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因病致贫人群精准保障的分析与思考[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8:3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忧保—因病致贫人群精准保障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忧保—因病致贫人群精准保障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无忧保—因病致贫人群精准保障的分析与思考

关注低收入流动人口

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2014年底,全国贫困人口为7071万人,2015年贫困人口减少到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7.2%下降到5.7%。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占到44.1%,其中患大病重病的240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960万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仍是精准扶贫的攻坚问题。

需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国务院扶贫办精准扶贫的保障对象主要局限于农村常住无收入或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低收入人群以及农村进城低收入务工人员,并没有配套的制度安排。这部分人群收入水平较低,也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高发人群。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47亿人。根据2014年 《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 数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收入低于2000元/月)占到了25.17%,全国低收入流动人口约为6368万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较低,据2014年 《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其平均住院支出为8754.26元,平均自付费用为5412.52元,自付比达到了61.93%。由于流动人口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不能纳入医疗救助系统,但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一旦发生高额医疗费用,很可能会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出现。数据显示,1.23%的流动人口平均医疗费用超过了75000元,这一比例远高于0.4%的平均大病发生率。按此标准计算,我国流动人口中因病致贫人数约为300万人。加之城市固有的贫困人口,如城市低保人群,2015年为1700万左右,这些人群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关键。

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等构成了我国医疗保障扶贫体系。在政策落实到位的前提下,按照现行各项制度规定的报销比例推算,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符合规定费用)补偿65%左右,大病保险再报销基本医保补偿后合规费用的50%(相当于总合规费用的17.5%),最后医疗救助尤其是大病救助兜底补偿余下部分合规费用的70%(相当于总合规费用的12.5%),终极目标是让生活困难大病救助家庭在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达95%以上。为此,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需要紧密衔接,共同发挥托底保障功能。

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升空间有限

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一项制度安排,同时,鼓励地方探索向困难群体适当倾斜的具体办法,努力提高大病保险制度托底保障的精准性。各地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第一,提升特殊人群的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突破最高给付限额;第二,适当扩展合规费用目录,扩大保障范围。不过,这两点都受到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可持续性的限制,而且保险制度本身是全员参保,全员享受的普惠性保障制度,将其部分资金采取特惠制方式用于少数特殊人群,对制度的公平性也提出了挑战。

为分析大病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我们采用2013年北京等6个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利用服务调查数据,以及国务院医改办14个统筹地区大病保险调查数据。主要统计指标测算如下: 对总计77378名重特大疾病患者人均费用进行加权平均,估算2013年全国重特大疾病患者平均医疗费用为43389元。以10%作为全国重特大疾病患者平均医疗费用的增长率,则2015年全国重特大疾病患者平均医疗费用应为52500元左右。同时,以平均0.43%作为2015年全国大病发生率的估算标准,按基本医保参保人全覆盖假设,则2015年全国重特大疾病患者人数为450.21万人。

大病保险在未突破合规费用目录条件下,如果报销比例持续提升,从50%增至80%,基金支出将达到近700亿元,而2015年大病保险全国总筹资仅为250亿元左右。2015年,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109亿元,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781亿元,当期结余328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资总额3286.6亿元,支出2993.5亿元,当期结余293.1亿元,大病保险进一步提升报销比例的空间有限。

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2015年大病患者合规医疗费用比例从81%提升到100%,即合规医疗费用完全突破 “三个目录”,大病患者经基本医保报销后的所有医疗费用,都纳入大病保险的保障范围。2015年大病保险负担金额将达到862亿元,对于目前大病保险的筹资水平和筹资方式,势必会对大病保险基金造成很大的冲击。

医疗救助或应直接对接基本医保

对于贫困人口的底线保障,笔者认为医疗救助应进一步发挥核心职能。目前,医疗救助对困难群众的救助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资助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困难群众能够迈入基本医保门槛,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二是直接救助,对困难群众门诊、住院产生的自负费用,在政策范围内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医疗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和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5年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634.7万人,支出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资金61.7亿元,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水平93.0元。2015年直接医疗救助2889.1万人次,其中,住院救助1307.9万人次,门诊救助1581.2万人次; 支出资金236.8亿元,其中,住院救助208.7亿元,门诊救助28.0亿元。

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 《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规定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并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根据该 《通知》 的指导意见,我们测算 “对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报销后超过灾难性卫生支出标准的个人负担部分补贴70%”这一方案所需的医疗救助新增支付资金数额。如果将低收入层级人群界定为救助对象,则需要新增支出约为312.16亿元,这部分新增金额将使财政支出增加1.53倍。由于其扶贫对象的精准性,保障效率应高于大病保险保障比例普调方式。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顺序大致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慈善救助基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设定了起付标准和最高报销限额,并未与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挂钩,进一步缩小了制度的实际受益人群规模,造成 “低收入人群用不上,高收入人群不够用” 的低效率保障现状,也未完全实现降低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政策目标。基本医保报销后,如果自付费用未达到大病保险的起付标准,此时按照 “先大病保险后医疗救助”的原则,大病保险无需支付,而应该救助的对象也可能无法获得救助。因此,针对贫困人口进一步精准保障和提升保障,对贫困人口的补偿顺序应灵活调整,允许救助直接对接基本医保,降低基本医保的起付线,提升报销比例额度。或者将贫困人群自费的大病保险的起付线(一般为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直接通过医疗救助减免。

