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铁路局拟申报2015年国家奖项目公示资料
“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
拟申报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推荐单位及意见
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推荐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目前无异议。
该项目属于交通运输业领域,该成果具有五项创新技术:(1)首次科学论证并提出了铁路钢桁梁斜拉桥竖、横向刚度取值;(2)首创了分段设置导流板抑制桁梁涡振的新技术与相应的轻型抑振装置;(3)发明了A型及人字型混凝土高墩结构型式;(4)首次提出了混凝土厚壁空心结构的温度场计算参数。(5)提出了高墩大跨混凝土连续结构桥纵、横向刚度限值标准和适用于山区高墩大跨桥梁的收缩徐变预测模型。
该项技术获得了14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7项,经专家评审,认定该技术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技术在渝利铁路韩家沱、蔡家沟及新桥大桥,襄渝铁路牛角坪大桥等重点项目中得到应用,节约直接工程投资3.63亿元;并推广应用到安庆长江大桥、新白沙沱长江大桥等10余座大跨斜拉桥及贵广、成贵等多条铁路的高墩大跨桥梁建设中,对推动我国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山区面积广阔,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区铁路建设条件大多艰险,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地质复杂,交通不便。为适应高标准铁路选线的技术要求,必须依靠修建高墩大跨桥梁,解决艰险山区铁路的修建难题。本项目依托渝利、襄渝铁路的四座大桥,渝利、襄渝铁路均为西南干线铁路大通道,分别为设计时速200、160公里的客货共线双线铁路。其中渝利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主桥为(81+135+432+135+81)m钢桁梁斜拉桥,最大墩高70m,建设时世界铁路斜拉桥最大跨度仅为254m,与武汉天兴洲等公铁两用斜拉桥相比,大跨度铁路斜拉桥桥面窄,风载影响大,活载比重大,行车动力效应更加突出并控制设计,业界一直认为其属于柔性结构,难以满足铁路安全运行的刚度要求,工程实践一直处于空白,如何确定铁路斜拉桥合理的安全刚度取值是大桥建设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渝利铁路蔡家沟大桥主桥采用(80+3×144+80)m混凝土刚构—连续组合结构,最大墩高139m,为世界之最,新桥大桥主桥采用(52+7×96+52)m混凝土刚构—连续组合结构,最大墩高116m,超百米高墩4个,联长777.6m,如何控制和解决大桥横向刚度是一个难题。襄渝铁路牛角坪大桥主桥采用(100+192+100)m混凝土刚构桥,为同类桥梁世界第二、亚洲最大跨度,最大墩高98m,其箱梁与墩身的壁厚远大于常规桥梁,温度对其影响远超出规范适用范围。
因此,依托工程建设面临安全行车刚度标准、风致振动、超百米高墩合理型式、厚壁空心结构温度影响等技术挑战,开展了近十年研究,取得主要创新技术成果如下:
1、首次科学论证并提出了铁路钢桁梁斜拉桥竖、横向刚度取值,将国内铁路桥梁横向自振周期常用的1.7秒限值提升至3.87秒,成功将世界铁路斜拉桥跨度由254m突破至432m,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跨度的铁路斜拉桥。
2、提出了高墩大跨混凝土连续结构桥纵、横向刚度限值标准和适用山区高墩大跨桥梁的收缩徐变预测模型,建成了世界墩高最高的铁路连续结构桥。
3、针对整体桥面钢桁梁在低风速下的竖向涡激振动问题,首创了分段设置导流板抑制桁梁涡振的新技术与相应的轻型抑振装置,为同类桥梁提供了解决涡激振动问题的成功范例。
4、发明了A型及人字型混凝土高墩结构型式,有效地解决了艰险山区高墩、大跨、长联铁路混凝土桥梁的安全行车刚度控制难题。
5、系统地研究了温度对混凝土厚壁空心墩和厚壁箱梁的影响,揭示了日照和寒潮对其的影响规律和温度应力分布,首次提出了混凝土厚壁空心结构的温度场计算参数,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相关规范修订提供了依据。本项目获得了14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施工工法各2项,发表论文70余篇。成果成功应用于依托工程,节约工程投资约3.63亿元,推广应用到贵广、成贵等10多条铁路的桥梁建设,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成果系统解决了我国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的修建难题,为艰险山区高标准铁路的修建提供了重大技术支撑,大力推动了铁路高墩大跨桥梁的技术进步,可为同类桥梁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四、客观评价
本项目针对艰险山区恶劣建桥条件给铁路桥梁建造带来的技术挑战,以襄渝、渝利铁路高墩大跨桥梁为依托,开展了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合理结构体系、安全行车刚度标准、超高墩结构形式、厚壁空心结构温度影响等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工法。项目成果创新性、先进性客观评价如下:
1、根据四川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结论,“研究成果创新性突出,取得了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已成功应用于本项目的多项依托工程,并推广应用到襄渝、渝利、贵广、湘桂、长昆、柳南等铁路桥梁建设,系统解决了我国艰险山区高墩大跨铁路桥梁的修建难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铁路大跨度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成果创新性突出,解决了铁路斜拉桥建造难题。成果的应用,建成了世界上跨度最大、延米恒载最轻的铁路斜拉桥—渝利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将世界铁路斜拉桥的最大跨度由254m飞跃至432m,实现了铁路斜拉桥的重大突破。根据鉴定意见与查新报告,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如下:
(1)国内外仅有常规桥梁的刚度取值规定,本项目“首次科学论证并提出了铁路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桥竖、横向刚度取值,成功将世界铁路斜拉桥跨度由254m突破至432m,将国内铁路桥梁横向自振周期常用的1.7秒限值提高至3.87秒,建成时为世界最大跨度的铁路斜拉桥”。
(2)“针对整体桥面钢桁梁在低风速下的竖向涡激振动问题,首创了分段设置导流板抑制桁梁涡振的新技术与相应的轻型抑振装置,为同类桥梁提供了解决涡激振动问题成功范例”,国内外尚未有分断设置导流板抑制主梁涡激振动技术。
(3)研发了带控制开关的锁定装置与粘滞阻尼器相结合的控制新技术,发 明了带熔断开关的锁定装置。国内有采用磁流变阻尼器与粘滞阻尼器共同控制主梁振动的技术,但本项目的技术既避免了使用过程中通电的需求,又避免了地震时锁定装置的破坏,并可实现地震后快速恢复。
(4)研发了索塔低回缩锚固结构,较国内外同类技术,钢束利用率更高,应力分布更均匀;创新了整体复合式索梁锚固结构,较国内外的同类结构,减少了焊接缺陷,提高了疲劳性能,节省了钢材用量,性能更优。
(5)提出了“铁路斜拉桥塔-梁-索同步施工工法”,较国内外先完成桥塔然后施工梁与索的施工方法,作业面更大,节省工期。
3、铁路超百米高墩技术创新性突出。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艰险山区地形、横向刚度大、稳定性好的A型与人字型铁路高墩结构型式,克服了高墩采用扫帚型桥墩尺寸大、混凝土用量多等不足,有效地解决了艰险山区高墩、大跨、长联铁路混凝土桥梁的刚度控制难题,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墩高最高的混凝土连续结构桥-渝利铁路蔡家沟大桥。根据查新报告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如下:
(1)国内首次提出并应用A型及人字型混凝土超高墩技术。
(2)应用该技术的渝利铁路蔡家沟大桥,设计车速200km/h,跨度144m,139m高的A型主墩混凝土用量为15754m3,国内外同类桥梁宜万铁路渡口河大桥,设计车速160km/h,跨度128m,128m高的主墩混凝土用量16714m3,应用本技术的桥梁标准更高、跨度更大、墩更高,但混凝土用量更少,技术经济效益明显。
4、铁路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关键技术创新性突出,解决了铁路大跨度混凝土桥梁的刚度标准、温度应力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将国内铁路混凝土桥梁的最大跨度突破至192m,建成世界第二、亚洲最大跨度的铁路混凝土刚构桥。根据鉴定意见与查新报告,与国内外同类技术对比如下:
(1)系统地研究了温度对混凝土厚壁空心墩和厚壁箱梁的影响,揭示了日照和寒潮对其的影响规律和温度应力分布,首次提出了混凝土厚壁空心结构的温度场计算参数,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相关规范修订提供了依据。
(2)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厚壁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应力计算参数,国内外仅有常用箱梁温度计算公式,但其计算参数对大于26cm的厚壁箱梁未区分取值。
(3)提出了高墩大跨铁路混凝土刚构桥梁安全行车的纵、横向线刚度限值标准,国内外仅有常用混凝土连续梁的刚度限值。
5、该项目的技术成果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实现了墩高、跨度的突破,将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技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提高了铁路穿越高山峡谷、跨越大江大河的能力,增加了铁路线路选线的自由度,提高了铁路在艰险山区的适应能力,对促进艰险山区铁路技术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客观评价如下:
(1)西安铁路局评价:“项目成果解决了襄渝铁路桥梁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将国内铁路混凝土连续刚构的跨度从168m突破至192m,改变了在200m左右跨度的铁路桥梁长期采用钢梁的局面。研究成果的应用,牛角坪大桥的修建,有效地减短山区铁路的展线长度,积累了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经验,将铁路高墩大跨混凝土桥梁建造技术提升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成都铁路局评价:“研究成果解决了渝利铁路桥梁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渝利铁路的修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大跨跨越长江,高线位跨越山区河谷,规避了隧道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大型溶洞、突水、突泥的风险,降低了施工、环境及社会风险,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应用研究成果,建成了世界跨度最大的铁路斜拉桥、墩高最高的混凝土连续结构桥,将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建造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建桥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依托本项目的渝利铁路获得了“2015年度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杰出项目奖”,2015年11月4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大国工程栏目进行了如下详细报道,“韩家沱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铁路跨度最大、体重最轻的钢桁梁斜拉桥”、“蔡家沟大桥,它是世界上百米以上高墩最多的铁路大桥,也是世界上首次在铁路桥梁建设中采用A型墩作为大跨高墩的新结构,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了它的受力”。
五、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创新成果已应用于襄渝铁路牛角坪大桥,渝利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蔡家沟及新桥大桥,为两条铁路工程的顺利推进、按期开通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投入运营多年来列车在桥上运营安全、平稳、舒适。
研究的新技术、新发明、新构造、新工法已在多条铁路线中应用。其中厚壁空心结构温度场分布参数、修正的收缩徐变预测模型及刚度限值标准,已在渝利、贵广、湘桂、柳南、长昆等多条铁路线的高墩大跨桥梁项目中推广应用;斜拉桥“塔-梁-索同步施工工法”,已在宁安铁路安庆长江大桥、渝黔铁路新白沙沱长江大桥使用;索塔低回缩环向预应力锚固结构体系已在渝黔铁路新白沙沱长江大 桥推广使用。
形成的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系统解决了我国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的修建难题,为我国艰险山区铁路桥梁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实现了铁路桥梁墩高及跨度的突破,增加了艰险山区铁路选线的自由度,提高了铁路线路的减灾防灾能力及铁路桥梁跨越能力,节省了工程投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发明专利:钢桁梁斜拉桥抑制涡激振动装置,专利号ZL201010134238.5 2.发明专利:长联、大跨连续结构桥超高空心墩,专利号ZL 2009 1 0059947.9 3.发明专利:长联、大跨连续结构桥人字型超高空心墩,专利号ZL 2011 1 0154328.5 4.发明专利:可熔断锁定装置,专利号ZL201010134164.5 5.发明专利:钢桁梁斜拉桥抑制涡激振动装置安装构件,专利号ZL201010136313.1 6.发明专利:铁路钢桁梁斜拉桥整体复合式索梁锚固结构,专利号ZL201010134155.6 7.发明专利:桥梁拉索冷铸锚具用填料及其制作方法,专利号ZL201310040279.1 8.实用新型专利:铁路斜拉桥索塔锚固区低回缩环向预应力构造,专利号ZL201020143424.0 9.实用新型专利:钢桁梁斜拉桥抑制涡激振动轻质导流板,专利号ZL201020145190.3 10.实用新型专利:双线铁路钢桁斜拉桥,专利号ZL200920353036.2 11.实用新型专利:横向弧形放坡桥墩,专利号ZL201020241877.7 12.实用新型专利:哑铃型承台,专利号ZL201320052871.9 13.实用新型专利:高墩钢桁梁架设门式提升站,专利号ZL201420263160.0 14.实用新型专利:铁路桥梁道碴槽板与钢桥面板柔性连接结构,专利号ZL201020143432.5 15.施工工法:铁路斜拉桥塔-梁-索同步施工工法,编号:SCGF 047-2014 16.施工工法:A型超高桥墩斜腿施工工法,编号:SCGF 013-2012 17.软件著作权:铁路桥梁计算系统RBCS,编号:No.00737896 18.软件著作权:允许应力法任意截面任意布筋配筋程序软件RBCS,编号:No.00893863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1.陈克坚 排 名:1 行政职务: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组长,全面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是高墩大跨铁路桥梁刚度控制的决策者,提出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指导了研究过程,提出了分段设置导流板以抑制主梁涡激振动的新技术,提出了A型及人字型混凝土超高墩型结构。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桥梁理论体系有创造性贡献。
2.许佑顶 排 名:3 行政职务: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技术总监,确定了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目标,推广科研成果的应用,提出了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高墩大跨桥梁选址、桥式方案选择与布置的设计方法。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桥梁设计理论体系有创造性贡献。
3.陈思孝 排 名:4 行政职务: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课题组副组长,协助组长主持完成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提出科技创新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经济指标,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推广成果应用,提出了A型及人字型混凝土超高墩型结构、分段设置导流板以抑制桁梁涡激振动的新技术。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及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桥梁设计理论体系研究有创造性贡献。
4.陈良江 排 名:5 行政职务: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桥梁专业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完成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确定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科技创新目标,推广成果应用,提出了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高墩大跨桥梁选址、桥式方案选择与布置的设计方法。对研究成果在襄渝、渝利铁路的推广应用,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桥梁设计理论体系有突出贡献。
5.周孝文 排 名:6 行政职务: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完成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确定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A型高墩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目标,推广科研成果应用,提出了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高墩大跨桥梁选址、桥式方案选择原则。对研究成果在渝利铁路的推广应用有突出贡献。
6.曾永平排 名:7 行政职务: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了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参与了主跨192m大跨刚构桥建设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分段设置导流板以抑制桁梁涡激振动的新技术,创新了索塔低回缩环向预应力锚固结构体系、整体式双锚拉板-锚箱复合式索梁锚固结构。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与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有突出贡献。
7.李锐 排 名:8 行政职务: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桥梁所所长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了A型高墩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技术研究,提出了A型及人字型混凝土超高墩型结构、铁路桥梁超高墩技术。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及高墩大跨铁路桥梁设计理论体系有突出贡献。
8.张亮亮 排 名:9
