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调研报告】
浅谈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作者单位:信阳市浉河区五星乡大拱桥学校
作者姓名:
周俊涛
浅谈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人们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较以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却远远没有实现。当今教育的使命,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
我们是教师,我们每天工作的对象都是鲜活的生命,我们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保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学会生存的教育。如加拿大政府规定每位教师都必须懂得足够的安全知识,以便能更好地向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再如:在日本学生的抗灾避害技能被编入教材,教师还定期组织小学生进行各类演习,以增强小学生应付各种灾害的能力。在教育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小学生也应重视对小学生进行生存能力培养的教育。生存需要珍惜生命,珍惜生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学会生存就必须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和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怕失去生命,尤其是小学生,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去爱护生命,怎样去保护生命。教师就要承担起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责任,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是最重要的教育阵地,它对青少年的生命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我们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珍爱生命价值观教育。1.在各学科及德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偏见,溺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不让孩子吃苦,不让孩子受累,让孩子吃好喝好,在外面不受欺负,有的甚至教育孩子只要自己不受委屈打坏了别人家长负责,认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于是在学校里出现了学生不听老师的话,与同学打架、课堂上不守纪律的现象,甚至出现课堂上学生受伤害的事件。所以教育学生的责任理所当然落在教师的肩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进行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上、师生关系上、班级管理上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现象,我们在教育上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多方入手,形成合力,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1)收集中外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着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故事,与孩子们一起收集,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对学生终身受益。
(2)建立“我的故事小档案”
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采用简洁有效的手段整理,个人生活小袋,或由学生自己写,或由老师写,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点点滴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3)进行讲故事比赛
利用班队活动课,将学生平时收集的、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德故事讲给大家听,用故事来教育学生,鼓励自己,发展自己。2.在体验和实践式德育下开展生命教育
如今,我们认为注入式德育在当今社会弊端已显而易见,和德育方式一样,我们倡导体验、实践式的生命教育。生命有多么珍贵,老师用多么生动的话语来说明,没有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来得有用。体验、实践式教育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实习等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此背景下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相处。3.切实加强挫折教育
如今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家长尽量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环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经济上的宽裕、生活上的无忧,使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一旦有什么失败、挫折的话,学生就不能很好的面对,甚至是思想上走进了死胡同。因此,仅因老师几句批评、家长稍微的责备而轻生,权且不谈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或始终在父母的庇护下,一旦离开,进入纷繁复杂的社会,自己难以摆正心态,从容面对,导致万念俱灰。作为学校,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多赞扬是一个激励学生的好方法,但这并不代表不要批评,恰当地使用批评,给学生的行为以正确的评判,让学生适当体会到挫折的滋味,锻炼其承受能力,及受挫后的思考、调整能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受挫后,老师应充分体现出细心,耐心,要密切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挫折,面对挫折。
4.调动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教育。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及自觉的生命教育意识。然而我们总在报纸上见到这样的令人痛心的消息: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后进生的歧视、不公正,对学生过分的讽刺挖苦等教育方式,轻则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重则导致学生的轻生。这样的教育是反生命的!这样的教师更有违学生心灵的“牧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称号!因此,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一切,减少教师的心理不平衡感,建立起职业的自豪感,热爱学生、真正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
5.加强心理指导,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时下校园心理咨询似乎很时髦,各校基本都有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老师。但学校中这一工作做的不是很扎实。学校重心——升学率或人手问题或其他让又它不能受到真正的重视,多种相关设备、书籍空置,只等检查时派上用场,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流于做台帐,班主任负担过重。我想这应该能解释“武汉地区学校不到3个月就已发生12起自杀事件,10人死亡。”这一不争的事实。
古罗马的大学问家卢克莱修说:“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这里的“知识”包括人生智慧。青少年正是通过对人生每一阶段的生命叩问,对自己和世界发生关联的每一种探索,逐步建构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自己的精神生命的成长。教师不应让这些“人生之问”无处求解,最终成为死结。因此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出现在生死抉择的当口,而是应该与青少年心灵成长伴行,不应该只是传授预定的生命教义,而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来回答青少年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心灵困惑!我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
在具体实施时应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一点选择的空间。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注他们但不死盯,给他们宽松的心理环境,再进行适当的引导,那样,生命教育才真正有意义,才不至于仅是一种口号!
