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社区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一重要纽带
让社区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纽带
谈及社区教育,很多人将其混同于传统的一般学校教育,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所谓社区教育是指社区群体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适应性教育和再社会化教育。这种教育是个大的范畴,体现在:一是对个体来说是终身教育;二是对整个社会来说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我们过去对学校教育比较重视,对社区教育、家庭教育重视不够。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认为,除了学校之外,还应动员家庭、社区这样一些教育要素参与对社区内的每一位社会成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关怀和培养。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实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而青少年是在社区、家庭和学校三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由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不同的环境、内容和方式,因此如果使这三者进行有效的衔接,就可以使青少年得到全面发展,更加健康成长。几年来,我们青村镇社区学校在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效衔接方面作了一些有效的实践。
一、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大环境,提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是比较传统的,主要是对青少年爱心、文明礼貌、劳动、优良品格等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比较正规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德育教育和能力培养; 而社区教育面就比较广泛,既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未包含的内容,如社会公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基本是从正面教育,引导青少年的成长,但社区教育如果在社会公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跟不上,那么青少年对接受到的家庭和学校的正面教育就可能在碰到社会负面影响时产生迷惑、动摇和放弃。如我们常常遇到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中受到的爱护公物的教育与社会公用设施被人为破坏形成的反差;拾金不昧的美德与社会上少数偷盗、抢劫等不良行为的对比;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与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冷漠现象等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利。如果社区教育把社区的文明建设教育搞的有声有色,社区文明程度提高,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所受的教育与社区的实际现状相一致,社区教育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必然会给青少年提供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为此,几年来,我们利用“小手牵大手”、“携手走进新农村”、“一村一课”、“移动办学”、“文化科技下乡”、“百万市民学礼仪”、“专业农民培训”、“送课进村”、“星级村民学校建设”等活动,大力宣传社会公德,弘扬先进事迹,为青少年参加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提供舞台,为文明青村的创建,做出了我们社区学校应有的贡献。
二、担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让社区教育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绿色保障。
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跑,社会大环境、大气候,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既有利又有弊。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现象。如,家庭育子成材意识的增强与重智轻德的偏差;家庭经济收入与孩子超前消费的失调;社会信息量增多与家庭可控性减少等等,学校教育中重分数轻道德,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成绩轻身体锻炼等现象,都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偏差。据调查,很多学生在家庭中享受的多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劳动工具都不会使用,不会洗衣做饭的更是占了大多数,一个在校的优秀学生,一到社会上无法生存的例子也不少见。我们曾对中小学生进行过随机调查,发现学生在学校劳动、卫生表现优秀,但他们回家能坚持参加家务劳动,自己动手洗手帕的只占10%左右,参加过社区卫室扫除的几乎为零。而其他学生在班级都是劳动的骨干,为什么回到家里却是另外一个角色呢?这些现象说明了家庭教育的偏差导致了“重智轻德”现象的出现。
为此我们青村镇社区学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活动,如:“家庭联谊”、“我做合格小公民”、“争做优秀青少年”、“扶老助残”、“双休日少儿免费书画班”、“双休日少儿免费剪纸班”及文娱表演等,让青少年们积极参与,把在社区的生活时间变成受教育的时间,使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敬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他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某些空白的社会生存知识得到补充。