行政职务: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所所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重庆大学 完成单位:重庆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了厚壁空心墩的温度分布与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提出了厚壁空心墩墩壁温差指数曲线分布方程不同壁厚时参数的取值;研究了混凝土厚壁箱梁在日照、寒潮作用下的温度场随板厚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适用于混凝土厚壁箱梁温度应力的计算参数,完善了现行《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 10002.3-2005)在沿板厚温差曲线的指数系数的取值。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有突出 贡献。
9.廖海黎 排 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完成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了大跨度铁路斜拉桥抗风试验研究,提出了分段设置导流板以抑制桁梁涡激振动新技术。对建立高墩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有突出贡献。
10.戴胜勇 排 名:11 行政职务: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了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索塔低回缩环向预应力锚固结构体系、整体式双锚拉板-锚箱复合式索梁锚固结构研究,提出了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高墩大跨桥梁选址、桥式方案选择与布置的设计方法。对建立高墩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桥梁理论体系研究有重要贡献。
11.李永乐 排 名:12
行政职务: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完成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了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刚度限制标准及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提出了铁路大跨钢桁梁斜拉桥竖、横向刚度取值标准,研究确 定了大跨度铁路斜拉桥的不同风速下的车速标准。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有重要贡献。
12.袁明 排 名:13 行政职务: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专业工程师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工
工作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制定了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科技创新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及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有重要贡献。
13.陈天地 排 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了厚壁空心墩的温度分布与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提出了厚壁空心墩墩壁温差指数曲线分布方程不同壁厚时参数的取值,完成了索塔低回缩环向预应力锚固结构体系、整体式双锚拉板-锚箱复合式索梁锚固结构研究。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及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有重要贡献。
14.钟亚伟 排 名:1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完成了A型及人字型混凝土超高墩型结构、铁路桥梁超高墩技术研究。对建立高墩大跨度铁路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有重要贡献。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创新推广贡献:
主持了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和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体系、艰险山区高墩大跨铁路桥梁设计理论体系。
首创了分段设置导流板以抑制主梁涡激振动的新技术,研发了带控制开关的锁定装置与粘滞阻尼器相结合的控制新技术,发明了索塔低回缩环向预应力锚固结构体系、整体式双锚拉板-锚箱复合式索梁锚固结构、轻质导流板装置,首创了A型及人字型混凝土超高墩,建立了A型及人字型混凝土超高墩结构设计体系,提出了A型高墩斜腿施工工法,提出了在高墩下段横桥向采用圆弧放坡的高墩形式,单坡墩、双坡墩、人字墩及A型墩经济合理的适用范围,建立了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设计理论体系。
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和铁路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关键技术体系体系、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设计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成果在襄渝(襄樊至重庆铁路)增建第二线铁路及渝利(重庆至利川)铁路的应用,建成目前亚洲最大跨度的铁路双线连续刚构桥、世界跨度最大的铁路斜拉桥、世界墩高最高的铁路连续结构桥有重大贡献。对混凝土厚壁空心结构温度场分布算法、刚度限值标准,桥墩类型选择原则等项目成果在襄渝、渝利、贵广、湘桂、柳南、长昆等多条铁路干线的高墩大跨桥梁项目中推广应用有突出贡献。
2、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创新推广贡献:
全面参加了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和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建造关键技术、艰险山区高墩大跨铁路桥梁设计理论体系研究。对项目成果在襄渝(襄樊至重庆铁路)增建第二线铁路及渝利(重庆至利川)铁路的应用,建成目前亚洲最大跨度的铁路双线连续刚构桥、世界跨度最大的铁路斜拉桥、世界墩高最高的铁路连续结构桥有重大贡献。对项目成果在襄渝、渝利、贵广、湘桂、柳南、长昆等多条铁路 干线的高墩大跨桥梁项目中推广应用有突出贡献。
3、重庆大学 创新推广贡献:
参加了高墩大跨厚壁温度场与温度效应影响、A型超高墩岔区节点应力分析、高墩大跨铁路混凝土桥梁施工及运营阶段空间分析研究。通过数值分析、模型试验及现场实测,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混凝土厚壁空心墩的温度分布与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提出了厚壁空心墩墩壁温差指数曲线分布方程不同壁厚时参数的取值,为相关规范修订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了混凝土厚壁箱梁在日照、寒潮作用下的温度场随板厚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适用于混凝土厚壁箱梁温度应力的计算参数,完善了现行《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 10002.3-2005)在沿板厚温差曲线的指数系数的取值。确定了A型高墩系梁、岔区节点合理的构造细节,得到了局部倒角、开洞等对岔区应力的影响及分布规律;提出高墩大跨铁路混凝土桥梁超高墩结构在稳定性分析中考虑双重非线性效应的计算方法。对揭示了环境温度对厚壁空心墩及箱梁结构的影响规律及A型高墩结构受力特征、提出厚壁空心墩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和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4、西南交通大学 创新推广贡献:
参加了高墩大跨铁路桥梁刚度控制标准、抗风性能、大跨度铁路斜拉桥空间静力非线性及稳定性研究等研究。提出了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高墩大跨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横向自振周期限值,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斜拉桥竖、横向刚度取值标准。在不同尺度节段模型风洞试验中发现了钢桁主梁在低风速下的竖向涡激振动现象,揭示了钢桁梁高低雷诺数涡激振动一致性的空气动力学机理,首创了分段设置导流板以抑制桁梁涡激振动的新技术。对建立高墩大跨铁路桥梁刚度控制标准、构建钢桁梁抑制涡激振动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1、项目名称
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
2、合作经历(1)合作时间
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8月26日(2)合作方式
以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课题主持单位,联合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组成课题组,针对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建造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分工协作共同开展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及分工合作情况:
课题组组长:陈克坚(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主持全面研究工作)
课题总策划:朱颖(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负责课题总策划,主持创新目标的制定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主持专著(论文集)的编著)
课题技术总监:许佑顶(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负责课题技术指导,确定创新目标,主持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主持艰险山区铁路桥梁选址的研究)
