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做到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关键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育中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一、晓之以理。
首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晓之以理”,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入手,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是对学生德育的主要任务。对学生讲清道理,提高道德认识,逐步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提高识别好坏、美丑、是非的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道德认识,往往有许多错误的概念和糊涂观念,如向老师反映班中存在的问题就会被认为“打小报告”、“出卖朋友”等。对于这些错误的认识,要从一些具体、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中,提高学生识别好坏、是非能力。要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多角度的反复教育。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言行和事情进行分析,弄清行为的后果,帮助他们正确的理解道德概念,逐步培养学生辨别行为好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好坏。
在一些平常的小事都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如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奖惩制度、文明评比活动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德育无小事,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动之以情。
感情是信任的基础,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好恶的内心体验形式。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的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就很好地对动之以情作出了阐释。
学生虽然年少,但也有自己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的表露。当学生对自己老师有情感时,在他们的行为中往往表现为尊敬、乐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如果发生师生情感上的冲突,那么老师的话,学生就不爱听,甚至做出反对老师的行为来。所以说“通情”才能“达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富有真情实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要以情激情,情理交融,激发学生与正确认识一致的情感。对学生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在情感上接近学生,缩短师生双方心理上的距离。做到以爱施爱,以情动情,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象涓涓细水流入学生的心田,如春风化雨迎刃而解。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同时,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故事、事例等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道德榜样。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感人的故事,如一些烈士的英雄事迹,往往能激发起学生情绪上共鸣,形成巨大的感染力。因此可根据这些,在道德教育中讲讲如白求恩、邱少云的故事,观看一些电影,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激发学生各方面良好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区分善恶的道德观念。所以,学生的德育必须基于情感教育的上。
三、导之以行。
导之以行,就是建立明确的行为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小学生的道德动机往往是不成熟的,很多受眼事物所制约;其次是非观念淡薄,对一些不良现象无动于衷;再次是道德意志比较弱,初期多是在成人的监督和鼓励下实现的,一离开,就无法自我约束。因此,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更需要在具体的行为事件中给以强化。比如,当学生好心帮助做某件事时,由于不小心,把事办砸了,这时,不能一味的去埋怨和批评,而是要帮助他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导他正确的办事方法,以培养他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方式。平常中可结合一些“爱父母、敬师长、学雷锋”的活动,对一些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可大造声势进行表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明确前进的方向,培养自信心。又如,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不公要讲清道理,同时要经常表扬爱护公物做的好的学生,并能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明白如何爱护公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就会使学生把爱护公物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导之以行,就是要在道德行为的训练上下功夫,要严格地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道德习惯
四、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就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不间断进行,在反复的行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
首先,要经常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作出肯定和好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便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其次,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他们正确行为及时肯定。对出现不好的行为,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第三要对学生的心理和意志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培养他们自控自重的品格,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
小学生的意志还不是很坚定,还比较薄弱,自制能力差,在一些行为中会反复出现好和坏的表现,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抓反复、反复抓,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时要做到社会、家庭、学校共同重视,想到配合、支持。
“知、情、行、意”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第二篇:导之以趣启之以思议之以群动之以情-----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四策略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就是看学生经过学习之后是否有变化,即新的知识是否理解,新的技能是否形成,方法是否掌握,过程是否经历,情感是否体验,如果这些方面学生都有长足的发展,这节课就是有效的课。如何才能达到这样有效的课堂呢?下面结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课教学谈谈我的实践:
一、导之以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此不疲的活动。为此,老师在新课开始时,就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如本课教学中,我创设了学生所喜爱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有规律图案的墙面、地面、排列有规律的小动物、水果等,学生学习注意力立即被吸引过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为后面的学习起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达到了课伊始,趣乃生的效果。
二、启之以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要让学生能积极地思考,就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教学不要全盘授予,而是相机引导,教师要为学生深入的思考提供思考的方向、思考的时间,以及在思考中的及时引导与帮助,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如本课教学中,在出示了丰富多样的有规律的图案和事物之后,我提出:同学们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如果让你按你发现的规律,你能想后面的事物的排列吗?学生因了前面的观察,又有思考的方向,便积极思考起来。学生经过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他们发现的规律,学生的思维量很足,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有效的拓展,在练习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一,如下图:图一 苹果梨香蕉葡萄葡萄苹果梨香蕉香蕉葡萄苹果梨梨香蕉葡萄苹果 这个图的规律是课本上学习的规律是一样的:都是将最后一个物体搬到最前面,其它物体整体向后移动一格。为让学生思维不致于局限于一处,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我设计
第三篇: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导行
