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材料: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特征
引子:由两个课例引发的思考
1.科学教学的独立形态已经非常清晰地脱胎与其他学科
2.准确把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技能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一、学生在科学课上所获得的:
可能是一项探究技能; 可能是一项科学意识; 可能是一项科学的思维方法; 可能是一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可能是一项科学学习习惯;
可能是一项科学知识。
二、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2.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5.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6.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7.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科学课中所呈现出来的几个主要特征:
学生学习: 科学问题
科学思维
探究
体验
创新
科学与生活
科学知识
课堂学习:
材料
开放
合作
规范 教师教学:
准确而简约的语言
评价
传授
(一)科学问题
科学的问题情景,及其追问,是科学课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探究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活动由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出)
课堂教学从“问题”开始,“解决问题”并不是惟一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新思考、新方法,甚至提出新问题,才能体现学生经历过程的意义。
一个“新问题”会引发一条求知路,给学生一次提高技能、丰富知识、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机会。
“把学生都教会了”,“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不是科学课堂的实质目标。
(二)科学思维
过去我们是读文字长大,现在是读图象长大的。1.科学课是一门培养科学思维的课。
2.千万不要被误解为是单纯的“实验课”、“操作课”、“动手课”。很多老师的课:有温度,没深度。
(三)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以探究为核心。
1.探究不仅是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目标。
2.应该以学生“探究生成”为核心。“探究”是科学课独特的课堂操作。探究应该指向课程生成,而不是装门面的形式。
3.例如下雨:不准看;看;看完之后,打破教案,重新组织课;
4.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的,而不是在记忆或欣赏中学习。5.没有探究,就不发生科学学科的学习。
(四)体验
体验是学习的方式,为达成目标服务。1.“探究”与“体验” 是课堂学习的一个有机整体,探究中有体验,体验中有探究。
2.(反复体验;体验之后的反思)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体验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体验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意义,体验探究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而学生在探究中,不一定能探究出问题的结果,但体验是不可或缺的过程与经历。
(五)创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1.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
《改变浮和沉》:十个矿泉水瓶能让一个成年人浮在水面上。
2.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简捷妙法。
3.蜗牛的观察:把蜗牛浸没在水中,看看蜗牛会不会被水淹死,会的话,它能在水中最多坚持多久。
《导体和绝缘体》学生说:“绝缘体有时也会导电。” 师:想让鸡蛋从高处落下,又不想让鸡蛋摔坏
(六)科学与生活 事例:
1.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跟同学外出,路上车辆遇到故障,而路边里程碑显示距离目的地200公里,这个数字在中国学生眼里只是个数字,而美国学生却理解接下来是步行还是求救,该向谁求救更合算——这就是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只惯于接受间接经验的差异。
2.美国的专家到上海考察,老外有个爱好,看电影。《焦裕禄》有病找焦书记(没常识,应该看医生);
(七)科普知识
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于生活。
2001年的国民科学素养调查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4 %
(八)充足的材料
做个有心人,时刻从生活中准备材料,特别要准备典型的材料。课前的准备: 1.是一个课堂探究的“热身运动”,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课前延伸。2.学生课前根据本课的研究内容自己进行准备的一个活动过程。3.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活动材料和科学背景资料的搜集过程。4.学生进行科学课学习的方法、心理的准备过程。实验材料的准备:
探究活动材料准备;知识资料的准备;科学方法和技能准备;科学教材背景资料的搜集准备;科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准备;科学调查结果准备;科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准备。
(九)开放 开放的类型:
1.假开放――重心没有下移(课堂教学表面的流畅与完美掩盖了真实的差异的存在!因此,暴露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成为真实的课堂教学的前提)。
半开放――有重心下移,有具体问题的设计,没有对信息资源的回收。(不是全过程开放,而是在某一个环节上开放。如导入开放了。)
白开放――有资源的回收,但没有有效地利用和反馈。资源白白浪费了。乱开放――为开放而开放。不明白放什么收什么?不反思放的目标是什么,没有任何目标。
2.一位教师让学生到花园找到最喜爱的东西,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生:小鸟。漂亮,叫声好听。生:花。香。
生:什么也没有。我起先看到了小鸟,如果把它捉来,它一定很痛苦。我也看到了花朵,但如果摘下来,就枯萎了。蝴蝶,只有飞舞时,才是最美的。
(十)合作
1、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形式化。
2、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堂秩序混乱。
3、分工不明确,学优生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
4、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学生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合作学习中易于产生的问题: 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缺乏主动,坐享其成,易受干扰;时机不当,规则不明;时间不准,评价不全。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二、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三、适时引导,参与调控。
四、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自动、互动、助动
(十一)规范
错误:
1.牧羊式教学法,把实验过程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随意操作,自由发挥。2.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的操作规程 3.反冲火箭、酒精灯使用、摩擦起电等
(十二)简约、规范的语言
木头不导电 竹子不传热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生:空气变成氢气了。师:鸡无论怎么煮也变不成鸭子。
《关节》师:打乒乓球时,身体的哪些地方在动?
