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

时间:2019-05-13 08:5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朽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朽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

第一篇:不朽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

不朽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

根据“人民作家”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改编的2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是文艺工作者奉献给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已过世的两位作家最好的告慰。

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第一部反映全民族抗日的著名经典作品,抗战即将胜利时就开始与读者见面。在八年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斗争当中,吕梁人民用血泪、机智和勇敢,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了众多令人难忘的民兵英雄。马烽和西戎当时就同吕梁山区的人民群众一起战斗、共同生活,亲身经历了血与火的锻炼与考验,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抗日民兵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事迹像春潮一样在他们的胸中鼓荡着,内心里常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总觉得应该把民兵与日本侵略者以及汉奸走狗的斗争记载下来,弘扬后世,变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民群众从中受到鼓舞、教益和启迪。

新中国成立后,《吕梁英雄传》先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通俗读物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数次重印,并且被翻译成日文、俄文、朝鲜文等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行。“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底至1977年初,马烽和西戎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又集中一段时间,对《吕梁英雄传》再次作了认真的校阅和修改,于1977年底重新出版。此后,每隔几年便重印一次,成为中国书界的“红色经典”之一。《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山区一个村庄——康家寨为主要环境,生动地再现了晋绥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抗击日寇和汉奸斗争中的战斗活动,显示了抗日战争是全民战争的特点、是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电视剧《吕梁英雄传》的创作人员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视剧艺术的特点,使得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都得到了很好的张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形象地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在《吕梁英雄传》里,没有正面表现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力量存在于人物的精神上,主角是使用简陋武器的民兵。他们打过几次胜仗后,才从敌人手里夺到了新式武器;作战方式主要是突然袭击、巧打埋伏、地雷战、地道战等等。这种作战方式不但不使观众有寥落寒碜之感,反而觉得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看到了深受敌人蹂躏的土地上,人民群众那复仇的火焰、昂扬的斗志和同仇敌忾把侵略者赶出去的决心。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会被发动得如此广泛、如此团结,像铜墙铁壁一样,让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训练有素、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军到处碰壁,终于遭到失败。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只要爆发出来,就会使任何对手都难以阻挡。《吕梁英雄传》便是用艺术的形式,佐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其二,真实地描述了人民大众觉醒的过程。在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中,创作人员特别注意在描写发动群众、组织民兵过程中,加强共产党的教育作用。农民要彻底摆脱因袭了无数代的传统思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是需要一个复杂而痛苦的过程的,有时甚至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康家寨民兵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正体现了这个道理。开始,只是雷石柱、孟二楞等几个人出于义愤起来同敌人对抗,大多数村民并不理解他们的行动,仅仅是充当观看者;后来,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认识到这个问题,首先组织民兵干部学习,提高认识,然后让他们去做别人的工作,终于团结了绝大多数群众。而群众一旦认识到自己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应该赶走侵略军的重要性后,他们就不惜一切地加入到了抗击敌人的队伍中,出钱、出力、出主意,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康家寨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年,都是抗敌骨干。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八年,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军,以后又消灭了几百万国民党军队、建立起新政权的坚实基础。

《吕梁英雄传》中的民兵都是抗日英雄,但这些英雄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超人,民兵是来自于群众,又扎根于群众中的。民兵组织是在斗争中逐渐凝结起来的战斗力量,共同求解放的意愿把民兵和群众融为一体,民兵觉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整个民众觉醒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三,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作用。在日本军队企图侵占全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紧密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八路军的英勇作战,是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在《吕梁英雄传》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这个思想。康家寨民兵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带领全村群众将日本侵略军赶走,主要是靠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得力领导,武工队员武得民就是八路军正确领导的化身。在《吕梁英雄传》中,我们虽然很少看到八路军同敌人正面作战的描写场面,却时时处处感觉到了八路军的存在。康家寨民兵能够得到组织并很快壮大起来,除了武得民代表上级作的发动工作外,就是因为民兵们心理上对八路军非常依赖,把八路军当成了自己的坚强后盾,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去找八路军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本剧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事实:作为人民子弟兵的八路军,确实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之一。

原著《吕梁英雄传》是以人物的故事作为主要构架的,全书写了很多人物,有名、有姓、有活动的就达100多个;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民兵英雄作为主要骨干,自然是马烽和西戎着墨最多、描写最出色的。电视剧不可能将这么多人物都表现出来,对原著作了合理的裁减,使得一些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都是有血有肉、性格各异的角色。

雷石柱是康家寨民兵的领头人,剧中的雷石柱,是共产党和八路军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战略的执行者和宣传者。他既集中了广大民兵英雄的共同特点,让观众看到了敌后抗日斗争的实质,又是有血有肉、富有个性的普通人,感觉到他是实实在在的“这一个”。在与凶恶狡猾的侵略者和阴险卑鄙的汉奸斗争中,雷石柱也曾有过失败,有过教训,甚至付出过血的代价。他正是在坎坷的、艰苦的经历之后,才逐步成长起来。他的成功凝聚着人民的力量、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斗争精神。

康家寨人民在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中,除了靠雷石柱那样的领头人,上级党组织派到康家寨直接领导民兵组织的武得民,也起了很大作用。在武得民身上,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八路军战士的作风。他懂得党的路线和政策,善于调查研究,工作踏实,不讲空话。他的出现,给还处于无组织状态、虽有怒火却不知如何行动的康家寨人带去了希望,增强了坚决抗日的信心,让民众的智慧得到了开启。