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导行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农村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校住读,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将孩子送到城区教学、师资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学生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加上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农村孩子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身心健康、道德滑坡的现象。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社会生活公德的缺失、学校、班集体荣誉感淡漠、不讲信用、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使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代农村学生的成长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极大影响。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在思品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了学校德育的重任,更是要在教学中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一传播“孝文化”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孟郊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首先要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但一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孩子拥有
过多的零花钱,使部分学生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根本不管父母的血汗钱是怎么得来的,同时,父母的负疚感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应该的,甚至认为父母在情感上对不住他,给点经济补偿是理所当然的,不给反而不近情理,所以,花起钱来毫不手软,也就很难让他对父母心存感恩之心,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更是难上加难了。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对此,应该在思想品德课中利用《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传播 “孝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关爱他人、热爱家乡、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热心公益等。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法律的制裁。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体贴安慰。既有孝心,又有孝行,是我们对青少年尽孝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
二传播“礼文化” 引导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和人交往就十分讲究礼仪。对每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在初中生中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初中学生顺利地度过 “心理冲突”时期,保持健康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对公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巧妙地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礼仪教育,可对学生提出一些严格细致的要求,如进门喊 “报告”,与老师接送东西要用双手,随时将“请、谢谢、对不起”挂在嘴上等。甚至对坐、立、行走的姿势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如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等。长此以往,不仅形 成对 老师的尊敬,也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精神面貌。礼仪教育还可以通过史实和现实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包括正直、忠诚、谦逊、自尊、热忱、宽容、庄重等教育,以追求至善的思想境界,塑造美好的心灵。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乡土教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接触一些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作品。如读古诗、听民乐民歌、看土家族苗族的民族舞蹈、欣赏书法美术作品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民族的艺术,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倾心于艺术作品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愉快和感情的升华,思想得到启迪。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追求“善与美”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礼仪素质与礼仪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老师、父母、爷爷奶奶及其他监护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会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非常突出的自强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一自强精神经过一代一代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以《周易》中的这两句话勉励学生,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了清华大学的校训。农村中学生大都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但部分学生不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甚至还贪图享受,埋怨父母无能,未给他提供一个好的环境,遇到困难就退缩,更不用说自强不息了。因此,在思品课堂中,可以落第秀才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孟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当代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自强是努力向上,是奋发进取,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者的精神所以可贵,在于其依靠的是自己的拼搏奋斗,而非父辈的荫庇提携。父母不能改变家庭现状,但我们自己可以用知识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家庭的命运。
四、传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会负责任
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个人的健康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责任感的支持。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在培养责任意识方面,中学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责任”是传统道德的核心问题,因为它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的仁义理智信忠孝等字字相通、项项关联。可以说,责任是中华优秀道德传统的最强者。责任教育作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个新视点,是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视的,它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源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责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维互动,如利用办黑板报、主题班会、运动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然后通过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引导、总结,学生自然觉得“思想品德”就是“生活品德”,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体验、感悟、升华的过程,同时,有助于他们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同时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总之,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负责、自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龄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
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还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成功之要诀:以爱动其心, 以严导其行-班主任工作经验
班主任工作成功之要诀: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文/牛克敏
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爱
做好班主任工作,象热爱教育事业一样,要关心班上的每位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具备这样的美德只有奉献爱心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俗话说:“世人的爱有多种多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感情,它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伦之爱,它蕴含着更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爱使取得信任的方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在内容上表现为班主任要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适度要求学生等这不仅是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情感,而且还是一种评价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一种社会的评价班主任在通过各种方式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总要选择适合该学生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一个切入点,以利于工作的开展,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本身就包含着班主任对学生的思考核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关怀、爱护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 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爱一起有时班主任的一席话能改变以个学生的 一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于是这种情感实际上转化成了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负担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 “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
