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小组总结)
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和 颖
郑玉华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抗日战争中经过血火淬炼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2015年7月23日----30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所组织6名教师到腾冲、和顺、瑞丽、芒市等地考察滇西抗战的历史文化,沿着腾冲-梁河-盈江-瑞丽-畹町滇缅公路远征军入缅作战路线,先后参观了腾冲县国殇墓园、和顺滇缅抗战博物馆、畹町口岸滇缅抗战历史遗迹、九谷桥纪念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芒市滇西抗战文化长廊等抗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考察,我们全面系统深刻的了解了滇西抗战的艰苦历程、重要作用、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对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进行了思考。
一、红色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创造的富贵财富,是革命传统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由于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等特点,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大价值,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显然,有效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广大大学生,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用,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思想品质和时代精神,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讨的重大课题。
红色资源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推进红色资源及其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开发和运用,既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又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
二、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的内涵 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的内涵包括遗址遗迹和精神遗产。遗址遗迹是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实物见证。滇西抗战遗址遗迹,指的是滇西抗战过程中以不可迁移的固定物为表征的遗址、遗迹。如为抗战而修建的各类战时建筑(阵地、战壕、房屋、公路、桥梁、机场、医院、生活区等),战时及后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或标志,和以意识形态(包括精神、思想、信念等)及其传播载体(纸质史料)为主要内容的遗产资源。这些抗战遗址遗迹具有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军事艺术价值、普世价值、精神感召价值等多重价值。
2、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第一,可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天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运用这一宝贵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使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爱国情操,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滇西抗战,无论是在政治决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还是在国际决策、军备布局、贸易往来中,均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个战场上,中、英、美为主的国家组织了联合军队,战争区域涉及中、缅、印,战争组织形式是多国参与,协同作战,战争的结局是以全面胜利告终,进一步昭示了在正义的旗帜下,国际力量震慑邪恶势力的强大作用。通过反思六十多年前那场血腥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害、种下的恶果,深刻认识到创造和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总体期望。滇西抗战遗址 遗迹,是形成于七十年前的战争时期、遗存于地下地上的实物材料和文献资料的总和,是最能说明战争实况及其性质的铁证,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它们充分证明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我国西南大片领土,到处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的历史事实;充分表明了滇西军民保卫祖国、悍卫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以及反对外侮的正义性。现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关系虽已得到恢复发展,日本国内仍有少数人企图煽动军国主义复活,但滇西大量抗日文物遗迹仍铁证如山,因此他们的反动行径是徒劳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滇西抗战遗址遗迹的大批保存,为抗日战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非常有利于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滇西抗战。这场战争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蕴藏着的深厚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并为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证据。
第二,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深入持久地对他们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源泉。而对他们进行中国革命传统、中国近现代史、艰苦奋斗精神等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滇西抗战史本身就是一门生动感人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中国远征军将士为保卫祖国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中华民族传统爱国精神。因此,滇西抗战遗址遗迹是时代性、政治性、教育性很强的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一批良好的实物教材和生动课堂,它们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和感染作用,是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在抗战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广大游客所参观游览、体验感知的内容,一是有形的、具有时代特征,如战场、废墟、墓园、墓葬、碑塔和各种展品;二是无形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即滇西抗战精神。广大凭吊者、游览者在抗战遗址、遗迹前会激起强烈爱憎,因此会格外珍惜巨大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成果,从而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三,可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丰厚的优质资源和成果支撑,以此为载体,我们可以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同时,我们可以借助于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的丰厚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结合本土优秀文化和大学生专业特长及身心发展特点,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应用形式,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三、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1、把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开发和运用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这是拓展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都可以也应当贯穿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或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或安排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专题教学。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开设体现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并对大学生提出相应学习任务与要求。同时,要通过完善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进课堂的认识和重视,并对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2、以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充实校园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中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一环。运用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先进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红色资源传播与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为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寓教于乐的文化服务。此外,我们还可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站、文化长廊专栏等宣传革命先进事迹,播放红色歌曲,使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共鸣和升华。
