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团公司办公厅孙向方老师中电国际宣传培训讲义
中电国际新闻信息培训上孙向方老师讲课的讲义
今天与大家一起交流新闻写作的话题。我不多讲理论,侧重讲实践。原因很简单,要学理论,大家随便买本新闻方面的书籍,里面写的肯定比我讲的好,没必要听我坐在这里听我来重复。所以今天在这里,我主要结合自己十年的从业经历,跟大家探讨一下新闻报道的话题,希望对大家的新闻实践有所帮助。
第一个问题:关于新闻的基本知识
尽管说不多讲理论,但最基本的还是要讲一下。我们常“新闻”,什么是新闻呢?教科书上一般会这样地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最常看到的新闻是消息,此外还有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
新闻的体裁的分类有多种多样,我认为,新闻按体裁大致可分为三类:消息、通讯、述评性新闻。消息、通讯不用说了,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说说述评性新闻,我后面的稿子里写作实例,大部分是新闻综述。
一、消息的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一)消息的特征:
1.真实是消息的生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真事,不能说空话、编故事,更不能说假话。因为新闻的用处就是提供信息,帮助人们认识未知的事情。如果是空话,就没有信息量,浪费时间,没有用处;如果是假话,那就更糟糕,不仅不能帮忙,反而更加添乱了。所以,学习做新闻工作.首先必须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2.时效性。谁都知道,新鲜的活鱼是人们喜爱的,死鱼就少有人要,臭鱼必须赶快扔掉。新闻,就应当是生活中活蹦乱跳的鱼。新闻也是有生命的。许多新闻的生命期限甚至很短,稍纵即逝,如果当时不抓住它,新闻很快就成了旧闻,失去了新闻的价值。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的生命期限就越短,更新的频率就越迅速。我们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以前给中国电力报投稿,手写完稿子,贴上邮票,送到邮局,邮局往往第二天寄出,经过铁路、汽车运输,到了目的地,目的地分发,送到报社,报社分发送到总编室,总编室主任分到各部室、部室送 到编辑手中,你看看多少程序,如果信件不发生遗失,也得最快五天过去了,报社也只好用这样的稿子,而现在呢,现在发生的事情,手快一点,半小时后写完,电子邮件传到北京,当天下午上版面,第二天见报,这样的工作节奏,新闻的生命越来越短,更需要我们注意新闻的时效性,因为报社在选稿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新闻的时效性,超过一定时间的稿子不能用。
有一个例子,有一家报社发了一篇某城市冬笋价格高、销路好的消息,某专业户借款将大量冬笋运到当地,但由于发的是过时消息,市场已经变化,致使血本无归。
而对于我们来说,时效性不够最重要的就是别人笑话你写的是旧闻,另外一个是新闻媒体一般不会给你发稿,所发时效性一定要注意。
3.简明扼要
消息不可能像通讯那样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的很清楚,往往抓住要素进行简明扼要的报道,特别现在信息社会,信息来源很广,大家都没有时间看长文章,所以写消息,我建议在500字以内,造成不要长。
(二)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多采用倒金字塔,就是把新闻按重要性依次排序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前面。一则完整的消息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标题
标题是对消息的主要内容的提要,它以大于正文的字号用精炼的语句对新闻内容做出高度概括,标题做的好,一方面能准确揭示标题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对吸引读者阅读。这个问题恐怕不用讲,你看报纸上的好标题你一看精彩可能稿子要多看一眼。
2.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落或者第一句话,导语要用简明、生动的评议把消息中最重要的内容提炼、展示在开头部分,这样有利于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导语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写作导语一定要抓住信息的灵魂、最重要的部分,把最要新闻价值、你也最想告诉读者的事情提炼出来,写导语要达到什么效果,就是你把你想告诉别人的用较短的简明扼要的东西表述完,因为现在很多人看新闻,一般情况,只看第一段。
3.主体是另起一段,紧接导语构成消息的重要部分。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使导语的内容得到阐释、补充以至于深化,使导语提到的信息更加丰满、准确。主体部分由于内容较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4.结尾
结尾是消息的最后部分对消息进行事情的发展趋势或者报道内容进行一个小结,很多稿子就没有结尾。
二、通讯写作
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体裁,我们常见的通讯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过去我们学习过《为了七十二个阶级兄弟》是典型的事件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典型的人物通讯。
一般来说,通讯滞后于消息,比如发生了一个突发的事件,消息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道出来,但通讯往往在事件发生之后,进行更为详细的报道。
另外,消息报道一般语言风格平实,通讯则更形象、具体,写作形象生动,通讯写作一要采访到位,二要选好角度,提炼主题,三要要逻辑性。
我们在座的主要搞的是企业新闻,与社会新闻、专业媒体记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常看到社会媒体记者不怕艰难和风险,为一件事情深度挖掘,揭露真相,让人敬佩,但那不是我们的工作范围,我们的职责还主要是把企业的好事情宣传出去。所以,都是新闻工作,但任务不同、侧重点不同,企业的新闻宣传人员,与社会新闻、媒体记者的定位、功能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二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说说新闻的写作。
一、漂亮“眼睛”吸引人。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好的标题,一定要标新立异,并用简洁、新鲜、明快的语言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这样才能吸引人眼球,没有新意的标题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有的编辑见到好标题,即使稿件不太理想也舍不得扔掉。因此,要想提高发稿量,非得要下功夫提炼标题不可。在制作标题方面,许多编辑是我的好老师,我也从编辑老师那里学来不少标题制作技巧。2002年,我写了一篇漳泽电力在电煤涨价和采购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创新管理的报道,投给《中国电力报》和《工人日报》,我制作的标题是《漳泽电力:让社会和股东放心的选择》,稿件在《中国电力报》见报时,编辑将标题改为《漳泽电力:冲出电煤涨价的困境》;在《工人日报》见报时,编辑将标题改为《漳泽电力:迎接煤炭涨价的挑战》。与原标题相比,《让社会股东放心地选择》读者看后不太明白怎么回事,而修改后见报后的标题均围绕电煤这个主要矛盾,切中要害。再将两位老师制作的标题再对比一下,发现标题里都用了很多的动词,如“冲”、“涨”、“迎接”、“挑战”等动词,这样的标题感觉铿悭有力,富有冲击力。
我认为,一名作者必须处心竭虑制作标题,最起码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不能交待差事,把问题都交给编辑老师,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后面在讲到深度报道的时候,我还会再突出讲一下。
二、导语简捷语言突出新闻:导语是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对于它的定义,中外有所不同,在中国,它是在1951年2月由毛主席在批阅《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策等文字缺点的指示》中被提出。
导语是位于新闻正文的开头,用简捷的语言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兴趣的效果,导语是一篇文章总的概括,需要开门见山,交代最重要,最新鲜的部分要素。”
我记得有一次听老师讲话时,有一个例子,说日本人45年投降了,美联社的导语只有一句,日本投降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导语要反映新闻最重要的内容,我们有的通讯员写稿子的时候,常常把重要的东西写到后面,比如有人写安全生产1000天,经常这样写,某某单位前年以来,一直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采取了多少条措施,领导如何的重视,都写了700字了,还没告诉读者安全生产多少天。这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读者读起来也不方便。
三、留心处处有新闻 在基层企业,通讯员常说基层的新闻点太少,上报太难,我的感觉并不尽然。其实,生活是新闻的源泉,基层的通讯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报记者不是也经常来基层采写稿件吗?不是新闻点太少,是因为不少通讯员捕捉新闻的功夫欠缺,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与自己擦肩而过。如果我们留意,处处是新闻。略举一例。很多年前,我当时漳泽电力报编辑,有一次我坐班车回家路上,与电气检修部职工聊天,我问他班上最近怎么样。他说他们班是漳泽电力管理最好的一个班组,班长贾云龙做事公道,人正派,干得不错,班里职工都非常支持他。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二天我就去采访了他们的班组和小贾,发现这个班组的确很棒,很快写成了一篇近1500字的稿件《贾云龙:告诉你怎么当班长》。后来这篇稿件在《工人日报》、《中国电力报》等报纸发表。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留心,处处都有新闻,如果你不注意观察,不留心周围的事情,就只会照着文件编新闻,还出不了彩,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不留心,不注意观察事物,最好就不要从事新闻工我们常说的新闻敏感,就是新闻工作者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判断新闻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光靠学习书本 4 是得不到的,必须通过实践,关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和变化,不断地思考、练习和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我的许多稿件的信息都是与职工们在随便聊天中获得的,其实许多通讯员以为对外报道就是写公司的大事,其实不然,公司的小事,也能够反映出公司的面貌和新气象,要善于从小事中发现新闻线索,并把他放大成大事,这也是一种功夫和能耐。
四、换个角度天地宽 有的通讯员说,企业里就那些事,写出来大报不关注,很不容易见报。我开始写稿时也不懂,后来编辑经常教我换角度来写,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比如《中国电力报》是全国电力行业信息总汇,他不太可能刊发一个基层单位工作部署的稿件,那就得换角度,写出你的单位的热点和闪光点,这就容易上报了。仍然举例说明,有一次我所在单位对监察审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这是典型的工作安排,不要说上《中国电力报》,就是在厂报刊登也不是很能吸引人的。我对工作部署进行了仔细研究,很快发现了这个工作部署的闪光点,那就是审计工作要把职工关心的养老金等“三金”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好了,这就找到了这篇稿件的突破口,我写了一篇《漳泽电力监察审计直指热点》,在《《中国电力报》等报纸发表,试想,如果我写一篇《漳电部署审计工作》,根本不可能上报。我的经验是,基层稿件想上大报,必须换角度,找到新闻的闪光点,不然趁早就别投出去。
还有一个就是会议报道,基层开了一个会议,在基层是件大事,但放到集团公司网站、《中国电力报》就是一件小事,并且这些年一直提倡改变会议报道方式,你把单位的某某会,某某人讲某某事发到电力报去,这种新闻自然难以发表,这就需要换角度,要从会议中发现鲜活的新闻。我一直认为,会议是新闻富矿,就看作者能否从会议中发现和提炼新闻,我的许多稿件的线索就是从会议中发现的,但在写稿子的时候,不要说那天那天某某公司开会,领导强调什么,而要换一下角度,你看看我2007年写的一个稿子,我参加了华北分公司一个节能减排的工作会议,是完全的一个会议报道吧,但我是这么写的。
制定落实节能减排指标
中电投华北分公司、漳泽电力“十一五”将节约标准煤166万吨 本报讯 “通过关停小火电和机组技术改造,‘十一五’期间,中电投华北分公司、漳泽电力的供电煤耗将降低26克/千瓦时,发电水耗降低1.4千克/千瓦时,机组全部实现脱硫运行;节约标准煤166万吨,节水2000万 吨,二氧化硫减排10万吨。”5月14日,中电投华北分公司总经理、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清文在公司节能减排工作促进会上作上述表示。我刚才说小报说你单位领导人家不用吗,也不绝对,这么写他就用。然后呢,交待背景。
据了解,2006年以来,中电投华北分公司率先在山西省关停小火电机组,先后关停了巴公发电公司、侯马发电公司共8台小火电机组。与此同时,中电投华北分公司、漳泽电力加快机组烟气脱硫步伐,共完成了6台机组脱硫改造工程。通过关停小火电机组和节能减排工作,去年,中电投华北分公司供电煤耗下降了3.2克/千瓦时,漳泽电力供电煤耗同比下降了1.9克/千瓦时。
