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_地理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3 09:4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_地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_地理论文》。

第一篇: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_地理论文

提 要 通过对西单村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途径和效益的综合分析,得出西单村是我国目前农村景观生态建设的一个突出典型,它的成功不仅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反映了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工程原理合理组合的巨大作用,并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很有价值的指导。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生态工程;山东省西单村;效益分析中图分类号 S1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037(2001)01-0054-05

景观生态学是近期生态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它主要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和管理问题[1]。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2],尤其突出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3]。但是,景观生态学或多或少地只研究生物与已存在于景观中的某一元素(如斑块、廊道等)之间的关系,或记载已存在的景观元素和格局[4],或以农村庭院[5]或家庭田园[6]为研究重点,缺少对农村景观的系统的、整体化的认识,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马世骏[7]倡导的生态工程理论,为从系统整体角度进行农村景观生态工程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利用生态工程的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原理,对包括农村庭院、村舍和村庄周围环境进行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不仅考虑了小尺度、小规模景观建设的特点,而且也考虑了农村生态系统整体层次上景观建设的特点。是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农村生态建设实践中的一个有益尝试,对于促进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的合理融合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这种成功典型在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中还比较少见,本文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对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程序,及建设后的综合效益进行了研究。1 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基地情况

西单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胶济铁路以北的山前洪冲积平原上。全村有 300 多户 ,1099 口人。土地面积 179.3hm2, 耕地 135hm2, 其中粮食作物和蔬菜共计 81.7hm2, 林果地 53hm2, 人均耕地 0.077hm2。1985 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 90 元,农村经济环境十分恶劣。居住零乱,街不成街,道不成道,庭院缺乏合理规划。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秸秆随处堆放,畜禽粪便到处现。加上村东的一条旧河道,因年久失修,夏天蚊蝇大量滋生,农村生态环境也十分恶劣。2 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内容

西单村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庭院生态、街道美化、河道治理、环村林带 4 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一体的工程,分述如下。2.1 庭院生态工程

西单村的庭院建设生态工程于 1983 年开始规划实施。根据规划,每个农户庭院占地面积为 25×16m2,其中可利用面积 272.6m2。庭院内部部分面积栽种蔬菜,正门到大门的走廊栽种两排葡萄。厕所一般用隔层隔成上下两层,上面养鸡,鸡粪作为下面猪的饲料。庭院前面是一个 16×4m2 的藕池,藕池与厕所相连,每天猪排出的粪便冲入藕池作为肥料。院墙外四周分别种植葡萄、丝瓜和云豆等藤本植物。此设计保证了从地面到空中,从庭院到四周,从资源利用到经济产出和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多季节综合效益的获得,实现了庭院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图 1)。图 1 庭院生态良性循环 Fig.1 Benign cycling in courtyard ecology2.2 街道美化与沼气建设工程

为切实改变村容村貌,西单村 1989 年建起了一座以家畜粪便为原料、容积为 2200m3 的沼气发酵罐。沼气发酵的原料是奶牛、养猪场和养鸡场的粪便,饲养奶牛的饲料是青贮的玉米秸秆。沼气发酵后的残渣又成为培育农田的良好的肥源,从而实现了由种植到养殖、由环境改造到农村能源建设的良性循环(图 2)。图 2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种养良性循环 Fig.2 Benign cycling between cropping and animal breeding in rural landscape ecosystem2.3 河道治理工程

针对老河道存在的问题,为了既有利于村庄环境的改造,为村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又有利于保证在旱季农田灌溉、涝季排水,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西单村于 1990 年开工建成了一条长 1250m、宽 30m 的环村河。并将村前的 3hm2 旧河道开发成人工水上公园,水中养鱼,水面可以划船,岸边可钓鱼。同时利用挖环村河的土在村后建起了一座面积为 1hm2 的假山,供村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图 3)。图 3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河道整治与综合利用 Fig.3 Channel regulation and integrated utilization in rural landscape ecosystem2.4 环村林建设工程

为了改善农田小气候,并适应市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景观生态工程建设,该村于 1992 年在村四周种上了宽 40m、面积为 667hm2 的苹果园。

这样,西单村就形成了一个以外围经济林为屏障,中间农田为生产主体,近村环村河为缓冲带,村后假山为点缀,庭院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该工程体现了由外及里,多种成分、多景观组合,资源综合利用、系统良性发展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特色,为此项工程获得稳定持续的综合效益打下了基础。3 效益分析