课题组副组长:陈思孝(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协助课题组长主持全面研究工作,主持完成A型高墩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技术研究)
课题组成员:陈良江(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桥梁专业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负责科技创新目标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课题组成员:周孝文(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负责科技创新目标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课题组成员:曾永平(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协助主持完成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组成员:李锐(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桥梁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协助主持完成A型高墩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技术研究)
课题组成员:张亮亮(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所,所长,教授,主持重庆大学分工负责研究内容:高墩大跨厚壁混凝土结构温度场与温度效应研究、空间应力分析、A型超高墩岔区节点应力分析)
课题组成员:廖海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西南交通大学分工负责研究内容:高墩大跨铁路桥梁刚度标准、抗风等研究)
课题组成员:戴胜勇(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副总工程 师,教授级高工,负责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等研究)
课题组成员:李永乐(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负责大跨度铁路斜拉桥刚度限制标准及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
课题组成员:袁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专业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负责高墩大跨铁路桥梁关键技术研究大纲及方法等)
课题组成员:陈天地(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高工,负责高墩大跨混凝土厚壁结构温度场与温度效应研究)
课题组成员:钟亚伟(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高工,负责A 型高墩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高墩技术研究)
(3)产出及佐证材料
1)总报告《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 2)艰险山区铁路高墩大跨桥梁关键技术及应用鉴定证书; 3)申请专利14项,其中7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施工工法2项。
(5)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论文集)3本。
第二篇: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公示
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椰心叶甲应急防控与持续治理关键技术
候选单位(含序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1),海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1),华南农业大学(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3),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4),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5),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6),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7),海南大学(8)
候选人(含序号):彭正强(1),沈有孝(2),徐汉虹(3),覃伟权(4),吕宝乾(5),秦长生(6),李洪(7),马子龙(8),曾玲
(9),李伟东(10),张志祥(11),唐超(12),王东明(13),谢圣华(14),周祥(15)
项目简介:
椰心叶甲是一种重大突发性入侵害虫。2002年6月在海南暴发成灾,严重威胁到我国椰子、槟榔及棕榈科绿化苗木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我国海南等热带地区的绿色生态安全和热带景观构成了巨大威胁。项目组针对椰心叶甲的危害特点、国内外防治经验少及生产应用急需等突出问题,充分整合利用各协作单位原有的工作基础、优势和条件,开展联合攻关,在阐明该虫发生为害规律和入侵成灾机理的基础上,研发和集成创新了椰心叶甲应急防控与持续控制关键技术,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新产品登记1项;颁布2项行业/地方标准;完成学位论文16部,发表论文89篇。
第三篇:申报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申报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高质量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轧制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简介:
随着轨道交通、建筑、桥梁及大型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我国年需求高速钢轨,重轨及各类断面型钢7000多万吨,规格数千种。根据结构与装备优化的新要求,对高质量高精度型钢新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因复杂断面型钢轧制为材料、几何、接触非线性及多道次三维热力耦合叠加问题,金属流动、变形缺陷及控制方式十分复杂,其关键核心技术-孔型系统设计、轧辊配辊加工与工艺控制仍主要依靠传统经验技术,普遍存在新产品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废品率高、精度控制难等技术难题。本项目针对复杂断面型钢轧制存在的技术难题,将现代材料科学、数值模拟及数字化网络化等科学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的经验-试错方法,解决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全新高效的数字化、网络化+CAD-CAE-CAM一体化集成技术,实现大批量工程应用,并使低成本、近终型连轧生产高精度机械结构件成为可能。主要创新如下:
⑴自主开发出基于高级计算机语言的型钢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和复杂断面型钢全轧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系统。实现准确、快捷地完成多规格异形材的孔型系统设计并高效获得轧制全流程轧件尺寸形状及物理场、力能参数等技术数据与规律;
⑵将型钢轧制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与全轧程三维数值模拟系统集成一体,首次实现孔型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无缝衔接、孔型系统设计与工艺控制最优化的CAE分析与工程应用; ⑶自主开发出参数化配辊与轧辊机加工代码自动生成系统,实现各架轧机配辊图自动生成、数控机床NC代码自动输出及系列轧辊加工CAM,首次实现高质量复杂断面型钢制造CAD-CAE-CAM数字化集成系统;
⑷建立了一整套复杂断面型钢轧制金属流动宽展预测及全断面补偿模型,解决了百米高速轨、重载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全长尺寸与质量高精度控制技术难题。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11项,软件著作权2项,专著1部,新标准1项,发表论文31篇,开发出国内外第一套高质量复杂断面型钢设计制造数字化系统,大幅度提升了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设计制造的科技水平、效率、质量及精度,显著降低了新产品开发成本、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经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及专家组鉴定,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国际领先。
该技术在攀钢、山钢等企业成功应用于60kg/m百米重轨高精度控制、60D40道岔轨扭转控制、出口UIC860、75kg/m重轨、美国一级铁路115RE钢轨等的全长尺寸均匀性与精度控制;并成功开发出J形,C形等多种复杂断面型钢,产品批量应用于高铁及大型机械装备制造等行业。应用表明,显著提高了钢轨的焊接质量、列车运行平稳性及大型工程机械结构合理性和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近3年新增产值20.46亿元,新增利税4.71亿元,创汇4.34亿美元。该成果获中钢协,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被列入中国金属学会钢铁关键共性技术推广项目。该成果对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冶金材料制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提供了良好范例,尤其对发展先进的新一代钢铁材料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意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广阔。
