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贵州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推荐)

时间:2019-05-13 07:5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贵州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贵州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推荐)》。

第一篇: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贵州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推荐)

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

(试行)国家地质总局

一九七七年六月

一、前言

金属矿床地质勘探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其任务是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矿产资源和地质基础资料。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建国二十多年来,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探明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勘探工作经验,充实了地质科学理论。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地质勘探工作应提早一个五年、一个十年为矿山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基地。在布局上应优先选择富、近、浅、易的矿床进行勘探。

地质勘探工作一定要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循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全面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高举“鞍钢宪法”的旗帜,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以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为武器、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做好地下情况的侦察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要正确处理地质勘探工作中的手段与目的、数量与质量、局部与整体、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需要与可能等关系,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做好综合勘探综合评价,搞好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和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基建(生产)两个“三结合”,加快勘探速度,提高勘探质量,从矿山建设的全局出发,多快好省地完成地质勘探工作的任务。

地质工作划分为地质勘探、基建地质和生产地质三个阶段,本规范总则是地质勘探阶段的工作原则和要求。它是在总结我国二十多年来金属矿床地质勘探、矿山建设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制定的,作为审查验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的金属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技术标准,原则上也适用于纳入国家计划正规设计的小型矿床。

二、矿床勘探和研究程度的基本要求

为了满足矿山建设设计在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开拓方案、矿山总体布置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以及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石选冶性能等方面提供必须的基础资料,金属矿床地质勘探研究程度应达到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⒈勘探并研究矿床(区)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总的分布情况。地质勘探期间,应加强地质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各项第一性资料,系统地、全面地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矿床和矿体的矿化特征、含矿层位、火成作用、矿区构造、成矿规律等,达到科学地指导地质勘探工作并按全矿区的地质规律连接矿体的目的。

对矿床(区)的褶曲、断层、裂隙和破碎带等构造要进行研究。对破坏矿体和划分井区范围及确定基建主要开拓井巷有影响的较大断层、破碎带,要用工程实际控制其产状和断距;对较小的断层、破碎带应根据地表实测,结合地下探矿工程的资料,着重研究其分布范围和规律。

为了满足矿山总体设计的需要,在研究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勘探矿山建设范围内矿体总的分布范围和总储量。为了正确确定露天采场的剥离边界线,对确定露天开采的矿床要强调系统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露天采场底部矿体的边界;对地下开采的矿床,要强调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的界线和延深情况,以便合理选定主要基建开拓工程的位置。对地表矿体的边界,要用槽、井探予以圈定,如矿区复盖层较厚,需要用浅钻或山地工程控制基岩面上矿体顶部的界限。

为了防止漏掉矿体,应在综合研究矿床地质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延深一部分勘探钻孔穿透整个含矿带(层)进行探矿。

勘探并研究矿区内具有工业价值的小矿体总的分布范围和赋存规律。对浅部初期开采地段主矿体上下盘具有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应在勘探主矿体的同时进行勘探,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密工程提高勘探和研究程度。

对砂矿床,还应加强第四纪地质及砂矿层底板原始地形地貌的研究。

⒉勘探并研究矿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矿体的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受构造破坏的情况,是确定矿山开采开拓方案和选择开采方法的重要依据,应予足够的重视。对主矿体总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应进行详细的勘探和研究,但对主矿体小的支、叉、角和局部的膨缩变化,应放在生产地质过程中进一步查明。勘探并研究矿体中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分布规律,夹石与火成岩体的性质和分布,矿石的品位和变化。圈定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的界线并分别计算储量。对粉矿的分布情况也要注意勘探和研究。

⒊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和选冶性能。为了确定矿石的选冶性能、综合利用,必须认真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并注意阐述有用矿物嵌布粒度及其变化情况。对于选、冶性能不同的氧化矿、混合矿、原生矿、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贫矿、富矿、泥矿等矿石、矿物的数量比例、共生关系和变化规律应进行研究。

地质勘探队应按不同矿石类型和品级,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对主要组分和伴生组分进行实验室规模的选、冶试验,对矿石的工业利用性能作出评价。对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简单的矿石,在有类似矿石的生产技术工艺资料作对比时,只进行初步可选性试验;对物质成分复杂、综合利用价值高或没有利用过的新工业类型矿石,应进行详细可选性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的扩大试验;极少数金属矿床,当用选矿方法不能得到好的指标时,尚需进行实验室的冶炼试验,如硅酸镍矿床等。

为了研究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途径,应对试验过程中各伴生组分的富集产品进行研究,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对其在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进行评述。对有害组分的含量和变化规律应予查明,并研究其赋存状态和脱除的可能性。

如工业部门需要采取半工业或工业试验样品以及其它试验样品时,采样和试验工作由工业部门负责;地质勘探单位根据矿床地质条件协同有关单位编制采样设计,并做好有关采样的协作配合工作。

⒋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在勘探主矿种和主矿体的同时,对矿体及其上下盘围岩和切穿矿体的岩脉、岩体内的一切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矿产、伴生有益组分,应根据资源条件、矿山建设设计需要和一孔多用的原则,进行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研究其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对有综合利用价值的组分,应分别计算其储量。对经济价值较大的共生矿产,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勘探工作,单独圈定矿体并计算储量。

在勘探工作中,对放射性元素应进行顺便检查。

如发现有可供两个以上的工业部门综合利用的矿产资源的矿床,其综合勘探研究程度应报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方面专门研究解决。

⒌勘探并研究矿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岩石矿石性质及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泥化带、流沙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测定必要的岩石、矿石物理力学性质和开采时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分;阐述矿体及其顶底板近矿围岩的坚固性和露天开采边坡的稳定性;对老窿的分布范围、充填情况应进行调查研究,在可能的情况下圈定老窿界限。对矿山建设可能有严重影响的断层、滑坡、岩溶塌陷等工程地质条件,应予以阐述。

如矿区位于地震活动区,在普查勘探过程中,应根据可能情况对矿区及其外围地质构造的活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在报告中阐述有关地震地质情况。

⒍勘探并研究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根据矿区水文地质特征,查明:矿区充水因素;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和排泄条件;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确定的依据;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埋藏条件、裂隙、岩溶发育程度、渗透系数、水头高度、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稳定性和隔水性;矿区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对矿床开采的影响;老窿积水情况和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等。为了保证井巷开拓的安全和矿山生产的正常进行,要特别注意对矿体底板承压含水层及隔水层的勘探和研究。

对构造破碎、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发育程度、规律、充填程度、充填物)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进行评价。

根据矿床开采开拓方案,预计出矿坑(井)涌水量。对于初期开采地段要求比较准确地预计矿坑涌水量。

当一个地区内有几个相距较近且有水力联系而又需要分别开采的矿区时,应注意加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阐明其水力联系。