孟二楞是《吕梁英雄传》中塑造的众多民兵英雄形象中最具个性的一位。这位人如其名的民兵,性格耿直,作战勇敢,嫉恶如仇;但脾气暴躁,行动不管后果,有时却又粗中有细。从孟二楞身上,观众看到了苦大仇深的青年农民,一旦被发动起来,就会迸发出巨大战斗力的精神。他们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跟共产党闹革命,把对人民群众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化作奋勇献身的行动,是民兵中最坚决、最靠得住的力量。同时,由于他们文化素质太低,有一种绿林好汉的侠胆气概,说话办事缺乏考虑。所以,往往行动冒失,不顾后果;有时只图一时痛快,而造成不理想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评价孟二楞,这个形象留给观众思考的地方更多了,也是《吕梁英雄传》让人们最难忘的人物之一。除了上述几个人物外,康明理、刘石头、张有义、李有红等民兵,地主康锡雪,汉奸翻译王怀当,维持会长康顺风,伪军大队长邱德世,村民二先生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全剧不可忽缺的形象。

电视剧《吕梁英雄传》将原著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的更为形象化,是一种从晋西北人民口语中提炼出来并赋予其艺术韵味的独特语言。集中表现在人物对话干净利落,富有个性,机智幽默。对话的功用不但在于表情达意,而且对于描绘一个人的性格、神态、举

动,以及心理变化过程,作用也非常大。在《吕梁英雄传》中,每位主人公说话的腔调、口吻、用词等,都与性格特点相符,像雷石柱、武得民、孟二楞、康明理、康有富、康锡雪、邱德世等人的言谈对话,观众只要看上几个情节,便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

其次,《吕梁英雄传》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使用得也非常确切,对表现人物性格,烘托场面气氛,都起到了别的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孟二楞说:“反正扯了龙袍也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很好地表达了这位粗犷人物的性格;雷石柱对康明理和孟二楞说:“咱们不能打草惊蛇,工作要悄悄干,一镢头掏不成个井。”看出了雷石柱考虑问题的稳健与成熟;武得民说:“老鼠拉木锨,大头还在后边哩!”表现了武得民作为领导人应有的素质。在场景设置上,《吕梁英雄传》的编导们强调了真实性。剧中保留了原著中极具特色的吕梁山村的“土腥味”,具有十分鲜明浓郁的吕梁地域特色。据我所知,剧组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将拍摄外景地选在汾阳市栗家庄乡南桓寨村,那里的黄土坡、土窑洞、土台灶、石条凳、石碾子、石马厩、破瓷碗、煤油灯、旱烟袋……无一不在延续着六十年前吕梁抗日战场的原始质朴风貌,使观众体会到了那段悲壮历史的厚重感。正如总导演何群说的:“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求各个部门做到真实———表演的真实,环境的真实,服装、化妆、道具的真实。真实的情感,质朴的表现,决不哗众取宠,这是我们创作的原则。我坚信真实的魅力是永恒的。其实作品和做人一样,虚假和虚荣永远得不到真诚的回报。”

原著《吕梁英雄传》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红色经典名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相信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也将在广大观众中留下难忘的影响,成为不朽的抗战史诗,成为电视剧中的红色经典剧作之一。(2005-09-13 03:53:56)

第二篇:吕梁英雄传

关于晋西革命发展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王裕指导老师:冉珑,凯文娟

时间:2011年7月30日

地点:山西省隰县龙泉镇

正文:

1.调查情况介绍

2011年7月30日,我来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龙泉镇的晋西革命纪念馆和堆景山烈士陵园对晋西历史革命的发展展开了调查,经过两天的调查,对晋西革命的发展特别是临汾地区西山五县的革命发展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调查地点介绍:

晋西革命纪念馆,位于山西隰县城南车家坡,是一处红色旅游胜地。该纪念馆是以红军东征为背景,全面展示我党、我军在晋西革命老区带领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而建设的一个红色旅游景点。1936年的红军东征是我党震惊一时,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放在晋西北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总政治委员会毛泽东,亲率红军总部在以隰县为中心的晋西地区转战72天,在隰县广褒的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在晋西这块热土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纪念馆设计总占地面积15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总投资1050万元。纪念馆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展厅,包括创建革命武装、晋西会议、根据地建设、全区解放等单元内容,6000余件文物和图片生动再现了晋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革命武装,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晋西和全国解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

堆景山烈士陵园,位于隰县龙泉镇堆景山森林公园内,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隰县的解放而牺牲的烈士。

2.调查内容

调查中,我分为三个部分对晋西地区的革命发展展开了调查,分别为土地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