其次,我们利用社区社会生产力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社区教育弥补学校教育不足。而今校园象牙塔式的生活、填充式教育,束缚着学生思想和情感,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适应性,就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如通过文化部门把优秀影片介绍给学生,邀请学校参加社区文艺演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邀请学生外出参观企事业、建设工地,接触生产实际,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和伟大,珍惜美好的学习环境。这种做法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利用社区学校有效的、现存的教育资源,充发挖掘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或场所,建立社区德育基地,是社区教育弥补学校教育不足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旧思想观念的冲击、外来思想的输入、新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在不同程度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念、生活态度和工作动机,而此时,恰好是他们人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关健时期,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务之急。如成立百老讲师团、青少年之家、开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开展各类教育娱乐活动,聆听先辈的革命事迹等活动来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和引导学生。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潜移默化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家长从本质上都望子成龙、成凤,成为有用人才的,但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阅历的不同,教育子女的思想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很多缺乏科学性。因此我们认为在社区学校内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以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通过指导家长教育孩子方式,帮助家长了解现代中小幼学生的心理特点,知道自己孩子的心理和需要;告诉他们不能因为工作忙而忽视教育孩子,应多关心、多了解、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孩子的“朋友”,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人格。
针对家长的下岗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我们社区学校会同镇工会、镇民政等社区教育力量,为家长分忧解难,使社区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促进剂。首先我们联合镇妇女学校对下岗职工加强引导,稳定他们的思想,定期举办下岗职工和子女座谈会,开展“家长下岗,社会分忧”的活动。让学生从思想上理解父母,行动上体贴父母。同时,在社区开展“希望工程”,呼吁社区成员慷慨解囊资助困难的学生,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多关心他们,从而加深了社区与家庭之间的情感,使他们更愿意与社区合作。
通过这样多方努力,不仅使青少年受到的教育更全面,而且使社区教育内容更广泛,推动了整个社会知识文化水平、道德水平、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断改进,为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 , 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育的横向结构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三大体系组成的,三大体系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三大体系的衔接出现了问题,青少年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以及社区教育的不确定性造成了种种反作用力。如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和传递是通过社会环境产生的,而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注重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忽视了社区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事倍功半,这己是摆在我们面前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如不联手共建、齐抓共管,学校的德育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例如青少年痴迷于上网,家庭和学校己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若社区教育配合相应的做法,举办丰富多彰的活动内容,吸引青少年参加,这种现象可得到有效的改观。据粗略统计,青少年在校时间不足全年的三分之一,其余时间,尤其是节假日都是在社区内度过的。他们需要玩耍、需要朋友、需要观察世界、交流信息、学习生活,因此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有效衔接,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育人机制。
我国的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学校正规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不起来,需要社区教育来承接,对于社区这块重要阵地,如果正确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那么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必然会乘虚而入,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对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德育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社区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学校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大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就必须敢于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主动走向社区、依托社区,建立联系网络,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社区变为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同时,要在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清除社区内危害青少华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社区大环境。