总之,我们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使学生初步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对自己的生命前景充满憧憬。
第二篇: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之我见
于集明德小学
胡广田
[ 内容提要 ]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
”这是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的话。儿童品德 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
为人的生命
(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由于
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堂教学上、师生关系上、班级管理上
在教育教学中有些教育者常常忽视学生生命教育,这是违背教育原则 的。在教育上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
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
学生生命的发展。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
发展。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
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
(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1)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
(2)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3)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1)
关注生命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2)
关注生命的发展,提炼儿童生命中的故事[ 关键词 ]
小学生
珍爱生命
教育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明确要
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
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
”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
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
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
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堂教学上,传统的“三中心”观念主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主宰
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关注得太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教学当作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只为应付考试而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忽略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课堂显得机械刻板、沉闷单调,缺乏
生命活力和乐趣。、师生关系上,教师把学生当作一种监管对象,学生稍有“放纵”行
为,教师便不给他好脸色看,不给他台阶下,轻则训斥,重则罚抄作业等,让他内心有所震撼。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与交流,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授
受关系”
。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单一化,造成了学生不思进取,对学校、教师、学习的冷漠态度,甚至有抵触、逆反的心理。
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生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上,我们往往注重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缺乏行之有
效的、生动活泼的管理方式,而靠班主任的威严征服、压倒学生。教师不去
思考如何去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总是习惯于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所谓的班队活动仅限于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或者只是一些关于学习方面和
纪律方面的说教,有的甚至干脆上语文或数学课,剥夺了学生的诸多需要,使他们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以至产生厌学、恨学。
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学
生把学习当作是学校、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
有的学生便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象。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现象,我们在教育上采取相应的
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
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多方入手,形成合力,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 ,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样的几种需要:
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要,必
将创造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为
本、因材施教?关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
在班内或开设“知心信箱”,或设立“悄悄话专栏”,或通过日记形式,设立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
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以“心灵对话”为平台,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解决心中烦恼。经常与家长取
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
健康地成长。
通过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使教师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包括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从而使教育融入学生心田,激发
“自我实现”的强烈内驱力。
(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
关注儿童在生活中所发出的声音,解放他们的嘴、手,让他们尽情地表
白,我们才能找到儿童需要什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古语说得好:
“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一样需要一
个良好的生活氛围。
校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情趣高雅的德育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感召”、“净化”
和“制衡”的作用。
儿童喜欢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触手可及、举目可视的,应该有自己的参与,有
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德育氛围才能引起儿童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于是,“红领巾广播”开播了;校园的板报上有学生的佳作;花草树木上有
学生自制的小标语;走廊上有学生精制的垃圾桶;墙报上有学生可爱的作
品„„我们还在校园的走廊上张贴图画,为学生提供榜样,提供的榜样是可
敬、可亲、可信的,并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感染力,使学生能发现自己与
榜样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向往榜样,仿效榜样,推动他们把榜样的实行当
作自己的典范,促使他们将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行为,朝着自己的人生目
标努力着。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
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
走向开放,由内向走向开朗。
(1)
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
宽松的氛围,是个性自由流淌的小溪,是个性自由穿透的阳光,是个性
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 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 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 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2)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 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 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 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 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 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 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 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 性。(3)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 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 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采取举办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方法,开辟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等学校个性展示 擂台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弘扬个性、实现 自我的目的。