中电投华北分公司党组书记、漳泽电力总经理贾斌表示,为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中电投华北分公司、漳泽电力将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在关停巴公发电公司、侯马发电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娘子关发电公司4台10万千瓦机组、永济发电公司4台5万千瓦机组、漳泽发电公司2台10万千瓦机组的关停工作。同时,公司还将依靠科技进步,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能耗诊断分析,提高机组经济运行水平,大幅度降低供电煤耗和水耗。你看不仅宣传董事长、总经理也得宣传一下吧,这叫巧妙宣传。下面继续交待背景,要注意穿插推出主人公和宣传的节奏,与此同时,该公司正在加大机组脱硫工作力度。漳泽发电公司3号和4号机组、河津发电公司1号和2号机组的脱硫改造将在2008年6月前完成,永济发电公司两台机组将在今年年底投运脱硫设施。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中电投华北分公司、漳泽电力正在利用“上大压小”的有利时机,加速公司发展步伐。目前,公司正在开展什么什么工作。
完了,你看一个可能被一些信息员写得生硬无比没有看的稿子,看起来不错了吧。这就是要经过换角度,读起来却好看了,这也是特别强调要换角度的原因。另外我还想讲一个,就是一篇稿子对内对外是不一样的,要写两个稿子,对内在厂报发表,要拿出人民日报 的架势宣传企业,宣传厂长的重要讲话,书记的重要总结,会议的重点议程恐怕都不能掉吧,但对外呢,你就得用点功夫,照我刚才那样的写,这稿子那有发表不了的。
五、大背景下写小文章 我们企业宣传人员以企业为阵地,但必须要有眼界,6 把企业放在大背景下写新闻才更有写头,才能更有深度,思想局限在小圈子里,永远都做不大。漳泽电力检修分公司实施内部市场化运营后,电厂与检修公司定位为甲乙方关系,这属于一个内部管理的范畴,我将检修分公司内部市场运作的稿件放在市场化和主辅分离的背景下来写,标题为《甲方乙方》,这篇稿件在《中国电力报》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江苏新海发电公司同志专程来检修公司取经;2003年以来,电力、能源紧缺紧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写了一些稿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我认为,一个通讯员必须要眼界,要有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不然只能做一个传话筒。
六、深度报道的写作。很多通讯员写消息还行,写一般性的通讯稿子也还行,但要写有思考、有深度的深度报道就差了点,我们收到基层的稿子也一般以消息为主,深度很少,这样的稿子也很缺,这方面要下一些功夫,做点大部头的稿子很来劲。
(一)深度报道的界定
首先,我要说什么是深度报道?我看到的有很多种解释,有说是通讯,还有说是解释性报道、分析性报道等。我这里不想给其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因为针对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受众,其对于深度的理解和关注是不同的。我这里主要给其一个说明,大家都知道,新闻要素是五个W,有人又加一个H(how),深度报道就是对事件、现象及问题进行背景报道和深度分析,除了关注“是什么”之外,重点关注的是“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why和how。也就是说,深度报道不是简单地交代事件的基本情况,不是就事论事、孤立静止地反映事件的表面现象,而是要透过事件的表面,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涵义。
(二)深度报道的选题
一篇深度报道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其选题如何。选准题目,文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选题?这里结合我们企业报道的特点,主要讲几种途径。
1.横找特点,纵找亮点。
先说横向找特点。我们常说,发电企业就那么点事情,大同小异。这话确实不假,但这并不表明我们没什么可写。虽然电厂的业务都大同小异,但不同的企业肯定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同样是火电厂,老电厂和新电厂在经营管理上的重点和难点未必相同;同样是新电厂,内地的电厂和沿海地区的电厂的工作重心也未必相同。比如同属华北地区,同样是火电厂,比如中电国际的连媛就写过一篇老厂寻找生存和发展出路上做文章(《清河电厂:老树新花》那么你们厂呢,7 这几年,你们厂的电价怎么样,电煤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在困难的情况下,你们是怎么克服的,我们在报道的时候就要立足自身特点,选取报道的角度。
大家会说,找特点我知道,可我年年写这样的文章,还有什么新意。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纵向找亮点。
在企业工作多年,我们发现,许多工作都是日常性的,是年复一年的,看似毫无新意。但正是在这种年复一年的重复的工作中,我们也能发现许多亮点。比如,只要企业在发展,每一年就会有新的思路,哪怕这种思路是过去的沿革,那也是在沿革之上的进一步提升。另外,像春检、安全生产月、机组大修这些虽然都是常规性工作,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与往年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在常规中发现亮点。比如今年更关注什么方面的东西,要解决什么东西,达到什么效果,这就是亮点。
2.新题新做,老题翻新。深度报道选题首先重在针对性、典型性和及时性,我们抓住企业的特点和亮点,就是在针对性和典型性上做文章。比如说企业管理,节能降耗,是老题目但企业一直在发展,每年的情况都不一样,老课题照样能写出新东西。最近我国提出节能减排的部署,你们做了些什么工作,可以做一个深度报道啊。我们的不少通讯员在写稿时,往往是新题材抓不到,旧题材不出新,两头够不着。所以往往感慨没什么可写,实际上是没有动脑筋去思考、去发现。
3.抓住事件,利用会议。企业开了一个会议,在本企业是件大事,但放到集团系统、放到电力行业来看也许只是一件小事,如果仅仅是对会议内容进行常规性、一般性的报道,那必然难以上稿。这就需要换角度,要从会议中发现鲜活的新闻,从会议中提炼出有价值或有新意的内容,以此作为切入点或选题的由头,对报道内容进行深入采访和研究,这样也可以做出有价值的深度报道来。会议是新闻富矿,就看作者能否从会议中发现和提炼新闻。
(三)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
我们在看通讯员的来稿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四不像的稿子,说是论文,没有理论价值,没有独特观点,顶多是经验总结;说是新闻调查,在写作手法上却程式化、文件化、报告化严重,毫无可读性。这一直是令编辑无比头疼。
我们说一篇成功的深度报道,不仅要及时、典型、深入,还要力求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要让大家有兴趣看下去。那么,如何把文件报告、经验总结变成生动可读的深度调查,这里介绍一些技巧。这些技巧给大家拓宽思路,不是说要大家生搬硬套。
1.标题“实”中求“靓”。90年代,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标题“梅花香自苦寒来”、“谁持彩练当空舞”、“为有源头活水来”、“敢立潮头唱大风”等,十年过去,我现在仍然能看到许多作者写稿还用这样的标题。有人说,古诗、古谚流传千年,十年算什么,但我们要注意,我们做的是新闻,新闻工作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套用流行的话都要“与时俱进”。
那么现在应该怎样做标题?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在《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中国新闻周刊》、《凤凰周刊》、《新周刊》等这些比较成功的经济管理型报刊上,都已经采用比较实的题目,而且以一行题居多。但是这种实不是平淡无味,而是在实中求靓,抓住读者的眼球。《一汽整体上市渐入佳境》、《威海路上的资本魔方》、《王珉履新 吉林快跑》、《行政程序法湖南试水》、《环保总局变法:绿灯行 红灯停》《味千拉面:掘金“低端行业”》等等,这些标题简练却内涵丰富,平实却用词生动。
虽然这些报刊的选题不一定适合我们企业报道,但标题的制作和一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这点我在后面还要说。
2.以具体的事或人开头。观察一下美国近几年获奖的通讯类新闻作品,以及我刚才所提到的国内优秀经济管理型报刊上刊发的深度报道,就会发现很多文章的开篇都以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描写开始,哪怕是事关国家的重大政策部署,都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或事,引出所要报道的内容,然后逐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其目的很简单,以贴近读者的方式,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好很多。
3.关注细节。深度报道的采访要全面、细致,多角度。这是深度报道与消息写作的一个区别点。消息的角度可以是单一的,如新闻发言人说了一件什么事,你只要如实记录就可以了,但深度报道是多角度的,多源的。采访不同的人,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关注别人不在意的细节,让细节成为你的独家资源,成为体现主题的重要元素。而对细节的描写,本身也会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4.让人物说话。我们看到的文件、报告都是程式化的书面语言,与口语相比,后者无疑更生动鲜活。我们要多方听取受访者的解说,许多措施、专业技术等通过他们的解释,就会变得深入浅出,生动而易于为读者所接受。这些话不是漫无目的,该谁说、谁说什么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调剂文章,打破单一叙述方式的。比如从一个故事,一个小人物说过的话,引出来的是大事件。比如机组关停,一个在这个厂工作了30年的老工人说,我亲自建设这个厂,然后今年又看到这个厂关停,很不是滋味,从这里开头也能讲出一个好故事,好深度文章。
5.巧妙宣传领导。企业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等决策来自管理层。我们在报道中宣传领导无可厚非,但要讲究技巧。在企业,领导是重要人物,但放在系统 内、放在行业内来说,他只是一个管理者。如果在文章中赤裸裸地以高瞻远瞩、英明决策之类的词语加以宣传,势必会被编辑删掉。但如果就某一个问题,据某某领导介绍,某某领导告诉记者,某某领导表示,那么领导的名字和说法就成为了新闻的一部分,不仅巧妙地宣传了领导,也印证了文章的观点。
6.多用短段落。有些通讯员写稿喜欢长段落,一件事情不说完绝不分段,这样的文章不透气,很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还容易出病句。如果采取长短错落的段落,就可以增加文章的跳跃性和可读性,而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大量采取短段落,则可以烘托出特定的氛围。
7.善于讲故事。美联社特写新闻部的主任布鲁斯·德希瓦尔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能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的确如此,人们的阅读天性就偏爱“故事性”。如果能够在企业报道中更多地引入故事,讲解案例,相信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对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大有好处。
另外,如果讲故事能够达到一定的层次,就是能够形成经典,对于企业品牌的宣扬和传播是非常有效的。海尔集团张瑞敏,就掌握了这个诀窍,为什么海尔的形象能让人信任,因为它通过很多的具体故事,很早发出去了,大家记住了。通过故事,大家认识了海尔,记住了海尔,产生了好感。所以,作为一个想打造品牌的企业,一方面要善于和媒体合作,策划选题,找准新闻价值;另一方,就是在你的新闻中要创造一些故事,然后不厌其烦地传播它。我想,关于电力的故事很多,每个企业都有,但关键是进行整合,努力传播,制造影响。
深度报道较之消息等文体,收集素材费力,提炼主题费时,写作过程费脑,但就是因为所花精力不同,深度报道带给作者的成就感也大不相同。如果初期不知道怎么去写,没关系,那就多看别人怎么写,多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只要敢于去尝试、努力去尝试,即使从模仿也能逐渐走向成熟。到时你会发现,自己的从业能力绝不会还站在原地,而企业宣传的水平也绝不会还停留原地。
七、关于言论写作。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让你来讲新闻写作,主要目标是提高通讯员的新闻报道水平,把企业生产经营的事情报道出去,没必要说怎么写什么言论吧。
而我觉得,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一名通讯员,一要会写消息、通讯;二要会 10 写言论,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不会写、写不好言论的通讯员,是不够全面的。有人说,企业基层宣传干事,把企业的事情宣传出去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写言论呢?须知言论是新闻体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言论小中见大,微言大义,担负着帮助人们明晰形势、澄清认识,厘清观念、启发思想的作用。它和消息、通讯的分工不同,但却是其作用和功能不可低估。同时,写言论对于通讯员积累知识,拓宽眼界的作用是很大,常写言论的作者思想性、逻辑性较强,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走势,电力及相关行业了解和敏感,这样会使你的稿子不由得站在全局下面去看问题,对于消息,特别是通讯、新闻述评的写作大有裨益。因此,三种体裁虽不同,但却是互动,不可分割的。
