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业解析兴教寺“申遗规划骗局”
专业解析兴教寺“申遗规划骗局”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专业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王钰镕 拆迁理由:为了申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根据拆迁责任方的说法,拆除兴教寺中新建的兴慈楼、方丈楼、斋堂、僧舍等,是为了保持申遗对象基本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那么,到底何为世界遗产保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真实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是关于世界遗产保护的两个重要原则。其中,真实性原则最早是在1964年由《威尼斯宪章》提出。真实性的英文原文为“Authenticity”,又译为“原真性”,该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早先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有关这些宗教圣物的真实并不需要有真凭实据,而是依据传说轶事亦可确定。该宪章提出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一是规定要保存历史的原物,修复要以历史真实和可靠文献为依据,反对一切形式的伪造;二是要保存全历史信息,要保护估计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三是修补应做到整体和谐,又要和原来部分由明显区别,让人可以区分真假;还有对遗址要保护其完整性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宪章所强调的真实性包括了遗产存在的历史长河中各个阶段的真实,既包括最初建成时候的真实,也包括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并非只是要求原初的真实。
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进一步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1997第十版)第24段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应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至少一项标准和真实性标注,每项被认定的项目都应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
而关于完整性原则,除了遗产对象物质空间的静态完整,还更强调了历史过程、演变过程的完整系列,是对过程信息的完整保留。更有学者认为,遗产保护的完整性,还应该有周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内容不被随意增添或删减的涵义。
厘清上述两大原则的内涵,再比对兴教寺拆迁的真实做法,我们不难发现,兴教寺申遗拆迁不仅无法保护文物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且恰恰违背了这两大原则。
首先,从真实性原则的角度来看。兴教寺历经1300多年的历史,几经毁坏又由守寺僧人重建,一直到现在我们看到的寺庙布局,每一次重建都是一次历史真实信息的叠加,是一个确凿发生的生动历史过程。反过来,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被不同时期的庙宇建筑所记录,不断为后来者讲述着生活在这里的僧人以及历史故事,是非常宝贵的建筑过程系列。从这个角度讲,不管是建于哪一个时期的建筑,包括一直被专家认为应该拆除的近代建筑群,都构成了兴教寺文物三塔的真实背景环境与历史信息片段,绝不应该被拆除。再者,从完整性原则的角度来看。根据新闻报道整理,兴教寺拆迁的进一步意图是为了推进“西安兴教寺旅游区项目”,其目标是对“兴教寺周边区域实施综合利用,以兴教寺为景区核心,建设一个融旅游、文化、商贸、园林、观光、休闲度假、宗教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如此大手笔的拆迁改造,是对原有文物环境内容多么大的增添和删减啊!拆掉庙堂、搬迁僧人新建文化综合体,真明明就是在毁灭文物环境基底、毁灭文物的历史文脉,这就是在毁遗!
可笑的是,拆迁责任方就是拿着申遗的大幌子,堂而皇之地准备毁遗,更有权威专家的只言片语作为佐证,“确定拆迁的建筑不是文物,都是后来新建的建筑,对确定为文物的玄奘、窥基、圆测三塔我们是绝对保护的”。不是文物就能拆?试问,没有了僧人起居、没有了暮鼓晨钟、没有了经声梵唱的寺庙,还是寺庙吗?试问,被拆掉的功能型建筑,包括僧舍、斋堂,不是古往今来所有佛教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么?!对三大古塔的孤立保存恐怕只会让所谓文物衰败、消失得更快。
笔者的导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必须考虑遗产的有机整体;尽管兴教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几毁几建,但这些后来新建的建筑是寺庙发展的必需功能组成,是共同构成唐宋时代玄奘、窥基和圆测三塔文物遗产保护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应加以保护!“正是因为历朝历代的僧人一代代传下来,衣钵传下来,这个庙才有灵魂,才有文化价值。”因此,生活其中的僧人应与寺庙文保建筑一起,共同构成兴教寺的核心文化价值,是文化保护的核心。诚如明贤法师所言:当我们提出“保护遗产”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遗产,如果已然忽略了兴教寺这个人文场所的宗教价值,更忽略宗教价值中的灵魂内核,恐怕,无论打造一个怎样华丽的人文处所,也仍然与兴教寺原本承载的宗教价值毫无关联。当灵魂被消解了,形式上的繁荣与原本兴教寺的遗产价值相比,当然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有网友评价“没有僧人的兴教寺塔,就只是个景点;有了僧人,才是灵塔。”
对保护规划对象的认知模糊:圣物与文物之别
