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时间:2019-05-13 08:1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篇: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日期:2007-09-10

查看次数: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山东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共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井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 社区矫正工作要坚持 “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社会参与、维护稳定”的原则,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矫正质量,确保刑罚约有效执行。

第四条 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要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

第二章 矫正对象的接收

第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居住地司法所接收;户籍所在

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 司法所开展矫正工作。

第六条 社区矫正对象主要也括下列五种服刑人员:(一)被判处管制的;(二)被宣告缓刑的;(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四)被裁定假释的;(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第七条 人民法院对罪犯判处管制、单独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宣告缓刑的,应当在判决生效后4日内,将下列材料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一)刑事判决书;(二)执行通知书;"(三)结案登记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第八条 人民法院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决定暂 子监外执行的,应当在作出决定后4日内,将下列材料送达罪犯 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一)刑事判决书;(二)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三)结案登记表;(四)罪犯病残鉴定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第九条 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决定对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看守所或拘役所应当在接到决定后己日内,将罪犯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将下列材料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 :(一)刑事判决书;(二)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三)罪犯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四)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五)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具保书;(六)罪犯病残鉴定表;(七)罪犯出监(所)鉴定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第十条 人民法院对罪犯裁定假释的,监狱应当在假释裁定生效后4日内,将假释裁定书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获公安机关,将下列材料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刑事判决书;(二)假释裁定书;(三)罪犯结案登记表;(四)罪犯出监鉴定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第十一条 监狱、看守所或拘役所对罪犯的主刑执行完毕,仍需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应当在主刑期届满后4日内,将刑事裁定书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将下列材料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刑事裁定书;(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第十二条 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当在接到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送达的法律文书及有关材料后4日内,填写送达回执,加盖印章,分别送达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将收到的回执于3日内送达相关的人民法院、监狱和英萝以上公安机关。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应在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及减刑工作中,责令罪犯在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生效后7日内,到共居住地的司法所报到。原已在社会服刑的矫正对象,由公安派出所将其相关材料复印件移交司法所。

第十四条 司法所应在罪犯报到时为其办理登记手续,并向其告之应遵守的法律规定、规章制度,发放《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罪犯在报到时要如实向司法所汇报个人及家庭情况,并写出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罪犯自登记之日起为社区矫正对象。如主要法律文书不全,可暂不列为矫正对象。

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对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罪犯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脱管失控。

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应根据刑罚执行的程序,对人民法院有关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实行监督;对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的呈报假释和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及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监督,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实施。

第三章 矫正工作

第一节 制定矫正个案

第十六条 司法所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看守所或拘役所送达的各类法律文书及有关材料后,应及时召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研究对矫正对象的矫正方案,并建立矫正个案。第十七条 司法所应指定专人为矫正个案责任人。矫正个案责任人负责对矫正个案的组织和落实,具体做好以下工作:(一)查阅刑事判决书、假释裁定书、罪犯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罪犯出监(所)鉴定表、结案登记表、罪犯病残鉴定表及其它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二)通知矫正对象在指定时间、地点接受谈话询问,并做好谈话记录;(三)邀请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测试、评估并提出矫正建议;(四)走访矫正对象在服刑前的邻居、同学、同事及其近亲属,了解其成长经历、社会交往及生活习惯等情况。第十八条 矫正责任人应针对矫正对象的情况和特点,提出矫正意见和矫正措施,经司法所长同意后填写《矫正个案书》。

第十九条 《矫正个案书》包括以下内容:(一)矫正对象的自然情况、简历、犯罪与刑罚情况、社区矫正种类和期限、身体健康状况、居住地址;(二)家庭主要成员情况;(三)心理测试及矫正建议;(四)矫正措施;(五)考核鉴定;(六)解除矫正意见;(七)宣布解除矫正情况。

第二十条 对患有精神病和年老、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的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可以不建立矫正个案,但要建立档案。

第二节 矫正对象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社区矫正组织应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等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对矫正对象进行管理。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工作,认真遵守有关法律程序,严格履行刑罚执行职责。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矫正对象,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矫正对象,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司法所要与矫正对象的配偶或直系亲属签订协助监督管理协议。矫正对象没有配偶或直系亲属的,可与其所在单位、居住地居(村)民委员会或有能力并愿意协助监督管理和教育的近亲属签订协助监督管理协议。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应积极配合司法所做好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工作。

