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中 存在问题的分析
4了早间、白天和晚间三个时段,分别任命了三个直播总导演,整个新闻中心各部门的新闻资源,一律通过这三个时段推出。为了保证各个部门的利益协调,在直播期间,新闻中心每天晚上 8 点都要召开由新闻中心主任主持的直播新闻会议,总结当天的直播,讨论第二天的直播内容,协调各个部门工作,发现问题,在会议中直接解决。这样一个联席会议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工作模式已经被固定下来,在将来其他的重大事件直播中将继续发挥作用。关于抗震救灾直播报道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许多媒体同仁和研究者多已详述,本文不再展开论述。笔者想强调的是,虽然央视新闻频道在汶川地震直播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下面试就观念、报道方式和体制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改进今后工作。
一、新闻观念在直播中调整,但仍需提升 月 12 日地震发生当天,由于事发突然,央视新闻中心的记者虽然集结赶往灾区,但由于成都机场临时关闭,许多记者都滞留在北京,前方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新闻频道在当天下午的直播中,以连线前方地方台和其他媒体的记者为主,随后当天晚上的直播,地震专家被请进演播室,开始对地震发生的原因、震级、防震知识等方面进行专业解释。这都是可以接受的组合方式。但是,随后几天,随着记者陆续抵达震区,后方直播的演播室形式,却没有及时调整,还是以主持人和专家在演播室访谈,加以前方记者的连线,但似乎仍然以演播室为主体,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对突发事件的直播,到底是以演播室的直播为主,还是以方新闻现场的直播为主?如果回顾央视过去的直播,无论是对非突发事件直播(如香港回归十周年)还是对突发事件直播(如雪灾报道),其主要模式都是演播室内主持人加专家,辅助前方记者的连线和小专题片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从主持人的角度讲,有专家在场,直播更容易进行控制。这种控制又包括时间控制和内容控制。如果演播室内没有专家,无论对主持人,还是前方记者,还有整个直播支持系统的要求,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由于这种大规模长时间的直播,对于央视来说,也是头一次,因此,在最初的几天,整个直播系统还是下意识地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形式,但是很快,新闻中心的决策层发现,这种模式观众不接受。在直播开始的几天,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率数据都是第二天就能拿到,经过对分钟收视率的研究发现,每到连线前方记者或者播放新闻短片的时候,收视率都成冲高曲线,而一到演播室专家访谈,收视率立即下降。其实这个规律本身也非常好理解,在当时,观众迫切地希望了解灾区现场的信息,而专家身处后方,对前方信息的了解程度,和普通观众在同一层次上,而知识性和背景性的信息,很快在第一时间就完成了传播,我们的专家又不敢对来自前方的信息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解读。由此,观众流失势在必然。有鉴于此,从直播的第五天开始,新闻中心的领导直接命令播出线的负责人,没有特殊的理由,不再请专家进演播室。这一转型,可以说是对央视新闻中心直播观念的一次颠覆。这意味着,整个直播逐渐转为以前方信息为主要内容,后方的演播室,只是一个信息的采集者和调度者。此其一。其二,在直播中,大量来自前方的信息都是以直播的形式完成的,包括记者的连线、现场的采访和画面,尤其是记者连线的直播形式,被大量广泛使用。但是,新闻直播,到底是对记者的直播,还是对现场的直播?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直播的前期,记者刚刚抵达现场,所拍的素材很难及时传回后方进行编辑整理。所以,来自前方的信息多数都是靠记者的连线口述完成,连线的频繁使用可以理解。但是,随着直播的深入,记者的连线仍然大量地使用,即便在直播一个新闻现场,例如正在抢救一个被埋的幸存者,整个过程也是以记者的叙述为主体,而新闻现场反而成了次要信息,从观众的角度看,记者在现场的行为过于积极。这种过于积极的介入,在有的时候,反而成了观众充分获取现场信息的障碍,而不是帮手。如果我 们回顾整个地震直播,可能很难有一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真正意义上的连续性现场直播,多数都是记者的连线报道和零碎的现场信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笔者看来,真正的新闻事件的直播,应该首先满足观众即时收看现场信息的需要,如果观众能看懂,就不需要解释,只有在观众看不懂的时候,才需要记者在现场的补充。一个值得比较的例子是四川卫视。四川卫视在地震后也及时调整节目,改成了全天 24 小时直播灾情。由于四川卫视是一个地方台,无论在请嘉宾和现场报道的记者资源方面都无法和央视相比,由此,他们不得不大量使用来自前方的画面信息(直播和非直播的),但如此策略,却意外取得了成功。在直播开始的几天时间里,四川卫视的收视率平均值一直高于央视新闻频道。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在突发事件的直播中,最简单的办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现场直播效果最好。
二、新闻报道方式亟待改进
在这次直播中,同时也暴露出央视新闻报道方式的陈旧。央视在多数灾难性报道中,都是以救灾和在救灾过程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对象。真正受灾的主体———灾民,在新闻报道中却成了配角。如果拿央视的新闻与平面媒体的报道相比较,就会发现,平媒更多地是将新闻视角放到了灾民身上。这些灾民因为地震而被改变的命运,是他们报道的主题。如果们在网上搜一下有关地震的图片,有大量展示灾情、表现人性的图片,但是,这样的画面和镜头,在央视的直播里较难看到。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当然有客观的原因。这次地震直播,虽然开放程度前所未有,但对新闻的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的。但是,即便如此,央视也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在笔者看来,央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要么沿着问责的路线发现“坏人”,要么就是报道好人好事,缺少较全面客观、较平和地记录和解释新闻。这种新闻观念,最大的问题是导致记者在拍摄采访过程中的职业角色过于“积极”。在灾区有记者为了发回报道,和灾民抢夺直升飞机的座位;有记者因在废墟边采访刚刚被解救出来的伤员,而干扰了医务人员的救助;更有记者闯入手术室进行拍摄报道。当然,媒体过于积极的采访行为,并非央视所独有,但以央视较为典型。应该说,在极端的地震灾难中媒体的“积极性”行为,已经严重引起公众的不安甚至反感,对于这一点,无论业者还是读者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从本质上讲,记者的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恶”的动机,他们也是受职业要求的驱使采取了这些方式。但是,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的媒体在现有的环境下,给公众提供什么信息,如何提供信息,进而完成自己的职业的定位。这些方面,境外的电视媒体和国内同行形成了鲜 明的反差。外媒记者在灾区的报道,并不总是冲到最前沿,即便是即将救出幸存者的场面,也较少看到他们的身影。和境内媒体相比,境外电视媒体大多在观察和记录整个社会群体因为灾难而被改变的生活,而不是“侵略性”地介入事态。这种电视报道方式,应该给国内的同行带来一定的启示。
三、体制制约新闻产品的质量和产出效率
