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匠精神 第三讲 第二节 一丝不苟
5分钟
30分钟
第二节
一丝不苟
复习提问:
提问法
1.怎么样去理解一个工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引入新课:
一丝不苟:
作为成语,一丝不苟的意思是指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敢马虎。作
为通向精益求精的必要路径,一丝不苟主要体现在始终严格遵守工作规范和质量
标准,兢兢业业做事,一板一眼工作,把每个操作要求和工作步骤都落实到位,不投机取巧,不寻求“捷径”,不敷衍了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细微之处,确保操作结果符合标准甚至高于标准,没有瑕疵,不留缺憾。
讲授新课:
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
大的跨海大桥。
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修建一条长5.6公里的海底隧道,讲解法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条隧道使用33节水泥管在海底一一对接而成。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
米、高11.4米,重量近8万吨,这么重的东西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与另一根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可以说是海底绣花。海底隧道完全封闭,大型机械无
法进入,对接时只能依靠事先安装好的各种操作设备。
归纳法 延安管干活的时候,很少戴手套。他说,戴手套隔着一层布,对螺栓的感觉就会差一些,精度就会受影响,而整个海底隧道的对接质量就是靠着这样的精度来保证的。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丝不苟,但对于一个优秀的工匠来说,一丝不苟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还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职业操守。这其中有两个要素:一是高超的技术技艺,没有这个要素,无论你如何认真,也不可能将事情做好;二是工艺规程,没有这个要素,认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方向,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钢铁十七局女神探”、中铁十七局集团辅架分公司唯一的女性钢轨探伤工-----关改玉。
关改玉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份“良心”工作,现在技术成熟,往往几百公里的线路没有一个伤损。即使她在探测过程中,少出一点力、少费一道工,工作马虎一点、走点捷径,也不一定会影响工作结果。但关改玉没有这样做,她有着每一个焊接口都可能有伤损的忧虑,她要用自己的一丝不苟来排除这个忧虑,给出一个首先令自己信服的可靠结果,否则她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担心真的会给通车后高速行驶的列车留下致命的隐患。
关改玉的“较真”,给她带来了“钢轨女神探”的美名,在公司里,从领导到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有她为钢轨把关,心里踏实。
5分钟 课堂小结:
1.一丝不苟:
关改玉事迹
教后记:
小结法
第二篇:工匠精神 第三讲 第三节 追求极致
5分钟
30分钟
第三节
追求极致
复习提问:
1.一丝不苟对工匠精神的意义?
引入新课:
提问法
历代杰出的工匠都有“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信念。他们对技艺和品质有着达
到“极致”的严苛要求;他们不以生产合格而以生产精品为目标,不刻意追求当
下而放眼长远;他们不断改进工艺,提高品质效能,力求能在业内长久地领先同
行,造福于世。
讲授新课:
1931年,顾文霞出生在刺绣之乡苏州木渎镇。由于父亲早逝。十四岁时顾
文霞辍学在家跟母亲学刺绣。1954年,顾文霞考入新成立的苏州刺绣研究院。
1956年,年仅二十五岁的顾文霞脱颖而出,被派到英国表演刺绣,这是新中国
成立后,刺绣艺人第一次出国到西方进行文化交流。从此,顾文霞在苏绣的道路
上一路前行,最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将这门古老的东方技艺推讲解法 向了又一个历史巅峰。他的作品成为刺绣这个行业的标志之一,苏绣领域的一面
旗帜。
欧洲有一句谚语,叫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思是说古罗马城建筑先
进、设计繁复、技术高超、建造精湛,这不是靠简单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的,而是需要经由很多人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够完成。用这句谚语来总结顾文霞一生的职业追求,是恰如其分的。
2015年9月3日举行的阅兵式上。惊艳亮相的新一代预警机令人印象深刻,预警机是空中指挥所,被预为整个飞行队伍的神经中枢。而这神经中枢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全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女技师潘玉华手工焊接而成。凭着一双巧手,工作二十一年来,潘玉华焊接了很多我国军工、航天领域先进飞机、卫星的零部件。
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也是潘玉华工作的信条,从初入工厂的年轻学徒到手工焊接领域的顶尖高手,二十一年里,潘玉华从未换过工作岗位。极致是什么?它不是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固定的终点,它是更好的质量、更优的品质、更高的境界、更完美的事物,是人们心中更高的目标、更理想的状态。追求极致的过程是从99%到99.9%再到99.99%的过程,就是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过程,这就是“精益求精”的最高境界。
对于顾文霞而言,追求极致就是如何发展苏绣的制造技艺。把苏绣猫的形象打造的更加出神入化,对于潘玉华而言,追求极致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更好地满足精密电子器件小型化、集成化的生产要求。确保产品的焊接质量,对于所有人而言追求极致都是,可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得以实践的。只要你不满足现在的状态、现有的成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好的目标去行动、去努力、去奋斗,就是走在了追求极致的路上。
严谨求实、一丝不苟、追求极致,三者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精益求精的不同层次和具体内涵。虽然工匠所处的行业、所在的企业、所作的工件千差万别,但精益求精的工作要求是一致的。虽然工匠的年龄、性别、学历、技能各不相同。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必须的。
5分钟
课堂小结:
1.追求极致:
潘玉华事迹
小结法
第三篇:一丝不苟做大国工匠演讲稿
一丝不苟,做生产的标杆
他是一个青年,也是新时代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他就是兰石兰驼铆焊工段车架班一名普通的工人,他卓越的工作成绩和追求至善至美的工作态度,给公司青年职工做出了榜样!