3、将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过程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我们可以运用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静态形式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滇西抗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栏、报刊杂志等载体,让广大大学生在参观、学习过程中,直接受到革命传统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在动态形式方面,要利用并发挥红色网络、红色影视、红色博客、红色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比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这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此取景拍摄的《恰同学少年》《毛泽东》《湘江北去》《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一些列红色影视作品,以及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党的生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敬献花篮、红色比赛、文艺晚会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使大学生们在轻松愉悦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升华精神境界,积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滇西抗战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它既蕴涵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又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在红色资源中找到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实施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主动参与中受到熏陶,从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性。
滇西抗战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其本身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足以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良好人格、引导广大大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和抵制腐朽思想的鲜活教材。只要我们积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筑全方位覆盖的高校红色资源教育网络,使二者相互促进,发挥各自优势,让大学生们在耳闻目睹中、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灵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从而调动他们主动接受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大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能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昆工大学生对滇西抗战历史的了解情况调查
和 颖
7月的滇西考察,加深了我对滇西抗战史实的了解,也进一步认识到将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及时运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调查昆工大学生对滇西抗战历史的了解情况,是有效实施滇西抗战历史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基础,考察结束后,我通过上学期在本科学生中建立的网络学习群进行了初步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建设的接班人,存在着对抗战历史及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视程度及理解程度不够,对爱国教育的实施有待加强的突出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革命传统的重要源泉,抗日战争史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主题和基本组成部分。滇西抗战历史及爱国主义教育调查对我们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各民族同胞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投身于祖国伟大复兴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问卷设计内容(参照附录)
在此次考察的基础之上,自编《滇西抗战历史及爱国主义教育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对自身爱国情怀的评价、大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程度、大学生对滇西抗战历史的了解程度、大学生是否愿意了解滇西抗战史实、大学生是否愿意参观抗战纪念馆及参与爱国教育活动等方面,共12道选择题。共发放电子问卷330份,有效回收290份,在对问卷进行分类处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统计软件为Excel。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爱国情怀一般的占54.91%,很高的占42.20%,较低的占2.89%。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哪,无法确切知道如何看待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爱国情怀是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情感。
2、参加过许多爱国教育活动的人占9.83%,参加过的占65.9%,没参加过的占13.29%,先参加,没机会的占10.98%。欣慰的是,大学生们对爱国活动参与度还行,是一个好的征兆。因此可以试着多开展一些类似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听说过滇西抗战的人占60.69%,没听过的占39.31%。三分之二的人对发生在保山的滇西抗战还是有所了解的,不过依然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这段历史的存在。历史的存留是让人们对它留有一定的印象,并从中收获一些对于自发展有用的东西。
4、关于滇西抗战的有关历史人物了解很多的人占10.40%,知道一些的占52.02%,没听过的占10.4%。知道一些抗战著名人物的占多数,这为大学生学习抗战历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大学生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人物好的精神,品德。
5、很喜欢收集抗战历史信息的人占14.45%,较喜欢的占14.45%,一般占52.60%。大学生们对收集历史信息不是很感兴趣,采取一般态度的人较多,甚至现在有些大学生存有疑问:为什么自己现在学的专业跟政治历史没什么关系,自己还要学,而且还不能选择。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6、了解,去过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的人占13.29%,想了解的人占75.72%,不想了解的人占10.98%。对于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馆,大学生们还是对它有一些好奇,它不仅代表了一场战役的胜利,也代表了人们敢于同压迫人民,迫害人民的人做斗争。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7、知道并看过电视剧《我的团长团》里描述了滇西抗战的人占27.75%,看过但不知道的人占26.59%,不知道的人占45.66%。从上看出,不知道这部抗战剧的人还是有些多,说明了大学生不太爱看抗战那类的片子,对滇西抗战了解的也不多。
8、关于滇西抗战的历史人物,100个人都选了龙云,99个选了陈纳德,22个选了邓小平,66个选了孙立人。
9、看过《滇西1944》的人占19.65%,看过一点的人占29.48%,没看过的人占50.87%。关注滇西抗战,关注历史,大学生还有待加强。对于一些历史名人,大学生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些。
10、觉得很有必要了解滇西抗战史实的人占28.32%,觉得有必要的人占59.54%,无意见的占8.67%,觉得无意义的占3.47%。
11、有83.82%的人愿意参加了解滇西抗战历史的活动,16.18%的人不愿意参加。同学们反思一下自己对抗战历史的了解是有必要的,帮助学生缅怀先烈,追溯历史脚步,感受前辈们浓浓的爱国情怀以及对自己的爱国情怀的反思,对我们是有利的。
四、教学中运用滇西抗战历史文献资源的思考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滇西抗战历史文献资源以图片、数据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抗战时期滇西的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具有说服力,也是大学生了解滇西抗战历史的重要资料。因此,应重视对滇西抗战文献资源的利用,将有关资料进行剪裁,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整合在教学所用的PPT中,并做解释说明,以展示滇西人民在抗战期间的英勇斗争,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李根源《告滇西父老书》及修建滇缅公路的历史图片展示出来;在讲授“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时,可以选择“滇西边区自卫军”、“潞西抗日救亡团”等做具体、细致的介绍;讲授“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可以和学生一起探寻回国抗日南洋华侨机工们的心历路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增强对历史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滇西军民抗战知识的了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意识和时代意识,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
附录:
滇西抗战历史及爱国主义教育调查
1、你的爱国情怀有多深:
A很高 B一般 C较低
2、你参加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吗?