土地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

晋西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年,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各地就有了早期的红军游击队,如:1935年,隰县第一支人民武装——罗镇堡工农红军游击队成立。1936年红军东征,晋西地区的革命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后,为了抗日救国,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集体决定东征山西,积极抗日,而山西的军阀阎锡山为了阻挠我军进入山西,在毗邻陕北的晋西的地区重病布防,阻挠红军进入山西。1936年2月20日,红军在隰县北部和石楼地区突破进军防线,进入山西,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后,即分兵数路,长驱东进:一路进占义牒,围攻石楼;一路攻克留誉,进逼中阳;一路沿河北上,进袭柳林。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3月6日至8日,毛泽东在红军东征总部驻地——孝义县大麦郊(今属交口县)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红军东渡以来的形势,调整了作战部署。决定:“第一期以经营山西为基本战略方针”;要坚决贯彻“以发展求巩固的原则。目前是普遍摧毁反动基础,普遍发动群众,猛烈扩大红军,各个消灭敌人。”会议具体讨论了兑九峪战斗的部署,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兑九峪一带重创阎军,扫清东进抗日的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整个河东大地,北起霍县,南到侯马,除同蒲路沿线的几个孤立据点外,广大乡村都布满了红军。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红。从3月中旬到4月底,短短一个多月即筹款40万元,扩红7000余人,组织地方游击队20多支,创立了2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为避免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扩大统一战线,积蓄抗日力量,中共中央于4月13日至15日在永和县赵家沟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逼蒋抗日、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五月初,红军各部先后返回陕北地区。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由毛泽东作报告,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东征期间,英勇的红军将士击溃了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13000多人,俘敌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火炮20余门,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元,使红军在兵员物资方面均得到补充。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 抗日战争,晋西地区成为看给战争时期重要的战场为,同时也成为保护陕北地区的重要屏障同时,在抗日战争中,晋西地区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其中就有著名的午城大捷。1938年2月中旬,侵华日军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集中第20、第109师团,第108、第14师团各一部向山西省南部及西部进犯,配合沿津浦、平汉铁路南犯日军占领黄河以北、以东广大华北地区。第20师团于 2月27日占领临汾,3月1日占领蒲县,尔后主力继续沿同蒲铁路南犯,另以 4 000余人由蒲县西进,企图占领大宁和马斗关黄河渡口,威胁陕甘宁边区。八路军总部为支援晋南国民党军作战,粉碎日军西犯企图,巩固刚开创的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令第 115师代理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第 343旅在隰县午城、大宁地区,寻机打击日军,断其后方运输,迫敌后撤。

3月14日12时许,第115师的先遣分队师直警备连,在午城以东约2公里处与西犯日军先头部队遭遇,该连先敌展开,抢占了有利地形,顽强抗击日军,激战两小时,日军后续部队赶到,该连即转至午城西北侧高地阻滞敌人西进,以掩护主力部队进入待机位置。14时许,日军占领午城,继续向大宁进犯。16日,第343旅第685、第686团隐蔽于罗曲、午城、井沟公路两侧,待机歼敌。当日,日军第20师团辎重部队200余人,骡马100余匹,由午城西进至罗曲附近时,被第685团伏击全歼。17日,日军60余辆汽车由蒲县向大宁继续输送物资。大宁日军 500余人东行接应,进至罗曲时,被第 685团一部兵力击退。由蒲县西行的汽车

运输队通过井沟接近午城时,预伏在该地的第686团突然出击,歼日军200余人,截获汽车6辆,余敌西逃与驻午城的日军集聚。当夜,第686团第3营和第685团2个连袭入午城镇,歼敌大部,将汽车全部烧毁。午城、井沟战斗,八路军共歼日军 1 000余人,焚毁汽车60余辆,缴获骡马 200余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 200余人,此次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其西犯黄河的企图,对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和巩固陕甘宁边区黄河河防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在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进行的同时,反动军阀阎锡山发动了著名的晋西事变,太原沦陷后,阎锡山即开始动摇,准备。汪伪政权投降妥协敌后,阎锡山又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试探和平,他说:“抗战与和平是个政治问题,不能说主张抗战就对,主张和平就不对。”当时薄一波同志说:“敌人打进我们的国内来,要求民族独立,只有抗战到底。和平妥协就是投降,就是汉奸。”阎默然。阎锡山此种论调谈过不止一次,均为牺盟、新军所揭穿、所反对。但阎锡山投降准备,始终未停止过。牺盟、新军主张为了争取抗战胜利,只有实行民主,发动群众。阎锡山反对实行民主,取消民选县长、区长、村长及各县民意机关。他说:“政权是个刀把子,拿到我们手里可以统治人,拿到人民手里就会危害我们,所以不能实行民主。”他又反对成立农民抗日救国会、自卫军等(然而这是中国抗战力量的基础)。他说:“农民是个老虎,发动起来,是个乱子(怕他们抗战到底,不听指挥),不发动是个空子(又怕共产党来发动),现在不是发动不发动的问题,而是掌握电鞭的问题(电鞭是管制老虎的鞭子)”。他之反对民主,反对发动群众,都是为投降妥协着想。他又说:“生存就是一切,抗战只是手段。”为了生存,他需要抗几天战,以后感到抗战是长期的,困难的,就想投降,这也是为了生存,正义公理、国家民族观念,在他的字典里头是没有的。他在作这些准备的时候,表面上装作抗战的样子,而暗中早已在通敌反共了,与敌开过刘村会议,安平会议。通敌使节,不绝于兴集太原道上。决死队的负责同志曾经一再表示:“我们来与你合作,是为了抗战到底,并不是为了投降妥协,任何人要投降妥协,我们就要反对。”阎锡山因此视新军为投降妥协之最大障碍,用说服及其他方法都不能把决死队屈服,乃大施其“锦囊妙计”,于“不知不觉”之中“转移”新军为“叛军”,实行“讨伐”。

