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9:1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案(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研究方案(最终版)》。

第一篇:课题研究方案(最终版)

《幼儿园游戏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探索与研究》

教研课题实施方案 孔垄镇幼儿园

一、课题名称:幼儿园游戏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探索与研究

二、研究目的: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题”,在开发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就特别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深获幼儿教师的喜爱。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

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生动性,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自主性发展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学习的工具,是幼儿的第一本书。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指导是一项创新工作,教师如果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成长,就必须随时关注孩子,在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后,去创设更好、更贴近孩子的区域活动和教育内容,并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指导,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必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不是“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教育不应是“灌输”,而是“分享”。每个幼儿按照他自己的“大纲”走下去,成人要做的,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大纲规律,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其成长。本课题的开展将引导教师进一步理解新《纲要》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区域实践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此项课题研究,顺应了我园园本发展的需要,能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三、研究任务:

1.各年龄班区域设置及材料投放的研究。

2.如何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

3.研究幼儿园区域材料投放的形式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区角活动的价值、功能。

四、研究内容:

1.如何通过投放材料使活动区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率。2.研究投放材料的种类、来源。

五、研究思路:

1.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在我们看来,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及活动后的评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然而,在这其中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与丰富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否满足幼儿的种种需求,是否给幼儿带来真正的收获。此外,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它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是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利用的教育途径之一。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投放活动材料,提高区域活动的教育实效性。

2.区域活动——是指教师在尊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前提上,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适合的环境,让幼儿能在此环境下主动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此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指导者和准备者,其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在于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活动时由幼儿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区角活动是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的整合,不仅能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探索、求知、并掌握方法,而且可在满足幼儿善于模仿的特性的同时学会交往。

3.材料投放——材料投放要有计划、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应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六、课题研究措施: 区域活动通俗地说是幼儿活动的小区域空间,它是通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的场所。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而

创设环境和材料提供则是开展的关键之关键。因此,以区域活动为切入点对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鼓励幼儿与材料交互作用,分析总结激发幼儿探究材料的性质、特点,进一步丰富区域活动,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有效使用“环境”的教育课程,为以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提供依据。

1.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阶段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2.在区域活动中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兼顾个别差异,避免一刀切。

3.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丰富且功能多样性。

4.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补充材料。

5.区域活动材料的分类:如将材料分成成品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6.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制作。如通过家长和幼儿收集、教师引导收集、制作。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

八、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09—2014、10):(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课题组成员培训,并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及实践资料进行学习(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4、10——2015、05):

(1)组织教师开展各班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投放情况的调查。(2)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区域活动设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动,做好活动观察记录。

(3)开展一系列区域活动评比活动,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在区域活动设置中的经验。

(4)分析课题进展情况, 举行相关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3.总结汇报(2015、05——2015、07):

(1)教师根据自己在开展区域活动中的经验及反思,及时总结小结,形成理论,并能互相交流讨论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组人员分工:

陈燕敏:负责课题的设计、实施、撰写研究报告。项盼盼:负责课题的实施、协调和资料收集。蔡楠:负责中班组课题的研究实践和定期的总结。袁欢:负责大班组课题研究实践,提供各种档案资料。张倩:负责小班组课题研究实践,提供各种档案资料。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六日

《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

教研课题实施方案 孔垄镇幼儿园

课题“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是我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实践一定能取得非常满意的实验效果,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标、意义及各项实施办法制定如下方案。

一、有关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教室、寝室、活动室等场所的教学设施、用具的布置(如何进行空间布置与材料的提供)及幼儿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的大环境;心理环境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们课题研究仅涉及教室环境与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互动”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学模式,它积极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被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不仅仅是在环境中成长,也是在环境里探索和学习。因此也可将“环境视为幼儿的老师”,互动式的教育环境可让幼儿体会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有利于萌发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研究背景:“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新《纲要》强调给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和自由度的,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在与环境主动积极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将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从现状看却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创设内容上追求精致美观,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单调,缺乏多样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师的设想、愿望出发,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创设与幼儿互动的环境,让幼儿用环境记录、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环境成为“会说话”的环境,成为幼儿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体现环境的价值。

研究的意义:通过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改变教师观念,不包办代替: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探索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以支持和引导幼儿积极的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感知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目标:

1、改变教师观念,尊重幼儿的兴趣, 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引导教师提供适宜、适度的各类材料;提供足够的、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建构创设意识的内容、途径、指导策略,利用环境来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积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幼儿互动环境。以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萌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吸收先进教育经验:在不断地反思教学中提高教师经验总结与分析能力。

内容:

本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

第一、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第二、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

幼儿园文化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

1、指导幼儿欣赏扎染布艺。

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技能、技巧。

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扎染活动。

教室空间环境与幼儿的互动研究内容:

1、在环境创设中,如何引发幼儿主动提出创设的意愿和动机。

2、研究如何在师幼互动地创设环境中培养幼儿主体性、积极参与性为主线,选择与安排相关合理、有趣的内容。

3、研究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发并促进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由课题组人员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与现有教育环境的互动情况。

(2)比较法:通过比较前后测幼儿与教育环境的互动情况,从理论角度分析幼儿如何更好地与之互动,为教育的实践奠定基础。(3)行动研究法: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从而不断探索出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验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教育措施、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组织由园长挂帅、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我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展开关于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现状调查。在研究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改进教育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实验研究的效果,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2013年9月——2013年11月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搜集有关资料,调查幼儿对现有教育环境的反映、认知、写好观察记录及实验方案。

2013年12月——2014年11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阶段,根据前一阶段的观察,从改变教师观念,创设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环境,指导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真正达到环境与幼儿的互动。2014年12月——2015年2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资料、信息、音像等进行综合、归纳、概括、总结;撰写工作报告及实验报告、结题报告,最后出版本课题研究的成果集,制作一套环境创设课例光盘和课题研究过程光盘,举办有关课题成果的展览并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调查幼儿对现有教育环境的反映、认知,写出观察记录;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如何进行创设才能与幼儿互动,掌握了环境创设的要求、内容和方法,写出了实验方案;认真阅读、理解相关的书籍如《幼儿园环境布置的思考》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等,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另外,我园将拨出专用经费,应用到科研课题上来,以保证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关于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调查与分析。

2、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方法与策略。

3、教师在课题中的观察指导个案及成长发展。

4、幼儿成果展示。

5、与课题有关的教养笔记和论文的发表。

6、关于《幼儿园教育环境与幼儿互动的研究》实验报告与工作报告。

7、关于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七、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用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指导课题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重实证、重理性;合理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人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以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3、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实验资料,注意收集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以保证课题研究获得良好的成果。