搜集评价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所需的水文、气象资料,包括历年降雨量和最高洪水位等。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要在一个水文年以上。长期观测孔勘探结束后移交矿山继续使用。

对矿山开采的疏干、排水、防水、排供水结合、矿坑水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等方面提出建议。如矿区处于地热异常区或在勘探中发现了热水,主要要研究热水的来源、水温、水质和涌水量,为矿床开采时处理热害及充分利用热、及热水资源提供初步资料。对缺水地区提出供水方向。

当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要在设计和基建阶段进行坑道放水试验工作时,地质勘探单位应尽可能做好协作配合工作。

三、矿产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一)储量分类

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金属矿产储量分为两类:

⒈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⒉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分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产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

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金属矿产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

⒈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⒉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⒊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

⒈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⒉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⒊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⒈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⒉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⒊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此级储量的用途有:(1)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一定数量的D级储量可作为设计的依据;(3)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也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其条件是:

⒈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⒉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⒊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或配合少量工程控制的储量。

四、关于勘探类型划分及勘探工程布置的原则

正确划分矿床勘探类型是合理地选择勘探方法和布置工程的重要依据,应在充分研究以往矿床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勘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应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山建设的需要具体确定。一般应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并参考同类型矿床勘探工程布置的经验和典型实例,采取先行控制、由稀到密、稀密结合、由浅到深、深浅结合、典型解剖、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布置。为了便于储量计算和综合研究,勘探工程尽可能布置在勘探线上。

在地质条件复杂,钻探不能满足地质要求时,应尽量采用部分坑道探矿,以便加深对矿体赋存规律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了解。打坑道的部位,一般布置在矿体的浅部。

加强综合研究掌握地质规律,是合理布置勘探工程、正确圈定矿体的重要依据。地质勘探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工程控制的多少,还取决于地质规律的综合研究程度。因此要充分发挥地质综合研究的作用,防止单纯依靠工程的倾向,努力做到正确反映矿床地质实际情况。

各种金属矿床的勘探类型和勘探工程间距,应在总结过去矿床勘探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确定。

五、勘探深度

矿床的勘探深度,应根据矿床特点和当前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考虑。对于矿体延深不大的矿床,最好一次勘探完毕。对延深很大的矿床,其勘探深度一般在400—600米左右,在此深度以下,只需打少量深钻,控制矿体远景,为矿山总体规划提供资料。对于埋藏较深的盲矿体,其勘探深度可根据国家急需情况,由上级机关与工业部门具体研究确定。

六、各级储量的比例

在勘探深度范围以内各级储量的比例,应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矿床规模、矿山建设规模和开采技术条件等综合考虑。

B级储量比例: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床一般为5—10%,大、中型黑色金属矿床一般为10—20%;对某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大、中型金属矿床,经用较密工程仍探求不到B级储量时,可探求到C+D级。大、中型矿床在勘探深度400—600米范围内,D级储量一般不超过10—30%;复杂矿床,D级储量所占比例还可增大。

小型矿床一般只求C+D级储量。简单的小型矿床,可在初期开采地段探求少量B级储量;复杂的小型矿床,经用较密工程仍探求不到C级储量时,可探求到D级储量,提交工业部门边采边探。

如矿床(区)规模很大,国家要分段(区)建设矿山时,各级储量比例原则上应分段(区)考虑。

七、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基建(生产)“三结合”

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基建(生产)“三结合”是多、快、好、省地做好地质勘探和矿山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

为使地质勘探工作更好地满足矿山建设设计的需要,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和生产建设单位必须密切联系,共同协商解决有关地质勘探工作及建设方案等问题,达到缩短地质勘探—矿山建设周期,多、快、好、省地进行地质勘探和矿山建设的目的。

当一个矿区大体控制了矿床的规模和远景,对矿石质量及其可选性能、开采技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已有基本了解,矿床由初步勘探转入详细勘探阶段时,地质勘探部门即可同矿山设计部门结合起来,共同研究矿床的勘探范围、勘探深度、高级储量的分布地段及比例、矿石质量的研究程度、综合勘探综合评价、地质资料编录工作要求等问题,以加快地质勘探速度,提高地质勘探的质量。

对某些急需建设的矿区,在详勘阶段,即可由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和基建单位组成会战指挥部,实行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基建(生产)各工序在一定条件下的合理交叉作业,尽可能做到地质探矿坑道与基建(生产)坑道结合,共同组织施工,以便既起探矿作用,又能为基建开拓所利用,加快矿山建设速度。

八、关于各项勘探工作的质量要求

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地形测量、地质测量、钻探、坑探工程(槽、井、坑)、采样、岩矿分析、岩矿鉴定、物理机械性能试验、水文地质、原始资料编录和保管、地质勘探报告编写要求……等各项工作的质量,均应达到各有关规定或技术操作规程的质量要求,以使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工作建筑在可靠的基础上,在这里不再另行制定质量要求。

九、关于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工业指标是评价矿床工业价值,圈定矿体,计算储量的标准。矿石的一般工业指标只能作为初步勘探阶段评价矿床和计算储量的参考。提供建设设计使用的地质勘探报告所采用的工业指标(包括多矿种共生或伴生的综合工业指标),应由地质勘探单位提出有关地质资料和对工业指标的初步意见,经设计部门在技术经济条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按隶属关系报请主管工业领导机关批准。

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本规范总则是审查验收金属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一般技术标准。各单位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应根据各个矿床的地质条件、工业建设特点和矿山建设设计需要等情况,全面研究,综合考虑,区别对待。

扩建的矿山企业或老矿山延深勘探,当矿床地质条件相似,有类比资料可作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时,上述某些项目可少做或不做。

埋藏在中深部以下的大、中型盲矿体,由于孔深大,难以探求B级,在不降低其它各项勘探和研究程度的前提下,B级储量的比例可以少求。

区别对待是使地质工作更加切合矿山建设的实际,使地质勘探工作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Eznezna_a关于印发《江西省地矿局九0二地质大队

、|

!_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关于印发《江西省地矿局九0二地质大队

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赣地矿902字[2009]7号 200年5月15日

队属各单位:

现将《江西省地矿局九O二地质大队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

江西省地矿局九O二地质大队

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

根据《江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和原则

1、凡九O二地质大队在编在职职工(含合同制职工)都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2、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 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二、岗位类别设置

3、根据江西省人事厅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核准批复文件,江西省地矿局九O二地质大队单位编制850人,规格为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我队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大队领导职数 8人,正职2人、副职6人(含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各1人);内设机构39个(机关21个)。现有人员738人(截止2008年12月)。本次暂设置岗位760个,空岗职数将陆续到位。

4、江西省地矿局九0二地质大队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其中管理岗位57个(正处级2人、副处6人、机关正科21人、副科17人、科员11人),占岗位总量的7.5%;专业技术岗位342(其中高级85人、中级130人、初级127人),占岗位总量的45%;工勤技能岗位361个(其中技师18人、高级工72人、中级工144人、初级工127人),占岗位总量的47.5%(上述岗