1939年12月1日,阎锡山命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决死队第二纵队于5日进攻日军,此举将使该部置于日顽两面夹击的境地。因此第二纵队拒绝执行命令。阎便宣布第二纵队为“叛军”,下令“讨伐”,以6个军的兵力,向隰县、孝义一带的新军攻击。3日,十九军、第六十一军将决死二纵队一九六旅旅部包围。第二纵队苦战突围,部分转入晋西北。阎随即袭击八路军后方医院,惨杀隰县等6个县的政府、牺盟会干部及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伤病员千余人。同时,阎令赵秉绶进攻晋西北抗日决死队和第一一五师第三五八旅。在晋东南,阎军孙楚部暗结日伪军,进攻决死队第三纵队,杀害共产党领导的军队600余人,绑架千人。沁水、阳城、晋城、浮山、长治等抗日政权被摧毁。4日,孙楚捣毁南阳城牺盟会的《新生报》社,编辑王良被活埋。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晋西事变”。

解放战争时期的晋西地区

解放战争时期由陈赓和谢富治率领部队解放了晋西地区,帮助晋西人民翻身作主人,并且帮助当地人民恢复生产。

分析总结:

晋西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整个上世纪的革命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华北战场和中国的战局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说先从红军东征来看,红军到达陕北,想要进而进军华北进行抗日,晋西是必经之路。而晋西物产丰饶,有两哈珀的群众基础,加上阎锡山的反动统治,所以群众革命性较强,因此对于刚刚进行了长征的红军来说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物资和兵员的作用。而且历史证明红军东征在晋西转战,有效的打击了阎锡山的反动势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时播撒下革命的种子,为日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八路军活动的中心地区和陕北的外部屏障,晋西地区再一次成为了中日双方争睹的焦点,加之晋西地区多山地,适宜开展游击战争,所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而日军则进行疯狂扫荡,企图打开缺口,进军陕北,午城战役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打响的。但是作为革命的中心,自然也遭到了反动派的敌视,因此,才有了著名的晋西事件,好在中共中央领导的正确领导,给予了有力的还击,以打促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晋西地区在解放后又成为了解放战争的后方,为新中国的成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隰县志》

《隰县革命老区》

第三篇:镌刻在大地的不朽史诗

镌刻在大地的不朽史诗

——中铁八局建设成都至都江堰铁路纪实

本报记者 刘宝库 曹 宁

和谐号动车从成都站开出,转瞬间提高了速度,风一般掠过川西平原,像拖曳彩虹直奔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奔向风光秀美的青城山,在蜀中大地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

这条铁路并不长,不足70公里。但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却是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条铁路是“5.12”地震后第一个灾后重建项目,是我国第一条市域铁路,是建设速度最快的铁路,是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

动车在铁路线上飞驰,鸣响风笛。风笛悠悠,回荡在天际,回荡在历史深处,唱响不朽的英雄史诗。

帷幕拉开,打破常规,跑步进场(小标题)

2008年5月28日,“5.12”汶川大地震后的16天。成都街头还笼罩在抗震救灾的紧张气氛中。成都市政府的一间会议室里,铁道部和成都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推进成都市铁路建设的协议》,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出席了签字仪式。这就是加快成都市铁路建设,共同建设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铁路以及成都新客站、成都货车外绕线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协议。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说:“建设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是四川省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项目,要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项目来抓,提高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大建设带动和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帷幕拉开,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一切都突出了“快”,部省协议签订后的10天,设计部门就完成了可行性研究。过去要一年才能完成的野外定测和初步设计,2个月就完成了。

6月10日,铁道部下发《关于授权成都铁路局为成都至都江堰铁路项目铁道部出资者代表的通知》;6月20日,铁道部印发《关于新建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方案审查会议纪要》,对主要线路方案、技术标准、设计原则、重点工程方案等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达成共识;6月26日,在铁路宾馆三楼会议室召开成都市域公司筹备组及成昆货车外绕线建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有关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10月25日,中铁八局中标新建铁路成都至都江堰站前Ⅰ标工程。成都至都江堰站前Ⅰ标工程总造价28.8亿元,工期15个月,起自成都站,经成都西环线,至金牛、犀浦、红光、郫县东、郫县到郫县西,全长29.6公里,在犀浦与地铁二号线同站换乘。整条铁路要求在2010年5月通车。

10月28日,集团公司召开紧急会议,就集团新近中标的这项重大工程进行动员部署,强调要打破常规,跑步进场!

11月6日,中铁八局集团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完成驻地见者工作,正式进场办公。

11月15日,中铁八局集团成都至都江堰站前Ⅰ标工程正式开工。

“成灌精神”鼓舞他们初战取胜(小标题)

因这条铁路是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个项目,其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开始立项,便有一种精神贯穿始终,这就是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成灌精神!

成灌精神深深扎根在成都市域公司心中。为确保征地拆迁进度,市域公司紧密依靠成都市政府强力推进此项工作,加强施工协调。为确保工程施工图供给,公司和设计院建立了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工程全面开工后,市域公司坚持以现场标准化管理为重点,以安全质量为主线,按照“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要求,努力建设精品工程,确保又快又好完成建设任务。

成灌精神也深深地铭刻在中铁八局广大参建者心中。12月10日,集团公司董事长曹义、副总经理李俊在项目经理部负责人的陪同下,对成灌线各个项目部进行了逐个检查。董事长曹义提出在成灌铁路建设中,要“更高、更快、更紧、更远、更大、更近”的响亮口号,在参建人员胸中燃起一团烈火,恨不能立马冲向铁路建设的战场,冲向辉煌的胜利。