同时,今天我与大家交流言论写作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通过言论写作的探讨,与大家关注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言论写作要阐发见解独到 立意新颖与否,是言论的质量高低的关键。没有新的立意、新的思想、新的见解,即使言论句句是真理,读者也不爱看。
因此,言论要理深意新,见解独到,这是言论写作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提出主张,那你还论什么呀。举例子说明。
去年,有专家撰文认为,政府管制导致电力建设速度放慢是电力紧张的真正原因,我对此很不敢苟同。我认为,深层次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我们犯的错误不是压缩电厂项目,而是我们在电力富余的时候,支持和放任了高耗能产业的无度发展,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硅铁等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了电力紧张。于是,我写了《缺电真相》、《究竟是什么导致严重缺电》、《行政垄断并不是缺电的元凶》等文章,先后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电新闻网》、《中国电业》发表,并且被国内数十家网站转载,我认为这个观点是能站住脚的。
去年,可能出现的电力过剩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防止电力装机过剩的声音甚为紧急。据预计,电力市场将在明年年末达到供求平衡,有关专家提出应以前瞻的眼光,警惕新一轮的电力过剩。
然而,我却认为,电力过剩与一般的产品产能过剩不尽相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辨证地来看待电力过剩。
先看看我国电力装机机构的现状。目前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已过4亿千瓦,但80%的发电量靠火电机组,火电机组中效率高、能耗低的大机组少;效率低、煤 耗高的小机组占有很大的比例。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中国的电力装机的过剩,就会发现,如果中国电力装机真的过剩了,也是低水平的过剩。目前,我国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已十分突出,中国电力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火电结构,加快发展大机组,淘汰小机组,大幅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耗。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力装机过剩正好形成小火电机组的关停空间,电力装机过剩不仅不是坏事,还是一件好事。
另外,电力过剩的“度”也需要科学把握和判断,目前全国的机组可利用小时处于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系统缺少必要的备用容量,许多机组超期服役,连停机检修的时间都没有,形成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机组在8000个利用小时的基础上电力够用了,并不能判断为过剩。同时,在电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果系统没有一定的富余容量,竞价上网改革的实施也无疑会大打折扣,小火电的退役也缺少了市场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的电力装机富余也是必要的。
因此,电力过剩应当辩证地看待,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力真的过剩了,首要做的是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力量关停小火电机组,同时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过去那种电力过剩——鼓励高耗能产业发展——电力紧缺的恶性循环,再也不能重演了。
这篇稿件发出的观点与目前时行的观点是完全相反,但却是能立得住,有道理的,这篇稿件中国电业、中电新闻网发表后,被许多报纸和网站转载。
(二)写言论要善于思考 敢于怀疑。有一句话说:一个作家首先是一个思想家。想写言论首先要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那言论还有论什么呀!有思想就要思考问题,不仅要思考问题,还要敢于怀疑。因此言论作者要敢于怀疑、敢于争鸣、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两年,我写了不少关于煤炭、电力以及环保方面的文章,并且与一些煤炭、电力行业的一些专家多有争论,有人说我是煤电专家,其实我哪里是什么专家,连矿井都没有下去过。但我可能经常思考问题,有不同意见敢说,甚至还敢质疑国家有关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比如去年国家有关部门说,到2002年底,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1886亿吨,按煤炭年产量19亿吨计算,可保证使用近百年。我立即发表了不同意见,我认为这是一个并不高级的错误:他们对中国煤炭年产量是按19亿吨计算的,而事实上,19亿吨是一个静态数字,每年的煤炭产量都在以两位数的增幅攀升,据测算到2020年全国煤炭需求量可能会达到40亿吨,按19亿吨计算显然存在明显错误。后来又有一种声音说,中国有一万亿吨煤炭的保有储量,以每年二十亿吨的消费量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依靠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是完全可以的。我认为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看起来1万亿吨的煤炭储量,但那只是理论储量,许多煤炭永远都不可能开采出来,并且,即使这些煤炭全部挖出来,因煤炭生产导致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土地塌陷问题,水资源流失问题,都会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不看到煤炭生产导致的灾害,只看理论储量,我觉得这样的看法是不全面的,如果这种认识成为共识,大家就会盲目乐观,将来醒悟了也晚了。这把相关观点的稿件发表在了国内有关的媒体,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是不是我讲得太危言耸听了,请看看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一篇文章里的原话。潘说:“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然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现在能生存的土地占总量也仅有1/3。按世界人均占有淡水量测算,中国能养活3.2亿人,按世界人均可耕地测算,中国能养活2.6亿人,按世界人均占有林地测算,中国能养活1.7亿人。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15年后只剩下6种,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石油依赖进口。”
(三)写言论要有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国家的命运,那也是我们自己的命运,言论要针对新闻事实说话,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做到有的放矢,有感而发,要充满社会责任。
前几年,《中国经济导报》报道,今年全球一些化肥生产国采取一些限制本国化肥出口,原因是化肥是大量消耗煤和电的高耗能产品,一定意义上说出口尿素相当于出口能源。
看了这篇文章,立即联想到国内高耗能产业的畸形发展、出口方兴未艾,发达国家却出于对环保、能源的考虑正在限制国内等高耗能产业发展,使高耗能产业向境外转移,而我们却乐此不疲地生产着透支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的出口产品。此前,中国巨大的出口贸易额中,资源性产品占了很大的比例。2005年,山西省焦炭大量积压,焦炭已经由去年高达每吨400美元的价格水平,迅速下滑到了每吨不到100美元左右,焦炭出口价格也一跌再跌,消耗着宝贵的一次性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全行业亏损,结果是给别人服务,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当我们雄心勃勃地宣称我们占领了国际市场时,发达国家出于对环保、能源 13 的考虑正在限制国内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发展,使其向境外转移。原来,我们的出口产品,竟然是人家不愿意生产的耗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低附加值产品,我们走的是透支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的不归路。最近,我写了《出口尿素就是出口能源的警示》、《为了今天就不要明天?》、《焦炭出口配额不宜放开》、《资源性产品出口乃竭泽而渔》等稿件先后在《新华网》、《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青年报》、《中国电力报》等媒体发表,许多网站进行了转载。
前几年,电煤紧张,许多媒体呼唤要允许电煤车辆超载,某地竟然出政策允许车辆超载,我听了这个消息感到很不可思议,写了一篇《电煤紧张是电煤车辆超载的理由吗》?我提出,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政策导向,政府公然同意超载,看起来是关照我们电力企业,实际是对安全生产的不负责人,山西省现有的危桥十之六七,就是由于超载造成,实际是危害公共安全,藐视别人的生命安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为此,我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以后再也没有人说过电煤车辆可以超载。
节能减排,新闻工作者要负起责任。
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我不仅写文章,也是坚定的实践者,我从来不浪费水电、纸张,不用塑料袋买菜,就连办公事单位给我派车我都不用,选择公共汽车,这样可以节约点资源,少排放点尾气。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如果每个人都去做那就不得了。有人说你一个人做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我想,我知道这个道理不去做,那让谁去做呢?况且我一天省5个塑料袋,一年能省一二千个,十年能省一二万个,那也不是个小数字啊!节约点资源,少给子孙后代制造点垃圾,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生活中,不仅我自己这样做,我还督促家人、同事这样做。我爱人也很少用塑料袋,我的一位同事以前刷牙的时候总开着水,现在改了这个毛病,他说要不关水就觉得我在后面瞪着他。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许多人道理虽懂,却不能知行统一。
第三个问题:通讯员写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名通讯员,只是我比各位接触新闻早一些,时间长一些,我也是一步步摸索过来的,那么,我就把我新闻写作中曾经出过的,或者说是我在报社、中电投挂职期间网站期间,编辑稿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讲 14 出来,与大家交流。
首先,新闻要有时效性,一定要交待清楚5个w。刚才说过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新闻报道一定要有时效性。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时间一过,就没有意义了。比如我们要说国庆期间如何保电的事情,过完国庆再写,媒体一般就不会再发了,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媒体已经开始关注其它了。
而我在编辑稿子的过程中,许多通讯员不要说给制一个漂亮的标题了,就连五个w都写不清楚,有些事情不清楚打电话吧,一看没有留电话,甚至连作者名字也不写,这种稿子一看就来气,不懂规矩嘛,本来计划要用的稿子也不发了。因此,你要想提高投稿率,这是一定要规范的。特别提醒的是,你不论往什么地方投稿,都要写清楚你的地址、固定电话、手机号码,特别是您的尊姓大名,邮政编码,人家好给你寄稿费呀,如果是发给电力系统的,你就再注明一下系统电话如何打。
第二,把重要的内容写在消息前面。导语一定要简洁明快,说明新闻梗概,不可以太长,要想办法抓住人的眼球,让他们看得下去。消息的写作要注意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因为你写的一篇消息,不是每一位读者都有耐心读完,这样你就把最重要的话在前面,即便人家不读了,也有一定的宣传效果。另外,写消息不要写得太长,除非非常重要的稿子,千万不要超过600字,长了别人也不看。另外,前面一定要加本报讯。编辑看到本报讯就立即知道这是消息,不是通讯、不是言论。这是基本的新闻规范。
第三,不要把消息写成文件。我在编辑稿子的过程中,经常有通讯员把文件稍加修改,就发过来当新闻,里面全是什么公司提出一、二、三、四,没有新闻的语言,非常地不生动,编辑不会发,发了也没有愿意看,如果这样,还不如不写呢?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怎么定义劳动呢?就是把一件东西通过劳动把他改变形态更适合人们使用,比如木匠把木材做成家俱,一些文件里面确实有新闻,但这个文件必须经过你的劳动,也就是修理和编辑的过程,直接贴上去就发出去怎么能叫新闻呢?