兴教寺中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对象的三塔,承载着浓厚的佛教信仰文化,供奉着玄奘大师灵骨等带有突出宗教意义的圣物,佛塔的本身已经成为重要的宗教文化符号。这一类型的文物,已经进入宗教信仰的范畴,非一般类型文物。申遗拆迁规划者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导致将玄奘、窥基、圆测三塔与普通历史性文物一并对待,而忽视了其中的宗教文化精神以及信仰感情,忽视了给这三塔带来活力与滋养的僧团群体。对这类宗教文化范畴的文物保护,笔者认为,对管理者以及规划者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规划者需尊重宗教信仰的特定文化习惯,从信仰尊重以及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给予最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从制度上给予明确并提出更有力的保障措施,真正做到物归原主,方能物尽其用。
笔者曾游历欧洲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所至之处无不发现保留最为完整、最有活力的文物保护建筑就是教堂。欧洲的许多著名大教堂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这些教堂能够被保留的这么好的一个关键便是:在这上千年的时间里,这些地方由当地教会与信众组成的团队进行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被频繁使用,宗教群体会周期性地对教堂进行最悉心地保护与修缮,资金多由民间募集或政府补贴。许多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大教堂至今仍旧巍然矗立,时常可见或主持仪式、或讲经诵读的僧侣、或虔诚祈祷的信众,他们与教堂建筑一起构成了反映上千年前人们的精神生活场景,形成一道不变的风景线。由于我国有着大量的寺庙文物,文物部门与宗教信仰群体的管理打架、功能利用上的冲突随着近年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更是层出不穷。因此,从更有效的保护宗教文化类型文物角度出发,我国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由尊重宗教群体管理宗教信仰文物的理念,从立法到管理、实施等多层次确立宗教人士对宗教范畴文物的所有权以及使用权,防止寺庙文物遗产的无序流失、无序侵占与破坏。
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缺失
在寺庙申遗拆迁引发热烈的全国宗教与文化大讨论中,兴教寺申遗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序不禁令人质疑。吴必虎教授提及:申遗的其中一个原则,就是要获得当地居民社区的支持,这才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在本次事件中,僧人群体无疑是规划的公众代表之一,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之一,更是申遗所强调的“当地居民社区”。而从玄奘大师在中华佛教文化的象征以及文化意义来说,那么全球的华人、佛教界、文化界人士都可说是本次事件的利益相关方,都有权利站出来或了解或质疑这一方案并提出不同意见。2012年10月,兴教寺第一次得到消息,因为申遗需要,该寺许多建筑需要拆迁。2013年3月8日,兴教寺收到长安区民宗局限期拆迁的通知。通知要求兴教寺的整个拆除工程在5月30日之前完成。
这个过程当中,兴教寺的僧人作为利益相关方提出不同意见,请求不拆迁居住功能建筑,并未被相关部门采纳,更未达成共识,直至“被通知”拆除工程须在何时完成。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程度不足以及拆迁责任方的霸王行为令人瞠目咋舌。
背后的商业利益:佛教背黑锅
综上所述,从技术角度来看,兴教寺申遗规划至少存在这三大极为明显的技术性问题。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一下,如此专家云集、万众瞩目的丝绸之路申遗工程,真的至于犯下如此明显而愚蠢的错误么?在当前依法规划、科学规划已成共识的时代,存在如此突出问题的规划何以仍被审批通过,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求予以实施?5月30日前必须完成拆迁,如此心急火燎似乎更有掩盖错误做法的心虚之态,狗急跳墙,恨不得拆好了事?
无疑,时间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弱势,一味追逐所谓国际标准的媚俗;有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实际操作经验不足的原因;但究其竟,仍旧不难发现,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驱僧夺寺的背后,是将中国佛教文化资产商业化运作的野心。所谓的中国佛教商业化模式又在眼前活生生的上演——首先由地方文物部门出面,将寺庙道观的部分资产定义为“文物”;继而以文物保护之名,将地盘圈定、将障碍如僧团等剥离开;随即转手,将择洗干净的吸金工具,让渡给商业机构运营谋利、共享“发展成果”。
这是打着佛教旗号在敛财,最后在真心求信仰却不明真相的群众眼里,佛教又背起了黑锅,一堆嘲笑僧人、指责佛教的做法层出不穷,瞧,寺庙还收门票,还搞上市,殊不知,在某些有关部门的豪取巧夺中,寺庙的灵魂守护者们已经被驱赶走了,换上了政府部门或商业机构的傀儡,披着画皮,为地方政府商业利益代言。如若不从国家法律框架的层面下手,对寺庙文物资产厘清产权、严格保护,驱僧夺寺必将带来新的群体护法运动,增加大型宗教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如若不从制度完善与贯彻实施的角度下手,坚决铲除将中国佛教资产商业化的制度漏洞,这样的荒诞事件必然还会层出不穷,恐怕再出色的专家最后都会变成附和赞美皇帝新衣的跳梁小丑,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留下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惊叹号,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无处安放的灵魂中哭泣!