第二十五条 司法所要责令矫正对象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组织制定的管理制度,实施分类管理,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将矫正对象的行为规范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秩序,确保非监禁刑罚约有效执行。

第二十六条 社区矫正组织应依据法律规定及省里制定的有关制度,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报到、监护、外出、迁居、请销假、会客、公示、申诉、奖惩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司法所要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档案,一人一档,专人管理。档案内容包括矫正对象的判决书、裁定书和执行通知书、矫正个案书、情况登记表、协助监督管理协议书、思想汇报、奖惩情况及其他相关材料。公安派出所应保留未纳入矫正对象的服刑人员档案并同时建立矫正对象档案,其入档材料和保存年限仍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被管制、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和缓刑的矫正对象,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市、区)或者迁居,需事先经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同意并报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第二十九条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第三节 矫正对象的教育

第三十条 社区矫正组织要针对矫正对象的特点,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学习教育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教育计划,并抓好组织和落实工作。

第三十一条 对矫正对象的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文化教育、政策形势教育、认罪服法教育、法律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等。

第三十二条 对矫正对象的教育可采取集体教育、个别谈话教育、走访回访教育、亲属规劝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邀请有关人员作报告、组织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志愿者帮教等多种方法和形式进行。其中,集体教育、组织听报告或参加社会活动,每半年不少于3次(12课时)。

第三十三条 对矫正对象的教育要体现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三十四条 要通过教育,使矫正对象认罪服法,改变不良心理和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上、行为上都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期满后顺利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第三十五条 社区要提供相对固定的学习教育场所和设施。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读书教育基地。

第四节 矫正对象的公益劳动

第三十六条 司法所要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

第三十七条 社区公益劳动要按照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设置,如打扫公共卫生、植树造林、保洁绿化、敬老助残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敬老院、公园、烈士陵园、荚萝扎董村等地建立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基地。

第三十八条 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每月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一般不得少于10小时。

第五节 矫正对象的考核与奖惩

第三十九条 社区矫正组织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山东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的规定,建立对矫正对象的计分考核制度。司法所要设专人负责日常考核、台帐管理及数据统计、上报等工作。

第四十条 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要坚持照章考核、依法依制奖惩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准确及时的原则;奖惩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十一条 要根据矫正对象遵纪守法、思想改造、参加学习和公益劳动、工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并存入矫正对象档案。

第四十二条 对矫正对象的奖励包括表扬,物质奖励、减刑;惩罚包括警告处分、治安处罚、收监(所)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

第四十三条 表扬、物质奖励及警告由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报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减刑的主要对象是被判处管制的服刑人员,由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提出减刑建议,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查同意后,报请所在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审核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在监外执行条件消失后,余刑一年以下的,如符合法律规定的减刑条件,可在收监(所)时由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提出减刑建议,报 安机关审查后,提请人民法院裁定。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服刑人员,除有特殊情况,一般不适用减刑。

第四十四条 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服刑人员在考验期限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公安机关应及时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并通知原判决人民法院。

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在监外执行期间又犯新罪,需要收监(所)执行的,由当地公安机关直接通知其所在监(所)收回;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原执行机关。被剥夺政治权利、管制、宣告缓刑和假释的服刑人员在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第四十五条 被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在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法规或其他相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但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撤销缓刑、假释和收监(所)执行由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将撤销缓刑、假释意见和收监(所)意见及有关材料报县级公安机关,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报原判决人民法院裁定并通知原关押监(所)收回执行。治安处罚由服刑人员居住地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因年老、精神病、身体残疾而不能自理及患严重疾病的矫正对象经司法所批准,可不参加考核。

第六节 矫正对象的社会保障

第四十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有劳动能力的,应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矫正对象原工作单位愿意接收的,可以在原单位工作;有能力自谋职业的,可以在报告司法所后自谋职业;没有自谋职业能力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培训机会并指导就业。

第四十八条 凡符合低保条件的,经民政部门审核后,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规定享受低保待遇。司法所负责向民政部门提供有关情况。