加快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衔接

为解决各项制度保障管理部门分散,保障的政策范围重叠,因病致贫家庭贫困患者认定滞后等问题,建议先对各项保障制度的政策进行整合,然后逐步再进行制度整合,最后逐步过渡到经办机构的整合,由一家机构统筹负责有关医疗保障业务,确保各项保障制度有效有序的快速衔接。在暂未实现制度和机构整合的情况下,可先推动构建跨部门、跨地区的互动衔接管理机制,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快速有效互动衔接,切实维护救助对象权益。人社部门作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管理主体,可以更好地统筹社会保障各个项目之间的功能,避免各项待遇的交叉、重复和遗漏,让有限的医保基金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民政部门应当将救助政策的制定、救助对象的甄别作为主要职责,而把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交由社保部门统一负责,有利于实现保险报销和救助费用的直接结算,给予贫困人员及时的救助,减少其医疗负担。

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衔接要具有可操作性,其基础条件便是统一多层次医保制度的信息平台。目前 “一站式” 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服务已获得推广,“一站式”即时结算要求做到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在一个服务窗口即时同步结算,救助对象在医院住院或门诊看病出院后,通过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同步结算医疗保险报销金额、医疗救助金额和救助对象自付金额,实现救助对象只需付清自付费用。在此基础上,随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全面推进,要逐步将门诊医疗救助延伸到村和社区,实现救助对象到社区(村)卫生室看病就医实行刷卡结算,凭社会保障卡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

未来为使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使医疗救助更加精细精准,下一步可以开办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即在资助低收入人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针对城市低保、农村 “五保” 和重点优抚对象等民政救助人群,用医疗救助资金为该部分人群投保补充性的更大额度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可以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商业补充团体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费用补偿和专业服务。引入商业保险开展特困群众大病补充医疗救助工作,可以节省取证、调查、赔付等环节的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救助效率,降低政府救助成本,减轻社会管理负担。

第二篇:关于规范银保手续费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规范银保手续费的分析与思考(上)

作者:王毅

来源:搜狐

2010-11-12 10:18:00 【大小:+ -】【打印】【评论】 财经时评:

     货币政策收紧步伐加快

社评:美元走下神坛 全球货币体系亟须重构 收放热钱“池子”并非股市 “钻石客户”背后的热钱魅影 去香港打酱油

——从保险监管派出机构视角看如何治理银保手续费违规支付问题

监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银保市场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先后下发一系列文件,从市场准入、销售人员资质和行为管理、兼业代理合作协议、手续费支付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各级保险行业协会也都开展了银保业务的行业自律。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关于银保业务手续费的性质与监管定位

银保业务手续费是银行提供代理服务的价格。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是一种市场化行为,银行及其柜员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其价值体现就是保险公司支付的手续费。那么,手续费标准应该如何确定,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市场决定,也就是说,手续费是银保市场合作主体双方谈判、博弈的结果。手续费市场化这个基本原则,各方市场主体和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均应遵守,否则,市场会出问题,市场行为监管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渠道业务出现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自身存在的缺陷。银保业务中保险公司通过虚列费用、虚列银保专管员工资绩效等方式套取资金、账外暗中支付银行网点和柜员手续费(以下简称“小账”)产生的原因很复杂,现阶段仅靠市场自身无法解决。一方面,转轨时期商业贿赂的潜规则在许多行业普遍存在,银保市场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过度依赖银行渠道、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银保双方内控执行力不到位、违规成本低等也是小账产生的原因。监管的干预正是要解决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监管部门对市场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价格调节,一种是数量调节。目前对银保市场的监管在数量上是完全放开的,体现为多家代理合作的关系,但在价格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调控。我们在众多干预方式中选择了重点管价格的手段,但是管价格的思路出现了偏差,不符合市场规律。

监管价格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价格监管,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过高的手续费会形成费差损,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而影响被保险人权益,当然要管,且应该管总公司。但这个问题很复杂,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除了费差,还有死差和利差。

另一种是针对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价格监管。尽管监管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来没有要求管过银保手续费标准,恰恰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手续费标准成为保险行业自律(监管部门推动或支持、默许)的核心内容。手续费自律非常理想化:杜绝小账,压低代理协议手续费(以下简称“大账”),既合规又增效。暂且不谈自律公约制定手续费标准的合法性,下面对以手续费自律为核心对银保市场规范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手续费自律客观上助推了小账行为

以保监发[2010]4号文件出台为时间点,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保监发[2010]4号文件出台之前。银保合作模式大致分三个层次,即保险公司总公司对商业银行总行协议(以下简称“总对总”)、分对分协议以及地市级协议。关于银保手续费标准,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06年出台了银保自律公约,各省、市基本上以此为蓝本,陆续签订了相应的各级自律公约。不可否认,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在各级行业协会的努力下,保险公司在与各级商业银行签订的协议中,充分体现了自律公约的内容。

实践中,自律公约规定了手续费的上限,银保协议必然是按上限签订。低于上限不行,协议签不下来;高于上限也不行。于是,庞大的银保市场只有一个手续费标准,价格信号基本失去作用,结果必然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客观上助推了小账行为。监管部门对于保险公司违规支付小账行为的态度是鲜明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个别机构甚至因此受到刑事处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既要公司合规经营,又想为行业争取利益(手续费尽可能低),实践已证明这不可能。

第二阶段:保监发[2010]4号文件出台之后。4号文件关于规范银保业务的核心要求有两点:一是合作协议应为总对总或省对省签订,省级以下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不得签订合作协议;二是手续费由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统一支付。文件体现了集中管理的指导思想,将分支机构的权限上收。4号文件实施以来(有些省份在2009年已实施类似制度),银保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小账手续费的空间受到了明显的挤压,趸缴产品小账明显减少,期缴产品小账有一定程度减少。但这种变化是被动的,因为“协议省对省”以后,各地大账手续费标准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那么,在总公司费用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小账的可用费用必然减少,甚至没有。