西单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良好效益主要从 4 个方面进行反映,即资源利用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述如下:3.1 资源利用效益分析3.1.1 庭院生态位资源的利用情况

从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上看,西单村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使庭院的生态位利用更加充实,空间、时间利用更加充分,食物链结构也更加完整。调查表明,景观建设水平高的庭院,其土地、空间和时间利用率分别比一般庭院高 102.98%、66.7% 和 88.9%。说明庭院景观建设在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表 1 是西单村庭院生态位资源利用情况,根据西单村和周围村庭院建设的现状,将庭院景观建设划分为 3 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即环境美化型(以单继政庭院为代表)、经济效益型(以朱相荣庭院为代表)、方便实用型(以李爱文庭院为代表)进行研究(下同),可以看出,环境美化型庭院的利用率最高,其对庭院土地的利用率为 59.77%,对空间的利用率为 80%,对时间的利用率为 66.7%;方便实用型庭院利用率最低,其对庭院土地的利用率只有 15.36%,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只有 33.3%。环境美化型庭院对庭院生态位资源的利用率分别是经济效益型和方便实用型庭院的 1.46 倍和 2.19 倍,说明环境美化型庭院对庭院生态位资源的利用最充分,利用也最合理,利用效率也最高。表 1 庭院生态位资源利用率对比分析 Table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co-niche resources using rate in courtyard户名可利用面积(m2)实际利用面积(m2)土地利用率(%)空间利用率(%)时间利用率(%)平均(%)单继政44026359.778066.773朱相荣25610039.0633.366.750李爱文3255015.3633.333.333.3注:空间利用率按组分所占面积计算,时间利用率按组分生育期占总生育期比例计算。3.1.2 西单村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情况

根据研究,西单村利用一座 7200m3 的青贮池,每年基本可以消化掉本村产出的全部玉米秸秆,另外,该村每年还要另从外村购进玉米秸秆 150万kg,其青贮的秸秆才能满足本村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全村 300 头奶牛、5000 头生猪和 1 万只鸡每天产出的约 7500kg 粪便,全部进入容积为 2200m3 的沼气罐[8]。经过发酵后,沼气罐每天又有约 1万kg 的沼渣输出进入农田,单位面积农田平均年可施入沼渣约 2.6万kg/hm2,实现了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粪便经过发酵后,每天平均可以产出沼气 295.98m3,单位容积产气率为 0.1345,相当于户均节能折标准煤 1.6t。基本可以满足全村 8~10 个月生活用能的需要,又克服了户用小型沼气池出料难,利用率时间短、利用率低的问题。大型沼气罐和小型沼气池运转状况的对比分析见表 2。表 2 两种沼气系统运转情况对比分析 Table 2 Operational analysis between two biogas systems地点总容积(m3)户均容积(m3/户)年产气量(m3/a)日均产气量(m3/d)单位容积产气率(m3/m3)户均节能(标准煤 t/户)西单村22007.46109273295.980.13451.6朱东村9909440001.110.12341

同时,沼气工程的建设既使农村能源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表 3),节约了能源;又改善了农村的肥源结构,增加了肥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表 3 西单村能源结构变化情况 Table 3 Changes of energy structure in Xishan village年份煤(t)沼气(m3)液化气(罐)秸秆(万/kg)户均节能(标准煤 t/户)19894270855108.***29501.63.2 生态效益分析

根据我们 1993 年 6 月 1 日至 6 月 6 日对西单村和邻村朱东村庭院温度和湿度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表 4),实施景观生态工程后,农村庭院的基本环境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从夏季庭院温度来看,无论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好的西单村,其庭院温度都比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一般的朱东村低,日平均气温低 1.35℃,其中以中午最为明显,低 2.95℃。相反,西单村庭院大气的相对湿度却普遍高于朱东村,日平均高 4.01%,其中晚 18 时最高,为 4  67%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以武汉为例)

