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加速构建文明和谐诗城.
全面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 加速构建文明和谐诗城
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重要命题。“和谐”成了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社会主调。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志愿服务事业就是以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行为唤醒公民的社会责任,以社会议题呼吁对公共事务的全社会参与,以组织运作来补足政府的服务机能,以率先行动对心灵教化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的社会性行为,它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马鞍山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始终把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通过观念的创新和弘扬、多领域的实践运作、组织模式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民意识的培养,来促进志愿者活动朝着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发展,并已通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等一大批荣誉在内的累累硕果得以体现,走出了一条以志愿服务推进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之路。我市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我市的志愿者活动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团组织开展的学雷锋活动,1995年9月,马鞍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市志愿服务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96年,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万名志愿者为省八运会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又推向了新的高潮。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的志愿服务活动紧紧围绕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中心工作来开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表彰激励先进典型,营造了全社会开展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广大公民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形成了党委政府组织引导、各行各业自发组织、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志愿者活动新格局。截至到目前,全市已经形成由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专业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四大服务主体,建立起“五纵十六横”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五纵”即市一级成立志愿者协会,县区成立分会,大企业大单位组建服务总队,街道乡镇建立服务中心,社区和行政村设立服务站;“十六横”包括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以及环保、科普、文化、法律、卫生等16支志愿者队伍)。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建立起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相对完善的四级志愿者组织,一些驻马单位和企业,如安工大、马钢、十七冶等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志愿者组织。一些私营企业,如:梦都集团、安利马鞍山分公司等也相继成立了青年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社会的工作中,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开展活动。基本形成了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统揽,各青年志愿者队伍为依托的框架体系,全市青年志愿者人数已达5万余人,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79个,“一助一”志愿服务队148个。
与此同时,完全来自民间由普通市民自发成立的爱心传递志愿者、爱心车队志愿者、无偿献血志愿者等多支社会志愿者队伍,也成为全市志愿者活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共出动志愿者5586人次,先后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样、遗体捐赠及艾滋病预防宣传,关爱孤残儿童、环保、义务家教、心理辅导进社区、陪伴孤寡老人、火车站公共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128次,共志愿无偿为社会服务33675小时,成为马鞍山民间志愿者组织的代表。马鞍山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作为安徽省第一家正式注册的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五年来以弘扬“奉献、博爱、人道”精神为宗旨,积极饯行献血救人,出动3280人次志愿者无偿献血,共计献血近百万毫升,协助市中心血站成功地实现了无偿献血由计划模式到志愿无偿模式的转轨,充分保障了马鞍山每年4吨临床用血的安全,协会也因此多次受到了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卫生部的表彰。随着志愿者活动逐步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志愿服务精神也随志愿服务活动的日益发展壮大而深入人心,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这些志愿者组织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用行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彰显和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在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市的志愿服务事业也因此一直处于全省领先行列,然而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志愿者工作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队伍相对匮乏。
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志愿者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者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的特征。目前我市的一些志愿者已经具备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将本职工作与志愿工作相混淆,甚至划上了等号。有些志愿者组织的成立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参与人数相对较少,主动请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者更是寥寥无几,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大都利用工作时间,在志愿者队伍的人员结构和活动内容上也相对单一。
二、志愿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
志愿服务活动不仅需要一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水平,决定着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受专业技能的限制,我市的志愿服务范畴大都停留在体能服务上,长效的知识性服务如:义务家教、心理咨询、医疗保健、技能培训等参与的人相对较少,起步较晚。
