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之执法权相对集中5篇

时间:2019-05-13 07:1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之执法权相对集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之执法权相对集中》。

第一篇:试论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之执法权相对集中

试论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之执法权相对集中

随着商事登记改革的提出,市场经济主体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是监管难度逐渐加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实现对市场经济主体的有效监管,已经成为摆在全体工商人面前的一个课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以相对集中执法权破题,就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工商行政执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专项执法政出多门,工商所疲于应付,影响专项执法实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经济领域中的制假售假、不正当竞争、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并呈现出地域性、行业性特征。面对此种情况,专项执法行动仍是一项颇具威力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工作实践中,科室间缺少沟通,对于专项执法各自为战,造成整治行动过频,执法文件过密,各单位专业分工过细,安排行动之间缺乏积极的协调配合,使得基层工商所应接不暇,表面上事事都有人抓,实际上却往往疲于应付,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使得部分专项执法流于形式,集中检查的良机得不到利用,浪费了执法办案资源。

2、处罚裁量尺度不一,弱化了行政执法公正权威。工商行政处罚产生的后果是对行政相对人某些利益的剥夺、某些行为的限制和惩戒,处罚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工商行政执法的效果和目的。虽然我们已建立了一整套的办案机制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规定,来约束行政执法的程序和处罚结果。但是,在基层办案实践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案件处理上就案论案、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果,处罚结果不统一、畸轻畸重等。如一类虚假宣传案件,不同的办案单位拟定的处罚结果均不一样,有的甚至相去甚远,造成这种现象有自由裁量权宽泛的原因,也有办案水平高低、权力干预、人情介入等因素,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进行有效规范。

3、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影响行政执法效能。由于人员调整,培训教育、奖惩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在当前行政执法中综合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突出的局面,其直接后果是普遍办案能力下降,专业执法能力逐步削弱,特别是在查处影响面大、社会后果严重特大案件上,由于专业化队伍建设滞后,使得工商部门不能树立执法权威。

二、工商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浅议

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旨在解决工商行政管理领域中低效、混乱和不统一的行政管理、专项执法、监管维权和行政处罚行为,以顺应行政机构精简效能化、行政事务管理集约化和行政执法法治化的发展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是指将系统内部行政许可、行政执法、消费维权、市场监管、执法监督和相关内务管理等行政权力集中起来,实行“一揽子”管理,整合行政资源和执法力量,统筹各项业务管理和监管执法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办案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有效解决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中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行政、执法扰民等诸多问题。

(一)围绕案件管辖,推动行政执法集约化。按照专业与综合的理念,建立专案办理与日常监管两个体系。专业执法部门根据各分局不同情况可按地域划分,成立执法小组,每组负责一定区域的执法办案工作,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制,以专司办案有力度、有深度,能办大要案为标准;日常管理部门突出对工商行政管理日常事务的处理,以违法问题能发现,轻微违法问题能处理,重大违法线索能及时上报为工作标准。实行专业案件办理与日常事务管理相结合的执法模式,旨在杜绝违法行为难发现、发现问题难处理和处理问题不专业、不及时的问题,同时还有以下三点意义:

1、突出专业化。通过建立一支专司办案的队伍,相对集中执法权,有利于促进工商执法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不断处理市场经济中的违法问题,精益求精,使得工商执法更加趋于法制化,更加具有权威性。通过专业化与日常管理的衔接,以专精执法带动全员的知法熟法,从而全面提高工商执法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促进规范化。一支专业化的执法队伍首先具备的素质就是依法行政,按程序办事。相对集中执法权有利于将执法干部从疲于应付的日常事务中抽出来,使得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执法当中,严格程序,规范取证,从而达到执法规范化。

3、提高队伍建设水平。机械化的将监管与办案分离,不利于干部法律素养的提升。通过相对集中执法权,明确工作侧重点,做到专门案件专人管,一般案件有人办,从而使整个工商队伍在运用法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二)围绕事权划分,推动执法统一协调。针对执法办案工作中存在的体制不优、多头执法,合力不强等弊端,建议把商标、广告、合同等管理职能进行适度剥离,进一步推动经检、执法队系统摆脱事务性工作束缚,将全系统执法业务统一纳入专司部门领导,在专司办案部门设立大队和中队,大队、中队业务上直接接受专司办案部门领导,大队人员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制;基层人员实行属地和专司办案部门双重管理,双向考核,从而构建相对集中的执法工作体系和统一集中的管理运作机制,促进工商内部行政执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合力的有效集聚,形成了职责明晰、责任明确、分工负责、整体联动的内部运转模式,执法阻力得以化解,执法效能有效激活。