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这在以前提出的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生态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的成功召开以及中国梦的顺利推行,说明当今的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就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不能再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要谨慎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发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反过来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最后受害的还是人类。根据长江日报通讯报道,2013年1月12日,雾霾锁武汉,城区许多地方全天都是灰蒙蒙的。在环保部公布的报告中,武汉空气污染指数排位全国第10。12日上午9时许,汉口江滩能见度不足10米。浓浓的大雾加剧了霾的浓度。环境监测报告,武汉已连续3天空气污染程度达到最高等级的严重污染。从4日起,受持续多云少风无雨天气的影响,武汉空气污染指数持续走高,从52飙升至359。其中,10日污染指数为359,11日为326,均属于严重污染等级,在空气质量新国标中位列污染最重级别。12日20时,武汉9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中,吴家山污染指数为431(最近24小时污染指数)、汉口花桥

423、青山钢花388、汉口江滩341、汉阳月湖359、武昌紫阳站

326、东湖梨园278、东湖高新264、沌口新区251。最低的污染指数都超过重度污染。而首要污染物则全部是PM2.5。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4.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我们可以看到。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还是空气受到污染导致自然环境的失衡。这些被污染的气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人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这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十八大报告中增加了生态建设这一内容,就说明了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为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健康,为了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从国家角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相关制度和宏观调配政策必不可少。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得五种建设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可以把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新型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制定并实行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督体系,用严格的制度从上至下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从上到下严格遵守相关法纪,明确目标和责任,同时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分子。

第三,积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保护自然,那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除了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除了国家的政策和号召,我们还应该从自身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增强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现代化的社会,电视网络都报道了很多商家使用地沟油,过期肉等产品,我们常常听到人们评价那些商家没有道德,没良心。这些不良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每个人都有高素质和公德心,那么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层出不穷了。我们的社会也会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和谐。

第二,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不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有生态意识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塑料袋。

在我国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之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就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为生态平衡呐喊,响应党的号召,贯彻落实十八大的精神,增强生态文明的意识,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简单想法——以杭州市龙井村为例(最终版)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简单想法 ——以杭州市龙井村为例

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建设 , 以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 合理规划村庄建设和产业布局 , 促进新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农村环境是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的大事 ,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 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 , 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极大障碍。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环境友好 和谐发展

一、调查背景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保障。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其中环境问题首当其冲。因为农村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依托。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根本保证。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区的建设与更新在全国各地快速进行着。一般出于景区保护的目的,景区内的居民往往需要搬出景区实行集中建设,以扩大风景区的环境容量,达到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目的。但是这种景区更新的方式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造成景区本身浓郁地域文化的丧失,让游客失去了了解居民原生生活状态的机会,从而不能全面地挖掘风景区的旅游潜质,对于旅游品质的提高和旅游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 以,如何让风景区村落在保持自身活力和特色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旅游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西湖龙井村的整治更新紧紧抓住了休闲的理念,通过挖掘村落的休闲元素与旅游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发展的需要。休闲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对于探讨景区以及景区村落的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龙井村的发展更新

(一)龙井村的环境特色

1: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品质

龙井村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是西湖龙井茶的原产地,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而且村内保存了大量的传统民居,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整个村落呈“丫’字形分布,四周青山环绕,茶园成拢,环境非常优美。2: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龙井村作为一个山地自然村落,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相互融合。建筑依山而建,溪水穿村而过,小桥穿插其中,具有浓郁的自然山水村落风情。村内小道沿山而上,曲折蜿蜒,与建筑空间互相渗透,空间关系变化十分丰富。3:浓郁的茶乡风情

龙井茶是我国的名茶之一,位居中国十大绿茶之首。龙井村是杭州著名的龙井茶产地之一,拥有近千亩的高山茶园。茶叶的采摘、加工和品尝,无不折射出了龙井村丰富的茶文化。茶农世世代代形成的茶乡风情,是龙井村作为一个茶文化村的特色之一。

(二)龙井村的更新

龙井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茶乡风情使其成为当地城市人假日休闲的好地方,他们经常前来爬山、品茶、吃农家饭,体验乡村生活。村民们通过自产自销茶叶和开设茶馆来获得经济收益,但是由于缺乏相应机制的管束,村民之间展开了对公共资源的无序争夺和使用,给这个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就相当薄弱的自然村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污水随处排放,车辆随处停放,垃圾遍地;由于缺乏规划,建筑风格也呈现杂乱无章的局面,各种欧式建筑遍地开花,违章建筑乱搭乱建,给这个原本乡土氛围浓郁的自然村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对龙井村进行整治更新显得十分必要。1:休闲硬环境的更新(1)基础设施的完善

