可以说,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的不说,当然我也不很清楚我们大溪历史上出了哪些高人雅士,但我很清楚,你们更清楚,在你们的邻居中,或者说是你们的家族中,最近几十年来,有一个家庭确实出了高人雅士,他们不但在我们绥阳县,就是在我们贵州省,甚至在我们国家,乃至在世界上都是有名望的,那就是在大溪土生土长,从大溪走向城市,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诗人——李发模、卓有成就的私营企业家——李发标、李发杰兄弟。
诗人李发模先生的叙事诗《呼声》在1979年2期《诗刊》发表后,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曾获1979—1980年全国第一届优秀新诗奖,已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版),被前苏联着名诗人叶甫图伸科誉为“中国新诗的一块里程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从泥土走向诗坛的李发模及他的诗》为题向30多个国家专题介绍。部分作品被译成俄、日、英、法、意、朝等多国文字,国内一些大中专院校及教育部编选的中等学校补充教材多次选用其作品。可以说,我们绥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诗乡”,与他及和他同时代的众多乡土诗人分不开。
民营企业家李发标先生修造的博雅苑,早在十多年前《贵州日报》就有报道:《绥阳个人斥资建造文化公益陈列馆》,1994年,李发标个人出资2000余万元修建一个文化陈列馆,在常人看来,这是个近乎疯狂的行为。今日中国,不要说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也难以计数,但是有几人为故里耗资数千万元建此公益性的文化陈列馆呢?遵义市绥阳县城内落成的5000平方米“中国博雅苑陈列馆”,是展示海内外炎黄子孙精神和作品的地方, “博选神州之雅,珍藏华夏之魂”(贺敬之为陈列馆题联)为宗旨,陈列包括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文物。投资人绥阳县大溪村农民企业家李发标承诺: 母亲要我把积累的资金“回报桑梓”,我征求大哥李发模(我国著名诗人,其作品《呼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被前苏联着名诗人叶甫图伸科誉为“中国新诗的一块里程碑”)的意见,决定修一座陈列馆在我们偏远的绥阳县城,目的仅在“回报桑梓”,该陈列馆绝不作商业用途。
民营企业家李发杰先生事业有成40多年来,不忘回报国家,回馈社会,他为国家建设,缴纳利税近4000万元;不忘带领乡亲致富,常年解决社会劳动就业,至今已达460人之多;不忘家乡的建设,为家乡铺路架桥,建诊所,建学校及捐资捐物设立奖学金等,共300余万元;不忘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一直资助绥阳县诗词楹联学会的发展,为我们绥阳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献计献策献资金,每一次活动,每一本《诗乡诗词》,都凝聚了他的功劳。更把自己的企业打造成极具传统文化品位的优雅场所。由于他的诚信经营,多次获得省市县颁发的荣誉奖和“重合同、守信用私营企业”,他个人也获得建设部厅级建筑企业优秀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文朝听了他的事迹,很受感动,欣然命笔为他题写了对联:“博采众长生万象;雅俗共赏展千姿”。
已经成功的他们,仅仅是大溪众多优秀人才的代表,他们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成功,毫无疑问,与他们的梦分不开,他们有着宏大的梦想,他们为实现梦想艰辛努力,他们为实现梦想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为实现梦想不放弃、不遗弃。最可贵的是,在他们的身后,有大溪特有的,厚实的文化传统底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正如李发杰先生在《百善孝为先》一文中写到的一样,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父母常常以自身的行为、语言、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知道人生在世,孝顺、向善、明礼、厚德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立身立业之根本。他们的成功,离不开长辈、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长辈、乡亲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感动,知道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仁义、仁爱、诚信、感恩也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立身立业之根本。他们之所以能报效国家,回报桑梓,与大溪沃土清泉的滋润,人文传统的熏陶,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而他们的根,就在我们大溪,在我们大溪小学,他们的成功与我们大溪小学的培养分不开。他们从我们大溪小学走出去的,走进城市,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就是他们的梦,梦里那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就算在异国他乡,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心怀着祖国,铭记着中国梦,力创美好未来。
潮起潮落,诚然,我们的祖国还不是那么富强,但她屹立在世界东方,已经越来越富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莫欺少年穷;几百年屈辱,几千年辉煌,莫忘中国梦。
我们怀着一份坚强,一份荣耀,一份铭记,勉励自己,准备好,在心中种下中国梦——把祖国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国,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梦,我的梦!
