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为申遗挖祖坟是撤药换汤的遗产媚俗
人大禅学社:宁为申遗挖祖坟是撤药换汤的遗产媚俗
明贤法师凭吊玄奘大师的诗文说:千秋大义不容轻,中华脊梁中华魂;解脱天与大乘天,古今共仰中华人!玄奘法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的求真精神,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种代表!
然而,近日的新闻让人大吃一惊,为了申遗,先要拆遗。今日申遗之事却是,“宁为申遗挖祖坟,不怕断续慧灯明”。此等颠倒事竟会上演在有五千年文明传承之中华大地,呜呼哀哉!说奇,是理性思维;若道是寻常,许是已麻木了吧。
今天就来说说这件事,评评这个理。我们为什么要申遗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热衷于“申遗”,可当一些地方争相申报世界遗产时,是否还记得“申遗”的真正目的?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弥补的损害或破坏。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损坏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面临遗产枯竭的危险;考虑到一些国家保护遗产的措施不是很完善,不具备足够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该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76年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时建立《世界遗产名录》,旨在保存和维护全世界人民的共有财产,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持续发展和利用的永久财富。中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维护并遵守公约条款,践行并努力实现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申遗”的过程就是保护的过程,是唤醒全民保护意识的过程。在《世界遗产公约》里,所有条约体现的核心就是“保护”,对遗产保护的首要准则即为“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一切以“保护为本”,同时对其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实现遗产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
而在目前的中国放眼望去,是否申遗后的结果如何?究竟是从各方面加强了对遗产的保护还是仅仅提高了门票的价格,加强了宣传的力度?遗产周边的环境如何?当地的人民有无怨言?这些都是“后申遗时代”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本事件中来看,2.3亿元投资的陕西西安“兴教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项目,究竟是延宕还是中止,现在看来,恐怕全要看唐代兴教塔最终的申遗结果。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究竟渔利了谁?埋葬了谁? 申遗热的冷思考
伴随着中国申遗后出现的大量问题,出现了“中国式申遗”这样一个词。“中国式申遗”的实质就是中国各级政府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提出世界遗产的申报,口头说是为保护世界遗产,实则为追求巨大的经济回报。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遗余力大造声势,不计成本地将项目进行包装、宣传;另一方面却是“申遗”成功后的急功近利,保护资金缺乏、过度资源开发、人为破坏日趋严重。其核心概括起来就是:重利用、轻保护,重申报、轻管理,申遗热、保护冷,“申遗”前后的巨大反差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中国式申遗”的深层探析。
目前中国出现了世界遗产申报热,许多地方都表示有“申遗”的愿望。每一项遗产的申报都伴随着很高的期望值:期望提高国际知名度,吸引外资;期望改善申报地点周边的环境,带动周边土地升值;期望改善当地的交通及居民的居住条件;期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是许多愿望的核心,这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申遗”给地方带来的不仅仅是保护的压力,更多的是产出、效益和回报。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必将对地方投资环境带来很大的改善,良好的外部环境已成为吸引外资流入的重要因素。世界遗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必然带来旅游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的确,申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无疑是巨大的,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本着保护的目的反观申遗是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如对周边文物的忽视与破坏,对当地风土地貌的破坏,有得必有失,在“得”的同时我们必须审视一下“失”了什么。
谈起“申遗热”, 世界遗产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表示, 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在他看来, 我国的资源丰富多样, 29 个入选太少。他说: “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 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可列入名录的名胜古迹数量堪称世界第一。世界遗产既是古代文明史的见证,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志。我们不要限制申报, 但必须明白一点, 申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还是拿去开发赚钱?”
