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网(佛教新闻)由《妙法莲华经忏文》谈陈文帝的佛教信仰

时间:2019-05-13 07:3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平网(佛教新闻)由《妙法莲华经忏文》谈陈文帝的佛教信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平网(佛教新闻)由《妙法莲华经忏文》谈陈文帝的佛教信仰》。

第一篇:和平网(佛教新闻)由《妙法莲华经忏文》谈陈文帝的佛教信仰

和平网(佛教新闻)由《妙法莲华经忏文》谈陈文帝的佛教信仰

摘要:忏文的演变在我国是一个循序发展的进程。本文以《妙法莲华经忏文》为切入点,来探讨忏文的演变,并针对陈文帝是否有佛教信仰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忏文法华经陈文帝佛教新闻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后,历经兴衰,在南北朝时期,颇为兴盛,陈朝历代皇帝都有礼佛的举动。很多学者认为陈朝的礼佛是政治的需求,笔者不敢苟同。今天,笔者就从陈文帝的《妙法莲华经忏文》入手,来探讨陈文帝是否有宗教信仰。

一、忏文及其演变

忏文,忏即忏悔,忏悔的最早翻译是在出自《鼻奈耶》。《鼻奈耶》卷八中说“可留瞿昙沙门,得忏悔不?”“上座比丘当向下座比丘忏悔,下座比丘当向上座忏悔,当相恕过。”《汉语大字典》引《广韵。鉴韵》:“忏,自陈悔也。”《集韵》:“忏,悔也。”《晋书。佛图澄传》:“佐愕然愧忏》。”东晋政治家郗超(336-377)在其著作《奉法要》中已经用“忏悔”这个词。如《奉法要》中说“三自归者,归佛,归十二部经,归比丘僧,过去现在当来三世十方佛,三世十方经法,三世十方僧,每礼拜忏悔,皆当至心归命。并慈念一切众生,愿令悉得度脱。”因此,圣凯法师认为“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的翻译,忏悔逐渐成为佛教典籍中经常出现的词语。一般通常的解释,忏悔是梵汉并举的翻译,忏是梵文“忏摩”的音译,悔是汉译,故称忏悔。”即初期佛教举行自恣的布萨制度,不过,初期佛教自恣只是由犯戒比丘自举己过,当众表示忏悔,并未利用文字形式表达。其有忏悔文、发愿文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所特创。这当然是结合中国旧俗产生的行法,因有助于佛教在中国扎根,易为佛教信众所接受,故后世又由忏悔发愿文发展为多种简短忏悔发愿文式。中国台湾学者汪娟先生将其分为个人修行时念诵的短文、群体共修时所用的范本、高僧撰述的礼忏文等。简短文式的忏悔发愿文多为已故父母夫妻等亲属祈求冥福,不但如此,且无需如法举行忏仪。

所谓忏仪,又称忏法,指依诸经之说而忏悔罪过之仪则。依照此类忏仪修习,称为修忏。整个忏悔仪式包含礼忏仪与忏愿仪两部分,在佛前举行忏悔仪式前,需先行礼赞,称为礼忏仪;忏悔后再行发愿回向,称为忏愿仪。早期佛教原无所谓忏法,此法实乃中国僧侣引进戒律之后依中国旧俗特别是道教所制订。原始佛教中的忏悔在僧团中举行,是向大众或向某人坦白自己的过失,请求忏悔,希望从此得到改过自新的机会。早期忏法,并未许诺或担保以前的罪再不受报。不过,忏悔仪轨中国化以后,忏悔的功能增大,除罪的范围也相应扩大,忏悔很有了神奇的作用。

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于晋代,南北朝时渐盛,唐宋时广为流行。唐道宣在《悔罪篇序》说:“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慧远之俦,命驾而行兹术。南齐司徒竟陵王,制布萨法净行仪,其类备详,如别所显。”宋净源认为:“汉魏以来,崇兹忏法,未闻有其人者,实以教源初流,经论未备。西晋弥天(道安)法师,尝着四时礼文;观其严供五悔(即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辞,尊经尚义,多摭其要。故天下学者,悦而习焉。陈、隋之际,天台智者撰《法华忏法》、《光明》(即《金光明忏法》)、《百录》(《国清百录》),具彰逆顺十心(即顺生死流和逆生死流各十种心)。规式颇详,而盛行乎江左矣。”

二、陈文帝的佛教信仰

“世祖文皇帝,讳蒨,字子华,始兴昭烈王长子也。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公元559---566年在位,年号天嘉。在位七年,励精图治的同时,不遗余力置身于佛教的弘扬光大。但相关文献资料都只是认为陈朝佛教的兴盛是与政治有关,并没有明确的谈到个人是否有佛教信仰,笔者从以下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陈文帝是有着明确的佛教信仰的。