他刚进厂,就和其他青工不同,当其他人青工午间休息玩电子游戏时,他却在车间练习自己的技能,当其他人闲聊时,他却在学习焊接理论知识,在生产闲余之时,他通常是向老师傅请教。半年时间过去,他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不再是学校时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水平,他把理论很好的融入实践。在2014年7月,他向公司提出,改变三轮汽车的焊接工艺,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代替原有的焊接方法,当时兰石兰驼在各型车架的焊接时使用的均是最基本的手工电弧焊,焊接速度慢,过程耗时多,可是,几十年形成的焊接工艺,如何改变?怎样培养技能人才都是难点,公司同意他的建议之后,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负责工艺的制定和培养技能人才,当第一个车架用新工艺焊接时,所有的焊工均不敢操作,他主动要求,做出示范,虽然他在气保焊方面自己练习了不少,但是在真正运用到生产上还有一点不足,第一个产品未达到要求,之后,为了改变这个状况,他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一遍一遍研究、实践,最终做出了合格的产品,第一个产品焊接成功后,他便由学徒工变成这方面的师傅,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合格的技术工人运用了新的生产工艺,使得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焊接质量也有所提高。
随着公司的搬迁,他同其他人一样,来到了新厂区,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锻炼职工素质,公司多次组织员工技术大比武,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却是他屡次夺得技能大赛的冠军,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老师傅,都对他的技能水平赞誉有加,他就像一面旗帜,始终飘向追求完美的方向,他加工出来的产品,就如一杆标杆,始终确定着时区的转动规章。
有一次,在试制新产品的过程中,遇到了操作技术难点,要在弧形后边零件上加工出弧形坡口,如果让机加工段加工,生产效率极低,在铆焊工段加工,又会出现零件质量无法保证的困难,开始,工段决定先用氧乙炔气割手工加工出弧形坡口,在用磨光机进行打磨,加工完之后,坡口面有许多深沟,质量不达标,在第一次失败后,他向工段建议,用自动化等离子切割机进行加工,但是车间拥有的自动化等离子切割机没有加工弧形破口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难点,他将枪头进行改造,让他能在垂直方向进行旋转,这样就解决了能加工坡口的难点,可是还有一点,就是加工出的零件如何定位?在系统里面如何基点,为了解决这点,他一边学习自动化等离子切割的说明书,一边进行思考,经过努力,这些都得到了解决,加工出来的弧形坡口完全符合工艺技术要求,而且自动加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的这些成绩得到了公司高度认可,在公司成为了一种向上的动力,向他学习,将工作融入到自己的血液,认真负责,最求至善至美的态度。
虽然他才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但是他在工作岗位上追求完美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在这个青年人心气浮动、追求虚华的年代,更需要向他这样的青年员工,把做好自己的工作当做一种信仰,一种始终追求的东西,他年纪轻轻,在他的身上我们却能读出伟大的工匠精神,他是我们青年的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四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一词随即红遍大江南北。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中国制造”与外国制造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举例说中国至今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比如圆珠笔的“圆珠”目前仍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自行生产!中国作为制笔大国,核心技术和材料却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要想从制笔大国向制笔强国转变,工匠精神就是关键所在!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国外曾流传这样的趣谈:一位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一方面,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具有极高的占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的印象却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国人本身也更喜欢外国货。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为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名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88亿人民币)。
但去年,中国的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有报道指出,国人到日本爆买的产品其实是中国产的,如马桶,却丝毫未浇灭国人到日本扫货的热情。这映衬出某种尴尬: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也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 培育工匠精神