第二篇:客家围龙屋申遗创意解析
客家围龙屋申遗创意解析
工商管理082班姓名:李帅学号:2080921149
一、围龙屋简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一)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围龙屋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二)设计特点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三)价值意义
广东省梅州市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两万余座,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梅州客家围龙屋共有2万多个,其中,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梅县、梅江区、大埔县和兴宁市,比如梅县的仁厚温公祠和万秋楼,梅江区的承德楼,大埔县的张弼士故居和花萼楼,兴宁市特色古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等。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二、世界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一)前提条件
(1)遗产项目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基本的前提);
(2)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
(二)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的定义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三)文化遗产的标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三、围龙屋申遗的因素
梅州客家围龙屋的生意项目,应该立项为“客家围龙屋”,它完全符合世界文化申遗条件中的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是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中的独特的代表之一,代表着客家的自力更生的建筑文化,应该而且可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使客家人的独特的建筑文化能够保留下来。
四、广告的创意说明
“建筑奇葩,客家围龙”,这个宣传广告语,宣示着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建筑史上客家人在于大自然争斗中,独创的建筑奇葩,这中独特的建筑,想世人宣扬着客家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更是这种建筑保护着客家人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为客家人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管是从文化意义上,还是从其实用意义上,都可以称的上是建筑奇葩,“建筑奇葩”,客家围龙屋当之无愧。
第三篇:专家建议将梁启超故居纳入海上丝路申遗规划(图)
新会官冲唐窑出土的陶瓷文物。
专家建议将梁启超故居纳入申遗规划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陈杰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江门,早在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就开始与海外进行频繁的贸易交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迹。4月18日,著名世界遗产保护专家郭旃来到新会,考察新会官冲唐窑等申遗史迹点。记者从江门文物部门了解到,该市已经确定新会官冲唐窑、上川大洲湾遗址等6个史迹点作为省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
郭旃认为,新会官冲唐窑规模全国少见,建议博物馆加强保护,同时,梁启超一家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典型,希望能将其故居一同纳入申遗史迹点进行规划。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尚杰也认为,历史上的江门(新会)大多属于广州的一部分,是事实上的“大广州”,现在提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应将江门也纳入其中。
新会存30多座罕见唐代馒头窑址群
“面积几十万平方米,保存也比较完整,不亚于江西景德镇的古窑址规模”。广东省考古所办公室主任尚杰认为,新会的官冲窑址,就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存。
据江门市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省“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专家组已对江门史迹点进行评审,并由文物专家邓炳权等人组成的文物专家组出具《关于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史迹点的调研意见》,该调研意见认定,江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区之一,其中存在官冲窑址、马山窑址、洞北村窑址等新会窑址群,馒头窑的数量多达30多座,其保存较为完整,是目前国内罕见的唐代馒头窑址群。
专家组认为,经考证,该窑址群是烧造外销瓷器的窑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突出普遍价值。
确定官冲窑址等6处“海丝”申遗点
2007年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广东以广州为主,并将江门、湛江、阳江、汕头4个城市列入申报国家海丝申遗预备名录,其中江门的新会崖门、台山川岛则具有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
江门市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称,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来看,江门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台山川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并在16世纪被称为“贸易之岛”,其中大洲湾遗址是明代陶瓷外销东南亚及欧洲国家的贸易中转站,是中、西海上“陶瓷之路”的见证。
该负责人称,目前江门已经确定参加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共有6处,分别是新会官冲窑址、台山广海卫古城墙遗址、广海紫花岗摩崖石刻、广海烽火台、上川大洲湾遗址、上川新地村天主教堂。
【专家观点】
建议建遗址博物馆还原生产盛况
考察后,郭旃认为,根据官冲窑址考古发掘的情况,作为唐代陶瓷生产基地,其规模之大在全国都是少见,一定要做好保护。不过,郭旃也表示,为确保文物点安全,文保部门应该对遗迹地进行围闭保护,并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建设遗址博物馆,对出土的文物进行集中展示,还原当时的生产盛况。
而在参观梁启超故居时,郭旃也被“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吸引,他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突显中西文化交流,而梁启超及其子女都是中外文化融合的成功例子,因此,可把梁启超故居列入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点一并规划,充实江门市申遗的内容。