从各地实际看,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仍然实行手续费自律。在此基础上的省对省协议,对于商业银行省级分行来说,手续费只是一个进入的门槛和底线,各种形式的补充协议和小账还是难以杜绝。另一种是手续费放开。经银保双方博弈形成一个大账手续费标准,较以往大幅提高,于是小账空间受到了挤压。于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保险公司在手续费放开的地方好像比手续费自律的地方费用更紧了,业务更难做了,原因何在?举例说明。

以趸缴5年期产品为例。假设各家总公司的费用政策平均水平是5%,在手续费放开情况下,省对省协议签到4%,再加上包括管理费用在内的固定费用和合理培训费用,保险公司小账空间很小或基本上无小账可支。手续费自律情况下,省对省协议签到3%,就多出1个点的可用费用,而这笔费用基本用于小账支付给银行柜员。不要小看这笔费用对银行网点和柜员的激励作用。如果1个点的费用进了大账,银行柜员拿不到或者只能分配到其中一部分。保险公司同样的费用采取上述两种不同的方式操作,效果大不一样,不考虑依法合规经营和银保业务可持续发展,结论显而易见,保险公司选择手续费自律的模式效率更高。实践中,保险公司热衷于建议监管部门推动行业自律,设定手续费上限,一方面,面对银行的强势,保险公司确有建立价格联盟的愿望;另一方面,更想通过降低大账手续费,提高小账的空间和银保费用的使用效率。

保险公司支付小账,涉嫌商业贿赂,损害被保险人利益,影响银行业和保险业形象,为法律法规所不容,监管部门当然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所以,手续费放开相比手续费自律,从依法合规的角度前进了一步。但是,手续费放开只是挤压了小账空间,并没有根本杜绝小账。

近年来,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快速发展,银行代理已成为寿险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销售误导、账外支付手续费等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保险公司通过虚列费用、虚列银保专管员工资绩效等方式套取资金、账外暗中支付银行网点和柜员手续费,影响了行业形象和银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银保手续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建议。

银保再现规模利润博奕格局(图)

纪云飞

近日,沪上银保业务手续费悄然回升的现象,引起各有关方面的注意,尤其引来了在上海开展银保业务的寿险公司负责人的热议:去年8月签署的《上海市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手续费标准自律承诺》,能不能擅作修正,并自行提高银保业务费率。

人们对银保手续费问题的关注并非毫无意义。今年前4月,沪上银保渠道保费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61.8%,在总保费中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7%激增至55%。银保业务规模的迅速上升使得银保手续费的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

“再说去年底,监管部门对4家手续费违规的寿险公司进行了处罚。但在规模增长的压力下,仍有一些寿险公司出现突破手续费上限的苗头。”知情人士表示,“银保手续费自律承诺执行半年多来,有不少寿险公司希望提高这一费率标准,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自律承诺求规范

去年8月,由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牵头,沪上寿险公司签署《上海市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手续费标准自律承诺》,自律承诺大幅降低了银保业务的手续费标准,以期避免寿险公司银保业务“为银行打工”尴尬。而在此前后,北京、江西、广东等地也相继出台类似的公约以规范银保市场。

在寿险业务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银保手续费自律承诺确实起到“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作用。数据显示,去年前3季度,银保业务出现保费规模和手续费收入规模双降的局面。《2009年三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1.9%,手续费同比减少近2亿元。

而上海保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共有近300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退市,其中银邮兼业代理占比接近60%。业内人士认为,银邮兼业代理退市增加与上海寿险业规范银保手续费的相关措施有关。

“自律承诺初始如此见效确实出乎不少业内人士的预料!尤其是保监局还对市场份额较大的4家寿险公司违规进行了行政处罚。”沪上某中资寿险相关人士坦言,“但其实,由于4季度各家寿险公司保费规模的压力并不大,再靠银保冲业务指标的比较少,于是寿险公司也想借着自律公约试探银行的态度。这便造成了沪上银保手续费市场的短暂规范。”

银行强势不买账

“简单的代理合作模式,银行看重手续费,保险公司看重业绩,双方都是比较短期的行为。”本刊顾问、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钟明曾如此点评如今的银保市场。越是简单的道理,要看透,或许越难。

“保险公司也不想提高手续费,但只有保险公司的自律,没有银行的参与,减少手续费等于放弃市场。”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分公司高管明确表示,“自律承诺能坚持的时限长度,关键还得看银行的态度。”

据悉,寿险公司和银行签订的合同费率一般在3%左右,但寿险公司若要抢占银保渠道,则必须在私下通过各种奖励、广告费用,以隐形方式支出手续费,一般总体手续费比例平均达到5%至6%。

可按照《上海市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手续费标准自律承诺》,投连险、万能险产品手续费一律以3.3%为上限,趸缴分红险、普通寿险、健康险手续费上限根据5年期以下(含)、5年期以上分别为3%和3.3%等。但这样的手续费标准银行方面却并不认可。

知情人士表示,去年底,沪上某中资寿险公司已经与某国有大行上海分行“闹翻”,导火索便是银行要求提高手续费率。而年初更有银行公开提出设置网点“包场费”的做法,实际上等于变相提高手续费。

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2009年三季报显示,其前三季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分别为410.61亿元和85.33亿元,在其净利润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0.88%、36.98%,较2008年同期增长18.73%和25.23%,其中,来自保险行业的手续费占比不小。

“一直以来,银行利润来源于存贷利差,但当信贷收紧,银行便通过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等中间业务,包括代理销售基金、债券、保险以及结算业务、信托等来提高收益。”沪上某银行人士指出,“银行中间业务指标的确是逐年增加,毕竟中间业务使银行不需负担任何风险和准备金提取方面的问题,便可以获得充足收益。”从这个层面上看,银行自然不愿坐看手续费收入的萎缩。