这次央视的直播,在第一时间就打破了栏目的限制,从直播系统上讲,晚间的直播时段,交给了新闻专题部的《新闻1+1》、《东方时空》和《新闻会客厅》三个栏目负责。而前方负责给直播提供新闻资源的记者,也打破了专题和新闻的限制,整个新闻中心的记者,不论是采编部、时政部,还是新闻专题部,都成为直播的新闻信息源,资源的整合已经基本达到了最大程度。但正因为如此,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打破栏目之间的壁垒,绝非易事。在直播的前几天,整个晚间直播系统虽然由新闻专题部的三个栏目共同负责,但是却没有分开运行,而是整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但是,这一机制仅仅运行了不到一周,就宣告解体,后期的直播,分别由《东方时空》和《新闻1+1》栏目按天轮流值班,《新闻会客厅》栏目负责前方6记者传回素材的编辑整理。形成这样的局面,既有体制的问题,也有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问题。从体制上讲,打破栏目应对突发事件,需要体制上的配套,如果缺乏这样的配套措施,各个栏目还是会尽量安排自己的记者出镜,出片子。除此之外,长期以来上级对栏目的经费划拨,都是按照每期节目的播出量来提供的,这种类似于包干的财务管理方式,在重大突发事件直播的情况下,究竟该如何运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栏目因为参与直播而利益受损,就会极大地打击栏目参与直播的积极性。其次,前方的记者行为缺少必要的协调。地震发生后,央视新闻中心不断地向灾区派出记者,在峰值的时候,大约有一百五十多名记者在灾区,占整个新闻中心记者人数的五分之一。但是,如此多的记者在前方,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后方由于不了解记者在前方的行踪和能够发现的新闻点,无法对前方记者进行有效的指挥,而前方记者也并不了解其他人的行为,由此形成了各自为战的状况。表现在屏幕上,就是直播的信息,宏观的不够宏观,微观的又微观不够。这方面《南方周末》做得比较好。宏观信息上,他们按照地域,如北川、汶川、绵竹等地方,进行了系统梳理,一下子让读者形成了对灾情的整体印象。而具体的报道中,又专注于灾民的个体命运的描述。其实,在事发之后,央视新闻中心很快就派出了新闻中心副主任及其带队的前方指挥人员,希望能对前方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但是,这样的大规模直播,对于央视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效果上看,整个前方记者的协调统一,效果并不理想。事后分析,对于前方记者的协调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可以将前方记者分为三类。一类是驻地域的首席报道记者。如央视驻北川记者,驻汶川记者,该类记者轻易不要换人,由他们负责每天将该地的灾情在整体上向观众进行描述,以利于观众对宏观信息有一个整体印象。第二类是动态新闻记者。他们专门负责动态新闻的采集,这部分记者也可以分为两组:对于重点报道对象,如聚源中学,采取记者定点进行持续报道,不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于不太重要的,则适合由机动记者随机采集。第三类是专题记者。这次专题记者在前方也被当做动态记者使用,这样的做法当然丰富了直播新闻的内容,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专题节目跟进的速度和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央视在地震后的两周推出了专题片《震撼》,受到广泛好评。该专题片的素材全部来源于整个新闻中心各个报道点的零散片子。这样的素材直接整合成一个系统的专题片,在制作上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该专题片的编辑组,不得不专门派出两路摄像,到灾区专门拍摄空镜,这正是记者缺少精细分工的直接后果。这方面,凤凰的方式可能值得借鉴,他们在一 开始就将前方直播记者和专题记者进行了分类,专题记者不负责直播,专心拍摄专题片。同时后方有一二十个编辑专门为这些前方记者提供编辑服务。从播出的效果上看,央视可能并不逊于凤凰,但如果从性价比上看,央视的投入产出,却肯定不如凤凰经济。其实 越是投入大的新闻,越需要精细的专业分工。
第二,可以考虑将演播室搬到前方,这一点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这样的好处在于,前方指挥系统能够真正发挥对节目的协调指挥作用。现在的运作模式,导致后方基本是在对前方采访缺乏准确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直播的。如果演播室搬到前方,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成本将大大下降。更重要的是,由于许多灾民和抢险人员无法到后方接受演播室采访,导致整个直播缺少新闻当事人。如果演播室搬到前方,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会使直播更贴近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
第二篇: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摘要:报纸流派是指办报思想与办报风格的不同类型。北京、上海、广州作为国内报业最为集中的三大城市,这三地的报纸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本文尝试对京、沪、穗三地报纸在汶川地震这一突发重大事件后所发表的评论做具体分析,从评论主题与评论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展现三地报纸不同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评论、地域特色、汶川地震
重大新闻事件向来是新闻评论聚焦的对象,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报纸风格迥异,历来有京派、海派、粤派之分。对于汶川地震这一重大事件,其评论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笔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抽取党报、都市报各一家,对其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发表的评论做一番扫描,分析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色。
一、三地报纸总体评论风格比较
北京地区选取的党报是人民日报,都市报是北京青年报。出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身为首都新闻宣传的需要,北京地区报纸评论注重权威性和思想性,非常关注舆论导向,主要特点为稳重大气,政治性强。5月13日,人民日报在《人民时评》栏目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标题庄严肃穆,及时传递“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党和政府沉着应对”这一讯息,告诉全国人民“我们信息共享,我们相互温暖,我们无所畏惧”,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接下来几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紧急行动起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打通生命之路 伤亡减到最低》等等,是号召也是指示,向全国人民传递中央的声音。北京青年报是典型的京派报纸,虽为都市报但是同样积极传达导向性的声音,如5月13日刊登的《齐心协力 共度难关》,5月31日刊登的《多管齐下确保廉洁救灾》等。
上海地区选取的党报是文汇报,都市报是新民晚报。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对于政治就不像北京地区那么敏感。上海地区报纸的评论更多传递的是一种对灾区的人文关怀和脉脉温情,表达希望为灾区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文汇报和新民晚报都是创刊七十周年以上的老牌报纸,深深扎根于吴侬软语环绕的上海,这种温情的特色也就表现地特别明显。文汇报6月12日刊登的《对口支援是责任更是考验》,6月16日刊登的《让守望相助在对口支援中升华》,新民晚报5月21日刊登的《让电波送上心灵的慰藉》,5月22日刊登的《拭干眼泪、集聚伟力》等都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广州地区选取的党报是广州日报,都市报是南方都市报。广州的报纸向来以透明度、开放度高而著称。广州地区的报纸评论敢说,会说,高度关注抗震救灾进程,论题关于人权,关乎民生,关乎一切公共政策。如广州日报5月26日刊发的《削减办公经费做法应全国推行》,5月27日刊发的《“核销呆账”不如