实践证明,只要政府重视指导,学校积极参与,社区齐抓共管,社区教育活动就一定能广泛开展起来,从而有效地改善社会大环境,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社区教育对青少年再社会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教育不能仅靠家庭和学校,也要靠社区。特别是失学失业的人,问题更为突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尚不能完全实现青少年的社会化,必须由社区教育继续承接,使他们再社会化,做合格的社会成员。针对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做好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 ,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从事参加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进步。”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向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居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收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形式。这也说明了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为此,几年来我们青村镇社区学校不断摸索社区学校教学点(即村民学校)的建设,在软件和硬件上加以规范,特别是教学点在开展未成年人双休日、节假日教育和娱乐活动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实践,为青村镇的文明创建和青村镇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要抓好这一环,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制定目标,社区、学校和家庭才能携手共建社会教育大课堂,使青少年在全社会的关怀下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二篇:调查报告--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课题研究
问卷调查报告
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小学课题组
2009年2月,我校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的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采用选择式答题和问题题相结合的形式,对我校的165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研究有关学校教育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增强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辅助作用,从而形成整体的教育链,使教育的延续性得以提高,在八小时以外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达到较为满意的教育效果。并在深层次上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此次回收的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对象:在校学生
有效问卷: 165份
年龄:8-13周岁
三、主要调查结果及结论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一方面表现出我校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应起到的重要作用,重视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愿意听从父母正确的教诲;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及部分家长、社区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未成年人的监护与管理等。现将调查结果从两打方面分别描述如下: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缺失:
1.家庭教育的简单性:
在问卷调查的“你父母最关心你的是什么?”约有42.65%的学生把B作为
1第一选择,即学习成绩,而仅有13.98%的学生选择了“心理健康”。而在“当考试失利,父母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一题中,有约32%的家长采用了严厉批评甚至是打骂的方式来解决。可见在教育的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家长仍然以成绩论成败。一旦成绩不理想,简单粗暴的骂或打就成为所谓的“教育”,这在极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产生“为父母读书”的错误思想,少数家庭矛盾比较突出的学生,甚至把不读书看成是与父母对抗的一种方式,从而毁了自己的求知之路,这是非常可悲的。事实上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了考多少分,而在于能否把孩子培养成正直、有责任感、身心健康、能为社会创造一定价值的人。家庭教育尤其应该如此。不应只重视基本的生活常识,而应重视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从而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2.家庭教育的盲目性:
当前,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岗后经商,外出打工的家长不乏其人,为了谈生意,有些家长把大量时间吃饭喝酒、采购材料、谈判竞争上,一天甚至几天也见不到孩子的面,更别说交流了。为了生计,有些家长终年在外打工,根本无暇来教育孩子只好长期把孩子丢给老人。而“隔代教育”由于观念的差异,造成与孙辈之间的隔阂,教育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在问卷中“你认为家长不来参加家长会的原因是什么”一题中,有高达79.65%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忙”,可见由于对工作的错误定位,以致于家庭教育的导向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不能履行监护人的职责,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导致孩子产生不良习惯甚至厌学、不求上进;对于家庭日后的发展也将带来不稳定因素,并最终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工作的目的除了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满足一定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以外,履行家长的教育监督的职能,为孩子更好地茁壮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啊!
(二)、社区对青少年教育的匮乏
