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曲人力车夫的挽歌——《骆驼祥子》中人力车夫形象的典型性(共)
一曲人力车夫的挽歌
——论《骆驼祥子》中的人力车夫形象的典型性
摘要:通过鲁迅的《一件小事》、郁达夫的《薄奠》和老舍的《骆驼祥子》三部作品中的比较分析,从“人力车夫”这一都市劳动人民的主人公形象,我们清醒认识到在旧制度下劳动者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体会《骆驼祥子》中所塑造的祥子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性。关键词:人力车夫形象 祥子 典型性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五四以后新文学着重描写城市贫民的主要作品,通过塑造“祥子”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深入描写了旧北平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骆驼祥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沿用了《一件小事》、《薄奠》中的人力车夫形象进行创作,其成功之处在于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 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一)1919年7月,鲁迅以北京人力车夫为题材写成了《一件小事》,是鲁迅小说中最短和特别引人注目的一篇。最初发表在这一年的12月1日的《晨报 创刊纪念增刊》上,后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它的篇幅虽然很短,全文不到一千字,但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在这个短篇中,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通过作品中主人公人力车夫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的鲜明对比,歌颂了劳动人民的阶级友爱、正直无私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触及了知识分子向劳动人民学习这个重要问题,揭示出了“一件小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地大道理。作品一开始,就点出了一件小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且用“国家大事”来反对一件小事,从而突出了一件小事具有不平常的意义。紧接着就写一件小事发生的经过和对“我”的深刻影响。在对待老女人的态度上,作者用“我”和车夫进行了鲜明对比。当车夫的车把把一个“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的老女人带倒在地时,车夫不因为自己“已经让开道”“早有点停步”,责任不在己而置之不顾,也不因为“没有别人看见”而拉车、一走了之,更不理会“我”的责任和“走你的罢”的催促,他“立住脚”“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并亲切问道:“你怎么啦?”当老大娘说出“摔坏了”时,他毫不犹豫地搀着老大娘一步一步向前走,一直走到巡警分驻所去承担全部责任。车夫对老女人关心的这一系列的动人表现,形象地展示了他的阶级友爱精神和不怕惹是非,不怕受牵累,勇于承担责任的崇高品质。
作者对这个人物始终予以热情赞扬,正面歌颂。而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则进行了无情地解剖。为自己想的多,为别人想的少,正是“我”的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思想的赤裸裸暴露。这和车夫的崇高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的渺小衬托了车夫的高大,透露出革命的希望和力量之所在。在车夫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我”终于愧悔地反躬自责。“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达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了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我”能够如此敏锐地察觉到车夫的高大,深切地痛感自己的渺小,正是要求进步,严于解剖自己的积极精神的具体反映。“我”的心灵的强烈震动,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力地突出了车夫这一艺术形象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作者把当时中国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车夫这样的劳动人民身上,肯定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劳动人民的精神力量,对知识分子有巨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显示了作品达到的难能可贵的思想高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第一页。
(二)由鲁迅的《一件小事》,很自然会使人想到郁达夫的《薄奠》。《薄奠》是郁达夫早期创作中比较优秀的作品。跟《一件小事》一样,《薄奠》使用的也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它通过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及其一家悲惨生活的描写,愤怒地控诉了人吃人的社会制度,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个受剥削、受压迫而勤劳、质朴、善良的人力车夫的形象。这位人力车夫,有一妻两子,一间小屋。他“身材本来很高”,但“因为社会的压迫”,穷苦的折磨“背脊却是弯着,看去好像不十分高。”他本来只有42岁,他还是不断地挣扎着。为了摆脱车行的残酷剥削,他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想积下钱来买一辆旧车。当他的女人不忍心看他光着脊肋拉车,而动用了他“辛辛苦苦积下来的三块多钱”买了些白洋布为他做衣服时,他居然大发雷霆,认为“天气热了,就是光着脊肋儿”也没有什么要紧。多重的酸辛和苦难啊!这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尽管穷,但他为人正派,不吐不义之财,他有着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当“我”看见他家经济困难时,有意将一只银表搁在他家桌子上,而他第二天一清早就将表亲自登门送还。他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啊!他虽然风里来雨里去,一天到晚拉个不停,但得来的几个钱还是不够车主的压榨,买车的理想终于成了泡影。这个勤劳、善良的人力车工人,终于未能买上一辆旧车以摆脱被车主剥削的命运,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留下了比他更为可怜的一妻二子。他死后,他的女人想买一辆纸糊车在祭奠时烧给他,但连这点钱也拿不出。为了偿死者生前老想买一辆车的心愿,“我”在“一家冥衣铺里定了一个纸糊的洋车”,“同她及两个小孩一道去上她男人的坟”,算是生者对死者的“薄奠”,以慰车夫在天之灵。作品结尾,“我”的那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咒骂的‘毒念’”,深化了主题,增强了力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果拿《薄奠》和《一件小事》比较的话,尽管《薄奠》写于《一件小事》的后五年,篇幅比《一件小事》长得多,但它所显示出来的思想高度却不及《一件小事》。鲁迅在《一件小事》中,把人力车夫写得是那样高大,给人以深刻地教育和巨大的鼓舞。而郁达夫在《薄奠》中,把人力车夫仅仅当成一个苦难的形象来描写,没有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力量和革命的精神。尽管郁达夫的《薄奠》的基调还不是很高昂,但它毕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力车夫的形象。在那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形象统治着文艺领域的时代,作者能把处于低层的人力车夫写进作品,并作为正面的主要人物加以描写,单就这一点,也是十分可贵的。