(三)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关注生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关注生命的和 谐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做事的同时,绝不能忽视 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1 关注生命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个体身心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挫折,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必要的压 力对提高机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个体分析挫折情境 及造成挫折的内外因,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遇到挫折便以 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为此,我们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 境磨练学生。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周围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 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给予信心和帮助。受挫的经历会让 学生更加成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自信、更稳健、更长远。2 关注生命的发展,提炼儿童生命中的故事 “生活即教育”,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提炼儿童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儿童思 想面貌的小故事,将是很好的教材。我们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儿童生 命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地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1)收集中外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着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故事,与孩子们一 起收集,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对学生终身受益。(2)建立“我的故事小档案” 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采用简洁有效的手段整理 个人生活小袋,或由学生自己写,或由老师写,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点点滴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3)进行讲故事比赛 利用班队活动课,将学生平时收集的、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德故事讲 给大家听,用故事来教育学生,鼓励自己,发展自己。总之,我们善于捕捉儿童生命中的浪花,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走进 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使学生初步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珍视自己的生命,憧憬自己的未来。主要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儿童心理学》 《陶行知现代教育文献》
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 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 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 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2)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 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 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 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 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 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 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 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 性。(3)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 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 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采取举办学生个性特长展示
第三篇:珍爱生命教育
浅谈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宁乡县回龙铺中心学校
袁清香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生命主体,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忽视了教育的这一初衷,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课堂教学上,传统的“三中心”观念主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主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关注得太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把教学当作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只为应付考试而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忽略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课堂显得机械刻板、沉闷单调,缺乏生命活力和乐趣。
2、师生关系上,教师把学生当作一种监管对象,学生稍“有放纵”行为,教师便不给他好脸色看,不给他台阶下,轻则训斥,重则罚抄作业等,让他内心有所震撼。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与交流,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单一化,造成了学生不思进取,对学校、教师、学习的冷漠态度,甚至有抵触、逆反的心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生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3、班级管理上,我们往往注重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生动活泼的管理方式,而靠班主任的威严征服、压倒学生。教师不去思考如何去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总是习惯于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所谓的班队活动仅限于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或者只是一些关于学习方面和纪律方面的说教,有的甚至干脆上语文或数学课,剥夺了学生的诸多需要,使他们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以至产生厌学、恨学。
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学生把学习当作是学校、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有的学生便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象。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忽视学生生命教育的现象,我们应在教育上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儿童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依据,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多方入手,形成合力,注重引导和激励,使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要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样的几种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要,必将创造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生命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
在班内或开设“知心信箱”,或设立“悄悄话专栏”,或通过日记形式,设立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以“心灵对话”为平台,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解决心中烦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通过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使教师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从而使教育融入学生心田,激发“自我实现”的强烈内驱力。
(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
关注儿童在生活中所发出的声音,解放他们的嘴、手,让他们尽情地表白,我们才能找到儿童需要什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古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校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情趣高雅的德育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感召、”“净化”、“制衡”的作用。儿童喜欢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触手可及、举目可视的,应该有自己的参与,有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德育氛围才能引起儿童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于是,红“领巾广播”开播了;校园的板报上有学生的佳作;花草树木上有学生自制的小标语;走廊上有学生精制的垃圾桶;墙报上有学生可爱的作品……我们还在校园的走廊上张贴图画,为学生提供榜样,提供的榜样是可敬、可亲、可信的,并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感染力,使学生能发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向往榜样,仿效榜样,推动他们把榜样的实行当作自己的典范,促使他们将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行为,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着。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向走向开朗。