4、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幼儿园一日活动细节教育》

教研课题实施方案 孔垄镇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已经从宏大关怀转入了细微关注。

1.国外细节教育研究简述 国外教师对细节教育非常重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人罗恩。克拉克,1995年起执教,2001年赢得了年度迪斯尼美国优秀教师奖。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德国一向严谨的教育作风使得德国人产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德国也从二战时的战败国一跃为如今的世界工业强国。日本的宽松教育虽然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了暴力现象,但他们的细节教育却令世人瞩目,从他们在生活中的细微处为人着想(如餐厅的楼梯拐角处上方挂一面小小的凸面镜防止上楼下楼的人相撞)就可看出细节教育在日本的盛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2.国内目前研究情况简述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仅从教学体制、教学大纲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与此同时,更多的、直接的提出了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培养。回归人本,重视人性,发展人能,同样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人文精神直接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在老师具体对待点滴、细微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上,体现在学生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里,体现在对学生的应有尊重上。一个学校,一位教师、一次教学的真正成功,关键在于细节。细节能体现理念、能体现文化、能体现尊重、能体现精神、能体现魅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教育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绝不仅仅是在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承,更多的是教育过程中诸多“细节”的感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也开始深入人心,但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要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特别是幼儿园工作也非易事,其细碎、繁琐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细节教育的重要性。要将《幼儿园工作规程》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落实到操作的每一个层面,更多的体现在细节中。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咨询师汪中求先生曾说:“细节才能造就成功,没有细节也就没有了成功。”而目前,教师们最困惑和最需要的就是对教育中细节的处理。那么,关注教育的细节,抓住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培养幼儿从身边的细节做起,从尊重人、做好自己的事、整理好学习用品等小事做起,使其成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我国,独生子女占多数,幼儿从小就被家人呵护,讲究的是只要大方向对了,小事情犯点错没关系,没做好有人帮着呢,做错了有人顶着呢。这就造就了小事不屑做,大事当然做不好的一代“新人”。其实古人就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平淡的事,鸡毛蒜皮的事,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如果人们忽视了这些细节,那么往往他们就做不成大事。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细节上的失败已让国人交了太多的学费,举国上下的有识之士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细节,关注幼儿的细节教育。目前,国内正掀起关注细节的探讨高潮,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行政领域,作为传承和发展知识技能的教育领域更应该关注教育的细节。

3、提出问题的必要 纵览当今社会,国人确实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等等,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如此,人们仿佛在这些词语中寻求一种处事之道。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矿山上的事故频频发生着;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是屡禁不止。全世界每年因为差一点点而造成数以万计的损失不计其数。这样的局面都不是人们希望发生的,但总是一再发生。在那些可能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从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微之处,关注幼儿所行、所需、所思,激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实现教与学过程中的互动,而不是仅仅把幼儿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当成一群沉默的羔羊。作为教育,是在教幼儿“学做真人”,况且,“知识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在细节上育人显得尤为必要。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要为人终身的人格完善和为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奠定基础,要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幼儿从小就做一个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幼儿走上成功之路。粗心是一种习惯,细心也是一种习惯。汪中求说:“注意细节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我们有必要在幼儿还小的时候,就引导他们注意细节,在细节上精益求精,练好注意细节这门功夫,待幼儿长大了,一定会大大受益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把细节教育作为当前的一个研究课题来抓,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是一件刻不容缓的教育任务。在我们一直呼唤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从自身细节做起,从细微之处关注幼儿心灵,疏导幼儿思想,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从做好每一个细节的习惯中为幼儿储备成功。离开细节,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明白这一点,教育才会从漂浮的空中落到实处。因此,我们提出了幼儿一日活动细节教育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正是从这些实际出发,为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以及交流的平台。通过研究,探索如何引导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关注细节教学方法,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研究问题的可行性

(1)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体验,还可以促进他们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理和自律能力,学会与他人与集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它对于班级保教秩序和幼儿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可见幼儿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一生成长尤为重要。

(2)、细节教育是针对我园幼儿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这些教育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幼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可以说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必经途径。建园以来我园非常重视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有一定的基础。

(3)、幼儿园行为习惯教育的精髓在于细节,而细节教育又是为连接未来做准备。孩子的将来不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取决于现在的养成教育。课改是一个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内容。最好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教育,像春雨悄然而至润物细无声。

二、概念的界定

1.细节与细节教育:细节,是指工作、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本研究中指我园幼儿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细节教育则是针对我园幼儿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

2.细节教育模式:分两部分,一是细节管理模式指幼儿园在一日常规管理过程中,关注幼儿个体状态,把重视细节、将小事做细培养成一种习惯。二是细节教学模式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和幼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决不心存任何侥幸,日积月累、持续不断注意细节,让幼儿形成规律,规律变成自然,规律变成习惯。

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我园小、中、大全体幼儿。

2、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一般采取收集资料、抽样、个别访谈、集体访谈等方法)为主,配合使用调查法、理论法、比较法、文献法等

四、研究的目标: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2、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解决幼儿一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1、从班级管理细节入手,促进保教活动的开展,为幼儿养成终生受益的习惯。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拓宽细节教育的渠道。

3、构建一套符合幼儿园实际的细节教育模式。

六、研究重点

1、教师自身的细节要求。

2、幼儿生活、学习中的细节教育。

七、研究步骤和计划

初步确定周期为3年(2013年9月-2015年9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11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李正军 副组长:陈燕敏 成员:张倩、蔡楠、袁欢

(2)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美国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个细节》等著作。

(3)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7月)

(1)分大班、中班、小班三个阶段按计划分学期实施细节教育的各种设想。

(2)集中抓好细节教育在幼儿一日常规及集中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并适时向全体家长展示。

(3)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成果汇报以及观摩活动。

(4)争取领导同意并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进行教学管理的对比观摩学习活动。

(5)采集研究数据,积累资料,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完成课题研究主体报告和有关细节教育的各种资料、教育故事的征集活动并结集。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故事、案例)集。

九、采取措施

1、强化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树立细节教育观念 都说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在教给幼儿知识、培养幼儿能力之外,还应及早为他们储备成功的源泉。幼儿园的工作是由一个一个细节组成,一句合理的表扬,一次正确的批评,一个表情的暗示,一个眼神的交流,都是细节教育的体现。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成败。因此,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应该加强细节教育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外出参观学习、集体研讨、相互交流等形式,牢固树立细节教育观念,理解和掌握细节教育的内涵。本着“幼儿园工作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的管理理念,规范教职员工高效、优质、文明的行为方式,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把每一项工作力争都做精做细。在细节中体现对儿童的应有尊重,真正把幼儿当人看,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那些可能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实现教与学过程中的互动,让幼儿在细小的点滴中学习,获取进步。

2、建立幼儿园细节教育理念文化识别系统,将幼儿园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形成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包括核心理念、办学理念、管理理念等。

3、细化行为文化识别系统,为细节教育的有效实施做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充分说明了建章立制的重要性。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如《幼儿园章程》、《卫生操作流程、评价标准》、《班级星级评估方案》、《幼儿园一日常规细节要求》、《教师目标量化考核》《家长委员会章程》等)规章制度几十条,并采取严格要求(即严格按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办事,同时在处理问题时,一视同仁,做到对事不对人)、认真细心(即用心投入、细致入微的做好各项工作)、公平、平等(即公平对待每件事情和每一名职工)、脚踏实地,讲求实效的方法。来规范幼儿园教育教学行为。营造有条不紊的工作秩序,使得大家“心中有目标,眼里有方向,手中有标准,做后有评价”。

4、正确理解“常规”合理设计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建立和谐的一日活动程序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体验,还可以促进他们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理和自律能力,学会与他人与集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它对于班级保教秩序和幼儿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1)、高度重视常规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终身发展的深远意义 民间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从三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他长大后的发展情况,从七岁的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到他的终身发展。这话虽然有些夸大其辞,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幼儿期的言行举止对于一生发展的重要影响。而幼儿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的一生成长尤为重要。

