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1

时间:2019-05-13 08:2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1》。

第一篇: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1

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

我县属纯山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山峰、崮较多,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等分布广泛。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防灾减灾形势非常严峻。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地、州)、县(市、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01号)和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关于迅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临国土资发[2010]86号),结合我县实际,经蒙阴县国土资源局、蒙阴县气象局、蒙阴广播电视台三家共同商定,决定自2010年起,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实施共建,协议如下:

一、参照国家级和省级模式,建立蒙阴县国土资源局、蒙阴县气象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系统,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不断改进完善预警预报的技术水平。

二、蒙阴县气象局负责在遇有重要降雨过程时及时向县国土资源局提供未来天气预报和过去24小时雨情资料,所提供资料须于当日15时20分前发送到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数据共享平台上。

三、蒙阴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结合县气象局提供24小时降雨监测点降水量资料,未来24小时预报雨量等数据,负责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结果在当日16时前发送到县国土资源局、县气象局数据共享平台上。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技术方法和业务平台,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

四、蒙阴县气象局根据双方联合确定的未来24小时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等级、图示,负责预警预报播放前的制作,并报送蒙阴县广播电视台。

五、蒙阴广播电视台负责将县气象局制作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在蒙阴县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中播放,并在其它频道天气预报栏目及重播中时播放。

六、蒙阴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根据发布对象各自通过手机短信、传真、电话等形式发布到有关单位、领导、相关责任人。

七、蒙阴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广播电视台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全力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蒙阴县国土资源局(盖章)负责人:

气象局 蒙阴广播电视台

(盖章)(盖章)负责人: 负责人: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一日

蒙阴县

第二篇: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使震区山体普遍松动,岩层变形、断裂,加之汛期降雨过程较多,随时可能发生新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全省在防范地质灾害方面的形势显的更加严竣。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央领导曾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

指示和部署。

作为国土资源部门在防范地质灾害工作上已形成刻不容缓之势,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对辖区内灾害隐患点分布、发育等状况,应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预见性的分析能力,贯穿整个防范地质灾害工作过程,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应当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恢复和重新建设工作,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能较好地为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技术支撑,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目的。

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普查工作,为群测群防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地质灾害调查范围和监测选点应坚持“四必须”。一是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的必须设点;二是对村庄、集镇、厂矿和居民点构成威胁的必须设点;三是威胁公路、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必须设点;四是威胁重大基础建设的必须设点。

注重地质灾害调查注重科学评估。对普查出的隐患点要展开综合分析,并进行科学的评估,对潜在的危险要作出科学判断,对隐患点的危险程度提出搬迁避让、撤离避险、监测预警等具体建议,及时提供给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以便制定出科学的防治措施。

加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文件和条例规定,搞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要突出“群测群防、群专结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坚持好“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应急治理与常治理相结合,突出应急治理原则;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原则;四是坚持当地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实行辖区负责的原则。

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点所在乡(镇)、村、组及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单位,单位一把手为直接责任人,成立监测组,成员由乡(镇)、村、组、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和受威胁群众共同组成,并设置电话、传真等通讯设备。监测组设立后要迅速与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实现对接,形成县、乡(镇)、村、组、监测点“五位一体”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系统。县、乡(镇)、村、组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组织对监测人员进行监测知识培训,使他们达到能正确监测、判断灾害发生前的各类迹象和全面掌握灾情速报以及应急防灾、救灾和预警发布等方面的常识。

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对滑坡、地裂缝一般采用滑坡预警伸缩仪和裂缝报警器等,还应结合人工巡视地貌、地表植被和标志物的各种微细变化,汛期要24小时强化监测。对监测信息反馈和处理,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监测数据、信息收集汇总,上报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便进行科学安排部署。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并上报上级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工作。

继续建立健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制度、地质灾害查询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等制度。

建设群专结合预报预警系统

国土资源部门要实行归口管理和指导乡(镇)、村、组、监测点四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主要负责监测资料和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要积极与气象、水利部门紧密配合,综合气象、水文数据和监测资料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科学预测,及时向相关乡(镇)、村组和有关单位发出预警通知。要负责组织各乡(镇)、有关单位编写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上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要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和定期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包括村组监测员)进行业务培训。

应注重的四个环节

注重主动服务意识。当地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国土资源部门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针对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需求,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与服务对象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主动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参与排危除险工作,努力提高防范地质灾害工作的整体效用。

注重经费投入。一是政府要加大对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配备交通工具,测量、监测仪器、电脑等设备和必须的工作经费;二是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地质灾害监测、防治项目及经费,保证监测、防治工作顺利

进行。

注重知识结构搭配和业务知识培训。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体系组建事关重大,隐患监测点监测员应尽量选任有较强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和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年青人。有针对性地对监测员在识灾、防灾知识和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等方面进行业务知识强化培训,工作人员各方面素质强硬了,才能有利于整个系统正规、高速化运作。