核定“个人破产”》,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地震湖”溃决的历史警示》,5月30日刊发的《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强化》等,都是对抗震救灾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积极关注。其实就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而言,二者党报与都市报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这也是在广州这个开放的城市所特有的现象。
二、三地报纸评论主题比较
论题是一篇评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下面就从三地报纸选择评论主题的侧重点来分析其地域特色。
1、京派报纸:着眼大局
京派报纸的评论主题特点表现为一个“大”字,关注大局势、大背景、大动向的评论占了大多数。
5月13日到5月31日,人民日报共刊发人民时评、评论员文章等有关汶川地震的评论45篇,平均每天刊登这一主题评论1.6篇。这样的评论数量(相比于人民日报较少的版面)远在上海、广州两地报纸之上。在这45篇评论中,像《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这样从大角度号召、指示型的评论有26篇,占到了57%。它们大多以祈使句为题,庄重大气,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告诉读者我们当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形势是怎样的,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其中一篇《奥林匹克精神与我们同在》更是三地报纸中唯一一篇将抗震救灾与奥运会联系起来作为主题的评论,体现了其宏观的思维。人民日报的评论主题大多是“我们应该怎么样”,而不是“我们不应该怎么样”。因为它关注的是思想性的、导向性的议题,正确的方向只有一个,错误的方向却有很多。如何引导人民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偏离,这是它的主要任务所在。
北京青年报在5月14日至23日推出了十篇汶川地震系列评论,篇幅、版面位置相似,都以黑框框出。这十篇系列评论均从大处着眼,主题为人性、生命、公民成长等大主题。有些论述的是当前的状态,如《开放的中国赢得世界的尊敬》、《人的生命是总理和人民共同的焦点》;有些论述的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如《攻坚时刻更需要耐心的坚持》。这些评论同样都将导向性放在了第一位。
2、海派报纸:救灾第一
救灾、支援„„这些是海派报纸地震主题评论中的关键词,政治背景被隐去了许多,他们的主题更多的是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与京派报纸的“刚性”的政治主题相比,海派报纸的主题“柔情”了许多。
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是中国新闻名专栏,从5月15日到6月17日共刊登了17篇文汇时评,其中以人性为主题的6篇,救灾支援为主题的5篇,民族精神为主题的4篇,以上三个主题占到了94%的比例。只从关键词上看,这些主题京派报纸也有,但是当人民日报说的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时,文汇报说的是
《人性光芒照亮了我们彼此》,主题的温情特点由此可见。
新民晚报的评论主题同样具有海派温情的特点,但是更注重细节、从小处出发,比如《识别死难者身份体现生命尊严》、《想起了那句差点被改掉的国歌歌词》等。其中“为灾区做点什么”这样的主题尤其多,甚至在5月16日直接刊登了《我们还能为汶川做些什么》。还有部分评论刊登在《我们怎样当公民》专栏中,讨论抗震救灾中的公民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海派报纸评论主题更多是从“我们”出发,而非京派报纸的“大局”出发。
3、粤派报纸:积极进谏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的言论一向比较自由,广州的报纸也向来以辛辣敢言而著称。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粤派报纸担任了“观察员”的角色,把进程中的现象、事件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评论议题。广州地区报纸敏锐注视机制的运行、政策的落实,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更注重评论的实际意义。这成为了粤派报纸这一时期评论主题的一大特色。
南方都市报向来重视言论,有专门的言论板块,它的社论板块真正实现了一个报纸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立场、思考和表达,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比如针对捐款提出《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针对灾后的其他灾害提出《“地震湖”决堤的历史警示》,对灾区重建提出《以司法救济重建灾区秩序和规则》,《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重建》,甚至有些主题具体到《地震废墟旁复课合适吗?》。这些都是随着抗震救灾进程一步步提出的。
广州日报也有大量的以意见和建议为主题的评论,很多主题视角独特,关注到了其他媒体没有留心的领域,如《削减办公经费的做法应向全国推行》、《勿让赈灾“另类言辞”成八卦》、《“核销呆账”不如核定“个人破产”》、《地震博物馆还是缓建为宜》、《异地安置受灾群众就业也是一种救灾》等等。
4、具体案例
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三地报纸评论主题的差异。人民日报在5月16日刊发了《呼唤“心理救灾”》,第一个将心理救灾这一事件提上了议程,然后在6月6日倡导《心理援助还需社会参与》,号召全社会参与到心理援助中来。5月27日新民晚报刊登了《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心理救灾加以评论。南方都市报则在5月27日发表《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提出了心理救灾的一个创新思路。
又如“善款”这一主题。人民日报5月29日发表《阳光赈灾,善款善用》,5月31日发表《管好用好救灾款物》,从大局上加以论述对善款该如何使用。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则明确对善款使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新民晚报上,我们看不到对善款使用的讨论,只有《低调的爱更可贵》、《捐款:2元不少 20万不多》、《从一位上海市民捐房救灾说
起》等评论都是倡导对灾区积极捐款捐物的。
三、三地报纸评论表达比较
除评论主题外,三地报纸评论的行文方式也突出地体现京派、海派、粤派报纸的地域特色。下面同样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的评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京派报纸:论证严谨、严肃厚重