第四、要为自己的企业鼓与呼。我们作为企业的宣传工作者,一方面要把企业的经营业绩、优良管理、好人好事等等宣传出去。另一方面,要为自己的企业鼓与呼,但要一条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把关,一定要有宣传纪律,哪些该报,哪些不该报:比如说公司的经营业绩,你觉得宣传出去挺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是很规范的,不敢帮倒忙,成了添乱了;再比如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事故,经过大家的抢修解决了,你宣传出去了,领导说本来上面不知道,你怎么给捅出去了;再如,以前电力富余,大家都嫌负荷低,去中调跑负荷,在这样的情况下,年底虽然发电量高,企业也不愿意报出去省得人说闲话,结果你不明就里给报出去了,那就很麻烦,给领导的工作增加困难了。
后面,我还要结合我自己的实践,介绍近年来,为企业写的一些文章与大家交流。
第五、宣传工作突出领导有技艺;新闻一定要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名字一个也不能错,有的通讯员连领导的名字都写错了,这怎么行,另外,对外投稿,最好不要写你单位的总经理指出,你想,在你们单位你们老总是大官,出了外面,你跟谁指出呀。我告诉大家一个巧妙的办法,如果你想突出一下你们的领导,你就在一个新闻描述完以后,写这第一句,神头实业公司总经理表示,还是说的一点是必须写清楚总经理的名字,不要来个李总,刘总,有姓没有名。
第六.写完稿子一定要认真校对,尽量消灭错别字。许多通讯员写完稿子直接从邮箱发走,或者很粗地看一下,结果稿子错误百出,这是十分不负责任的,你想编辑那么多稿子,有时不可能一个一个地看得很细,所以自己作为作者就要把好关,稿子发表了,发现错误,对于自己、编辑都十分被动。比如:基层企业经常写个安全生产多少天,常常用截至,但有的通讯员用的是截止,后者是错误的,截至是这个安全记录还在延续,而截止是1000过到了,但记录也中断了,有的人写东西确实是白字连篇,这是要注意的。
第七,如何把你们单位新闻发表出去。你们公司很重视宣传工作,思路挺超前的。集团公司现在主要是有网站,其它没有媒体,你们可以多给网站投稿,我不管网站,是王聪在管,有需要的找我,我一定帮助协调。另外,中国电力报也可以多发些稿子,重要稿件找我,一定能上报,丝毫不要怀疑。
第七,要学会写两篇稿子。比如你们开了一个会议,对内的宣传,报纸的用稿和对外的宣传是两个路子,你单位里报道这个会议的时候不得了,谁讲话,谁主持,谁总结,对外不是这个路子,对外是说你要干的事情和要做的事情,比如我刚才说的节能减排的报道、审计工作的报道,你要是使一篇稿子包打天下,兄弟,肯定不行等等。
感谢大家今天耐心地听我讲了这么长时间。期待大家今后与我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期待大家有更好更多的文章面世!期待大家继续集团公司的新闻宣传工作!
下面,大家可以记住以下的邮箱地址: 中电投网站:xxjb@cpicorp.com.cn 系统电话:918688022 王聪老师 中国电力报电源在线: dyzx100@126.com 如果您认为您的稿子很重要一定要发表出去,就发到我的邮箱,我帮你修理一下,然后发到合适的地方。我的邮箱xy5588@126.com。系统电话:918688535,手机***
最后我给大家看一些我曾经写过的文章,这些稿子有的发表在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有的发表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等等媒体,许多稿子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希望通过这些稿子能够对大家能有所启发。在这个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对投稿等各个方面的疑问和不清楚的地方,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价格上涨 煤质滑坡 投入不足 欠账严重 山西发电企业安全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近年来,高位运行的煤价远远超过了发电企业的承受能力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经营状况恶化,发电企业安全投入减少,安全欠账相当严重。天大的事——电力生产安全,正在面临严峻考验。煤质下降 发电企业的“长痛”
近年来,煤炭价格强劲上扬,全国各地煤炭价格涨声一片。然而,煤炭紧张伴随的不仅是煤炭价格的上涨,还有煤质的下降。
山西电煤协调委员会为笔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5年,全省电煤发热量下降741大卡。如果标煤单价以300元/吨计算,意味着吨煤成本提高32元/吨。
电力是能源转换工业,煤质的下降影响发热量,电煤质量下降等于标煤单价上升,直接的后果是电厂燃煤成本提高,而事实上,煤质下降给发电企业造成的伤害远远不止这些。
漳泽发电分公司总工程师郭启旺介绍说,煤质差给发电厂带来的不仅是发电成本的上升,更有隐性巨额成本增加和安全运行的压力。他说,煤质下降造成设备磨损严重,加大了机组的损耗,导致厂用电上升和维护费用增加;同时,由于煤质差锅炉燃烧不稳,常常被迫投油助燃,不仅给机组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带来危害,也极大地提高了运行成本。
山西南部一家电厂副总工程师介绍,该厂电价是按吨煤137元核定的,而目前煤价已经达到280元/吨,根本没有利润可言。而且,由于煤质很差,机组设计的含硫量为0.5%以内,而现在2%的煤也得烧,机组设备腐蚀、磨损得相当严重,很心疼。
煤质下降还导致锅炉排灰增加,另一家发电公司灰份含量设计值为16%,而近年来由于煤质下降,入厂煤灰份达到40-50%,排灰量成倍增长,该厂投入2000万元建设的灰场设计使用寿命为2.15年,只能使用不到9个月,重建新灰场还需要巨额投资,这些都构成了发电厂的高额隐性成本。
朔州某发电企业燃料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由于煤质差,亏损严重,该电设计使用寿命15年的排灰管道只用了5年,并且由于排灰量剧增,导致排灰不畅,厂里不得不投入资金投对排灰管道进行了加粗改造。
大同一家发电企业杨姓负责人介绍,去年厂里机组运行不稳定,高峰带不起负荷,厂里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运行操作出了问题,后来确诊是煤质的问题。
中电投华北分公司顾问张德存认为,近年来,山西省发电企业受高煤价冲击,低电价制约,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由于资金短缺,设备投入减少,该检修的机组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检修,造成设备健康水平下降。人们都说煤炭企业安全欠账严重,而事实上,发电企业的安全欠账也相当严重,而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某发电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厂上网电价是按统配煤111元/吨、地方煤88元核定的,而去年标煤单价达到341元/吨,企业亏损、外欠工程款数额巨大,生产经营难以为继。2001年,该厂对发电机组的检修费用为4500万元,2005年这笔开支被压缩到了900万元;2001年,该厂支出的材料费达到1300万元,2005年的时候被缩减到了700万元,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欠账非常严重,企业必要的库存仅有150万元。
采访中发现,许多发电企业安全欠账问题非常普遍,连一些过去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现在被迫大量压缩检修费用,该修不修的设备,事实上形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某发电公司从2002年到现在没有派出一名外出学习、培训人员,原因是没钱,经营极度困难。同时,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待遇降低,造成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也成为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劣质煤根源:中间环节是首因
解决煤质问题,关键要取消中间环节,并不是煤矿挖出来的原煤质量下降了,而是一些利欲熏心的人通过在煤炭掺假上牟取暴利,煤质下降是地地道道的“人祸”。某发电企业一位人士告诉笔者。
据了解,山西煤炭运销主要有两条出路,一是铁路出境,买方和矿务局签订合同(签订的多数属于煤电供应会上的大宗合同),矿务局根据客户需求安排专列,直接把煤炭发给客户。这种方式手续简单,中间环节少,国有煤矿多采用此种方式。二是公路运输,在山西省,除国有煤炭生产企业,市、县国营乡镇、私营等煤炭生产企业统称地方煤矿,所产煤俗称地方煤,其产量约占全省煤产量的65%左右。而买方并不能和这些煤矿签订合同的,需要和山西煤炭运销公司下属的地区煤运分公司签订合同,这一销售中间环节的存在和煤运公司中间加价,不仅助推了煤炭价格上扬,也使电煤质量恶化。
一家发电公司总经理告诉笔者,以质论价在山西目前的地方煤流通体制下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他介绍说,“五统一”的管理程序是:发电企业和地方煤运公司签订合同,煤运公司再和煤矿签订合同,煤运公司组织煤炭运抵电厂。煤款结算时,电厂不能与煤矿直接结算,而是电厂先与煤运公司结算,煤运公司再与煤矿结算。有的地区要经过四个部门结算。这种办法使得管理环节复杂,削弱了电厂对适用煤种煤矿的选择性,削弱了电厂对煤质监控的主动权,剥夺了电厂组织货源的主动性,煤矿也不能及时得到货款,煤炭企业对发送电煤没有积极性,这种方式不利于供需双方利用市场经济的特点灵活多样地平等交易、面对面地洽谈价格、质量、供货时间、方式等。
由于山西煤运公司掌握山西地方煤的运销,山西公路上拉运每一吨的电煤, 必须有煤运公司开出的票据,否则一吨煤也拉不进电厂,事实上是典型的强买强卖。在山西到处是煤运公司设的电煤检查站,许多司机们称之为“路霸”,有一次,煤运人员在公路狭窄处强行检查电煤车辆,车辆被迫停在路边.正好一摩托车撞上汽车,造成严重车祸。
同时,中间加价收费,使发电企业吨煤增加了11元—38元的燃料成本,如果以每吨收费20元计算,山西省一年的收费估计为8亿元,超过了所有发电企业的利润,而煤运所作的事情只是“卖票”。某业内人士告诉笔者。
晋南一家电厂燃料部门负责人说,“五统一”促使煤运公司重管理、重收费、轻服务,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煤运公司是中间环节,按原煤吨位收费,对质量没有主动控制意识,电厂对煤质有强烈控制愿望,也有检测手段,但由于供需双方不直接见面,客观上促使煤炭生产、装载、运输等环节掺假、换假之风越来越盛。而因煤质差而造成设备故障被迫停机或降负荷时,责任全落在电厂头上,煤运公司不负任何责任。
另一家发电企业表示,由于无法及时与矿方结算,矿方不愿意把煤炭卖给他们,该厂很久已经没有买到原煤,只能在路边煤场买一些被掺过假的劣质煤,煤质差的没法烧。
解决之道:减少中间环节 按成本重新核电上网电价
专家认为,“五统一”政策的实施和管理者——煤运公司存在的理由却一直受到质疑,煤运公司有着传统的计划体制特征下,政企职责不分;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煤炭运销中的管理,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这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今天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鼓励竞争、反对垄断为基本取向的,流通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统一”政策使煤矿和电厂供需双方不能够直接进行交易,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减少、规范行政干预已经成为目前煤炭流通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他建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五统一”政策应立即取消,让电煤购销双方自主见面,电厂与煤矿直接签订供煤合同,双方自主定货,以质论价,与矿方直接结算,减少中间环节,是否需要代理商,由双方主体自行选择确定,并根据服务内容及责任大小,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商定代理费的额度及奖赔办法。
那么,煤运公司中间环节的收费和加价的依据是什么呢? 有关人士介绍,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过去是代替政府对全省的地方煤炭实行统一的管理和销售。而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计委(现国家发改委)2002年的相关文件,针对山西省煤炭产销企业征收的能源基地建设基金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但时至今日,收费仍在继续,不仅如此,各地煤运今年还提出了提高收费的要求。
专家学者认为,作为山西省的支柱产业,煤炭应为山西经济服务,但不能乱收费。政府应重新制订煤炭收费项目,并要明确收缴单位,授予相关证件,并明确规定其职责及行为准则,而不应由身份为企业的煤运公司为政府行使行政收费职能。同时,按照有关规定收取的费用要做到合理、合法、公开、透明、标准统一,各市、县不得自行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山西省应当尽快落实山西省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从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从源头上让占有煤炭资源的企业和个人付出资源税,甚至暴利税,而不应从流通环节中收取,这是山西煤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电投华北分公司顾问张德存认为,山西一些电厂的电价是2002年厂网分开时按照零利润电价核定的,而现在煤炭价格比以前翻一番还要多,均出现了严重亏损,这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建议,在目前竞价上网不能够及时推行的情况下,国家应当重视这些低电价电厂的实际问题,按照现在的成本重新核定电价,不然,随着今年煤价的进一步上涨,这些企业可能难以生存下去,这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
产业观察
谁的孩子谁抱走?