位设置已经省、局核准批复)。

(一)管理岗位等级

5、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按照机构编制部门确定的单位规格或配备的领导职级规格确定。我单位管理岗位最高等级设置为五级职员岗位。

担负大队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数量,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单位领导职务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务职数确定。本次设置正处级五级职员岗位2名,副处级六级职员岗位6名。

6、机关科级领导管理岗位数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内设机构数确定,七级及以下职员岗位49名,其中正科级七级职员岗位21名(不含非管理内设机构,下同)、副科级八级职员岗位17名、九级职员岗位11名。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仅以现有在岗已聘人员计算)

7、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3.4:3.6,分别设置高级岗位32名(其中正高2人)、中级岗位68名、初级岗位144名(其中员级46人)。

8、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列为1:3:6(我队只设三级、四级岗位),设三级岗位1名,四级

岗位1名。五、六、七级高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设五级岗位6名,六级岗位12名,七级岗位12名。中级岗位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设八级岗位20名,九级岗位27名,十级岗位21名。初级岗位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设十一级岗位49名,十二级岗位49名。

9、因工作需要,管理岗位担负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干部,需“双肩挑”人员必需严格控制,本次岗位设置控制在25人以内。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仅以现有在岗已聘人员计算)

10、设置工勤技能岗位427个,占我单位岗位设置总量的56%。其中,技师11名(核准数18名),高级工259名(核准数72名),中级工120名(核准数144名),初级工岗位37名(核准数127名)。

三、岗位任职基本条件

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具有良好的品行;

(三)岗位所需要地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四)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五)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11、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12、符合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七级、八级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工作三年以上;九级岗位需在十级职员岗位工作满二年以上;专科毕业生工作满一年,转正定级定九级职员;中专毕业生工作满一年,转正定级定十级职员。

(六)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13、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岗位任职时间均按周年计算到2009年6月止。

14、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必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五级、六级、七级岗位必须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八级、九级、十级岗位必须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务资格,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岗位必须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15、专业技术三级岗位的条件

专业技术三级岗位的任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满3年,在本队担任总工程师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2)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满5年,担任省、部级大型项目的技术负责。

16、专业技术四级岗位的条件

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资格并已聘任,且在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技术人员。

17、专业技术五级岗位的任职的条件 专业技术五级岗位的任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3年以上,负责大队级技术工作;

(2)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5年以上,担任总院(公司)技术负责工作;

(3)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5年以上,担任省、部级大型项目的技术负责或地质市场大型项目的技术负责(项目类别的确定参照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

(4)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并已聘任,在专业技术领域中有独创的见解,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问题,取得重大成果者;

(5)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10年以上,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在30年以上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18、专业技术六级岗位的条件

专业技术六级岗位的任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3年以上,在大队担任大队级副技术负责或分队级技术负责;

(2)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3年以上,担任省、部

级大型技术负责或担任地质市场大型项目的技术负责(项目类别的确定按行业规定);

(3)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并已聘任,在专业领域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在同行中获得较高声誉,成绩突出,贡献显著者;

(4)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7年以上,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有15年以上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19、专业技术七级岗位的条件

具有并聘任了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20、专业技术八级岗位条件

专业技术八级岗位的任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3年以上,在大队担任大队级副总工或分队级技术负责;

(2)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3年以上,在大队担任省、部级中型项目技术负责或地质市场中型项目的技术负责;

(3)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10年以上,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在20年以上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21、专业技术九级岗位条件

专业技术九级岗位的任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之一:

(1)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3年以上,在本单位担任分队级副技术负责;

(2)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5年以上,担任队级项目的技术负责或担任地质市场中型以下项目的技术负责(项目类别的确定按按行业规定);

(3)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7年以上,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在15年以上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22、专业技术十级岗位条件

具有并聘任了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23、专业技术十一级岗位条件

专业技术十一级岗位的任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且聘任3年以上,担任各类项目组长的专业技术人员;

(2)具有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且聘任5年以上,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的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24、专业技术十二级岗位条件

具有并聘任了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25、专业技术十三级岗位条件

具有并聘任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七)工勤技能岗位条件

26、一级工勤技能岗位,应在本工种二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并通过高级技师等级考评;

27、二级工勤技能岗位,应在本工种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并通过技师等级考评;

28、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应在本工种四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并通过高级工技术等级考评;

29、四级工勤技能岗位,应在本工种五级工勤技能岗位工作满5年,并通过中级工技术等级考评;

30、五级工勤技能岗位,应是学徒期满已转正定级,或者是具有职高(不含两年制职高)、技校、中专及以上学历,且在工勤技能岗位工作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四、岗位聘用

31、首次按岗位设置聘用时,保证现有在编的正式人员,按照所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主体专业技术岗位聘用应占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80%。

32、对超过核准的管理(专业技术、工勤岗位)结构比例的,将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调整,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

33、今后出现空缺的岗位,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34、除经核准同意“双肩挑”的岗位外,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

35、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任务

和任职条件,以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聘用人员。对贡献突出或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经过省局准后方可破格聘用。

36、大队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聘用各岗位工作人员。五至八级职员岗位、二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一至三级工勤技能岗位,报局审核,省人事厅核准后,由大队聘用。

37、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使大队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五、岗位聘用程序

38、公布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

39、工作人员申请应聘。

40、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核。

41、大队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

42、大队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六、有关问题的处理

43、鉴于我队主要从事地质勘查工作,根据工作性质和今后发展趋势,我队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体,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队上岗位总量的70%,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

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44、管理岗位兼专业技术工作“双肩挑”人员岗位的认定必须考虑四个因素:一是确实工作需要;二是确实符合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条件;三是确实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是确实完成专业技术岗位的职责任务。上述人员须按人事管理权限报局审批。

45、正高级工程师和副处级以上人员岗位,在岗位职数内队提出意见,且公示后报局审批。科级干部由大队根据以上原则自行确定。

46、内退、待岗、外出人员及在本队从事与所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不相同或不相近的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其岗位等级按工改时套改等级确定,本次岗位设置时不得晋升更高等级。

七、组织领导

47、为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成立我队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赣地矿902字[2008]12号):

组 长:袁 方

副组长:万治国 兰樟松 张虎生

成 员:胡绍平刘元方 胡子能 李建鸿 高贵荣 袁建华 刘跃伟 刘国民 工作办公室: 主 任:刘跃伟 副主任: 邹仁生 王启谭

成 员:杨春花 邹 凡 蒋喜珍 余丽娟 程弋华

48、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慎重对待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认真做好政策解释,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 2005 http://www.xiexieb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九○二大队网络信

息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

地 址:江西省新余市仙来西大道198号 邮 编:338000

Email:902zhy@163.com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工作标准-贵州地矿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工作标准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