京派报纸讲究论证的层次,着力追求深刻、大气,但也因此显得非常四平八稳,创新性不强。如人民日报评论《心理救援还需社会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介绍了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深入灾区这一情况,提出心理救援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亮点;第二层次论述心理救援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将个体心理危机的心理援助,转向更宏观社会层面的参与;第三层次,应对灾后社会心理危机的治本之举的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援助已在多方位稳步推进。基本按照“背景介绍——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总结问题”的格局一步步论述。在这篇评论中,除了第一段“卫生部发言人近日介绍,一支由30多名心理专家,近200名心理干预治疗师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已深入到灾区一线,对灾区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治疗”是叙述之外,剩下通篇都是论证,完全没有描述性语句。同时,京派报纸在用词方面非常讲究,从不使用任何花哨的字眼,用官方的语句营造严肃厚重的氛围。如本篇中的“它(社会心理危机)既为原生灾害,如果处置不当,又会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理应被纳入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范围。”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这样的用语在京派报纸中非常常见。
2、海派报纸:文字细腻、富于感情
海派报纸的评论不似京派报纸一般一开始就从高处展望,而是从小处着手,对某一点展开仔细的评述,文字细腻感人。如《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这一篇评论,只从“某些心理辅导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出发,用大段的篇幅记述了几次给灾民再次带来伤害的“心理辅导”,有许多形象的描写,如“(心理援助队)只将问卷收齐,就匆匆离开”、“看着手表不停催促”、“她当即将这页纸撕下,满足地夹到自己本子里,扔下伤心的小男孩匆匆离开”等等。与京派报纸一贯严肃的脸孔相比,海派报纸常在评论中富含评论者的情感,比如本篇评论把对所谓“救援队”的强烈不满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还有些所谓的心理辅导专家,缺乏爱心和耐心。他们总是出现在媒体关注得最多的幸存者周围。”——很犀利,很直接,一语道破。
“他们不是悄悄地走进灾民们的帐篷,弯下腰、蹲下来,握一握在苦痛中煎熬者的双手,而是举着救援队旗,从一个灾民安置点赶赴另一个安置点。”——强烈的对比反映强烈的不满。
“信任才能给这些因灾难而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同事和朋友的人们以
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归属感恰恰是那些在灾难的阴影中艰难跋涉的人们迫切需要的。不要用冰冷的话语,去刺激夜夜做恶梦的孩子,不要总试图让他们回忆起地动山摇的那一刻的惊惧,请用手握住他们的手,用心感受他们曾经的慌张、恐惧、哀伤,他们需要宣泄,更需我们用真诚的心牵引他们走出灾难。”——几乎是可以用以配乐诗朗诵的语句,融理于情,令人动容。
3、粤派报纸:直抵内核、观点新颖粤派报纸评论“从不平地起楼,总是因事而发,却让人如上层楼,直抵新闻内核,厘清新闻意义,感受新闻温度。”① 粤派报纸评论常见的论述方式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读来异常解渴。《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开篇就是对震区中小学整体倒塌事件的介绍。粤派报纸评论中的叙事,不同于京派报纸的抽象概括与海派报纸的感性描述,表现出了简洁明快但又内容丰富的特点,短短两段的内容囊括了倒塌事件本身、遇难学生家长观点、德阳市政府举措、绵阳市政府态度、民众态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紧接着文章犀利地提出“把灾难的后遗症仅仅视为个体化的心理修复和矫正,则将严重低估灾难对社会的冲击。”在集体心理危机问题上,“没有什么比政府更有效的全民心理医生。”在接下来的层次中进一步提出“政府要当好这个心理医生,远非易事”,列举了方方面面的困难,最后亮出观点:“灾后的心理干预,由此见出不仅仅是个体救治的过程,还是一个集体救治的社会过程。除了媒体宣传爱心和感动,民众也确实需要各级政府改善行政,以合宜的方式当好全体国民的心理医生。”一层层剥开剖析,深入新闻事件的核心,而将调查校舍质量与心理干预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更是其他两地媒体不曾提到的。
粤派报纸是走向大众化的报纸,逐步走下话语“神坛”,它的评论新鲜、灵活、富有活力,没有政论的生硬话语,但有政论的严肃,没有散文的形象话语,但不失散文的灵动。
京、沪、穗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点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自然、人种遗传方面的原因。但是评论的地域特色只是从大范围考量的一个概念,本文概括的所谓京派庄重、海派细腻、粤派创新的特色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一一套用在每一家报纸和每一篇评论上。比如每一地的党报和都市报因为定位不同,评论的风格也会有差异,也不排除一向以敢言著称的粤派报纸在哀悼日当天发表一篇深情寄托哀思的社论。实际上每家报纸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报纸评论的地域特色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溶于报纸的血脉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沈兴耕:《论中国报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身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王武录:《导向与贴近的统一,对上与对下的统一——试谈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的特点》,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3]米博华:《厚重的风格 朴素的美感——今日谈、人民论坛获奖感言》,新闻战线,2001年第11期。
[4]倪文尖:《论“海派”话语及其对于上海的理解》,华东示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5]刘静怡:《人民日报五大系列评论解析》,青年记者,2003年第2期。
[6]张天蔚:《“大量时代的参照”——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的运作体会》,新闻实践,2002年第10期。
[7]赵凯、陆柳:《党报舆论监督的创新——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分析》,新闻战线,2007年第10期。
[8]钱勤发:《新闻时评的另一种形式——新民晚报“新民随笔”评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9]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年秋。
[10]赫牧寰:《地方报纸新闻评论的视角选择》,传媒观察,2007年第8期。
[11]庄森:《时代的热言——论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广东技术示范学院院报,2007年第11期。
[12]孙姝:《“京派”、“海派”的源流探悉》,湖北经济学院院报,2008年1月
第三篇:汶川地震材料
两天的抗灾救灾,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救灾场面,真可谓感动中国。
现在全国人民最关心最揪心的就是灾区人民的救助和生活。人民群众天天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抗震救灾的实况,牵动和感动着亿万人民的心。
1、十万解放军官兵和武警战士在交通、电信双中断的困境中昼夜兼程赶往灾区,投入到救助围困群众的战斗中。在废墟中救人时,战士为了不伤到掩埋的群众,干脆扔到了锹镐,用手刨土,不少战士手指甲全刨掉了,双手鲜血淋淋,仍扒土不止,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奄奄一息的群众1836(付巍)10:32:06,真让人感动和震憾!