在问卷题中“你受到哪些社区教育?”约有65%的同学写了“无”,这是令人痛心的。可见社区教育匮乏到何种程度,最起码在青少年中还没有了解到社区的基本用途。这和国家要求加强社区教育的步伐是不相吻合的。在这个以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现状中,进一步
加快社区教育实验,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将有利于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实践表明,开展社区教育,对于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社区应该在哪些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呢?我认为至少是以下几个方面:A、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活动加强社区人员的交流,养成互帮互助的社区习惯。从而使青少年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B、推进社区文化生活教育,多方面地针对社会所需开展技能培训,增强青少年继续学习的渠道。严禁开设“黑网吧”、“游戏房”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良场所,给孩子一片洁净的天空。
C、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培养社区教育专业型人才,切实解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教育是百年大计,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因而单靠学校的单一性教育,而缺少家庭和社区教育的配合,将会使问题出现反复;不能及时地沟通解决,将会损耗教育的成效。希望在三方的努力配合之下。“三位一体”的教育将发挥更大的效用,使每个青少年都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第三篇:让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让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新庄社区是锁金村街道地域面积最广、人口分布层次最复杂的社区,不但有常住人口,还有外来流动人口、单位企业职工集体户等等,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在外到处游荡,有的甚至走进网吧消磨时间,孩子放学后的去处成了众多家长越来越烦恼的问题。根据这种情况,2005年由新庄社区关工委牵头,成立了一支由离休老干部、退休老教师、既热心青少年教育事业、又有较强的辅导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老同志组成了“新庄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在学校之外,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学习和娱乐平台,校外教育辅导站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学校放学、社区上课,使学校、家庭、社区结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此站一成立,就受到众多家长和同学的欢迎,因为孩子们放学后有地方去了、有人管了,不但为家长们解除了后顾之忧,也发挥了社区在未年人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长年坚持学习辅导,为弱势群体办实事。
我们本着“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让社区称心”的宗旨,首先成立了由社区关工委主任任站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副站长、退休老教师任教员的领导小组,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一支优质辅导老师队伍。我们整合社区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以及南林大大学生志愿者等资源,从刚开始的6名辅导老师发展到现在的24名退休教师和历届林业大学生志愿者。对辅导老师进行了分工,有的辅导学业、有的辅导才艺,6年来一直坚持免费为孩子辅导,不计任何报酬。胡廉老师今年已经70多岁了,只要轮到他值班,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赶到社区,帮助学生辅导功课,手把手地教孩子写毛笔字,多年来一直乐此不疲。一些不理解的居民说:“胡老师真傻,都退休了,工资拿得不少,不坐享清福,整天为孩子们忙得团团转,图个啥!”胡老师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教了一辈子书,退休后总想着孩子们。为了下一代,做这点事情也应该的,更何况也是老有所为的体现嘛”。有一支优质辅导老师队伍是办好校外辅导站的首要前提。
二是长年坚持定时定点辅导。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建立是被证明了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能不能巩固?能不能持之以恒、经久不衰?有没有生源?关键要看我们办得是不是有吸引力,能不能让学生欢喜而来,满意而归。就学生来源讲,社区辅导站通过各楼栋的摸底和网格化联络员推荐,将社区下岗失业家庭、单亲家庭、残疾家庭、低保家庭以及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进行登记造册,并将有需求的孩子纳入辅导站进行辅导。几年来在社区办公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还专门腾出一间房用作教室,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孩子们开放了活动室和阅览室。校外辅导站的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生的学习和道德的培养上。坚持利用每周三下午4点半至5点半、星期六上午以及寒、暑假的时间,帮助社区困难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社区单亲家庭的孩子提供学习上的辅导和帮助。每次前半个小时由老师辅导学生做作业,然后开展绘画、书法、法制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课程。近几年有200余名学生参加了校外辅导,学生家长对社区的校外辅导站的开办反响很好。