注重监测数据统计信息化、网络传递快速化。监测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点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等,要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在信息系统中,以确保网络传递快速化,监测数据最好以曲线、图表等形式体现,为隐患点发展趋势分析提供依据。

第三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总结会发言材料(范文)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发言材料

气象台

曾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株洲市气象局与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在这里联合召开2010年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气象台的关心与厚爱,给了我们汇报工作的机会。

2010年汛期我市遭遇了7轮大范围、长时间的大暴雨的袭击,全市4~6月总降雨量为834.7(株洲)~1120.4mm(醴陵),各县市均偏多或异常偏多,其中株洲、茶陵、炎陵偏多42%~49%,攸县、显著偏多73%;醴陵异常偏多84%。强降雨主要集中在5~6月。强降水导致我市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据株洲市国土资源局统计,由于受强降水的影响,在我市引发了大小不一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达720多处,呈现出了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的特征。我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在今年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各级政府与国土资源部门接到气象预警预报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应对,多次成功避险,使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总结2010年我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早部署、早准备

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始于2004年,由于株洲市是我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点之一,特别是我市南部多年来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比较严重。为此,2007年中国气象局与湖南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湘东南暴雨山洪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其中株洲市地质灾害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就包括在这个项目建设范围之内。2008年年初,株洲市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与预警项目开始启动。筹积资金,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雨量站,研究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等多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到2010年,全市范围内建成区域自动雨量站达160个,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点,隐患点所在乡镇均安装有区域自动雨量站。与此同时,我台开始着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的研究,2008年与2009年由气象部门根据强降水的情况,结合我市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概况进行预报,发布范围较小,主要针对决策机构进行气象方面的服务。2010年3月,株洲市国土资源局与株洲市气象局联合发文,强调加强全市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并通过两家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工作方案;4月开始,强降水发生时,两家联合正式对外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二、国土、气象联合,科学预警

株洲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建立在全市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国土资源局相关的技术专家对全市地质环境背景、全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比较了解。我台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株洲市国土局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结合我市强降水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出株洲市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每当有强降水将要发生时,根据模型对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将得到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与国土资源局的专家进行会商,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消息;地质灾害出现后,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我台专业技术人员在得到反馈的信息的时候进行总结分析,修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力争地质灾害科学预警预报。两个部门的专家在今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势联合,尽职心尽责,为地质灾害的科学预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敬岗爱业,工作严谨、操作流程规范

国土、气象两家都有一支技术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的干部队伍,他们敬岗爱业,工作严谨,讲求高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我局的易局长、周局长、鲁局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多次专题会议进行布臵安排。在今年两家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国土局的伍海主席、监测站的傅坚站长等同志的工作作风感染着我台的干部职工,促使我台全力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做得最好。年初,两家为了把今年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做好,于3月份联合制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方案,根据方案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制度了预报会商制度,预报签发制度,预报呈阅制度,制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流程等,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的顺便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预报预警准确及时,服务与宣传到位

2010年全市出现7轮强降水,经双方专家会商后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呈阅件20期,这20期地质灾害预警消息准确预报出了2010年汛期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这20期预报预警信息我们均通过电子邮件与传真,送纸质文件的方式传送到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与决策机构领导的手中。每当地质灾害预 报预警消息发布或者强降水出现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均以双方的名义,通过湖南省气象手机短信平台发布手机短信,提醒公众注意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整个汛期通过全省手机短信平台共发布手机短信多达520万人次;另外通过株洲市气象局短信平台向全市地质灾害预警用户发布预报预警、传达重要应急措施等达8000人次;通过株洲市气象局固定电话96121主叫平台进行主叫服务,全年达410万门次;通过株洲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法制频道、生活频道等媒体发布强降水消息与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消息达60余次;通过株洲市电台新闻综合频道、交通频道发布强降水消息与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消息达40余次。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报道与服务方式,使我们的预报预警信息能及时送到各位领导或决策者手中,及时送到灾害易发点居民手机,充分地发挥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五、应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面对今年一轮紧接一轮的强降水与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株洲市气象局与株洲市国土局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今年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的开展。我台在汛期均执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每当有强降水发生时,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运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强降水出现的情况及时与国土资源局进行会商,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消息;国土资源部门每当有强降水发生时,除了与气象部门进行会商,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以外,他们还加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区域的巡查与排查,每当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时候,气象、国土、防汛及各级政府部门立即作出联动反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各种应急措施,有效地发挥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在地质灾害防御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由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时,各部门应急措施得力,2010年株洲市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群测群防,成功地避让了多起地质灾害发生所带来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典型避让事例一:醴陵市国土资源部门“成功预警山体滑坡,安全撤离无一伤亡”。继2010年6月19-20日全省性的特大暴雨之后,6月23—24日我市又迎来一场特大暴雨,强度大范围广,来势凶猛。由于前期降水多,土壤含水率高,株洲市气象局准确预报出这一轮强降水的时候,敏感地觉察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23日下午强降水来临前,马上与株洲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商,根据会商结果,联合发布第十五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消息,23日晚强降水如 期而至,24日凌晨,双方再次发布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根据6月23日下午16时及24日凌晨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相关单位与部门领导认真履职,及时安排人员对西山街道办事处万宜村耿塘组23户116人进行疏散,成功躲过一场中型泥石流灾害,有效避免了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典型避让事例二:炎陵县国土资源局6月21日和24日,在接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以后,积极组织人员加强巡查和灾险情调查,分别发现三河镇星光村潘小林和水东村井湾霍友生、邓学林等5户26人受到了灾险情严重威胁,分管副县长和局领导亲自带队到现场,组织动员受灾险情严重威胁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区避险。