2、震区一个学校倒塌,地震发生的慌乱之时,一名教师坚强地扒在桌上,让四个学生躲在身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顶住水泥板,四个孩子得救了,这个教师却以身殉职,多么崇高的师德和人性,不是亲情胜似亲情,深深地震憾和感动了全国人民。
3、这几天,全国各地的各级组织纷纷动员起来,给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从中央各部委到各省市机关、各人民团体、行业组织都行动起来,筹集物资,派出队伍到灾区抗震救灾。不少群众志愿加入到捐款大军中来,各大企业也捐出巨款支援救灾和重建工作,金额初步累计达到上百亿元。动员面之广,行动之迅速,捐款量之大,创下了新中国之最,全国展现了一幅上下总动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宏伟画卷。真可谓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中令人感动地看到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性中那种善良、奉献的道德力量的展示与释放!
这种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真正圣火,永生不灭!汶川地震中感动中国的12大英雄
一、谭千秋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二、荆利杰
5月12日3时10分左右,绵竹市消防大队陈军带领消防中队第一时间赶往武都小学实施救援。
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坍塌了大半部分,下面至少埋压了100多个师生。虽然没有特勤工具,但战士们很快徒手展开救援。19岁的荆利杰第一个奔向了废墟,开始了长达3天时间的救援。
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13日,上天落泪了。雨中,荆利杰和战友们仍然没有停歇。
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现场所有人都哭了……
荆利杰本人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三、袁文婷
袁文婷,一个算得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是谁,一位来自于汶川震灾地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教师。
汶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就因为袁文婷的为了不让正处于花朵般的孩子们凋谢,她才一次又一次冲入危险的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袁文婷能够如此镇定,救护孩子,不亚于那些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袁文婷完全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四、何翠青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五、向倩
人民教师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
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朝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原本,只需两秒种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六、康洁 一个小女孩在汶川地震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这个女孩就是11岁的康洁。
七、张米亚
5月14日,解放军战士在四川北川县中学的废墟里寻找幷呼唤活着的师生。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倒塌,众多师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中。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八、林浩
林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九、严蓉
“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十、王刚
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直升机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
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直升机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十一、周汝兰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面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但是,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地震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和着汗水顿时喷涌而出。
几天来,神州大地传诵着几个人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苟晓超、吴忠洪、杜正香……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一刻,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十二、蒋敏
5月22日电 5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联合作出决定,授予“最坚强警花”蒋敏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敏同志在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灾难与感动并存
唐山地震,我已经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只是在读书的时候无意中了解了那么一点点,甚至没有多大的感觉,现在四川发生了地震,心里却有很多感触,原本不爱听广播新闻的我,知道了地震的消息后我却格外关注广播新闻,听着播音员的解说、看着电视银幕,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灾难,解放军争分夺秒地在废墟中救人。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一救援部队队长在得知余震时,命令所有人员撤离,几个战士发现了存活的小孩不肯走,但在军令如山的状况下,毅然向队长跪下恳求:“让我多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了之后真是感动万分。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手脚都受伤的时候,还笑着对救她的人们说:不要担心我,我没事的,只要唱歌就不会痛了,然后就唱起了“两只老虎”,在场所有人都被她感动了。在一所小学里,一名教师搂着两个孩子,孩子还活着,但这位教师已经离开了,由于手臂已经坚硬,救援人员为了救出孩子,只好含泪把他的手锯了再救出孩子。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场面,很多记者顾不上拍照,抛弃像机与救援队员一起帮忙救人;有位记者说:她从到达灾区后,眼泪就没停过,看着这些报道,我们又有谁能无动于衷。当我们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来了奥运圣火举国同庆之际,咱们四川同胞却遭遇了罕见的地震灾害,天灾无情,人间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立即行动了起来,你派消防人员、我派医务人员、你送棉被、我送水------顿时全国上下都是捐款捐血的声音,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心意,帮助我们受灾同胞能够早日度过难关。以前,总会想,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这个社会有一点点温暖,感觉不到人们是爱中国的,到处都是冷漠、自私自利,现在,我感受到了,可是,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充满血腥的,真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自杀,一点都不珍惜生命,活着就是最重要的,生命比任何一切都来之不易。现在在这个世界,许许多多地区,有人没饭吃、没衣服穿,过这些苦难的生活,我们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不要认为帮助的东西很少,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的心量很大,所以那一点点布施的功德,就尽虚空、遍法界,学作菩萨!我们自己不希求任何的果报,但愿众生离苦,存这个心就好。所以你能够尽自己的本分、尽自己的职责,做社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这就是真正的积功累德、真正的自行化他。
我们的好总理
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他流泪了。他说:“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
看到年过花甲的您,总是不惧危险第一时间飞奔一线,当您俯下身躯安慰废墟下的灾民再坚持一会时,当您怀搂孤儿强忍泪水悲痛时,你象一个长者,更象一个父亲,66岁的年纪和战士们奋斗在一起100多小时,我哭了......您可一定要保重呀,人民的好总理,人民需要您,因为有了您,再大的艰难困苦我们也能渡过。一位慈祥,善良,可敬的总理,你是让全国人民钦佩的总理。全国人民爱戴您!
