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选择中介目标时的局限性如何体现[范文模版]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能否实现。通常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要符合以下标准:一是可控性,即 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密切的联动性,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操作工具有 效地调节和控制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二是可测性,即中介目标易于测量,有关部门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相关的数据资料,以便进行定量分析;三是相关性,即所选择的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调控中介目标能有效地影响最终目标,并且明确地显示货币政策倾向;四是抗干扰 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从而 可能因此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所以应该选择那些受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目标。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优点为:一是可测性强。中央银行可 随时观察市场利率的水平及其结构。二是可控性强。利率这一经济变量明显具有管理上的优势。通常中央银行可直接变动再贴现率来改变利率水平,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政策,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势。另外,凯恩斯主义也认为,中央银行可以确定利率水平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变化来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因而,不仅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供应来影响利率,而且也能够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货币供应。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原因。三是相关性强。一方面,利率对经济运行过程的作用更直接,因为它直接影响信贷、投资、消费和储蓄等经济因素,对实现货币政策宏观目标的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另 一方面,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资本市场获得迅速发展,资产证券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实际经济发展过程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广泛,而证券市场 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极为敏感。所以调控利率能够有效地影响资本市场,进而 影响实际经济过程。当然,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有其缺点,在本文的最后还要详细地加以论述。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主要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与经济周期同向变动,而作为政策变量则是与经济周期逆向变动。因此政策性影响和非政策性影响 一般来说比较易于区分。其主要缺点:一是可控性较差。近年来货币供给的 内生性越来越强,中央银行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二是可测性较差。近年来 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导 致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越来越差。三是相关性较差。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 供给与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不稳定,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相关性这一指标。如果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则货币需求的变动会立即 导致利率的大幅波动,如图所示。
中央银行以货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如果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那么当货币需求发生变动时必须改变货币供 应量才能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如图所示。
(一)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993 年我国中央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并于 1996 年起 采用货币供应量 M1 和 M2 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1998 年我国彻底放弃了信贷规模管理,改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然而多年来我 国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并未表明该政策目标具有充分的有效性。具体表现 在三个方面: 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有: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再贴现 等。一般来说,被赋予货币政策工具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就有能力依靠公开市 场操作的灵活性来控制基础货币。而在我国,固定汇率制度、邮政储蓄制度 和货币当局所承担的财政责任等诸多因素制约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1)银行部门的行为。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银行也开始了企业化改革,这表明银行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在作出经营决策时必须考虑成本、收益和风 险因素。银行根据自己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来调节自身的行为,改变 了过去的货币派生机制,最终影响了货币供应。(2)公众的行为。公众主要通过货币需求的变动来影响货币供应。公众 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收入成正比,预防性货币需求和利率成反比,和预期收 入变动的方差成正比。最近几年,由于收入增长不稳定,使得公众交易性货 币需求很不稳定。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公众预期收人的稳定性下降,这样,预防性货币需求也就随之增加;而投机性货币需求则因近年来利率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导致货币乘数很不稳定。货币供应等于基础货币乘以 货币乘数,在货币乘数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基础货 币,但控制货币供应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2.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越来越难以把握。可测性是指中介目标变量必须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被测量到。具体到货币供应量,是指哪些资产或者负债应 该分别被包含在 Mo、M1和 M2 中,以及 Mo、M1和 M2 事隔多久才能被测量出来。定义货币的方法有两种:理论方法和经验方法。定义货币的理论方法 专注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据此确定货币指标中应包括哪些资产或负 债。随着金融开放程度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费国的金融创新会越来越多,并且目前已经出现了这一趋势。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会使各层次之间的 货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货币的统计口径也会越来越难以把握。因此理论方 法不能明确地确定哪些资产应被包括在货币指标中。经验方法是指从实证的 角度来定义货币,也就是说在决定哪些资产应该被包括在货币中时,要看哪 一个货币指标能够最好地预测那些被认为应当由货币来说明的经济变量的动态。例如,哪一个货币指标可以最好地预测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等 等。但是,在某一段时期能够很好地预测经济活动的货币指标,在另一个时 期未必如意,而且预测经济增长率的指标并不能很好地预测通货膨胀率。