针对日常管理方面,以工商所干部能够处理一般性、显著性的违法行为为目标,突出行政指导和行政告诫的作用,在“戒小过”的过程中实现法律素养的提高。这一方面可表现为在小规模的无照经营、虚假广告、商标侵权案件的处理上。

(三)围绕执法重点,建立以抽查为主要模式的威慑机制。针对北京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情况,在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在日常管理中做到对经营主体的普遍检查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执法重点上,笔者认为应以群众关心的、关于民生的热点、焦点为重点,采取抽查的方式,按比例对相关的经营者进行抽查,一经检查,一查到底,使工商抽查成为悬在违法主体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威慑市场主体,不敢越法律红线一部。而针对日常执法,可以采取“惩大错,戒小过”的方式,宣传法律,预防违法,热心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围绕执法效能,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和执法取证能力。通过相对集中执法权,使得违法信息统一集中。通过建立欺诈类违法黑名单制度,将涉及商标侵权、商业秘密、商业欺诈等欺诈类违法主体进行记录和公众查询,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针对当前执法过程中取证难的问题,探讨建立电子证据固定室和证据保存中心。

第二篇:工商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我们**市工商局针对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体制不优、多头执法、力量分散、合力不强的实际,围绕县域工商系统建设和建立权威行政执法机构的要求,按照行政管理与行政处罚适度分离、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的原则,先后推行业务职能归并、日常监管事权下放、执法办案统一领导、执法案件集中管理和行业集约监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彻底改变了沿袭已久的行政执法的旧体制、旧模式、旧框架,使业务结构设置趋向科学合理,市场监管效能得到有效释放,行政执法力度全面加强,初步建立起了一个高效科学、运转有序的新型行政管理体系和执法工作机制。

但是从市场经济秩序管制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形势的需求,以及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任务、目标等方面来看,无论是行政执法体制的构建,还是内部业务机构的设置,还是行政执法权的配置、管理机制和制度供给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科学调整和大胆实践。笔者从**市工商局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的实践入手,通过剖析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深化工商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这一课题有所助益。

一、工商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的实践探索

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旨在解决工商行政管理领域中低效、混乱和不统一的行政管理、专项执法、监管维权和行政处罚行为,以顺应行政机构精简效能化、行政事务管理集约化和行政执法法治化的发展趋势。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是指将系统内部行政许可、行政执法、消费维权、市场监管、执法监督和相关内务管理等行政权力集中起来,实行“一揽子”管理,整合行政资源和执法力量,统筹各项业务管理和监管执法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办案的知识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新华词典对“相对”一词的解释“是属于哲学范畴,与绝对相对,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比,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大,领域更广泛。推行“相对集中”的行政执法权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工商行政管理中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行政、执法扰民等诸多问题。

**市工商局在近年来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方面,主要做出了以下探索:

(一)围绕事权,推动行政职权集约归并。按照机关内设机构以综合性领导、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和内部监督为主,直属机构以业务职能指挥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督办和检查考核为主、基层所(分局)发挥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主力军的职能定位,**市工商局将原来由机关科室承担的个体、企业、商标、广告等所有的登记管理职能全部归并到登记注册分局,12315申(投)诉中心等市场管理的相关职能归并在市场规范管理分局,将企业年检、个体登记、案件核审和中介市场、建筑市场监管等适应下放的管理权限由机关科室、直属单位下放到基层所(分局),市局科室不履行行政执法具体业务,从而规范了市局科室、直属单位和基层所(分局)之间的职责权限、范围,形成了工商系统机关科室政务工作综合性指导、直属单位行政执法统一性组织和基层所(分局)具体性落实的三级行政职权运作体系,构建了以三个直属单位为骨架的行政许可、市场监管、经检执法和消费维权相对集中的行政执法工作格局。