(1)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
宽松的氛围,是个性自由流淌的小溪,是个性自由穿透的阳光,是个性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
(2)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性。
(3)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采取举办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方法,开辟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等学校个性展示擂台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弘扬个性、实现自我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
关注生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关注生命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做事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命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个体身心健康的成长离不开挫折,在一定条件下适度的紧张和必要的压力对提高机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挫折能促使个体分析挫折情境及造成挫折的内外因,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现在的学生养成了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遇到挫折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痛不欲生。为此,我们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练学生。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学生周围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时,我们给予信心和帮助。受挫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成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自信、更稳健、更长远。关注生命的发展,提炼儿童生命中的故事
“ 生活即教育”,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教材,提炼儿童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儿童思想面貌的小故事,将是很好的教材。我们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儿童生命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地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
(1)收集中外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着脍炙人口的传统美德故事,与孩子们一起收集,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对学生终身受益。
(2)建立“我的故事小档案”
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采用简洁有效的手段整理,个人生活小袋,或由学生自己写,或由老师写,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点点滴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3)进行讲故事比赛
利用班队活动课,将学生平时收集的、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德故事讲给大家听,用故事来教育学生,鼓励自己,发展自己。
总之,我们善于捕捉儿童生命中的浪花,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使学生初步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对自己的生命前景充满憧憬。
第四篇:珍爱生命教育
用珍爱生命教育改变学生思想
百泉镇新民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思想素质的提高对学校工作和社会发展有良性的影响。
关键词:珍爱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正文: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后,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并且取得成效,素质教育定义深入人心。
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出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素质教育与现实社会的需要逐渐融合,给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素质教育也当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发生改变,毕竟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人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地区而言,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满足社区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了生命,就没了教育的对象;没有好的身体,自身素质的提高会变成雾里看花;所以我认为珍爱生命的教育应该的素质教育基础,珍爱生命教育应当在素质教育中全面开展。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就会有无穷尽的生命力,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就在不知不知不觉中体现。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安全教育会事半功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素质教育的开展将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和空间。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效果,人的思想素质决定人的行为和发展方向。为此我认为做好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是对搞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校园内外,学生存在一些奇怪现象:轻生、自残、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是学校安全隐患的滋生体,安全问题也因此而时有发生。引起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安全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学习成绩可以不好,但是安全问题不能出。教师、学校每天都在强调安全问题,教育部门一再要求学校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要求教师课堂上注意学生思想动向,对学生不得以任何形式的体罚。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此想了许多方法:从课堂上抓到课堂外;就上课、吃、行、住等方面也做了精密的安排,确保学生的安全;从校园内到校园外,从上课前到课后也都就学生安全问题安全问题采取很多措施;安全教育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调动了校园内外的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校园内,所有学校教师个个参与;校园外公安、家长、社会相互配合,想尽了一切办法,应用各种形式以确保学生安全。学校的安全工作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可是工作做了,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学生心理素质差,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个人认为那是学生根本没有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和感悟安全与自己生命的联系,特别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隔代教育,老人精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许多学生的行为怪异。表面上学生安全问题日渐好转,可是第一线的教师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很难教育,安全隐患却难以控制,各种安全措施治标而治不了本。为此本人认为现在的安全教育当改变一下切入点和方式:从珍爱生命教育入手,联系安全教育内容,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从上到下落实珍爱生命教育,从学生步入校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将珍爱生命的内容编写成教科书,安排课时上课,并且每个学期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进行考核,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从本质上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内容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对生命的认识。
教育学生让学生对生命有清楚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生命与父母的关系,知道自己的生命来自父母,从而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它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爱着他的人。融孝道教育于珍爱生命教育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有长大了该怎么孝敬父母、老人的思想。我认为长期为学生灌输这些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会有良性的影响。