(2)、结合实际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注重在活动细节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幼儿园的每个环节都是课程,不管是户外的、集体的、分组的、家园的,只有做到活动环节紧凑、安排到位,才能使整个活动始终吸引每个孩子。充分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做到每个活动环节精细化。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减少幼儿不必要的等待。如:幼儿园每次的进餐活动总有吃得快的幼儿,这些孩子总要等到班里大部分孩子都吃完后才能和大家一起散步,造成这部分孩子的消极等待和在时间上的隐性浪费,针对这种情况各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不求全园统一。在开展一个教学活动前,首先要考虑到这个活动是不是真的符合班内幼儿的发展,有没有必要开展这个活动,开展这个活动,我们需要准备的教具是怎样的,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会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后目标是不是有利于幼儿情感的、技能、知识的提高。只有做到准备充分,才能在任何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心应手。同时还可以开展多姿多彩活动,给幼儿园的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如:每周轮流参与“小小礼仪标兵”活动让孩子们体会成就感。每天轮流承担“小小故事大王”“小小天气预报员”为孩子们搭建锻炼自信心的舞台。亲临社会的实践活动,为孩子们积累生活经验提供好的阵地;每月一评“全勤宝宝”培养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的意识。精心设计小小活动,使幼儿园萌发勃勃生机与活力,让孩子把幼儿园当作了开心生活,快乐成长的另一个家。(3)、根据幼儿常规活动的基本素质要求,提出合适的行为规则要求。一般说来,习惯行为都具有确定的规则要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提出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规则要求,对于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完成,良好的班级活动常规自然水到渠成。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适合幼儿的需要,还是仅仅为了教师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合理的规则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愿意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变他律为自律。

(4)、重视个别常规教育,让幼儿学会反思改正,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活动行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幼儿在常规活动中在某些具体行为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不符合常规要求的问题。如,有的是不讲礼貌,有的是午睡习惯不好,还有的是吃饭挑食„„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解决。a、设计针对性教育活动,使幼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3—6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老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应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有针对的逐个击破。文学作品有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故事背景,是儿童最喜欢又百听(看)不厌的东西。尤其是作品的情节性,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时空的转换,场景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动感和表演性,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所以,在促进幼儿常规养成时,应经常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设计活动,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b、树立榜样,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影响。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会吃饭、有的会学习、有的会游戏、有的爱帮助别人、有的爱劳动„„,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充分利用他们的榜样作用带领其他幼儿尽快地向他们靠拢。

5、营造良好育人的环境文化。

(1)、巧妙创设物质环境,寓一日活动细节教育于幼儿的活动空间。a、外部环境 本着因地制宜、立体开发、多元利用的方针。将有限空间最大化,功能化,让环境成为主题和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本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百科书,把每个角落变成集美化、绿化、育人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空间。让幼儿园环境变成孩子们的童话世界:如更新富有童趣、美观亮丽的园舍色彩;走廊墙壁布满孩子们作品画与色彩画;走廊顶部悬挂让孩子们认知的世界各国的国旗。根据园本课程,打造“民间艺术欣赏创作活动区”、“民间劳作区”、“民间小吃坊”、“传统节日活动区”、“经典诵读长廊”等一系列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趣味性操作性强、满足幼儿学习发展需要的主题活动区域;使之与我园教育特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大量的自制教玩具,废弃的轮胎、饮料瓶,陈旧的报纸、布料在心灵手巧的教师手里变废为宝,使幼儿园成为一个处处有游戏、处处有教育的乐园。b、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是除了班上两位老师之外的“第三位老师”,是一种幼儿喜见而且乐于接受的教育力量,虽然环境不说话,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创设图文并茂的区角环境、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创设隐含规则的教育环境等,都有利于幼儿自觉的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常规。通过环境的暗示,可以以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争执和矛盾。可以减少老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提醒指导,可以将规则意识通过环境的无声语言传递给幼儿,使幼儿在游戏中、操作中自然的了解规则,愿意主动去遵守规则。c、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融细节教育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对于刚刚参与人际交往的小孩子来说,活动常规要求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措施,容易造成孩子的紧张和不安,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幼儿的亲热感和信任感,对于促进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形成规则意识会有很大的益处。教师以自己的仪态、表情、语调给予幼儿亲切感、信任感,让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到温暖、安全,没有紧张和压抑感;对于幼儿的自由操作、交往、提问、表达等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经常以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帮助每个幼儿树立起成功的信心,让他们能从老师那里十分敏锐地感受到一种期待、一种力量;让幼儿在精神上感受到尊重、独立,获得内心的愉快体验和成功体验。不用费力,孩子们很快就在讲讲做做中形成常规。d、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形成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激励环境。幼儿园的孩子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鼓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非常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孩子对同伴的评价非常真实且敏感的,对教师的评价也非常在意。教师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时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问还可让幼儿讨论评价,明确认识,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这样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深化对行为的认识和思考,强化规则意识,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

6、为家长提供温馨细致的服务,实现家园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配合关系重大。作为老师要了解幼儿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进行一致性教育,才能巩固幼儿的规则行为。利用家园联系册、电话、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常规教育的连续性、一致性等,使家长们普遍重视孩子在家中的常规教育。由此可见,在常规教育中,要加强家园联系,只有家园配合一致,才能使幼儿的规则行为不断得以巩固,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及行为习惯。家长满意是幼儿园永远的追求。通过把家长工作做实、做深、做精、做细,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a、利用家园联系册、电话、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常规教育的连续性、一致性等,使家长们普遍重视孩子在家中的常规教育。除继续开展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助教、家访等老传统的服务方式外,不断创新家长服务内容,真正让家长参与到了幼儿园的管理之中,调动起家长支持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让家长切实感受到我们一直在努力,力争为家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如让家长亲自制定每周食谱。b、为家长服务落实到点滴细微之处。每天接送孩子两个时间段,除安排各个班级教师在本班迎接家长外,所有后勤人员,包括园长都要轮流每天走出办公室,在幼儿园大门口迎接幼儿及家长,每逢雨雪天气,更是要全体人员出动,接送孩子。农忙时节延长幼儿在园时间解除家长后顾之忧。c、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提出 “四个一点”:热情一点、宽容一点、主动一点、忍耐一点。让每一个教师都感受到自己岗位的不平凡和教育职业的神圣,让每一个教师的家长工作都能够做到尽职、到位,做到对家长负责、对幼儿负责、对岗位负责,从而有效保证教育教学的稳步提高。

7、打造和谐团队是细节教育制胜的法宝。a、构建更加人性的、以情感管理为主的幼儿园管理体系。把一套行之有效的“硬”制度与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管理过程中把“榜样引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推动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1、从关注工作突出的教职工,全面铺开,扩大到关注每一名教职工,这种由点到面的扩大,让每一个人从多方面亮出了自己的特色,并根据个人的不同风格给予不同的工作肯定,潜质奖、奉献奖、创意奖、爱心奖、组合奖„„将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感人的故事,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力争人人都有奖项,人人都是成功者,这样从多个角度,反映出了制度落实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让教职工在分享感受其他人成功的同时,接受了熏陶,并坚定了主动向制度靠拢的决心,促使他们在和谐快乐的竞争氛围中勤奋工作。b、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教师们的业余生活,对所有病休、住院的教职工和家属进行走访、慰问,在每个老师的生日来临之际,都会收到幼儿园的生日蛋糕及祝福。c、注重教师们的情感培养,一旦发现某个教师的心灵出现波动,便主动与其谈心交流,及时化解他们内心的不快,从思想根源上为教师的成长卸下“包袱”,实现幼儿园刚性与柔性管理的最佳结合。通过真诚地关爱深深感动每位教师,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老师们琢磨事的多,琢磨人的少;赞美话语多,非议声音少;相互关心多,彼此矛盾少,老师们付诸于工作的力量会更足。总之,细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幼儿园工作的诸多层面,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我们坚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精心对待每一件小事,精细完成每一个步骤,就可打造一个精品幼儿园。