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这是周恩来当年所说的。他是这样在做,您不是和他一样也按照这条思想在做吗?总理不哭。你的人民做你不屈的脊梁,天大的灾难,我们一起扛......5 512地震感动中国人物
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图为他的妻子正在擦拭他的身体(图1)相关阅读:
视频:连线张关蓉老师 讲述遇难丈夫谭千秋故事 回忆谭千秋:同学喜欢打球 他每次帮忙打饭 衡阳举行谭千秋追思会 社会各界1500人参加追思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消防战士荆利杰:舍身救人立三等功 跪地大哭“再救一个”(图2)相关阅读:
消防战士跪地落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5月12日3时10分左右,绵竹市消防大队陈军带领消防中队第一时间赶往武都小学实施救援。
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坍塌了大半部分,下面至少埋压了100多个师生。虽然没有特勤工具,但战士们很快徒手展开救援。19岁的荆利杰第一个奔向了废墟,开始了长达3天时间的救援。
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13日,上天落泪了。雨中,荆利杰和战友们仍然没有停歇。
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现场所有人都哭了„„
荆利杰本人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人民教师袁文婷:为了孩子将青春定格在了26岁(图3)袁文婷,一个算得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是谁,一位来自于汶川震灾地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教师。
汶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就因为袁文婷的为了不让正处于花朵般的孩子们凋谢,她才一次又一次冲入危险的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袁文婷能够如此镇定,救护孩子,不亚于那些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袁文婷完全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13岁女生何翠青: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压废墟下50小时 失去右腿(图5)相关阅读:
何翠青:被救出的“救人英雄”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人民教师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图7)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朝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原本,只需两秒种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11岁女孩康洁:跳楼自救后返回救出多名老师(图8)相关阅读:
视频:勇敢康洁 坚强自救后英勇救人
一个小女孩在汶川地震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这个女孩就是11岁的康洁。
人民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图9)相关阅读: 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生死之间他选择永恒
5月14日,解放军战士在四川北川县中学的废墟里寻找幷呼唤活着的师生。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倒塌,众多师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中。新华社图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9岁小林浩:地震时救出两同学(图10)相关阅读:
视频:九岁的小英雄林浩勇救两位同学
林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人民教师严蓉:女教师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 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图11)“救—妈妈!救—爸爸!”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卧龙森林副局长王刚: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牺牲时带出60张平安纸条(图12)相关阅读:
公安部追授卧龙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王刚二级英模称号平安保险公司向英雄王刚赔付11万元 捐赠20万元
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直升机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
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直升机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人民教师女教师周汝兰:震中4次冲进教室 全班52人脱险(图13)相关阅读:
视频:周汝兰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安全 彭州:幼儿园教师周汝兰独自救出52名孩子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面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但是,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地震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和着汗水顿时喷涌而出。
几天来,神州大地传诵着几个人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苟晓超、吴忠洪、杜正香„„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一刻,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公安部授予女警蒋敏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图14)相关阅读:
女民警蒋敏访谈实录:失踪战友才是真正英雄 女民警蒋敏被授予公安一级英模称号 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5月22日电 5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联合作出决定,授予“最坚强警花”蒋敏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敏同志在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 6 2008,*总理已经感动中国!
央视每一年都要评选上一感动中国的人员,曾经举办的几界评选出来的人选确实让我们感动不已,2008年感动中国的人选应该已经在甄选之中,我推荐,强烈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为2008年感动中国第一人!理由如下:
1.2003年上任伊始即关心农民工工资,为民讨薪的事迹成为佳话.
2.2004年起他每年春节都与群众在一起,河南,山东,辽宁,湖南,哪里最困难他就在哪里过年.
3.2005年起,关心特殊群体,并大声呼吁:给了孩子们一个活泼的童年!
5.2007年关心肉价,让低收入家庭吃得起猪肉,解决了13亿人吃肉问题,跟着总理有肉吃.
6.2008年,湖南雪灾,四川地震,-------
*经典语录:
--哲理--
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去年曾经说过,我这个人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我认为患生治。――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如将不尽,与故为新”(深刻体察,再创新意)。――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
我的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论述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非评功摆好时候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取自《新唐书》)
--*--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对流言蜚语尤其是国际上的要无需顾虑)。――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局势的变化和走势,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1000万的就业人口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至于结果怎么样,要到明年的3月份我再给各位回答。但是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谐!紫荆花盛开了,今年花儿红了,明年花更好!――断言香港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地位不可替代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取自《新唐书》)
中国历来有“上德不德,讲信修睦(最高的道德不强调道德,而是讲信用求和睦。)”的优良传统,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2007年4月在日本访问的一次演讲时说
--真诚--
中国人想把奥运会办好这颗心是真诚的。――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相信13亿人民微笑着面对世界,全世界人民也会微笑着对待中国。――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和我在座的同事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常常一边看网,脑子里就想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我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而且总是那么热情、一贯。――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
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
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2006年3月14日回答记者问
我要对全国人民讲几句话。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2003年3月18日,当选总理*向中外记者致意
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一种信心: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2003年3月18日,当选总理*向中外记者致意
我就问志军(铁道部长)能不能坐火车进去(长沙)。随便的车,我们能挤进去的就行,能走就行,有一节车厢也行。――2008年1月28日在飞往湖南的专机上
今天面对你们,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示安慰,我给你们鞠个躬吧!――2008年1月29日,在湖南长沙,看望抢险中遇难的电力职工家属
“孩子你讲得真好。”――*2007年4月在日本提到自己的母亲如何评论他在日本国会的演讲时说,*表示,母亲经历了近90年沧桑历史,从小母亲就要他讲真话,要讲心里的真话。这些年,农民工是我最操心的事之一。国务院出台了40条措施,落实还要花大功夫。――2006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说
是否想早点抱孙子?――中国总理2007年11月在新加坡考察大巴窑老居民的摩天祖屋时问梁彦夫妇
你们要给我说实话。――2004年8月5日,在四川唐家巷村考察时对基层干部说
--诗意--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2008年3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
台海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密切注意“td”活动,决不允许分裂
请问开花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引用诗人艾青的诗句解释什么是“快乐”
广直言之路,启尽善之门。――某年中秋佳节,*看望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参事和馆员
日中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2007年初引用管子名句形容中日关系
贵国有句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2007年4月在日本访问的一次演讲时说
川中地震,举国同悲,但我们很快就抹掉眼泪,踏上抢救同胞的征途。灾难降临后,年过花甲的温总理抢在了随时可能爆发危险的抗灾前线,和子弟兵们并肩作战。漫长的两天过去了,温总理在救灾前线说过的一些经典话语。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感受到总理对灾区的深切心痛和对13亿同胞的巨大信心:万里长城震不倒,只要双手在,我们可以把灾区建得更好!
1、总理和赶往灾区的登机部队领导讲话:“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2、“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总理在电话里大喊,说完摔了电话。随行人员说,头一次看到老爷子这么厉害。在抢救现场,年过花甲的温总理,已然哭得不成样子,要知道,1942年出生的他,已经66周岁,比绝大部分前线救灾的人都要年老。
3、“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在环境险恶的抢救现场,两鬓苍苍劳累无眠的老爷子摔倒了,手臂受伤出血,却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一把推开。
4、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5、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6、在灾区抢救现场,老爷子向受困的孩子们喊话:我是温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7、看到广场上摆放的遇难群众遗体,*心情十分沉重,他说:“我给遗体三鞠躬。” 8、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只要双手在,我们就可以建得更好。
9、老爷子对被安置在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孤儿说: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地活下去!