2、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在现实中许多学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力非常脆弱,也许是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就摧残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或者有过激行为,这样的学生虽然不多,但是影响最坏。比如某某学校的学生自杀了,这对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影响到学校和教师正常的工作开展。同时也给其他学生的心理带来负方面的影响。这说明一点:学生对生命的轻视是一种影响极坏的行为。为此我认为将为何珍爱生命和怎样珍惜生命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现实生活中许多例证阐述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不仅要为自己坚强地活,更应该为爱他的人努力地活着。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责任,那是对自己、对爱自己的人负责。当一个人不爱惜自己时,可明白这束缚了多少人的快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要让多少人为自己流泪?“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落叶可以重获新生,但人生的四季却是在希望与失望中穿梭,却不能像落叶那样等待绿意,是不能周而复始的。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是要为理想而执着地奋斗,而不是为了享受而去抱怨生活,而去放弃生活!当我们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时——便拥有整个世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并且生命力往往是通过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来体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珍爱生命重要性,养成珍爱生命的习惯。同时,将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通问题、自然灾害问题、人祸问题与珍爱生命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道德贯穿于珍爱生命教育的教育中,让学生去感悟、理解,然后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思想的变化。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方面考试分数可以低一点,但是对珍爱生命的分数不能低,因为一个人正常条件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又何来为社会做贡献呢?
3、杜绝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素:在这里主要指学生抽烟、喝酒和打架斗殴的现象。
一些在校学生喜欢抽烟,校外学习喝酒,不光是中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已经出现个别现象。抽烟并不是他们有烟瘾而是好奇而导致,是社会的影响。当然,学生不清楚抽烟、喝酒对自己生命的危害是主要原因。学生在不知不觉就会养成不良的抽烟、喝酒习惯,在影响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对社会也带来不良影响。如果从小就对学生进行抽烟、喝酒与生命健康的教育,并且通过考核来督促,让学
生去认真了解和感悟。我认为一旦学生从心里有了认识,抽烟、喝酒现象将得到控制。
打架斗殴是青少年常见的事,学校、社会都为此而伤神。我认为控制这种行为也可以通过珍爱生命教育来完成:教育中让学生知道打架斗殴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及对家人和社会的危害,知道打架斗殴有可能失去生命,让学生知道打架斗殴不是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最好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遏制青少年暴力思想的形成。
4、珍爱生命与体育锻炼
从平时体育考试信息可以看出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成下滑趋势,这在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的社会里,身体素质的下滑岂不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嘲笑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在生活条件好的前提下,学生缺少锻炼是主要原因。社会、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溺爱也是一个原因。愿自己的小孩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上网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出去玩。学生体力劳动没有了,体育活动也失去了,人是越来越想福,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为此学校教育当从学生心里入手,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珍爱生命,想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活力,体育锻炼是一条捷径”。现在由于安全问题,体育运动在校园不再像过去那样活跃,体育课的开展也是因为安全问题而受阻碍。因而只有从提高学生的热爱生命意识出发,从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且提供学生早锻炼的时间与环境,让学生自行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吃苦耐劳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因此,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热爱运动”的教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全方位锻炼学生,学生身体素质好了,思想素质也提高了,相信学生的其他素质也会很快提高。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在当今社会,教育当结合社会实际,不妨改变思路从学生的思想入手,在确保学生思想素质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素质教育将会有更好的效果。珍爱生命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安全教育的效果,珍爱生命教育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成效。
第五篇:珍爱生命教育
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实践系列研究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二小学 刘世漪
生命教育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人们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较以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却远远没有实现。当今教育的使命,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关注的是学生考分、评比、获奖等可见成果,忽视和淡漠的恰恰是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这种现象随着学生的学年段的增升越演越烈。不少教师和家长心目中有教书无育人、有分数无生命,从不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最后,严重的导致教育、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从中,教师的生命价值也不同程度的被压制、被忽视了。
一、关于《珍爱生命,焕发活力》办学理念提出
在制定学校自主发展三年规划,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的时候,我们学习了著名教育理论家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的思想,我们理解到小学就应当负起为培育一代新人奠定扎实基础的神圣责任。然而,我们在诊断自身学校的办学现状时发现:校内,睁着眼睛做眼保健操;不顾危险地从水泥石阶上跳下来,还相互比赛;沿着楼梯一滑而下;写字姿势不端正;课间不休息看闲书;上课没精神,打瞌睡或做其它作业„„。校外,到摊贩处购买不洁食物或伪劣商品,乱穿马路,随地吐痰,去游戏机房,在网吧不加节制地玩乐,更有甚者无端出走等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外部认识的不足和环境氛围的不良影响而导致了学生不懂得悦纳自己,不尊重他人,不热爱生活,不珍爱生命。理论与现实之间,明显地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条鸿沟必须由理论工作者和我们教育实际工作者共同去填补。
过去我们较少研究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较少注视他们的交往,关心他们的需要和行为发展,用“一不留神,他们已经长大了”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然而,这确实是一个儿童特殊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们的道德抑制力逐步强化,他们的个性正在形成„„,他们正在学习扮演和体验社会角色。根据我们成长的经验,这些都将对他们的未来乃至终身产生重要和深刻的影响。我们从这一批又一批的新儿童身上,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来到我们这里给我们带来新的生命和更充实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一切条件和环境去适合他们的发展,使他们具有信心、勇气、兴趣、乐观和向前的态度。给孩子更多的健康、欢乐和幸福,这就是我们对“珍爱生命、焕发活力”早期教育的理解。
二、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做法
(一)构建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可信赖的教师队伍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学校要保持具有生命活力的、能主动发展的社会有机体,就必须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创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便成了关键。为此,学校开展了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学校“珍爱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创设学习化的氛围
我们启动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学习型网络,开展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口号——“每天学习一小时,给我五年竞争力”。
2.在学习中形成共同愿景,在教改探索实践中完善心智模式
我们开展“研培”工作,大力倡导科研与教改结合,在教改中寻找课题,在科研中实践改革。在科研与教改相结合的探索中逐步改善川二教师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逐步把个人融入团队之中,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消除自我设置的障碍,对工作充满自信。
3.学习化的工作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