2、爱使管理、教育学生的基础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又经验的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替他们操心时,无论是尽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班主任如果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也未必能达到期望的效果语文在教育过程过,学生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在不断接受老师教育的同时,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学生情感的过滤,为期选择、接受如果师生没有达到这种沟通,教导不为其接受,学生面对班主任的教导却无动于衷,严重时还逆反,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这就涉及到以个度和方式的问题“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就成了缪误”,作为班主任,虽然要对每一个学生以无边的爱,但在教育过程中的表达,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如果再现的泰随便而又自由,以至于溺爱,事事轻易放手,令其随心所欲,最终也不见得讨好学生,反而往往是害了学生,学生也就恨你一生
二、班主任管理中对学生的“严”
“严”是对学生的要求,努力做到从严管理要严格按校纪、班规办事,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为此应做到:
1、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的、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控制不等于严厉管束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使学生产生惧怕、退缩心理长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神经质、故意对抗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度“度”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严的要求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要有分寸比如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对一贯表现好的学生,就应该弄清楚原因,晓之以理,批评中特别突出部做作业的危害性,让他铭记于心,不再重犯对于普通学生,不能简单斥责,草率批评完事而是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开导,鼓励他增强信心,让他本人愿意天天做、认真做如果动不动就严厉呵斥、恶言辱骂,甚至体罚,这就是严而无度乱严一通,学生往往要么“貌恭而心不服”:要么成心对抗,找种种理由开脱:要么抄作业,只是不爱斥责和体罚,那还有什么好的效果可言可见,严重有爱,严重有度是多么重要
三、班级管理中“严”与“爱”的关系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班主任唯有心理时刻装着学生、想着学生,学生心里才会有你这个老师、班主任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之不严,表面看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一样,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则实际上丢掉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执行不力或不致行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我不做,班主任不会怎么样,这样良好的班风就无法形成反之,一味的严,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非常听话,(班主任工作经验)甚至做的很对,学生间了班主任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至极也是非常有害的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压抑状态,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逃学、辍学、退学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所以,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引导等,使师生间关系融洽,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和谐唯有做到宽严有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真正教育好学生总之,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爱”中有“严”,寓“严”于“爱”,“严”“爱”结合,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才能收到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六大解放”在合作学习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六大解放”在合作学习中的运用
何章俊 男 中学一级 本科
安徽省合肥市龙岗中学 邮编 231633
电话:0551-7677448 邮箱:359337935@qq.com
[摘要]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概括性的指出创新的条件是要解放人。这对于今天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仍就有着极大的意义。合作学习有助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它是素质教育下的必然产物。因而被人们誉为“进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本文将结合陶行知先生的这个教育思想,对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科学合理的运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陶行知 六大解放 合作学习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ning)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教育观念,被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推崇和推广。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合作学习的魅力也吸引了近现代许多教育学家的研究兴趣。美国教育家帕克(Park)、杜威(Dewey)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理论。合作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同样,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针对传统教育,提出了“六大解放” 的教育思想,要求“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来克服和改变“片面的、短命的”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方案,开设合作性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创造力突围而出
陶行知先生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实质就是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那种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反对死灌死背的填鸭式教学式;更是反对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的授课方式。陶行知要求用“启发的方法”“ 以克服短命的教育”。
反观我们现实的英语教学的一些误区。首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最大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不少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背单词、抄单词,对语法知识生吞活剥,以应付书面考试。因此英语听说训练应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最主要的目的,书面的考试可以向后推。不能在学生还没学几句,既不会听,也不会说的时候就开始书面语法、知识点的学习,唯独没有跟着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走。纵观外语教学的法子,从翻译法到交际法,再到功能法,任务驱动法,都还是学法跟着教法走,教法跟着考法走,这就很难走出英语教学低效的怪圈。
而合作学习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因为担心自己表现不佳会受到他人的消极评价,即社会心理学的“评价忧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紧张和焦虑会阻碍个体的创造性,其后果必将导致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的不畅通和低质量。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营造安全的交流氛围,消除小组成员的“评价忧虑”,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创造。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在实施“头脑风暴法”的过程中,我们先制定以下规则:允许对他人的观点质疑;允许进一步澄清或解释自己的观点;要针对具体事例,而非抽象的观点进行讨论;合作的目的是集思广益,发展联想,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这是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从听老师讲的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转换为每个学生贡献内心智慧的主动学习方式,当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解放后,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将会产生无限的创造力