也 就是说,货币供应量本身应包括哪些资产或负债尚不明确,它作为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的可测性便不尽如人意,从而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很大的 难度。3.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目标的关系不稳定。我们利用季度数,运用协 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方法对我国1985 年第 1 季度至2007年第4季度样本期间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之间与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 1994年第 1 季度至2 7 年第 4 季度之间不存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二是在整个样本期内 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 M1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三是在整个样本期内M 2 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 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自 1994年以来 M2 对通货膨胀不存在格兰杰意 义上的因果关系,即 M2的变动不足以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发展;四是在整个样本期内M2 对实际 GDP 增长率不存在因果关系;五是 盹与通货膨胀、实际 GDP 之间的短期关系存在着不稳定性。所以,政策结 论是目前在我国货币供应量 M1和M2都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此可见,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可测性以及与国民经济 的相关性都存在明显的问题,有必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重新确定。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局限性 但是,即使将来我国利率的生成机制主要为市场机制,如果中央银行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它在控制利率的波动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效 果方面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它们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的。这 些因素主要包括: 1.中央银行获得利率信息的不完全性。在理论上,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 标的利率,应该是金融市场中出现资金借贷时各种利率的加权平均数。但 是,中央银行能够获得的利率信息非常有限,其公布的利率还没有包括其他 一些事实上的借款成本(如借款的手续 ∞ ∞ 费、保留一定的补偿性余额所导致的 利率上扬、银行对企业的各种限制、信用分配存在的程度等)。同时,即使 中央银行掌握了各种利率水平的信息,加权平均利率也十分难以计算(如不 同年份的利率水平的加权问题)。2.利率政策对利率结构的影响。从利率结构的角度看,长期利率是影响 投资的主要因素,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主要是短期利率,而短期利率的变动导致长期利率变动的过程比较缓慢、复杂,这必然会制约 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发挥。3.利率与经济周期同向变动,中央银行难以判断其政策效果。作为内生 的经济变量,利率与经济周期同向变动。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利率随着 资金需求的增加而提高;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利率随着资金需求的下降 而降低。但是作为政策性变量,利率也应与经济周期同向变动:经济过度繁 荣,利率水平应提高;经济衰退,利率水平应降低。所以,利率作为内生变 量和政策变量很难加以区分。在经济过热时,为了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应 该制定一个高水平的利率目标。但如果经济过程本身将利率推向了这一高 度,作为一个内生经济变量,它是难以直接起到抑制总需求的作用的。在经济衰退时,为了剌激总需求,中央银行应该制定一个较低水平的利率目标。但如果经济过程本身将利率拉向了这一低水平,作为一个内生的经济变量,它也难以起到剌激总需求的作用的。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很难明确 地判断其政策操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4.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控利率的效果是不确定的。在实施 货币政策时,利率政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就是中央银行能够通过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引导利率向预定的调控目标移动,即增加货币供应以引 导利率的下降,减少货币供应以引导利率的上升。但是,从实际的情况看,货币数量变动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或者说在即期和较长时期内的效果是不一致的。从终极效果看,较高的利率、较多的货币供应量是能够同时存在的。具体说来,中央银行通过特定的政策工具加速增加货币供应量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这会进一步导致支出增加,剌激价格上涨,从而增 加借贷需求,反而促使利率的上升;反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下降时,开 始会使利率上升,但是这也会导致支出减少、价格下滑,从而形成推动利率 下降的市场力量。从实际政策效果看,20 世纪60年代的瑞士和德国货币数 量和价格上涨缓慢,其利率也十分低;而同期的巴西、智利和韩国,货币数量和价格上涨均很快,其利率也十分高。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已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以说势在必行。但是实施的过程必须谨慎,必须尽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而且改革也应配套进行。
第二篇: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一)最终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第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改革中的调整、充实措施,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制定的战略目标。其主要有四个内容:
1、稳定物价。物价稳定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能够将物价波幅控制在2%—4%内就算基本上实现了物价水平的稳定。
2、充分就业。国际上一般将失业率低于4%视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两个指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不同的利率和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基本未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农产品生产价格[3]上涨16.5%。201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3]上涨2.7%。可以看出2012年各项居民消费价格指标增幅均出现放缓趋势有的甚至出现下降,这些都体现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201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201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三)实现经济增长
[2]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2]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我国经济实现连年增长,增幅略有降低。这是主要受我国实行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四)国际收入平衡
2011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1%。2012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11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04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2855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0.25%。
