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象、找原因、定对策,积极发挥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作用

时间:2019-05-13 08: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看现象、找原因、定对策,积极发挥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看现象、找原因、定对策,积极发挥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作用》。

第一篇:看现象、找原因、定对策,积极发挥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作用

看现象 找原因 定对策 有效发挥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

摘 要: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渠道,也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平台。针对代表活动积极性不高、活动质量不高、纽带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现象,分析成因,寻求对策,从优化代表结构、强化学习培训、加强舆论引导、推进代表述职、落实各项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充分发挥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

关键词:代表活动 积极性 质量 纽带

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执行代表职务即参加大会期间的工作和闭会期间的活动来实现的。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渠道,也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平台。我们对近年来开展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认真分析了在闭会期间开展代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形式单

一、成效不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代表工作进一步开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开展好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笔者不揣愚昧,根据多年来的基层人大工作经验,讲几点想法,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现象一:

代表活动积极性不高。代表团(组)开展活动时,出席率不高。据调查,十多人的代表小组活动时往往不足10人。一是相当一部分代表担任着党政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尤其是在县部门任职的代表),平时忙于工作或参加各种会议,对代表团(组)活动不重视;二是企业界和工商大户人大代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天忙于抓管理、跑市场,不屑参加代表活动。

原因分析:

一是代表意识不强。目前,由于对代表的个体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缺乏严格的限定条件,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代表知识层面因各自的工作、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地方选举代表时,往往注重在带头致富的企业家或工商户中产生,看企业的开票销售、纳税额等经济指标,忽略代表的政治素质和参与热情,导致部分代表缺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热情,缺乏履行职责的主观愿望和内在动力,活动时经常因业务忙而缺席。

二是代表认识不高。不少人大代表没有把代表当成一种职务,当代表图的只是一种荣誉,更有甚者是为了获取人大代表所特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利,这种现象在企业代表中较为突出。就人大机关本身而言,也有个别领导干部对代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组织代表活动不得力,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三是社会地位不被认可。代表的地位作用在社会各阶层未得到充分认可,也影响了代表活动的积极性。仍有一些人认为人大是“大牌子、空架子,闲着没事找岔子”,更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人大开展工作多此一举。同时,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监督机关的干部对代表的地位认识不足,对代表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自觉接受代表监督的思想意识没有牢固树立,致使代表自己在执行职务时常常受阻。

解决办法:

一要优化代表结构,提高代表素质。提名推荐和酝酿确定候选人时,一定要严把“入口”关。提名推荐的正式代表候选人除具备法律规定的基本条件之外,还要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正确地反映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真正能够代表人民担负起管理国家事务的重托,真正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有一定法律知识和议政能力,群众信赖的人选为代表。当前,应转变传统观念,克服平衡照顾思想,大量减少党政领导干部在代表中的名额。应适当增加工农生产战线和新 2 的社会阶层代表的比例,增加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专业人才在代表中的比例,切实提高人大代表的专业化水平,这样代表的整体结构才能得到优化,人大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才能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要强化学习培训,增强代表意识。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的工作都是履行代表职务,因此对新当选的人大代表进行学习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形式上,要改变过去通常采用的一届集中培训一次的做法,代之以分散、灵活的方式进行,在培训内容上以法律法规为主,辅之以专题法律知识讲座等。总之,要使代表培训工作做到经常化、多样化,使人大代表能全面系统的掌握人大工作程序,明确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将荣誉感转化为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尽力尽职履行好代表职务。

三要加强舆论引导,激发代表热情。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坚持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一府两院”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努力改进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代表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维护人民利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加深对代表的政治身份、工作职责、民主权利、应尽义务的了解,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代表法律地位,理解、重视、支持代表履职的良好氛围。

现象二:

代表活动质量不高。尽管各代表团(组)按照同级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在闭会期间开展了一定数量的代表活动,但习惯于传统模式,活动质量不高。组织代表视察是县镇代表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3

但往往存在视察日程安排较满、过于讲究排场、代表提出的问题一般较浅、代表在视察中提出的建议重视不够等问题。有的代表团(组)工作无计划、无制度、无记录,平时活动不知从哪个角度抓起,把代表活动变成了联谊活动、文化娱乐活动、聚餐活动,有的代表对代表活动的内容、目的、意义更是心中无数。

原因分析:

一是代表团(组)长不专职,作用发挥不高。人大机构设臵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合理,有的设臵了人大主席团,但没有设臵专职编制,无专职人员专抓人大工作,担任乡镇人大代表主席团职务的大多数是基层党委或政府的负责同志兼任的,各代表小组组长也往往是村或部门负责人兼任。乡镇人大工作主要依靠主席团成员,平时主席团主席及成员往往轻人大工作、重分管的经济类工作。

二是代表权利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部分代表对自身的权力、义务不清楚,认识不到代表权力是法律赋予的、人民给予的。部分代表不愿执行代表职务,参加人大会议和代表活动不够,甚至把履行代表职责当成了一种负担,缺乏肩负人民重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部分代表不敢执行代表职务,好人主义当头,怕自己提出意见多了领导不高兴,发言时讲成绩多,讲问题少,提意见了了草草。

三是活动成果不显著,活动动力不足。有些承办部门对代表建议不够重视,相互推诱扯皮,不能给代表一个满意的答复。一些代表感到费尽心血提出的意见、建议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提了也白提,履职积极性大大受挫。

解决办法:

一要配好人大人员,提高活动质量。在推选代表团(组)长时,要考虑推选熟悉人大工作、懂法律知识、热爱人大工作的同志担任。同时还要推选一名工作责任心强、积极性高、有一定文字能力、年龄 4

也相对较轻的同志担任人大秘书或联络员。活动内容确定后,代表团(组长)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应考虑活动地点和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使代表活动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二要推进代表述职,督促代表履职。开展代表述职活动,让选民从中了解到他们选出的人大代表,替他们做了什么,是否反映选民们的呼声,这对人大代表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和动力。只有代表不怕述职,才是真代表。要让选民对代表的工作进行当场评议,当场公布,评出差距,评出压力,评出整改的动力,从而强化代表的责任意识,促进代表更好地依法履职,增强人大的作用。

三要扩大活动成果,激发履职激情。一方面,代表活动要结合本区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要结合当前群众最关心而又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代表认识到自身价值,提高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工作,加强检查督促,提高办理质量,认真办理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提高人大代表对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满意度。

现象三:

代表纽带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蹲在机关多,深入一线调研少;一般要求多,具体指导少;组织代表团(组)长学习培训多,组织代表培训少”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代表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发挥。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后,没有及时在选民中宣传贯彻大会的决议、决定和重大事项,使群众对大会的精神和重大举措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一些代表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不够,联系选民或选举单位少,深人实际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反映群众呼声更少,无法将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及时地反映到有关部门,没有很好地发挥联系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桥梁。

原因分析:

一是相关制度不健全。宪法、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虽然对代表履行职权作出了规定,对代表工作、活动的规定不够具体,对代表履职的有关规定过于原则,没有明确、严格的约束力。选举法和代表法对代表监督罢免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人代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要求各代表团(组)制定一些相关的活动制度,以此来规范代表活动,有的代表团(组)制订的代表活动、代表视察、代表联系选民等一些相关制度不够规范,没有根据《地方组织法》、《代表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使代表团(组)活动制度既无针对性又无可操作性。

二是保障机制不完善。本来就少的代表经费往往被挤占,直接影响到代表活动的开展。部分代表来自一线工人或农民,代表活动受到工作单位或生产的制约,参加代表组活动往往影响代表自身的经济利益。

三是工作平台不多。代表大部分来自基层,与群众联系紧密,在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宣传国家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有着更为便利的条件,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对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代表分布广、住地散,且大部分是兼职,人大会议闭幕后,会散团散,代表作用的发挥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成效并不明显。

解决办法:

一要健全各项制度,加强代表管理。监督代表的法律规定不具体,特别是对不发挥作用的代表没有强有力的制约措施,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抓好代表联络工作,更主要的是抓好代表制度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建立人大代表履职考核制度,把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情况定期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通报,组织代表定期述职和开展评议代表活动,使人大代表臵于选民或选举单位的有效监督之下。要建立评优评先制 6

度,激励代表团(组)创新开展代表活动方式,调动人大代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代表活动取得实效。