由此而导致志愿服务项目创新能力差,活力不足。大多数志愿者团队完全依托别人做过的服务项目,难以创新,单纯追求服务次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与志愿者服务结构单
一、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日趋渐显,这也严重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与壮大。
三、志愿服务的领域较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有的服务项目过于单一化,缺乏新颖性。一些志愿者组织习惯于等着上级下命令,搞突击活动,缺乏活动的长效机制,导致志愿服务的“运动化”“活动化”“形式化”“临时化”,缺乏主动性与深入持久的发展机制,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志愿者团队的活力。另一方面,一些民间的志愿者团队,缺少发展规划与社会支持,志愿服务大都不经调研,仅凭一时热情“一哄而起”,简单模仿,不能结合自身情况制定长效的服务内容,一旦受挫,便“一哄而散”,缺乏稳定性与长效性。
四、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效果不理想。
1、是多头管理体制。在志愿者队伍中,青年志愿者归团市委管理,党员志愿者归市直机关工委管理,巾帼志愿者归妇联管理,社区志愿者归民政局管理,红十字志愿者归红十字会管理,各相关的专业志愿者如医疗、法律、禁毒、消防、环保等由各相关业务单位和志愿者组织联合管理,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体制。
2、是登记性质不同。由于目前相关规定没有限制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志愿者组织,不少团队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采取了方便自己的注册形式,因而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志愿者组织,有的在民政注册,有的在网络上注册,更多的采用挂靠的形式,还有的干脆就没有注册。这样,各志愿者组织便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发展和活动规划,在服务中也大都孤军奋战,缺少横向协作,甚至有时为了争影响和发展还出现相互牵制的现象。
五、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首先,由于政府行政组织下的志愿服务活动相对过多,志愿者组织的自主性较弱。相对于深圳等沿海城市,受长期的体制影响,我们的志愿者组织开展活动大都是按照政府任务要求或是配合大型社会活动开展的,真正面向大众,以社会为主,能够长期开展的经常性活动项目相对较少。其次,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较为严重。大多数志愿者的服务周期仅维持3—6个月,这其中原因众多,但尤以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健全为主,志愿者难以体验“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所在,不能及时肯定自我,从而导致挫折感增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就难以维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市民的志愿服务意识不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对社会事务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主动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的服务意识不强,另外广大市民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了解,对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媒体宣传的层面上,真正接触志愿者和感受到志愿服务的较少,更别提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同时人们对志愿服务的权利与义务理解不清,有的服务对象直接将志愿者视为无偿劳动力使用,而有的志愿者则把志愿服务当成是对服务对象的施舍。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
1、是价值观上没有对志愿服务认可。
2、是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3、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缺乏相应的教育,志愿者后备力量储存不足。
4、是社会信任度不够,市民对志愿服务称赞的同时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疑惑和担心。
二、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
由于志愿服务多头管理和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导致政府行为下的志愿服务缺少专项资金,民间的自发志愿服务仅靠志愿者自身捐赠或筹集,而企业体制下的志愿服务又大都带有一定的商业痕迹。由于资金短缺,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培训、管理,志愿者服务中的基本保障都得不到落实,成为制约志愿服务进一步纵深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因为:
1、是政府的投入不够,地方财政没有制度化的保障。
2、是在税收制度上没有具体激励措施引导社会与个人捐赠。
3、是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多渠道、社会化筹资机制,确保建立起志愿服务的专项公募基金。
三、志愿服务缺乏制度保障。
这主要表现在:
1、是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由于和志愿服务配套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还不完善,使得志愿服务因缺乏法律支撑,而阻碍了志愿服务的有序发展。
2、是缺乏管理制度保障。首先,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在志愿者组织管理中,由于组织的公益性,导致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流动、退出随意性较大,管理制度上缺乏统一性,政府督导力度不够;其次,缺乏可靠的财政管理监督机制,活动中产生的费用透明度不够,制度约束力不足;最后,缺乏及时有效的培训制度,尤其是新加入的志愿者,很多都没经培训仅凭热情就仓促上岗,导致服务效果不理想。
3、是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突出表现在志愿者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权力与义务不对称。
四、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采取精神激励方式,靠表彰、给予荣誉、宣传报道事迹等形式。但奖励缺乏针对性,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影响不大,无法有效解决志愿者后顾之忧,使其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而公众包括新加入的志愿者又感觉榜样距离自己较远,难以够到,难以学习,特别是有极个别的在宣传报道上,对于突出人物过于夸大,造成公众的不信任。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议
志愿服务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转型和公民社会的发育应运而生的,我市十几年来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表明,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环境、树立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志愿者行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其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必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主体的重视,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登记注册制度,培训制度,服务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民间志愿者组织,营造全社会热衷志愿服务活动的氛围,加强党和政府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领导,才能调动和整合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使志愿服务事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和专业化的轨道。