《幼儿园生成教育》 教研课题实施方案 孔垄镇幼儿园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叶澜也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育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我校“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信和成功”的办学理念,我校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着力建立新的教育观和课堂教学观:一是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二是体现学科特点;三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四是学习方式的选择,教研模式的构建;五是教师自身的素质的专业化发展;六是实现和谐管理,走向和谐发展。所谓生成,它的定义有:1.养育。2.长成。3.指生物。亦泛指物品。4.指人民。5.自然形成;生就。6.保全性命。7.必定。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维特罗克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即学习这一特殊的建构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在《教师行为艺术》一书中也提到“生成教育资源”,是指存在教育范畴的生成性资源,它是能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熟悉,充分利用之进行教育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生成教育资源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取可用,每一点一滴亦能生动成形。它较之模糊的抽象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接受、影响非常深刻。如:引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时不妨从身边的一点一滴抓起,滴水映日,通过深层的挖掘,来得出形象生动的结论,促进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完善。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生成课堂理念指导下的理论是: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教学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实现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发展。

2、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实现学校科学、民主管理,营建开放互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为实现目标奠定物质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习有关“生成教育”的理论,研究其基本含义、理论基础和及其对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影响。

2、进一步研究“生成教学法”,并在实践中产生崭新的成果。

3、在生成教育的背景下,探讨九年一贯制学校“目标---间接管理”和“分段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4、探讨如何使“生成教学法”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机制,构建“说课—模拟上课—上课—评课—讲文”五环教育研究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师生成功。

5、建构关于生成教育的指标和理论体系。

四、研究方法 采取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实验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使这种先天潜能得以实现,人的成长是在一个安全的心理气氛中先天潜能不断实现的过程;经验是认识的基础,重要的是体验到,当然抽象认识活动,仍是需要的;情感活动左右着人的精神世界,把情感活动看作是心理整体机能、提高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动力。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

(1)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强调合作,注重建构过程中学生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讨论以互动的多元性,教师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者,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作用来实现自我构建。

(二)新课标理念

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从师生关系上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在学习方式上注重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成果 课题实验研究过程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计划开题,确定子课题,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并把相关的资料印发给实验教师进行学习。写出学校课题的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5年9月)在“学习—实践—研究”的原则下,边实施、边改进、边研究、积累收集资料,撰写阶段研究报告、论文或典型个案;或以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教师或学生作品展示研究的阶段成果。

1、定期检查,重视反思。(1)做好课题实施的检查;(2)召开课题交流会,研究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3)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2、设计和实施个案,编写案例集。

3、撰写关于生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4月)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进行结题验收和实验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最终成果

1、进行生成教育案例展示,并请市、区科研专家指导;

2、撰写实验研究典型个案,并编成案例集;

3、撰写关于生成教育研究与实践论文,并编订论文集。

4、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

八、组织形式及课题组人员分工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科研主任负责,有研究能力的科组长和一线教师组成的课题小组。分工情况:

陈燕敏 该课题的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的规划设计和统筹工作及理论研究部分;

蔡楠、袁欢、梅青青老师负责该课题教育教学中“生成教学法”和“五环”教研模式的推进、个案收集与研究和理论研究;

张倩、童慧玲、梅希负老师责该课题教育教学中“目标——间接管理”的个案收集与研究和理论研究。

九、经费及全体条件保障 学校将拿出部分资金支持此项研究

《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

教研课题实施方案 孔垄镇幼儿园

内容提要:幼儿的礼仪是幼儿园园风和幼儿精神风貌的缩影,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对形成良好的园风、教风、学风能起积极的作用,并且礼仪蕴藏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幼儿平凡又普通生活的每时每刻,而且具有具体明了、简明易懂、操之易行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在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通过“探索型主题教学”活动、生活化的礼仪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将礼仪行为养成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寓礼仪教育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游戏活动之中,变理性的说教活动为感性的趣味活动。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礼仪行为得到规范,同伴之间团结友爱、礼让友好、互相合作,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涌现出一批批“讲文明、懂道理、守信誉、善交往”的新苗。在课题实践研究中,家长、老师也对照各自的礼仪行为内容与要求。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示给幼儿面前,身先士卒做幼儿的表率,形成老师、幼儿、家长良好礼仪行为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关键词:儿童 礼仪行为 养成 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礼仪,通俗的解释就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貌及方式,是交往的规范,即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有时甚至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是关系到国格、人格的大事。随着我国WTO的加入,世界“地球村”格局的逐步形成,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共交往的日益密切和频繁,决定了学好礼仪知识,培养礼仪习惯是现代社会 每个人必须培养的获取成功的重要素质。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礼仪教育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例:英国学前教育计划学校委员会(Shools councyl pre-school Education Project)把“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评价学前教育的标准之一;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1990年4月)中也把“人际关系”作为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之一,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离不开礼仪教育。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在社会领域中提出了教育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因此礼仪教育是各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题组组长: 在长期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在具有聪明活泼、知识开阔等优势的同时,也有着独断、霸道、无礼、自私等缺点。学前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非常牢固的,往往影响人的一生而成为个人行为准则的组成部分,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由此可见,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需要,它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幼儿的礼仪是幼儿园园风和幼儿精神风貌的缩影,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对形成良好的园风、教风、学风能起积极的作用。并且,礼仪蕴藏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幼儿平凡又普通生活的每时每刻,而且具有具体明了、简明易懂、操之易行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礼仪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在学前儿童中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是切实可行和极为重要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2-6岁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学前心理揭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礼仪教育只有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科学的梯度序列。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们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养成教育着眼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吸收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探索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部机理。

2、学前课程理论 学前课程理论揭示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有利于研究者处理好课程编制中的各种问题,选择及组织课程要素,使其内容有高度的一致性。

3、《纲要》及浙江省《幼儿园课程》 学前教育着重抓好礼仪启蒙教育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通过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浙江省《幼儿园课程》,可以清楚地罗列出学前儿童的礼仪目标和内容,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梯度序列的完整体系。

(二)实践依据

1、我国从古至今的传统教育中有着丰富的礼仪教育经验,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应当批判性地借鉴那些至今仍适用的历史遗产。

2、我园教师在日常的礼仪教育过程中有不少新的创造,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是本课题着重要加以总结发展的内容,因此,要十分注意发现新观点和新做法,探索新理论和新经验。

三、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1、在总结第一线教师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年级编制“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总目标、实施计划和具体内容”,制订各年龄阶段“幼儿星级礼仪行为标兵”评选条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开展分年级试验性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幼儿园园本礼仪教材 ──“2-6岁学前儿童礼仪教材”,以充实园本课程。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幼儿、家长、教师的礼仪得到显著改观,形成一个人人懂道理、守规则、讲文明的良好精神风貌。

3、礼仪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组成,通过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使其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从而达到“要我做”变“我要做”。

(二)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需要把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支持,相互强化,只有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才能转化为幼儿完整的、系统的学习经验,以达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注重把集体教育活动与生活活动、自由游戏等各种活动中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把幼儿园的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挖掘结合起来;不仅考虑“显性”的教育影响,而且充分考虑幼儿可能获得的“隐性”经验等等。

2、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既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课程的组织上。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在课程的组织上,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化”。

3、缺失优先原则 应把学前儿童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突出出来,并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以保障孩子们基本的学习权和发展权。

4、正面教育,鼓励引导的原则 在对学前儿童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对他们身上所存在的不成熟,不完美甚至不良行为习惯,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循循善诱,热情耐心地加以纠正,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5、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不仅要向学前儿童讲明什么应该做,如何做才对,而且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也要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因为这种成人的示范效应,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阶段

(一)第一阶段研究:

从2013年9月2013年10月止,时间2个月,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4项任务:

1、组织教师学习各种理论,做好笔记。

2、进行广泛调查与摸底。

3、确定发展目标,寻找教材。

4、成立礼仪教育中心指导组。

5、邀请顾问组的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并广泛吸收我省其他地方幼儿园的一些经验。

(二)第二阶段 从2013年10月—2015年9月止,时间2年,全面进行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实践研究阶段 2013年10月──2014年9月(1)创建环境,营造氛围。(2)集体教学,明辨事理。(3)日常渗透,习惯养成。(4)榜样示范,熏陶感染。(5)业务研讨,共同提高。

2、中期检验修正阶段 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1)邀请顾问组专家对课题研究情况加以指导。

(2)组织教师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讨论,检验与修改教材草稿。

3、再实践阶段 2014年12月—2015年6月

修改后的教材在实践中验证,各教研组分别负责本年龄段的研究工作通过进一步营造氛围,使集体教育和日常渗透相结合,习惯养成和榜样示范相结合,同时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家园双向交流网络,密切地与幼儿日常礼仪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每月“礼仪教育中心指导组”召开各级教师参加的例会,进行业务研讨以促进教师共同提高,并且定期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研究不断趋于完善。

(三)第三阶段 2015年7月—2015年11月 在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编印教材,形成成果。其步骤为:

(1)分年级编印学前儿童礼仪教材:《2—6岁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主题活动集》与《2—6岁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个案集》。

(2)指导组审核教材。(3)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五、课题的操作策略

(一)注重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为了使课题研究能有效地开展,在课题研究前期,我们首先运用特性等级评定法,对幼儿礼仪行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向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共18个班级的幼儿发放调查表491份,调查表的具体内容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填写,要求老师对表格五大项中的54条内容(具体内容见附件一)如实地反映,并着重申明此项调查不作为幼儿及班级评定的依据,其数据仅供课题研究所用。调查结果显示,有16.9%的幼儿缺乏文明礼仪、18.2%的幼儿不能与同伴之间进行友好交往、17.1%的幼儿对自己的举止不能控制,特别严重的是有32.2%的幼儿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不知珍惜爱护,而且家长的礼仪行为现状也不尽如人意(调查统计结果见附件二)。这些调查数据为我们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修正研究目标、制订研究措施提供了事实依据。

(二)创建环境,营造氛围 环境育人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大特点。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 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列为重要的教育原则。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这是开展2-6岁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加强了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为小朋友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的环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幼儿园门口披挂了7米长的书写有“开展礼仪星级活动,争取文明小公民”的大红横幅;门厅两侧墙壁上六块2.3平方米的宣传栏内分别书有“致家长的一封信”、“各年龄段幼儿星级礼仪行为标兵评选条件”、“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选条件”、“家长行为道德规范”、“学前儿童行为道德规范”、“教职工礼仪行为养成要求”;大厅正中则挂着“全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两侧是“星级礼仪行为标兵表彰栏”、“小小督查兵名单”等。让环境感染人,让环境教育人,使环境在儿童礼仪养成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我们的幼儿、教职工置身于浓厚的礼仪教育氛围中。

(三)科学指导,及时检查,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1、做好班级礼仪指导 为了使各班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来,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会议,通过讨论确立班级礼仪内容,再由课题组成员组织各年级组的班主任明确幼儿礼仪现阶段的目标以及具体实施办法,由各班班主任对照“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逐条落实,着重对进餐礼仪、课堂礼仪、活动室礼仪进行教育指导,并且每周都将本班幼儿的礼仪表现作出记录(见附件三:班级礼仪记录表)。根据班级幼儿礼仪行为所表现出的不良礼仪行为,进行科学地指导。例如,有的幼儿在做完游戏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我们就有意识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游戏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

2、随时检查,及时改进 在各班班主任指导、记录、检查的基础上,我们还对照“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对各班级礼仪进行检查,并认真如实地填写“2—6岁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检查记录表”(见附件四),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例如,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随手丢弃废纸屑的现象比较常见,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让“礼仪小标兵”做好表率,同时开展“人人捡一把,洁净无比”的活动,利用早操后的五分钟,人人参与此活动,经过两个星期的强化训练,操场上的垃圾不见了,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整洁宽敞的校园,幼儿由衷地说:“没想到我们的幼儿园会如此的干净!”“整洁的幼儿园变得更美丽了!”

3、注重个案分析,总结教育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个别化教育是相对于一致化教育而言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教育。其主要特征是:教育对象的个别性和教育方法、形式的差异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个案分析进行个别幼儿礼仪行为养成的教育,允许幼儿在礼仪行为养成中表现出的反复性以及不稳定性,当幼儿违反了规则,教师给予每个幼儿的引导、帮助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仅给予语言提示性帮助;有的则让大家讨论谁对谁错;有的需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每个幼儿都能摒弃原有的不良礼仪行为,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良好礼仪行为养成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我们根据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措施实施过程中,再次观察其效果,然后从此个案中,归纳出相应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实施个别化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落实面向全体。在整个课题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共收集了540份 “2—6岁学前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个案观察记录表”(见附件五),这些记录表真实地反映了学前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下面是韩正英老师教育幼儿从小爱劳动“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个案观察记录表”中的有关内容:

●现象:新学期开学了,孩子们又回到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我照旧请小朋友做值日生,当我请到祝君怡时,想不到她对我说:“韩老师,我不想做值日生,做值日生会弄脏我的新衣服。”听了她的话,我决定暂不请她,先寻找原因,再对症下药。

●措施:在自由活动时,我把祝君怡叫到身边向她询问:不愿做值日生的原因?原来不是她不愿做,而是她妈妈特别交待过,不要把衣服弄脏,不要去倒垃圾,不要去擦桌子„„这样衣服就不会脏了。找到原因后,我决定先做通家长思想,于是,到了离园时,我特意把她妈妈请到午睡室和她交谈,原来她妈妈特别爱清洁,祝君怡在家时,什么事也不干,一切都由妈妈包揽了。当我了解了这一切后,一方面与家长谈心,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爱劳动、爱集体的重要性,请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在家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一方面,通过故事《兰兰爱劳动》、诗歌《值日生》及谈话等形式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对值日工作出色的幼儿予以表扬,使祝君怡从中受到教育。●效果:经过两天的努力,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祝君怡想做值日生了,每当安排值日生时,她的小手总是举得高高的,干活时,也是最认真的。

●备注:孩子出现问题可能是幼儿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家庭的原因,而教育孩子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家长工作,只有家园同步,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开展各类评比活动