客观评价: 2015年5月8日,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四川省经信委主持在成都召开了“高质量钢轨轧制CAD-CAE-CAM集成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技术鉴定会。鉴定意见如下:
项目从孔型参数化设计、钢轨轧制过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轧辊机加工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实践和创新,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成功地研发出高质量钢轨生产CAD-CAE-CAM集成系统,使传统的钢轨及复杂型钢设计与制造技术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取得主要创新点如下:
(1)开发出基于高级计算机语言的钢轨及复杂型钢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实现了多道次复杂孔型系统各道孔型CAD图形的自动生成、修改、存储,大大提高了钢轨及复杂型钢产品的孔型设计效率和精度;
(2)开发出温度映射和模型重构等关键技术,建立了钢轨全轧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系统,首次实现不需要人工干预前提下,通过程序完成钢轨轧制全流程的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由此实现孔型设计最优化;
(3)建立了参数化配辊与轧辊机加工代码自动生成系统,实现数控加工机床NC代码自动输出与轧辊加工CAM,首次将钢轨孔型设计参数化与三维数值模拟、轧辊机加工NC代码生成三项技术系统有机结合,形成无缝衔接的一体化集成技术和面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CAD-CAE-CAM系统,保证了批量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率。
该项目成果所形成的在高质量钢轨轧制CAD-CAE-CAM集成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情况:
该项目技术成果从2012年开始在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轨梁厂、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钢型钢厂等企业推广应用。近3年(2014-2016)应用该技术在攀钢生产高质量60kg/m百米轨、75kg/m重轨、道岔轨、地铁轨、出口美国一级铁路用钢轨等共计356.5万吨;在莱钢生产J形、C形、H形门架型钢等多种复杂断面型钢7.52万吨,用户包括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光明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用于工程车叉车门架、牵引车梁制造等。
高质量钢轨在提高钢轨焊接质量、生产作业率和钢轨焊接接头的平直度、减少钢轨焊接设备的损伤及故障率,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及舒适性,J型钢等复杂断面型钢在替代原有焊接及机加工制造的叉车门架、牵引车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实现产品生产和用户双赢的局面。近3年两家钢企共新增产值20.46亿元,新增利税4.71亿元,创汇4.3亿美元。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发明专利:钢轨轨高通长波动控制方法,ZL201210060807.5,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2.发明专利:一种热轧J型钢及其应用,ZL201310565911.4,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3.发明专利:热轧H型钢轧制过程机架间控制冷却方法,ZL200810238804.X,北京科技大学 4.发明专利:钢轨底宽通长波动控制方法,ZL201210060808.X;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5.发明专利:万能轧机及其立辊旋转轴线角度可调的轧机立辊装置,ZL201310482933.4,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6.发明专利:轧机斜楔液压压下装置,ZL201110126569.9,北京科技大学
7.发明专利:钢轨对称通长波动控制方法,ZL201210061165.0;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8.发明专利:钢轨断面规格通长波动控制方法,ZL201210061164.6;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9.发明专利:后件顺序拉伸成体的建模方法,ZL201310284565.2;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10.发明专利:热轧H型钢的机架间冷却装置,ZL201210230045.9,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1.软件著作权:钢轨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2015SR106521,北京科技大学 12.软件著作权:钢轨轧制CAD-CAE-CAM 集成系统,2015SR106518,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情况:
1.康永林,北京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对第(1),(2),(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相关专著1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5篇。2.陶功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攀钢技术开发及应用负责人。对第(2),(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6项授权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
3.朱国明,北京科技大学,项目技术开发及应用主要完成人。对第(1),(2),(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篇。4.张思勋,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山钢技术开发及应用负责人。对第(2),(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
5.赵云,攀钢集团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2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
6.王中学,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山钢技术开发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7.马朝辉,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
8.朱华林,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
9.刘福宁,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山钢技术开发主要完成人。对第(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
10.林 刚,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
11.郭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
12.杜显彬,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山钢技术开发主要完成人。对第(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
13.杨伟,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
14.张秀山,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本项目山钢技术开发主要完成人。对第(3)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
15.杜健,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对第(3),(4)项科技创新内容作出实质性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北京科技大学:⑴负责并为主开发出基于高级计算机语言的型钢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和钢轨及 复杂断面型钢全轧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系统;⑵将复杂断面型钢轧制孔型设计参数化系统与全轧程数值模拟系统集成一体,实现孔型参数化设计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无缝衔接、孔型设计与工艺控制最优化的CAE分析与工程应用;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参数化配辊与轧辊机加工代码自动生成系统,实现各架轧机配辊图自动生成、数控加工机床NC代码自动输出以及系列轧辊加工CAM,首次实现先进的数字化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生产CAD-CAE-CAM 集成系统;⑷与企业合作解决了复杂断面型钢新产品开发应用及尺寸形状高精度控制等技术难题;⑸获授权相关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相关专著1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5篇,培养博士3名,硕士5名。