小火电关停提速 员工安置难题待解
提要题:小火电关停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最大的难题就是关停企业的员工如何妥善安置。这不仅事关企业稳定、电力和谐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安置小火电关停企业员工,不能采取简单的“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做法,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问题。国家应打破发电集团的企业界限,建立起省级关停企业员工人才库,根据新项目装机容量,确定该企业吸纳关停企业员工的指标,共同承担起人员安置责任。
今年以来,我国加快资源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有五大发电集团公司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加快小火电机组的关停步伐,大量高污 染、高能耗的小火电机组退出运行,火电机组结构在“上大压小”中不断优化与升级。
与此同时,小火电关停也遇到了许多现实问题,最大的难题就是关停企业的员工如何妥善安置。近日,笔者在山西省就小火电关停后人员安置进行了调研。
(小标)谁的孩子谁抱走 安置渠道过于简单
“上大压小过程中,由于替代容量偏低,使得以大代小项目远远低于通过项目评优上马的项目,关停企业员工缺乏安置渠道;同时,立足于本企业或本集团内部消化关停员工的制度安排过于简单,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分流关停企业人员,也给部分发电企业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安置压力,成为企业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家发电企业负责人作出上述表示。
据了解,小火电企业关停后员工安置的政策是立足于本企业或本集团内部消化,即“谁的孩子谁抱走”。
有关人士认为,“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略显简单。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得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中,原国电公司资产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在目前小火电关停中集中爆发。
据了解,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时,资产质量较差。而华北分公司是中电投资产质量较差的区域分公司,共有侯马发电公司、巴公发电公司、娘子关发电公司、永济发电公司四家发电企业。机组运龄全部为25~30年以上,最大容量为10万千瓦机组,大部分为5万千瓦以下机组,巴公发电公司仅为4台1.2万千瓦机组,涉及关停机组多,涉及安置员工多。
目前,侯马发电公司、巴公发电公司两家电厂已经整体关停,娘子关发电公司业已关停两台机组,其余两台机组将在2008年年底前关停,永济发电公司也将在“十一五”期间关停。全部关停后,华北分公司共有5092人需要分流安置。
近年来,由于煤价、水价大幅度上涨,各项收费增加,华北分公司所属企业由于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以娘子关发电公司为例,截至今年4月30日,娘子关发电公司负债总额34941万元。主要欠债情况为:银行借款18441.6万元、应缴税款498万元、应付燃料费4340万元、应付材料费1344万元、应付工程款3980万元、应付工资1031万元;关联交易应付1000多万元;长期应付款1102万元;其他应付款3083万元。
另外,侯马发电公司、巴公发电公司欠缴包括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工伤保险,因资金缺乏长期欠缴约2000余万元。截至2007年年 22 底,侯马发电公司还需后续资金支出1150万元,巴公发电公司还需后续资金支出250万元,巨大的资金缺口难以弥补。
(小标)替代容量小安置缺乏渠道
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企业建设单机30万千瓦替代关停机组的容量达到自身容量80%的项目,单机60万千瓦替代关停机组的容量达到自身容量70%的项目,单机100万千瓦替代关停机组的容量达到自身容量60%的项目。
一家发电企业负责人认为,“上大压小”安排的替代容量偏小。他表示,建设娘子关2台60万千瓦机组,需要关停70%的容量,为此,中电投共安排了今年关停娘子关发电厂2台10万千瓦和1台6千千瓦发电机组、漳泽发电厂2台10万千瓦国产机组、巴公电厂4台1.2万千瓦和2台0.15万千瓦机组;2008年关停娘子关发电厂剩余2台10万千瓦发电机组;另外,经发展改革委核准的巴公电厂1台5万千瓦和1台2.5万千瓦机组热电联产改扩建项目也不再建设。
也就是说,华北分公司放弃了15台小机组,才替代出娘子关2台60万千瓦机组。而按照原国电火力发电厂98定员标准,娘子关两台60万千瓦机组可安置关停员工约为380人,即使不计漳泽电力关停两台10万千瓦机组的人员安置,三家企业共有3546人需要安置,3166名员工无分流渠道。
一方面是替代容量偏小,大量关停企业员工无安置渠道,另一方面是电站建设突飞猛进,大量发电项目直接通过项目评优开工渠道建设。近年来,除了五大发电集团之外,电源投资主体加速多元化,出现了众多发电投资主体,装机容量迅速增加。这些项目挤占了大的???????发电市场,但不承担关停企业员工安置任务。
以山西省为例,“十一五”期间山西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267万千瓦,今后四年可淘汰落后置换上大机组容量为350万千瓦。也就是说,山西省“十一五”期间的新增2000万千瓦装机容量中,“以大代小”比例不足20%,能够提供关停企业安置渠道的新项目不到20%。与此同时,由于以大代小比例偏低,关停小火电厂原有厂址、设施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新建的电站还得重新征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据了解,仅山西长治市,除了已投入运行的漳电、漳山电厂及在建的王曲电厂、和信电厂、漳山二期扩建等3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外,计划开工建设的有鲁能赵庄电厂、高河电厂、襄垣和信电厂、王曲II期扩建、长治热电厂等总装机容量540万千瓦。
(小标)四条措施助力难题破解
调研中,山西发电企业有关人士为小火电关停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大幅度提高“上大压小”的替代容量,将替代容量与需安置员工挂钩。按照目前的替代比例,一个新建项目往往是关停多台小火电机组,分流数千员工而获通过。与此同时,通过“项目评优”的电站,大都没有员工企业安置压力,但却占有了大量发电市场。有关人士建议,解决关停企业员工的安置问题,应该通过发展来解决。今后新建发电项目审批,应大幅度提高“上大压小”的比例,降低项目评优比例,并将替代容量与安置员工人数挂钩。在替代容量的计算上,不宜搞“一刀切”。
二是对于关停员工的分流安置,必须妥善处理,不能采取简单的“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做法,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制度创新解决问题。有关人士建议,国家应打破发电集团的企业界限,建立起省级关停企业员工人才库,根据新项目装机容量,确定该企业吸纳关停企业员工的指标,共同承担起人员安置责任。
三是小火电关停是一个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协调的系统工程,涉及关停电厂职工的安置,资产的处理等诸多问题。建议出台明确和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火电关停政策。首先,电厂关停后应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不缴纳相关费用,利用土地的开发或处置收益,安置员工,偿还债务。此外,在电力电量转移,以及项目建设,税收优惠、人员安置等方面落到实处。但目前关停企业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需要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协调解决。
四是关停过程中,清偿债务、安置员工都将产生巨额成本,为保证此项工作的平稳进行,需要明确相应的资金来源。建议财政部将已出售的920资产的收入,与解决电力体制改革时的主辅分离问题统筹考虑,通过对小火电关停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切实解决关停企业员工安置的问题。
“小火电关停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共同的事业,应当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关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好的制度和办法,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小火电关停工作,确保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山西电力行协有关负责人表示。
山西发电企业:焦急等待煤电价格联动
“山西电煤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7%,是全国平均增幅的2倍。目前山西省已完全具备启动第三次煤电价格联动的条件。如不及时启动煤电价格联动,山西发电企业将不堪重负。”
7月10日,山西电煤协调委员会负责人郭跃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持续发展基金转嫁发电企业
据了解,今年以来,山西省内电煤价格增幅远远超出全国电煤价格平均涨幅。
山西中电燃料公司副总经理武峰林告诉记者,造成煤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开征资源税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后,煤炭企业几乎将这笔基金转嫁到发电企业身上,仅可持续发展基金一项就导致电煤价格每吨上涨21元,这使山西电力企业不堪重负;其次,今年以来山西省内大量关闭小煤矿,而长期以来,省内发电企业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小煤矿的煤达到70%以上,在大量小煤矿被关闭后,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煤炭价格也由此迅速攀升,部分电厂的库存还不到一周,超出了警戒线。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太原一电厂燃料部副经理邓宇恒印证了武峰林的说法。邓表示,太原第一热电厂从4月初到目前,已经出现过2-3次低煤位警戒线。
“国家收取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我们支持,但是煤炭企业全都转嫁给发电企业,恐怕不是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初衷。”山西电煤协调委员会负责人郭跃龙表示。
期待煤电价格尽早联动
电煤价格上涨,不仅导致山西发电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成为电力安全生产的隐患。
中电投华北分公司财务总监梁华军表示:“近年来,由于电煤价格持续上涨,许多发电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大幅度下降,企业安全生产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中电投华北分公司总经理王清文表示:“自从实施第二次煤电联动以来,山西电煤价格不断攀升,目前山西省内发电企业正在面临着煤价、水价、运价、油价、各种原材料价格的全面上涨,以及电力供应缓解、设备利用小时下降的双重压力。随着节能减排和今年省内400万新机组的投运及设备利用小时的下降,发电市场将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发电企业处境十分艰难。”
据了解,今年5月底6月初时,国家发改委曾在重庆召开相关会议,会上指出今年夏季全国电力运行和电煤供应将总体维持平稳,但不排除个别地区有电力供应及电煤价格矛盾突出的情况,可以考虑地区区别对待。
中能电力工业燃料公司总经理谢居臣说,根据统计结果,目前全国电煤价格比去年同期已经超过了8%,达到了煤电联动的要求。
而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今年全国电力紧张局面已经得到了一定缓解,甚至出现部分地区电量富余,为避免居民生活负担增加过快,第三次煤电联动可能会暂缓出台。
王清文认为,电力富余与煤电联动没有必然联系,山西电价是否调整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表示,山西大多数发电企业是的电价是2002年厂网分开时按照零利润核定的。该零利润电价以2001年的煤炭价格:统配矿每吨111元、小窑煤每吨88元为核定基数测算的,而目前标煤单价已经涨到了320元以上,国家虽然实施过两次煤电价格联动,但由于煤电联动周期的滞后和电力企业消化30%的涨价因素,导致前两次煤电联动不到位,随着今年以来煤炭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发电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对此,山西发电企业正在焦急等待第三次煤电联动。据了解,山西发电企业已经向省物价局提交了煤电联动的报告,但这最终需要国家发改委批准。
打破房地产市场垄断,房价必应声而降
1998年至今,中国的房价已经连续上涨了10年,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仍然不能遏制房价飞涨。近期,有媒体提出近年来房价飞涨的两个观点:一是住房改革没有按照1998年国务院23号文件的方向进行,经济适用房比例严重偏低;二是房地产开发成本不透明,政府官员寻租提高了房价。(中国经济时报、新华网)
以上分析是有道理的,但笔者以为,这两个观点均未触及房价飞涨的体制性原因。事实上,问题不仅出在住房改革没有按照23号文件进行,更重要的是,由于23号文件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基本取代了过去集资建房的模式,而将住房需求全面推向市场,使房地产商成为住房的单一供给方,从而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垄断和房地产商的话语霸权,这正是近年来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由于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准入门槛儿较高,没有与政府、银行等要害部门的绝对关系,不可能成为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在单位集资建房等形式被取消的情况下,必然形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垄断地位,客观上使房地产成为一个新的垄断行业。在这一制度安排之下,大量的住户需求只能跑到开发商那里购房,任开发商宰割。而近年来,虽然政府一直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但均没有触及到房地产垄断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单位集资建房、合作盖房受到限制,垄断运行下的房地产市场,不涨价才是不正常的。关于房地产开发成本不透明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形成了多渠道的住房获得途径,房地产开发成本不透明就不是问题。开发商可以把一平米房价定成100万元,但买房者可以用脚投票,从其它渠道购买,开发商就会放弃暴利自动降价,这也就打破了开发商的垄断。
目前,单位集资建房和个人合作建房受到了政府部门的严格限制,一方面是保护了房地产市场的垄断,另一方面官员也保住了自己的寻租空间。近据报道,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正是由许多政府没有把住房作为民生工程,而是作为政府的支柱产业,作为自己的寻租工程。许多地方为合作建房层层设置障碍,合作建房举步维艰,导致了房价节节攀升。
我们常说看病得对症下药,基于以上分析,控制房价最根本和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是打破房地产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政府应允许并鼓励单位集资、合作盖房,重新建立起多渠道的住房获取渠道,这将是对房地产行业价格飞涨的致命一击,解决了这一问题,房价飞涨、房地产开发成本不透明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个班90多名学生是谁的耻辱?