A参加过许多 B参加过 C没参加过 D想参加,但没机会
3、你喜欢收集抗战历史信息吗?
A很喜欢 B较喜欢 C不喜欢
4、你听说过滇西抗战吗? A听说过 B没有听说过
5、看过电视剧 《滇西1944》
吗? A看过 B看过一点 C没有看过
6、你知不知道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里描述了滇西抗战? A知道,并看过 B看过,但不知道 C不知道
7、你知道滇西抗战的有关历史人物吗?你知道的有哪些? A了解很多 B知道一些 C没听过
8、你知道飞虎队吗? A知道 B不知道
9、你听说过“松山战役”吗? A听过 B听过一点 C没听过
10、你去参观过滇西抗战的遗址吗? A去过 B没去过 C想去没时间
11、有没有想了解更多关于滇西抗战的情况? A想 B不想
12、你觉得有没有必要了解滇西抗战的史实 ?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无意义 D无意见
13、你知道保山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吗?
A完全不知道 B知道,去过 C知道,但没有去过
14、如果有了解滇西抗战的活动,你会积极参与吗? A会 B不会
第二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让人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地变化,在基于相同的价值认同视阈下将我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既是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途径,也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本文从当前两者融合的困境出发,提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定位,然后提出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价值认同;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是重要的一部分,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对知识文化的传递,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高校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找到融合传统优秀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将是实现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从基本含义上看,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要进行去粗取精的,将传统文化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益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规范,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来放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从而实现提高大学生基本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的目的。
一、当前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
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让世界性的多元价值观进入大学生的日常,受到“意识侵略”的大学生不自知的对中华传统文化出现认知失调,这种认知的失调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都处于95年左右的网络原住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在国家经济基础获得一定提升后出生的人,这一群体在网络的影响下,从小就接触多元的世界文化,在对西方节日的追逐和中式传统节日的漠视对比下,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的缺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是大学生必过的节日,而相对传统的中国的七夕、重阳节,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都在大学生的意识里逐渐被淡化,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心中的认可度远不及西方节日,这是价值认同失调的一种表现。其次是在传统的文化知识上的缺乏,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集中在娱乐和应用方面,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阅读的便捷性带给了大学生更快速的知识消费,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不仅大学生很少涉猎,社会主流的知识文化也将其边缘化,能够看到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作品和著作都比较少。在传统知识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中还很欠缺,变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类节目、网络节目都很少,大学生在课堂之余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就相对较少。其三是价值意识淡薄,在越来越多的“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取向被社会认同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淹没了传统的精神美德,漠视了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的道德追求毁于市场经济和个人经济的光环下。
(二)“说教式”的思政教学影响传统文化的渗入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检验的,在历史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积淀下来。它的形成和演化是经过一定社会实践,经过不同的社会环境获得的,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弘扬要考虑到现实的“时空场景”和“教育方式方法。在传统文化要适应不同的社会条件时,这对于我们的教育中介和教育传播者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式”教学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而言,过分强调了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价值观念的培养和传递。另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还存在着一些走形式和争荣誉的情况,轻启发重说教的教育模式难以调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能得到大学或缩能的价值的认同和共鸣,甚至会在认知不全面的基础上误解这种文化,在内心一旦产生抵触就很难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再获得认同。“说教式”的传递方法难以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更加无法进一步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入不了脑,更入不了心。“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让本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对于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是一个噩耗。
(三)“融入”过程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
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融入大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要在可感的实践生活中去实现,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在“融入”的过程中来看,现在的融入方式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活是否有交集点,当前的融入让两者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分离,使得“融入”的效果不佳。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零星点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重课堂,轻课外。在课堂上的理论传输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输中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并没有即时的课下教育,在大学生的课后生活领域没有其他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再教育。造成课上和课下的教育分离,传统的文化价值在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下的生活中进行可持续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让学生在生活日常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力。(2)重理论,轻实践。在思政教育领域,高校的部分教育者仍停留在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的讲授层面,而忽视了教育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传统的文化不注重实践将发挥不了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定位
(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升华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浪淘沙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大体系包括了文文字、曲艺、诗词和图画等等内容,百花齐放的文化形式包含着丰富的精神结合体,诸如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诚信精神、和谐精神等等。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容并蓄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素材和充足的精神食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借助传统的力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促进作用。传统文化是帮助高校形成良好的人文道德?鲇虻挠行?途径,高校的校风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发挥“文化育人”的思想引领。在明确了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众多优质条件后,如何在新时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到传统的文化传承中去,在融合中去创新,在方法和资源上去创新,将这种优秀的教育文化的理论升华付诸于教育实践是值得高校思政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途径
传统的文化在价值认同方面受争议的点是与时俱进方面,在不断的进步和演化中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发展都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传统文化的灵活、继承性和发展性是在社会文化生活和教育领域中实现的。我国的经济快速强大起来的根本原因离不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一方面优秀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的理论资源,是对现有思政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在被传播、被发扬,政治教育可以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这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延续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的教育改革向时代背景不断靠拢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涵都已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契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社会文化相融合,然后通过价值观、个人观念进行输出,这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⒋?统文化融入思政教材和思政课堂