(试行)

(比例尺1∶50万)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要求规定了开展省(自治区)级比例尺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的总则,资料收集与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像解译、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及信息系统,图件编制,报告书编写的基本要求。

1.2 本要求也适用于开展跨省(自治区)的大江大河大湖流域与其他自然单元或经济单元的同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和预测评价。

1.3 直辖市或重要经济开发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面积较小,可参考本要求开展比例尺为1∶25万至1∶10万的环境地质调查。总 则

2.1 调查目的:概略查明全省(市、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初步查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遇到的和诱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做出现状评价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防治或适应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保护地质环境,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2.2 调查任务及主要内容

2.2.1 拟定进行调查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指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是城市、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矿山开发、水资源开发及农业活动等引起的地面及斜坡变形破坏、建筑物及公共设施的变形破坏、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危害、水库浸没及水库诱发地震、地下水资源枯竭和水质污染等。主要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指特殊不良岩土体(易溶岩、冻土、湿陷性黄土、胀缩土、淤泥质软土等),原生有害地球化学异常、煤层自燃、海平面升降、重要地区的沙丘移动和地壳强烈活动带等。主要地质灾害包括由自然地质作用及人为活动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的严重塌方、突水、瓦斯爆炸;土地潜育化(冷浸田)、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与河道、水库淤积;河、湖、海岸的严重冲刷、塌岸;海水入侵:旅游区和自然环境保护区的自然地质景观破坏等。2.2.2 调查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发育:隋况、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着重查明对本区影响较大和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2.2.3 应用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及环境地质问题影响程度及其危害的分区评价,并做出发展趋势预测。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环境、社会与经济(人口、城镇、经济—工程建设等)发展规划,圈定重点防治区域。

2.2.4 研究并提出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对策,包括在重点地区进一步勘查、评价对策和监测预报对策与治理对策等。对危害性较大的灾害点或影响较大的问题应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以便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和环境危害。

2.2.5 由于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所反映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因此部上要按“区域展刀:,重点突破”的原则,确定调查工作重点。2.3 调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3.1 调查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前人资料,重视野外路线调查,加强综合分析,查明条件、总结规律、科学分类、现状评价,趋势预测,并提出区划与对策。2.3.2 在开展野外调查之前,应根据已有资料和国民经济规划建设要求,划分出重点工作区和一般工作区。要把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大的城镇区、工矿区、重大工程分布区、交通干线、国土开发重点区、农业重点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作为重点工作区。

2.3.3 要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和遥感图像,以路线穿越调查为主,现场观察和访问相结合,必要时辅以适量的物探、剥土、坑槽,室内实验;加强地质观察和分析,记好调查卡片,收集好第一性资料;加强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重点区或全区性的重点问题的调查要加密调查路线和调查点。

2.3.4 在全省(区)和重点地域都要有控制性调查线网,调查点的密度平均每100平方公里一个。其中,取地下水(或土)样进行污染测试的点,平原区占总点数的30%,山区占总点数的15%。

2.4 调查、访问和资料搜集的原始成果为点的或区的文字记录(卡片)和相应图件、照片,最终成果是调查报告书和图件。省、自治区的成图比例尺为1∶50万至1∶100万,直辖市为1∶25万至1∶10万。重点地区(点)可根据需要编制较大比例尺图件。调查用的工作底图一般地区为1∶10万~1∶25万,重点地区为1∶5万地形图,以便划定地理位置(点的坐标,面的范围)。

2.5 调查步骤分为:资料收集和设计书编制:遥感图像解译;野外调查;室内资料整理,综合研究和数据库系统建立:图件编制和报告书编写;成果审批和出版。资料收集与设计书编写

3.1 调查任务确定后,应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应进行编录和初步分析整理,并作出已有资料分布图或研究程度图,作为编写设计的依据,并为开展野外调查与编制调查报告积累素材。应收集的资料有:

a.与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有关的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城镇和各类工业、农业、交通工程等分布状况和发展(或建设)规划,各类自然、人文资源及其开发状况与规划; b.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气象、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等;

c.已经进行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勘查、监测和治理方面的资料。

收集资料,应尽可能获取近期的新资料。有新、老多期资料者,要全面收集,以作变化分析。

3.2 调查工作开始前,必须编制调查设计书。设计书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工作中如有必要可修改设计,但须报主管部门同意。

3.3 设计书的内容包括:目的任务,研究程度,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分布与发育概况,调查内容、工作量、工作步骤与主要技术方法和要求,经济概算与主要设备,人员编制,工作进度,预期成果。必要时编制调查工作进度图和工作步骤图。

3.4 野外调查的控制性工作量按2、3、4条执行,技术操作一般可参照同比例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规范。遥感图像解译

4.1 遥感图像解译在野外调查之前进行并贯穿于调查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指导常规地面调查,减少外业工作量,缩短工作周期,获取常规地面调查难以发现的某些地质现象,提高调查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

4.2 通常应用的遥感图像是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二者结合使用。点状(个体)分布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应以航片解译为主,卫片解译为辅;面状分布的应以卫片为主,航片为辅。

4.3 遥感图像的解译内容,应根据选用图象的种类、比例尺和可解程度,结合本地区调查对象的特征和前人工作程度而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4.4 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点状和面状地质灾害或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不同时相对比解译,分析其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

4.5 除运用最基本的常规目视解译方法外,应充分发挥遥感资料动态分析的特点,并尽可能采用图像模拟处理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以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译水平和效果。

4.6 遥感图像解译的最终成果,应提交与调查比例尺相应的环境地质解译图和文字说明。根据工作需要,可分别编制有关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解译图及像片镶嵌图、典型像片等。野外调查

5.1 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种类多,分布不均,各省、自治区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住对本省、本区危害最大的灾种或问题,调查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成因和危害。在调查成因及发育规律时,要分别阐明自然条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在其形成中的作用,并注意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群生及派生关系。对点上或面上的问题都要调查其现状及变化两个方面的情况。对重点地区的一些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或问题尽可能在现场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了解和总结已有防治经验,提出进一步防治的对策。

加强灾害经济的调查研究。地质灾害造成人畜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等和已有防治工程的类型、结构、规模及防治工程效益(包括投入和被保护(或被挽救)的人员、财产等),都必须分项统计和列出。5.2 崩塌调查

5.2.1 调查重点地区是新构造上升(含强烈地震带)、高差较大、坡面较陡、降雨充沛、暴雨多发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的山区。

5.2.2 全面调查崩塌发生的时间、范围、规模、特点、危害和造成的损失。5.2.3 调查分析崩塌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形成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的(如降雨、地震、植物根劈……)和人为因素(坡脚开挖、后缘加载、机械振动、排水不当……)等。

5.2.4 评价并预测重要崩塌体稳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2.5 圈定潜在崩塌危险地段(带),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崩塌形式和可能规模,提出防治对策。5.3 滑坡调查