规模利润难取舍

根据保监会发布的保险中介报告显示,2009年,银保渠道贡献保费收入3038.99亿元,手续费收入112.73亿元。而在2005年,银保渠道贡献803.25亿元保费,手续费收入为25.8亿元。两相对比不难发现——保费规模增长近2.8倍,手续费水平增长达到3.3倍。但纵然如此,在不少寿险公司看来,这样的手续费支出增长还是值得的。

“如果因为银保手续费问题被罚,我一点遗憾都没有。”谈起去年收到的一张罚单,沪上某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坚持认为,“公司要生存,业务要增长,而渠道竞争如此激烈,我们也很无奈,只能拿利润换规模。”

“如果保险公司能够齐心协力面对银行强势渠道,加上监管部门的引导,是能够增加保险公司话语权,并与银行进行谈判的。但现在有的公司各打算盘,发展理念不一致,保险行业就难拧成一股绳。”某大型寿险公司办公室相关人士表示。

也有某小型寿险公司银保部门负责人坦言,“行业都讲究一个龙头效应,今年1季度,像太保寿险这样的大公司都在依赖银保渠道冲业绩,那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公司而言,按部就班跟着自律承诺走,还会有饭吃吗?”

知情人士表示,在最初的“三把火”后,现在沪上银保手续费自律承诺实际上已形同虚设,如今保险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已经恢复到以前水平。“这也是保监会多次开会重申并强调银保手续费上限标准的缘由所在。”

东方证券保险分析师王小罡认为,对于银保业务的规范目的在于提高银保业务利润率,并控制风险,但对于利润率的追求显然又是建立在一定的业绩基础上的。

对于银保市场规模向左利润向右的窘境,本刊顾问、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指出,重要的还是要完善退出机制。“保险公司是市场化的主体,手续费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行业的洗牌游戏,控制中间费用未必是见效的。监管部门要改变过去重许可证发放,轻退出机制建设的现象。”(本文来源:解放日报)手续费回升 银保再上高速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邓雄鹰 上海报道 2010-03-18 22:28:56 核心提示:随着竞争加剧,保险公司亦希望摆脱渠道借用者的角色,转而与银行强化合作,细分客户,并进一步迈向更高层次的合作。

经历了2009年的结构调整阵痛之后,银保业务再度发力。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底,新华人寿银代业务共实现规模保费130亿元,同比增长86.7%。而太保寿险1月银代业务同比增长100%左右。

短短4年里,全国保费收入从4927.34亿元增加到11137.3亿元,涨幅为126.03%,而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增加却达到278.34%,是全国保费增长速度的2倍,而手续费增幅更高达336.94%。

根据2009年中国保险中介报告,银代保费收入3038.99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7.29%。佣金收入112.73亿元,占比50.75%。而在2005年,银代贡献了803.25亿元保费,手续费收入仅为25.8亿元。

多位业界人士透露,2010年,保险公司和银行均订下了银代业务高速增长的目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2010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万能、投连险部分保费不计入保费规模,经历了2009年的结构调整后,谁能用期缴业务快速占领银保渠道,谁就能在规模上掌握主动。银行要收益 保险要市场 然而,银行渠道越来越成为保险公司的生命线,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手续费的谈判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保险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不得不向银行“让利”。继去年底上海保监局对银保违规的四家公司处以罚单后,今年2月,广东保监局分别对国寿、平安处以罚单,均因银保违规,或不实列支费用向银行支付手续费以外的费用,或“以现金奖励支付账外手续费”、“以奖励购物卡或旅游卡支付账外手续费”。

“保险公司也不想付手续费,但只有保险公司的自律,没有银行的参与,减少手续费等于放弃市场。”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分公司高管如是表示。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新兴保险公司来说,能够利用银行无处不在的网点推广保险产品,是短时间内扩大规模的最有效手段。

有14年寿险从业经历的资深保险经纪人杨文樑说,保险公司销售银保产品一般成本为7%至8%,其中大部分交给银行。虽然,银行和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费率一般在3%左右,但保险公司若要抢占银保渠道,还必须在私下通过各种奖励、广告费用,以隐形方式支出手续费。一般总体手续费比例平均达到5%至6%。

2009年底,北京、上海、浙江、大连等地先后制订了银保自律协议。2009年8月24日,由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牵头,沪上寿险公司签署《上海市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手续费标准自律承诺》,对各险种手续费率进行了自律约定,例如投 连险、万能险产品手续费一律以3.3%为上限,趸缴分红险、普通寿险、健康险手续费上限根据5年期以下(含)、5年期以上分别为3%和3.3%等。

多位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在最初的两三个月自律后,现 在自律承诺已形同虚设,如今保险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已经恢复到以前水平。【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2010-3-19/169329.html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将储蓄客户变为保险客户,怎么看都是一种将客户拱手让人的赔本买卖。但是如上所述,保险等中间业务带来的巨大收益,正是银行愿意如此行为的关键原因。“如果因为银代手续费问题被罚,我一点遗憾都没有。”谈起去年收到的一张罚单,某保险公司高管如此表示。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2009年三季报显示,其前三季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分别为410.61亿元、357.63亿元、345.13亿元、85.33亿元,在净利润占比分别达到40.88%、41.51%、53.03%、36.98%,较2008年同期增长18.73%、20.94%、8.39%、25.23%。通常,银行利润来源是存贷利差,就是利用存款利息与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来产生利润。当信贷收紧,他们便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等中间业务,包括代理销售基金、债券、保险以及结算业务、信托等。