第四十九条 社区矫正组织要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尽可能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在就业和生活中存在的特殊问题或困难。

第五十条 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人民法院宣告缓刑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七节 社区矫正的监督

第五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要根据刑罚执行监督程序,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监督,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实施。

第五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要将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提出纠正意见,或通报有关社区矫正组织纠正。

第五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的刑罚执行、变更及司法奖惩,由矫正对象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实施监督。

第四章 社区矫正的解除

第五十四条 被判处管制、单处或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服 刑人员执行期满,且未重新犯罪的,在其执行期满前30日,由 其写出自我总结,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由公安派出所通知本人,并 向其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或者恢复政治权利。

第五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的服刑人员考验期满,且未重新犯罪的,由其写出自我总结,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由公安派出所向本人宣布考验期满,井通报原判决的人民法院。

第五十六条 保外就医人员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且 刑期未满的,由其写出自我总结,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做出病情等鉴定,并同原批准机关联系,予以收监(所)。

第五十七条 被裁定假释的服刑人员考验期满,且未重新犯罪的,由其写出自我总结,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由公安派出所向本人宣布原判刑罚执行完毕,并通报原裁定人民法院和原执行机关及共亲属、原工作单位。

第五十八条 在公安派出所向服刑人员宣布解除管制或者恢复政治权利、缓刑和假释考验期满的同时,由司法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

第五十九条 社区矫正对象因重新违法犯罪被依法惩处的,或严重违规被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所)执行的,自收监(所)或羁押之日起,自然解除社区矫正。第六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正常死亡的,由相关医院出具死亡证明。对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死亡的,公安派出所要将死亡情况于7日内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办理。

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自然解除社区矫正。

第六十一条 恢复对象依法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期满后,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在5日内,分别向矫正对象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公安派出所和安置帮教工作站(司法所)送达《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通知书》等相关材料;街道,(乡镇)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时,及时发给其由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盖章的《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证明书》。矫正对象应在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期满后7日内,到居住地安置帮教工作站(司法所)报到,由街道(乡镇)安置帮教工作站(司法所)接茬进行安置帮教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六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浅谈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浅谈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自2003年开始试点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自2008年我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深刻体会社区矫正制度体现出的发动整个社会力量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将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一大亮点。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不需要监禁或不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目前我国适用的主要是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暂与监外执行五类罪犯)置于社区之内,遵循社会管理规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改造,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尽快、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所采用的是开放型的、更注重思想改造效果的改造方式。这一改造方式,较之传统刑罚执行模式,具有较大的社会优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国家刑罚体系完善的表现。

一、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明显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也是刑法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以人为本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就是把任何一个人都作为同等的人来看待。罪犯也是人,也有其人格的尊严,也追求其自身的自由和幸福。对于犯罪人的关怀不再是一种恩惠,而是法制国家一项义务性的社会任务,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社区

矫正制度的实施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社区矫正体现了一种社会宽容精神。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正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之上。社区矫正工作正是对实施了反社会行为的罪犯,国家和社会并不抛弃他们,而是宽容地给予他们重返社会的希望和机会,并且为罪犯的矫正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使矫正对象在宽容中感受社会关爱。

(二)社区矫正体现了人性关爱的理念。罪犯尽管危害了社会,被判罪服刑,但他也有与正常人一样的需求和情感。社区矫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罪犯的需求和情感。一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渴望自由的需求。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是在社区环境中对罪犯进行监管和矫治,罪犯并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二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的情感寄托。罪犯如果被判刑入狱,就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导致家庭生活残缺,婚姻关系名存实亡。而社区矫正使罪犯保持家庭生活的健全和婚姻关系的稳定,从而使其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促使罪犯更加珍惜家庭的温馨,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将有利于维护罪犯的婚姻和家庭稳定,减少家庭矛盾,并能在生活上兼顾到家庭,提高他们对家庭的亲和力,促使犯罪人安心服刑,从而加速罪犯的自我改造。

(三)社区矫正体现了刑罚“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基本原则。我国刑罚的本质就是通过剥夺罪犯的自由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等惩戒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说,所有的惩戒只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使罪犯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犯

