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确保实现“科教兴路,人才强路”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 确保实施“科教兴路,人才强路”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持续、快速发展,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倾斜,对公路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增多以及公路改革的继续深入,为我们公路建设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对我们从事公路行业的公路人在政治思想、文化素质、管理和专业技术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哈密公路段如何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实现自身发展与状大,如何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采取怎样的相应对策和措施体现“科教兴路,人才强路”的发展理念,是摆在我段面前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公路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公路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的公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实现公路的创新型发展,我们必须要加强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其中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因素。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育与培训是以较少的投入建立一支获得最大产出的职工队伍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加强公路行业职工教育培训机制、深入实施科教兴路战略已经成为增强公路建设事业发展后继保障的一个重要课题,其重要性的具体表现为:
1、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千万计的新型公路建设人才,能更好的发挥公路建设系统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我国在新形式下全国公路建设的全局。成功和有效的职工培训和培养计划,不仅可以提高职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也满足了职工自我实现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科技的发展,通过培训可以防止职工技能的退化,又可以丰富职工的专业知识,增强业务能力,有利于职工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2、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动态的,社会在不断变化,环境在不断变化,人们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但通常是变化并不受欢迎,人们都存在一种惰性心理,习惯于他们常规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许多人以一种恐惧和排拆的心理来看待变化,而培训帮助人们适应变化,进而从变革中受益。
3、培训将会为公路行业造就一支目标明确、合作愉快、技术熟练的大团队,培育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先进公路职工队伍,这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4、培训可以极大的鼓舞士气,单位在职工身上耗费培训开支,职工会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和重视,会觉得在这样的企业里能够工作下去,能够有所发展,能够干出成绩,从而有更强的动力去努力工作。
二、创新型公路职工应具有的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增强,公路行业必须在竞争中求效益求发展.为了避免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蚀,职工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政治素质低,职业道德观念淡薄,纪律涣散,责任心不强的职工不但不会促进公路行业的发展,反而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保证公路行业的建设队伍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解能力、高瞻远瞩的决策水平;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在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建设创新型公路,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对公路建设内的各类专业知识要有比较深的研究,比如:在如今建设中很容易遇见复杂、困难山区和重丘区工程,以及跨越海湾、深水高架和地下工程也日渐增多,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建设的过程对技术、质量、安全、环保和节约土地、能源、原材料要求越来越高,除了需要学习新科技设备,优化队伍结构,转变施工方式,提高施工质量以外还要对市场经济、现代经济、行业管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国内外动态、近代历史、人文知识等等进行必要的学习和了解,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才能担当起建设新型公路事业的责任。
创新能力是决定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公路建设事业要发展就必须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他们的创新知识和技能,需要他们是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探索精神的人才,要有开拓型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甚至是奇异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破旧立新,才能积极探索,在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工作,适应时代需要,保证公路建设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如何建立公路职工的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以上公路系统人员的素质要求,我们在人才方面应该着重从思想政治,专业基础,能力方面入手,用更广泛的培训思维对人才进行培养,从而可以建立一套适合创新型公路建设和发展的人才培训体系.1.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政治理论教育,强调研究人的政治倾向、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以此确立职工的政治信念,使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调控自己的职业行为。要将加强和建立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主线,开拓创新,努力贯穿到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公路建设工作中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由单位优秀党员带头,组成互帮学习小组,坚持每月深入细致地开展一次政策教育。要紧紧围绕住做好工作这个中心,引导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基本政策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切实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上着眼新的实践和发展,使老经验增添新内容,给老办法注入新活力,做到常抓常新,不断总结探索出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培训新模式。2.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遵循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品质的总和。切实抓好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就可以及时调整职工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使职工清除私心杂念,克服拜金主义,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公路行业干部职工的职业水平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培训所有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 包括一定职业范围内特殊的道德要求,明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职业道德作为行业行为规范, 其形成过程是靠人们自己内心的信念和外部的压力来建立起的, 既要有自身产生的正确思想信念的自律作用, 也要有外界影响力的他律作用。
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模范,号召广大职工开展向模范学习,利用榜样无形力量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的人。也可以大力开展人人都能参与的单位集体文化活动,用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大职工中大力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树立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加强培育每个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3.加强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培训
领导干部作为特殊的管理人员,在公路行业的建设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公路建设质量的高低,对其进行培训教育的重要性绝对不可低估。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以政治理论、管理理论、工程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加强他们的党性锻炼,提高他们的领导才能。
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培训体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干教培训规划,研究总结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可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通过高等学校已经建立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及社会各个培训机构专门针对领导干部开设的精品培训课程,也可采取领导干部宣讲、组织举办专家辅导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众多形式来培训我们的领导干部。对基层干部,可以积极组织开展网上电子政务培训课程学习、或利用双休日开展实用能力、信息技术以及MPA核心课程等方面培训。
4.加强技术性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
未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对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社会还对道路交通安全、节能环保、信息服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对道路建设发展的支撑是基础性、全面性的,要深入实施“科教兴路”的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建设科技创新,攻克关键性技术,突破牵动性技术,普及应用型技术,走科技引领道路建设发展之路,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掌握关键性技术的人才。