12月5日,集团公司总经理杨峰、副总经理李俊对成灌铁路开工情况进行了沿线检查,要求局项目经理部和各承建单位必须以超常规手段迅速展开施工,提出“连续作战、不怕疲劳、见缝插针、精雕细凿”16字方针,优质高效建好成灌铁路。

总经理杨峰气势朗声说:“成灌铁路是全国人民拭目以待的国家重点工程,我局担此重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我局生死攸关的大事,必须拿出大无畏的铁军精神,苦干、实干、拼命干。离弦之箭,绝无退路可言,要为八局的荣誉而战,为八局的明天而战!”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徐敦美的讲话充满激情:“成灌铁路的修建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也是我局展示实力、展现风采的绝好时机,全体参战人员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打好这场硬仗,让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满意,让路局和直管的各级领导满意,最终为人民交出满意的优质工程。各参建单位振奋精神,昂扬斗志,在成灌线上打响2009年全局几大战役的第一炮!”

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广大的建设者就像勇猛的战士,从战壕中跃起,呐喊着扑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地。

在这条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中铁八局集团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紧张扎实有序地稳健推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成灌铁路的粮草就是建设梁场,为铁路建设提供所需的箱梁。这是一份时间表,从中可以看出箱梁在建设中的重要性:2008年10月29日进场;2008年11月18日破土动工;2009年1月21日浇灌第一榀箱梁;3月至4月完成各种取证;确保4月箱梁开始铺架;6、7、8月全面开始规模生产,2009年9月20完成全部生产任务。

现场制梁,场地是关键。

根据实际生产任务情况,经过实地调查选址,确定了金牛梁场和郫县梁场。10月底,当项目部先头部队来到施工场地时,才发现,两个梁场的生产用地是三家房地产公司的商业地,四方都用高高的围墙围着。里面不但还有一个破旧的砂石场,还有很多名贵树木植物和一片片在冷风中飘摇的杂草。

门卫把所有想进去的人拦在外面。

时间不等人。桥梁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长岭、集团公司项目经理部副经理黄玉祥、公司工会主席、项目经理邹俊和常务副经理朱江、支部书记许平川,经过简单的商量后,便开始了和场地地主的接触。在郫县政府部门、成都市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协调下,得以进入场地,开始建场。

2009年1月21日,在郫县梁场施工现场,第一榀箱梁开始灌造。经过短短60余天的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第一榀箱梁灌造成功!2009年4月16日下午,为成灌铁路生产的第一块轨道板成功脱模。这块于4月14日上午11时灌注的轨道板,经过养护等工序后,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以光洁精致的实体呈现在人们面前。

8月3日,成都市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斌、副总经理刘云开、总工周立新来到成灌铁路轨道板生产现场,对轨道板生产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刘云开副总经理对轨道板场在不长的时间里,通过提高生产者工艺技术,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等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轨道板的质量,进行了高度赞扬。

手电点点,工人们在微弱的光线下进餐(小标题)

成灌铁路建设工期紧,在铁路建设史上从未有过。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建设高标准的铁路,更要注重质量,坚持样板引路。

他们把技术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工作,以现场管理为载体,通过加强过程监控,强化全体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落实作业标准和规范技术管理规程,促使技术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重点抓好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落实逐级负责制;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夯实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考核落实机制。

在施工组织设计上,各项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按照程序编制、上级审批,重点、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过程中加强监督,优化修改完善,确保施工组织、方案可行并力争最佳。

同时,他们还严格组织参加各级技术交底,开工之初组织各级技术人员参加由主业组织的设计技术交底,让参建技术人员了解设计意图、施工中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针对各分项工程的工程特点,有针对性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进行技术交底。各项目严格执行逐级交底制度,各项技术交底交到作业层,让作业人员知道怎么做,如何做,并在过程中加强督督查、指导。

项目经理部的员工在谈到这个工程时很有感触,“我们都干了这么多年的工程,像这样紧张的工期还是第一次碰到。自进了工地,就从未放过假,包括春节都一直坚守在现场。上级要求我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精雕细琢、见缝插针’,我们严格执行,只要能将钻机摆下,有作业面,就要将机械设备开进去,进行分分秒秒地争夺。”

他们每道工序都不敢有丝毫马虎,而是先做试验点,达到标准后再全面推行。他们在郫县高架桥进行防撞墙施工时,先做了一段50多米的防撞墙试验点。防撞墙的作用是在列车万一脱轨时起导向作用,并分隔与电缆槽的空间。为给四川人民奉献一条内实外美的铁路,他们将相关人员召集到现场,对这段防撞墙进行了详细的讲评,当众推倒。这一举动,起到强烈的警示作用。

电缆槽盖板宽40厘米,长90厘米,厚度3公分。按照设计图,上面有许多凸起的圆点,有点像足球鞋底的圆钉,每个圆点直径1厘米。他们先试做了几块,但观感度并不好,将来铺设后,多少会影响铁路的外观。他们便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业主请到现场,建议改成每个圆点直径3公分,间隔5公分,盖板中央加路徽。这个提议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盖板做好后,显得十分漂亮大气,铺设后给铁路增添了些许神韵。

12月12日,国家工程院院士、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视察成灌铁路,对中铁八局施工的沟槽、电缆槽盖板、桥面挂板、声屏障等一系列桥面系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样的桥面系工程,这样的电缆沟槽、盖板是我见过的高速铁路做得最好的”。