休闲功能的体现首先要保证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以道路为例,它起到组织休闲空间的作用,同时本身又是休闲空间的作用组成部分。在基础设施方面,整治更新工程将龙井村的水网纳入了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中,使人居用水质量得到了保证。对产生的污水、废水,有条件的纳入城市污水管网,不具备条件的就地处理达标后排人溪涧。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外运处理。各类管线尽可能做入地处理,不能入地的以植物遮挡。完成了人行道、停车场等石板铺装11000 m2,新铺沥青路1.5 km,新建石坎4300 m3,新建桥梁29座,新建滚水坝22座。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改善了龙井村的生活环境,为其休闲功能的体现提供了基本保障。

(2)建筑立面的整饬

杂乱的建筑立面容易让游客产生糟糕的第一印象,破坏休闲度假的美好心情。村落的整体形象反映了村落的地域文化,龙井村作为西湖山地自然村落,恢复其自然村落的山居风貌显得十分重要。在龙井村的整治更新中,通过对建筑风格的统一、建筑色彩的统一,营造出了清新雅致的品茶氛围。对于特色老房子进行保护并加以修缮,还其本来面貌,以体现村落的历史文化。民居立面整饬的主要措施有:山墙加坡檐;f-j窗换成木窗木门或传统花式门 窗;屋顶改成悬山,屋面改成小青瓦;外墙面以白色为基调,西洋式栏杆换成中式木栏杆等。在整治中总共完成农居立面整治145户,共计建筑面积20336 m2;完成了龙井村委、龙井御茶室、龙井菜馆、龙井水厂等集体公房的立面整治。整治后的龙井村面貌焕然一新,体现出了山居人家浓郁的乡土氛围。(3)空间形态的整合

龙井村的整治更新对散乱的休闲空间进行了组织,通过将各个要素的重整从而构建出了全新的空间环境。在自然山景方面,通过对山水环境的梳理、周边环境的整治以及特色植物景观的塑造,拓展了游赏空间,同时也显现出了山林野趣。在建筑空间方面,拆除了覆盖在溪流上的水泥混凝土盖板、路面,以简朴的石板桥沟通两岸交通,从而再现了龙井一带“溯流而上,择水而居”的闲适生活意境。整治更新工程恢复了龙井村龙眼、小龙井、龙井村御茶室、十里锒铛、凤簧岭等新景点,新建石牌坊和木牌坊各1座。休闲空间首先是物质空间,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空间环境可以吸引不同的游客,从而提升了休闲旅游的品质。2休闲软环境的更新(1)茶文化的挖掘

龙井村作为龙井茶的原产地之一,承载着龙井茶的演化史。茶文化是龙井村休闲旅游的灵魂所在,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旅游的发展,未来龙井村的发展更强调了茶文化的挖掘、营销和普及,通过记录与茶文化有关的“历史碎片”,挖掘茶文化的旅游产品,从而更好地体现龙井村的茶文化特色。在休闲理念的引领下,鼓励茶农开设农家特色旅馆,提供特色茶膳,并利用现有资源开设部分茶吧、农家茶楼、茶艺表演活动,从而更好地繁荣夜间旅游市场,吸引过夜游客停留,以体现龙井村休闲旅游的全时性。(2)舒适心理环境的营造

对于游客来说,龙井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舒适与否决定了游客心理的舒适程度。龙井村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品质,所以在自然环境层面可以给游客带来舒适的休闲体验。在人工环境层面,通过对龙井村松散、自在的环境的整合与组织,使建筑与环境共同构成具有显著特性的统一整体,让游客获得了良好的休闲心理环境。在社会环境层面,通过对茶农开设茶楼茶馆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对其保持朴实茶乡风情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保证游客拥有舒适的休闲体验,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完成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的工业国的跨越 ,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提升 ,我国正在努力推进城镇化 ,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 ,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中国农村有 3 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1 5 亿亩耕地遭到污染。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我国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大 ,利用率低 ,污染严重。化肥的低利用、高流失率 ,不仅导致农田污染 ,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 ,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同时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 ,地膜施用量大 ,回收率低 ,对环境的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地膜难以降解 ,不仅破坏了土壤的结构 , 造成农作物减产;而且在大风季节里随风飘扬 ,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二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 ,但其 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 ,加上农民的环境意识薄弱 ,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农村生活污染对农民的生活环境及人群健康的威胁与日俱增 ,令人担忧。三是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 ,工业污染给农村环境、农业和农民均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污染形势十分严重。