二、“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手脑双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务农实习的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第二阵地。陶行知说:“知识要从行动中来,不行动而求知识,是靠不住的。”;同时,他还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提倡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倡导“learn by doing”。这也与陶行知倡导“做中学”一致。由此,我们英语教学应该构筑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合作教学环境,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以JEFC Book 6 Moudle 2 Education 为例。校园是同学们熟悉的,也是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在学习完教材的内容后,围绕本模块的任务(Writing a leaftlet),我要求合作学习小组设计一份关于校园的宣传单。接受任务后小组成员主动分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设计版面的,美化字体的,描绘插图的,个个有任务,兴趣盎然。然后展开评比,美观大方,板式新颖的在不同小组间交流。在犹豫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一些节日贺卡的自我设计。这样既是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真正体现了“行是知之始”。
三、“解放小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言论自由”、“每事问”
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可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淡漠了语言首先作为是人类交流的使用工具而存在的概念。往往忽视了“交流”这个重要的前提,只是注重了考试的“标”,却丢弃了运用的”本”。正如陶先生在1934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所说,“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并用一句“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在英语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沟通是合作的核心,借助沟通彼此才可以更好地交流思想,分享情感。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对合作交往的类型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后得出的最好的类型是:集体中所有的成员都是参加者,包括教师自己,有双向的多项的交往。所以,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言语方面的技能,还要帮助每个成员(包括自己)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我们不能只是关注小组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结果形成的过程,这样会使一些不敢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小组形式的掩护下逃避学习的责任把合作学习小组当成了“避风港”;另一方面,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洗耳恭听或是似听非听,不用问,那个学生一定是好学生,而且往往担任“汇报员”,在组内身兼数职。这样会使我们的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微缩课堂”,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解放眼睛,要“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让孩子们会看,会视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云云巨大的成绩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敏,只是在精致视察的本事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视察力是创造的出发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作为教育者,解放门生的眼睛是我们不可推辞的责任,我们要帮助孩子们把”眼睛"擦得更亮。引导学生掌握准确的观察要领。
再以JEFC Book 6 moudle 4 The way we look 为例:课文The way we look是很容易是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那么作为中学生眼中的“cool”方式又有哪些呢?因此,我在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把这个问题下放给合作学习小组,放手让她们去留心观察身边的同学好友,大街上来往的行人,也可以利用书籍和网络来查找和收集信息资料,之后每组的记录员写一篇关于时尚生活方式的文章;接着,联络员相互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她们大都能够通过眼睛的观察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这次教学活动不仅可使学生在活动和运用中学会外语,同时也是一次审美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信心。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陶行知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管在笼子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造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隔开了。之后,他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让他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了解自然,让他们进入社会去观察和体验社会。JEFC Book 3 moudle 8 Around town 的课文内容学习后,我要求所有合作学习的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对家乡进行描述,或者通过对家长的询问,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利用书籍和网络,利用一切学生能想到的方式来收集和整理来自于不同渠道的信息资料。每个组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三天)完成了这项任务,然后在班级分组汇报,互相倾听,互相交流。通过这次的合作学习,孩子们更加热爱了自己的家乡,各项智能因素都得到了互补与拓展,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受到一些家长的认可,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效果,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
“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拘泥于书本,我们要将合作从学习领域扩展到生活领域,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内容,设置与社会相结合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小组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学科内容,同时也联系使用了合作交流的一些基本技能,把合作的理念推广到学校以外,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合作交流的基本生活技能。这样才是真正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内涵
六、“解放小孩子的时间”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透过大师的话语,呈现的不仅是对孩子们的成长的关心爱护,更是一番忧国忧民之心。旧的教育体制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今的孩子们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情况下,压力仍是空前之大。睡时间不够。思想情绪紧张等等,都影响了他妈的身心健康生长。一些实践调查表明,中国 7-17岁的男女学生,均匀身高、体重、胸围、肌肉、肺活量、耐力等指标都不及日本同龄门生;我国中小门生均匀锻炼的时间每天不凌驾半小时;有 46.9%的中小学生没有到达国家划定的就寝尺度(9小时)。
现代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的实施,有助于改善这些不良的现象。首先,合作学习可以使一项复杂的任务具体化,肢解任务,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分别担任总结人、记录员、观察着、联络员、检查者、裁判等职务,分工负责;将一个大的问题分割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分工合作,共同解决。这样,合作由组内,扩展到组间,互帮互助,成员个体所花费的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对缩短,更容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魅力。最后,全班成为了一个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地紧密联系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人多力量大”的优势。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不仅无情地针砭了旧的教育体制的弊端,也为我们现代的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我们在学习大师理论的同时,要加以创造性地发挥,让这些理论思想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第一线。在我们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在“六大解放”的基础上,还要“解放孩子的耳朵”,让孩子学会倾听,培养倾听的好习惯,在倾听的时候,目视对方,抓住要点,就是有不同的想法,也不要急于打断对方的发言,提高彼此间的心理接纳感,力求使个人的目标和团体的目标达成一致。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英语课程的合作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和体验,对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教师素质,推动英语课程改革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曾 琦
《青少年合作学习指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3.胡晓风等 《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4.贾晓波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