5.3.1 调查的重点地区是新构造强烈—亡升(含强烈地震带)、软硬岩相间、降雨充沛、暴雨多发,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等山区。5.3.2 调查滑坡规模、要素和危害。

a.估算滑坡规模包括长度<顺滑动方向)、宽度、厚度、面积、体积和滑动的水平、垂直距离。

b.滑坡微地貌形态特征。如:滑坡形态和地表起伏情况、滑坡环谷、滑坡断壁、滑坡台阶、洼地、膨胀丘等。

c.重要滑坡体的组成要素与特征。如:滑坡体物质组成、结构和分布特点,滑坡体后缘、前缘及侧方边界尺寸和高程,滑动面、滑坡床和剪出口形态、构成、产状与埋深,横向、纵向、放射状、羽毛状裂缝等。

d.其他现象。如:滑坡体上建筑物、树木等地物位移(水平的及垂直的)距离与方向,泉、井或潮湿地出露、分布及其变化状况,植被分布与破坏状况,滑坡体堵河(或堵沟)情况,滑坡造成危害情况等。

e.滑坡危害和造成的损失。

f.对于重要的、有意义的滑坡,应绘制滑坡纵剖面(即主轴剖面)图、平面图或素描图。

5.3.3 调查分析滑坡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同崩塌)、滑坡活动历史和滑动方式、特点、力学性质、类型,以及滑坡与其他斜坡变形方式的关系。

5.3.4 调查预测滑坡体稳定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

5.3.5 调查圈定潜在滑坡危险地段(带),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变形破坏方式和可能规模,提出防治对策。5.4 泥石流调查

5.4.1 调查的重点地区(段、带)是: a.新构造强烈活动(含强烈地震带)的山区或山前地带; b.具有大量松散物质堆积区;

c.滑坡、崩塌物质成片、成带堆积区; d.暴雨多发区(或中心区)及冰雪融化区; e.植被严重破坏区;

f.应特别注意对“人为型泥石流”形成条件的调查。如:矿山废弃矿渣、矸石和道路或施工弃渣堆放不当,可能因暴雨引发泥石流的地段。5.4.2 调查泥石流的规模、特征和危害

a.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碎屑物质的供给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位置、范围、规模、形态和泥石流物质组成,、结构特点及可能的物流量;

b.形成泥石流的水的来源和水量; c.泥石流物质成分、结构和流变性质; d.泥石流暴发时间、过程(速度)和受力性质; e.泥石流类型;

f.泥石流活动历史和暴发频率,特别注意历史上该地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水量;

g.泥石流危害和造成的损失。

5.4.3 调查形成泥石流的自然与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作用与崩滑作用及其堆积物发育、分布状况,流域内降雨、冰雪融化特点和河、湖、水库分布情况等。稳定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

5.4.4 调查圈定潜在泥石流危险的和多发的地区(段)或沟谷。

a.一般具备有足够的松散固体堆积物、适宜于形成液体流动的地形地貌条件、必要的能够搬运固体堆积物的水动力条件(即决定该流域内的气象和水文条件)的地区(段)或沟谷,可视为潜在泥石流危险地区(段)或沟谷。

b.在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预测确定出泥石流多发区(段)或沟谷,并尽可能预测其暴发的频率和发生条件。c.分析、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方式和可能规模,提出防治对策。5.5 地裂缝调查

5.5.1 调查地裂缝的形态特征、产状要素、规模和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背景(特别是与区域构造的关系)与影响因素(自然的、人为的),有条件时初步确定地裂缝的成因类型,分析地裂缝在时间上、空间上、强度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

5.5.2 调查地裂缝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措施,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6 地面沉降调查

5.6.1 调查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发生历史、沉降速率、总沉降量、范围、历史和引起地面沉降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背景与因素,尽可能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构造沉降、抽取地下水或土层压缩引起等)和主要沉降、压缩层,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

5.6.2 调查地面沉降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如:海水倒灌,港口、码头和堤岸失效,桥梁净空减少,河流纵坡变化导致水流不畅、洪水泛滥或影响水上交通,雨季渍涝成灾,地表和地下建筑物损坏等。提出防治对策。对已采取的防治措施,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7 地面塌陷调查

5.7.1 地面塌陷主要指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而后者多是因为采矿或洞室开挖引起的塌陷。因此,岩溶区(主要是松散堆积物覆盖的岩溶区)城镇、工厂洞室密集区和矿产开采区是地面塌陷的重点调查区。

5.7.2 调查地面塌陷发生的时间、规模、范围和分布规律,分析地面塌陷与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降水、地表水之间的关系,对矿区地面塌陷还应特别注意分析地面塌陷与矿山疏干、排水或采空、洞室开挖等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成因类型。

5.7.3 调查地面塌陷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工厂,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8 坑道突水调查

5.8.1 调查矿山和其他地下坑道突水(有的伴随突泥)的时间、规模、历史和突水点的分布、特点与水的来源,分析突水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规律、地表水与人为活动的关系。

5.8.2 调查突水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了解地下水预测经验和突水防治经验。5.9 海水入侵调查

5.9.1 调查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层的历史、范围、面积和淡水咸化的程度及动态,调查区内自然地理、地质环境背景,分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层的原因。5.9.2 调查海水入侵危害和造成的损失,预测其发展趋势,总结已有的防治经验,提出进一步防治对策。

5.10 冷浸田和土地盐渍化、沼泽化调查

5.10.1 调查冷浸田(或称土地潜育化)和土地盐渍化、面积和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特点,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物质成分和厚度,区域地质构造及新构造活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人为经济—工程活动和土地耕作、灌溉、施肥及其管理情况,分析冷浸田和土地沼泽化、盐渍化的成因与类型。

5.10.2 调查冷浸田和土地沼泽化、盐渍化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农业损失。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总结当地已有的防治经验,提出进一步防治对策。5.11 河流、湖泊(水库)、海岸侵蚀与沉积调查

5.11.1 调查河流、湖泊(水库)、海岸侵蚀、堆积的速率、规模(如塌岸宽度等)和规律,所在地区气候、气象特点和水体水文(水位、流量、流速等)特点,以及所处地质环境背景(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别是新构造);分析河流、湖泊、海岸成因和演变历史。

5.11.2 调查河流、湖泊(水库)、海岸侵蚀、堆积和演变危害与造成的损失,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工程,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12 土地沙化和沙漠化调查

5.12.1 调查土地沙化和沙漠化的范围、程度、特征、发展速率和类型,分析形成沙化和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5.12.2 调查土地沙化与沙漠化或沙丘移动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预测其发展趋势,总结已有的防治经验,尽可能提出进一步防治对策。5.13 水土流失调查