典型避让事例

三、株洲市国土局石峰分局6月23日接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消息后,加强巡查,24日发现株洲海利化工(原市烧碱厂)职工大楼后石峰山山体滑坡,严重威胁了滑坡体下方100名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和石峰分局应急机构和相关技术人员立即出动,认真勘察。在随后区政府组织的应急处理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的一系列应急处理建议全被采纳,并及时转移和安臵了100多名群众。

六、存在不足的地方

1、株洲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尚未建成。从2008年开始我市着手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但由于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平台一直处于筹建阶段。因此现阶段我市的预警产品仅限于文字描述,图形输出缺少统一的软件平台的支持。

2、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很难做到定量细化。2010年地质灾害的特点是点多、面广、规模小、损害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要定量细化到隐患点或灾害点,技术上很难实现。因此我们的预报预警仅限于面上的等级预警,起到一个提醒预防的作用。地质灾害预警发挥作用必须各级联防,群测群防,结合相应的应急措施才能有效发挥起它的作用。

3、缺少对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由于缺少对灾害的评估,气象部门与国土部门意见分岐的时候,我们多采纳国土部门的意见来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多渠道进行预防,确保损失降低到最低,这样的话势必导致空报的次数增多,从而导致决策过程中,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浪费。

2010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发挥了气象预警在 地质灾害防治中防灾减灾的作用。但这仅仅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离领导及社会对气象预警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任重道远,今后的工作中,我台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加强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加强与国土资源局的进一步合作,创新举措,上下求索,把我市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第四篇:池州气象预警预报竞赛试题1

(一)填空题

1、用运动学方法预报气压系统的移动,槽向变压(梯度)方向移动,椭圆形高压的移向介于变压(升度)方向和系统的长轴之间。

2、东北冷涡天气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为冷涡在发展阶段,其温压场结构并不完全对称,所以它的(西部)常有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在地面图上则常常表现为一条副冷锋南移,有利于冷涡的西、西南、南到东南部位发生(雷阵雨)天气。

3、暴雨落区预报主要考虑的部分指标是:(1)对流不稳定指数,(K>=35)区。(2)低空急流(辐合)与高空急流辐散重叠区。

4、锋面理论认为:锋面的产生可以由不同的动力过程引起,因而在大气中会出现不同的锋面,如(高空锋)、低空锋、(准静止锋)以及其它不同类型的锋面。

5、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6、大风指气象站在定时天气观测时次任意一次观测到(2)分钟或有自记气象仪器任意(10)分钟记录到的平均风力达到6级(10.8)米/秒或以上,或者瞬时风力大于等于17米/秒;

7、强风暴(如飑线)出现在强的(对流层中高层悬垂回波),对流层中层(界弱回波)、下层(勾状回波)的环境中。

8、多普勒天气雷达主要由(雷达数据采集系统RDA)、(雷达产品生 成器RPG)和主用户终端PUP三大部分构成。

9、我国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方式主要采用(体扫描)方式,目前的体扫方式有三种,分别是(VCP11)、VCP21和VCP31。

10、根据雷达回波形态,可以将对流风暴分为(普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和(飑线)。

11、地面锋线总是在高空锋区的_________一侧。答案:暖区

12、根据热成风关系,地转风随高度逆转时,气层中有__________平流。答案:冷

13、应用天气系统的外推法时,应注意只有当大气运动处于相对______________的状态时可用。答案:稳定

14、根据平均温度平流的作用,地面气旋和反气旋中心是沿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的。答案:热成风

15、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是两个大洋上的______________。答案:暖性高压脊

二、选择题

1、在制作暴雨预报时,分析垂直运动方面重点考虑哪一层等压面(C)。A、地面 B、850hPa C、700hPa D、500hPa

2、高空西风急流是指(a)的西风大槽前的西风急流。A、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 B、对流层上部 C、平流层下部 D、对流层中部

3、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动力性高压,它控制的范围内是比较均匀的()气团,大气基本为()状态,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a)