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载体很重要,在思政类的大学生教材中国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改变现有的传统文化的优质文本的缺失,在教材上下功夫将是将两者相互融合的关键途径。当然,在此基础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到专门的文化课程体系当中去,将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学校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匹配和教学的实践等,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公修课程进行传承,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去,经由教师的授课,让学生更多维的体会到传统的文化魅力,强化对其价值的认同。在教法上,变“说教式”为“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只有做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进教材、融进课堂、融进头脑和生活,才能真正地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和传统文化两者的有效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搭建网络新平台
现代社会是网络的社会,新媒体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在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将传统文化作为传播更快、覆盖面更广的信息形式进行推送。增多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通过视频节目的来建构连接大学生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接触桥梁。控制好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就是控制广播的喇叭。另一方面,在校园活动上下功夫,“传承经典”的微信、微博活动,文化专栏等形式,牢牢地把握住大学生的阅读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从大学生的喜好入手,取悦他,征服他。互联网时代,只有积极的发挥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融合。
(三)在大学生的生活日常中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重在实际行动的思想理念,要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就要与大学生进行更直接的接触,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场域进行传统文化的建构,以新形式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宿舍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真实世界里也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不对立,而是相融相促进的关系。此外,在传统文化的接地气过程中还可以由实践类型的活动实现,比如通过大学生慰问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来体验,在学到传统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一些人生体验,变枯燥的课堂教育为动情的体验式教育。
第三篇:“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
[1]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创新性。运用以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为基本内容的“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通过“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能改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起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红色资源”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途径,能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术界也非常重视把“红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理论课和实践活动当中,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肯定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例如,李忠在《井冈山红色资源利用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文中提出“充分利用井冈山的‘红色教育资源’,大力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目前,其应用的现有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红色资源”运用思路。注重把时代精神与优良传统精神相结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以此来加强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红色”书籍、歌舞影视、文物作品来丰富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单调无趣味,教学效果更具实效性。第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寻出积极可行的“红色资源”应用方式。建立“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亲身体验当时革命的峥嵘岁月,实地参观革命纪念地,重走红军道路等方式。同时,要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力,积极开辟“红色资源”网站,构建“红色资源”网络平台与文化等等。
国外对“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充分的肯定了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最近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几年,很多外国游客来中国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被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的崇高精神所打动。此外这种“红色旅游”的方式也成为了国外学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途径之一。
中国的“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大学生缺少“红色资源”文化的熏陶,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一,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社会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等。因此我们需要对症下药,使“红色资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以期当前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红色资源”的理论概述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
“‘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强劲动力和不朽的民族精神。”[4] “‘红色资源’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的‘红色资源’,它包括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展览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文物作品等等。二是精神层面的‘红色资源’,它包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5]红色资源传承了党的光辉历史以及革命老前辈可歌可泣的崇高精神,它蕴含了祖国伟大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精神,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红色资源”的特性
1、广泛性
“红色资源”不仅分布范围广泛,遍布全中国各地,而且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它一经问世,必然产生广泛的影响。
2、理论性
“红色资源”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创建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吸收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精华而构建的,它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已经帮助中华民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胜利。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在新的时代下这些理论继续被理解和运用,成为教育人民振兴中华的巨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资源”的价值既体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践上,充实、发展“红色资源”的理论,最终目的还在于实践。
3、时代性
“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时代的产物,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源泉,既是一代又一代对“红色资源”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又是对“红色资源”的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并不会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而消亡。虽然“红色资源”是特定时代的特定精神产物,但是这种特定精神一经产生,就不仅仅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内容。
4、直观性
“红色资源”给我们以看得见的实物展现,内容丰富,如文物史料、旅游胜地、英雄画像、名人格言、国情知识、烈士墓、纪念馆、博物馆、纪念碑等,电影、电视、歌曲、照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景观等,这些内容形式直观形象,斥诸人的感官,使人身临其境。因此,直观性是“红色”教育资源的基本特点。给人以实物展现的“红色资源”感染力强,影响人们的情感,人们在接受教育时必须触景生情,以境育情,以情育情,以美育情,唤起人内心的情感,汲取健康的精神内涵。
5、民族性
“红色资源”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革命时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一个崭新的新中国是其历史使命。因此,民族性就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重新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二、“红色资源”的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红色资源”由于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如今各高校已把“红色资源”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文化精神和理想信念一脉相承,同时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体现了时代精神。同时,这些方面,都与中国共产党人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英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勇奋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红色资源”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定为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理想;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体现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体现了共产党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道德风范和优良作风。把“红色资源”中的精神内涵加以提炼、开发,科学地融入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去,有助于切实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此外,“红色资源”中所蕴涵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题材。
(二)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活教材
理想和信念是人民的精神支柱与成就事业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凝聚力所在。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6]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未来的接班人,必须要拥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想和信念。