(二)围绕办案,推动经检执法统一协调。针对执法办案工作中存在的体制不优、多头执法,合力不强等弊端,**市工商局把原来属于公平交易分局管辖的12315申诉举报和系统案件管理职能适度剥离,进一步推动公平交易分局摆脱事务性工作束缚、专司执法办案和经检指导职能,同时将全系统经检业务统一纳入公平交易分局直接领导,执法办案实行“统双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公平交易分局设立经检大队,下设7个直属经济检查中队和14个基层所(分局)经检中队,经检大队、经检中队业务上直接接受公平交易分局领导,经检大队人员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制,工资待遇直接与包片基层中队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基层经检人员实行属地和公平交易分局双重管理,双向考核,构建了相对集中的经检执法工作体系和统一集中的管理运作机制,促进了工商内部行政执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合力的有效集聚,形成了职责明晰、责任明确、分工负责、整体联动的内部运转模式,执法阻力得以化解,执法效能有效激活。

(三)围绕管理,推动执法案件集中控管。为有效解决行政执法案件分散管理带来的案件无故消失、随意减免、处罚不到位、徇私枉法等弊端,**市工商局在法规科、执行室、公平交易分局案审股各自职责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立案件管理中心,推行责任管理人员合署办公、一条龙服务,将立案、初审、核审、通报、执行、归档实行集中管理,实现了全系统所有行政处罚案件统一标准、全过程监控,从而提高了案件核审效能和管理水平,强化了案件流转限时办理、案件流失跟踪督办、案件执行落实到位,解决了以往衔接不够和督办不力的难题,减少了工作摩擦和运转时间,降

第三篇:司法论文:辅警执法权之辩

辅警执法权之辩

司法论文:辅警执法权之辩

对于辅警或协警有无执法权及执法权大小等问题,司法界认识不一,理论界虽有一些探讨,但不足以解决实务中出现的问题。辅警的存在是各国的通例,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中国存在数量庞大的辅警。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辅警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辅警很多方面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本文试就辅警执法权的相关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对司法实务有所裨益。

一、辅警无执法权之困境

(一)参与执法与无执法权之矛盾 持辅警无执法权的观点认为,《人民警察法》第六条列举了人民警察的具体权限,未规定辅警的执法权限,所以辅警在法律上无执法权。然而,辅警为公安机关所聘请,隶属于公安机关,为公安机关成员,其所从事的活动毫无疑问属于公务活动。辅警从事的公务活动一般是指参与执法活动,辅助在编警察进行执法活动。如果辅警无执法权,则不能参与执法活动。凡是参与执法活动的,一定拥有执法权,只是因身份不同而享有执法权的大小不同,所起作用不一。否则,一方面认为辅警无执法权,另一方面却要辅警参与执法,逻辑上岂不是自相矛盾?如果认为辅警无执法权而其却又参与了执法,则这样的执法活动肯定带有违法成分。现在,每天都有几百万辅警参与执法,辅警在不享有执法权的前提下参与执法,则公安机关每天不计其数的执法活动都带有违法色彩。这是不可想象的。

(二)责任重大与权力空白之矛盾

辅警以公安机关的名义参与执法活动,其执法活动的后果归属于公安机关。辅警虽非在编正式警察,也非公务员身份,而是受公安机关聘请,受其指派从事公务的人员。因此,有人认为辅警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人认为是国家工作人。

备以下条件:首先,应该成为国家机关的成员;其次,应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再次,应受到国家机关的指派从事执法活动。这样就获得了执法资格拥有了执法权。如果法律规定某项工作岗位必须获得某项专业资格,比如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必须获得司法职业资格,则必须符合该项硬性规定。对照以上条件,辅警是公安机关的成员,其受聘是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辅警具有相关岗位的工作能力,并受公安机关指派参与执法,法律未规定辅警参与执法或从事公务活动必须获得某项职业资格。事实上,法律对警察也未规定需获得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资格。因此,辅警具备执法资格,可拥有一定的执法权。