(二)城市化使农村失去了乡土环境特色

城市化给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带来了很多不可逆的破坏。在新农村建设中 ,很多地区盲目按照城市风格 ,对农民现有住宅进行拆迁、改造 ,对原来分散的村落进行盲目的合并 ,甚至出现了推山、砍树、填塘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 ,使农村失去了乡土环境特色。

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农村环境管理体系薄弱。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及其长久陋习的影响 , 加之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随意处置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非常普遍难以适应农村环境形势变化的需要。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 导致污染治理不力。由于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导致了在环保领域也是如此 , 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 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 , 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 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 如排污费返还使用 ,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贷款贴息等。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 , 连应付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够 , 更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

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不和谐 , 矛盾越来越突出。许多地方只注重经济建设 ,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 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 ,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当前 ,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 主要体现在 : 生态环境退化与自然资源短缺导致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 粗放型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 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与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矛盾 , 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矛盾。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措施

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及基础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 , 我国将全面进入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 , 在环境保护上消除城乡差距、保障基本的环境公平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 , 要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和城市环保同等重要的地位 , 纳入全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 , 并作为实施的重点 ,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抓紧制订《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并制订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及农药、化肥使用规程等相关标准、规定。以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 , 推广符合生态要求的施肥和施药技术。

政府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 , 充实农村环保机构的力量 , 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 , 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对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力度 , 制止城市、工矿企业向农村排放 “三废”。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入制度。

以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 , 达到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和谐。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相关产业发展 , 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 , 以科 学技术为支撑 ,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良性循环。应用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产业间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的高效、清洁生产 , 延长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产业链 , 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 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在广大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可以有效缓解生活用能 , 改善农村生产状况 , 防止环境污染 , 保持村容整洁。建立集约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 , 可以既实现对已有污染物的综合利用 , 也避免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

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 ,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措施 , 也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应充分认识生态农业的公益性 , 在税收、银行贷款和产品标识等方面制定更优惠的专项扶持政策 , 以降低生态农业改造过程中的生产成本 , 提高生态农业产品的经济效益。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 促使农业产业化 , 使现代农业与生态型农业有机结合 , 达到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体系与农业经济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合理规划村镇建设和产业布局 , 严防新农村建设导致新一轮的生态破坏。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专门编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把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 统筹考虑农村的村镇布局 , 发展中心镇、中心村 , 萎缩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村 , 统筹考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 , 按照资源有效配置的理念 , 将交通、教育、医疗、环保等优先配置中心镇、中心村 , 要将环保基础设施和饮用水源建设等作为重要内容;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 , 按照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理念 , 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区、规模养殖小区和保护小区 , 为各业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 是在新农村建设中 , 一些地方忽略生态环境保护 , 存在着“一刀切” 的错误倾向 , 把绿树掩映、小桥流水的农村建成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居民点 , 使农村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优势。这种倾向必须防止和克服 , 绝不能让一些地方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 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 , 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

六、结语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Z〕.77.20076-4.[3]池静,崔凤军;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6(07)[4]孙啸野“休闲城市”理念下杭州城市空间环境问题及其理论思考[学位论文] 2006 [5]李包相,沈济黄;城市近郊休闲空间整合的新理念--杭州“十里梅坞”休闲空间规划实践[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6(03)[6]国家统计局.《2006 中国统计年鉴》

[7]苏杨; 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J〕.红旗 , 2006 ,(10): 16~18.[8]苏杨,马宙宙; 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06 ,(2): 12~18.[9]陈国锋,张祝平;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丽水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第四篇:以辽宁省为例分析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论文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财政要大力发挥对合作社组织的扶持和导向作用,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要积极发挥政策效应,破解新时期农村合作组织遇到的发展难题,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1.财政政策介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理论依据

1.1农村合作组织是为农民服务的非营利组织。

从《合作社法》规定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归属于非营利机构,与其他经营性组织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合作组织是所有者和受益者统一的组织,比其他营利性机构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所有者和受益者是统一的。其次,合作社具有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属性,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合作社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对外是一个营利性的组织,而对内则主要是全体社员服务,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社会和经济地位为首要出发点,具有非营利性。再次,从治理结构上看,合作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1.2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农村准公共产品