成灌铁路的工期十分紧张,已经到了恨不能以小时来计算。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施工组织就成为必然。犀浦站是同台换乘车站,使用功能上就决定了主体结构的复杂,最为关键的三柱钢架墩宽度达53米。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正常施工程序下,先浇筑横梁,再架设箱梁。而这样的钢架墩在犀浦就有15个。工程量无疑是巨大的。

经理部总工李忠生是4月底看到三柱钢架墩设计图纸的,当时心里就忽悠地一沉,这样的大家伙,这样复杂的程序,按照正常的施工程序,无论任何也完不成,必须在施工组织上想办法。他和施工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研究,决定打破常规,优化工序,采取分段浇筑横梁,上面架单片箱梁,最后进行合龙。

科学的施工组织,可以提高效率。仅就这一项改革,就抢回了2个月的工期,为确保工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带出了钢铁的队伍。

2009年6月,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去市域公司开会,会议结束已是午夜。他们连夜赶回,偶尔一辆汽车驰过,尾灯在阒无人迹的路上划过,宛若流星。路过正在施工的犀浦站高架桥时,高架梁在远处射来的灯光背景下,呈现伟岸的剪影。上面没有灯光,似已睡着一般。

坐在汽车上的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项目经理赵双林望着高架梁,一下警觉起来问:“上面这样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李忠生肯定地回答:“不会有任何问题!”赵双林还是不放心:“打电话问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李忠生用手机给施工负责人打了个电话后,告诉赵双林说:“问清楚了,工人正在换班吃饭。”

赵双林停下车,钻出汽车,领着车内几个人上了高架梁,看见梁上漆黑一片,黑暗中手电光点点,宛若繁星。工人们带着安全头盔,蹲在地上,手捧盒饭,在手电光下,正狼吞虎咽地进餐。

这样的时刻,这样的环境,怎能不令人感动!施工负责人走过来,向赵双林汇报,因架桥机用电使用发电机,功率相当大,耗油多。职工吃饭时就将发电机停了,以节省油耗。

赵双林想对工人说点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拍拍一个工人的肩膀,领着几个人朝梯子缓步走去。他刚踏下几级阶梯时,发电机被发动了,发出的轰鸣声在寂静的深夜显得分外响亮,高架梁上的灯光刷地全亮了,如同白昼。工人们立刻各就各位,紧张作业继续开始了。

全部付出,镌刻了一段不朽史诗(小标题)

在紧张的施工期间,项目经理部工作重心下沉,所有人的精力全部都扑到了施工现场。“白天一把锁,夜晚一盏灯”,是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白天全部下现场,晚上回来在办公室里做内业。

然而,即使这样的工作规律到了联调联试时也无法保持了。联调联试是从3月下旬开始的,从这时起,他们全力以赴确保联调联试的成功。每天7时,他们就添乘试运转的动车,带回轨检数据,还要处理本标段一些需要处理的事情。

这时的成灌铁路尚未完全封闭,为确保安全,他们撒下全部人马,在增建二线地段,每50米1人进行值守,防止闲杂人上线路。为确保清人彻底,他们还派人每个区间两头相向行进。有时早上3、4时就已起床,早餐就在线路上吃,所谓的早餐,就是面包和矿泉水。项目经理部党工委副书记、副经理马超回忆当时的经历说:“虽然已进入3月末,但天未亮时还是相当冷的。我们啃着干面包,喝矿泉水。冰冷的矿泉水下肚,真是透心凉。但为了我们付出所有心血的成灌铁路顺利开通,我们愿意进行这样的付出。” 愿意付出,多么朴实的话语。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最深刻的内容。项目经理部总工李忠生老家在河北唐山,4岁时经历了1976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地震,当时惨烈的画面深深地印刻脑海里。当他听到这条铁路是四川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时,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项工程里。自来到这里,他就再没有回唐山老家,看望在唐山地震时倾注自己的全部来呵护儿子的老母亲。他说:“我很想回去看看,母亲毕竟年事已高,但现在不行,等这条铁路建成后,一定回去好好陪她老人家几天。”

有了这样的热血男儿,有了这样将自己全部都交给四川人民的铁路建设者,无论建设标准多高都会达到,无论有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将它踩在脚底。这条铁路在选线上突破了国际惯例。按照国际上通行标准,时速200公里的铁路,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2000米,国内还从没有在这样条件下架梁成功的先例。成都至都江堰铁路箱梁实施预制架设的最小曲线半径为600米,为确保施工万无一失,他们专门请厂家来到现场考察,针对这种小曲线半径架设预制箱梁情况专门研制了架桥机。

在这样小的曲线半径上,还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不规则梁缝最大可达70公分,而普通梁仅允许10公分。为克服困难,他们积极进行科技攻关,在梁的顶板上预留钢筋,进行二次接长,克服了梁缝过大的难题。

为使这条铁路具有现代美感,并成为能与四川秀美的山河融为一体,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设计人员专门为一些地段设计了禾型墩。这样的梁墩需要专门钢模,是国内客运专线建设中的第一次。因此,他们请厂家专门设计生产,保证了施工需求。

在他们承建的标段中还创造了这样几个首次: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仅为600米,在曲线半径600米的高架桥上设无砟轨道在国内外均属首次;犀浦站为地铁与铁路同台换乘车站,而且设在高架桥上,在高架桥上设铁路与地铁同台换乘站在国内属首次;金牛、犀浦、红光、郫县东、郫县5个无配线标准站均为站桥合建,站台梁、雨棚柱及铁路正线梁同墩在国内为首次;这个标段的无砟轨道全部为预应力单元板,承轨台全部设凸台,并在预制时设置曲线调高及外矢距横移,国内外均属首次。