(三)纵观现当代文学史上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其集大成者可以说是老舍的《骆驼祥子》。《薄奠》《一件小事》和《骆驼祥子》所不同的是:前两者是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后者是用第三人称写得长篇小说。老舍一生写了很多长篇小说,但最使自己满意的还是这部以北平人力车夫生活为题材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小说写得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希望、奋斗、幻灭”,这是箱子悲剧命运的三部曲。作品的主人公祥子,原本是一个忠诚老实、年轻力壮的农民,在父母早亡、失去土地后,来到了北平租人力车拉,藉以维持生活。他勤劳、要强,想凭自己的劳力积钱买一辆车子,渴望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能过独立体面地日子。他起早摸黑,“风里雨里的咬牙”,“茶里饭里的自苦”,拼命苦干了三年,终于积得了一百块钱,买了一辆漂亮的车。他满以为从此可以自由地拉车,不再受车厂老板的气了。但不久军阀混战,他在跑西直门的一趟车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了去”,祥子的理想坠入了破灭的痛苦深渊。车丢了,人终于逃了出来,因为他逃回来时带回了乱兵下的三匹骆驼,从此就以“骆驼祥子”出了名。逃回北平后,他又租车继续卖力气,把用血汗换来的钱“一块一块往葫芦里放”,一心想再买一辆车。但拼死拼活积蓄起来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祥子的理想第二次破灭。后来,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爱上了他。结婚后,祥子用妻子虎妞的私房钱买了一辆旧车。还是幻想靠自己的力气能够自由地生活下去,但是不久妻子因难产死去,祥子急需要钱安葬妻子,只能人心卖掉车子。他的理想第三次趋于破灭。从此以后,不管他怎样努力挣扎,再也买不起车了,祥子虽然仍旧拉车,可是他的性格却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他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反动黑暗的社会制度,就是这样一步紧一步地把可怜的祥子推向无限痛苦的深渊。《薄奠》中的人力车夫以为自己有了车就可摆脱痛苦的命运,其实不然。老舍在《骆驼祥子》这个长篇中,用活生生的人力车夫形象回答了这个问题。祥子拼死拼活,位的是想买一辆车子。买车,丢车;买车,卖车,到头来还落得两手空空。在车夫中,老马和小马,祖孙二人,一个50多岁,一个十二三岁,拉的虽是自己的车,但命运并不比祥子好。他们靠着一辆破车挣扎在死亡线上,在风雪的夜晚又饿又冻,几乎倒毙在马路上,有了自己的车也还是不鞥摆脱悲惨的命运。祥子“在小马身上,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马身上,似乎又看到了自己的未来”通过老马、小马的形象刻画,更深刻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祥子的悲剧命运,说明了旧中国劳动人民想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改变自己牛马不如的地位,那是不可能的。
《骆驼祥子》虽然写的是城市下层社会的生活,但它从各个角度真实地反映了这个黑暗社会的整个面貌。可贵的是,作者不是站在旁观的立场去反映这一切,不是立在这个社会之上或之外对现实作愤世嫉俗的个人感情的宣泄;他无情地揭开号称“文化之城”的旧北京下层市民社会的一角,让人们亲眼去看这最痛苦最黑暗的血淋淋的现实,并从这一角“折射”地反映出整个中国社会阶层压迫的野蛮和残暴。
(四)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写到了人力车夫,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郁达夫在《薄奠》中写人力车夫悲惨的人生境遇,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真切自然,细腻可感,将那种哀怜之情跃然纸上,但与鲁迅的《一件小事》相比,没有严肃的自我剖析,对人力车夫的同情之感无情地暴露出来,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所表现出来的是对旧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非常熟悉,他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事和心事,就连他们的职业特点,也一清二楚。老舍所观察的不仅是车夫的一点点浮在衣冠上的、表现在言语与姿态上的那些小事情了,而是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车夫的外表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依据,可以调动口语,给平易的文章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味儿。
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中写道:“《骆驼祥子》不只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很有代表性地表现出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他的创作中曾经相当长期地存在着的弱点对于这些成就和贡献的限制。”
《骆驼祥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通常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这个人力车夫的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然而如果更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部小说还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实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引自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社会现实对于祥子的压迫,当时军阀混战的社会背景下,祥子的一切遭遇,包括幸运的和不幸的,似乎都带有极大地偶然性:被军阀大兵抓去是偶然的,拉回来的三四匹骆驼就更加偶然;被孙侦探敲诈是“赶在了点上”偶然“碰”上的,和虎妞的结合与虎妞的惨死同样带有偶然的色彩。这一连串的偶然遭遇给我们的直觉感受是:身强力壮而又一无牵挂的祥子原来对自己的命运根本无能为力,只要有一点打击落到他身上,他便像根脆弱草棍那么容易被折断,而可怕的是这样的或大或小的打击力量随时随地都隐伏在他的四周,或者以“偶然”的形式落到他的头上,小说一连串“偶然”的事件所揭示的,是那个社会的必然的残酷法则。