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心怀怎么样的期待?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二 不断锤炼技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一是要改革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固牢提高技术基础。二是强化对技术工匠的奖励机制,调动工匠人员参与创造的积极性,使其能更充分更安心的专研技术。三是要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要对勇于钻研者撑腰,探索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观念。
第五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设备制造 张文哲
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研究过他们大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都秉承着这种工匠精神。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同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6月22日,总书记在太原考察了两家制造企业。总书记同职工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工匠精神,是对精品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恰恰也是我们路桥集团精品意识的精髓所在:苦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我们路桥集团,他们喜欢阳光下架桥机美丽的金属光泽,默默的在骄阳酷暑中坚持,在烈烈长风中挺立;他们喜欢简单却美味的工作餐,在发动机的轰鸣中谈笑风生;他们喜欢每天熬夜工作后倒在床上美美睡上一觉的惬意,暂时忘却夜班的漫长和工程进度的压力。
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喜欢纯净液压油淡淡的紫色,却忘了被它浸泡过的双手会脱皮发痒;他们喜欢钻研那一份份的图纸和计算书,却忘了桌上的工作餐早已变凉;他们喜欢黎明前天边的那一抹曙光,打着哈欠把工具和苦累放入皮箱,憧憬着栉风沐雨的光荣与梦想!
公司在制造业的第一线,率先响应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不断的树立精品意识。那么,怎样培育“工匠精神”呢?既是“精神”,就要在培育上下工夫。在2017年3月,设备制造公司开展了员工“大讲堂”的活动,围绕公司安全生产、技术质量、研发创新、施工管理、经营管理、党群政工、财务管理及企业管理等工作开展大讲堂,在广大职工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员工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员工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公司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管理队伍。
针对一线员工,我公司开展了“焊接工艺及专业技能培训”系列讲座。培训特邀专家为工人做指导,让工匠精神在全公司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公司制造过程的内在支撑。
公司还建立了对“工匠”的奖励机制——“制造工匠”的选拔活动。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精品工程”的工作意识。公司设立“制造工匠”交流选拔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担任。并严格制定了选拔条件、选拔流程、以及对“制造工匠”的考核及待遇提升的方案。
在设备制造公司的大力推动下,在公司各个岗位上涌现出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每一次移动模架的打开与关闭,都有桥梁事业部的技术员穿梭在现场,紧握对讲机,确保各工况安全就位;每一次浇筑完成成功过孔,我们研发设计团队都深深的松一口气,但马上又提起勇气,接受新的考验;每一个良辰美景,机加工事业部的安全员都坚守在岗位上,双眸时刻流动着警惕,呵护安全。每一个花好月圆,我们设备制造公司都肩负着责任与期望,把思念压在枕下,藏在心间。
今年3月,商合杭公铁大桥完成预压浇筑,移动模架面临着首次过纵移过孔。3000m平曲线半径和2.8%的纵坡,对于任何工程师都是一个头疼的难题。这台MSS40型移动模架是我公司新研发的自行上行式造桥机。虽然进行反复的模型计算,虽然仔细的分解了移动步骤,但理论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临近退休年纪的王殿学总工主动请缨带队,赴一线工地,现场指导。双鬓斑白的他,细心的观察着移动模架的每一个动作,“一听声音、二看油漆”他耐心的教导着,“轻敲钢板发出清脆的声音是代表此处在受力,如果油漆出现崩裂就证明此处有大变形,是很危险的征兆。”在30m的高空,他临危不惧,坚持爬到模架最前端,细心交代,不放过任何关键节点。到了中午就在坐在设备的钢筋上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大家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众志成城,认真扎实的进行纵移准备工作,调试液压、开合模板实验、解除锚固……当移动模架行走到位时,已是第二日傍晚。历时2天,移动模架首次纵移顺利完成!当听到项目经理给上级领导满意的汇报时,所有人好像都感觉累了。满意背后的困难、研发背后的艰辛,也许只有我们才知道。也正是这专注、坚韧、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着设备制造公司克服万难,敢于攻坚。
我明白了一件事:敬业会让人出类拔萃。超越平庸,选择完善,精益求精。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卓尔不群,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回报,但求问心无愧;不论公道,但求初心不忘。
“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人生原则。如果你希望成为被需要、被尊重,成为众望所归的成功者,就从当下做起,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工匠。拥有工匠精神,活在当下,强在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