“银行中间业务指标的确是逐年增加。”一外资银行支行行长对记者表示。因为中间业务使银行不需负担任何风险和准备金提取方面的问题,便可以获得充足收益。银保模式升级

不过,简单银保模式已遭受来自内外部的冲击,银保升级正在进行时。

今年1月交通银行成功入股中保康联后,北京银行牵手首创安泰也在推进。记者获悉,北京银行的部分高管已经进入首创安泰管理层。在香港拥有成功银保经验的汇丰保险公司也在2009年底进入内地,成立汇丰人寿保险公司,其银保产品已在汇丰和恒生银行上柜。

随着竞争加剧,保险公司也不愿意永远将自己定位于“渠道借用者”的角色上,而是希望强化与银行合作,细分客户,改变银保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使保险公司在销售渠道上的发言权得以增强。例如,新华人寿除了加强与各银行进行专属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还可能尝试与有战略共识的银行组建专门团队共同开发产品;针对目前市场上银保渠道高端客户市场专属产品和服务较少的情况,中德安联推出了高端保险计划。“长期来看,银行和保险公司资本融合是银保合作迈向更高层次的条件,必会对银保渠道前景产生影响。”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于志刚分析说,中国的银保模式正在逐渐升级。而且,监管部门也不愿意看到简单的代理业务无限制扩张。2010年1月,保监会与银监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对银保业务提出了十三点调整要求,首次提出建立银行代理寿险业务退出机制。

3月12日,保监会下发的《2010年人身保险监管工作要点》中再次指出,2010年重点推进银保渠道结构调整,推动寿险公司建立银保业务独立核算制度,研究银保业务退出机制。【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2010-3-19/169329_2.html“对于目前的银保业务来说,建立退出机制十分必要。无序的银代会造成银保业务畸形发展,银保投诉居高不下,对于保险公司和银行的信誉都是极大的损害。”一位保险公司高管如是表示。他认为,以往对误导问题容忍太多,严打太少,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对于误导严重的银行和销售产品的保险公司取消银行代理销售的资格,促使保险回归保障本质。东方证券保险分析师王小罡认为,对于银保业务的规范目的在于提高银保业务利润率,并控制风险。

方向已经出现,就看板子最先打在谁身上了。【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2010-3-19/169329_3.html

第三篇: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分析

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

实践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无锡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和国际性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在我市举办。在这些重大活动中,政府都要求食品监督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保障,确保万无一失。本文就我所近2年来参与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督保障工作情况,结合相关经验举措,对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讨论,提并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现代化监督执法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法制保障提供参考。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市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日益频繁。这些活动规模大、时间长、人员集中、用餐量大,易出现食物中毒及食品污染等卫生问题,所以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是重大活动成功举办的安全保证,该项工作责任大、要求高、政治性强、任务重,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管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技术能力和较高的执法意识,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了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我所承担着管辖单位接待的所有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任务,做好该项工作,对切实保障相关人员的健康安全、维护城市乃至国家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重大活动餐饮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对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和监管工作进行进一步强化,以进一步提升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水平显得尤为必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出台了《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也于去年也出台了《江苏省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如何在法律赋予的职责范围内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此项工作,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今后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我所近2年来参与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督保障工作情况,结

1[1] 1 该规范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2月15日颁布,于颁布之日起实施。

合相关经验举措,对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讨论,提并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现代化监督执法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法制保障提供参考。1.工作基本情况 1.1保障任务基本情况

2011年—2012年,我所共承担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任务122起,任务级别以省部级以上为主,任务持续时间多为4天以内。2012年的任务数量虽比2011年多,但是国家级以上的任务数比2011年略低,持续时间5天以上的任务数也比2011年略有下降,见表1。

表1 2011-2012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任务基本情况

总任 务数

2011 2012 合计 59 63 122 国际级 7 5 12

任务级别 国家级 35 34 69

省部级 5 10 15

市级 12 14 26

1-2天 23 26 49

任务持续时间 3-4天 19 22 41

5-7天 12 11 23

8天以上 4 9

1.2 保障工作情况

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1-2012年,我所共出动933人次,参加保障453天次,运用农药残留试纸、酸价测试卡、过氧化值测试卡、瘦肉精检测卡、余氯测试纸、食品中心温度计等快检设备进行了1227件样品的快速检测,两年内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见表2。

表2 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投入工作人员和快速检测数量情况

保障天次数

出动人次数

快速检测件数 原料快速 检测件数

2011 209

448

312

环节快速 检测件数 245

0 食品安全 事故起数

2012 合计 244 453

485 933

342 684

298 543

0 0

2.经验与举措

2.1 制定监管工作方案

我所每次接到保障任务后,均会根据主办方提供的供餐单位、方式、地点、时间、人数等内容确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任务,根据重大活动的特点确定工作目标。比如大型体育比赛活动,要求不能发生食源性兴奋剂事件,故要求动物性食品留样时间要延长至72小时。

2.2 确定监管方式方法

结合重大活动的任务性质、活动规格、食品品种和就餐人数等食品安全风险因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监督。

2.2.1 驻点监督。对规格高、规模大、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重大活动,派驻至少2名监管人员对从食品原料进货到供餐所有加工制作环节实施驻点全程监督。比如国际级别的高规格重大活动,市委市政府举办的重要宴会或者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活动。2.2.2 重点监督。对规格较低、规模较小、食品安全风险较低的重大活动实施重点监督,主要针对加工制作关键环节进行每餐监督。2.3 建立组织体系

根据活动规模大小,成立指挥协调、现场保障、应急处置、后勤保障、检验检测等工作组,明确责任监管人员和责任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2.4 实施食品安全告知承诺制度