(十三)准确评价
敢于对学生说“不”,但要说明为什么“不”。课堂因评价而生彩(十四)传授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似乎具有比成人丰富得多的可接受性——于是我们是否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易于接受灌输,不但是儿童的天性,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物种适应性,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
同样,我们可以在社会文化领域观察人类幼体的这种适应性:我们的儿童在情绪安定时,非常乐于接受来自成人世界的“灌输”,很少有反驳,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观念世界的“突触联结”还很少,还没有被“开发”,这是一个无条件接受种群文明积累的黄金时段,是人类文化繁衍的进化成果。
一堂好的科学课 不追求完美,而是真实的、生成的。
不是面面俱到,不是雨打沙滩万点坑,而是钻井打水。(一寸宽,一英里深)一堂好的体育课:一是出汗,二是笑的启迪。
德国爱默特老师的体育课:学生向左三步向右三步,扔帽子。(集体舞中的动作。
你认为有必要穿得那么专业吗?――只是因为我的学生需要,我的学生喜欢,不是为你们,不是为自已,是为学生穿。
跳集体舞,不是我的目标,我只让学生活动。
如果不满意,我没让学生感到这种舞的整体化,而是碎片化了。评一堂课,不要那么复杂。出汗、笑。多简单。但不能一概而论。——一堂好课:仁着见仁,智者见智。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备好科学课
余庆县高坡学教师继续教育科学培训讲稿 培训时间:2013年12月3日
培训地点:学校图书室
主 讲 人:龚兰英
培训学时:一学时
培训内容:
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备好科学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决”,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高深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科学教师怎样备课呢?我认为科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按新课程标准,备好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科学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二、备每一节课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每一课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采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在教学中达到预定的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教师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一是信息储备,二是相关知识准备,三是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四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同时,还要考虑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器材和资源。教师都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也没有为一堂课作好准备,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
三、备学生的前概念。
什么是学生的前概念?—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之前,老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情感态度。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技能技巧和学习态度等情况。为什么要充分探究学生的前概念?依据有5点:
1、知识的构建性:知识通过新、旧经验互动来生成已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
2、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不能以现成的方式打包,而且不能传递、复制。
3、知识的社会性:学习共同休(师生共同建构知识)。
4、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生对世界的理解。
5、学生的前概念是教育活动的生长点,采用的方法:运用前概念策略,对学生进行学习前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平时的活动,提问的方式,交流对某件事或某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分析参照课标,确定要改变的前概念。
当你把学生的前概念分析透彻了,才去考虑单元的教学设计和每课的教学设计。
四、备好每一课的探究材料
布鲁纳有一句至理名言:“任何学科内容如果以一种智慧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作为科学教师深知科学就是构建实验的载体,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差异大,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特征,才能促进学生把抽象的思维变为思维可视化,什么是思维可视化?用图画的形式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表达出来,实际是一个建构模式,也是学生高层次转化的过程。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大量的课后作业都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不但要认真准备,而且还要做到精心挑选。
五、备教学策略(方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厨,而是学生如何去思维,教他如何象历史学家那样去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分析归纳,观察、演示、探究、验证假设,展示、互评、设计实验、知识拓展等方法,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开放式的,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化人生的能力,只要教师选择的教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加上运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多
媒体及网络),合理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科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课程特点去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探究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交流相结合。“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学,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同组的互助学习,同桌同组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在集体交流过程中,各组认真倾听,然后互评,这样,就防止了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设计?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七、备好教学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科学课程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可以专门设计一张表格,这张表格的评价内容应全面,标准
分为:
1、绝对标准(应作好课前准备)。
2、相对性标准(如果在学习中能力有限需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还是应该以激励为主)。
3、个体差异标准(如这位同学原有的智商低于别人,但他的学习态度一般很端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已经尽力了,你同样应该以激励为主)。评价方法是:
1、有些项目由教师作出评价,如期末的总分栏。
2、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情况作出评价。
3、小组长作出评价。
4、科代表作出评价。
5、组与组之间互评等。也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科学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科学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情感态度,科学素养,探究能力的全面评价。科学课程不同其他课程评价考核,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探究、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有课前准备、学习态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自评、综合评价等的测评。
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根撬动学生发展的无形杠杆,正确的学习评价可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错误的学习评价则可能扼杀人才,埋没人才。科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分数,强化全面育人的意识,评价标准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工具和尺度。有人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但评价标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是否公正与合理,因此,制定评价标准应坚持三个原则。
1、制订评价标准应根据教学实际制订。
2、制订评价标准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
3、制订评价标准应由一元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