江门史上是“大广州”一部分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尚杰介绍,在唐代,新会的陶瓷已十分发达,生产陶瓷的就有北门窑群、官冲窑群等,其面积多达几十万平方米,不亚于江西景德镇古窑群。尚杰认为,在唐宋年间,新会生产陶瓷的规模,甚至要盛于景德镇,其产品也畅销海内外,并沿西江往内陆广西等地延伸,影响沿岸区域的陶瓷业。
尚杰称,从规模上,根据现已发掘的陶瓷等文物来看,这么庞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在东南亚等国家也出现官冲唐窑瓷器,可以断定这些陶瓷曾畅销海内外。
对于江门而言,尚杰称,历史上广州和江门关系密切。从东汉之后,江门就是大广州的一部分,因此现在讲广州是始发港,历史上的江门也是始发港之一。
万家乐,万家乐国际,熊猫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编辑:niuren18
第四篇:南寺郎固中学质量兴教工作措施
南寺郎固中学“质量兴教”措施
一、教学:夯实教学常规,从课堂要效益,抓好教科研,从说讲评课上要质量。教学常规要求:
1、教学工作抓好重点,抓实、抓细初三中考备考工作。领导带头挑重担,安排三位副校长、学校行管及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初三教学工作;制定中考目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抓好两头(学期初、学期末;晨读、晚上),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晨读,通过微信群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
3、做好家校共建,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的支持。
4、抓实教学常规工作。
备:要求全体教师利用开学初的一个半月备完本学期的课,学校集中审查、督导,以集中时间重点做好学生作业的批改和其他教学工作。
教:认真学习广平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目标教学法”,抓好课堂教学的明确目标和课堂测验环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训练量。
批:要求全体教师有课就要布置作业,有作业就要批改,对不能完成批改任务的教师做到及时督导,促其改进,并做好详细记录。
考:实行月考制度,重点抓好考后分析,做到了抓重点学科、重点学生,既做好学科分析,也做好班级分析。
说讲评课活动要求:
1、针对学校老教师多,教师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从学校层面制定制度,鼓励教师认真开展说讲评课活动。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做好学期总结。
2、开展好校本教研,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展实用的教研活动。
二、管理:
1、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加强文化对学生教育的引领作用;
2、严格执行教职工考勤制度,做到有事请假、外出签条,实行校级领导带领中层行管不定时查岗制度;
3、学校认真执行邯郸市教职工“六条禁令”,无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现象;
4、学校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如升国旗仪式、课间跑操、课前一支歌等,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5、学校实行大小门落锁制度,实施网格化安全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举行安全应急逃生演练。
三、环境卫生
1、校园卫生区网格化分包,责任到班,落实到组,每天洒水,认真打扫。
2、每周班会对学生进行环境卫生方面教育,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买零食,不乱丢垃圾,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3、每天检查卫生打扫情况,做好登记,周周汇总,月月排名。
第五篇:高校导师带教初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方案解析
摘 要: 初中教师的成长既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还需要专业引领。高校导师走进初中校园,走进初中课堂,直接带教初中骨干教师,将学术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融合,提升了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了骨干教师的研究意识,促进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高校导师 骨干教师 带教 研修 专业成长
“导师”一般是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他们相对注重理论方面的引领。而“带教”一词常见于“师傅带教徒弟”、“老教师带教新教师”,师傅、老教师相对注重实践层面的引领,帮助徒弟、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当青年教师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们之中会涌现出一批较高师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的骨干教师,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但如何让他们突破发展瓶颈?如何让他们进入更高的成长平台?高校导师的带教为此提供了一条途径。
一、规划带教方案,推动初中骨干教师梯队建设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孔企平教授的支持下,2013年9月我们签订了合作项目协议书。项目分两期,在三年内完成。每期华东师大派出五名教授组成导师组,每位教授分别带教三位研修学员,每月定期到我校进行指导。按照协议书,导师组和我校共同制订了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方案:在每期一年半的研修期内,每位骨干教师在导师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的强项和弱势确定研修方向和研修计划;在听科研讲座或其他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完成四篇学习体会;每月向导师开一节公开课,并上交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反思;阅读专业书籍,完成两篇读书札记;参加一次学术沙龙,围绕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向导师提出问题;完成一项教学实践行动研究课题,完成一篇教科研论文。研修期间,被带教的骨干教师要有研究成果在知网收录的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读书笔记和论文及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将汇编成集;研修结束时,被带教的骨干教师将赴华东师大参与论文答辩,完成带教方案各项要求的研修学员才能颁发结业证书。