罪学理论表明,犯罪人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是帮助犯罪人改过自新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任何其它力量都不能取代的改造力量。社区矫正的实施可以让罪犯继续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塑造罪犯的“社会人格”,可以避免监禁矫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监狱化”人格的出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Sykes指出监禁刑会给受刑人带来五大痛苦:自由之剥夺、物质与接受服务之剥夺、异性关系之剥夺、自主性之丧失和安全感之剥夺。这些痛苦对服刑犯的人格和自我价值感构成巨大的威胁,极易造成自律力萎缩、意志力丧失等“监狱化”人格现象。过度使用惩罚手段,还可能会使犯罪人放弃改过迁善的机会。因此,罪犯的监狱化是同罪犯的再社会化相抵触与背弃的过程,对罪犯人格的塑造和重返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阻滞作用。而在社区矫正的罪犯不会受到监狱环境的感染,健全的家庭生活,稳定的就业,正常的休闲活动,加上适度的社会监督,可以较好地矫正罪犯的反社会人格,从而使罪犯顺利地融入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目标。

二、效益价值突出

(一)有利于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财政资源。开展社区矫正,既有利于监狱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矫正那些只有在监禁条件下才能改造好的犯罪分子,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那些不需要监禁的罪犯在社区中实施社会化,还可以防止严重犯罪分子与其他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提高对所有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减少行刑的成本。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财政资源并不宽裕,用钱地方甚多,而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底线的刑罚执行,更是不可或缺的投

入点,所以更能应忽视刑罚执行的经济性,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地预防、控制、警示犯罪的最大社会效益,使刑罚执行成本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监禁刑的执行成本要比非监禁刑高得多。根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监狱共超押罪犯近30万人,而关押改造一个罪犯的年费用也已突破7000元,仅这一项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部开销。监狱超押严重,给监狱的管理、犯人的教育等都带来巨大的困难,致使有限的监狱经费入不敷出,包袱越背越重,远远不能满足监狱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正常需要,迫使部分监狱偏离自身的性质而过度地追求创收。这种现状既造成国家财政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也降低了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社区矫正则是将符合条件的部分罪犯放置在社区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约束,将监管费用分散转嫁到整个社会,由社会正常周转补给,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刑罚执行成本,缓解了监狱的压力,使对确需监禁矫正对象的资金增加,不仅是解决监狱超押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监禁罪犯的改造质量。

(二)有利于解决服刑人员的经济困难。一般来说,监狱往往只注意安全和秩序,服刑人员在狱中能够学到的在社会上生存所需的劳动技能非常有限,即使有部分羁押、监管场所也提供了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刑人员在刑罚强制的条件下被迫接受教育,由于逆反心理的影响,其效果通常是十分消极的。况且,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新事物更新周期短,如果与外部社会隔离较长的一段时间后,由于监管制度的弊端,使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对新事物的独立

动手能力乃至谋生能力变弱,这对其本人日后的生活和整个家庭都可能产生长期的负面,甚至,可能会增大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产生报复社会或因为生活所迫重新犯罪的几率。实行社区矫正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犯罪人人身自由的限制,使其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果改造好了,则可以达到人性的复归,学到有用的知识,培养劳动技能,打好生活基础。通过社区矫正,可以使其在社会上从事正当的职业并获得报酬,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并且能为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解决家庭生活上的困难,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民主与法制建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矫正的本质就在于对犯罪人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架起再社会化的桥梁。犯罪人教育改造质量的好坏,他们走向社会之后是否真正认罪服法以及是否重新犯罪,关系到社会及公众的安全,进而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在矫正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行矫正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使社区矫正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篇:山东省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规范

山东省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规范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保证刑罚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组织开展社区矫正执法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适用、变更社区矫正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再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

县(市、区)司法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执法工作。

第四条

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依法规范、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的原则。

第二章

交付与接收

第五条

对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核实罪犯的居住地,在向罪犯宣判时或者罪犯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以内到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报到,以及逾期报到或者不报到的后果,并及时通知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做好接收准备。

书面告知书一式三份,人民法院、监狱或者看守所留存一份,随法律文书送达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一份,发社区矫正人员一份。