三是将课余学习辅导与帮困助学相结合。社区校外辅导站的重点是抓好教育辅导的基础工作,同时抓好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帮扶教育工作,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社区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芮小虎,从2005年暂住小区以来,父母每天都在为生活奔走,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更谈不上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了。到了节假日家长就更加不放心,当听说社区有校外辅导站时,立即带着孩子来到社区报名,把他托付给校外辅导站的老师。如今孩子已经上初中了,学习成绩在老师的辅导下有了很大的提高,父母都非常高兴。现在小虎一到放学和假期就主动跑到辅导站,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管圆圆参加社区校外辅导站的活动也有好几年了,每次课余时间就会主动跑到社区来,她说道:“放假在家里待着没什么意思,参加社区辅导站活动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多了,比如参加夏令营活动以及科技小制作、十字绣、丝网花编织等活动,这些在家里面都没有的。”我们社区校外辅导站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还建成了少儿自己的宣传园地——少儿文化之窗。由校外辅导站的学生利用星期三和周末的时间,一个月出一期宣传栏,板报内容以孩子的绘画、读书心得为主,图文并茂。对于社区贫困学生,校外辅导站与驻区单位共同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共为30余名学生开展助学帮困,金额达3.5万元,受捐助的家长非常感动,孩子们也表示将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社会。社区白血病小患者温卉今年读3年级,本来是个花季的年纪,但病魔让这个孩子承受非常大的痛苦。父母因此离婚,各自成立家庭。她只有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本来不多的退休工资对于孩子的医疗费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校外辅导站的老师在了解了她的情况后,积极帮助她寻找社会援助。在今年春节前,终于帮助孩子联系到南京市红十字会对她进行援助,帮助她解决燃眉之急。
二、积极开展多种校外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
我们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家教知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多种教育活动。除了帮助孩子辅导功课,先后开设过文明礼仪课、法律常识课、生活小窍门、丝网花制作、十字绣等活动。还结合国庆等节日开展 “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故事会活动,通过听故事、上道德课等,引导了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站还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渡江纪念馆、雨花台、“游南京古城,观民国风情”夏令营等外出活动,通过参观,寻找革命先烈的足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重温长征情,重走长征路,社区校外辅导站在暑期组织30多位中小学生和社区五老志愿者开展:“社区小主人,争做长征后继人”暑期系列活动。请社区辅导老教师为孩子们读长征文章、讲长征故事,并要求孩子们写长征心得体会;还有: 模拟长征----走“环湖”路,我们从情侣园出发,沿湖滨公园,玄武门、解放门、再到太平门,然后回到起点情侣园门口,用了1个半小时,走了近2公里的路程。通过这次系列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感知长征、感受苦乐、感悟荣辱、感恩报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今年暑期社区还结合“双百”人物开展“学双百、做三好、读好书”活动,通过故事会、心得体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加深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促使将“双百”人物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转化为“争三好”的强大动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开展特色科技教育,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今年在区关工委的支持下,社区成立了特色航模兴趣小组,孩子们得知此消息,纷纷报名参加此项活动,他们聚集在科技教室,通过远程教育视频收看航模电教片,让孩子掌握如何飞行等技术。最让孩子兴奋地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认真听,细心操作,当航模飞机飞上天时,成功的喜悦不由的在他们稚嫩的脸上洋溢开来。在今年的全区电子百拼比赛中,虽然名次没靠前,但大家也通过拼装组合中们不仅领略到了电子世界的千变万化,也轻松地学会了什么是集成电路、晶体管、电位器、电容等许多无线电的基础知识,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神奇。同时社区利用假期开展科技夏令营,孩子们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他们有的“感受火星上的人体重量”,有的进行“消防灭火演练”、有的乘上模拟电动飞船,通过各种趣味的小实验来领略科普知识,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我们学生科技作品在去年的全区“四小发明”中获得了好的成绩。
在文创期间,我们还组织学生 开展以“倡导文明,美化社区”为主题的义务劳动,让孩子们懂得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明白“小区是我家人人爱护她”的重要性。参与的学生达120人。我们还主动和金陵晚报社联系,参加由他们举办的保护“虎凤蝶”志愿者活动。2010年7.28安全事故发生后,校外辅导站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安全在我心中”的绘 画比赛,此举让学生们从小牢记安全防范,牢记血的教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的校外辅导,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社区困难家庭子女不仅学习成绩有了较大进步,而且思想道德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改观。有不少家长逢人就说,是校外辅导站改变了自己的孩子,万分感谢校外辅导站的老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玄武区以及上级关工委指导和帮助的结果,是社区党组织和领导重视和关爱的结果。特别是在区、街道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最近我们对校外辅导站重新进行了装修整合,还配了近千余册图书资料等,使得社区校外辅导教育站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得到了提升。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2010年5月玄武区校外辅导站现场会也在新庄成功举办,同年7月开心课堂义工校外辅导站还荣获“全省城乡社区校外辅导站工作优秀辅导站”称号。今年上半年还通过全市“六好”示范光工委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也是上级领导给予的肯定。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必须适应学生和家长的需要,重视个性化教育。新庄社区校外辅导站还存在许多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庄社区校外辅导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七