二、依托高校导师,提升初中骨干教师专业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是以科研为龙头、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集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教学与科研单位。该系一贯强调研究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突出研究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和教育决策的重要学术单位之一。为了落实我校整体发展规划,我们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导师学术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层次,培养一支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初中骨干教师团队,引领学校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让我们这些骨干教师们感触最深的是,高校导师们每一次的带教指导,总是将“以生为本”放在首位,对于研修学员中不规范的教学行为总是毫不客气地及时纠正,导师们的一言一行始终渗透着对学生的关爱、关注和尊重。教授们提出课堂上的老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游戏、辩论、竞赛换着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新的期盼,有学的动力;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探究其元认知,而非简单地批评;在课堂上除了师生互动外,更要重视生生互动。某些学员表示通过高校导师带教研修,从过去的钻研教材、教好教材,转变为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三、明确研修方向,激发初中骨干教师内驱动力
在高校导师们的带教下,这些骨干教师们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初探、提高初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举措、初中地理“图说”作业的设计和实践初探等;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初中数学教学落实“双核”结构的实践研究、打造思维可视化的高效历史学习方式、打造“一个‘愚者’在观察,无数个‘精灵’在行动”的灵动课堂等;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问究―研究―探究”初中生物课堂实践研究、追问式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把握提问张力,构建有效课堂”――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四度”策略、打造“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释疑的课堂”等;有的将研修方向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例谈以学生“学”为中心的高效教学方式、初中物理“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与思考等。
四、立足课改实践,提升初中骨干教师研修能力
我校的课改进入关键期,能否继续推进,能否取得成果,需要骨干教师们对课改目标和要求的深入理解、深入研究,而骨干教师要善于学习,懂得反思,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离不开更高层次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合作项目――高校导师带教研修,为我们学校的很多实践探索找到了理论依据,为学校的课改从更高层面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可以说是一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的深化和升华过程,在提高骨干教师专业素养、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使得我校课改的后劲更足,使得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校文化高品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按照带教研修方案的要求,在导师们的引领和督促下,学员们每开一次课、每听一次专家讲座、每看一本书、每开一次沙龙,甚至有时聊到感兴趣的话题后,都会总结、思考,形成文字,乃至论文,思和记逐渐成为一种习惯。高校教师带教研修让我们的老师把平时教学中零散的、在课堂随机生成的一些课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引领我们的老师在经验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尤其是通过行动课题研究,着力解决在课改中的实际困难和疑惑。第一批研修学员基本上是各个学科的教研组长,他们将研修的理念、研修的习惯带到本组,为本学科的课改实践提供专业支持,将学校“思练结合、学教融评”的课改理念贯穿日常教学中。
五、创设展示平台,促进初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展示我校的课改成果,为了给骨干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围绕学校“思练结合、学教融评”的课改方向,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华东师大带教骨干教师汇报展示课”活动,每天安排三位骨干教师开课,每天请一位导师开设微讲座进行点评。而为了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导师们和每一位初中骨干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每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都凝聚着导师和研修学员共同的智慧。这次活动,吸引了近800名来自苏州大市及绍兴、济宁等地的教师前来听课、交流,课堂里常常挤满了听课的老师,来得晚的只能坐在走廊里听课。
这项活动为骨干老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扩大了我校课改成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苏州市教育局在其官方网站上进行了推介。某些专家作了如下点评:平江中学的老师善于运用生活化的场景,内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通过生活生成知识、生成能力;今天听课的最大感受就是平江中学“思练结合、学教融评”的新课堂模式很好地改进师生互动的方式,让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高校导师带教初中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方案”不断推进、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第一期研修学员已结业,第二期学员开始投入研修之中。在高校导师的带教下,骨干教师自觉地将新的信息、新的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课堂品质;在高校导师的带教下,骨干教师有意识地将原发性的、碎片化的工作经验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打造自己的课改模式,逐渐从“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在高校导师的带教下,骨干教师从关注教材、关注教法,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法,更注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注意研究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更注意营建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高校导师的带教下,骨干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走向成熟。第一批研修学员基本是各个教研组的组长,随着这批骨干教师的成长,他们在本学科形成强有力的辐射,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给传递给全组教师,有效地推进我校的课程改革,有效地推动高效课堂的建设,在2015年的中考中,我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取四星级高中的人数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