“红色资源”直观生动、感染力强,蕴涵着丰富的理想与信念教学资源。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红色资源”精神的灵魂。青年大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无限崇敬,具有接受和弘扬革命精神的内在动力,而“红色资源”中又富含生动感人的革命事迹,领袖们传奇般的革命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红军长征中的动人故事以及黄继光、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都生动感人,对年青学子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感染力。通过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参观革命遗迹,重走“长征路”,听讲革命故事,演唱革命歌曲等,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语言,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主动参与中接受熏陶,使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
加入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转型期,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与外来的各种价值观念相互融合、相互冲突,引起了大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与怀疑,也使不少人出现焦虑、迷惘等消极心理,出现了行为偏差,甚至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开发和弘扬“红色资源”,能有效消除大学生理想信念困惑,坚定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信念。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红色资源”分布广泛,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遍布全国而且易于开发。“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到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南昌;从革命摇篮井冈山,到革命圣地延安;从革命转危为安的历史转折地遵义,到全国解放战争指挥中心西柏坡;从红色故都瑞金,到共和国首都北京,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都留下了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的足迹,处处都耸立着革命的丰碑。” [7]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代表着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教育财富。各地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加以开发、深入挖掘,就会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教育者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使大学生受到“红色资源”的熏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能够因地制宜地教育当代大学生不断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
“红色资源”由于其潜在的独特价值,自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在青年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又有着特殊的价值,它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和传统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传统精神丰富和发展的新的民族精神。它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它又具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我们在发挥“红色资源”教育作用时,既要深入挖掘其优秀传统的内涵,又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活动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民族气节。因此,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前“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然而,就目前的现状分析,高校在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尚未得到有效实现。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1、高校大学生缺少“红色资源”文化的熏陶
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于“红色”这一词在中国的概念并不陌生,也很容易联想到“革命”一词。“据一项《大学生”红色资源”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问卷调查显示,有将近70%的大学生对‘红色教育’、“红色教育资源”等也只是个模糊的概念,定义不是很清楚;32.25%的大学生选择去革命纪念地的主要目的是旅游;20.30%的大学生是第一次听说红色教育;只有12.62%的大学生对红色教育的内涵和事例比较了解;只有16.12%的大学生经常到革命纪念地去参观。”[8]特别是身处优越的环境里的80、90后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概念淡薄,没有多少人进一步去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革命历史,认识“红色文化”。据一些学生反映,教师很少在政治课堂上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讲解有关红色文化的知识与事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缺少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也很少听有关“红色资源”教育的专题讲座或讲解。只有极少数大学生会去看那些极富教育意义的红色经典影片和红色书籍。如此,“红色资源”在他们的学习文化中只是轻描淡写。
2、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红色资源”的教育形式仅仅局限在课堂死板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不能更形象、更真实地把“红色资源”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不能更直观、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到红色事迹的真实面貌与革命精神的伟大,同时红色教育也没有彻底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来。此外,很少有学校组织参加去“红色资源”地的党团活动或实践活动,即使有大部分仍停留参观游览、看革命题材影片等较浅层面,没有形成整合全部“红色资源”的巨大优势。另外,虽然当前很多高校陆续建立了“红色资源”教育网站,但网站规范化欠佳,内容也过于陈旧,不能够有效地利用“红色资源”,及时更新内容。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题活动不多,开展的红色主题活动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校园内很难形成红色教育的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红色资源”的应用形式有待丰富和加强。
3、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
首先,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都只是停留在组织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比较浅显的“红色资源”应用形式上,而且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观看红色影视作品也是抱以娱乐为主的态度去观看,如:由于崇拜某个明星,为了影片里的明星而来的。对于红色影片最终想表达的精神内涵,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维,很少达到对“红色资源”精神层面的提升。其次,大学生成群结队到博物馆、革命旧址、纪念地参观游览或集体观看红色影视时,缺乏相应的明确的计划方案、指 6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导思想、实施细则、效果评价等内容,一般习惯于让受教育者写一篇观后感、心得体会等之类的文章作为考核依据。最后,高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在教学及学生工作中虽有所体现,但从总体来看,只注重枯燥的理论讲解,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多,对接受民族精神教育不感兴趣,同时对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认识也不是很理想。使部分学生对爱国的认识就是必须认真、勤奋好学,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将来报效祖国。
4、社会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
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各级政府和党组织及全社会都应关心与支持这项工作。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些人却推却责任,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高校的事情和教育主管部门。导致“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社会层面的关心与支持。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9]在市场经济和红色旅游升温的背景下,社会各部门如文献资料室、历史博物馆对“红色资源”都进行了整理开发,但各部门之间对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却缺乏协作合力,有关部门也尚未完全落实老百姓的期盼。绝大多数“红色资源”地都实行收费制,然而对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高校来说,这无疑限制“红色资源”教育的开展。另外,地方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很多“红色资源”研究成果、“红色”专家等宝贵资源,由于缺乏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也不能很好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红色教育中来。
(二)“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主观方面,当前在校大学生思想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对“红色资源”缺乏兴趣。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80、90后,当今时代趋向于社会信息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文化多元化。青年大学生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对于如今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浏览新闻已成了课外时间的主要内容,很少花时间去阅读红色书籍,并且越来越远离“红色资源”教育。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对经典名著不感兴趣,对深层理想信念不予重视,对过去的历史不关注,甚至在大学期间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红色书籍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学生。
2、客观方面,社会各部门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完善,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大、形式不够新颖。
“红色资源”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高校开展有关“红色资源”教育的宣传活动,没有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去参加,一方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面说明高校对加强大学生“红色资源”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或宣传不到位;一方面说明宣传的形式不新颖,不能形成“红色资源”教育的舆论文化氛围,致使“红色资源”教育很难在大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此外,我国社会各相关部门对“红色资源”地的开发与利用没有酌情考虑到高校大学生的经济状况等特殊原因,对参观“红色资源”地的教育活动实行收取费用的制度。增加了高校应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济负担,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更好、更广、更方便地应用“红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四、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路