本事件:“申遗”,拆遗? 如下为本事件始末。
2007年开始,西安市开始将兴教寺纳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范畴。但当时只提到寺庙进行环境治理、周边道路硬化等,没有提及拆迁。
2012年7月,陕西省确定5处8个点列入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名单,包括兴教寺塔在内。但也有反对意见。认为兴教寺塔与大雁塔的性质是相同的。
2012年10月,第一次有报道称因为申遗需要,兴教寺许多建筑需要拆迁。2013年1月份,兴教寺住持宽池法师出席申遗工作协调会议,提出兴教寺退出申遗,但没有获得通过。
2013年3月7日,西安市各相关部门到兴教寺视察落实申遗工作。次日,兴教寺收到长安区民宗局限期拆迁的通知。通知要求兴教寺的整个拆除工程在2013年5月30日之前完成。兴教寺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在看待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一下其历史。兴教寺为唐代樊州八大寺院之首,也称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畔,长安区樊川北原(少陵塬)。是唐代著名翻译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4月初,当地政府称因为丝绸之路申遗需要,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
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倾注全部心血译经19年,公元644年圆寂于玉华宫。遗体运回长安,安葬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很高,在皇宫内的含元殿就能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将其奉为国宝,为他的去世曾经举朝致哀。诏令将玄奘的遗骨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上,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之后千余年间,几度枯荣,历尽沧桑。
兴教寺内其他建筑于清同治年间悉被兵火焚毁,幸存玄奘和两个弟子的舍利塔。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又先后由朱子桥、程潜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了三塔。三塔呈山字形排列,中间最高的一座是玄奘灵塔,造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作四角锥体,高21.04米,共5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5米。二层以上塔心实砌, 玄奘塔造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塔的底层北壁镶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刻的刘轲撰文《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塔底层南面有拱形券洞。龛内有玄奘的泥塑像。玄奘塔左右各有较矮小的砖塔一座,均高7米,都是3级,底边长2米,分别为玄奘弟子窥基(西)和新罗王之孙圆测(东)的灵塔,造于公元682年和公元1115年,形式与玄奘塔略同。
如此厚重沧桑之历史,如此意义非凡之史物,又经历了此番凝聚四众弟子血泪之复修,若再失之,则永不可得!
也许,在此处,我们需做如下思考。
抛开经济利益不说,只靠“申遗”来保护的方法会带来一种可怕的保护模式。在2000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澳大利亚凯恩斯会议上通过了《凯恩斯决议》, 规定已有景观人选的缔约国每年只能推荐1个提名地,而没有景观人选的国家可以推荐3个。也就是说根据这个决议,中国每年只有1个项目可以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可是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需要保护的何止1个、10个。据统计, 全国几乎有100个项目在等待参加《世界遗产公约》。如果仅靠“申遗”来保护,又能保护多少中国文化,又有多少文化会在“申遗”中消失。靠“申遗”来保护也是对更多的文化的破坏。因为它容易让人造成一种错觉,即文化保护目的就是“申遗”, 从而使一些地方对要“申遗”的文化或文物很重视,而对短时间内不“申遗”的文化或文物缺乏重视。文化或文物是需要保护, 但不需要有功利目的,靠“申遗”才能使文化或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是文化或文物保护的一种悲哀。任何一种文化或文物,只要有保护价值,无论‘申遗”不“申遗”, 都要对她保护。如此, 恐怕才是我们成熟的文化文物保护观、“申遗”观。兴教寺塔是文物,那么若只有孤零零一座塔,周围全部被商业化的气息笼罩,彼塔还是此塔吗?这究竟是保护还是更甚的破坏?这是否违背了“申遗”的初衷?或者说我们复应怀疑其“申遗”的初衷?如此种种,不得而知。
其实,此类事件并非无前车之鉴。
屹立于岷江之畔的都江堰, 其遗产保护工作本来是令专家引以为豪的, 圈内甚至有“要学就学都江堰”的话。政府几年前拿出1.4亿元大力整治拆除周围现代建筑, 迁出居民。自“申遗”成功后, 这里一直都在走合理保护与利用的路子, 去年城市还在不停地整改, “功能分区”得到有效强化。然而, “都江堰再建新坝”的消息还是打破了曾经的美好。都江堰的价值, 不仅仅是几百万亩良田,更是2250多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救治方案。这样一个“国宝”工程, 却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要在上游遗产核心区几百米处建个杨柳湖大坝, 真是荒唐之极。以往有些部门把遗产地看作谋利工具, 如今又出现了在遗产地随意规划的破坏性开发。这种与都江堰治水理念完全相反的做法, 哪里是在履行保护义务呢? 我们胆颤心惊,唯恐兴教寺复蹈都江堰之覆辙,“兴教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会是如何样子?失去的古韵去哪里找?唐时明月的光华还可得否?玄奘大师若知塔寺今日之劫会抚碑伤痛否?我们期盼着这样的梦魇不要来临,不要来临„„如今,我们尚可选择拆否,日后,绝无选择复否的余地了!
今日事,为“申遗”之耻,为“文化保护”之耻。现在行动,还来得及,莫待花谢空折枝,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