据报道,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规定,北京市小学和初中的每班人数要控制在40人以内。我刚到北京工作,公司旁边就是北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一打听每班40个人学生。一位同事告诉我,他们家孩子班里每班只有31人,我听了有些不可思议。
我的孩子现在就读的山西长治市城区建东小学是我30年前就读的学校。近年来,长治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随之激增,可是校舍仍然是从前的教室,我所在的这个居民区几乎没有新增学校,建东学校每个班有70多名学生,这算少的,有的学校第班人员竟然达到96名学生。近年来,校舍、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只有不停地把学生硬往教室里“塞”,所有的教室都“人满为患”,有的教室甚至没了中间通道。
孩子们在拥挤不堪的教室里呼吸着浑浊的空气,对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去年,长治市一所中学有一个班的80多名学生进行体检,结果令人吃惊,100% 的学生患鼻炎,99%的学生是近视眼,医生说主要原因是教室缺氧导致。很难想象,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怎么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这些年来,我们居住的房子越来越大,办公楼一幢幢平地而起,房地产炒的如火如荼,可是我们的学校建设却原地不动,如果问原因,各地都是一个答案,缺钱。
真的缺钱吗?据报载,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吃掉一个三峡工程。还有,我国公车目前已达350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3000亿元,远远超过我国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的6%,而在我国不足2%,贫困地区就更少了。其实单纯这样的比较还不能说明我们在教育投资上的可怜,因为占GDP仅2%的教育投资再除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在教育上的投资就更少了。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北京是一座特大城市,加上外来人口1500多万人,人口密度奇大,然而就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居然能建立起这么多的学校?真让人不可思议,真想代北京的孩子们谢谢政府。在人们的印象中,偏远山区师资缺乏,教育条件差,不利孩子成长,而实际上,像长治这样严重超编的学校给孩子们身体造成的伤害比其它的困难更严重,因为付出的代价孩子们一生的健康。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先贤梁启超百年前的声音。他将国家、民族的希望寄寓于年轻人,而依据他们目前的生存状态和身体情况,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如何撑起中国的未来。中小学严重超编问题,山西长治只是一个缩影,其实在全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不知道严重超员的中、小学什么时候能有所改观,我们期待。
亏损与高福利之辩:电力企业百亿亏损究竟为哪般? 国家发改委《电力行业2005年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报告发布之后,有关电力是怎么会亏损百亿元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市场报》4月17日题为《电力企业百亿亏损为哪般 员工福利高成重要原因》文章认为:电力企业本身的市场化程度低下、员工福利过高、主辅业没有彻 28 底分离、企业办社会等问题都是造成电力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4月20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电力亏损报告:一张涨价的王牌》文章认为:挟亏损以令涨价,这或许就是百亿元电力亏损背后真实的自利企图。
不可否认,电力行业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低下、员工福利较高、主辅业没有彻底分离、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不仅如此,电力企业管理上的漏洞、改革的成本较高、豪华办公设施等种种问题也久被诟病。电力企业不承认存在的问题,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然而,近期一些对电力行业的批评却有一些偏见和情绪化,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些文章也有失偏颇,结论惊不住推敲。到底谁亏损?亏损原因是什么?
发改委公布的报告显示:火力发电亏损企业数增长3.4%,亏损额增长10.1%,电力供应亏损企业下降,亏损企业数下降18.3%,亏损额下降1%。
事实上,2002年以来的煤价持续上涨,电价微调不能补偿成本上升是发电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共识。不知道批评者是否清楚,我国在核定火电厂上网电价时,最重要的因素是煤价,我国目前大部分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是在2002年“厂网分开”时按照当时的煤价核定的。以山西为例,该省电厂的电价是按2002年111元/吨的煤价测算的,而现在煤价已经涨到了340元/吨,煤价涨了200多元,而上网电价只在去年煤电联动时平均调增了2.52分,大概能消化不到60元的煤炭涨价因素。成本的快速上升,发电企业的亏损也就成了正常的事儿。
文章指责电力企业市场化程度低是亏损的原因,有道理!但该问题责任不在电力行业而在政策安排。目前,中国电价是政府控制着,从而导致电力市场化程度低,这个板子不应打到电力企业头上,发电企业最希望市场化程度高一些,好根据成本的情况决定电价的涨跌,然而,电价由国家掌控,电力企业说了不算。如果指责市场化程度低,最好去找政府去,发电企业没有能力让电价市场化。
关于企业办社会、主辅分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是在过去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是谁说一句话就能解决,发电企业比谁都想解决上述问题,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但历史形成的许多东西,不是说甩就能甩掉的,解决问题需要时间,也需要政策,更需要妥善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纸上谈兵固然容易,如果实际操作那就是两码事了。
电力企业员工福利高导致亏损?
上述两篇文章都认为,电力企业福利高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缺乏依据,背离实际,没有深入调查研究,主观臆断得出的错误结论,是十分不负责任的,具有极大的误导作用,甚至是在社会制造矛盾和公众对电力行业的对立情绪。
首先,电力企业职工收入水平较高是客观存在的。然而,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格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电力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但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每一位电力职工都那么高。就像中国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并不是每一位中国人达到了小康,还有几千万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上。
电力企业确实有高薪人员:比如拿年薪的高管、总部人员;发达地区、资产质量优良的电网企业职工;一些新建设的电厂机组容量大,人员少,煤耗低,电价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员工的收入也较高。但请注意,这部分工资较高的电力企业反而并不是亏损企业,工资高导致亏损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亏损企业职工收入很高吗?不知道作者和被采访的专家调查过没有?起码说亏损企业发高工资、高福利不具有普遍性。
笔者前一段时间去山西亏损企业娘子关电厂调研,该厂生产经营十分困难,2005年,由于煤价上涨和政策性收费增加,厂里直接增加成本支出近1个亿,全年亏损1.2亿元。2001年,该厂对发电机组的检修费用为4500万元,2005年这笔开支被压缩到了900万元;由于亏损,导致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欠账非常严重,电力生产安全正在面临严峻考验。备受业界关注的电厂高工资也并没有青睐娘子关电厂,该厂职工收入只有刚1000元,去年该厂职工就是一分钱工资也不开,仍然亏损1亿元,你能说是福利高造成电厂亏损吗?笔者还去调查过山西另一家亏损电厂,他们的平均工资800多元,以致他们戏称自己是“纸老虎”。
关于电力企业职工用电不花钱问题,这一现象是存在的,笔者对此也是坚持反对的,存在这一问题的应该立即取消。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一个电力职工用电都不花钱,所以说话一定不要太绝对。今年“两会”期间,就有一位委员说电力职工用电不花钱,这惹了许多没有享受到这一“待遇”的电力职工。我所居住的供电公司小区5年前就取消了福利电,今天看到生活区门口张贴着电费缴费通 知,称4月20号以前如不结清电费就停电。事实上,电力系统是个大系统,除了电厂、供电局,还有电建、修造厂、设计部门,他们用的是福利电吗?调查过吗?许多职工没有用福利电,你硬说电力职工都享受着福利电,电力职工当然不答应。
不要带着偏见和情绪看问题
笔者以为,长期以来,电力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管理的漏洞、改革的成本、豪华办公设施等种种问题也久被诟病,社会上对电力存在许多不满,这一点,电力企业必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改正。然而,对于发电企业亏损问题上确实应当公正地看待,不能理念先行,带着好恶倾向看问题。
《电力亏损报告:一张涨价的王牌》一文认为,亏损了就涨价,而完全不必担心市场的反映。挟亏损以令涨价,这或许就是百亿元电力亏损背后真实的自利企图。这句话看起来很有些文采,但不是从调查研究出发,属于主观臆断。
首先,亏损了就能涨价吗?笔者不知道作者是否知道现在中国电力的定价机制。正如上文所述,电价是国家控制的,如果亏损了就能涨价,不必担心市场的反映,电力企业反而真的不怕煤价上涨了,反正是水涨船高,煤价涨,电价也涨。而事实上是,煤价涨了那么多,电价依然走不出去,去年11月份就到了煤电联动的第二个周期,到现在都没有实行。实际操作中,即使亏损发电企业的电价调整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才导致那么多发电企业亏损。
该文还认为,电力企业是否真的亏损就很成问题,最直观的论据是,电力企业员工不同于一般亏损企业工资都发不出的局面。
笔者想提醒该作者,社会上亏损企业的职工开不出工资,可以另谋它职,如果电厂亏损就不开工资,发电企业职工都去他处谋生,我们还有电用吗?事实上,有很多的发电企业是在银行借贷开工资。可能又要有人说,你亏损了借贷开工资不是特殊吗?笔者认为,首先发电企业的亏损的主要原因不在发电企业而在煤价高企;其次,电力职工开不出工资,生活不下去,员工都流失掉,电厂停机不发电行吗,恐怕一晚上没有电都没法活?这正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笔者虽在电力系统工作,但同样对电力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的管理漏洞、贪污腐败、铺张浪费、大手大脚非常痛心。但在发电企业亏损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公
正地、理智地、实事求是地看待,不可带有偏见和情绪。电力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电力生产需要稳定的大局,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电力搞不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毛主席说,“许多人洗完脸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象洗脸这样负责任就差不多了。”希望一些作者和专家要注意调研,到基层去看看,用事实说话,不要找一份材料,采访一下坐在办公室上网的专家就写文章,要多到基层看看实际情况。写出的文章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公众负责,因为你的文章是给人看,影响人的,没有调查研究,脱离实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制造对立情绪,造成不好的后果,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后记:这篇文章在新华网首页头条大标题下的重要位置发表,大概十天都是新华网留言排行榜第一,网友们发表评论200多条,开始许多人说我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许多人开始理解电力企业,新华网编辑告诉我稿件发表后影响很大,网友们对电力的认识趋于理性,并希望多写这样的文章。我觉得,我们电力宣传工作者不仅要宣传企业的事情,也要关注行业问题,不是说要一屁股坐在电力行业一边说话,而是要客观公正地看问题,营造电力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这有利于电力的和谐发展。
电力高薪:管中窥豹,还是以偏概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薪酬管理高层论坛上,关于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位副部长表示:从2000年到2004年,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然而,对于电力职工拿高薪的说法,许多电力职工并不认同。
年薪15万,电力职工比窦娥还冤
某网站的报道中举了这样的例子:某市电力集团公司一名普通职工的月工资不到6000元,但是加上奖金、住房公积金及各种补贴后,其年薪可达到15万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年均工资的10倍。
不知道这个某市是指哪个地方?不妨告诉读者。笔者看来,电力企业普通职工一年拿15万,估计行业内不会有人相信。不知道这个数据是道听途说的,还是确实有依据;是深入调查研究得来的?还是自己都不清楚信息来源。
客观地说,电力企业员工收入一般来说是有保障的,有一部分电力企业员工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但要说电力职工都拿高薪,那真的是比窦娥还冤。
《中国新闻网》的一位网友这样说:“我也是一名电力职工,并且还是个基层领导,一年到头全部下来也就3万多点,劳动部门的领导不知道到过底下没有?张口就是15万。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想问问,你们深入调查了没?或者你们的调查能说明整个电力系统的薪酬水平吗? 笔者认为,电力企业确实有高薪人员,比如拿年薪的高管、总部人员;经济发达地区、资产质量、经营状况较好的电网企业;一些容量大,人员少,煤耗低新建发电企业。然而,即使说这部分企业员工的收入较高,但能拿15万的职工恐怕也没有。因此,不能说一部分人拿得多,就证明整个行业的人也拿得多。其实,电力行业内部收入的差别也很大,不能说有人拿了15万,大家就都拿了15万,完全是缺乏调查研究、捕风捉影的主观臆断,这对电力员工是不公平的,还会增加社会对电力的不满。
笔者所在的企业是一家优质电力上市公司,笔者每月收入1500-1700元,全年总收入怎么也不会超过3万元,这个收入还算是中上水平。我的好多朋友都在电力部门工作,普通员工拿15万收入的绝对没有。前不久,笔者去山西两家电厂调研,员工们一个月工资一千都不到,1000元算是高薪吗?有的职工拿几百元钱,不知道这些人怎么能算到高薪人员里边去。
这几年房价飞涨,交通、粮油生活用品、教育、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人们收入的含金量在缩水,电力企业的大部分员工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康生活,社会上说 33 要让公务员都买得起车,电力员工有几个能买得起车?中国不是已经达到小康社会了吗?是不是要把电力职工再拽回贫困线上去?