第二篇: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演讲稿
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是当代中国梦的精髓。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会经常在挫折与困难面前跌倒,有的人会再也站不起来;没有崇德向善的美好品质,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冷漠与训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这八个字鼓舞我们带着优良的品德前行,只要人人为善,敢于拼搏,就会使家庭和睦,社会安宁,国家富强。在这方面,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大家学习的楷模。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众人皆知的话语出自于雷锋叔叔的口中。多一点坚持,人生就多一点精彩。在《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一书中,林俊德的故事令我感动。林俊德是有名的爆炸力学专家,他是一位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国的伟大科学家,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攀登上了科学领域的一座又一座高峰。林俊德74岁时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治疗。在生命的最后三天,他要求将办公桌搬进病房,在病房里,他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整理电脑资料,召集课题组交代后续科研任务„„他的视线渐渐模糊,但仍反复交代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资料。因此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林俊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作为学生的我们,将来都要走入社会,只有具备自强不息的品格才能立足于社会,成 为 有 所 作 为 的 人,那么,我 们 要 树 立 远 大 的 理 想,坚 定 的 信 念;塑 造 坚 毅 刚 强 奋 发 向上的性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小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 生 蓬 勃 向 上 的风 采。下课后的休息时 间,不 随 地 吐 痰、不乱 扔 纸 屑、不 拿 粉 笔 头 玩、上 下 楼 梯 一 律 右行、见 老 师 和 客 人 要 用 普 通 话 主 动 问 好。我 们 还
应 该 爱 护 花 草 树
木 和 一 切 设 施,不 穿 越 绿
化 带,爱 护 清
洁 卫 生,服 从 老 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同学之间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总而言之,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要以身作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好学生、好儿女和好公民。
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只有聚集华夏儿女的梦想,并为此努力拼搏,中国梦才能实现。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有了理想,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论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多艰辛,只要你奋发向上,敢于拼搏,就一定能够成功。最后会发现,在一路的艰辛中,你不仅实现了理想,还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今天,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以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为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树立和谐之风,作遵纪守法的人。
第三篇:知耻明礼,崇德向善演讲稿
《知耻明礼,崇德向善》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知耻明礼,崇德向善》
知耻明礼、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品质。只有具备了勇于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才能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不退缩、不回避,才能积极想办法、定措施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攻破阻碍,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上下5000年,有许多的历史人物牺牲了自己,壮大了国家。人们经过了无限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就请我来讲一讲周恩来的故事吧: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他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
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后来,他经过刻苦学习,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以自己的力量壮大了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们现在身处太平盛世,但要心系祖国。我们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读书,因为多读书才能使我们的知识更充足,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我们现在要好好地学习,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祖国献出我的一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梦,只有努力才能使这一个又一个的梦实现,才能争取让明天的祖国更加强大,更焕发光彩!我相信明日的中国一定会更加强大!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其中一部分同学身体力行,已经成了我们学校一道明礼的独特风景线。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我相信明日的中国一定会更加强大!
第四篇: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演讲稿
明礼知耻 崇德向善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是维系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上升到国家是兴旺发达的有力保障。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主要讲述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幼时聪明好学,人称神童,可他一生潜心攻读,因在一个问题上与学友的看法不一致,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找著名的程颐老师请教。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的在门外等候着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进屋。后来,杨时成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一同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与关羽、张飞冒着大风大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外出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 不在家,就催着要赶快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到那里后,见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在门外等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来谈话。“三顾茅庐”成了恭敬的典范。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在他四岁时的一天,适逢他祖父的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他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把大的分给别人,唯独给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少,尊敬老人敬重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孔融让梨的故事,便成为了尊长的典型。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因渑池相会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廉颇很不服气,就对他人说:“我出生入死,立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让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他。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蔺相如又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会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秦国不敢攻打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所以,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 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负荆请罪就成了谦让团结的象征。
我们学校,同学们对尊师、尊长、恭敬、谦让团结的践行,已经成了一道明礼的独特风景线。在此,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作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之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努力,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我的讲话结束了!
第五篇:学校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中华美德世代传承。明五礼、知五耻对个人是品德修养;融入 到社会生活中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是维系 社会正常生活和良好风气的丰厚滋养; 上升到国家是兴旺发达的有力 保障。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主要讲述的是宋代著 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幼时聪明好学,人称神童,可他一生 潜心攻读,因在一个问题上与学友的看法不一致,为了求得一个正确 答案,他就去找著名的程颐老师请教。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 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的在门外等候着 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 装。杨时的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 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 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进屋。后来,杨时成为程学正 宗。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