在每一项保障任务中,我们对供餐单位均实施食品安全要求告知承诺制度。明确重大活动接待单位即餐饮服务单位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求供餐单位做好菜单设计、明确加工工艺流程和时间节点,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员职责,承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2],并且签订承诺书。

2.5 严格审查食谱

在审查食谱时不仅审查食品原料,而且对食品加工工艺,特别是加工时间和加工温度都进行了严格审查,确保食品安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规范》中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一律禁止供餐单位使用。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避免食品原料安全和加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除非特殊情况,否则禁止餐饮服务单位提供豆荚类如四季豆、非人工种植食用菌如野生菌、生食海产品、非现拌色拉等食品。监督员还会提醒餐饮服务单位根据不同的种族和宗教来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2.6 做好预监督工作

在保障前,监督员会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相关资质材料、现场安全状况、原料供应安全进行检查,根据拟定的食谱、供餐方式、就餐人数,对餐饮服务单位安全状况和重大活动供餐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特别加强了对食品原料及食品相关产品的进货渠道审查,对于持续时间长的活动,由重大活动组织者推荐食品原料供应商供餐饮服务单位选择。严格要求餐饮服务单位落实定点采购、采购索证、验货签收等制度。对预监督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要求供餐单位逐条整改,并向主办单位反馈工作情况。2.7 组织宣传培训

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比常规监管的要求更高,每一次重大活动的具体工作要求也不尽相同,在保障任务开始前,我所会对供餐单位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部分员工进行强化培训,并向他们发放《重大活动食品安全须知》等宣传材料。2.8 驻点监督,严格监控重点环节,及时提出整改要求

在保障期间,严格监控重点环节,对从业人员晨检、食品原料粗加工、食品烹调加工过程、凉菜制作、面点加工、餐具消毒、卫生设施运行情况、食品留样等重点环节进行全程动态监督检查,确保操作规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一般卫生问题,当场立即纠正,对较严重的卫生问题,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通知负责人,督促整改,保障餐饮食品安全,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该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实施。

2.9 做好快速检测,利用科技手段实施技术监管

快速检测方法可用于快速筛查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保障期间,监督员每日对食品及原料进行快速检测,运用农药残留试纸、酸价测试卡、过氧化值测试卡、瘦肉精检测卡等对原料进行快速检测,运用食品中心温度计、环境温度计、余氯测试纸等对加工场所及用具进行快速检测,对检测结果呈阳性的食品立即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停止使用。2.10 制定预案,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制定应急处理方案,根据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分析判断,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在历次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中,我所均与活动主办方、医疗保障部门建立了通报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监督员会根据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与程序,及时赶赴现场,快速展开调查,控制事件的不良影响。2.11 做好总结评估工作

每次保障任务结束后,我所均会对监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措施、工作成效及不足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积累有价值的经验。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 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不足

我所管辖的餐饮单位均为市区大中型餐饮企业,故我所承担着我市大多数大型活动的餐饮食品安全保障任务。而我所从事食品安全的工作人员只有十余名,2012年平均每位食品安全监督员要投入40多天参与保障工作。有时同一时间段有好几个重大活动,一个重大活动有时也需要好几家餐饮单位共同承担供餐任务,所以有时食品安全监管员即使全部出动也无法满足保障工作的需求。而借调区县监管人员和其他非专业监督人员难免会对保障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

3.2 重大活动信息掌握稍显被动

《规范》要求活动主办单位在活动举办前20个工作日提供重大活动相关信息。但实际工作中,有些保障任务都只是提前几天才通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特别是重要人物来访,因保密性强,往往是在活动开始前极短时间内才通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甚至临时更改接待单位,5

提前一天才接到通知。由于时间仓促,食品监督部门对极短时间内或临时接受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无法按照预定的计划方案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难以到位,对发现的不能立即改正的问题往往只能采取临时补救措施,由此而使这些接待单位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从而增加了完成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任务的难度。3.2 保障工作计划多变

在保障活动期间,虽然我们对菜谱进行了严格审查,但是实际工作中菜谱也会临时变更,主办方甚至不顾监管部门的强烈阻止,要求餐饮单位使用明令禁止的食品原料或食品相关产品。此外还常有就餐人员、就餐场所和用餐时间经常变化的现象发生,甚至有少数人自行外出就餐,监管部门难以控制。

3.3 部分单位硬件、软件还不能完全达标[4]

《规范》要求重大活动供餐单位量化分级要达到A级标准,由于活动的举办者事先未征求监督部门的意见,导致一些不具备接待能力的单位承担了接待任务。比如文化、体育等商业性活动,举办方因考虑经济因素,其活动接待单位往往档次较低,甚至安排在社会饭店,其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一般较差,存在较大的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的风险。这些高风险供餐场所和方式给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给监督员带来巨大的压力[6]

[3]。

3.4 快速检测数量偏低,检测系统需进一步完善

相比较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监督部门,我所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检测的样品数量偏低,此外目前还不能做到实时检测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程度,快速检测系统还不完善,而这些问题却对控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展、减少具有重要意义。3.5 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所在参与重大活动保障工作中还是主要以监督员全程监督为主,配备快检设备,虽有制度的保证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但实际工作中现代化监督手段体现不足。目前没有开展对重大活动接待单位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远程在线实时监控系统,这也是我所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尝试的内容。

4.建议与对策

4.1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工作,明确职责,加强沟通。

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重大活动举办单位应当在活动举办前20 天将活动的相关信息及资料详细上报到食品监督部门。监督部门须积极向政府或有关领导汇报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意义和难度,争取上级机关的理解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并承诺保密责任,尽可能提前介入重大活动筹备工作。重大活动主办单位、餐饮服务单位和食品监管部门要明确职责,严格履行,应建立三方信息互通网络,及时通报相关信息。重大活动举办者在选定接待单位时,应征求食品监督部见,了解接待单位食品安全综合水平和管理能力。食品监督部门应做好餐饮单位量化分级工作,建立接待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供政府接待办选择重大活动的供餐单位。