第六条

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在判决、裁定生效后十日以内,向罪犯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送达法律文书,同时抄送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送达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

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送达或者当面移交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罪犯病残鉴定表、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监狱、看守所应当送达或者当面移交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复印件)、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审批表、罪犯病残鉴定表、出监(所)鉴定表、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对裁定假释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送达裁定书、执行通知书、证明书(副本)、罪犯出监鉴定表、原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原刑事判决书(复印件)、原执行通知书(复印件)、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

第七条 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在收到法律文书后五日以内送达回执,并将法律文书复印一份送交司法所。

第八条

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对报到的社区矫正人员核实身份,办理登记手续,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发放社区矫正人员须知,告知其三日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在规定时间内未送达或者不齐全的,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先行登记,同时书面通知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五日以内送达或者补齐,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对居住地不属于本辖区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通报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并退回相关法律文书及材料。

第九条

监狱、看守所应当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押送到居住地,与县(市、区)司法局办理交接手续,并通报其教育改造情况;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服刑地在省外、需要回省内实施社区矫正的,省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接到服刑地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书面通知后,应当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在办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交接手续时,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通知其家属或者保证人到场。

第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到县(市、区)司法局报到的,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组织查找,通报决定机关和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第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入矫宣告。县(市、区)司法局可以组织社区矫正人员集体入矫宣告。

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入矫宣告不公开进行。

第三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奖励条件或者具有处罚情形的,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依法定程序提出奖惩意见。

第十四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督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被裁定假释、宣告缓刑的社区矫正人员一般不适用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同时依法相应缩减假释、缓刑考验期限。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督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教育矫正各项活动;积极参加社区服务,达到规定时间。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五)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突出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贡献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六)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特别突出表现的;

(七)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依据办理减刑案件有关规定,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市司法局审核同意后提请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依法作出裁定,并将裁定书及时送达居住地市司法局;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司法行政机关减刑建议书和人民法院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减刑的,还应当抄送原批准、决定机关。

第十五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假释条件的,由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依据办理假释案件有关规定,提出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市司法局审核同意后提请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中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建议书和相关证明材料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依法作出裁定,并将裁定书及时送达居住地市司法局。

司法行政机关假释建议书和人民法院假释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原批准、决定机关。第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所向县(市、区)司法局提出给予警告处罚建议,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县(市、区)司法局审核后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十五天以内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第十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区)司法局向居住地同级公安机关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七日以内作出处理意见,并将处理结果及时书面通知县(市、区)司法局: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较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十五天、不满一个月的;

(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县(市、区)司法局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以及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十八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依法作出裁定,并将裁定书及时送达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和人民法院裁定书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十九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以内依法作出决定,并将决定书及时送达县(市、区)司法局: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收监执行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条

县(市、区)司法局提请收监执行的卷宗应当包括:撤销缓刑、假释或者收监执行建议书,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审核表,历次受惩处的法律文书,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的证明材料,社区矫正人员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复印件),其它相关材料。

第二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的,脱逃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在收监执行建议书中说明情况,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对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民法院在决定收监的同时,应当确定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具体时间;对于监狱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被收监后,所在监狱或者看守所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建议书,由人民法院审核裁定。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社区矫正人员采取刑事拘留、强制隔离戒毒、治安管理处罚、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等措施后,应当在五日以内向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书面通报情况。

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限内再犯罪或者被发现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由审判新罪的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并在判决书生效起十日以内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

第二十四条

对收监执行的罪犯按照下列规定办理交付手续:

(一)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决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二)监狱管理机关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三)公安机关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在逃的,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捕。

第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决定对社区矫正人员不予减刑、假释或者收监执行的,应当以决定书的形式将案卷退回司法行政机关,并在决定书中说明理由。

第四章 解除矫正与终止矫正

第二十六条

社区矫正期满前三十日以内,司法所应当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写出个人总结,根据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提出安置帮教建议。

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并向安置帮教工作部门转交材料;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解除宣告不公开进行。第二十八条

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在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矫正之日起十日以内,将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送达批准、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第二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应当终止社区矫正,同时在执行档案中注明终止矫正的原因、时间,并附相关材料。