(1)开展幼儿“星级礼仪行为标兵的评比”活动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制订了各年龄阶段的幼儿“星级礼仪行为标兵”评选条件(见附件七),分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四个年龄阶段。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具体的标准,如小小班、小班幼儿的“星级礼仪行为标准”评选条件有10条,凡符合其中3个条件的幼儿为“一星级礼仪行为标兵”,符合5个条件的幼儿为“二星级礼仪行为标兵”,符合7个条件的幼儿为“三星级礼仪行为标兵”,所有条件都符合的幼儿为“四星级礼仪行为标兵”(中、大班幼儿“星级礼仪行为标兵”评选条件见附件)。每月在月底由班级老师把符合条件的“星级标兵”名单上报教科室,我们再组织所有的“星级标兵”参加挂牌仪式,当一块块星级小红牌戴在小朋友的手臂上时,那种自豪感写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荡漾在孩子们的心田,深深地激励着自己,并感染着其他幼儿奋发向上。对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成功的幼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一学期全园共发放“一星级”礼仪行为标兵牌462个,“二星级”礼仪行为标兵牌192个,“三星级”礼仪行为标兵牌83个,“四星级”礼仪行为标兵牌36个。(2)开展文明班评比活动 每月我们将对18个班级进行评比,对文明班的评比有具体的要求,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班级卫生当月扣分或幼儿出现安全问题,一律不得进入文明班的评比,被评上“文明班”的班级,在全体教职工会议上由园长室授予“文明班”的循环三角旌旗,学期结束也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3)开展教师“礼仪之星”评比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因此,我们坚持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组织教师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敬业、爱生、奉献”等主题活动。教师每月对照“教职工礼仪行为养成要求”(见附件八)进行自报,月底根据教师自报情况,由课题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核实后公示三天,无异议的给予通报表扬。星数越多,所需的要求也就越高,如评“三星级”的老师要与当月班级的卫生、安全挂钩,凡班级卫生、安全扣分的就没有资格申报。学期结束,对“礼仪之星”给予相应的奖励。(4)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比活动 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长的礼仪行为在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的评比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发倡仪书(见附件九),让家长了解开展“家长礼仪行为标兵”活动的意义,明确“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选条件”的具体内容(见附件十),使家长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月的26—28日将“家长行为礼仪标兵”的名单在班级家园联系栏中进行公布,接受本班成员的监督。最后,凡被评上“三星级”以上的“家长礼仪行为标兵”将在园内进行通报表彰,由园长室授予荣誉证书。

2、开展“行礼仪,说文明话”的活动 每天都有6名中大班的小朋友身穿大红礼仪服装,胸前斜披礼仪彩带,头戴礼仪帽,在园门口迎侯家长和小朋友,一声声“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也净化着家长,使得小朋友成为课题实践研究的“小小宣传员”、“小小监督员”,一批批“讲文明、懂道理、守信誉、善交往的新苗在实践中涌现。

3、开展“小手牵大手”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活动 我园把课题推向社会,与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目标相结合,6月份组织“小手牵大手,创建文明一起走”的活动(见附件十一),1500多名家长、小朋友和老师与县领导在大红的横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吕玉茹副县长到会并致词,县教育局书记姜铁作了热情洋溢讲话,园长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幼儿代表用稚嫩的声音向家长和老师宣誓,家长和老师字正腔圆地朗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领导到群众,从幼儿到家长,都用各自不同的形式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更为壮观的是小朋友把2000个五彩气球放飞天空,这不仅是向不文明告别,而且也是把自己美好的心愿放飞蓝天,让气球为我们作证:良好礼仪行为将深埋我们心中,明天的栋梁之才一定会有良好的做人品德。同时,还将签有1500多个名字的大红横幅展示给幼儿园大门口,使得更多全社会的人都投入到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的行列中来,整个活动内容健康,组织有序,气氛活跃,给每个人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一天。

4、开展“我为社区献力量”活动

每学期期末,我们组织全园“四星级礼仪小标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小标兵们来到社区小花园,把一些不协和的废纸、包装袋等杂物清扫干净。对灯柱上、石椅上的城市“牛皮癣”(广告纸)进行清除,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啧啧称赞。过路的人都翘起大拇指说:“这样的活动组织得很有意义,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且也鞭策着我们要身先士卒作好表率。”

5、开展“探索型主题教学”活动 “探索型主题教学”活动是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通过“探索型主题教学”活动,将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寓礼仪教育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游戏活动之中,变理性的说教活动为感性的趣味活动。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18个主题,其中小小班有“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学着自己做”、“有礼貌的好宝宝”、“我爱玩具”4个主题,小班有“我爱幼儿园”、“亲亲热热一家人”、“我会玩玩具”、“我们讲卫生”、“洁净的家园”5个主题,中班有“我爱你们”、“同伴同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会这样做”、“我们来环保”5个主题,大班有“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谦让”、“学会做人”4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若干个详实的具体活动案例。我们在整个“2-6岁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课题研究中共设计了18个主题、252个活动案例。(见附件十三)现在,选取中班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的一个探索型主题教学活动案例展示如下: 我们来环保 ●设计理念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也日显紧迫,成为地球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有作为地球人的环保意识,热爱并保护我们的环境,对我们的地球环境有初步的印象,我设计了关于环保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时时处处都有关于环保教育的题材,要想我们的孩子能成为环保小卫士,我们老师必须用慧眼去引导每个孩子环保从我做起,从我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主题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生成,不断完善。

《对幼儿有效开展安全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孔垄镇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幼儿的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仅牵涉到幼儿园的稳定,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在这些事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幼儿年龄小,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一些意外事故,往往就是在幼儿的无意识中发生的。因此,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和开展幼儿园安全教育,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通过文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幼儿园没有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和完善的安全教育保障机制,安全教育也处于片面强调成人对幼儿被动保护状态,并且缺乏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这就使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把《对幼儿开展有效安全教育的研究》作为此次的课题研究内容。

2、实践意义: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不断拓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幼儿做为弱势群体,理应在安全的环境中得以茁壮成长。幼儿在园所学习、游戏、生活应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对幼儿实施有效地安全教育,提升幼儿安全防护能力成为幼儿学习的首要任务,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够将幼儿园安全

第二篇: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实施方案

一、题目: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对学生的辅导关系到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从远处看,更关系到每个学生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因此,面对不同的辅导对象,我们要选择适合的辅导材料,合理的把握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这种辅导才会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对学生的辅导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义务,对学生辅导的同时不断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对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保证,教师在辅导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使得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意义。目前我国有许多对小学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这对我国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目前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比较少,也没有比较规范的研究,所以这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三、理论依据、丁淑纯在《学生厌学原因及相关对策》中提出厌学,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根据表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有些学生只是偶尔对某门学科或某位老师产生不满的心理和情绪,从而讨厌上某一次课,或产生厌烦,从而导致上课睡觉,不写作业,甚至旷课,有时还伴有一些诸如头痛之类的生理反映,讨厌做某一门作业,这是轻度厌学;有些学生经常对某门学科或某位老师、某个学校,这是中度厌学;有些学生则一提到学习就头痛、厌烦并伴有呕吐现象,对与学习有关的一切表现出极度的愤慨乃至仇恨,仇恨书本,仇恨学校,仇恨处处与他为“敌”的老师,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这是重度厌学。在这三种程度中,前两种比较常见。在07年第5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关于对中小学生辅导需要调查的报告里提到,辅导室协助学生克服适应和发展上的困难的教育活动;辅导应面向所有学生;辅导的目标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当事人对学生辅导需要的知觉可以作为辅导需要的测量指标。文章里面也提到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学会在97年通过的《学校辅导计划的国家标准》指出,在学校情境中,促进和增强教育过程,使所有的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是一个全面的辅导计划的全部。

四、研究目标、内容、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希望能通过本次的研究,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研究,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分层。

(2)课内针对性辅导,包括学生对目标的理解,知识的接受与延伸,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课外针对性辅导,怎样设计不同类别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课外拓展。

3、研究假设

我校如何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的一系列研究,能给全校小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法,针对小学生的各方面辅导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能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五、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1)组成研究小组。

(2)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堂实践年级:一年级和三年级.2、研究方法:

(1)访谈法:通过与相关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必要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况

(2)分层教学法:在每节数学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及作业,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对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做特别的档案记录,然后用教育比较法进行分析比较。

(4)阶段总结法:不定期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让大家对前段时间的数学课堂内个性化辅导策略的研究作一个汇报,并提出在课堂辅导中碰到的问题。

六、时间和步骤: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8月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