为确保工程能按期完成,他们的投入很大。仅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搅拌车就投入了7台。李忠生当时想增加1台,就跑到集团公司去争取。集团公司一位总工说:“你们知足吧,这样的搅拌车全集团才12台呢,你们已经弄去了一多半,还想啥?”李忠生只能嘿嘿笑着返回工地。

中铁八局许多职工的家就在成都,按说这是在家门口施工,回家应该方便了。但由于工期催人,他们反而是咫尺天涯,根本没时间回家。

二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金钟家里就为此闹出很大的误会。工地距他的家仅有15分钟的车程,就是这么近的距离,他都抽不出一点时间回去看看。妻子十分不理解,更不理解这条铁路的特点,夫妻产生了矛盾。支部书记李忠贵为此做了多次工作,并请金钟的妻子来工地,看看丈夫是怎样工作的。妻子来到工地,看到丈夫的工作状态后,便消除了误会。一天晚上,天下着小雨,妻子为丈夫专门熬了鸡汤,拎着坐出租车来到工地。告诉丈夫工作要干,身体也要注意。

金钟的后顾之忧解除了,他全部的精力都扑在了工地上。

一项目部总工黄洪盛为了赶工期推迟婚礼,二项目部副总工刘长安为了处理技术上的事,硬是没见远道而来的准岳父母„„类似的事情在中铁八局数千参建员工当中数不胜数。

有一首赞颂“成灌精神”的小诗这样写道:“当我们怀着崇敬仰望巍然屹立的铁路桥/追寻铁路建设者的足迹/似乎还能看到/栉风沐雨、夜以继日的动人画面/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专注神情/共克时艰、坚忍不拔的执著信念„„”

成灌铁路像丰碑,矗立在川西大地,纪录着建设者的风采;像镌刻在大地上的史诗,无声地吟诵着建设者的奋斗,建设者的付出!

第四篇:不得不看!不朽的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不得不看!不朽的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民歌中国

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文艺界推出了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音乐歌舞作品《东方红》。这部音乐舞蹈史诗可以说是一部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鸿篇巨制。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策划和指挥下,这部作品以严谨的结构和精巧的设计,穿插了各个历史时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舞蹈节目和新编作品。它以恢宏的气势、壮美的场面,以及绚丽的多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国舞台上的经典之作。《东方红》一共分为六个篇章,分别是《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在每一篇章中,都不乏经典好歌,待民歌君为你一一介绍。视频:音乐舞蹈《东方红》完整版

民歌君温馨小提示(时长两个小时,建议您Wifi下观看)

一、东方的曙光1.歌曲:《东方红》《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为了表达对领袖毛主席、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这首歌曲被改编成交响合唱曲,用于全台戏的序幕。2.《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由李焕之编曲。歌曲内容讲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等革命进程的影响。

3.《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又称《工友歌》、《劳工神圣》,是由时乐濛编曲的革命民歌、著名红色歌曲。歌曲歌颂了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组织罢工运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展示出的劳工的力量。(本曲乐库暂缺)4.《农友歌》《农友歌》是一首关于秋收起义的革命民歌,由张士燮作词,王嘉祥编曲,另说是劫夫编曲。这是一首齐唱曲目,由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演女主角“喜儿”的歌唱家王昆领唱。

5.《工农兵联合起来》《工农兵联合起来》曲调源自1901年的日本学堂歌曲《学生宿舍的旧水桶》,这首歌曲鲜明地提出了必须联合广大工农群众,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买办的战斗号召,成为一首妇儒皆唱的革命歌曲。

二、星火燎原

6.《就义歌》《就义歌》,歌词为革命烈士遗诗,安波、时乐濛作曲,该歌曲为一首混声合唱歌曲。

7.《秋收起义歌》《秋收起义歌》由张士燮作词,陈杰作曲,是一首以秋收起义为背景创作的湖南民歌。

8.《双双草鞋送红军》《双双草鞋送红军》由任桂举作词,彦克作曲。歌曲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和当地人民的鱼水情谊。

9.《西江月·井冈山》(领唱:寇家伦)这首歌是为毛泽东主席在1928年所作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谱的曲子,由著名歌唱家寇家伦领唱。

10.《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军队的优良传统和行动准则,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东方红》则为其谱曲,以郎朗上口的旋律呈现了出来。11.《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至今没人知道它的确切作者是谁,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

三、万水千山

12.《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这首歌曲描写的历史背景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红军战士想起之前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连战连捷,所以创作了这首歌曲。13.《遵义城头霞光闪》 “遵义城头金光闪,霞光万道照群山,驱散乌云方向明,拔正船头扬起风帆。”这首歌曲以遵义会议为背景,由韩笑作词,时乐蒙作曲。

14.《飞跃大渡河》1935年5月24日-25日,红军征服了湍急的河水,又打垮了河岸上的守敌。取得了“飞越大渡河”的伟大胜利。这首歌曲以主要篇幅描绘当时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场景。