学校发展如同企业竞争一样,说到底就是学习力的提升。学习力包含了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大方面。如果没有教工在这三方面的提升,学校发展只是一句空话。我们不能简单地只看教工的学历文凭,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力的进步。一所学校要发展,学校的教职员工必须肯奉献、能奉献。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在思考学校发展的同时,更要想到教职员工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4.在学习中增强服务意识
从现代教育要求的启示中,我们要求教师从“我教学生”转变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逐步增强和树立为学生、为家长提供优质全方位服务的意识。
(二)通过生命教育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1.落实四项教育内容
五年来,我校“珍爱生命”教育主要实施四项教育内容,这四项教育内容同时融合了行为规范、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各年段学生又有不同的分年段目标。
(1)时间教育——“和时间赛跑”
让学生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提升生命的价值。
(2)自然环境教育——“放飞绿色希望”
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保护环境的行动,营造绿色氛围,提高生活质量等。
(3)人文环境教育——“温馨你、我、他”
教育学生能悦纳自己、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互相帮助,营造温馨、和谐、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4)社会环境教育——“少年当自强”
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懂得劳动的价值,参与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的快乐。
2.利用五种载体
(1)学科融合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展现良好的师德风范,把微笑、关爱、激励、公平、信任、理解、宽容带进课堂,带给学生,用自己的言行,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做到“春雨润物细无声”。
(2)宣传媒体
我校的宣传媒体多种多样:生命教育论坛、黑板报、小报、开心果广播电台等等,这些宣传媒体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能、展现个性的舞台,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3)校园环境
我校的环境建设围绕“珍爱生命”主体,尽量做到每一个橱窗、每一块黑板、每一幅镜框的设计安排,无不体现出人文精神,使之会说话,于无声处见教育,此时无声胜有声。
(4)队部活动
学生在少先队活动中,可以尽情地展现才能、张扬个性,围绕“四项教育”内容,将少先队恬动和争章活动结合起来,与春秋游结合起来,与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使队部活动成为学生展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舞台。
(5)班级建设
各班根据各自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文化环境、道德观念、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内容,开展班级主题教育,使班级成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好场所。
(三)通过生命教育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主要体现“四个新”,即确立新理念,采用新途径、构建新模式、实施新策略。
1.确立新理念——给课堂注入生命,课堂因此而鲜活;将生命融入课堂,生命因此而厚重。
2.采用新途径——做到“两个六”
我们具体途径体现在:强调“两个六”——六个“带进”、六个“还给”。
六个“带进”:
把情感带进课堂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把激励带进课堂使举生体验成功的辉煌;把关爱带进课堂使学生得到人文的滋养;把信任带进课堂使学生充满自信的力量;把尊重带进课堂使学生懂得文明的教养;把创新带进课堂使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六个“还给”是:
还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利用;还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去活动;
还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还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
还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还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
六个“带进”和六个“还给”,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教师所必须具有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素质,教师将它带进课堂还给学生,必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起勃勃的生命活力。
3.构建新模式——动机教学模式
动机“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主要分三步进行:教学设计——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教学实录——解决做得怎么样的问题;课后反思——在实践总结基础上的认识提高,以解决应该怎样做的问题。三个步骤,循环往复,以摸索并形成一套动机教学流程。
动机目标包括以下内容:态度、需要、刺激、情感、能力、强化等方面,条件指内、外部条件,如教学的硬件设备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方法、能力等。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特点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及心理变化等。只有正确处理好三者的相互联系,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新面貌,展现生命力。
4.实施新策略——实施“还时间、精提问、重体验”课堂教学策略
我们开展了“还时间、精提问、重体验”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实践证明,这一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极大地激发课堂生命活力。
还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想象、思维、自学的空间和时间,并研究各科教学中的时间分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信息量的最大化,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大量的实践课表明,一堂课教师所用的时间比例一般不应超过30%,超过了这一比例,学生的主动学习一定程度上被剥夺,大于50%,课堂气氛将会感到明显压抑,教师将出现“灌输”的倾向,学生的主动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严格控制教师在教学中的时间利用非常重要。学生有了自由地可利用时间,就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去想象、去创造。
精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具体方法,“精”上大有文章,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实践课的证明,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
把需要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置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学生心理上造成—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恬动的最佳状态。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实践、概括、总结,我们摸索出以下几条经验:
优选问题,问在知识关键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把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面向全体,问在答案开放处。
重体验——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在亲身的体验中认识、感悟,获得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又摸索出多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科学实验法,形象演示法;角色互换法,社会实践法;情感切入法,游戏活动法;调查研究法,创设情景法。
“还时间、精提问、重体验”三者是融合在一起的.是统一的,各科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一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中定会勃发出鲜活的生命。
三、成果的显现
五年艰苦的探索实践,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精力,我们终于看到了学校的喜人变化。有许多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荣获教育系统2003干部年终考核领导班子集体记功;荣获2003-2004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等许多荣誉,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焕发了新的生命。
为深化生命教育研究实践,学校组织教师编写出版了三册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生命的旋律》,旨在珍爱生命教育更加系统化、深入化,使珍爱生命的理念变成学生今后的自觉行动。
《生命的旋律》这本教材作为我校拓展教材,已列入教学计划,它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启蒙,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有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对社会、对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的爱心,使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我们的教材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为主要方式进行的。
五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研究开发,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和要求来看,应该说只不过是刚刚踏进门槛,前面的路还很长,任务也更艰巨,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引下,不断进取,不断求常.为生命教育在我校的实施取得真正的实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