5.13.1 调查水土流失范围、发展速率、强度(侵蚀模数等)、面积和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5.13.2 调查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如:土层变薄、耕植土被毁损、土壤月巴力减低和河流、湖泊、水库淤积、洪水泛滥、生态环境恶化等,预测其发展趋势,总结已有的防治经验,提出进一步防治对策。5.14 特殊岩土危害调查 5.14.1 对土石冻融危害调查:

a.岩(土)层的物质成分和机构,地下水的埋深及水位变化,气温变化; b.冻结层厚度(永久的、季节性的),冻融变化周期,土石冻融类型及其成因;

c.土石冻融的主要危害及其发展趋势,总结当地防治经验,提出进一步防治对策。

5.14.2 对黄土湿陷危害调查

a.自重湿陷和非自重湿陷黄土的分布、物质成分、结构、成因和时代; b.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分布与埋藏特征,大气降水、地表水径流、排泄特点及其对黄土湿陷的影响;

c.黄土湿陷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发展趋势和防治经验对策。5.14.3 对胀缩土危害调查:

a.胀缩土的矿物成分、结构、成因与分布、厚度。

b.宏观变形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大气降水、地表水体和地下水对胀缩土变形的影响。

c.胀缩土变形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发展趋势和防治经验、对策。5.14.4 淤泥质软土的调查

a.调查淤泥质软土的分布范围、厚度、成因、时代; b.淤泥质软土的物质成分、结构、饱水度:淤泥质软土地基的承载力与可能变化条件下对地基的危害。

5.15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枯竭)或上升调查

a.调查地下水开采量、水位下降速度、深度、水质变化、降落漏斗面积等,调查由于人工开采或其它自然因素造成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或枯竭对城市或工农业供水、地球化学变化等造成的危害;

b.调查地下水位上升对农田、城市建筑地基及各种设施的影响或危害。5.16 地下水污染调查

5.16.1 调查各种污染源的位置、主要污染物和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径及污染状况。重点对工业“三废”排放和农业污水灌溉现状及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5.16.2 调查大气、地表水与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范围与演变过程、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径。

5.16.3 调查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污染原因,污染类型、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5.17 原生或次生水地球化学场变化问题

调查由于原生地球化学场异常或次生地球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各种危害,如地方病的类型、分布、危害人类或其它生物种群的范围、产生原因等。5.18 固体废弃物调查

a.调查工业、生活固体废弃物、废液的不合理排放对地表和地下水环境危害的地点、原因、范围和强度等;

b.调查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及其污染范围,填埋物的处置状况; c.调查矿山区的废矿、矸石的堆放范围、污染性质、历史、强度等。5.19 山区城市建设地基开挖调查

调查山区城市建设中不合理开挖坡脚或基坑引起斜坡变形破坏的分布范围、程度、产生原因及对建筑群的破坏状况。5.20 地下工程中的地质灾害调查 调查地下工程中的严重塌方、突水、突泥石流、瓦斯爆炸、岩爆与煤层自燃的规模、成因及其危害程度和教训。

5.21 新构造运动、构造现今活动性及地震调查。在分析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和主要构造断裂带,在挽近地质时期以来的活动性及活动特征:挽近地质时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点,着重调查活动性断裂;在区域地应变图的基础上,分析测区构造现今活动趋势和概况,调查构造现今活动的形迹。搜集历史地震资料,研究区域主要地震构造带的分段地震活动规律及其所引起的地震效应。

5.22 其它特殊的,且对本地区影响较大的环境地质问题,可参照同比例尺的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调查。环境地质信息系统

6.1 对所取得的环境地质资料或数据要求全部录入计算机,实现环境地质信息的存储、分析、删改、迭加、汇交和成图的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其重要部分是环境地质数据库和图形库。要求各省(自治区)建立自己的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地矿部建立国家级的信息系统。6.2 环境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6.2.1 环境地质数据的选定,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应按统一要求进行,应按照专门统一的表格填写有关数据项。

6.2.2 各省(区)除建立本省(区)的数据库外,对重点问题或重点地区应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作为全国环境地质数据库的分库,为国家级数据库提供数据源。6.2.3 数据库的功能应既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中关于环境地质预测及防治对策查询的需要,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及时方便地进行区域或单个问题数据的检索、修改、删除和插入,保证数据库适时反映最新动态。6.3 计算机辅助制图

6.3.1 计算机辅助制图的目的是为了适时反映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分布规律,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应利用数据库的可操作性,追踪灾害的动态,分析不同时间的计算机扫描图,对灾害发生的过程及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及预报。6.3.2 计算机辅助制图要反映区域性多因素或单个问题的现状、评价预测和动态模拟未来等内容。

a.现状图,反映区内多因素或单个问题的空间或强度分布现状,也可以反映某一个问题,如××滑坡的现状。

b.评价预测图,对环境地质问题潜在发生地点、危害性等进行评价预测。c.动态模拟图,根据环境地质问题评价预测图和有关地区国民经济布局,在计算机上输入设想的危害灾情,以检验预测、防治和抗、救灾的能力。6.4 计算机辅助决策

利用数据库的可操作性和计算机制图的及时灵活性,进行多方面的辅助决策。

a.为单种问题或灾害的发育历史、现状、发展趋势、防治重点等,进行决策咨询。

b.及时了解本区内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类别、分布、发生强度、危害情况、防治的可能性等,为地区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决策,适时调整地方经济战略,进行咨询。

c.全国计算机数据库联网,对国土规划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设想进行防灾、减灾、抗灾和救灾检查。图件编制

7.1 基本原则

7.1.1 环境地质系列图件是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重要表达形式,应是在全面分析、综合所收集的资料和野外调查资料以及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图件应反映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形成原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图面表示应简明扼要,实用性强。

7.1.2 图件种类和数量根据区内环境地质复杂程度来确定,一般可编制环境地质图、地质灾害分布图和分区评价预测图,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根据需要还可以编制其他专项评价图件。

7.1.3 环境地质系列图件反映与习;境地质问题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既要做到时、空信息量大,又要做到重点突出,实用易懂性与科学性强;图面布置要合理、美观和清晰。7.2 环境地质图

7.2.1 基本内容要反映环境地质问题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如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要素等,反映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的类型、规模和影响历史、强度及产生的问题。重点反映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类型、规模、成因、危害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7.1.2 分区说明表应简要说明区、亚区和重要地段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并评价各区(段)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程度。7.3 地质灾害分布图

地质灾害分布图反映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7.3.1平面图的基本内容

a.地质灾害的主要地质环境背景,如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要素等;

b.各种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等。7.3.2 镶图与剖面图

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因素和有重要意义的灾种,可在平面图上附全省、全区或局部地区的专门性镶图,如降水等值线图、暴雨等值线图、地裂缝分布图等。必要时附反映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剖面图。7.3.3 大型、典型地质灾害说明表