第四篇:山东省胶南市大场镇中心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让教育生活成为一解读(本站推荐)
山东省胶南市大场镇中心中学初中语文论文 让教育生活
成为一种幸福享受
雄鹰的梦想是翱翔蓝天,河流的梦想是奔流至海。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阿?安?普罗克特曾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梦想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是深藏在人们心灵深处最强烈的渴望。因此,一个人一旦拥有了梦想,就会成为终生期盼而为之奋斗的目标。
当“教师”这个称呼成为我的冠名词后,教育生活就成为我生活的绝大部分。讲台、教室、校园,成为我最熟悉的场所;备课、上课、批作业,成为我最平常的事情;学生,成为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人……在琐碎而繁忙的教育生活中,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生活是灰色而苦涩的。说了不听,教了不做,或者是用自己所谓的聪明捣乱……每天,靠着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进行我的游说,用我自以为准确的理论告诫学生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但往往收效甚微……每天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我感觉到从没有的失败和沮丧……从那时起,我就想我所希望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快乐而幸福的,这不是我所要的。
于是,在我极力改变学生而碰壁之后,偶然间,我读到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一篇文章:“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或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换一种角度考虑问题: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如果无法说服他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能力;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要想改变事情,首先得改变自己;要想改变他人,首先得改变自己。”读了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想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自己!于是,我改变了一种眼光去看待学生,从学生身上去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学生……于是,在改变自己教 学方式的同时,也尝试与学生谈心交流,与家长沟通……久而久之,学生也乖巧多了,懂事多了!因此,从那时起,我便拥有了一个梦想,怎样让我的教育生活每天都充满幸福感?由此让我的人生链条由幸福串联,让教育人生由此幸福起来。后来,又聆听了几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阅读课和作文课,更是被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经历所感染,斑白的两鬓历数着走过的漫长岁月,但精神的矍铄、内在的功底却分明彰显着孩子般的快乐和对教育生活的从容和睿智。后来,我又了解了于漪、李吉林、李镇西等许许多多的教育前辈的教育故事,更激励我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我希望,每天的教育生活如诗如画,把教育当诗来写,把快乐写进每个年轮。因此,追求这种充满幸福的教育生活成为我最大的愿望。
我没有祈求自己在教育上做出如何辉煌的成就,就是让自己每天都幸福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做起来却很难,而对于自己这样平庸之人更是难上加难。在彷徨和徘徊后,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如蜗牛般爬行着,如蚂蚁般忙碌着,但我却分明感受到了教育生活的充实和来自心底的慰藉。
一、让培训与读书成为唤醒与超越的桥梁
(一)、培训带来改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和所有教师一样,参加了数不清的各类培训和讲座。开始,每次都是带着激情听得热血沸腾,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是对的,全盘收入囊中,可回到学校又无从下手,听来的教育理念全成空穴来风和纸上谈兵……在苦恼和彷徨后,我尝试着去把一条条教育理念变为自己课堂的教育法宝,既生搬又套,又盲目施教,每次课后都是筋疲力尽,无尽的失败感涌遍全身。那时,学生学得无趣,我也教得生涩,我的教育生活是苦涩的,是失败的。但就在这反反复复的实践与尝试中,我知道了教学困惑和课堂疑难,并进行了整理和积累。于是,再去培训时,我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聆听;在培训中,我尝试查找解决困惑和疑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听后,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改进……就这样,在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2 践过程中,我悟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教育经验。在课堂上,我不再显得手忙脚乱,不再对学生大声斥责,而是缓和了和学生的关系,渐渐地,我尝到了驾驭课堂的甜头了。
(二)、读书唤醒思考
于是,为进一步追求让自己满意的课堂,没有培训的日子,读书便成为我改变课堂的又一渠道。先前,教育专著是无论如何也读不进去的,但现在,读这样的书仿佛成了解决教学困难的主要凭借了。于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李镇西的语文课堂教学》《陶行知教育文集》《玫瑰与教育》《走在行知路上》《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等等书籍成为业余时间的主要阅读内容。但生涩地阅读后,其中精华却收获寥寥,如空中浮云飘过之后没有痕迹一样,对于自己的教学还是皮肉两层,没有让读书为教学注入活力。但读书引发了我的思考,了解了许许多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让我从众多的理论知识中窥见了教育改变的端倪,引发我向深层次思考。
(三)、反思改变实践
为此,在一番绞尽脑汁后,我开始着手写教育反思,把自己的教育困惑写下来,把如何备课的过程写下来,把自己教学实践后的心得写下来,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写下来的东西就成为教学后心灵深处划过的痕迹,印象就深刻了。久而久之,思考的内容就深了。但一段时间后,每次提笔或者敲击键盘时,总感觉无话可说,或者语句空洞无神,苍白无力,就后悔上学时没有认真读书,为了补上这一课,于是,借助网站,利用零星时间,固定阅读时间等,让每天的读书成为必要的工作和任务,并坚持练笔,时间久了,感觉写起东西来不再感觉费劲了,写出的内容也顺畅多了。时间一长,我的工作感觉不再那么苦涩了,而是充实多了,干劲也足了。