一、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登记注册制度,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合法的身份认可。
首先,积极推进有关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志愿者队伍登记注册制度。统一志愿者登记注册的管理机关、规范内容和程序,整合不同性质的志愿者注册,明确注册后志愿者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协助制定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促使志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可在街道、社区建立志愿者活动站,安排专人负责志愿者的申请接待、注册管理、活动开展、时间累计等工作,促进各志愿者队伍服务基层、服务大众。其次,严把登记注册关,规范执行注册登记程序。让每一个想成为志愿者,想为社会服务的热心人士,都能经过注册申请、逐级审核,最后获得具有统一编号的志愿者注册登记证等程序进行申请注册,以增加志愿者的崇高感和使命感。最后,建立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注册志愿者的信息管理与信息共享,按照志愿者的特点、专长、服务意向、服务时间、服务区域等进行分类,以便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服务潜能。
二、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培训制度,为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提供智力保障。
培训工作是打造服务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的志愿者队伍的关键。对每一个新招募的志愿者,都要进行有关志愿者基本理念、志愿活动发展概况、志愿服务宗旨、发展目标、内部管理制度、志愿服务的相关规定等知识的培训。除此之外,还要在志愿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服务技能等方面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对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和骨干还要在领导艺术、管理规范、职责分工、运行体系文明礼仪、安全保障、活动创新与策划、宣传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志愿者培训师资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和专家,也可以让资深志愿者和志愿者骨干担当。在培训方式上要不拘一格,注重对志愿者开展服务前和服务中的跟踪培训,服务后的总结培训。培训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例如:举办专题培训班、相互介绍经验、分析总结案例、观摩考察学习等。尽可能坚持定期培训,把志愿者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性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同时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培训,从而不断完善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促使志愿者队伍朝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服务制度,为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导向。
1、要不断完善个性化的项目支撑和对特定群体的服务力度。在巩固原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新的服务项目,完善志愿服务内容,不断拓展民主参与服务、社会调查服务、环境保护服务、网络交流服务、关注留守儿童服务、民意沟通服务,并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文化保护与传承服务、公民权益保护服务等项目,逐渐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坚持“社会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使大众真正接受“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口号,借助义务家教、扶弱帮困、健康保健等一批老百姓感兴趣,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项目,来增强志愿服务的实效性。
2、要细化服务项目。如:志愿者组织应根据志愿服务对象设定专人定点、定项目、定时间服务;完善志愿服务承诺制度,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志愿者开展的各项服务不管是针对个人还是社会,都不得是营利性的;规定志愿者每月或每年的最低志愿服务次数和时间累计数。一般每个季度至少服务一次,每年累计服务时间至少20小时等。
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考评制度,为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奖励依据。
首先,制定科学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在志愿者登记注册的同时发放《志愿服务培训与工时登记册》,以每次培训和服务的记录、团队评价和负责人的签名认可,结合被服务对象的评价为主要考评依据,探索以志愿服务时间、团队鉴定、服务对象评价为标准的志愿服务社会评价办法。其次,把服务记录与考评结果整理后定期公布在志愿者网站供大家监督并存档,每年总结评比,按服务小时总量记载与服务贡献作为申请各级表彰的依据。最后,为了鼓励更多的公民和企业单位不拘形式的参与志愿服务,对于慈善捐赠、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赠、遗体捐赠、见义勇为等都可视为参与志愿服务,可根据其行为的社会影响作为表彰奖励的依据。
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为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动力机制。
激励机制是保证志愿者参与长期化的前提。尽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并不是以求得回报为目的,但作为对志愿服务行为的一种褒奖,激励机制的规范、完善,则体现了社会对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视和肯定。
1、要强化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自我价值激励;自我成就激励;自我提升激励;自我快乐激励四个方面。惟有让志愿者真正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所在,才能保持志愿者参与行为的内在动力。
2、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式、全方位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志愿者的奉献,应当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奖励,肯定的方式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进行。如:每年开展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星级志愿者评定表彰(对特别杰出的志愿者可考虑设立颁发“志愿服务马鞍山市长奖”)、媒体报道、制作期刊宣传;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志愿服务经历且表现突出者,并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也可以通过享受待遇优先等方式,比如对有特殊贡献的志愿者可争取一些社会服务设施的褒奖(如免费办理公交卡、赠送采石矶公园年票等),窗口单位的优先被服务权(购买车票等),商家免费办理贵宾卡、消费打折卡等含概志愿者生活范畴的人性化服务;对于自主创业的志愿者,可以采取免费技能培训、提供小额贴息创业贷款支持等措施体现。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因此激励方式也要不断创新。