2.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⑴合作开发出钢轨轧制数值模拟与优化系统;⑵将钢轨轧制CAD-CAE-CAM数字化集成系统技术在攀钢轨梁厂生产线进行全面实施应用;⑶开发出一整套钢轨轧制金属流动宽展预测基础模型、单项及全断面补偿基础模型和边界条件分析处理方法,应用复杂型钢轧制CAD-CAE-CAM 数字化集成系统技术成功解决了百米高速钢轨、重载钢轨等的全长断面尺寸均匀性控制技术难题;⑷将项目开发的技术成果在攀钢轨梁厂生产线进行大规模实施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14-2016年生产高质量钢轨356.5万吨,新增产值17.36亿元,新增利润3.89亿元;⑸获相关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4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篇。3.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⑴合作开发出复杂型钢轧制数值模拟与优化系统;⑵将复杂型钢轧制CAD-CAE-CAM 数字化集成系统技术在莱钢型钢厂生产线进行全面实施应用;⑶应用复杂型钢轧制CAD-CAE-CAM 数字化集成系统技术成功开发出J形、C形等复杂断面型钢等新产品,解决了复杂型钢轧制尺寸精度控制技术难题;⑷将项目开发的技术成果在山钢大型、中型、小型型钢生产线进行大规模实施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14-2016年生产J型、C型等复杂断面型钢7.52万吨,新增产值30941.8万元,新增利润8190.15万元;⑸获得项目相关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5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0年-2012年: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朱国明及研究生同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陶功明、赵云、马朝辉、朱华林、林刚、郭华、杨伟、杜健等就“万能轧机型钢孔型化参数设计及轧制过程数值模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研究开发及应用工作。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教授为项目总负责人,朱国明老师为软件开发负责人,攀钢陶功明、赵云为现场技术负责人,马朝辉、朱华林、林刚、郭华、杨伟、杜健等为攀钢轨梁厂及攀钢研究院主要技术参与人。该项成果于2012年-2014年将软件进一步完善并开展应用,形成高质量钢轨轧制CAD-CAE-CAM集成系统与应用成果,该成果于2015年5月初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鉴定。
2007年-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朱国明同山东莱钢就大型H型钢轧制缺陷有限元模拟与仿真开展合作开发,莱钢的主要技术人员为张思勋、王中学、刘福宁、杜显彬等人。2009年-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朱国明同山东莱钢张思勋、王中学等技术人员就小型H型钢仿真结果修正与相关模型回归开展合作研究。
2010年-2012年:北京科技大学朱国明、康永林同山东莱钢张思勋、王中学、刘福宁等技术人员就型钢模拟软件编程与系统集成优化开展合作研究。
2012年-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朱国明同山东莱钢张思勋、王中学、刘福宁等技术人员就型钢轧制过程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开展合作。
第四篇: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 推荐单位:教育部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完成人:贺克斌,王书肖,张强,程水源,郑君瑜,吴烨,谢绍东,宋宇,蒋靖坤,薛志钢,刘欢,陈东升,段雷,赵斌,李萌
项目简介:
排放清单技术、立体观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共同构成欧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重大行动计划(CAFÉ、CAIR等)的三大核心支撑技术;因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排放源体系在世界上技术构成最复杂、时空变化最迅速,对排放清单技术在准确定量、及时更新和高分辨率方面提出了全面巨大挑战。项目通过研发采样测试技术、基于过程的排放清单技术、高分辨率排放源模式和清单多维校验技术等;基于在线平台集成,构建区域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方法体系及数据集产品。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研发了固定源PM2.5/PM10 双级虚拟撞击采样器,测量精度优于美国标准方法所采用的双级旋风采样器和欧盟标准方法所采用的传统撞击采样器,提升了固定源排放综合测试系统的准确性;集成微等比例采样、多通道分级稀释、OBD 等先进技术,开发出全组分分析的第三代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实现由时段平均向瞬态排放测试的技术跃升,并首次实现道路复杂工况与颗粒物排放粒径分布、粒数浓度、颗粒物密度和关键化学成分的同步准确测定;基于大量现场测试构建基于工艺和控制技术的中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和源排放化学特征谱库。
2、开发出基于动态过程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包括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基于道路和行驶工况的移动源排放表征技术、基于气象过程和卫星遥感的农业源排放表征技术,使一次PM2.5和VOCs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不确定性降低了50-70%;集成能源利用、技术演进和污染控制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与控制情景的动态源清单技术方法,实现排放预测从行业到工艺技术的提升。
3、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源模式,通过源分类细化升级、GIS技术运用、源特征谱-化学机制映射关系建立等,将源清单时空分辨率、化学物种辨识精度和源识别种类提高一个数量级;建立在线排放清单计算和网格化处理技术平台,实现多、不同空间尺度、多化学组分的排放清单整合计算处理及与大气化学模式之间的无缝链接。
4、建立综合不确定性分析、卫星遥感、地面观测、模型模拟的排放清单多维校验技术。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建立了完整的自下而上清单不确定性追踪和定量技术,完成区域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评估;发展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点源排放的方法,首次证明卫星数据可用于评估中国大点源排放变化;综合高分辨率源清单、模型模拟和卫星反演方法,获得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的长期演变特征。
教育部鉴定认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基于动态过程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清单在线计算平台技术及数据产品、源排放粒径谱与成分综合采样测试系统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表SCI论文146篇,他引2074次,单篇他引最高380次;12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6项。专著3部。
推广应用情况:
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为40多项重大政策、技术文件和业务平台的核心科技支撑。主要包括: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国家环保技术文件《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和《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指南》等,河北、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数十个省市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部分省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平台。成果应用于香港订定粤港减排目标与减排计划、澳门制订在用车尾气排放标准和全面改进我国环境气象业务预报水平等。上述重大政策和行动推动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践。2014年1-11月,74个城市PM2.5、PM10、SO2、NO2、CO等污染物浓度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7%、8.8%、16.6%、0.5%和8.4%,空气重污染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污染强度均明显降低。成果明显改善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排放清单技术与数据产品长期滞后状态,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世界一流的工作,被国内外100多家研究机构和TF-HTAP、MICS-Asia等多项大型国际研究计划采用,在排放清单技术领域产生重大国际影响。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年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贺克斌,申现宝,刘欢,姚志良,马永亮,肖静。一种机动车尾气排放沿程多点采样分析系统,ZL201210483690.1 2.蒋靖坤;邓建国,段雷;基于虚拟撞击原理的双级PM10/PM2.5采样器;CN 203758800 U 3.刘欢,贺克斌,肖静,吉姆.伦茨,用于排放研究的车载机动车活动水平测量仪,ZL201220529593.7 4.贺克斌;申现宝;刘欢;姚志良;马永亮;肖静;一种机动车尾气排放沿程多点采样分析装置,ZL201220628498.2 5.贺克斌;姚志良;张明辉;申现宝;肖静;一种多通道多组分固定源采样分析装置,ZL201320026627.5 6.