二要落实各项保障,激发代表动力。宪法及有关法律对代表依法执行职务的时间、经费、物质、人身权利等方面的保障,都作了明确规定。“一府两院”应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坚强后盾。一是保障时间。代表参加由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安排的代表活动,代表所在单位必须给予时间保障。二是保障经费。首先,各级政府要依法将代表活动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以保障代表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其所在单位应按正常出勤对待,享受所在单位的工资和其他待遇。无固定工资收入的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本级财政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三是保障人身权利。切实维护代表在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免受法律追究以及人身特别保护等权利,加大对阻碍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和对代表执行职务实行打击报复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代表的法定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共识,使代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代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要建立各种平台,方便代表联络。各地要建设和完善“人大代表之家”,建立和健全接待选民制度。以“代表之家”为阵地,发挥代表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可遵循“住地相对集中、易于组织、方便活动”的原则,把本区域的各级人大代表编成若干个小组,并以组为单位,按照“有场所、有制度、有计划、有档案、有设施、有保障”的标准建立“代表之家”,有效发挥“家”凝聚代表、联系群众的作用。并以“家”为中心,定期组织代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还可以借助电话、网络等开辟“人大代表专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诉求。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认真组织好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也是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重点。如何更好地发挥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任重而道远,我愿与大家共同努力,认真做好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努力开创人大代表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书目:

1、《人大代表行权履职读本》,作者李伯钧,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2、《人大代表履职工作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3、《人大代表手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编写,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4、《履职实录--人大代表工作在江苏》,作者沈晓东,南京出版社2008年出 版。

第二篇: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开展活动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人大代表闭会期间

开展活动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渠道,也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平台。《代表法》颁布实施以来,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内容日益丰富,活动形式日趋多样,活动效果日益明显,较好地发挥了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作用。为了开展好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提高代表工作的整体水平,我们对近年来开展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认真分析了在闭会期间开展代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开展好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进行了思考,积极探索了闭会期间开展代表活动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代表履职方面看,有些代表的代表意识不强。目前,在代表中还在着几种角色“误区”。一是当“挂名代表”。少数代表对代表的性质、地位、作用和权利与义务缺乏深刻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执行代表职务。二是当“会议代表”。少数代表片面地认为当代表就是参加人代会,把参加人代会视为唯一的代表工作,即使开会也是人云亦云,有代表之名,无代表之实。三是当“荣誉代表”。少数代表把当代表看成一种政治荣誉,很少参加经常性的代表活动,不能较好地执行代表职务。

(二)从代表活动方式看,有的代表小组活动内容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有的代表小组在制定活动计划时不够认真,既使制定了,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落实。有的代表小组活动形式单调、活动方式不规范,虽然开展了活动,但有时流于形式,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活动效果不明显。

(三)从落实效果来看,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及时充分落实。闭会期间代表在活动中往往会对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尽管有关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有关部门对代表所提建议必须研究处理并按规定期限负责答复,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对代表建议办理不力的现象。少数承办单位有“重答复,轻办理”现象,答复内容比较简单,办理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代表提建议的积极性。

二、对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部分代表履职能力不强。在当选的代表中,有少数是因获得各种荣誉称号、担任领导职务、或是满足代表结构比例而被推选的。因此,虽然有的代表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但缺乏议政能力。有的代表文化程度和思想水平较低,提不出问题或不善表达,加之怕说得不合适,所以不发言。有的代表缺乏为民行权、为民代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代表职务之看作是一种名份、一种荣誉,不能主动联系选民,听不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还有的代表是好人主义,觉得不好意思,认为提意见就是给领导找麻烦,因而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代表知情知政渠道不够畅通。要真正履行好代表职责,就需要让代表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但从实际来看,目前“一府两院”工作的透明度还不够,人大代表要了解全部政务活动情况比较困难。虽然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印发、寄送资料、开通电话专线、组织代表视察等方法,尽可能得让代表知情知政,但对于基层代表而言,光靠这些是不够的。由于缺乏对全局性政务活动信息的了解,代表在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等方面缺少基础,一定程度上处于茫然状态,很难进行审议,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有见地的意见。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由于对代表履行职责的工作与活动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和要求,对代表履职的约束机制还不甚完善,致使代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近年来,虽然在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代表履职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这也是造成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不积极的原因之一。

(四)代表结构不尽合理。人大代表要履行好代表职责,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法律知识水平,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关系整体利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化的建议。但由于代表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影响了代表整体作用的发挥。一是领导干部偏多,给组织代表活动带来了困难。人大对政府工作开展日常监督,代表中官员人数过多,既挤占了其他方面的代表名额,又难免有“自己监督自己”之嫌。二是推荐代表候选人时,有时存在照顾因素。照顾安排的人员有的是企业老总,有的是“先进工作者”等。