用表的形式辅助说明平面图的有关内容。表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灾害类型和规模,灾害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成因、危害和发展趋势预测等。7.4 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

该图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在不同地区发育强度及其危害性,是地质灾害现状评价图。7.4.1平面图的基本内容

a.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环境地质背景,如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貌和水文地质要素等。

b.参与评价的大型、典型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等。c.主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及其危害性分区评价。

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及其发育强度和危害性的区、亚区、段、带的划分和评价。地质灾害发育强度等级和危害性等级,一般都可划分为3~4级。7.4.2 分区说明表

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区、亚区、段、带的名称及代号,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强度和危害性评述等。7.5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预测图

该图是在地质灾害分布图和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反映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成果—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的图件。7.5.1 基本内容

a.概略表示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参加预测灾种的己发生的灾害现象的特征。

b.人类活动特征。包括人口密度及其发展规划、己建立和拟建的各类工程位置、类型、规模及经济状况等。可编制反映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的过渡性图件,在成图图面上仅表示各类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的指标值。c.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预测

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危险程度的分区预测。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可相对划分为3~4级。7.5.2 分区说明表

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区、亚区、段、带的名称及代号,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人类活动主要类型,地质灾害危险程度预测和评述、防治对策等。7.6 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

主要反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地下水资源不合理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程度。7.6.1 基本内容

a.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背景;

b.地下水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状况,主要开采层位,开采量和超采量; c.区域水均衡状态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

d.区域地下水动力场演变状况; e.地下水污染状况;

f.地下水水质恶化状况以及地方病分布; g.进行环境水文地质趋势预测。7.6.2 进行分区评价与预测 报告书的编写

8.1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书是地质灾害调查的最重要的成果,应在综合研究全部资料的基础上,报告书要力求简明扼要,章节安排合理且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为了便于政府职能部门参考,加快应用速度,根据需要,应在正式报告提出前或提出后,编制专门的摘要本。8.2 报告书的参考提纲如下:

绪言: 目的任务,调查工作概况,报告的主要内容与用途。

第一章 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

一、自然地理:水文、气象、植被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二、经济地理: 自然资源、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概况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三、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主要交通设施、工矿企业、水利工程等重要规划及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地质问题。

第二章 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貌:地貌成因类型、各类型地貌特征及对环境地质(含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二、岩土体类型:岩土体类型的划分、特征与分布情况,以及易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岩土体。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特征,突出新构造运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

四、水文地质:岩土体含水、透水性,含水层分布概况。对环境地质(含地质灾害)的形成有影响的主要含水层概述。

第三章 环境地质问题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

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为作用对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类,阐明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成因。

第四章 环境地质问题分区评价预测

以产生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背景条件为基础,结合环境地质问题类型进行分区(亚区、段、带),对各区(亚区、段、带)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强度及其危害性进行定性、半定量评价,对各区(亚区、段、带)环境地质问题发展趋势—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定量预测。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已经产生灾害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勘查、评价、监测预报、治理的对策。

结束语 对环境地质调查及其成果的总体性认识、遗留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应进行的主要工作。

第四篇:2078+ 2019年x地矿局地质大队集体先进事迹材料

2078+

2019年x地矿局地质大队集体先进事迹材料

拓展“地质技术市场”

x的深秋,寒风瑟瑟。

2019年10月24日,x县朱家洼村。

骆驼山深处机器声轰鸣,河北地质x队的施工队员们身穿棉衣,头戴棉帽,忙碌着……

“这是我们项目打的第二个钻孔,预计要打800米左右。”物探项目负责人段凌峰说。“前段时间,深约1200米的第一个钻孔的见矿效果非常好,也坚定了我们今后的信心。”

x县朱家洼钼多金属矿普查项目是由河北地质x队承接,项目运用V8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多参数测井等多种创新手段深度找矿,通过物探成果确定钻孔位置,为研究区域地质成矿条件、钼矿体的展布及总结成矿规律,提供地球物理依据,既实现我市有色金属找矿新突破,又提升我省的资源保障能力。

而在河北地质x队承接的x城市地质项目则是另一番景象,项目部办公室非常安静,只听见手指频繁敲打键盘的声音,感受到紧张忙碌的气息。据项目负责人王楠介绍,目前该项目的水文地质、基础地质野外勘探工作已全部结束,正在进行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研究,部分地质信息x维可视化模型调查正在调试。

“待项目完成后,将为x地下空间展布及进一步施工提供物探理论前提,为x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王楠说。

在创新发展进程中,河北地质x队认真钻研技术、加强实体合作、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单位知名度,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将物探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发挥“先进设备之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地质的传统服务领域,2018年,河北地质x队承接了第x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项目。调查中,河北地质x队充分利用无人机技术助推创新转型发展,“复杂的野外施工环境和沉重的勘探仪器是野外堪探的最大困扰,运用无人机地形测绘技术进行地形堪探,提升了x调工作的效率,降低了调查人员的工作强度,为x调工作的最终胜利提供重要技术支撑。”x调项目负责无人机设备的王飞说。

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和项目实践,目前河北地质x队

“无人机团队”已经熟练掌握了无人机地灾检测应用技术、无人机地形测绘技术等,先后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承接完成多项工作任务,项目成果得到队内和业主单位的高度认可,为河北地质x队的勘探工作开拓了新领域。

另外,河北地质x队还购置加拿大钾光泵磁力仪、加拿大V8多功能电法工作站、地下管线探测仪(英国)等高科技物探设备为地质找矿及钻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今后的创新发展中,我们将紧盯地质服务市场,创新工作思路,革新工作手段,运用更多高科技设备,紧密围绕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需求,主动作为,高效服务,为x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河北地质x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浇开“创新平台之花”

10月23日,河北地质x队微体古生物实验室里,实验室负责人谷振飞和研究员燕云生正用显微镜仔细观察着由张宣盆地岩石中提取的窝蜗牛化石,还不时地停顿交流。

“这些窝蜗牛化石形成年代大概距今1000年左右,通过对这些化石鉴定为地质年代、生物更替、地质环境变迁、古地理研究、水文勘查、古人类研究等方面提供一手资料。”谷振飞表示。

而微体古生物实验室只是河北地质x队创建众多创新工作室中的一个。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支撑。近年来,河北地质x队先后成立了x市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x市科学技术局批准,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联合组织实施,是目前x市唯一的一家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张承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创新中心、地热矿泉水研究室、x城市地质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由冯占龙等人创建,市总工会授牌)等创新平台。立足专业基础,紧紧围绕绿色勘查、生态环保、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自然资源治理,在x两区建设过程中,在矿产地质、生态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领域创新创业,拓展上升空间。

为确保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河北地质x队还大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计划与中国地质大学莫宣学院士团队成立院士工作站、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地质数据研发工作室、建立钻探工匠工作室等,充分利用这些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人才优势,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以科技创新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

种好“管理责任之田”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河北地质x队党委一班人坚持高举旗帜,实施“强根固魂”工程,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结合地勘工作实际和野外项目点多、线长、面广的工作特性,以基层实体为单位设立党支部,对党支部设置进行了调整,由11个党支部调整为16个。同时对党支部书记也进行相应的配备和调整,便于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强调、高落实,打造了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团结拼搏的地质专业队伍。

为使队伍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地质事业的发展,促进转型创新发展,激发队伍活力,提高工作效能,河北地质x队还撤销“地勘院”编制,设立了“矿产资源处”“矿政服务处”“地质调查处”“生态资源处”“信息中心”五个处室,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业务范围,找准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理清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破解矛盾的着力点,为今后工作的谋篇布局理清思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踏遍x山水的河北地质x队人从未停歇,他们将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形势,为x建设潮头扬帆,奋勇攀登,再赢荣光!