4.2 加强供餐单位人员培训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对接待单位负责人、从业人员进行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使他们树立“食品安全无小事”的意识,增强他们对食品安全保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和HACCP知识的培训,使之熟练掌握各自岗位操作规范和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措施,建议供餐单位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五常法4,六T法5,提高管理能力。

4.3 充分发挥食品卫生专管员作用,促进企业履行职责。

食品生产经营者是本单位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正确履行职责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根本。充分发挥食品卫生管理员作用,使之成为重大活动供餐中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力量。如食品原料的索证索票、设备设施温度查看、从业人员个人卫生、消毒水余氯的测试、食品留样的登记等具体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应当由食品卫生专管员承担,监督员不应该去“包办”,而应该对上述工作进行抽查和核验[6]。4.3 开展保障技术培训和演练,提高保障队伍技术和能力。

3[7] 3 HACCP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4 “五常法”即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扫、常清洁、常自律。5 “六T法”即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逐步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保障培训和实战演练,由市所牵头组织区县食品监管单位开展保障工作交流活动,在保障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从而使监督保障队伍技术和整体能力得到提高。

4.4 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保障技术能级。

逐步推进现代化监督执法模式,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监督效率。建立电子监管系统,对餐饮单位原料采购、加工制作、餐具消毒、个人卫生等重点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食品原料的可追溯,从而实现不合格食品锁定和追查;建立温度实时监控系统,对易腐食品和盒饭等高风险食品实施远程无线实时监控。此外还应该完善快速检测系统,增加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项目。这些技术手段已经在上海、北京、广州等食品监管部门运用,大大提升了日常监督检查、关键环节监控、食品安全溯源和快速检测的工作效能,提高了食品安全隐患的发现和识别能力。4.5 吸收社会力量,提高食品管理水平和效率

食品安全工作任务极其繁重,只依靠政府力量是有限的,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有利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开展,这种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引入会为政府部门在其他食品安全方面进一步探索提供很好的借鉴[5]。如鼓励第三方食品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一些商业性大型活动,提供食品安全管理咨询和现场指导服务;招募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担当志愿者参与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以解决人员不足等困难;引入社会保险制度,主办单位、供餐单位签订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经济保险合同措施等[2]。

参考文献:

[1] 杨文平,王义.大型活动食品供应卫生安全保障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5,7(2):159-160.[2] 顾振华.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经验与实例[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4-12(A02).[3] 陈网山.扬州市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督保障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 8

2011,25(6).[4] 车全忠,李清秀等.北京市开展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6):736-737.[5] 陈尧水,王苏雯等.关于推行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研究[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6,82:22-26.[6] 邱从乾,秦伟顺等.上海市活动食品安全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10):508-510.[7] 蒋小平,王友水等.重大活动中食品安全保障的现状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5):1475-1476.9

第四篇:谈谈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中职工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研究与分析[范文模版]

谈谈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中职工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谈谈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中职工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王兴华

劳动合同法实施也已经有近三年时间了,虽然有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这三年时间里劳动合同法得到了重视,其执行情况也令人鼓舞。

但是,真实情况是不是真如这些报告所显示的那样?为此,笔者走访了甘肃境内的一些企业职工、人力资源管理干部及企业工会干部,从他们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存在着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违反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归纳起来,较为普遍的现象有:

1、仍然有部分用人单位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不能规范的签订劳动合同。

一些用人单位无视劳动合同法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规定,拒不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企业在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到期后在续延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并不续签劳动合同;也有一些用人单位以录用合同代替劳动合同。有部分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在签订合同时不能严格遵循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具体表现在:

第一,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订立合同必须遵循的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等原则在劳动合同订立时很难得到遵循,所签订劳动合同中没有体现出劳动者的意愿,合同的产生并没有协商一致的过程,劳动者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在签订合同前,不能如劳动合同法所规定,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情况;

第三,用人单位基于“管理”的需要,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故意缺少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休息

1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法律规定的必备条款。

2、企业规章制度及重大事项的决定程序有违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对于其内容与广大职工利益紧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及企业重大事项的决定,为体现其民主性与科学性,劳动合同法规定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但是,在笔者所走访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规章制度是经平等协商确定的,除个别企业在颁布有关操作规范、安全生产方面的制度时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外,其他规章制度也缺少告知程序。

许多职工表示,企业规章制度总是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制定和颁布的,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是被处罚了才知道有那么个规定,对于许多他们认为不合理、甚至违法的规章制度也只能被动的遵守,企业没有、也不可能给他们参与规章制度制定的机会的。

3、违法收取押金、保证金现象普遍存在。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但在实际用工中,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扣押证件、收取押金保证金现象十分普遍:有以服装押金名义收取的;有以风险保证金名义收取的;也有任何名义都不要,直接要求职工缴纳押金的。而且,当职工离职时,押金总会被以各种名目扣减。在笔者所走访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入职时每人缴纳押金2000元,而所有离职职工的押金均被用人单位以各种借口百分之百的扣留,没有一人领回一分钱。

4、劳动定额缺乏科学依据,加班加点现象普遍,加班工资不能依法给付。对于劳动定额等事项的决定,完全由企业行政掌控,为降低成本,多数企业采取了增加定额的手段。某企业职工这样陈述:他们所在企业每个工作班原有职工15人,该公司操作规程中规定一个工作班不得少于13人;但现在每班人数已经降到不足7人,所有人都是超负荷工作,由于人手短缺,有病都不能休息。然而,企业行政方面还在计划进一步裁减人员。加班加点现象在大多数企业中都存在。