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现的背景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为了弥补政府、市场在提供农村准公共产品方面的失灵和空白而产生的,它所提供的产品是合作组织成员所必需的,属于有益的农村准公共产品。农村合作组织有利于化解单个农户所面对的外部性,弥补市场失灵,纠正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帮助其成员大大降低农资产品购买价格、可以有效降低农户的市场交易费用和市场风险;还可有效地抵御各种对农民利益的不合理侵犯,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等。面对各种市场失灵,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为农民提供服务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极大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求。

1.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及的是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难以抵御各种风险,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相对风散,无法进行规模经营,农业生产难以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分散农户作为弱势群体,因为规模小、实力差,效率低,导致市场竞争力差、销售渠道不畅,增收困难。而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弱势群体的白助联合组织,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2.新时期辽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分析

2.1辽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经济实力薄弱。

从整体上看,辽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力薄弱问题较突出。从资产规模来看,合作社普遍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入股农民基本上是低收入群体,入股资金很少,加上有的合作社运营时问短,没有经营经验,盈利能力较差,导致很多农村专业合作社根本就没有资金积累。此外,在这些合作社中还存在一些合作社就是为了套取财政扶持资金而设立的,这些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较薄弱问题更加突出。此外,由于合作社经济实力薄弱,普遍服务层次水平低。目前,辽宁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服务层次只停留在生产环节的联合或销售环节的简单合作,而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资金互助等环节的专业合作社很少。

2.2辽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综合竞争力不强。

辽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综合竞争力不强。一是,市场化程度低导致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实力不足。由于辽宁大部分农村合作社市场化程度低、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水平欠缺,导致合作社所依托的产业不明确或者现有的产业并未得到优化,合作社带动产业发作实力明显不足。二是,品牌意识淡薄,难以提高影响力。辽宁合作社组织大都是农民白手起家,白发组织来的,农民出资额很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合作社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产品上的地方性、技术上的趋同性及市场运作的不规范性,难以形成特色优势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强。

2.3辽宁农村合作组织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

首先,辽宁大部分专业合作社都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50%以上的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要靠农民入股的原始资金,加上农民退股自由,导致合作社经常面临经营困境。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尤其是信用等级低,资金实力弱,缺乏可抵押资产,又很难获得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贷款。所以融资难、资金困境是我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其次,政府的财政支持不足、支持力度较小也是辽宁合作社面临的资金困境的一个因素。省财政、中央财政投入了绝大部分的资金,而大部分市县财政投入不足,有些市县根本没有投入。同时,在资金支持补贴方面的支持主要是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不够大,同时,对于经营性资金的支持力度较小。

2.4辽宁农村合作组织资金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是,产权制度不明晰。多数合作社组织集财权、物权、事权于一身,合作社资金一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理财气氛,没有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二是,盈余分配制度不健全。在利益分配上,我省很多合作社存在收益分配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和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的不合理,有的合作社返还比例较小,甚至都没有达到《合作社法》规定的比例,还存在一些合作社没有建立相应的收益分配制度,对社员不进行利润返回,从而违犯了办社宗旨和相关法规。三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有很多合作社负责人根本没有财务管理概念,没有严格按照《合作社法》要求,进行单独财务会计核算。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都没有进行单独核算。

3.新时期支持辽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3.1加大对合作组织财政专项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做大作强。

首先,必须明确省以下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专项投入力度。明确省以下各级财政财政资金的专项支出责任,要求财政必须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发展基金或者风险基金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接财政支持,特别是市县财政要对扶持资金在年初预算中做出安排。其次,财政资金要突出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具有产业基础、辐射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过去分散使用的办法,变为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强势发展、跨区域的合作社;对那些规模较小,没有产业基础合作社财政不予支持,特别是对那些单纯为套取财政资金而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和没有长期打算的和长远发展后劲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财政坚决不予支持。此外,财政资金要突出支持具有品牌优势发展和服务层次较高的合作社。

3.2优化财政资金支出方式,构建财政资金综合作用机制。

优化财政资金支出方式,构建财政资金综合作用机制,就是要在原有财政资金直接专项扶持基础上,充分使用财政政策的财政补贴、财政贴息、财政担保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财政补贴政策较为灵活,直接补贴给农村合作组织,有利于激发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与动力性。财政贴息是政府提供的一种隐性补贴方式,财政补贴一般用于新成立的农村合作组织的扶持。财政担保是政府要设立担保机构,为合作社提供贷款信用担保,主要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政府信用担保。以奖代补,是财政鼓励合作社向更加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一种资金扶持方式,主要对合作社注册绿色食品商标、品牌认证、评比中评为先进的农业合作社给予资金奖励。