(2)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3)撰写课题具体实施方案。

(二)研究阶段: 2013年8月—2014年2月

(1)按时上传小课题研究资料,交流、讨论、分享研究心得体会。

(2)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3)按时参加小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4)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和谐互助,取长补短。

(5)随时调整研究方法,师生互动,重视研究效果。

(6)结合指导教师的帮助,撰写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上报研究情况。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加工修改研究案例,撰写结题报告。

七、预期成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数学。通过与相关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必要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况,对其制定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在每节数学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设置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及作业,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对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做特别的档案记录,然后用教育比较法进行分析比较;不定期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让大家对前段时间的数学课内外针对性辅导策略的研究作一个汇报,并提出在期间碰到的问题,各抒己见群策群力给予后续方法的改进。运用了访谈法;分层教学法;个案研究法;阶段总结法等手段。

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八、分工一览表、九、条件分析、1.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新课改环境下,重视数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教育要逐步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教师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为切入点,都积极参与到教学创新中去,努力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2.硬件、软件条件成熟

学校的硬件建设良好。学校现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都配有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有足够的空间和宽带保证本课题所需的网络环境。

同时,学校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也逐年加大投入,学校订有《教师报》、《中小学教学设计》、《中国现代教育》等多种国家级杂志,校图书馆现有图书4万余册,并且每年保持一定的更新比例。这些软件资源都为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其它保障条件

学校行政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并且在组织上、制度上规范了本课题的运作。教研室的领导也对本课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给予我们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协助我们进行科研攻关。

综上所述,在我校进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的课题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篇: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引导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研究方案

靖边县梁镇小学王蓉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写作的初步阶段,也是孩子对写作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孩子在这时候是否喜欢读书、写作,将会影响孩子在进入三年级后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质量和兴趣。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这个阶段引导孩子的看图写话,为孩子喜欢写作、顺利学会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的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日常的看图作文教学现状中,小学生写话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如“流水账”式的表述、杂乱无章式的幻想、缺乏主题和重点等,这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看图写话时存在的盲点和误区,通过一系列教学探索,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课堂写话的训练,看图写话的指导等多个角度,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看图

写话的能力,避免学生在看图写话时无话可说、无从下手等现象,并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训练方法研究;

3、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指导方法研究;

4、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写话评价体系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加强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

2、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看图写话的现状,明确研究内容和方向。

3、重视学生语言积累,为写好看图写话打下基础。

4、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多途径多方法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5、授之以渔,注重教给学生看图写话的方法。

6、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形成爱写的良性循环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第一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选题 接到通知,通过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商定,确定题目《如何引导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

第二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设计研究思路,选择教学情景。

在这个阶段,同本组其他成员设计并确定研究思路,进而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查找资料,制定看图写话的指导策略。

第三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开展实际教学研究

在本阶段,根据前期选择的素材进行实际教学,调研组其他成员观摩,提出宝贵意见,并对看图写话的指导方式和策略有效的进行试验。

第四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整理前期活动照片、论文、随笔,撰写课题报告。

将前期筹备、实施过程中的所有素材(照片、论文、随笔)整理,并根据前期课题开展情况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预期成果

(一)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1、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找出阻碍学生写话的原因,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初步构建一二年级写话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3、通过一系列教学探索提高一二年级学生看图写话质量;

4、通过行之有效的写话激励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在班级内形成较好的写话氛围。

(二)本课题的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指导学生看图写话的教学方法经验。

2、激发学生写话兴趣。

第四篇:2017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海阳市留格庄镇初级中学 姜风志 吴洪

《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是由海阳市留格庄镇初级中学姜风志、吴洪同志承担,于2016年11月该课题由烟台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编号:YJGH135169),被确定为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为保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开展,现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以保证该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问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是取得本次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而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建议老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自2016——2017学始,海阳市教学研究室大力倡导初中语文教学要开展阅读教学,“高效阅读”教学也因此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就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却存在着各种问题,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依然是囿于教材,只管一味基于考试点将教材中的讲读课文咀嚼的粉碎,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学,而学生呢,因为疲于应付课本知识,无心也无力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有些学校,或者老师,即使偶尔组织阅读,也是采取“放羊式”阅读的方式,至于“读什么”“怎么读”,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是放任自流。阅读教学无内容、无选择、无方法、无效率等问题普遍存在。所谓的“高效阅读”教学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或纸面上,而无实际行动;或者有一定的行动,却不能做到规范科学,持久发展,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呈现出“散”“乱”“差”的局面。教师所做的往往是避重就轻,注重做足表面文章,用来应付一些部门的检查。学生所谓的阅读,也只是从一些凌乱的资料上零零星星摘抄了一些文字而已,无所谓学习,无所谓理解,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任务阅读。一言以蔽之,由于对阅读教学的意义缺乏深度的理解,实践中,阅读教学作秀,阅读力低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鉴于此,这就要求学 校的语文教学必须及时积极推进“高效阅读”的改革步伐,加强教学研讨,改变过去阅读教学无方法、无策略、无习惯、无效率等阅读局面,改变过去“教师累,学生苦;读书慢,收获少”的阅读状况,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核心能力——阅读教学能力,让“阅读力就是学习力”的观念成为一种行为准则。

(二)研究意义

读书素养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养,阅读的狭窄和阅读的趣味浅薄,会造成人文素养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匮乏,并且好的读书习惯是令人终生受益的。目前,“全民阅读”的呼声日益高涨,阅读已成为生活工作的必需。顺应时代的发展,学校重视“高效阅读”教学已是大势所趋。而加强阅读教学的研究,不仅符合“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要求,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对于提高教学成绩更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开展“高效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一切的实现则源于“高效阅读”能够有序有益、有效、有序的开展。本课题正是本着这个原则,立足实际,有效的整合资源,通过探索系列策略,使阅读教学更趋于规范化、高效化、常态化。所以说,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大语文”教学改革倡议,各种关于“高效阅读”的理论模式也应势而出,屡见于报端,一些“高效阅读”教育项目工程研究也已初见成果。就“高效阅读”而言,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相对独特、有益的理论。如于春吉《大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升》、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施良方、赵春林等专家也就“高效阅读”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的观点,这对我们的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不无裨益。但理论层面的东西,往往高屋建瓴,用于具体的实践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而大部分教师又疏于学习,一些形成的科研成果往往无人问津,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专家形成的一些研究成果用于实践中,产生实践效应。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意在“高效阅读”的理念指导下,整合各种有效的资源,通过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定位“核心素养”,因势造型,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渐形成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系列化的、可操作的有内容、有形式的组织策略,用于规范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研究中,主要从 以下几方面予以突破:一是形成“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二是构建实用性阅读教学校本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认知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2)叶圣陶先生谈阅读: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3)程汉杰高效阅读法。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汉杰先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脑科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外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实际和现代汉语的特点,设计而成的一套现代文教学训练体系。

(4)赵春林通用固定程序阅读法。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高效阅读课题组赵春林,倡导高效阅读,他提出的目标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读书万卷;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

2.政策依据

(1)关于开展2016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发{2016}1号):广泛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开展主题演讲、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倡导家庭阅读、亲子阅读、阶梯阅读„„建立规划科学、服务高效i、覆盖城乡的基础阅读设施体系,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数字化阅读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全民阅读活动的载体和形式,丰富全民阅读活动的内容。深入探索读者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数字化转型,因势利导,提供更便捷、人性化的数字化阅读技术服务,全面推进全民阅读的多媒体、多平台融合„„建立健全全民阅读组织领导机构,不断完善全民阅读工作体制机制。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各中国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建议老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自2016-2017学始,海阳市教学研究室大力倡导初中语文教学要开展阅读教学,“高效阅读”也因此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海阳市留格庄镇初级中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对“高效阅读”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以及“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有序有益的开展。这是一项应用性课题研究。