三、开展好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对策

针对目前开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代表培训要常抓不懈。从每次换届选出的代表比例来看,新代表都在65%左右。新当选的代表对人大制度、代表的地位、作用、职责了解不够。只有加强代表培训工作,代表才会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出的建议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做好代表培训工作,重点应抓好以下三点:一是制度保障。把代表培训工作纳入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应在摸清代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能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培训机制。二是重点突出。重点培训如何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如何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使代表会提建议、提好建议。三是方式灵活。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以会代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经常为代表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并注重培训的长期性和时效性,统筹安排好培训。

(二)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要畅通。调查中了解到,每年人代会上提建议的代表只占代表总数的20%左右,部分代表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全局性工作知之甚少。保障好代表知情权,是代表参政议政的前提,也是代表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更是代表提出数量多、质量好的建议的关键。应确保代表所提建议具有“三性”:一是全局性。所提建议事关本辖区整体利益或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合法性。所提建议内容不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相抵触;三是可行性。所提建议不超过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力求每年人代会所提出的建议都是老百姓企盼的事,人民政府该办的事。

(三)要在完善办理制度上有突破。强化对代表建议的督办,是确保代表建议办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每年人代会后,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府都要联合召开承办工作会议,将代表建议及时转交“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办理。应注重做到“三要”:一要督促承办单位和部门提高认识,明确办理工作的责任制,规范办理程序和完善办理运行机制。二要在办理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与代表“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由过去的“文来文往”向“人来人往”转变。三是要“走出去、请进来”,要办前找代表了解具体要求;办中邀请代表视察现场;办后对代表回访征求意见,保证代表建议件件有回音。

(四)要提高活动质量,注重活动时效。一是组织代表活动要有针对性,要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二是代表活动前,要让代表做好充分准备。三是代表活动中,要让代表们充分发言,提出意见。四是代表活动后,要真正研究代表反映的各种意见、建议和要求,督促政府部门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给予答复和解决,不断提高代表活动的实效性,增强代表的责任感。五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代表活动,调动广大代表的积极性。

(五)加强对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宣传报道。要在注重提高代表活动实效的同时,改进和加强宣传,比较充分地报道代表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报道有关部门的办理措施及成效。同时还要加大对《代表法》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对人大代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为人大代表执行职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建立和完善开展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各种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接待代表制度,不断加强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二是建立和完善向代表通报工作情况制度,不断拓宽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三是坚持和完善邀请代表参与常委会重大活动制度,定期请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执法检查、视察或调研活动。四是建立和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代表小组活动制度,加强对各代表小组活动的指导。

(七)完善对代表履职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目的就在于通过监督,对代表形成一种约束力,逐步建立起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有效机制,从而担负起人民赋予的责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继续开展好代表述职和争先创优活动,不断总结述职工作经验,促进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要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使代表履职有动力、有压力、有活力。对代表建议的办理情况要定期进行总结和表彰,既要表彰先进承办单位、积极提建议和提好建议的代表,又要对承办代表建议不力的单位、不提建议和建议质量不高的代表给予批评,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代表建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建议办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从而增强代表履职尽责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三篇:及对策试论影响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因素

试论影响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因素及对策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20年的探索、发展,我们积累了一些如何发挥好人大代表作用的经验,使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阻碍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因素仍有不少,使人民代表大会的有些职权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本文通过对影响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提出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应对措施,以抛砖引玉,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有利因素

(一)宪法、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使人大代表能较充分地行使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伊始,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及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权力,明确了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性质。“文革”结束后,在总结人大代表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又制定、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组织等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199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则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产生、性质、作用发挥,权利和义务、开会及闭会期间的活动、行使职权的保障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各地方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涉及人大代表的法规,从而初步形成了规范和保障代表合法权益的一系列法律框架,使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各种活动有法可依,为代表工作走上法制化奠定了基础。

人大代表履行职务的基本方式是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使各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人大代表充分行使提议案、讨论、选举、询问、质询、罢免、表决等权力;在闭会期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代表履行职责的方式,如代表联系制度,代表接待日制度,代表活动月制度,还组织代表调查特定问题,评议人大任免的干部,专题座谈,邀请列席旁听等等。