首先,《妙法莲花经忏文》系陈文帝亲笔撰写,在该忏文里,引用《法华经》的内容比比皆是,比如“灭化城于中路,驾宝车于四衢,带裹明珠隐而还现。髻中珍宝于焉始得出宝塔于虚空。踊菩萨于大地,现稀有事证微妙法.。”这说明陈文帝对《妙法莲花经》烂熟于心,如果对佛教不热衷,是不可能做到对经文信手拈来,运用的得心应手,恰到好处的。而且,除了《妙法莲花经忏文》陈文帝还写了《金光明忏文》《大通方广忏文》《虚空藏菩萨忏文》《方等陀罗尼斋忏文》《药师斋忏文》,可谓是博览群经。并且,每次的忏文都是配合法会而写,陈文帝每次都是虔诚之至。

其次,《佛学大辞典》里称“菩萨戒就是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陈文帝不仅在《妙法莲花经忏文》里在各种亲笔书写的忏文里,都自称“菩萨戒弟子皇帝”,说明陈文帝他受了在家菩萨戒的。

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也可以看出陈文帝与佛教的渊源之深。

《南史陈文帝本纪》记载天嘉四年“夏四月辛丑,设无碍大会,舍身于太极前殿。”《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七《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四》“四年。帝于太极殿设无碍大会行舍身法复集僧行。方等陀罗尼法法华忏金光明忏。并别制愿辞。称菩萨戒弟子皇帝”。无碍大会,又云无遮大会,施与一切僧俗之大斋会也。舍身,佛教认为,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假合而有的,而无常、不净,是众苦之本。佛教徒为了行菩萨道,普渡众生,不惜牺牲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释迦牟尼“本身”故事之一。过去世中,释迦牟尼曾是萨陲王子。一日,王子人山,看见一母虎生下七子,饥饿将死。王子大发慈心,走进竹林,脱衣卧地,饿虎惊呆不动。王子再从高山跳下,以竹尖刺颈出血。饿虎见状,遂舐血啖肉。当时,诸天雨花,大地震动。禅宗也有为法舍身的传说:慧可为了向达摩祖师求法,彻夜立于雪地之中,斩断左臂,表示义无反顾。入寺院服劳役、作苦行,也称为舍身。六朝时盛行此风,如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入同泰寺。佛教所说的舍身,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种大无畏的菩萨精神。因为有信仰,所以才会舍身。

陈文帝不仅深谙佛理,而且还把自己的信仰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七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四》“天嘉元年。勅宝琼为京邑大僧统。梁魏以来僧统盛餙杖直儗于官府。至是琼奏罢之。每出从数头陀仗笠而已。海东十二国闻琼道德。遣使奉金帛求画像以归。思禅师于光州大苏山。为顗禅师说安乐行示普贤道场。”任用名僧为京邑大僧统,是对佛教进一步发展的扶持。《辩正论卷第三十代奉佛上篇第三》唐沙门释法琳撰“陈世祖文皇帝绍隆三宝。弘化五乘。盛泽比于慈云。大明方于慧日。美誉形于四海。仁心贯于三灵。刁斗无虞。干戈戴戢。修治故寺六十所。写一切经五十藏。度僧尼三千人。”《释迦方志教相篇第八》“陈世祖文帝(写五十藏经。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十所)。”不同的文献记载的同样的史实。他的动机是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他这样的为佛教奔波,为佛法输血,为佛经注力,为僧尼效劳,为佛教的发展、扩增,不断地鼓气振兴,节寝撙食而实验。能奉献、能做到的,没一念顾虑,一步逡巡,浑身浑心不忘三宝,一行一德不离众生。毫无疑问,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信仰。

除了以上文献资料,笔者在《续高僧传》里发现了在天嘉年间一些名僧的事迹,由此也可以看出陈文帝是具有佛教信仰的。在《陈南海郡西天竺沙门拘那罗陀传五》“至文帝天嘉四年。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并建业标领。钦闻新教。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谛欣其来意。”《陈杨都不禅众寺释慧勇传三》“天嘉五年,世祖文皇。请讲于太极殿。百辟具陈。七众咸萃。”《陈杨都白马寺释警韶传五》“陈武定天文皇嗣业。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戒范承仰优礼弥隆。天嘉四年有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余人。联署请韶。长讲于白马寺。”(《陈钟山耆阇寺释安廪传》“永定元年春乃请入内殿。手传香火接足尽虔。长承戒范。有敕住耆阇寺。给讲连续。既会夙心遂欣久处。世祖文皇又请入昭德殿。开讲大集。乐说不穷重筵莫拟。”在《续高僧传》里,多出提到陈文帝对名僧的重视,多次请名僧为之说法,如果仅仅是政治需求,陈文帝励精图治就可以做到,而无须依靠佛法僧。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某一现象的出现,必有背后的根源。结合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陈文帝的礼佛,政治需求只是一个方面,但深层次的还是笔者认为的陈文帝像梁武帝一样,是有着明确的佛教信仰的。

下载和平网(佛教新闻)由《妙法莲华经忏文》谈陈文帝的佛教信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平网(佛教新闻)由《妙法莲华经忏文》谈陈文帝的佛教信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