县(市、区)司法局应当自社区矫正人员死亡之日起十日以内将社区矫正人员死亡通知书送达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章

第三十条

本规范中所称的“居住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社区矫正人员在居住地有固定居所且能够连续居住一年以上;

(二)社区矫正人员在居住地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根据上述标准不能确定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户籍地视为居住地。

第三十一条

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人员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

第三十二条

本规范由省司法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规范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标准)

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实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规定和《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我省卫生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与业务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继续医学教育(含中医药继续教育,下同)是卫生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三条继续医学教育是继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教育。其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第四条我省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完成毕业后医学教育或具有中级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卫生技术人员,以及未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化培训的各类初级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第五条各级卫生、人事行政部门应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领导,并提供条件和制度上的保证。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院校和学术团体应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好落实。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打破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充分利用各种卫生和医学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规划、领导和管理。

第七条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在省卫生厅、人事厅的领导下,负责全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组织管理。委员会由省卫生厅、人事厅、有关市卫生局、高等医学院校、学术团体和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

l、拟定全省继续医学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

2、依据继续教育有关规定,制订实施细则和相应政策措施;

3、负责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组织申报、初评与推荐;负责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省卫生厅批准、公布的依据;

4、负责省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的初评、推荐。负责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的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省卫生厅批准和公布的依据;

5、组织和指导继续医学教育文字、声像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工作,负责开展远程教育;

6、对全省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若干学科组和省继续医学教育中心。办公室负责全省继续医学教育的指导协调、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学科组由专家组成,负责相应学科专业的继续教育业务指导工作。省继续医学教育中心负责承担委员会及办公室交办的事务性、技术性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市要加强对本地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贯彻落实省继续医学教育的计划与要求。各县(市、区)和有关医疗卫

生单位应做好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考核、登记等管理工作。

第九条各单位要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卫生技术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服从所在单位的安排,接受考核。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和本单位规定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后,有义务更好地为本单位服务。

第三章内容和形式

第十条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应以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注意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并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卫生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学等有关内容的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第十一条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以短期培训、业余学习和自学为主,主要有: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远程教育、业务考察、临床进修、实地指导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为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教材、学术报告,以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获得科研立项、奖励等亦视为参加继续教育。

第十二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继续医学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将认可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学科专业公布,供卫生技术人员选择参加。

第十三条经审批认可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卫生部公布;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由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评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由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省卫生厅、人事厅公布;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由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市卫生局、人事局公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医学院校应积极申报和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第四章考核

第十四条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继续医学教育对象任职期限内学分可以累计计算,平均每年取得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不得低于25分,当年所获学分不得低于20分。学分的授予与管理应严格执行《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继续医学教育实行考核登记制度。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主办单位负责考核并授予相应学分,卫生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按规定进行学分审核登记。

第十六条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实行验证和任期合格证制度。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各单位负责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考核验证;卫生技术人员任职期满,由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进行任期考核,合格者发放全省统一印制的继续医学教育任期合格证书。

第十七条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卫生技术人员考核合格、技术职务聘任、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条件之一。

第十八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应列入单位工作目标和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作为单位年终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内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第十九条建立继续医学教育的评估制度。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定期对各市、各有关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上报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或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

第五章奖惩

第二十条各级继续医学教育主管部门对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对违反本《细则》及有关规定,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不力的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对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技术人员,要视情节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考核不合格或缓聘、低聘、解聘卫生技术职务和不准参加相应技术职务资格考试、不予执业再注册的处理。

1、不服从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安排的;

2、未达到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修业不合格的;

3、学习期间违反办学单位的有关规定和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

4、未获得规定学分数的;

5、在学分登记、和任期考核中弄虚作假的。

第六章经费

第二十三条继续医学教育的经合,采取国家、单位、个人等多渠道筹集的办法解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各单位用于继续医学教育经费不能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卫生技术人员本人也应承担一定的费用。提倡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继续医学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举办单位,可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收取合理学习费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细则之前所制定的有关继续医学教育规定,与本细则相抵触的条款,以本细则为准。

第二十六条未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各类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学时制,即每年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96学时,经考核合格即为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二是参照执行《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