对单位目前已有的技术性岗位职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本着按需施教,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开展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力型和实用型的培训以便做到学以致用。使接受培训的岗位技术人员具备创新条件下吸收新知识和前沿技术的能力,最好培训成为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知法律、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涌现出大批这样的复合性专业技术人才、补充到现场去指导和解决各个难题,才能促进公路建设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5.加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认为,激励能使人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要通过激励机制去激发公路人的活力,促进公路人的成长,体现公路人的价值,在全行业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在职工教育与培训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制定创新工作的考核和奖励办法,建立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鼓励、事业激励和物质奖励,加快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进程,使激励政策向贡献大、业绩突出的创新人才倾斜。倡导开放式创新,学习相关行业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创新经验,消化吸收创新成果,形成高效、开放的创新机制。力争在全行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造就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形成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和容忍失败的宽松环境。大力宣传创新典型,充分发挥创新典型的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激发广大建设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创新成为公路建设行业的新风尚。
随着公路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创新型公路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为了生存和发展,公路建设事业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同时这也对公路的人才素质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公路行业的职工教育面临的任务日益加重。只有更好地认识公路人才培训与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真正把职工教育在公路建设发展中的如初作用,才能为公路建设事业新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篇:中外合作办学是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中外合作办学是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浙江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特制定《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发展规划(2009-2013年)》。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划制定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一)背景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迅速发展,对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促进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浙江省的中外合作办学自1995年实施以来效果明显,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增加较快,其中高等职业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占了相当比例,到2008年底,我省已有高职项目32个,当年招生1572人。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学校加入到中外合作办学的行列,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有效地缓解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供求不足的矛盾,提高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深化了我省的教育改革与开放程度,培育了一批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师资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整体来看,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合作项目的数量增加不少,合作的资源质量有待提高;项目发展后劲不足,“精品”项目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少数国家的管理、商务、计算机等专业;管理队伍跟不上项目发展需求;缺乏一套规范性好、操作性强的评估体系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机构和项目能否生存和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质量的高低。
200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研究和发展规划,切实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发展,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加快构建和谐浙江、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中心,全面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能力,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强省,为我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提供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遵循这一要求,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省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坚持“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办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管理经验,推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向宽领域、高水平、深层次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努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13年,建成一批定位准确、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有新突破;在工学结合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新探索;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有新改革;在外语、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新变化;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水平上有新提高。全省基本形成主体多元、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使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二)主要任务
1.着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要依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优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速度、规模和结构,积极有序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适应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到2013年,新增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0个、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若干个,合作办学项目每年招生8000人。
2.积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比较分析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引进真正具有比较优势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改变目前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的局面,探索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3.大力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建设2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0门中外合作办学优质课程,100种涉及技术领域的优质教材。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建设高等职业学校应至少举办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在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软件技术、工业设计、金融保险、物流管理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借鉴国外同类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消化、开发各专业课程。
4.不断提升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重点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优秀管理人员20名、双语课程名师50名。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国际视野、较强管理水平的项目管理队伍。以合作办学项目为平台,引进国外优质师资的同时,加大教师的国际交流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外语能力和技能水平,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整体水平。
5.努力增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大国外高等职业学校先进课程体系的引进力度,注重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要坚持强化外语教学,鼓励有选择地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强化突出合作办学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凸显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等指标有明显提高。
三、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1.坚持政策导向
高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在合作国家、合作院校、合作专业、合作模式等方面认真比选,慎重抉择,真正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外方的有益经验,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相关指导、帮助和服务工作。
2.严格项目审批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把好中外合作办学审批关。重点考量:拟举办项目是否符合我省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是否属于我省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协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师配备、招生考核、教学管理是否合理可行;颁发的国外学历证书是否获得外方合作者所在国的承认等。
3.规范办学行为
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招生录取、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材引进的审核、收费和财务管理、文凭证书发放等重点环节,确保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4.加强监督评估
成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专家指导委员会,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奖惩措施,实行定期评估、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进一步推进项目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激发中外合作办学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