10、“我们要第一步救人,要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现在一线的军人已经被下达死命令,必须冒雨解救。
感动„„„„„„
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让我满含热泪,总理的亲民让我满含热泪,多难兴邦,08年,汶川挺住,中国挺住...
第四篇:汶川地震专题
汶川地震专题:地 震 无 情 人 有 情
1.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为副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中心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说明了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情系民生,努力解决民生问题。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抗震救灾已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给我们什么启示?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鼓舞我们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应急机制和提高应急能力。面对灾害,公民应积极从容应对。
3.“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友好国家人民的大力支援。4.请说出在汶川在地震中震撼你心灵的两个场面。消防战士荆利杰,跪地大哭“再救一个”。人民老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学生。三岁郎铮满头流血面带笑容行军礼。九岁林浩地震时救出两同学。
一位母亲在房屋垮塌的一刻,奋力为8个月大的女儿撑出一片小小的空间,把死亡留给了自己,把生命留给了女儿,诠释了伟大的母爱。
全国各族人民、海外华人华侨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
5.四川抗震救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请写一句鼓励灾区人民共度难关的话。
坚定信念,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别难过,我们一起手拉手,心连心,一定会帮助你们重建家园!
23456-
第五篇:从汶川地震报道存在的问题看如何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写写帮整理)
四川地震报道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四川地震报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震刚发生时,非官方网站与官方网站对人员伤亡数字,报道得很不一致。其总体情况是,新浪网、凤凰网等非官方网站公布的人员伤亡数字,普遍比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网站公布的数字大。这在地震刚发生的前四天尤为明显,未免显得很不严肃,给人一种官方媒体不值得信任的感觉,降低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审稿环节过多,官方网站报道不够及时所致。
二是对有关地震预报的报道躲躲闪闪,显得扑朔迷离,直接导致“地震部门隐瞒信息”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流行。四川地震发生前,中国地震局没有对社会发布任何预报性信息。面对网民置疑“巴中等地泉水变浑、蟾蛤过街等现象,是地震的前兆”,“重大灾害’}生地震信息,为何不向社会预报,”5月16日17:07,(南方人物周刊》强调,“地震预测,难难难”。n} 5月20日,新华网说“公开地震预报信息是很慎重的”。5月20日,新华网又说“中国地震局从未收到任何单位和个人上报的地震预报信息”。}z}可是,5月17日09:45,四川在线一四川日报却报道说,“四川省地震局通报:未来几日仍有五六级余震”。}s}5月20日,中国地震局门户网报道说“中国地震信息网专访,: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汤泉谈震后强余震及其预防”,“地震专家称,近日可能发生的强余震仅限于重灾区”。〔4]5月20日12:44:55,新华网强调说,“四川巴中等地泉水变浑、蟾蛤过街等现象,是震后效应而非地震前兆”。[5]通过上列报道,我们就能从中发现媒体的报道自相矛盾,让人感到难以置信,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缺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是媒体报道的信息不够客观、全面,特别是对规范娠灾募捐方式、用途的报道显得严重滞后。很多单位在媒体尤其是在网站上,争相公布捐款电话、银行帐户、联系人甚至是手机短信,让人感到真假难辩,导致受众在网上质疑:“贩灾捐款挪作他用,',`,有一定比例回扣”、“捐赠灾区1000多顶帐篷,价值1300万元”等。面对这一情况,媒体被迫出面辟谣,并说:“中纪委将跟踪监督捐款的使用”。我们从人民网的报道中,就可看出这种现象:5月22日07:04:22,中国红十字总会宣传处长夏洪艳回应质疑:“所接收地震募捐款物,将全部用于抗震救灾,不存在扣除比例问题”。'`我们看到网上有`送给灾区1000多顶帐篷、每顶帐篷高达1.3万元'传言之后,立即进行调查,但并没有找到接受CC刊一4采访的这位`官员',我们红十字会也没有人说过这些话”。“汉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相关媒体,发布了红十字会总会的募捐方式和账号,但是从未授权任何单位、个人或媒体,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名义及其它账号在网上开展募捐活动'`等。[6]
四是在卫生部公布防疫手册之前,媒体因为担心引起社会心理恐慌,一直报道说:“灾区没有出现水污染、没有发生疫情”,“传播水污染谣言者已被拘留”。但是,从报道出来的照片来看,灾区显然是已经出现水污染,并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疫情。5月17日04:13和19日04:59,(新京报》分别以照片的形式,报道说:“北川遇难者遗体腐败已污染河水”,“什郁两个化工厂有害物质泄漏,环保部长现场指挥”。5月19日19:15,金羊网一新快报照片报道说:'`四川汉川县城饮水,仅靠一口泉水井”。[7]同时,我国各大网站采用的灾区救援照片,照片上的救援人员都带着口罩;而在此之前,他们都不带口罩。5月20日,新华网(来源:中国新闻网)又发表一张`,北川县城对外封锁、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的照片,照片的注释却是“为了防止疫情、汛情和震再度发生,从即日起,在通往北川县城的道路上设置警戒点,无关人员均不得进入县城”。[8] 五是受'`害怕承担责任”心理的影响,记者对某些敏感话题的报道显得心存疑虑,不敢大胆报道。这主要表现为,“国内建设的教学楼质量差并损失惨重,而党政机关办公楼几乎没受损失等“小道消息”,先在社会上流行;尔后,媒体才有针对性的出面辟谣,并对一些负面事件做正面报道。如,5月16日17:07,《南方人物周刊》在《震愉中国:被地震扫过的学校》一文说:“已经发布的灾情报告表明,中小学是在`5·12'大地震中倒塌最多的公共建筑„„在破坏最大和
破坏相对较弱的地区,学校的房屋则有相对更多的倒塌。”[9]后,新华网发表文章说,“灾区政府机关办公楼也出现倒塌”等。这反而更加证明了“小道消息”的真实性。
六是由于受传统政治思维的影响,媒体报道片面追求“感人”场面和“震撼力”,缺少人文关怀。媒体经常刊播一些遇难者遗体血肉模糊、让人惨不忍睹,并长期泡在水中的照片。更有甚者,一些记者往往不顾刚被抢救出来的灾民身体严重虚弱、不能接受记者采访的实际情况,总是“千方百计”地跟踪采拍所谓的“感人`'场面,强行“逼迫”灾民流泪或说些“感恩”的话语。有些记者不顾医生的强烈反对,打着强光灯,对着灾民严重怕光的眼睛,强行拍摄照片或摄录电视镜头。下面的事例,就有力的反映了这一问题:5月21日08:10,《新京报》发表一篇题为《王耽(<长江日报>记者):克制'}生采访灾民应成媒体共识》的文章。文章说:“被埋在废墟里,一位九岁的孩子没有放弃,他唱着歌等待救援。然而面对媒体频繁采访,孩子却情绪失控,在医院里大喊大叫„„武汉心理专家施琪嘉教授呼吁:对获救人员的采访要有节制”。“任何采访也应谨守底线,尽量绕过那些显而易见的、可能因采访而生的`人造伤痛',须臾不能忘却报道的`人性化视角”'。[10〕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应采取的有效措施突发事件报道,是政府信息公开极其重要的内容。针对四川地震报道等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权利和自由,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所谓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由特定社会组织或个人的代言人,通过规范化的方式,经由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并与之交流有关新闻性信息的新闻发布制度或传播活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说,健全的新闻发布制度有利于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助于政府建立起贴近群众的有效沟通渠道,它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说来,健全和完善新闻发言