程水源等,稀释混合系统,CN 203117026 U 7.程水源等,采样系统,CN203376186 U 8.程水源等,移动源行驶参数测试系统,CN203117182 9.机动车行驶工况合成软件V1.0,2011SR033360 10.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软件 V1.0,登记号:2011SR045336 11.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软件 V2.0,登记号:2013SR130071 12.澳门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软件,2012SR067469,2012.3.29 13.多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效果实时模拟及可视化分析软件V1.0,2014SR053081 14.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决策响应模型分析系统V1.0,2012SR056591 15.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系统,2013SR057324.2013.4.21.16.大气污染源标准化处理软件V1.0,2010SRBJ3098.2010.8.3 17.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软件V2.0,2012SR127927 18.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软件V1.0,2011SR033357 19.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排放数据预处理软件V1.0,2011SR033362 20.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分析工具软件V1.0,2009SR09716 21.遗传算法优化空气质量模型污染源清单系统V1.0,2010SRBJ5742.2010.11.29.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清华大学作为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负责项目整体方案设计,提出了研究的主体思路和核心技术路线。研发了固定源排放综合测试系统和第三代车载排放测试系统,构建基于工艺和控制技术的中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和源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出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基于道路和行驶过程工况的移动源排放表征技术,建立了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技术方法,显著提高对中国人为排放源定量表征和情景预测的准确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单计算模式,显著提高了对源清单的空间、时间和化学物种分配的辨识精度,实现多、不同空间尺度、多化学组分的排放清单整合计算处理及与大气化学模式之间的无缝链接;开发出中国和亚洲区域高分辨综合排放清单数据集产品。发展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点源排放的方法,综合高分辨率源清单、模型模拟和卫星反演方法,获得了主要气态污染物排放的长期演变特征。成果为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硫氮总量控制、国家与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了重要科学技术依据,编制了《一次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等环保技术文件。发表学术期刊文章124篇,其中SCI 论文104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专利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9项。
北京工业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的实践当中:发展了污染源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稀释采样系统及采样方法,并在京津冀地区选择代表性的工业源、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和化学组成测试,丰富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库。提出了活动水平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开发了源排放清单可视化软件平台,建立了京津冀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取得的技术成果和建立的排放清单在北京市、河北省及其重点城市得到应用,为“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上述区域大气污染减排工作中发挥了实际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为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的实践当中:构建了以极大似然法、自展模拟、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框架,开发了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软件工具。研究成果推动了大气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关键不确定定性来源识别以及排放源清单改进等研究工作,将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从定性或半定量提升到定量水平,为开展大气排放源清单改进与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提供了方法基础。建立了珠三角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并进行了不确定性量化分析。取得的技术成果和建立的排放清单在广东省及其重点城市、香港、澳门等地得到应用,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2010年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十二五”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粤港珠三角空气质素管理计划(2010-2020)等科学研究、业务平台和政策制定工作,为珠三角地区开展大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来源解析和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
北京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负责中国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和大气氨排放清单的建立工作:建立了中国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编制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综合考虑气温、湿度、降水等重要气象过程参数,对施肥、养殖、生物质燃烧等过程进行动态建模和参数化,并利用高分辨率农业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火点定位,建立了基于气象过程和卫星遥感的农业源排放定量表征技术,将源清单计算的空间单元从行政区提高到1km×1km网格,显著改善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时空分辨率,编制了大气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项目技术成果和建立的排放清单成为定量解析大气颗粒物区域来源和二次颗粒物来源的核心支撑之一,并为我国开展重点区域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提供了关键技术依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之一,主要负责典型工业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和源排放化学特征谱测试工作:测试了我国典型钢铁厂和水泥厂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排放特征,确定了烧结、炼铁、炼钢等不同工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化学组成,丰富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
主要完成人情况:
贺克斌,第一完成人,教授,清华大学。项目负责人,全面主持项目工作,提出研究总体方案。对创新点1、2、3做出了贡献。建立了创新点1中基于道路和工况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建立了创新点2中“宏观交通特征-微观工况分布-机动车排放”三级映射方法;开发了创新点3的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清单计算模式;主持构建区域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方法体系。曾获国家科技奖励: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1);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2);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4)