3、要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积极推广“志愿服务时间储蓄”、“互助服务”等有效形式,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志愿者自身或家人需要社会提供帮助时优先得到志愿服务,从而使志愿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良性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六、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社会和资金保障制度,为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建立社会化的保障制度,在组织与社会化机构间建立明确的分工机制,联合保险机构,为志愿者服务期间进行意外伤害保险;联合快餐公司,为志愿者解决服务期间用餐问题;联合医疗机构,制定志愿者户外健康保障方案;组织志愿者律师,为志愿者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资金保障制度,政府重视下财政设立专项志愿服务资金;在对于捐助志愿者事业的企业和个人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前提下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志愿服务基金;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资助;针对大型的社会性服务活动,可考虑采取有偿服务,把服务获取的资金作为志愿者长效服务项目的运作经费。
七、大力发展民间志愿者组织,协助其规范自身管理与运作,为民间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组织支持。
政府要鼓励有爱心、有一定社会美誉度的公民组建志愿者队伍,由于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着不同年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的背景,为了更好的发挥不同志愿者群体的潜能,提高志愿服务的成效,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应该帮助他们落实固定办公场所,健全制度,招募人员,指导他们对志愿者信息的采集,登记和注册,变原有的政府直接管理为协调支持。在志愿者培训和骨干人才的能力提升上给予帮助,重点突出服务技能培训和以精神激励为主的管理特色,多给这些志愿者组织以保障和扶持,以体现政府对志愿者的关心爱护,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公益服务中来。
八、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营造全社会热衷志愿服务活动的氛围。
大力借助舆论渠道,抓住典型、注重形式、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报告会、文化橱窗等形式,尤其是通过网络(具有时效性强,宣传面广,受众群体多样性,不受地域限制,互动性强,并且能够提高社会的监督能力)来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以丰富生动的真实活动感染大众,以触手可及的平民人物影响大众,来塑造志愿者的良好形象,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在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和理念方面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如,在中小学开设义务志愿服务教育课程,结合中学生社会实践,为其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平台;号召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一个公民身份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带动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努力培育全民终身志愿服务意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使公益观念、志愿精神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广大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光荣的良好氛围。
九、加强党和政府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领导,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于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认识,不断提升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督导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志愿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将发展志愿者事业纳入全局工作计划,成立科学高效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同时要协调好各类志愿者队伍的领导,按照因地制宜、统一管理、保持相对独立的原则,建立一个统一的志愿者服务主管部门,改变现有政出多门、缺乏协调、各自为战的状况。最后,还要加强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文化环境领导。要紧紧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文化宣传设施,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知识、技巧、项目、意义以及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使志愿服务的价值得到认可,精神得到弘扬。
综上所述,马鞍山志愿服务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要走的路还很长,希望借此通过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发展得更加成熟。这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融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队)
第二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养老环境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养老环境
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提升
今天,全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场会在我们谢家路村召开,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这既是对我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我村今后工作的促进和鞭策。对会议的召开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首先由我向各位领导介绍基本情况。我们谢家路村全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在册人口4513人,有1635户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932人,占总人口的20.7%。村建有10个老少维权服务点、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00平方的老年活动室。历年来,我村先后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优秀小康村、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村、全国巾帼示范村、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种荣誉。2010年全村实现经济总产值30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133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3000元。
近年来,我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上级老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建立完善养老服务机制,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被列为全国农村空巢老年人帮扶服务试点单位以来,既做好了结合文章,又推进了我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做到“六个坚持”,让全村老年人幸福养老。
一、坚持制订完善的政策措施,实现“制度养老”