第二十七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在此之前开展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及所登记学分仍认可有效,不再重新核实、登记。

第二十八条本细则由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

宁化县自2011年9月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收符合要求、条件成熟的社区服刑人员168名,其中解矫25名,在矫143名,无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各项流程,严肃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根据省司法厅要求,今年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宁化县司法局认真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下发了《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创新工作举措,采取五项措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无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

一是规范化社区矫正各项流程。不断探索总结社区矫正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做法,严格按照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制定了《宁化县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对社区矫正衔接、矫正执行、矫正解除等重要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统一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和要求。

二是规范运用好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手段。2012年,积极开展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工作。各司法所均安装并使用上政务外网,并及时运行好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两套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同时,县司法局正在积极与县电信部门联系,做好对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实时管理的准备工作。

三是规范审前评估调查工作。县矫正办在接到法院、监狱的委托调查函后,及时下发居住地司法所,并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深入相关社区、单位、家庭、学校、派出所等进行调查工作,规定时间内形成调查结论后报县矫正办审核,由局分管领导签批,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确保审前调查工作规范开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接受各地人民法院和监狱的审前调查委托函16人次,调查16人次,有力的推进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四是规范奖惩制度。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下发后,县司法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各司法所学习,并积极运用于日常监管过程中。司法所在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矫正要求时,立即严厉批评社区服刑人员并要求其不再违反矫正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所上报县矫正办给予处分。目前,已对2例违反日常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警告处分。通过规范奖惩制度,让社区服刑人员明白社区矫正的严肃性,也利于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五是加大培训力度,规范矫正队伍。提高司法工作人员执法水平和开展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条件。积极结合今年省厅“规范化管理年”建设的要求以及市局文件,多次组织司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60余人次。通过培训,使司法所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正确地运用矫正工作方法和技巧,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的工作需要。同时,县司法局正在积极向上级领导请示,并与有关部门相协调,努力做好我县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配备工作。

大排查、走访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工作的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进一步落实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各项工作措施,丰富教育矫正形式,拓展安置帮教渠道,提高社区矫正质量,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努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金凤

区司法局从5月4日至5月31日,在辖区范围内对在册的158名刑释解教人员和122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一次“大走访、大排查、大帮教”专项活动。

为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金凤区司法局于5月4日召开各司法所全体人员、社区矫正警察会议,专题部署安排此项工作,制定下发《金凤区司法局关于结合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大走访、大排查、大帮教专项活动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心组织,迅速开展排查走访活动。各司法所要组织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走访,确保不漏一人;要对重点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走访记录,并落实好帮教措施;对排查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重点问题要及时上报。二是讲究方法,真正取得开展活动的主动权。各司法所要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注意工作态度,避免引起当事人及其亲属的误解和抵触,并结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帮助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和矛盾纠纷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服务,努力营造开展此项活动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线,摸准社区、村(居)、工厂、企业影响稳定的主要问题和监管帮教工作中的漏洞,并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业务,主动作为,强化职能,整合资源,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提供法律服务,进行法制宣传,为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

定积极发挥作用。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排查走访活动,确保此项活动有效开展。

目前,排查、走访、帮教活动正在有序进行。通过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行之有效的各项工作,为确保辖区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载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是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是中央提出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中央批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

    关于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

    社区矫正工作心得体会

    多一份关怀,多一度温暖从教育系统进入司法行政系统两年了,但我感觉到恍若昨天。尤其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让我觉得仿佛依然坚持在教育战线,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受教......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一、矫正衔接 1、人民法院对依法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判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

    浅谈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社区......

    社区矫正工作经验交流

    社区矫正从“心”开始“从现在起,请你自觉接受司法所管理,接受监护人的监督、帮助和管理,遵守法律法规。”4月27日,家住酉溪镇黄家堰村的社区矫正人员张某与其监护人和村主任付......

    2013社区矫正工作小结

    天子湖镇2013年社区矫正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社区矫正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司法局和公检法等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按照“衔接好、监管好、引导好”的工作思路,扎实有......

    浅议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浅议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宁海县司法局跃龙司法所 朱世余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方式的总称,它是指将特定对象的罪犯放入社区,让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