A、暖、正压 B、暖、斜压 C、冷、正压 D、冷、斜压

4、积云垂直输送的结果会产生两个明显的作用,一是使对流层中上部(),这有利于台风高层暖心的发展;同时使对流层下部()。这反过来又抑止了积云对流的进一步发展。(b)A.变冷变干、变湿变暖 B.变干变暖、变湿变冷 C.变干变冷、变湿变暖 D.变湿变暖、变冷变干

5、锋区(锋面)是两个(a)不同的气团之间的过渡区。A.密度 B.温度 C.性质

6、控制大气环流的最主要因子是太阳辐射、(c)、地表非均匀(海陆与地形)与地面摩擦。

A.地面长波辐射 B.地球引力 C.地球自转

7、涡度是表征空气运动旋转(a)的物理量,正涡度反映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

A.强度与方向 B.强度 C.方向

8、影响大气运动的有气压梯度力、(c)、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 离心力。

A.重力 B.科氏力 C.引力

9、新一代天气雷达能够测量降水粒子(b)A.水平速度 B.径向速度 C.垂直速度 D.速度

10、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是指:(a)降水量将达50mm以上,或已达50mm以上降雨可能持续持续。

A.3h B.6h C.12h D.24h

11、下列哪个不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主要应用领域(a)。A、沙尘暴的探测和预警 B、强对流的探测和预警 C、降水估计

D、改进数值预报模式的初值场

12、蒲氏风力中6级风的平均风速是(d)m/s。

A.13.0~15.0 B.8.0~10.7 C.9.0~12.1 D.D.10.8-13.8

13、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a)hPa层上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环流系统。

A.100 B.300 C.500 D.700

14、在制作暴雨预报时,分析垂直运动方面重点考虑哪一层等压面(C)。A、地面 B、850hPa C、700hPa D、500hPa

15、高空西风急流是指(a)的西风大槽前的西风急流。A、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 B、对流层上部 C、平流层下部 D、对流层中部

16、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动力性高压,它控制的范围内是比较均匀的()气团,大气基本为()状态,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a)

A、暖、正压 B、暖、斜压 C、冷、正压 D、冷、斜压

17、积云垂直输送的结果会产生两个明显的作用,一是使对流层中上部(),这有利于台风高层暖心的发展;同时使对流层下部()。这反过来又抑止了积云对流的进一步发展。(b)E.变冷变干、变湿变暖 F.变干变暖、变湿变冷 G.变干变冷、变湿变暖 H.变湿变暖、变冷变干

18、锋区(锋面)是两个(a)不同的气团之间的过渡区。A.密度 B.温度 C.性质

19、控制大气环流的最主要因子是太阳辐射、(c)、地表非均匀(海陆与地形)与地面摩擦。

A.地面长波辐射 B.地球引力 C.地球自转

20、涡度是表征空气运动旋转(a)的物理量,正涡度反映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

A.强度与方向 B.强度 C.方向 21.急流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等于

,它的水平切变量级为每百千米,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

A.12m∕s 10m∕s 1~5m∕s B.15m∕s 5m∕s 1~5m∕s C.20m∕s 15m∕s 5~10m∕s D.30m∕s 5m∕s 5~10m∕s

22.在地球大气中的传播是卫星对地遥感探测的基础。

A.反射 B.发射 C.电磁辐射 D.散射

23.在卫星红外遥感中,主要选用 通道探测表面特征。A.大气CO2吸收带 B.水汽吸收带 C.大气窗区 D.臭氧吸收带 24.云图

见的云

系有。A.B.C.锋面云带、气旋云系、盾状云系、云团、逗点状云、云线 D.25.雷达定量估计降水的误差主要是因为。A.Z-I关系不稳定 B.计算方法精度低 C.单部雷达探测范围有限 D.雷达难于精确测量参数

三、多项选择题

1、强对流云团一般是在一定的大尺度背景的天气系统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这些天气系统的云系主要变现为(abd)A.锋面切变云系 B.低涡云系 C.暖锋云系 D.冷锋低槽云系

2、台风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abd)

A.海面水温在26~27℃以上 B.初始扰动 C.一定的非地转偏向力 D.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小

3、大气环流的季节性突变在以两个下时间(ad): A 6月 B.3月 C.9月 D.10月

4、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热带和副热带天气系统有:(ABCEF)。A、西太平洋副高 B、大陆副高 C、ITCZ D、东亚大槽 E、东** F、台风 G、西南涡

5、强对流云团一般是在一定的大尺度背景的天气系统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这些天气系统的云系主要变现为(abd)A.锋面切变云系 B.低涡云系 C.暖锋云系 D.冷锋低槽云系

6、台风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abd)

A.海面水温在26~27℃以上 B.初始扰动 C.一定的非地转偏向力 D.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小

7、大气环流的季节性突变在以两个下时间(ad): A 6月 B.3月 C.9月 D.10月

8、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热带和副热带天气系统有:(ABCEF)。A、西太平洋副高 B、大陆副高 C、ITCZ D、东亚大槽 E、东** F、台风 G、西南涡