我村党委高度重视全村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建立组织,制定政策,让全村老年人居家养老享受制度上的保障。一是专门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动员全村各方面力量重视、关心、支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每年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全面部署,每月组织讨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碰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二是落实工作责任人,由一名村党委委员分管,一名村委委员负责,还明确了10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督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工作经费有安排,人力物力有保证,确保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正常有序的推进。三是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我村制订了老龄补贴发放制度,为每位老年人发放每月30元的生活保障金和每月1度自来水消费补助(历时5年)。还出台了养老保险补助政策。我村组织实施5100亩新大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期工程2000亩土地集中流转后,对涉及流转的每位老年人发放6000元的养老保险补助金,真正解决了村内老年人养老后顾之忧。
二、坚持组建稳定的帮扶队伍,实现“互助养老”
让全村每位居家老年人享受他人的帮助和服务,必须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助老志愿队伍,我村从实际出发,动员热心村民积极为老服务。经过发动,村成立4支帮扶队伍,其中巾帼志愿者帮扶结对队伍10人,居家养老服务队11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8人,空巢老人医疗服务队4人。这些帮扶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急难愁”问题。如:我村10名妇女骨干与其中10户居家老人家庭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
扶,签订帮扶协议,开展“四个一”服务,即每日一探(每天对结对老人进行一次探望慰问);每周一谈(每周陪结对老人开展一次谈心聊天);每月一清(每月为结对老人服务一次卫生打扫,给这些空巢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顾,让他们没了后顾之忧);每年一聚(每年5月15日,邀请全村空巢老人聚在一起,谈谈感想及建议,村每年给予每人200元的慰问金)。
三、坚持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实现“健康养老”
有效提高全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是我村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村坚持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一是搭建医疗服务平台。村卫生服务站专门为老年人设立了医疗服务咨询窗口,每周五定期邀请离退休资深老医师坐堂巡诊,为老年人解决疑难杂病,咨询保健,到目前已经开展了25期。还利用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开展对全村老年人进行一年一次的身体健康检查活动,包括血糖、肝功能、B超检查、心电图等服务项目,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意识。二是开展健康知识上门服务。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主要对全村10名重点服务对象和12名空巢老人进行上门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每月一次进行上门随访和检查,提高了老年人的疾病预防知识。我们安排医疗服务站的医护人员送药巡诊,对村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的身体健康实施动态管理。三是开展老年人慢性病干预治疗服务。我村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根据村内老年人健康状况开展了老年人慢性病干预治疗服务,每月一次为那些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使200多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四、坚持开展温馨的关爱服务,实现“亲情养老”
我村积极倡导为居家老人“尽孝心”的服务理念,把村中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提供温馨服务,让全村老年人享受关爱,感受亲情。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关爱行动,为居家老年人营造温馨的养老环境。一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为老年人营造“第二个家”。我村于2009年投入资金,建造了集场地面积大、活动设施全、环境位置佳、参与人员多、安全卫生好等特点于一体的居家家养老服务站,不断优化配置,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二是时刻关注居家老人的安全问题。去年村党委专门出资对全村老年户家庭的用电安全问题实施专门检查,挨家挨户对老年户家庭进行电力检修,共投入资金2万多元,对50多户电线老化的老年家庭进行整修,确保老年家庭的安全用电环境。三是经常性开展节日慰问。每年春节、中秋、重阳节等传统佳节,对全村老人进行走访慰问,送上一箱苹果、一箱桔子,帮助他们过一个舒适、温馨的节日,这项活动已辐射到周边村,至今已坚持5年之久,累计出资30余万元。
五、坚持设计丰富的活动载体,实现“快乐养老”
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村里老年人参与其中,丰富生活,感受快乐。一是“爱心柿子”拉力赛活动,去年国庆节,我们为村空巢老人进行清洁卫生大扫除,还帮孤寡老人姚彩茶解决柿子销路问题,增加其经济收入;二是热热闹闹庆中秋活动,去年中秋佳节我们组织开展了 “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共尝幸福团圆月饼”活动,村文艺骨干队伍为老年人献上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让老年人喜笑颜开;三是“喜
看谢家路变化”活动,重阳节期间,组织老年人代表参观谢家路村新貌,感受生活的美好;四是“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去年9月份,村老龄委在全村范围开展了一次敬老教育活动,利用身边的先进典型、优秀人物开展现身做法,形成了一个孝亲敬老、和谐共融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村党教点、老少维权点、妇教点等教育点开展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开展“四孝”和“四十佳”评选,在村里营造了良好的孝道文化氛围;五是村妇联组织“庄严承诺尽孝心,巧妇编织送耄耋”活动,100名巾帼志愿者编织100件毛衣送给100位老人,让老人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六、坚持畅通正常的维权渠道,实现“依法养老”
我村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重视保护居家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便捷通畅的维权服务,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依法受到保护。2008年,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建立了十个老年维权服务点,挑选10名村民小组长作为维权服务点的信息员、协调员和调解员。每月组织开展一次活动,向居家老年人传达村里主要工作,让老人有优先知情权。经常性开展一系列《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相关内容的宣传和教育,着重解决居家老年人生活中的难点以及在维权过程中焦点问题,无论老年人遇到什么问题能不出村得到解决。2009年,村老年协会对村内30户老年家庭进行调查时,居家老人薛才星向维权点提出了一条合理化建议,希望村能帮助老年人解决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费用自负部分,对此,村党委相当重视,马上出台政策,村里900多位老年人近八万元的新型合作医疗费用由村承担。
各位领导,我村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定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继续深化提高,“迈新步,不停步,年年有进步”。为此,我村在下步工作中,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思路多做实事,努力拓展为老服务渠道,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泗门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