出于对祥子积极向上奋斗精神的认同,出于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老舍在进行犀利的社会批判的同时,对祥子生命意志方面的缺点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因而对祥子的“要强有什么用”的沉痛叹息理解有余,批判不够,只注重去抚摸其中生命无奈的伤痛,而不忍去发掘其中的人格缺陷,他只对祥子堕落的社会原因表示满腔的愤怒,而不忍对祥子堕落过程的心理进行严酷的拷问。他深深地“哀其不幸”,而轻轻地“怒其不争”。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篇作品的细致阅读分析,不难看出,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者,老舍溢于言表的人道温情使得他与鲁迅这样冷峻的人性批判者区别开来,同样也使得他与郁达夫这样主观的内心抒情形式区别开来,从而显出自己的特色。在这特色之中,展现自己的拳拳爱心,也表现理性批判力量对慈爱之心的退让,以及退让后不甘愿的曲折宣泄。
但老舍作为一名杰出的小说家,在可贵的现代人道主义立场之外,从来就未曾放弃思想启蒙的责任。这不仅体现在他对祥子个人主义思想的复杂态度上,更体现在他对群体与个人辩证关系的思考上。对群体与个人关系的深刻把握,使得老舍在思想深度上远远高于一般的人道主义者,高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老舍站在人性刻画和道德审视的主题上,塑造了“骆驼祥子”这样一个典型的人力车夫的形象,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孟广来论著集——老舍研究》孟丹
文化艺术出版社 《老舍与二十世纪》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读《骆驼祥子》有感
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读《骆驼祥子》有感
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
这所有的词融合在一起就是就是两个字——祥子。骆驼祥子。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要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终于,祥子得到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但“天有不测风云”,车刚拉了没几天,就被宪兵给抢了去,他恨世上的一切,凭什么把人欺侮到这个地步,他不甘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失去,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地振作起来,再度奋斗——他买到了车——但这却是以虎妞成就畸形婚姻为代价的。-
好景不长,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卖了车,终于穷途潦倒,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像用橡皮擦笔痕般,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他没有办法承受打击,终还是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社会给打败了,被社会给腐化了。他没有了理想,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干劲。他没有力量从那个极度黑暗的环境中站起来,而是永永远远地跌下去了,与那个坠落的环境同化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他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了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逐渐消失在这座城门洞里,不带走什么,只留下一个悲哀的故事……-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
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的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其实,在祥子身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当学习祥子的那种“吃得苦中苦”的精神,虽然未必“方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奋斗过了,便能问心无愧。-
第三篇:骆驼祥子 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骆驼祥子的正义,他的诚实,他的厚道,使他阴阳差错的认识到了很多人,有从朋友到夫妻的虎妞,有骗钱的警官,还有乐于助人的••••••
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他所生活的时代,迫使他屈服于世俗的淫威之下。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没有人是不该存在的,也没有人是上天特别眷顾的。
既然你来了,你就有权利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使你只有一件破旧的衬衫遮羞,你也可以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样,尽情吮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生的喜悦;即使你目不识丁,你也可以和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一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问心无愧地接收光明给予的慷慨礼物;即使你的身体有缺陷,你也可以和舞蹈跳得最好、歌曲唱得最甜的艺术家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秀出另一番风味,感受被鲜花的芬芳环绕的陶醉,接受在节目结束后仍源源不绝的掌声与欢呼声。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所以,我们应像夏花般绚烂地盛放,给自己一个无悔的季节!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敬佩他那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只可惜最终他没有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最终还是被打败成为了社会的累赘。对于这个社会,我感到悲哀,感到痛苦,感到耻辱。祥子在社会的影响下经过三起三落成为垃圾。这个社会,在排除垃圾,却又在大量制造垃圾,这个社会又有什么本事?我只能说:这个社会是一个腐败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社会。而那些促使社会腐败的人,却压迫着那些勤劳的人,那些努力的人,那些坚持不懈的人。这就是这个社会的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这本书的讽刺性很强。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使人们经受生活中过重的压力,让人不得喘气,不得翻身。而我确认为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问题。虽然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如果祥子最终战胜了自我,就算他的生活不是他理想的那样,有自己的车拉,但至少能让自己安心生活,有一点收入,不去偷,不去抢,能保持自己原来有理想、有目标的心态,不成为社会的垃圾。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读罢这本书,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人渣,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