王书肖,第二完成人,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4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创新点1中基于工艺和控制技术的源排放因子库和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创新点2中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建立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方法;发展创新点4中综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模型模拟的清单校验方法。曾获国家科技奖励: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10);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3);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6)张强,第三完成人,教授,清华大学。对创新点2、3、4做出重要贡献,开发出中国和亚洲区域高分辨综合排放清单数据产品。建立了创新点2中区域高分辨机动车动态排放清单方法;开发了创新点3中在线排放清单计算和网格化处理技术平台;发展了创新点4中综合高分辨率源清单、模型模拟和卫星反演技术校验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的方法。
程水源,第四完成人,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对创新点1、3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创新点1中源排放采样稀释系统及采样方法,开展了大量源排放特征测试;建立了创新点3中的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郑君瑜,第五完成人,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对创新点3、4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创新点3中的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发展了创新点4中以极大似然法、自展模拟、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为核心技术的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开发了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分析软件工具。吴烨,第六完成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发了创新点1中第三代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和中国城市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建立了创新点2中基于道路和行驶工况的移动源排放表征技术和基于交通流特征的城市高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了道路机动车排放清单技术指南。曾获国家科技奖励: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5)。
谢绍东,第七完成人,教授,北京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创新点2中的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牵头编制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文件《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宋宇,第八完成人,教授,北京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创新点2中的基于气象过程和卫星遥感的农业源排放表征技术,建立了中国大气氨排放清单,牵头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技术文件《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蒋靖坤,第九完成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发了创新点1中双级虚拟撞击器和稀释采样系统,并建立了固定源排放综合测试系统,克服了现有采样和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
薛志钢,第十完成人,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测试了我国典型钢铁厂和水泥厂的大气污染排放特征,确定了不同工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PM2.5和VOCs的化学组成,丰富了创新点1中的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库。
刘欢,第十一完成人,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展了创新点1中的机动车道路车载测试,建立了创新点2中基于路段交通流特征的城市高分辨率机动车排放清单。陈东升,第十二完成人,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了创新点3中的源排放清单可视化软件平台,建立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段雷,第十三完成人,教授,清华大学。对创新点1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发了创新点1中固定污染源排放PM2.5稀释采样装置,测定了燃煤电厂细颗粒物排放理化特征。曾获奖励: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0);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10)赵斌,第十四完成人,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对创新点2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工艺过程的工业源排放特征技术,建立了区域污染物排放预测与控制情景的动态源清单技术方法。
李萌,第十五完成人,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发了基于源特征谱的、进行不同化学机制物种准确分配的框架,降低了由于人为不完全匹配导致的化学分配误差,提高了化学物种辨识精度。
第五篇:国家奖助学金申请及材料申报相关说明
江苏省
2010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填报说明
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苏教助函〔2010〕29 号《关于2010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的通知》,对国家奖助学金评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摘要如下:
一、关于国家奖学金中表现特别突出的说明
表现非常突出是指在道德风尚、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发明、社会实践、社会工作、体育竞赛、文艺比赛等某一方面表现特别优秀。具体如下:
1.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表现突出,具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在本校、本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2.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SSCI全文收录,以第一、二作者出版学术专著(须通过专家鉴定)。
3.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国际和全国性专业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竞赛中获一等奖(或金奖)及以上奖励。
4.在创新发明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或获得国家专利(须通过专家鉴定)。
5.在体育竞赛中取得显著成绩,为国家争得荣誉。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个人项目前三名,集体项目前二名;高水平运动员(特招生)参加国际和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得个人项目前三名、集体项目前二名。集体项目应为主力队员。
6.在重要文艺比赛中取得显著成绩,参加国际和全国性比赛获得前三名,参加省级比赛获得第一名,为国家赢得荣誉。集体项目应为主要演员。
7.获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全国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全国性荣誉称号。
二、材料申报要求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个人申请表在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申报和打印。其中国家奖学金申请审批表需按以下要求统一申报:
1.申报表格为一张,正反两面打印,不得随意增加页数。
2.表格中“基本情况”和“申请理由”栏由学生本人在系统中填写,其他各项必须由学校有关部门填写。
3.表格中“申请理由”的填写应当全面详实,能够如实反映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申请人签名要求学生本人手写签名,不得打印,不得由他人代签。
4.表格中“推荐意见”的填写应当简明扼要,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推荐人必须是申请学生的辅导员,其他人无权推荐。
5.表格中学习成绩、综合考评成绩排名的范围年级专业排名,必须注明评选范围的总人数。
6.表格必须体现学校各级部门的意见,推荐人和学校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同志必须手写签名,不得由他人代写推荐意见或签名。表格填写完整后,必须加盖院系和学校两级公章。
7.表格上报一律使用原件,不得使用复印件。学生成绩单、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只需经过学校审查,不需随表报送。各校上报的国家奖学金申请审批表材料,请按汇总表的顺序整理,不要装订成册。
三、其他事项
2010年省里将组织专家,对国家奖学金审报材料进行初评,对国家励志奖学金进行终评,对国家助学金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报送要求的材料,将视为自动放弃评奖指标。
二○一○年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