对于法律所规定的加班工资,有些企业总会千方百计寻找借口不予支付,如对于延长的工作时间、安排在休息日会议、学习班以及其他要求职工参加的活动企业并不按加班计算,因而也就没有加班费了;对于像节假日的加班,如果不得不要支付加班工资时,企业往往在计算基数或者支付比例上做文章,不能全额支付。如,一些企业计算加班费时只以基本工资作为基数,而将占工资总额60%以上的各种津贴、补贴、奖金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算在内,从而使职工获得的加班费只有应得加班费的40%左右;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将应当按照300%计算的加班费却按200%、或者更低比例来计算。

5、随意、甚至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许多用人单位习惯于用运所谓的“管理权”单方面处理劳动关系中应当由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的问题,随意或者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胜任工作”、“违反劳动纪律”、“不服从领导”、“企业改革”等都是被经常用来解除和职工劳动关系或者对职工进行处罚的理由,甚至一些在因工伤残职工、因病在医疗期正在接受治疗的职工、哺乳期的女职工等都被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至于以裁员为借口解除劳动合同的,就更为常见了。

6、集体合同制度形式化。

集体合同制度在劳动合同制度中之所以成为一项重要制度,是因为在集体合同制度中,集体合同是由企业工会代表职工集体与企业行政通过集体谈判确定劳动条件的,这样就可以克服个人劳动合同中由于劳动者与企业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而致使合同中权利义务失衡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护职工的利益。但到目前为止,集体合同只是一种形式。集体合同的内容不能体现职工的意愿,不能在职工权益的确定中发挥应由的作用。

7、劳务派遣制度被滥用。

劳务派遣制度作为一种低成本用工形式和低质量就业形式,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实条件下成了一种被许多用人单位所亲睐。

但基于其可能对劳动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做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如,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等。

但是,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以一年期限为主,经两次签订合同后为防止出现无固定期限合同,用人单位选择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也有一些用人单位自己设立劳务派遣公司,向

所属单位派遣员工;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在常年性的、甚至是重要岗位也使用派遣工,笔者走访到一家冶金企业,三千名职工,有两千多人是派遣工。

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使职工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劳动法制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用人单位管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对于法律所规定的劳动者应当享有的权利,在一些企业管理者看来是可有可无的,是可以被任意剥夺的。在这些管理者来看,只要是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企业对职工是可以任意为之的:对于“管理”,职工只能温顺的“服从”;为了企业的利益,职工的利益必须牺牲;为了节约成本,职工的权益可以被任意侵犯。这种以管理为本、以企业为本,职工只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盈利的工具的观念在一些经营者、管理者中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法律也只是他们用于管理职工的一种工具,总是被他们选择性的执行,凡是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规定,都是以纸空文。

2、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影响了职工对权利的维护。

劳动关系具有隶属性的特点,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法律授予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使企业和职工的关系成为一种管理和服从的关系,因为职工利益被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劳动者权利的实现取决于用人单位。在权利被侵犯后,如果劳动者以法律为武器实现权力救济,使自己与经营者处于对立状态,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利益损失。因此,在劳动者权利被侵犯后,多数劳动者选择忍气吞声,以防止造成连锁侵权。也有一些劳动者,没有权利意识,将自己看成了企业的附庸,把自己的合法利益看成是企业的赏赐。

3、政府职能缺失。

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决定了劳动关系运行的不稳定性,更决定了劳动关系的对抗性,要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政府运用国家权力,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对劳动关系的运行进行干预时必不可少的。我国现行制度中,除了要求政府部门通过间接手段对劳动关系调整外,更在法律法规中规定了政府职能部门运用劳动监察、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三方协商等对劳动关系运行的直接干预的机制和手段。但是,在现实中,政府职能部门除对一些可能或者已经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劳资纠纷加以干预外,对于普遍存在的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利益的行为总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不论政府职能部门由什么样的理由:人手不足、过多干预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干预影响投资环境等等,但其结果是放纵了企业的违法行为,损害了职工的利益,影响政府信誉,造成劳动关系失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工会作用难以发挥。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甜职,工会组织就是为维护劳动者利益而存在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对工会组织在劳动基准制度执行中、在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签订中和实施中、在劳动保护中、在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中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工会组织通过实现这些权利、履行这些义务,可以发挥其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工会组织,尤其是企业工会组织,其职工利益代表者的代表性不能很好的体现,与企业行政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其成为行政职能部门的状况难以得到改变,其作用就难以得到发挥。

劳动关系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激烈对抗的劳动关系,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工会组织的责任。

第一.进一步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为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筑起坚实的法律屏障。

第二.增强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职工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对于企业经营者通过劳动法律法规学习、执法检查、违法处理等方法进行劳动法制教育,使其了解法律规定以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使其通过规范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将职工视为可以互惠互利共创双赢的合作者,而不时与之对抗的利益分割者。对于职工,通过加强法律宣传,使其了解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和所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帮助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维护法律的尊严。

第三.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普遍存在的诸如不签劳动合同、随意变更解除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克扣和拖欠工资、随意加班加点等问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严厉处罚,增加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使遵守法律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第四.提升工会组织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者,要有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己任的思想;其次,要转变观念,在确立双维护原则的同时,更需明白,工会组织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维护了职工的利益,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也就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就维护了企业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的利益,维护企业利益就无从谈起。再次,工会组织要为其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做好知识和人才的储备;最后,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者都要认真履行维权职责,将劳动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落实好,行使好,履行好。

下载无忧保—因病致贫人群精准保障的分析与思考[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忧保—因病致贫人群精准保障的分析与思考[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