2.辅警执法与现行法律不相抵触。从法律的角度看,公安机关拥有的职权来源于《宪法》的赋予,但《宪法》的赋予也只是非常粗略性的,其具体职权散见于其他各个具体法律之中,比如《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但这些职权还得靠具体的人来贯彻执行,公安机关的组成人员大多为人民警察,人民警察就成了维持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人民警察法》具体详细列举了警察的职权,警察的职权也是公安机关的职权。国家其实是通过《人民警察法》将公安机关的职权集中列举,可以说公安机关承担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力,都表现在《人民警察法》第六条中。现在的问题是:公安机关的这些职权是不是因为《人民警察法》明确赋予了警察,而公安机关就一定不能赋予或部分赋予其他人员如辅警呢?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可以将自己的职权部分地赋予除正式在编警察以外的辅警。原因除上文所述的辅警符合相关岗位要求的身份、能力和资格等条件外,《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22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可实行聘任制。由此可知,法律并未禁止公安机关将自身的职权赋予除正式在编警察以外的其他人。虽该法条又规定,对于公安执法职位或涉及国家秘密的职位,不实行聘任制。不过执法职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执法岗位是指除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外,还包括指挥交通、抓捕逃犯等,狭义执法岗位仅指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22条规定的执法岗位应当仅限于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否则就不能解释“专业性较强岗位和辅助岗位可聘请他人”的规定。

三、辅警执法权的界限

总体来看,辅警与正式在编警察有所区别,他们所拥有的执法权是有限的:

(一)辅警单独执法时的执法权界限

理论界很多人认为辅警就是为在编警察的执法活动提供协助,辅警不能单独进行执法。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按照现行法律,辅警不能单独进行狭义上的执法,即辅警不能单独进行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但可以进行广义上的执法,比如进行交通指挥、抓捕逃犯等。也就是说辅警单独执法时的执法权限为除了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外,享有广义上的执法权。

(二)辅警参与执法时的执法权界限

辅警可参加在编警察的任何执法活动,此时,其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其执法权相对于其单独执法时更大。在有警察在场的情形下,辅警充当的是执行人的角色,而警察一般充当的不仅是执行人的角色,也是指挥者或决策者的角色。

四、辅警执法行为被诉案件的司法审查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辅警单独执法行为或参与执法行为,时常被诉至法院。这类案件因为属于新型案件,全国各地法院还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甚至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下文例举几个代表性案例并作简要分析:

(一)辅警单独执法行为被诉案件

案例1:2004年4月9日,某派出所辅警周某等人在巡逻时,发现一美容院男子形迹可疑,有嫖娼之嫌。遂尾随其后,并向派出所报告,要求派人盘查。之后派出所刘某等三名辅警来到事发现场,刘某等向前盘问,并说明是派出所的,卖淫女听到后便跑,被辅警抓住,原告马某也被辅警抓住。几名辅警当场发现使用过的避孕套一只,随即将马某与卖淫女带上车前往派出所处理。原告马某趁车转弯减速时跳车摔倒在地。出院后,经鉴定马某为一级伤残。马某亲属提起行政诉讼,把该派出所所属的公安局告上法院。经审理,法院认为被告辅警独立实施行政强制行为,缺少法律依据,应确认公安局辅警实施的行政强制行为主体违法。③ 本案审查的重点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程序是否合法。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公安局,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公安局对卖淫嫖娼的违法行为具有管辖权。公安局的辅警以公安局的名义对卖淫嫖娼者实行行政强制措施,该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归属于公安局。应该说本案中的行政主体合法,因为公安局是卖淫嫖娼行为唯一合法的管理者,只是由于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人——辅警,按照《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22条的规定不能单独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其实,本案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机关因为自己具体的执法人身份存在问题,该机关在法律上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该案原审法院确认“公安局辅警实施的行政强制行为主体违法”,这是一句比较模糊的表述,到底是行政主体违法还是执法人身份违法?上文已述,本案中的行政主体合法,那么原审法院确认的应该是具体执法人的身份违法。那么,具体执法人身份不合法应该纳入主体合法性审查范围还是其他?笔者认为执法人的身份属于行政程序范畴,而非执法主体的范畴,执法主体为行政机关。因为审查行政主体是否合法,关键是审查其是否具有相关职权,公安机关具备对卖淫嫖娼行为的管辖权。因此,本案公安局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在于行政程序不当。在具体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如果原告认为辅警无执法权从而认为被告主体违法,而不从行政程序的角度提出意见,则根据“不告不理”的原则,法院不宜主动确认因执法人身份不合法而认定其行政程序违法。

下载试论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之执法权相对集中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创新之执法权相对集中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