9、气象灾害有何特点?(ABCD)A出现次数最多;B发生范围最大;C危害面最广;D造成的损失最严重。

10、下列哪些属于气象衍生灾害?(ABC)A洪涝灾害;B地质灾害;C森林火灾;D干旱。

四、判断题

1.气压梯度力是指作用于单位体积、单位面积气块上的净压力。(错)2.在温带形成和活动的气旋和反气旋,大都是锋面气旋与冷性反气旋。(对)10.强沙尘暴是指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错)3.《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到2010年初步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综合气象服务平台,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常规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86%以上。(对)4.地理学上把67.5°N以北和67.5°S以南的地区称为极地。(错)5.霜冻按其形成的原因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平流—辐射霜冻。(对)

第五篇:青海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青海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010-12-01 作者:尹振良、蒋红、朱睿、王锡洁、王思维、陈芳、刘勇

来源:2009年第八届ESRI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

前言

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信息服务提出了日益增长、不断提高的需求。气象信息服务通 前言

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信息服务提出了日益增长、不断提高的需求。气象信息服务通常包括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等几大类别,针对不同的受众,其信息服务的内容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已成为气象预报及其信息服务部门日益重要的职责组成部分,并在不断满足全社会各个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因其成因机制不同,影响的范围和频次都有很大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地理单元所造成的影响也有显著的不同。满足实际需求的气象信息服务普遍需要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与气象信息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成为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Web Services技术的兴起,地理信息服务技术应运而生,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被放在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地理信息共享、分析与可视化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向前发展。针对气象信息服务行业而言,一旦气象预报结果出来,气象信息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该结果必须立刻提供给多个信息服务部门使用和进一步分析处理,以往基于单机的信息服务系统越来越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有必要发展基于Web Services、具有网络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特点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地理信息系统。

本文拟结合青海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地理信息系统探讨地理数据处理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功能实现方面的应用。本系统采用ArcGIS Server for Java平台。地图服务及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概述

ArcGIS Server是ESRI公司推出的一套后台基于ArcObjects搭建的强大的B/S开发工具,用于构建集中管理、支持多用户的企业级GIS应用平台。它不仅可以提供在线地图发布和在线地图浏览的功能,而且可以提供在线的地址编码服务(Geocode Service)、地理数据处理服务(Geoprocessing Service)、地理数据服务(Geodata Service)和3D地图服务(Globe Service)等。本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实际使用到地图服务和地理数据处理服务的网上发布和功能调用。

地图服务是使用最多的一种ArcGIS Server服务。该服务可以支持发布二维地图(ArcMap的mxd文档)。通过该服务,用户可以访问以ArcMap组织的地图数据和地图表现样式。地图服务中还支持建模操作,OGC WMS和KML数据格式,以及在线编辑空间数据等功能。地图服务部署在ArcGIS Server上,运行中需要服务器对象管理器(SOM)和服务器对象容器(SOC)的支持。SOM主要在地图服务的管理、启动和关闭以及地图服务的运行服务器(SOC)的添加、删除及负载均衡方面起着专门的作用。SOC主要负责运行地图服务并处理应用层提交的请求。

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就是将在ArcGIS Server服务器端建设好的地理数据处理模型或者包含一个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工具层的地图文档发布为一个服务。地理数据处理模型是一个定义空间模型或地理数据处理工作流的工具,可以用可视化工具Model Builder创建地理数据处理模型,也可以用文本编程以脚本的方式创建模型。所有的地理数据处理工具可以用作创建模型中的处理,一个模型包含一个或多个处理,它们可以链接在一起,也可以不链接在一起。一个处理包含一个工具、输入和输出。通过构建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可以自动完成地理数据处理工作流。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是一个基于Web的地理数据处理工具,客户端提交处理请求,服务器执行空间分析和建模,然后把执行结果展现在客户端,它便于组织内部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操作,实现了功能的共享。

ArcGIS Server的服务可以通过Local或者Internet两种方式进行连接。Local方式直接连接到SOM上,通过AO进行交互,所以必须在本地有AO对象才可以进行连接。Internet方式直接连接到Web Service的引用地址,它是通过本地对象连接的。对于Java ADF而言,本地对象表示连接ArcGIS Server的类存在于本地JRE中。ArcGIS Server在发布每一个服务时,也同时发布了一个Web Service,因此我们可以通过Web Services的方式来直接访问ArcGIS Server上的服务,这样极大的提高了部署的灵活性。用户可以通过在Java中创建代理类的方式访问这个Web服务,如下图(图1)所示。本系统采用Internet方式在Java中创建代理类的方式来访问ArcGIS Server上的地图服务和地理数据处理服务。