青年兴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祖国的未来必将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成为现实。“红色资源”的利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途径和手段,是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一种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对于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红色资源”,应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非常丰富,但无论运用何种途径,都要进科学合理的规划,深层次的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内涵,使得学生能达到精神和道德的升华。现今的“红色资源”教育多数是听报告会、看革命题材的影片、参观博物馆等表面形式,难以形成实效。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的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人文历史知识,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应把“红色资源”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诠释,深刻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并且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课堂、教材、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民族精神中去,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因此有“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10]同时,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该影片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革命精神内涵,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带着严肃而崇高的心情而不是娱乐的态度去观看影片。观看结束后,及时的组织学生对影片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开展讨论活动,第一时间抒发心中的感想,写下体会,使得红色影片的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创新“红色资源”的教育形式
第一,高校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利用红色书籍、影视、图片、报刊等多种辅助教学材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理论课堂生动活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红色资源”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红色资源”教育的效果。第二,建立“红色资源”教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开设红色专栏,及时更新红色专栏内容,做好网站维护工作,在丰富网站“红色资源”的同时做到网站规范化、系统化,让学生受到更好的“红色资源”教育。第三,开辟“红色资源”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周边的“红色资源”地开展实地教育活动。例如听当地的革命老前辈讲述革命事迹,重走革命道路等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深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第四,注意整合“红色资源”。“红色资源”虽然遍布中国大江南北,但是绝大部分比较分散,时代性比较明显,因此,教育部门应对我国的“红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高校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通盘考虑,扩大视野,充分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愿望结合起来。” [11]
此外,学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关于“红色资源”的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和物质基础。优美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能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促进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12] 斯坦福法学院第一任校长乔丹也说过:校园内“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13]
高校可以利用“红色资源”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资源”的教育。
(三)利用“红色资源”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时,参观者很容易被英雄人物的遗留物件、历史图片、历史文献及崇高的精髓所感染。地方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通过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挖掘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丰富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的真实内容,挖掘革命纪念地的特色,提炼英雄事迹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将更多的“红色”研究成果等宝贵资源应用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高校可以利用周边的“红色资源”建立定期的红色教育实习基地。对于我国高校红色教育资源,地方政府和红色景点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高校利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参观学习的红色教育活动应采取免费或弹性价格制度,以降低大学生“红色资源”教育成本,减轻高校经济负担,促进高校红色教育的有序开展。
(四)“红色资源”体验与“红色”教学相结合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在高等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果的结晶,具有系统性和感召力。” [1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利用和开发“红色资源”是大学生获得红色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与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利用“红色资源”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只有把革命老前辈创建的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再把这种崇高的精神化为实际行动,才是其真正目的。
因此,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形成“红色资源”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进行自我教育。对已开发出的“红色资源”教育成果应进行专门性的应用研究与推广,使之转化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内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例如,“可以利用假日或者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开展调研红色革命史实、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活动,促进大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熏陶思想感情。” [15]
(五)将“红色资源”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中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中国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红色资源”当作考核去对待才能调动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去学习革命老前辈经过艰辛万苦创造的“红色资源”知识,所谓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运用“红色资源”来评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新内容。首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试试题当中多多出一些有关“红色资源”知识的题目,把“红色资源”既当作手段又当作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结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人才和接班人,合理利用好“红色资源” 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创新性和与时俱进性。“红色资源”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在运用“红色资源”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一;“红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色资源”精神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社会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教育效果不明显等许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注意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挖掘“红色资源””的深度内涵,形成“红色资源”与“红色教学”相结合,政府与社会相关部门相结合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这一有效手段,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由于本人才识所限,以上探讨只是初步的尝试,在深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 化,在广度上也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3] 李忠罗.井冈山红色资源利用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井冈山学院报,2005,(4):56.[4] 夏绪仁.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上饶师范学院利用红色资源深化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J].党史文苑,2009,(2):52.[5] 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61.[7] 李美秀,夏仁,黄群.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07,(8):56.[8] 龙海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文教资,2009,(2):24.[9]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M].北京:人民日报,2008,(3):23.[10]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和庆祝建党80周年讲话.[11] 李振东,王姣艳.当前大学生红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7,(10):51.[12] Mark,R.O’She.from standards to success:a guid for school leaders.The New Republick,2005,P28.[13] Cranton,P.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new perspectives for teacher of adults.Jossey-Bass Inc,1996,P54.[1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7.[15] 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39.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致
谢
历时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障碍,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我度过了难关。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蒋翠婷老师,感谢她对我进行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及不厌其烦的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她渊博的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鼓励着我,是我学习的榜样。