3.3扩大财政扶持农村合作组织的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

对于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单靠财政资金是十分有限的,还需要通过财政扶持的引导,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加强社会融资,拓宽财政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渠道。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域外资金和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投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我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展,提升对我省合作社组织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水平。同时,探索“合作社+农户+信贷”的信贷模式和担保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3.4加强对合作组织的财政资金的监管,健全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一是,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合作社收益分配机制。强化合作社内部的财务管理首要就是加强合作社全体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普及财务会计知识,推动合作社财务公开,为全体社员建立完整的个人账户。同时,在会计核算方面,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律规定,按照其经营范围,设计和制定适用合作社的具体核算办法,提高合作社财务人员的要求,聘请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健全合作社收益分配机制就要严格按照《合作社法》中有关收益分配的规定,合理确定盈余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的比例。三者收益各白占的比重,由合作社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决定。合作社初创阶段,要强化股金的分红比例;合作社发展阶段,要强调利润返还。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

第五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以吕家庄村为例(上).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以吕家庄村为例(上)

摘 要:基于两次深入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吕家庄村的实地调查,文章介绍了该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并通过相关思考论证了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农村发展模式的优势与内在动力,认为该村以集体经济为核心,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济、社会、环境都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其成功经验对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吕家庄,集体经济,实证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农业经营规模太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农业的基础薄弱,生产环境恶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业基本上处于生产初级产品阶段等(李文华,2003)。近几年来,许多农村难以抵挡市场的冲击,农民收入又出现下降的现象。但是,一些以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为主的村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稳步前进,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吕家庄就是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村庄,多年来,该村在老支书高能权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一、吕家庄村概况

吕家庄村位于河北省晋州市东12公里处,西距省会石家庄60公里,北邻307国道,南临石德铁路,东与辛集市接壤,隶属晋州市马于镇。全村共 1560户,5540人,拥有429.33公顷耕地,46.67余公顷果园。村集体下设十个农业生产队,一个果林队,一个农机站,并拥有十个村办集体企业。

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及村民的自愿选择,该村以集体所有制为核心,形成了“四统”、“两促”、“一发展”的管理模式。

“四统”即在农业生产中村里实行统一管理使用土地,统一农业生产规划,统一耕种收打,统一购置生产资料:“二促”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一发展”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该村仍保留着大队和生产队两级核算体制,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吕家庄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吕家庄村领导一班人充分认识到了农业在全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

1.粮食作物。吕家庄的小麦与周围其他村落所种植的小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外销优质良种小麦为一大特色,即吕家庄大多数的小麦不是作为普通粮食而是作为种子粮。目前所种植的品种有石家庄8号、石家庄9号、石家庄987号和石家庄5385号优质良种小麦,种植面积达213.33余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2%,每年为国家调拨种子达130万斤。

除小麦以外,玉米和大豆也有相当面积的种植(如下表)。由于大豆的市场价格较高,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所以该村近两年来大豆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已经突破了约186.67公顷,其种植面积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于集体实力强,村中地块面积大,便于机械化操作,所以该村所有粮食作物的耕、种、收都采用了机械化。村集体有5台联合收割机,9辆载重汽车,可对所有粮食作物统一进行机械化作业。全村的小麦收割只须劳力16人在4天内就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了劳动力。村集体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调整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能动地进行农业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

2.蔬菜。吕家庄村现有66.67余公顷菜地,主要种植芸豆角、西红柿、黄瓜、菜花、韭菜、芫荽等。吕家庄村委规定,为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村民可有偿使用集体土地进行蔬菜种植,由村集体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统一耕地,免收水电费。村民除每年上缴村集体 26.67元/公顷的一次性费用之外,所有收入归村民个人所有。通常情况下,菜农每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个别菜农可收入2万元。

3.养殖业。吕家庄村有一个养殖小区,共 36户,占地6.53公顷,主要饲养牛、猪、羊、鸡、狐狸等。在引导畜牧养殖业发展上,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养殖小区的建设,提供场地、技术、兽药。与蔬菜种植户一样,养殖户除每年上缴 26.67元/公顷的土地使用费外,其余的收入也归个人所有,平均一个养殖户年收入可达3—4万元。一些养殖狐狸的农产为村内的裘皮制衣厂直接提供产品原料,经济效益更加可观,年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