图1.ArcGIS Server服务的两种连接方式 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基于Web Services的理念,采用ArcGIS Server 9.3 + SQL Server + J2EE软件开发模式搭建了一个B/S架构的业务运行系统。整个系统自下而上可分为数据层、服务供给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图2)。数据层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和气象数据库,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中,采用SQL Server进行气象历史数据、预报数据的有效存储与管理。地理数据采用ESRI Geodatabase数据模型,通过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保存在SQL Server中。服务供给层的作用是从数据库中提取所需要的气象数据、地理数据,然后通过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分别满足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信息发布需求的气象信息产品。这里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编辑功能、矢量数据叠置分析功能、地统计分析和栅格数据分析功能以及地图制图功能。这些功能通过ArcGIS Server Web应用程序定制或者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来实现。应用层的主要内容就是定制一个易学易用的用户界面,用以实现有关气象信息与地理信息组合产品的网上发布,并进行用户访问控制,根据用户职能分别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

图2.系统体系结构示意图 基础地理数据库

本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两个方面。其中气象预报结果需要经过处理和变换生成的矢量图层数据库和气象灾情服务信息数据库。数据库的组织采用ArcGIS空间数据库Geodatabase体系结构。在Geodatabase中,所有基础地理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和数据表单均保存在一个地理数据库中,并组成层次分支结构。在地理数据库中包含一个数据集、一个数字高程模型、若干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若干数据表单。数据集中包括所有的基础地理矢量数据。本地理数据库内容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卫星影像数据,以及有关表单。所有数据存储在一个Geodatabase中,位于分支树顶端,以下包含一个数据集Albers,存储所有矢量数据。与该数据集并列的是各种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表单数据。这就是说,所有矢量、栅格数据和影像数据均进行了地图投影转换,采用亚伯斯(Albers)等积圆锥投影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相应地,其中特征属性表中的面积项是有意义的。地理数据库包括以矢量方式分层存储和管理的境界线、水系、交通、居民地、地貌等要素。数据集的分层命名与国家地形数据库数据命名方式一致。相应建立分县、乡(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并通过通用政区编码字段与地理数据库中的图层建立链接关系,并参与空间数据的分析。5 系统功能

根据需求,本系统需要实现如下功能:

(1)基本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在Web页面上所有用户可以通过放大、缩小、漫游、查询、度量等工具进行青海省基础地理图层的操作,可以将有关图层显示和关闭,可以查询特征图层的属性数据表。

(2)气象数据导入及其处理:系统在气象台局域网中与MICAPS系统文件夹下的数据集保持链接关系,有权限的用户可以通过菜单和弹出对话框方式选择要导入的气象数据类型(如气温)、设置插值方法、设置等值线间距等参数。在服务器端完成数据格式从文本文件到ESRI Shapefile数据格式的转换,并实现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站点记录在地图上的显示,以及风向风速的风向杆标注;系统还可以调用服务器上的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对站点数据进行插值等操作,最终以等值线或者等值面的形式显示在地图上。

(3)灾情范围的确定与在线勾绘:将数据编辑功能集成到网页中,授权用户根据天气形势分析结果,在网页上用鼠标手动编辑、交互式绘制灾害影响区域,用于发布灾害预警或者灾害损失评估分析。

(4)暴雨洪水预报:操作人员依据天气预报结果勾绘暴雨范围,系统将此暴雨区域与地理数据中的流域分区图层进行叠置分析,得到暴雨落地各个流域的范围大小,形成结果表单。进而如果知道暴雨量大小,就可以估计产生洪水径流量的多寡。

(5)灾害损失评估:操作人员依据天气预报或气象分析结果勾绘冰雹、干旱、暴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然后将该图层与政区图、草场资源分布图等进行叠置分析,结合政区图、草场资源分布图以及相关的统计数据分析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人口、财产损失,结果以表单形式存储。

(6)制图打印功能:以图像形式保存结果分析地图页面,或直接送打印机输出。

(7)灾情信息管理与快报生成:对参与灾情分析的气象站点进行管理,添加新站点,删除不再发挥作用的站点;进行灾情信息资源管理,添加新的气象灾情报告记录到数据库中,并对已有报告记录进行数据库维护;添加或修改灾情防止对策数据库记录;在这些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灾情预警决策的需要自动完成气象灾情快报的制作。

(8)用户管理:将系统用户分成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灾情评估分析员和普通用户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本模块可以创建、删除用户,并赋予相应的权限。

(9)基于Google Earth API的天气形势分析与预警模块:本模块基于Google Earth API,可充分有效地利用Google Earth丰富的地理信息和遥感影像资源,授权用户在气象数据导入完毕、灾害影响区域手动勾绘完毕后可以通过点击菜单将气象数据和灾害预警区域导出到三维显示平台,进而可以在三维场景下浏览气象数据和灾害预警数据。本模块集成本系统所建立的青海省基础地理数据集,实时叠加和更新等温线、等压线、降雨色斑图、灾害预警区域等数据,以及实时显示FY-2卫星云图、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天气预报等功能。6 地理数据处理建模及其服务发布 6.1 数据格式转换及数据导入处理过程