15.《情深意长》(独唱:邓玉华)《情深谊长》由王印泉填词,臧东升谱曲,邓玉华演唱。这首歌曲描述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大小凉山时,刘伯承元帅同彝族头领小叶丹结盟的故事,表现了中国红军和彝族人民的鱼水深情。16.歌曲:《过雪山草地》《过雪山草地》的歌词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17.歌曲:《会师歌》红军历经了千难万险,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这首歌曲就是为了描述当时的喜悦心情而创作的。18.歌曲:《七律·长征》(领唱:贾世俊)这首歌的歌词为毛泽东主席1935年10月所作《七律·长征》,由彦克、吕远谱曲,以男声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演唱。

四、抗日的烽火 19.《松花江上》《松花江上》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

20.《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由凯丰作词,吕骥作曲,这首歌曲以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和不断前进的气势,形象地表现了抗大青年蓬勃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

21.《到敌人后方去》《到敌人后方去》是抗日救亡爱国歌曲代表作之一,由赵启海作词,冼星海作曲,完成于1938年9月。它以挺拔矫健的旋律,活跃而富于弹性的节奏,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阵势。

22.《游击队之歌》《游击队之歌》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在1937年演剧队奔赴延安的途中创作的歌曲。

23.边区十唱《边区十唱》又称《大生产》或《军民大生产》,该曲内容反应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

24.《南泥湾》(领唱:郭兰英)《南泥湾》这首歌旋律优美,它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赞扬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25.《保卫黄河》《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五、埋葬蒋家王朝

26.《坐牢算什么》民歌君实在找不到这首歌曲的具体信息,所以只好放歌词给大家感受一下——“生要站着生,站着生;死也站着死,站着死。坐牢算什么,我们是革命者……” 27.《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产生在1943年6月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子,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那时敌后正处于战斗最紧张、最残酷,生活最艰苦的“黎明前的黑暗”的最困难时期。

28.《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创作于1939年。原名《八路军进行曲》,是组歌《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1988年7月25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29.《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又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刘西林于1943年根据冀鲁民歌曲调填词而成,歌曲描述的是解放区人们的喜悦心情。

30.《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1949年4月由毛泽东创作的一首七律,收录在《毛主席诗词鉴赏》中,该诗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

六、中国人民站起来

3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1943年由曹火星创作的一首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据称是经过了毛泽东的修改,添加了“新”字,并作了小幅改动。

32.《赞歌》(独唱:胡松华)《赞歌》的原曲是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正月马》,胡松华稍加修改完成了词曲创作。这首歌曲也是由胡松华演唱的经典曲目之一。

33.《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这首歌是为了歌颂人民领袖毛主席领导共产党建立新中国而创作的一首经典颂歌。(本曲乐库暂缺)

34.《歌唱祖国》《歌唱祖国》由王莘进行词曲创作。这首歌曲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素有“第二国歌”之誉。

全场合唱:《国际歌》(完)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雄浑的史诗 不朽的丰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雄浑的史诗 不朽的丰碑

摘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虽“振兴中华”的口号是由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的,但是承担民族复兴重任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向世人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承担 民族复兴

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62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统治,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

(一)我们党是真正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党。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从1949年到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5美元增加到3266美元。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GDP增长速度为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超越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们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在旧中国是绝对无法想象的。

(二)我们党是真正能够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制定、实施和完善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这些制度和措施,有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近代以来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力量都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的。

(三)我们党是真正能够永葆生机活力和先进性的党。

1921年,我们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十分弱小;今天,我们党已经拥有7500多万党员,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我们党成立90年来,为什么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千锤百炼更坚强?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是与其他政党有着根本区别的先进政党,能够与时俱进地提出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发现和修正自身不足,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号召力,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二、在党的领导下成就辉煌

62年弹指一挥间,华夏大地沧桑巨变,焕发勃勃生机,几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复兴之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建立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竞争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实现了从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结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胜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力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

(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建设成绩突出,社会稳定和谐得到巩固和发展。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和体育活动,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局面保持稳定。

(五)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62年来,我们党既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六)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防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巩固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参加国家建设,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在党领导下更加光明的明天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奋进,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美好前景。

(一)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汲取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妥善应对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

(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民族复兴的伟业一定能够实现。

(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我们党,希望在我们党。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既给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也给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9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党具有并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正是由于党始终保持了先进性,才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穷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就在于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永葆先进性,我们党就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始终成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结论:

改革开放33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具备世界性的历史眼光,能够既从世界看中国,又从中国看世界,审时度势,驾驭全局,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带领全国人民先后经受住了来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自然界的一系列风险考验,显示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高超领导能力。

不懈的奋斗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光辉的成就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展望未来,美好前景催人奋进,光荣任务繁重艰巨。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熊乐兰.1956年至1966年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J].社会科学战线 , 2006,(05)[2] 汪田丰, 史佩宇.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影响[J].党史文苑 , 2005,(08)[3] 陆剑杰.论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设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4] 林建公.说不尽邓小平[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5] 韩振峰.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J].当代中国史研究 , 2003,(05)[6] 吕胜梅.毛泽东眼中的邓小平[J].党史天地 , 2000,(02)[7] 帅文洁.风雨情切两伟人[J].党史天地 , 2004,(08)[8] 何立波 , 宋凤英.共和国成立前的邓小平与毛泽东[J].党史博览 , 2004,(08)[9] 崔艳明.毛泽东眼中的邓小平[J].党史博采 , 1994,(12)[10] 刘景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 , 2006,(04)

下载不朽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朽的抗战史诗——评电视剧《吕梁英雄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