人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重点规范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容,如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日常工作机制,建立规范的媒介记者档案、舆情跟踪分析机制与新闻发布后的评估机制等,对报道内容加以研究分析,为新闻发布和回答记者提问提供信息参考。
第二,选择'}合当的新闻发布时机,如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出现突发事件、谣言横行等。这时,政府应该把面对传媒与处理事件一并考虑,把事件真相及时告诉公众,以期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第三,积极做好新闻发布的准备工作,如确定答问的口径、准备新闻背景材料、彩排等,切实做到宣传口径上下一致,新闻背景材料简明扼要,新闻发言人对新闻内容烂熟于心,在记者面前表现得得体自然和遇乱不惊。
第四,精心选择新闻发布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讲,新闻发布会的地点,应选择在媒体最集中的地方和上午举行,避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避免周未或假日。这样既方便媒体采访和编辑,又可以节费发布费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控制新闻发布会时间。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以半小时左右为宜,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纸质媒体记者专访可达到一两个小时。电视采访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六,每次新闻发布会应有一个重点。新闻发布会不同于普通会议。在普通会议上做报告可以将一些问题讲深、讲透,但新闻发布会的主要目是让记者从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消息进行刊播。因此,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一个主题,防止记者在报道时说题外话。
二是尽快出台《新闻法》,从法
制上进一步确立记者的采访权和报道权。在当前我国,记者在突发事件采访报道中,由于有关法制的滞后,其采访权甚至是人身权经常受到暴力侵犯。这表明,法制己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瓶颈。要想让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作用进一步发挥,法制建设的配合是先决条件。因
此,要战胜突发事件,就必须尽快出台<新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并由上到下坚决贯彻执行。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做法,制定<新闻法》实施细则,以增加其操作性。[`2]
三是严格遵循政治性、公众利益性、灵活'}生、及时性、客观性等突发事件报道原则,切实做到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客观、全面。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以大局为重,加强议程设置和舆论监督,当好新闻“把关人”和“瞪望者”角色,正确地引导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注意把握好报道的“度”,分清轻重缓急,讲究方法策略。对大多数能够公开报道的突发事件,要分秒必争,对灾情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尽快把信息传递出去,以便公众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时采取对策,防止造成公众的迷惘和恐惧心理。其次,对情况一时不明的突发事件,要从政治上考虑,可以先发简讯,待经过多方深入采访后,再作深入报道和评论。凡不宜公开报道的突发事件,都应写成内参,向公共管理机构如实反映。再次,对涉及保密法的突发事件报道,要严格遵守保密法;涉及民族、宗教政治内容的,要遵守民族宗教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对于一经披露可能妨碍侦破、危及当事人人身安全的案情,应不报或缓报,以防止导致严重的后果。四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政府信息公开应急机制,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据调查,在突发事件发生的非常时期,许多民众都表示:“不愿意相信来自官方的报道”。但是,在新闻媒体强有力地介入并公开信息后,民众的恐慌很快就会平息下来。因此,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应急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要建立由媒体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决策指挥结构,保障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队伍,综合开发利用新闻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和媒体间的合作与交流,保障采编人员、采访工具、版面与时段的安排,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后果作出预告,制定预案,实施重点监控。要加强新闻热线的管理网络监控工作,充分动员和利用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民间机构、社区、个人等一切社会力量,确保信息的覆盖面、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客观性。
第三,加强对政府官员、新闻专业队伍和民众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有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应出版一些培训教材,建立各种分类的培训机构,有效提高政府相关部门、新闻从业人员和社会民众的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应对素质。同时,要进行各种实战演练,促使政府官员和新闻从业人员时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和物质准备。[l3」
五是减少审稿程序和环节,实行事后惩戒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新闻报道就执行重大新闻送审制度,目的是防止出现导向错误,但是在客观上却妨碍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有些地方和主管部门负责人,出于怕抹黑和丢“乌纱帽”等心理,往往存在掩盖和不欢迎突发事件报道的倾向。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媒体及时报道突发事件,减少审稿程序和环节创造了可能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大胆放手,积极实施新闻报道事后惩戒制度。这既是政治文明的体现,更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
六是培养浓厚的新闻学术氛围,为政府提供政策'}生决策参考。当前,党和政府的管理理念,正由“统治”走向“治理”,公共利益最大化,成了政府管理的首要诉求。政府管理突发事件和学者的学术研究之间,应该形成良性的互动,充分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首先,培养社会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加强针对各种具体突发事件的学术研究,充分吸收、消化和改进国外的突发事件处理模式,使得相关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其次,必须放弃阶级斗争的思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媒体应该抱着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全面、深入报道各种突发事件的信息。第三,媒体对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坚决抵制和惩治有偿新闻,重塑
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职业操守,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接受社会
监督,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在公众中的信誉。第四,媒体应该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塑造者,为中国改革开放和民族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朝向更加公正、公平、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