由于原始的气象观测数据是以文本格式、单站点记录形式保存,无法实现在地图上标注及生成等值线等操作,进而也无法满足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对气象数据的分析与判断,所以需要先将原始的气象数据转换成ESRI Shapefile数据格式,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插值、平滑处理、定义投影坐标系、裁切、导入Geodatabase等一些列地理数据处理过程实现气象数据以不同的方式在地图上标注与显示,数据格式转换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图3)。在本系统中,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发布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来实现的。

图3.数据格式转换处理流程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根据实际调研,需要将温度、降雨、气压、风向风速四类气象台站数据转换为地理数据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显示。这四类数据中温度、降雨、气压既需要在地图上标注出单个观测站点的数据也需要把经过地理数据处理生成的等温线、等压线和降雨量色斑图显示在地图上;风向风速数据只需要将单个站点的观测数据用风向杆根据风速的大小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即可。所以,系统建立了站点观测数据导入模型、等值线数据导入模型、降雨量数据导入导入模型、风向风速数据导入模型,以满足四类气象数据的格式转换与在地图上标注显示的要求。

站点观测数据导入模型(图4)实现如下功能:把温度、降雨、气压三类气象数据的站点Shapefile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模型的处理操作后将输出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进而完成站点观测数据在地图上的标注显示。系统在实现过程中,在地图文档中添加三个点状图层分别作为温度、降雨、气压三类气象数据的站点观测数据的显示图层。模型每次运行时,根据气象数据的类型决定把导入的站点观测数据拷贝到哪个显示图层。模型处理完成后,刷新地图页面即可实现新导入的数据在地图上显示。

图4.站点观测数据导入模型

等值线数据导入模型(图5)实现如下功能:把温度、气压两类气象数据的站点Shapefile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模型的处理操作后将输出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进而完成温度、气压数据以等值线的形式在地图上显示。

图5.等值线数据导入模型

降雨量数据导入模型(图6)实现如下功能:把12小时降雨、24小时降雨、过程降雨三类降雨数据的站点Shapefile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模型的处理操作后将输出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完成降雨数据以降雨量色斑图的形式在地图上显示。

图6.降雨量数据导入模型

风向风速数据导入模型(图7)实现如下功能:把风向风速数据的站点 Shapiefile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模型的处理操作后将输出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完成风向风速数据以风向杆形式在地图上显示。其中风向杆是通过风向杆字体ESRI Weather标注实现的,风向杆的旋转角度则是从原始数据中经过数据格式转换得到的旋转角度;风速的大小换算成风向杆字体大小的等级,再加上字体的其实ASCII值,便得到风速所对应的风向杆字体的ASCII码值,最后将ASCII码值赋给speed字段,用以在地图上标注显示。

图7.风向风速数据导入模型

6.2 灾情分析处理过程

本系统实现的灾情分析功能也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地理处理模型实现的。灾情分析过程为: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先手动在相应的灾害类型数据层上在线勾绘出灾害影响区域然后与Geodatabase 中的行政区划数据层或者流域分区数据层进行叠置分析(Intersect),再经过自动计算受灾面积、生成DBF数据表、删除临时数据等地理数据处理过程,最后通过程序访问DBF表中的相关数据列显示在客户端页面上,即完成了灾害影响区域分析。灾情分析处理过程如下图所示(图8)。

图8.灾情分析处理流程

青海省境内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及气象因素诱发的灾害主要有雪灾、暴雨洪涝及强降水、冰雹、干旱、雷电、低温冻害、大风、沙尘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九种灾害类型。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根据这九类灾害在Geodatabase中建立九个多边形图层,每个多边形图层对应一种灾害类型。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天气预报结果判断将要发生灾害时,即在相应的灾害类型图层上手动编辑出灾害影响区域,进而灾害区域在地图上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达到灾害预警的目的。

系统的灾情分析处理主要是通过灾情分析处理模型实现的,灾情分析处理模型如下图(图9)所示。灾害影响区域作为模型的一个输入数据,行政区划或者流域分区作为模型的另一个输入数据,将两个输入数据进行叠置分析。模型在运行时根据灾害类型通过程序控制参与叠置分析的灾害影响区域数据层,同理行政区划层和流域分区层也通过程序控制哪一层参与叠置分析。叠置分析后,经过自动计算受灾面积、生成DBF属性表、删除临时数据等操作完成灾情分析处理。最终灾情分析结果将以统计报表形式在客户端显示。

图9.灾情分析处理模型

6.3 气象数据及灾害预警区域导出处理过程

系统本部分通过建立地理处理模型实现了将等温线、等压线、降雨量色斑图等气象数据和灾害预警区域数据导出成KMZ格式数据,以便气象数据和灾情预警区域在基于Google Earth API的三维显示平台上进行显示。数据导出过程如下图所示(图10)。系统将经过数据导入处理的气象数据和灾害预警区域数据拷贝到显示图层,添加到地图文档中。在地图文档中设置好数据的显示风格,然后地图文档作为地理处理模型的输入数据,经过地理处理过程转成KMZ格式数据,即可在三维显示平台浏览导出的数据。数据导出处理模型如下图所示(图11)。