4.林果业。吕家庄村的林果以鸭梨、雪梨、葡萄为主。并依托省外贸出口选果库,建立了46.67公顷的套袋鸭梨生产基地,60%的产品远销国外。近年来,又引进日本新品种“三水”鸭梨,这种鸭梨产量高,口感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了保障鸭梨外销时的质量,村集体投资120余万元建立了两个占地近2000m2的水果保鲜库。目前村领导一班人正考虑拓宽销售渠道,以减少流通环节中的利润损耗,进一步提高林果业的经济效益。

(二)工业

与我国现存的经济体制相吻合,吕家庄村的工业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架构。全村的工厂有集体所有制型、中外合资企业型和个体经营企业型,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吕家庄村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工业局面。

1.集体企业。目前,村办企业发展到了10个,骨干企业有造纸毛毯厂、帽料厂等。村支柱企业锦华制帽厂,从小到大,从生产国内产品到出口创汇,现已颇具规模。该厂先后引进了双针机、扣眼机、韩国进口定型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年生产能力在1000万顶,产品全部打人了国际市场,远销美国、希腊、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该厂生产的“娇燕”牌棒球帽被河北省轻工业厅评为优质产品。在制帽厂的带动下,全村70%的农户都进行个体加工,成为远近闻名的制帽专业村,并且带动全镇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帽子出口基地。

村另一支柱企业造纸毛毯厂,年创利润达200余万元。在1987年建厂时,全国仅有4-5家同类企业分布于江苏和上海。吕家庄村果断创办该厂,并抓住机遇,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厂已成为拥有700余万元资产的知名企业,利润十分可观。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该厂不断投入新产品的开发,目前正在推广BUM造纸毛毯和条纹造纸毛毯两种新产品。

集体企业的巨大收益成为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为全村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仅锦华制帽厂就吸收劳动力400余人。2003年,集体企业共创收537万元。

2.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

吕家庄村现有中韩合资帽厂一家,作为吕家庄村唯一的一家外资企业,该厂与锦华制帽厂互学互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已达53家,有面粉厂、新亚皮件厂、圣亚制衣厂、双龙制衣厂、圣龙制衣厂等等。民营企业每年可向村集体上缴180余万元,是集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其中个体服装业是吕家庄村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如圣亚制衣厂的产值可达300万元,吸收劳动力350余人。

三、吕家庄村社会发展情况

(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吕家庄村的政治文明,主要有以下四点。(1)村党委坚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实头脑,形成了讲团结、讲贡献、讲民主、讲纪律的良好风气。(2)坚持各项制度落实,狠抓民主政治建设,定期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村内重大事项经集体研究决定,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3)坚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4)加强廉政建设,完善坚持好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监督作用,节约各项开支。

多年来,吕家庄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社会风气。村内经常举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出了吕家庄村民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也塑造了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为吕家庄村的工农业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事业

吕家庄村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村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蓬勃发展,村集体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高标准的小学和幼儿园,全村适龄儿童入学、入托率达百分之百,并吸收邻近两个村庄的学生到本村就读。吕家庄村小学连年被评为“晋州市示范学校”,现有700余名学生,16个教学班,34名教师全部具有中师以上学历,1名教师已经具有本科学历。拥有两个微机室,连年被评为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三)公益及社会保障事业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吕家庄村不断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该村共投入113万元对所有的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全村路网长度共40千米,路边绿化林带葱绿整齐。为方便群众吃上清洁健康的水,村里打了300多米深的吃水井,修建了两座水塔。为保障企业用电,村集体投入资金68万元建起了一座变电站。此外,村中还兴建了邮电支局、卫星地面接收站,并且建有中国移动通信塔一座。

吕家庄村还建立、健全了多项社会福利事业。例如,村中对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了退休补贴制;村民用水、吃粮也集体补贴,村集体每年支付水费10万元,粮食按补贴10%计算,每年要支付近10万元;各家各户都免费收看有线电视;村卫生所已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

(四)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计划生育是影响干群关系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有很多偷生、瞒报、漏报的现象。然而在吕家庄村,由于制度的健全和经济的保障,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超生现象,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村内无早婚、私婚、计划外生育现象。

下载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_地理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_地理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