八、写教后反思
一位优秀的教师设计出了一份好的教案,这只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梳理自己相关经验和教训的一个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完全合理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而,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后记,就是要求我们在上课之余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行为,对于提
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等都至关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普通人要反思,作为具有专业特殊性的教师,更需要反思。反思抓住实在的内容:包括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个人经验,师生关系,教学理论等,都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反思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发生存在哪些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等等。
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覆盖广,科学性强,教材编排的内容不断更新,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而实际上科学专职教师少,互相交流的机会不多。因此,我们科学教师必须要不断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的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科学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培训总结
小学科学课培训总结
伊滨区佃庄镇东大郊学校王丛丛
前几日,我参加了洛阳市大象版小学科学课的培训
活动,深感荣幸。培训专家的精湛的科学基础知识讲座、各地优秀的示范课及专家的精彩点评,让我受益匪浅。科学课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作为科学课老师要让知识自然地流进学生的意识世界,这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我感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次我听到的最多
频率的一个词就是“探究”,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
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智力思维发展水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
科学的需要。每个孩子生活的环境都不同,因此他们的经验、感受、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情感都会有所差异,强迫这些学生同样的内容,而且还要达到相同的理解水平,这是不现实的。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学生生存在整体的、发展的社会中,就要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
三、作为科学教师说话一定要严谨。在培训的过程中
其中还有示范课当中也有小瑕疵,就是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教师在讲到理论基础知识的时候一再强调这个问题。科学课的开放性是无可比拟的,教师的知识已经不是简单的一桶水的问题了,对于我们科学课教师来说,严谨的组织教学,设计合理的问题,是我们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课,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育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规范科学研究习惯的“未来科学家”。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教学理念
和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新课程时代下的科学课教师。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
云梦城关三小——李金火
摘要: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科学
兴趣
探究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
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精选)
小学科学课《骨骼》教学设计
高楼河镇中心小学 李秀选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做到:课前精心准备问题,制定问题列表,确定关键问题;实施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把握、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回应时的倾听和追问;运用良好的组织方式,将极大地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能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人体结构的作用。科学知识: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骨的总和。
3、知道手骨由27块骨构成。
4、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作用。
5、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产生从外表探究内部物质的意识。
2、愿意把不同物体上的同种物质进行比较。
3、形成实事求是记录和表达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懂得骨骼的作用以及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教学准备:
1、演示活动材料:人体骨骼模型,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2、小组活动材料:小动物骨头,(如:鸡爪骨、鸡脖骨、鸡腿骨、鱼骨等)。
3、活动记录单:每组发一张正确的骨骼图片作为参考,参照这张图片修改你们组的拼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平时吃鱼、吃鸡的时候,剩下的是什么?
2、建立骨胳的概念。
(1)在鱼或鸡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告诉大家你找到的是什么样的?
(3)你能形容一下你摸到的身体里的骨头是哪个部分的?有多少呢?
2(4)你知道我们人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它们在身体里面组成了身体的支架----骨骼)
(5)你能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各个部分骨骼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吗?(6)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通过书上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人的手由多少块骨头组成?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学生想象描述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1、认识骨的作用,在人体当中,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都是一模一样的吗?
2、这些骨的外形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不同作用你知道这些骨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吗?
让学生上台来指着模型,举例说出。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1、认识骨的构造,很多动物和人一样的,身体里面也具有骨髓,你们平时吃一些肉类的时候,注意观察过吗?
2、出示鸡骨和鱼骨,你们见过这样动物的骨头吗?你能猜出这是动物的哪个部分吗?这种骨头在动物的身体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 3 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2、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拓展延伸(根据教学时间安排调整)
1、投影。出示人与马的骨骼图片。思考:人与马的骨骼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通过学生思考、总结得出人与马的骨骼大体分为三大部分: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3、课堂延伸:为什么人的骨骼和马的骨骼有很多区别? 板书设计:
1、人体的骨头有206。骨骼
2、组合成一个支架。
3、支持、保护、运动。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形成科学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总体上基本体现了教材的宗旨。但由于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也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由于学生对骨骼知识的了解要低于我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在对骨骼组成的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不知所以的情况。作为教师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学情,更要提高自己灵活应变得能力,在处理不同情况才会有的放矢。本课的两点就在于用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使学生了解了不易了解的内容,达到了教学设计中的预想目标——在游戏中学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