其次,感谢我的室友、好友、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尤其要感谢他(她)们对我论文格式的指导,是他们让我的论文变得更美观,从中也让我更熟练的懂得Words文档的使用。
再次,我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非常感谢这些学者们!从中让我懂得了很多有关“红色资源”的知识,为我写论文提供了很多资料和借鉴。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业一如既往的支持,对我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的恩情使我终身难忘,是你们让我顺利的完成了大学学业。
另外,感谢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我论文的撰写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资料,快捷的方式和优美的阅读环境。
祝愿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天天开心!
李莉花
2012年4月20日
第四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彭有祥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全面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这一文件精神,对于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全面推进高校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教导青年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他要求青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文化大革命”严重损害了对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文革”一结束,邓小平就着手抓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他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0世纪80年代末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削弱带来的严重后果,邓小平痛心地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2)根据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求各高校“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3)在他的倡导下,全国广泛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4)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直处于低潮,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一超”坐大,并加紧向全球推行美国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培植亲美政权,大搞所谓的“颜色革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和市场经济作用下进行的,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在冷战后已经把“西化”、“分化”的目标锁定在中国,通过大量输出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妄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旗易帜。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加之当代大学生生理成熟期普遍前移,而心理成熟期普遍后移,导致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更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复杂化。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就高校“两课”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多数教师是具有敬业精神的,但确有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淡理想;求享受、畏艰苦。忘却了为人师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敬业精神,缺乏为民族振兴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因此,高校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两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广大“两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和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例如:在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资本主义仍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争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群体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成熟健康的心理素质,等等。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才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为之努力奋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党和国家的
未来,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各有关部门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特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更新观念,努力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措施。
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不断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深刻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唯一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深刻体会改革开放给自身、家庭及亲友带来的实惠和利益,自觉地把理想信念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动力。
其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民族文化形成严重冲击,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应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增强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是最坚固的精神国防,是粉碎西方“西化”、“分化”战略的最有力武器。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作为一种历史积淀传承至今,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公正无私、嫉恶如仇、戒奢节俭、防微杜渐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舍生取义、共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等,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我们应当加以挖掘整理,并将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使大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而且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从而确立国家、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
第三,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对大学生深入持久地进行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思考“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守法”要求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它是公民对国家道德责任的底线。“明礼”就是在公共场合言谈举止要文明,要讲文明讲礼貌,这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以诚待人,以诚取信于人,它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团结友善”主要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要求公民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替别人着想,与人为善。“团结友善”在现代社会集中体现为团队精神,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现代意识,也是我们的事业无往而不胜的基本保证。“勤俭自强”要求公民要具备勤劳俭朴的道德品质和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敬业奉献”要求公民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既是人生价值和目的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健康文明的标志。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核心,它既是全体公民应遵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道德的显著标志。作为公民一员的大学生,不仅要遵循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而且应自觉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弘扬者和率先实践者。
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当代世界是激烈竞争、无情淘汰的世界,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能仅满足于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而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学习,引导他们博览群书和不断充电。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还要注意学习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法律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真正做到既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又有广博的知识涵养。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修养、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又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使其形成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品质。