开会闭会期间活动的开展,使人大代表有效地履行了职责,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声望,激发了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积极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逐渐增强,使代表作用的发挥有较好的社会氛围。早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的1953年5月至1954年6月,翻身得解放的全国各族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当家作主的权力,积极参加全国范围的普选活动,认真选举县、乡两级的人大代表,并间接选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代表当时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和爱戴。后来由于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和破坏,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以及人大代表的活动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有所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重视。人民群众已逐渐自觉地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逐渐自觉地通过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表达主张,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通过职权的行使,初步构建了全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制度;通过人大代表活动的组织,做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督促解决了一些具体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国各地创办了许多宣传、报道和研究人大工作的报刊,各新闻媒体也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活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宣传报道,社会上初步形成了关注、支持、配合人大工作及人大代表活动的氛围。这些都为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三)人大代表的结构逐步合理,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使他们作用的发挥有了基本的前提。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级人大代表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少数民族、妇女等代表比重有所增加;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取得了合法地位,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获得了合法的政治地位,当选为人大代表,开始为自己的利益群体争取权益;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人大代表中行政、公检法部门领导干部的比例有所下降,各行业优秀骨干和劳动模范的比例相对减少,人民代表大会正改变以前“表彰大会”的形象,逐渐真正发挥“代表”大会的作用。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大代表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首先表现在各级人大代表的政治责任感、职权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他们逐渐认识到,当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其次是人大代表文化素质的提高。各级人大代表都基本具备了执行代表职务所需的文化素质,有较浓厚的民主法制观念,高学历代表不断增加,掌握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专业知识的代表比重逐步上升。各地还制定了人大代表的培训制度,对人大代表进行系统培训,保证代表素质的稳步提高。

二、人大代表作用发挥的不利因素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素质也有所提高,但与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人大制度的完善、代表素质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仍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许多职权落实不到位,人大代表的威信及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代表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我国的封建人治和官本位传统,以及对党的领导的误解,对人大代表履行职务带来负面影响。我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的人治思想、忠君思想和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缺乏民主法制观念,许多人仍不能自觉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主动找自己选出的人大代表诉说,加上客观存在的体制问题和官僚主义(许多地方的行政和公检法部门工作人员民主法制观念淡漠,无意识甚至有意识地侵害人大代表的权益,抵制、阻挠、干扰人大代表履行职责),使许多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掺入了人治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但我们对“党的领导”要有正确的理解。党的领导并不是党管一切。邓小平曾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不能将党的主要精力沉溺于一些具体事务中,越俎代庖。但现实中,不少地方的党委包办一切,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使人们大事小事都找党委。表面上,这是提高了党的威信,巩固了党的领导。但实际上,这是削弱了党的整体战略决策能力,淡化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削弱了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同时弱化了

人大代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不利于党的领导的真正落实,影响了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工作的开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

(二)人大代表产生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健全。如果说解放初没有实行直接选举,是由于人民缺乏选举经验和文盲较多的话,那么,经过近20多年的选举实践以及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但目前我国的直接选举仍处于摸索试验阶段,运作机制还不完善。我国宪法、法律规定,县、乡两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选民十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但在许多地方的实际操作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产生,基本上是先由“上面”圈定人员,再由选民进行差额选举,由于没有给选民创造必要的条件,真正由选民联名推选的人大代表极少,致使不少选民对自己所选的代表人不认识、面没见过,更无从谈起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代表对选民负责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不能主动地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民服务。

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代表大会,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期短,议题及议案多,工作量大,加上绝大多数是兼职代表,不少是各行业的业务骨干和地方、部门的领导,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执行代表职务上来;闭会期间的人大代表活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以致人大代表的工作与活动成了代表们的副业。再者,人大代表与其所在单位或地区在工作和经费等方面的联系,使他们受制于其所在单位,不能充分发挥选民代言人的作用。

(三)人大代表自身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代表的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不少地方行政领导、公检法干部,各行业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当选为人大代表。并不是说这些人当选为人大代表在现有的体制下没有一点益处,但他们的当选,产生了一些体制上的弊端,如影响对“一府两院”的有效监督,更使人们甚至人大代表自己产生了对“代表”意义理解上的偏差,认为当人大代表就是典型,就是荣誉,而不能真正将人大代表理解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肩负着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重任。