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国的行业间收入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福利,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小康。目前中国薪酬的问题不是电力企业赚得太多,而是其它一些行业收入太少,我们关键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人为压低那个行业的工资,这才是真正地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
电力职工酸苦,谁解其中味?
长期以来,社会上说起电力行业总是用“电霸”作代名词。一些媒体的不正确的引导也导致了社会和公众对电力的不满情绪,而他们根本解电力职工的酸苦。
电力生产的特点是产供需同时完成,当人们下班回家,当春节、黄金周人们团聚、举家旅游时,有没有人想到电力工人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发电企业的运行职工常年白班夜班不停,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生物钟的紊乱导致许多电力工人失眠,神经衰弱,胃病,每个电力工人基本都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熬夜使运行职工们未老先衰,特别是女同志,外貌比实际年龄大好多。过年,过节别人可以旅游,他们照常上班,许多职工就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运行职工常说:“年轻的时候拿命赚钱,老的时候拿钱买命。”
笔者曾在发电企业检修一线干过4年,虽然从事的汽机专业在发电企业还是比较好的专业,但4年的检修生涯,使我终生难忘。说实话,如果再让我去参加一线工作,我宁肯下岗也不愿意再去,太累太苦。我最早洗“桑拿”就是在汽轮机系统的凝结器,近50摄氏度的凝结器里去查找漏点,出来以后人就虚脱了。一次为了赶工期开出机组,我和班里的同志们连续检修30多个小时没离开生产现场。干检修常常通夜加班,第二天回到家反而睡不着了,对身体的伤害相当大。锅炉、除灰专业的更苦,职工们自嘲是电厂的煤矿工人。
电网企业的职工也很辛苦,运行人员跟电厂运行职工一样常年倒班,一些外线工不仅有巨大的安全危险,野外作业时冬天上电杆脸被风吹裂了,夏天晒得皮
掉好几层。在变电站值班人员,每个站工作就几个人,年年工作在站里,单调、枯燥,远的变电站甚至与外几乎隔绝,越是节日、越是大的活动期间,越是不能休息。输电职工无论寒暑,都要巡视架空线路,有的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上,电力职工巡线检查被狗蛇咬伤每年都有很多。
为了千家万户的光明,许多电力职工正常的休息权、健康权根本无法保证,对于这样特殊的工作和工种,对于电力职工的无私奉献,许多人不仅没有感恩的心,还毫无根据地将电力职工统称为“电霸”。以他们的辛苦和奉献,他们的收入高一些也是应该的,何况他们还没有拿到那么多钱。
毛主席说,“许多人洗完脸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象洗脸这样负责任就差不多了。”关于电力企业的收入问题,建议大家多到基层看看实际情况,到不发达地区去看看,极少数的高薪人员不能代表电力职工的整体收入水平。记者写出的文章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公众负责,没有调查研究,背离实际情况,可能会制造对立情绪,造成不好的后果,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国家利益出发让“水火相容”
随着电力供需的缓解和明年电力供需平衡的预期,三峡电能如何消纳又摆到了桌面。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关于三峡电力出路的报道更是引起了各方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共识的今天,提前安排电能消纳和输电规划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保证三峡电能消纳。
人们不会忘记,2002年之前,我国当时正处于电力过剩时期,对于2003年将要投产的三峡电力,许多地方表示“不需要”。而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的2003年7月,正是本轮电荒愈演愈烈之际,三峡电力立即成为各方争取的“香饽饽”。然而,随着电力供需矛盾的缓解和电力过剩的逼近,三峡电力的出路或将又成为问题?
其实,用不用三峡电力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问题是三峡水电不消耗不可再资源,不排放污染物、不排放温室气体,中国需要三峡电力对资源和环境的
贡献。三峡是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我们每个家庭的电费里都有三峡基金,每一个电力消费者都为三峡工程做了贡献。如果三峡电力出路都成了问题,其它可再生能源电站命运又将如何?因此,这又是一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
我国资源人均能源资源严重匮乏、环境承载能力极弱,2020年,我国火电厂发电用煤将大约需要18亿吨左右,全社会用煤近40亿吨。同时,火电生产过程中,排放大气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将分别达到46亿吨和3000多万吨,大大超过我国的资源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笔者曾经写过一篇《缺电: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提出过去电力过剩时火电争发电量,水电站弃水调峰的事情再也不能发生了,这篇文章受到了电监会副主席邵秉仁的重视。事实上,避免或者尽量减少水电站的弃水调峰,就是保护有限的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当从国家利益出发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寄希望于即将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能为三峡找到出路;寄希望于国家宏观管理部门能够伸出政府有形之手,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我们也希望有关各方要有社会责任,想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而不是斤斤计较企业的眼前利益。
期待丹麦童话中国版
人们常常用经济增长来解释能源需求的“井喷”式增长。过去的两年,我国经济增长幅度为每年9%左右,而发电量增幅达到了15%;同时,我国能源产品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0年至2004年,煤炭产量从10亿吨上升到19.56亿吨,轻易完成翻番。然而,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能源消费的同步或者更高的增长吗?不尽然,童话王国丹麦的增长模式如同安徒生童话一样不可思议。
丹麦以农业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1973年的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调整其能源战略,尤其在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方面对工业耗电、耗能效率提出限制和高效利用率指标,一方面通过立法、限制以及提高技术等方式,提高电厂的能源使用率。30年来,丹麦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工业化程度上升到90%,人均GDP增长50%,石油消耗量却降低50%,丹麦从能源进口国变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大国。
其实,丹麦模式的案例并不鲜见,美国尽管是世界上的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能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消费环节上,美国极为重视生产中提高效率,资源利用率高。美国2000年人均GDP比1973年增长了74%,而能源消费并没
有增长。据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20年,需要新增发电装机4亿千瓦,但美国计划采用需求侧管理,预计可以减少2.6亿千瓦装机。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极其匮乏,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单位产值的排污量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然而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每万美元消耗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经济不稳定的系数为世界平均值的4倍以上。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长0·4个百分点,而近年来能源的消费增长率达到了1.5左右。对于中国来说,长期以往,无论是资源支撑能力、还是环境容量都难以承受,能源将成为中国发展最大的瓶颈。
能源需求“井喷”式增长,也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为世界所瞩目,然而,中国的GDP虽然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却并没有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同步的改善,更多的中国人并没有从经济增长率中受益。前些年为许多地方政府为了GDP政绩,支持钢铁、电解铝、水泥、硅铁等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设想化为泡影。
我国产业结构中多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很低,企业盈利能力差,员工收入低,盲目投资,产能过剩,同行又缺乏协作、过剩后竞相压价,价格暴跌,落入亏损和死亡通道,这几乎成为难逃的梦魇。钢铁、硅铁、铁合金、金属镁、电解铝无一不在品尝过剩的苦果。
我国虽然是国际贸易大国,但不是强国,在目前以美国主导下的全球贸易体制下,拉美、亚洲等地区处于国际生产的底层,欧洲、美国等国的高端产品占领了巨大的国际市场的超值的利润。中国产品看起来大量出口,却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大收益。这些年国际上有一个定律:中国进口什么,什么涨价,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跌价。近期,山西省焦炭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积压,焦炭已经由去年高达每吨400美元的价格水平,迅速下滑到了每吨200美元左右,焦炭出口价格一跌再跌;今年以来,我国电解铝行业也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消耗着资源、污染着环境,为别国生产廉价产品,自己却解决不了“温饱”,这就是当前高耗能企业的生存状态。
家电、轻工产品也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目前中国DVD企业每出口一台自有品牌的DVD产品要向DVD专利持有人缴纳大约20美元的专利费,而每台DVD的出 37 口价格已经跌到29美元。中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然而一条牛仔裤出口美国的价格是1.3美元左右,而摆到美国货架上的价格是30多美元,中国纺织工人的低工资、低福利、拼命加班加点,并污染着中国的环境,赚大钱的却是别国的进口商和零售商。
当初我们发誓要建立世界工厂,现在才发现,国际上能赚大钱的不是粗、大、黑的初级产品,而是高、精、尖的高科技产品,世界工厂并不能给中国带来财富,反而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近两年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就是明证。
有观点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强大的重工业工业作为支撑,这一说法没有错,但也绝不是一些专家认为的,中国重化工产品一定要占领国外市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中国没有那么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来建世界工厂,建世界工厂不仅没有出路,还会把自己逼上绝路。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水平低为主,附加价值很低,我国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绝大部分靠进口。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组装业比重大。
我国不仅科技水平低,研发能力差,而且科研成果转化率低。2004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每年大批科研人员艰苦攻关获得的科技成果躺在抽屉里睡大觉,而无数因技术贫血在低水平生产和价格战中苦苦挣扎。产研之间的严重脱节,日益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有专家指出,中国科研体制必须重塑科研管理模式,推进产研一体化,改革科研主体构成,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科研——开发——生产综合协调机制,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培育科研成果市场交易体系,通过综合治理解决解决问题。
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摈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过,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政府有力的推手。关键要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的强制性效能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效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等。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重化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改变过去那种高速低效的增长模式,除此别无出路。
缺电真相
肇始于2002年的全国性缺电仍在继续,恐怕没有那一种产品短缺的影响能超过电力。正缘于此,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缺电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有人说电力发展太慢,有人说缺煤导致缺电,有人说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缺电,最近又有人提出行政垄断造成严重缺电。
其实,“两会”期间,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的一席话其实已经点破了谜底:电荒也是好事,一个清醒剂。电力短缺背后反映的也有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
严重缺电的主因是产业结构低度化
据统计,我国2004年发电量比2003年增长了14.9%(这个增速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而我国2004年经济增长率为9.5%,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发电量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达到1.57。2004年中国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然而中国GDP总量仅占世界GDP总量的4%。4%的GDP消耗了世界10%的电力,无疑说明中国正在走一条重化工、高耗能经济之路。