三、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5)高校“两课”教师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两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两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还是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 “两课”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1.关于提高“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表现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师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它的职责是教人向真、向善、向美,使自然人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使人的灵魂和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来自于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它集中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就会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就会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他不仅能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影响学生,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师德的核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施教、行为情操、仪表风度等方面,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2.关于提高“两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两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指教师本人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光有教书育人的动机,不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巧,也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两课”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具备多种才能,适应多种角色。例如,对大学生来说,教师既是普通人,又是领导、权威;既是园丁,又是导师、顾问;还要兼学者、思想家、演说家、节目主持人等多重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素质和多种才华才能适应。一个好的“两课”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过硬的学术水平、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口才和其它教学技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说服力来源于其内在的科学性。“两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就要努力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进展,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讲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关于提高“两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广博丰厚的人文文化底蕴是“两课”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所谓人文文化,实质上是关于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文化。在人文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从事精神劳动的结晶,是人文文化的基础,它反映着人们对于社会、人生认识所达到的程度。人文思想方法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历史过程中所运用的基本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思想理念。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人文文化的精神理念,是人文知识、人文素质的内化和升华。它不只是个人的理想或修养,而且还是一种终极关怀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体现,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取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只限于给学生一种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立场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两课”教师以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处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0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26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中共中央部宣传教育局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第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94页。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学校是培养各类重要人才的摇篮,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评估是进行德·智·体·美全面评估。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的全面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而现代大学生应当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职院校应确立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应 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表面上的,应付诸于实际行动。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整体来看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其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改进创新,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当前影响大学生群体变化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开放、上进、务实”的,但规模急剧扩张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二是社会变革,体制转轨。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体制转轨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信息传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处在这一新的社会背景下,必然受到影响,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活动方式、就业方式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需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子、新举措,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健康发
展。目前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时我国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化,结构的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目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很多 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比较重。有很多学生对国家·党和民族的利益考虑的比较少,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能从网上第一时间获取社会的负面新闻,对学生的思想造成负面影响,还有一些消极的社会言论等,有时,学生甚至会对老师的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抵消作用越来越大,这种原因,增加了高校对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相对于本科学院而言,高职高专的情况更加复杂,学生成绩差,无理想,思想放任,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力求针对性和有效性上取得突破,在工作方式上进行一系列新的尝试和探索。
第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不仅把它的教学定位于思想道德这一核心素质,更要定位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气象,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应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并把它付诸于实践,如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实践的教学时数,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结合教学具体情况,在巩固原有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基础上,进
一步完善活动机制,强化其素质培养的功能,让学生在其中获得经验,学得知识,还可适当增加社会实践中参观考察内容,如通过参观工厂,能使学生对体制改革·现代企业规划·股份制等有较深的理解,通过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历史博物馆·听模范事迹报告,能够较好的增强大学生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形成学楷模,树立理想的良好风气。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如社会再就业·西部大开发等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增强责任感,每年假期学校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考察,并在回校后,组织召开座谈会,汇报会,来进行交流讨论,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也可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从大学生切身利益出发,对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职业发展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应使大学生思想教育不仅停留在说教上,还应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投入到现实生活中,突出实效性。
第二: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的优势,拥有覆盖面广,体系完整,深入基层的党,团和学生组织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着力加强班级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可尝试将学生党建的工作主动覆盖到学生生活园区,——以楼栋为单位,按照寝室就近,关系就熟的原则,一个党员联系五个入党积极分子,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五个普通学生,以楼层为小单位,将学生紧密联系起来,统一受楼栋党支部管理,形成“树干”“树枝”“相互依托”的分散型党建工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校园空间的全面覆盖。
第三: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增强“两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首先就对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理念时,教师才会自觉地围绕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观,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改革,除了具备从事教学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底蕴,很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对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的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厚积而薄发,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任务,而是应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听,怎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功能,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不是大学校园可有可无的装饰物,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乃至整体素质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大学生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活动,从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深化所学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科学思维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修养,健康心理品质的培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只有加强以上这几点,才能够更好的完善和改造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