人大代表的文化素质虽然有很大提高,但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客观上对人

大代表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的人大代表中,有些目前仍然只具有初、中等文化水平,真正懂得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专业知识的代表仍然较少,这势必影响人民代表整体作用的发挥。

三、充分发挥地方人大代表作用的对策

(一)必须正确领会“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涵,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对“党的领导”要有正确的认识,必须深刻领会邓小平提出的党“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的科学内涵。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既要使党以自身的先进性坚强地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又要避免把党的主要精力沉溺于具体事务中。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领导,把党的各项政治意图贯彻到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去,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党可以通过党员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和人大职权的行使,将党的政治意图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实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领导。而具体的微观事务,则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来引导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党政分开,又有利于提高党和人大的威信,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二)加快推进直接民主的进程,完善人大代表产生和履行职责的机制,加强对人大履职情况的宣传。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选中,试行差额选举的竞选制,让选民认识候选人、了解候选人,通过比较,选出自己的代言人。这样,有利于增强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选民对代表的监督,从而使人大代表更积极地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群众服务。

人大代表要通过广泛地联系人民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把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提炼成为议题、议案,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和闭会期间的活动反映给有关部门解决。也可以通过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问题的重点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报道人大代表为选民所做的一切,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当家作主的真正实质和实现形式,以增强人大代表的影响力,提高人大代表的威信。

(三)探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人大代表的培训,全面提高代表素质。试行人大代表的专职制度,即人大代表的职业化,扩大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中专职委员的比例,为专职代表和专职委员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适当延长人民代表大会的会期,同时加快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压缩行政、公检法部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同级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理顺人大与行政、公检法部门的关系。

对当选的人大代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全面提高代表的素质。一要加强对人大代表的民主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其认清自己的特殊身份,提高代表的民主法制意识、参政议政意识;二要加强对人大代表有关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人大代表的文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

(四)认真落实各项保障人大代表权益的法律和制度,试行人大代表经费的财政预算单列制。保障代表的合法权益,在现有的体制下,首先要增强行政、公检法部门工作人员的民主法制意识,使他们自觉尊重和维护人大代表的合法权益,主动配合代表履行职责;从制度上对人大代表的权益进行“刚性”保护,对侵害代表权益的行为和人员进行严惩;加大对宪法、代表法等有关人大代表权益法律法规的宣传,形成民主法制的大氛围,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来促进对人大代表合法权益的保护;适当提高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试行代表经费的财政预算单列制度,逐步减少人大代表对所在单位和地区的依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放下包袱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第四篇: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党组织组建率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已经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近期,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影响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

据我们对30家非公企业党组织、1629名党员和职工的问卷调查,认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一般的占55,认为差的占7,认为好或较好的仅占38。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不”:

1、基层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基层党委未能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抓经济工作多,抓党建工作少”,“抓农村党建多,抓非公企业党建少”,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往往是得过且过,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2、非公企业业主对党建工作不支持。部分非公企业的业主认识不到发挥党组织作用对企业凝聚人心、改善管理、促进生产的积极作用,对党组织态度冷淡,担心党组织活动占用企业生产时间,加重企业经济负担,对党组织开展工作采取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

3、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素质不适应。据调查,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大多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问题,对于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建工作感到无所适从,仍习惯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要么念念文件,要么读读报纸,导致“有组织无活动或有活动无效果”。加之,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大多兼职,整天忙于日常事务,在党务工作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

4、非公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由于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有相当数量的非公企业党员“雇佣思想”严重,党员意识淡化,认为自己到企业工作目的是赚钱,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至于过不过组织生活,发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都无所谓。有的甚至嫌麻烦,不愿把组织关系迁入企业,成为“隐性党员”,更谈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对策思考

针对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明晰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找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切入点。明晰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首要前提。《党章》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是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如何定位的科学阐述,是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指针。具体讲就是要发挥好“协调、引导、凝聚、促进”四个方面的作用。协调作用,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切实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在协调各方关系方面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各方合法权益。引导作用,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向业主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坚持正确的生产经营方向。凝聚作用,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使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不断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作用,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把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为生产任务突击出力,为经营活动牵线搭桥作为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抓好非公企业业主的教育培训,教育和引导他们积极支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识程度,取决于业主支不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因此,必须把对业主,尤其是党员业主和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非公企业业主的教育培训放在重要位置,着重抓好共同理想、责任意识、民主法制、科技管理等“四项教育”,引导他们做思想解放的领先者、党建工作的支持者、职工利益的实现者、守法经营的模范者。同时,在评先选优、安排社会职务时,要把业主对党的感情、对党建工作的态度作为重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此外,还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大张齐鼓地宣传表彰非公企业中“抓党建、促发展”的先进典型,让业主认识到开展党建活动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业主从内心深处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