事实上,造成中国缺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电的根本原因不是并非人们所说的电力发展太慢、电煤不足以及行政垄断,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电力需求的超常规增长,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
中国缺电的根本原因不是电力发展太慢,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发展势头过猛,打破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超出了资源的支撑能力,这是电力短缺的主因。数据表明,去年全国用电量增长近15%,而用电量增长最快的是工业,工业中又主要表现在重工业,尤其是电解铝、高耗能行业上,工业耗电占了74%;城乡居民用电只占11%,第一产业用电占5%左右,第三产业占的比例也很少。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山西运城是全国最缺电的地区之一,2002年的一季度,该市境内河津发电厂一台机组因电网没有负荷停机备用时间长达一个月。而到了后半年,随着几家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的投产,运城从电力富余一下子转为电荒,成为全国最缺电的地区。从电力富余到电荒仅用了半年时间,除了
经济结构的严重高耗能化、低度化,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
放慢电力建设速度不应受指责
有观点认为,是前几年国家放慢了电力建设的速度,导致了现在的严重缺电,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清楚地记得,前些年电力富余时,有的电厂年利用小时都3000小时都达不到,一半多的时间在停机备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对电力工业的发展进行了适当调控,放慢了电力建设速度,是完全正确的,没有理由受到指责。
前不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所说的:有段时间电力需求增长非常缓慢,1997年国家电力市场供求达到基本平衡点,之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力需求增长非常慢。有一年电力需求只增长了2.8%,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电力卖不出去,比如二滩水电站白白放水,不发电,预售三峡的电也卖不出去。尽管如此,电力建设依然没有停顿。马凯说,从1997年到1999年3年投产了4000多万千瓦的装机,批准开工了26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
直到目前,有人一直坚持认为是国家前些年放慢电力建设步伐造成缺电,是行政垄断的结果。有人常常犯不是去全面的思考问题,就匆忙下结论的毛病。事实上,深层次地观察和思考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犯的错误不是压缩电厂项目,缺电的根本原因也不是行政垄断,而是我们在电力富余的时候,犯了短视的毛病,支持和放任了高耗能产业的无度发展,国家也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干预措施,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硅铁等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产业结构低度化,从而导致了电力紧张。
高耗能产业畸形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
更让人揪心的事,我国目前在建和已经建成的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的生产能力,已经超出国内需求一倍以上,这么多高耗能产业的产品要相当大的比重是用来出口的,当我们雄心勃勃地宣称占领了国际市场时,发达国家出于对环保、能源的考虑正在限制国内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发展,使其向境外转移。原来,我们津津乐道的出口产品,竟然是人家不愿意生产的高能耗、低附 40 加值产品,我们走的是透支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的不归路。更让人心痛的是,许多高能耗产品依靠低电价生存,如果没有优惠的电价,几乎无利润可言,我们污染着自己的环境,却相当于把煤电白白送人,还造成了国内电力的严重紧张。
严重缺电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GDP产值能耗消耗惊人,我国是世界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内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铁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我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10倍,严重的资源浪费更是导致了电力短缺局面的加剧。
许多媒体在解释电力需要快速增长原因时,总喜欢用经济快速增长来解释电力的超常规增长,这显然站不住脚,他们不从电力超常的快速增长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而以经济快速增长来骗得人高兴,这是严重误导和不负责任。
事实上,中国缺电只是表象,缺电的根源和症结在产业结构上。如果一缺电就指责电力发展太慢,就会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那是十分危险的。我们也不能把眼光紧盯在建电厂、开发资源上,在我国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而不是无限制地、掠夺性地开采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出口尿素就是出口能源”的警示
据报道,2005年世界化肥价格可能走高,原因是全球一些主要化肥生产国将在保持本国供应能力的基础上,对一些尿素生产商,采取一些限制性政策以减少其出口。看了这消息,觉得不可思议:出口产品赚别人的钱,多好的事啊,竟然要限制,不是脑子出了问题吧!
请教专家才知道,不是人家脑子有问题,是我懂的东西太少。原来化肥是高耗能产品,以煤为原料的企业生产1吨尿素,约需要消耗1.2吨煤、1200千瓦时电力———一定意义上说,“出口尿素相当于出口能源”。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就连埃及、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严厉的限制措施,不愿意以产品形式出口资源。
而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小国,高耗能产品出口却方兴未艾。我国目前在建和已经建成的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的生产能力,已经超出国内需求一倍以上,这些高耗能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当我们雄心勃勃地宣称占领了国际市
场时,发达国家出于对环保、能源的考虑正在限制国内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发展,使其向境外转移。原来,我们津津乐道的出口产品,竟然是人家不愿意生产的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我们走的是透支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的不归路。更让人心痛的是,许多高能耗产品依靠低电价生存,如果没有优惠的电价,几乎无利润可言,我们污染着自己的环境,却相当于把煤电白白送人!
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然而我们的煤炭资源正在一天天地走向枯竭,未来20年~30年内,包括煤炭在内的许多矿产资源都可能成为稀缺资源。我们再这样贱卖资源,将来怎么跟子孙后代交账呀!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有段话很有警示意义:“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当然我们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现在看来,已不能以百年计算了,扳着指。铁路能否“和谐”提速?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时速达到200公里以上,其中京哈、京沪、京广、胶济等提速干线部分区段可达到时速250公里。铁道部负责人表示,到明年底,全国铁路将有480列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国产动车组上线运用,覆盖全国17个省、直辖市。
铁路提速是个好消息,但我这个常年奔波于铁道线上的人却乐不起来,因为铁路提速更多意味着是主要干线的提速,即直达车、特快车和快速列车的提速,而对于普快和慢车则可能意味着减速。
我家在山西长治市,距离河北邯郸只有220公里,北京到邯郸的快车只需要4个小时多一点,而北京到长治的列车运行时间竟达19个小时,就差这220公里,铁路提速数次,这趟车却越跑越慢,运行时间越来越长。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列车提速后,像这种普快列车得给直达、特别快车、快速列车让路,停下来等快车通过才能走,走不了多久又得停下来再等,运行时间就这样加长了。二是长治去北京本来是要北上,而运行路线是先向南到河南新乡,然后再北上,从不到下午6点发车,一直到夜间1点多,7个多小时有效位移只有220公里,这样的路线安排,运行时间不长才怪。如果不绕行,北京到长 42 治不到700公里,这一绕一等,相当于时速不到40公里,比电动自行车稍微快一点。
铁路提速本来是好事,然而,在大量的快速列车面前,方便沿线大量普通群众乘坐的普通车不仅迟迟未见提速,反而不同程度地保持原速甚至还得减速,给人一种慢车是铁路线上的“二等公民”的感觉。如何在提速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沿线普通群众的对乘坐快速、安全火车的需求,实现快车和慢车的和谐提速,恐怕是铁道部门在火车提速问题上应该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头就能倒算出来.这是中国第一个质疑铁路提速的文章,铁道部门高度重视。
遏制房价飞涨还需“合作建房模式”
在“国六条”出台一周年之际,全国的房价却向调控目标反向疾行。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办法试图遏制房价的持续上涨,但房价仍然不降反升。近期,全国不少地方的房价像脱缰的野 马飞快地上涨,深圳市还创下了两个月涨幅超过30%的纪录。
那么,如何能让飚升的房价降下来呢?笔者以为,必须得先找到房价飞涨的症结,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1998年7月,国务院停止实行了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从下发决定到政策实行,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由于没有任何缓冲期,导致大量住房需求涌向市场。面对大量的购房人群,房地产商喜出望外,开始全面提价。与此同时,政府停止福利分房后,许多企业、单位集资建房也逐渐受到了限制,集资建房的越来越少,大量的住房需求全部涌向房地产市场,使得房地产市场火上加火。从那时起,中国的住房价格就开始稳步上升,在许多地区则出现了飚升。
面对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高房价,近年来,民间合作建房呼声甚高,合作建房被看作是百姓对高房价的自发抵抗。对于这项合乎民意的事,许多地方政府却设置层层障碍。在一些地方,政府还发文明令禁止合作建房。这样做,在客观上扼杀了房地产市场的多样性,维护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暴利。
合作建房和集资建房类似于国际上的住宅合作社。在欧美发达国家,住宅合作社已有200多年悠久历史。其中在德国,住宅合作社是住宅建设的主要组织形式。合作社建造的住宅占该国新建住宅总数的30.9%。政府对合作社建房给予多方面的政策帮助:一是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二是给予借款保证;三是提供合理价格的土地;四是减少税收,对所得税、财产税、土地转移税和交易税等,均以较低税率向合作社征收;五是补贴租金。而在我国,政府不仅不给优惠的政策,还层层设置障碍。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房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去住房体制改革急于求成,将住房需求推向市场,由于开发门槛高,只有开发商才能开发住房,导致了房地产开发出现垄断,造成了房价连续十年的上涨。
笔者认为,政府控制房价不能只通过提高金融、土地、税收政策门槛,那只会增加开发商的开发成本,最终都会转嫁给购房者。解决高房价的根本方法是,政府应允许并鼓励单位集资、合作盖房,重新建立起多渠道的住房获取渠道。而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单位集资建房、合作盖房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只好任开发商宰割。
政府不愿意让集资建房的另一个原因是,许多政府不是把住房作为民生工程,而是作为政府的支柱产业。如果合作建房,地方政府必减少了税收,官员减少了寻租,百姓高兴,但有些人不乐意。因此,合作建房能否推广,关键还看地方政府官员的态度。
第二篇:中国华电集团公司2013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2013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6月15日举行
中国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30日宣布,2013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将于6月15日至21日举办,主题为 “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
国管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司长何长江当日介绍称,在今年的宣传周期间,各地公共机构将在6月17日 全国低碳日当天,举办能源紧缺体验活动,采用停开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等方式,号召公众以绿 色低碳的办公模式和出行方式支持节能减排。
此外,国管局将在宣传周期间举办中央国家机关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会、会同教育部举办全国学校“节约 粮食反食品浪费”主题宣传活动、组织中央国家机关节约型办公区建设观摩活动等,倡导公共机构,特别 是党政机关,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节约理念,弘扬节俭风尚。
当日国管局还发布了2013年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海报,海报一组4幅,主题涉及节约粮食、节水节电、节约 办公用能、绿色出行等。这组海报由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天地人”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八工作室主任刘波领衔组织设计,从67幅有效设计作品中精选而出。
何长江表示,国管局将向中央国家机关发放一批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海报,并在“公共机构节能网”上发 布海报电子版,供全国各级公共机构免费下载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