第三篇: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主要有哪些
4.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它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效果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广泛概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共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方式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矛盾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①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
②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③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的增长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国民收支赤字。
④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平衡。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努力常常会导致资本流入和需求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固有的矛盾,货币当局只能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不可能达到所有目标。可能的选择是:①侧重统筹兼顾,力求协调;②侧重于权衡或选择,使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具体的目标选择不但有赖于各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经济和货币政策认识的深化程度。
(3)中国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选取的是单一稳定币值的目标。但是,货币政策应选定怎样的目标问题,我国理论界近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观点有:
① 单一目标论。这又可分为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至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另一种是从货币是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主张用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保障经济起飞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即强调经济增长应摆在首位。
② 双重目标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强调他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稳定,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即在稳定中求发展。如果不能兼顾,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③ 多重目标论。鉴于货币政策涉及面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又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方面,即目标不应是双重的,而应是多重的。
第四篇:2017金融考研核心考点解读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2017金融考研核心考点解读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中介目标
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2、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
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有: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
1)银行信贷规模
它是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
就可测性而言,通过对各个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就可以得到该指标。
可控性方面,控制这一指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信贷管制;另一种是中央银行通过该改变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来间接地控制信贷规模。
相关性方面,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相类似。
2)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通过对流通中的现金和各银行的存款状况的观察,就可以知道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状况。
可控性,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有多种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相关性,货币对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很多,所以指标口径的选择是它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3)长期利率
长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问题: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很可能就无法实现。
美国的存款担保制度
一、存保险制度的建立与运行:
1、建立:1934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FDIC向投保银行收取保险费,为每个账户提供一定限额的保险,超过下限额的部分视情况而定。
德国1966,加拿大1967,法国1980,英国1982,瑞士1984,意大利1987。
2、运行:
1)日常检查:由存款保险公司选派专门的检查员不定期地对各个投保银行进行检查。
2)对有问题的银行的处理:
A、宣告银行破产:清偿法。
B、购买并承担法:动员一家好的银行与之合并,且承担所有债务,FDIC通常向合并者提供贴息贷款或购买濒于倒闭的银行的部分不良贷款。
C、直接协助法:暂时国有化。(购买贷款或提供贷款注资)
3、作用与问题
1)作用:银行倒闭减少
2)问题:道德风险,存款人无监督动力,政府机构的监管也可能失效,从而导致银行过渡冒险。
二、美国80年代的储蓄贷款协会危机和存款保险制度改革:
1、储蓄贷款协会危机的原因:道德风险问题的恶化
1)利率上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道德风险更加严重。
2)竞争加剧:银行从传统业务中获得的收入下降,存款来源下降(被新的金融形势吸收走了),优质贷款客户减少(优质公司直接发行票据,股票,直接金融)
3)保险限额的上升与经纪存款:对银行监督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
4)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使得银行冒险机制会增多。
5)监管的纵容:FDIC姑息纵容濒危银行以避免掏钱,使得一部分健全银行业进入了冒险大军。
1989年,美国通过《金融机构改革、恢复与加强法》,开始彻底清理储蓄贷款协会。
基本模式:成立重组托管公司,接管破产金融机构。该模式运作较为成功,成为世界各国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一个典范。但据估计,在未来40年内,美国纳税人大概要为此支付5000亿美元的补救成本。
2、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
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革法》的基本内容:
1)缩小存款保险范围:只有资本充足的银行的经纪存款和养老保险账户才可以享受存款保险。
2)限制“Too big to fail”:只有得到财政部长和董事会2/3以上同意才适用“大则不倒”原则。
3)要求FDIC遇到问题应立即采取行动:资本充足率低于2%则宣告破产。
4)确立以风险为依据的保险费率。
5)要FDIC进行更严格的日常检查。表外业务:
广义:指所有没有直接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业务。
2页共2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狭义:仅指涉及承诺和或有债权的活动。
表外业务的三种类型:
1)贸易融通业务例如:银行承兑业务商业信用证业务
2)金融保管业务例如:备用信用证业务贷款承诺业务贷款销售业务
3)衍生产品交易例如: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积互换协议等等
1、金融保证业务;
1)备用信用证:是银行为客户开立的保证书。
与商业信用证的区别:
在商业信用证业务中,银行承担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