3、加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队伍的整体水平。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要把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加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除从企业内部政治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党员中选拔外,还要积极拓宽渠道,采

第五篇: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党组织组建率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已经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近期,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影响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

据我们对30家非公企业党组织、1629名党员和职工的问卷调查,认为党组织的作

用发挥一般的占55,认为差的占7,认为好或较好的仅占38。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不”:

1、基层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基层党委未能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抓经济工作多,抓党建工作少”,“抓农村党建多,抓非公企业党建少”,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往往是得过且过,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2、非公企业业主对党建工作不支持。部分非公企业的业主认识不到发挥党组织作用对企业凝聚人心、改善管理、促进生产的积极作用,对党组织态度冷淡,担心党组织活动占用企业生产时间,加重企业经济负担,对党组织开展工作采取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

3、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素质不适应。据调查,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大多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问题,对于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建工作感到无所适从,仍习惯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要么念念文件,要么读读报纸,导致“有组织无活动或有活动无效果”。加之,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大多兼职,整天忙于日常事务,在党务工作方面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

4、非公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由于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有相当数量的非公企业党员“雇佣思想”严重,党员意识淡化,认为自己到企业工作目的是赚钱,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至于过不过组织生活,发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都无所谓。有的甚至嫌麻烦,不愿把组织关系迁入企业,成为“隐性党员”,更谈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对策思考

针对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明晰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找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切入点。明晰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首要前提。《党章》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是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如何定位的科学阐述,是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指针。具体讲就是要发挥好“协调、引导、凝聚、促进”四个方面的作用。协调作用,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切实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在协调各方关系方面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各方合法权益。引导作用,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向业主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坚持正确的生产经营方向。凝聚作用,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载体,使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不断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作用,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把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为生产任务突击出力,为经营活动牵线搭桥作为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抓好非公企业业主的教育培训,教育和引导他们积极支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识程度,取决于业主支不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因此,必须把对业主,尤其是党员业主和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非公企业业主的教育培训放在重要位置,着重抓好共同理想、责任意识、民主法制、科技管理等“四项教育”,引导他们做思想解放的领先者、党建工作的支持者、职工利益的实现者、守法经营的模范者。同时,在评先选优、安排社会职务时,要把业主对党的感情、对党建工作的态度作为重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此外,还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大张齐鼓地宣传表彰非公企业中“抓党建、促发展”的先进典型,让业主认识到开展党建活动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业主从内心深处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

3、加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队伍的整体水平。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要把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加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除从企业内部政治素质好、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党员中选拔外,还要积极拓宽渠道,采取

从县乡机关选派或面向社会招聘的方式,选拔企业党组织书记。党员业主担任党组织书记的非公企业,要配备负责党务工作者的专职副书记。要做好包括企业党组织书记在内的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工作,通过定期轮训、任职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他们履行职责的能力。要注意从源头上解决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缺乏的问题,探索建立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人才库,有计划地

向非公企业推荐、输送优秀党务工作者。要保持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相对稳定,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业主解聘企业党务工作者,必须事前征得上级党组织的同意。

4、加强非公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非公企业党员队伍建设,是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础。要认真做好在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工作,注重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一线工人中发展党员,真正把拥护党的领导、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奋斗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要注意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拓展教育内容,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加强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我为企业献一策”等活动,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载体和平台;要通过开展党员普查登记、党员身份确认、集中接转党组织关系等途径,切实解决非公企业中存在的“隐性党员”问题。要加强对党员行为的监督,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党组织生活等“三不”党员,严肃处置,绝不姑息,使非公企业党员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

5、落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情况的考核。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基层党委要切实承担起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责任,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要做到亲自抓,尤其是对于那些业主有抵触情绪、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的企业,要亲自出面做说明教育工作,党委其他成员也要结合各自分工,抓好分管范围及所联系企业的党建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情况进行研究,及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双考”机制,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不仅考核党组织的组建率,而且考核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基层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以此来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有效落实。

下载看现象、找原因、定对策,积极发挥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现象、找原因、定对策,积极发挥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