图10.数据导出处理过程

图11.数据导出处理模型

6.4 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发布过程

在将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发布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时,ArcGIS Server对模型的输入、输出参数的数据类型有特殊的要求。以上所述的模型中,FeatureClass数据类型作为模型的输入参数,将模型发布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时系统就会报错,无法发布服务。本系统的解决方法是:先在Model Builder中建立模型,将模型集成在工具箱中;第二步建立脚本模型,通过脚本调用工具箱中的模型,脚本模型的输入、输出参数全部设置为String类型;每一个模型对应建立一个脚本模型,将脚本模型同样集成在工具箱中,最后将脚本模型工具箱发布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这样就满足了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对输入、输出参数数据类型的特殊要求。以等值线数据导入脚本模型为例,脚本代码如下图所示(图12)。

图12.等值线数据导入脚本模型

在ArcCatalog中,把建好的脚本模型工具箱,发布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系统在运行时,用户在客户端浏览器通过发送访问请求到Web服务器,由Web服务器通过程序调用GIS Server上的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在GIS Server上完成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最后通过Web服务器把结果返回到客户端浏览器。这样就实现了地理数据处理服务的共享。

图13.气象要素在地图上显示

图14.灾情预警及评估分析

图15.灾情预警区域三维显示 结论

本文基于ArcGIS Server平台开发了青海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探索表明,在把原始气象数据转换成地理信息数据并在地图上显示的过程中,建立合适的地理数据处理模型并将模型发布成为地理数据处理服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在WebGIS数据处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系统达到了预计的功

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

1.前言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面向国土资源部门应用,以ArcGIS为技术平台,集地质灾害预警管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地质灾害点监测管理和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管理等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系统。

2.总体设计

1)系统目标

根据国家和各地区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依照各地方地质灾害管理工作流程,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以ArcGIS为平台,以网络传输为通讯手段,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分析及成果签批发布的自动化、科学化;实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规划、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搬迁治理等地质灾害数据的存储和共享利用;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作出分析、评估,为各级政府快速组织相关资源,实施抢险救灾,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服务。

2)技术路线

本系统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和外在致灾因素(如降雨、人类工程活动、植被破坏等)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现有地质灾害调查基础资料及各类关联因素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并通过充分利用ArcGIS平台提供的GIS技术手段,综合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的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生成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等级图。整个预报预警模型开发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总体技术路线图

在本系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对GIS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国土资源系统的核心是数据,海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势必要求通过具有海量数据管理能力的 GIS 软件来完成,由于ArcSDE本身所具有的海量数据存储、多用户并发访问、版本管理、长事务处理等强大优势,在本系统中引入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引擎,它利用Oracle关系数据库在数据存储、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手段,将海量空间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有机地组织和管理起来,通过其内部异步缓冲、空间索引等先进的机制,提供对空间数据的多用户高效并发访问,为本系统的高性能品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系统介绍

1)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采用“两网、一库、六系统”的应用架构,两网指利用现有的国土资源广域网和Internet外网网络资源;一库指建设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信息库作为数据支撑;六系统指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地质灾害自动化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外网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移动地质灾害信息查询系统及国土资源远程视频会商系统,系统间相互集成、共享数据、结合应用。系统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系统总体架构图

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的加工处理以及与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的气象、雨量、水利数据共享等,同时为其它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如水利部门的山洪预报系统)的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地质灾害自动化预报预警系统用于对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等级的分析计算,实现预报预警成果输出,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和受害群众的转移避让预案决策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综合管理系统和外网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信息应用管理,以及提供灾害预警发布、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等功能,两者面向的用户不同分别部署。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政务信息网联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外网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从地质灾害综合管理系统中功能提取,运行在外网INTERNET环境中,适用于乡(镇)国土所用户及社会公众。

移动地质灾害信息查询系统通过无线网络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随时、随地了解最新地质灾害信息和及时上报地质灾害信息的需要。

应用系统与远程视频会商系统相连,实现综合会商。

2)系统功能

 预报预警

综合有关地质和地理基础信息、地质灾害信息和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分布范围,从而做出较为准确的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

 地质灾害信息管理

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对地质灾害点灾情信息进行综合管理;提供地质灾害点分布图GIS功能。构建立体三维景观,逼真反映灾点所在位置的地形、地貌,并利用三维景观分析地质灾害点的空间信息。

 地质灾害监测管理

对群测群防信息、群测群防监测数据进行管理。支持多种监测数据上报方式,支持以网络上报或短信上报监测数据。

 预报预警信息发布

对预报预警信息进行发布。

 应急处置管理

对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群众转移预案及地质灾害点临时避让的信息进行管理。

 地灾评估治理

进行地灾评估管理和地灾治理。

下载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