第五篇:2577 2019年地矿局地质大队测绘国土调查工作纪实

2577 2019年地矿局地质大队测绘国土调查工作纪实

6月16日,周日,早6时,负责x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项目负责人x,穿好外套准备外出野外核查。

和工作组其他组员像往常一样,x背上双肩包,拿着图纸,翻过山坡、丘陵,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每走到一处,便拿出图纸和其他组员讨论地形情况,逐块进行确认,遇到存疑的地块,用外业调绘平板拍照举证。边看边问边拍边记,五官四肢齐上阵,不敢有半点疏忽。

中午13时,他们找一块平整的土地,拿出早已准备的面包、咸菜、火腿肠,边吃边讨论着。

直到晚7时,一天的野外核查工作结束。回到住所后,x和组员们匆匆扒拉一口饭,又坐在了电脑旁边开始将外业成果上图,直到凌晨。

像这样的情景,不仅是x的调查组,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的其他调查组同样经历过无数次。

就是这样一支支测绘队伍克服重重困难,在这莽莽群山、皑皑冰雪之间,在张垣大地3.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双脚丈量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目前,全市的外业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已完成,并通过了省级核查,调查成果已上报国家三调办,国家三调办正在核查之中。

负重前行

永不懈怠

只为全身心投入到国土调查中

国土是生产之要、生存之基、生态之源、自然之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国力国情调查,是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以下简称三调工作)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地形特点多样给三调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的三调人该如何应对?

变压力为动力。面对重重困难,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迅速成立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完善各项目部的规章制度,结合实际,组织青年技术骨干狠抓技术顶层设计,编制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同时派技术骨干参加全省组织的第三次土地调查培训,参与培训的14名技术骨干全部通过考核。作为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测绘二公司总工程师的x立即全身心投入到三调工作中,野外举证、图斑核实、内业整改……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每一个三调工作的现场,都能看到x的身影。“一定要保证三调工作的按时顺利完成。”这是x经常提的一句话。

化动力为行动。为严格三调工作规范和技术要求,在开展调查工作前,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组织骨干到承德市栾平县

(三调试点县),对勾画图斑、判读地类、野外举证等技术流程进行学习。

行动中找突破。由于调查过程中政策在不断改动,导致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增大,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采用增加调查人员、全员加班加点等措施,为三调工作按时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翻山越岭

走村入户

只为得到真实可靠的图斑数据

三调工作离不开野外核查,无论是走村入户,还是翻山越岭,哪里有调查举证的任务,哪里就有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三调人的身影。

3月中旬,风依然凛冽,作为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三调工作主战场的x县气温很低,负责x县三调工作的x与队员完成了外业核查工作返回驻地时,车轮突然深陷泥地。“春季的野外就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地面是硬的,但由于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时路又泥泞不堪,很容易陷入泥沟。”x回忆说。当时已是晚上8时,山高路远,x只能找到附近村子的村支书说明情况,请求支援。直到晚上11时,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车子终于从泥里拖了出来。

x全县的建库工作由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新来的大学生李泽云同志负责,建库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通宵达旦,昼夜颠倒是他的常态。调查举证是国土调查外业工作的重要一步。在数九寒冬的日子里,调查人员戴着手套无法操作平板,天气再冷也得把手套摘了再工作,但脱了手套用不了两分钟手指就会被冻得僵直,只能用嘴给手指哈气,然后再操作平板电脑。

“有一次,我们去怀来县的一个乡完成拍照举证工作,由于环境太恶劣,风雪天视物困难,一整天拍回的40多张照片在我们复查时发现都不合格,于是只能回到那个乡重新拍摄,决不能偷懒上传不精准的照片。”怀来县三调工作项目负责人方志航说,就是要做到每一个步骤的精益求精,才能守住数据精准“生命线”。

从两山夹一川的怀来盆地到东方人类故乡的x县,从地处晋蒙冀三省交界处的怀安县到取“崇尚礼义”为县名的x县,真实、精准、严谨是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三调人向笔者传达出的最直观感受。无论是对每一块举证图斑的“跑到、看到、问到、量到、拍到”,还是对某一项争议地类的认真判别,无不展现出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三调人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秉灯熬夜

无私奉献

只为取得三调工作的最终胜利

三调的外业工作紧张忙碌,内业核查也毫不轻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数月来,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的各支调查组成员放弃了周末、假期,坚守在三调一线。

夜深人静,乔亚坤的办公室内依然灯火通明。一双眼睛紧盯电脑洞察秋毫,他在进行数据核实、修改数据库等工作。由于三调工作要求时间紧、任务急,奋战到凌晨已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即使是深夜,三调工作调度微信群里还传送着各地上报的进度信息,后面跟着一长串点赞和一声声鼓励———为彼此加油打气。

正是这样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仅交上出色的答卷,更绘出人生绚烂的色彩。负责怀安县三调项目负责人乔亚坤于5月9日刚刚结婚,婚后第三天便匆匆返回了怀安。“婚礼的准备全部是妻子承担,婚后也没有去度蜜月,我觉得很对不起妻子,等这次三调工作结束,一定要把这些亏欠补上。”乔亚坤说。

三调工作内业负责人李秀花丈夫身患重病,她边坚守岗位边照顾丈夫,领导和同事嘱咐她多注意身体,李秀花却说:“三调工作正在关键时期,正需要人,我能行,你们放心吧!”

为保障三调工作按时完成,怀来县三调工作项目负责人方志航自觉推迟婚期;三调工作内业刘小换直到临产前一天才离开自己的岗位……在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像这样的三调人员还有很多。

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行动是最有力的证明。经过不懈努力,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先后完成了外业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并通过了省级核查。此后,经过数轮艰苦细致的逐图斑核查、全方位整改,三调阶段成果终于上报国家三调办,国家三调办正在核查之中。

行百里者半九十。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测绘二公司三调人以不胜不休的信心、久久为功的韧劲、舍我其谁的担当,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力争取得三调工作的最终胜利。

下载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贵州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贵州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