现在,虽然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还不具备亮点和特色,但是每次走进教室,我的心底是从容的:面对调皮的学生,我能理解他们,会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进行调控;当出现教学问题时,我 3 会积极想办法解决,若解决不好,我会课后反思,查找最适合的办法……
因此,在我寻求幸福教育生活的过程中,是每次培训中教育专家的引领唤醒了我内心的渴求,让我看到了至高境界的教育生活,给我确定了目标;又是读书让我找到了课堂实践的源头活水,让我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思考,是读书和实践的桥梁,把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断深入,不断延伸,不断超越……
二、让实践与反思成为成长与发展的阶梯
如果说,年轻时我还奢望自己能在工作中有所收获,为自己的平凡人生涂抹亮色。但现在,我心底里最强烈的呐喊就是追求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不愧对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学生。因此,追求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我最朴实的想法。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了一种兴趣,一种不可割舍的诉求。于是,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自己的这种诉求便成为一种习惯。于是,读书成为每天充实自我的最好渠道,备课上课成为我研究的主题,撰写反思成为思考的平台,这三者有益地结合一起,成为我每天充实的必作内容。于是,在读书、实践、反思中,我的教育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是生动有趣的,是充满激情的。在思考和反思背后,我验证了许许多多教育理念对课堂的改变及意义。这些教育实践让我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内在含义。同时,自己结合平日感受也写了许多练笔:《幸福是什么》《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给教育涂抹亮色》等教育感悟,《让流动的思维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教学探究》和《高年级习作教学模式研究》等教学思考。在管理学生和语文教学中,我逐渐感觉到了学生的可爱和教学的趣味。现在,每天我要做三件事:
(一)、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人们总用“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这句话来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殊不知,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鞋子”和“脚”的关系。即使脚长得再不合乎规则,鞋子也要成为脚的行走工具。我们当然不能像“郑人买履”那样,只相信鞋子,而不相信自己的4 脚。对待学生也一样,学生是等待起锚的航船,是等待成长的幼苗,是等待飞翔的雏鹰,即使再有问题,它也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而我们教师就是舵手,就是园丁,就是教练,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所以,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埋怨学生,只能在此基础上实施我们的教育教学,以此让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不但要担当这份责任,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同时还不能伤害学生,不能像“赶牛”一样,教师拿着“鞭子”跟在后面,你不走我就抽,搞得“牛”讨厌跟老师走;而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教师要扔掉“鞭子”,走在“牛”的前面,手里还要拿着一把好吃的“草”……所以说,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成人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了,学生也就可爱了,也就懂事了,我们处理事情也就委婉而亲切了,这无疑开启了我们走近学生的最佳渠道。因此说,用欣赏的阳光看学生,我就开启了最开心的阀门,让自己每天心情都愉快;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我就找到了与学生交流谈心的最佳渠道,一切工作迎刃而解。
(二)、用审视的眼光看课堂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交流空间。在这个平台,我们不但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了解学生的情感、性格、兴趣等情况。教师要用审视的眼光看课堂,我们必须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们的眼睛里要有学生,随时准备变化,应对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的作用。用审视的眼光看学生,就能知道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学生;用审视的眼光看学生,就能知道学习内容学生是否已经领会;用审视的眼光看学生,就能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当我们带着审视的眼光看学生时,就找到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从而在这种“审视”中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和管理学生的策略研究,以此让教育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用批评的眼光看自己
虽然,我们总是带着良好的愿望走向课堂,走近学生,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免有不足和遗憾,如果,我们没有批评意识,我们的这些不足就会长久存留,影响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因此,每次我们走近学生,走进课堂,我们总要用批评的眼光看待自己,反思自己在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并寻求改正办法,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先反思自己,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虽然,我还没有真正享受到幸福的教育生活,但在实践的进程中,我寻找到了一种充实教育生活的依托和凭借,给自己的教育年轮留下了思考和实践的印迹,在这种思考和实践中给学生一份承载和希冀,给自己一个职业慰藉和一份美好的职业享受,也最好地诠释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付出,同时也是一种享受”这句话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