“高效阅读”指的是围绕着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设计而成的一套具有快节奏、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二)研究假设

假如我们以“高效阅读”科学理论为指导,以“高效阅读”教学课堂为研究点,采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等方法,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课堂评价以及课堂监管的问题进行观察研究,就能够探索出科学、规范的“初中语文“高效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实现阅读课教学的“高效率”。

(三)研究目标

在认真分析“高效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高效阅读”教学策略,并建构实用性阅读教学校本课程。

1.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效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2.通过行动研究,形成“高效阅读”教学策略。3.通过经验总结,建构实用性阅读教学校本课程。

(四)研究内容

1.“高效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2.“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1)“高效阅读”教学行为策略研究。重点是在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目标、课堂组织、课堂环节设计、阅读材料整合开发等行为研究,探究实现高效阅读的规范化课堂教学策略。

(2)“高效阅读”课堂管理策略研究。重点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教育行为管理、心理管理、环境管理等的研究,探究建立一个和谐有序、张弛有度 的课堂氛围的管理策略。

(3)“高效阅读”教学评价策略研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借助于课堂观察、案例研讨、课堂反思等手段,重点加强过程性评价策略和结果性评价策略的研究。

3.实用性的阅读教学校本课程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组织及分工 1.成立课题组

主持人:姜风志

吴洪

成员:隋红娜

崔海燕

付永华

李丽艳

刘祥民 2.课题组成员分工

姜风志

吴洪负责进行课题管理,工作协调,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报告

崔海艳、付永华、李丽艳负责课题实验,是课题实验人。

隋红娜、刘祥民负责阶段性工作总结及过程性材料的手机和整理。

(二)研究思路

思路:学习、研究、实践、提升

路线:调查诊断(准备)——实施方案(假设)——研究深化(实施)——归纳总结(结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已有的同类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检索,在文献分析和综述的基础上,探寻本课题的研究起点,形成初步研究框架,确立课题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本理念。

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配合课题组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获取教师对组织初中语文“高效阅读”的观点以及合理化建议。

行动研究法:按照设计的研究方案,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边总结完善的研究方法,逐步实现项目研究目标。

经验总结法:总结组织“高效阅读”的个案材料,归纳、提炼初中语文“高效阅读”的成功经验和有效策略,形成典型案例,在全校范围内加以推广、应用。

(四)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由姜风志、吴洪牵头,付永华、李丽艳、崔海燕、刘祥民、隋红娜等年轻骨干教师担任本课题主要研究力量。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人员任务分工;开展校本资源建设相关文献研究;参加课题组项目启动开题论证会;组织课题组教师培训等。

2.课题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8年6月)

由主持人协调,各成员按照分工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本校语文教学阅读现状调查,形成调查报告;选定研究方向,开展“高效阅读”的有效策略的专题研究,及时收集案例资料,总结、提炼、总结有效的“高效阅读”策略。组织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实践中观课反思,撰写案例,收集、整理、交流“高效阅读”案例资料。

3.课题总结阶段(2018年7月—2018年9月)

收集、整理、分析项目研究资料,汇编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

课题主持人姜风志、吴洪,负责学校的教学、教科研工作,曾实质参与过学校烟台市级课题研究,本人多次主持海阳市级课题研究,具体指导过学校60多名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并不陌生,且基本入门,基本熟知课题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另外,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的遵循课题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边研究”的研究思路,确保课题研究有效有序的开展。再者,“高效阅读”已成为海阳市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环境支持。同时,学校领导重视,能够通过建章立制,资金投入,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益的开展。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形式

(一)阶段性成果:主要是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学术论文。

(二)最终研究成果:于2018年9月底前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三)成果转化:1.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反思,对其他教师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本校语文教学“高效阅读”大环境的形成;2.通过这一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起到指导、辐射作用。

第五篇:课题研究方案

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久治不愈的顽症。近年来减负工作在持续不断,各级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和教师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环境下,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减轻家长经济及其它负担;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有利于真正将大学区制改革进行到底;有利于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西安市2012年启动“大学区管理制”,试点在4个区283所中小学实施,2013年全市推进;学校和教师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于真正意义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把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他们一块蔚蓝的天空,丰富我们自身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新课健康与持续发展。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理论经验,指导教学方向。要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究新知识,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而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所以我们对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有效性研究,实际上是和减轻学业负担完全一致的,致力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等于抓住了新课改的灵魂。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主要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的“三个还给”教育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

2.通过对本课题的探讨和研究达到有效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通过积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教师与方法、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方法、教材与方法的和谐统一。

3.通过本课题的探讨和研究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创造性地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愉快合作,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主动探究、自主、自觉、自能地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二)课题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追求社会公平、改善社会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2.“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3.“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实践活动。

4.“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有效减轻课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第二部分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对减轻课业负担的有效路径研究 1.深化认识,转化理念。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主要是依靠教育行政力自上而下来推动的,学校和教师都是被动参与的,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不同学校的原有的文化观念、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对这项改革的认识程度存在不够到位、不够统一、认同度不够高的状况,尤其是要实现同一学校的认同与融合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现代教师素质教育观,真正理解“大学区管理制”对有效地开展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性。

2.有效路径研究(1)资源整合

由政府主导推进,引导和调控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投入大量专门经费和管理,加强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建立学科基地,让优者更优,缩小差距,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学习条件上保障“减负”。

(2)课程整合 各个“大学区” 要注重课程研究,把优秀教师的教案、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可以作为共享资源流动起来,引导“大学区”内成员围绕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等,整合课程,有效促进学生乐学善学,借助名校力量捆绑带动,合作共生,在课程开发与课标研究中形成全方位的合作模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校,使课堂成为减负的主阵地,有效实现学生“减负”。

(3)活动整合

教学活动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辅导、检测反馈、问题探讨、德育活动等等,我们将各个环节整合、统一,特别是注重每一个教学细节和教育要素,搞好实践教学,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

(4)文化整合

“大学区管理制”的发展的长久性在于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在充分考虑各个学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把西安市文化元素和优质学校的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整合将各种分散的、孤立的,甚至冲突的文化价值力量整合为一种具有西安特色的“大学区”文化价值。

(5)师资整合

优秀教师不只是学区长学校的专用资源,而要为整个学区服务。学区内教师资源应该统一调配,合理配置,由“学校人”变为“学区人”,突破区域的限制,让优秀教师蕴藏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的隐形智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6)形式整合

由于“大学区”内各个学校地点的限制、时间紧等客观因素,我们的资源、课程等整合统一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同步与共享。

第三部分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评价体系 1.对管理的评价制度 2.对教师的评价制度 3.对学生的评价制度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有效地将“大学区”管理制度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 2.建构出具有西安文化特色的教育管理新体系; 3.明确提出这个体系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现路径。

四、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先对“大学区”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楚现状,总结当前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弊端,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的调查和收集材料,用准确和真实的信息确保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系统研究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基础教育的成效本身就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本课题力求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来研究问题,综合和组织已有的资料,得出具有实际操作和能够得到实现的办法和措施。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取“理论—实证—总结”的技术路线,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课题的前期准备。拟完成以下工作: 1.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 2.课题组研讨、制定总体研究计划;

3.设计调查方案、访谈提纲和课堂教学观察指标。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拟完成以下工作:

1.分析调查研究获取的数据,明确影响教育效果、加重课业负担因素; 2.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挖掘,探查“大学区管理制”的发展机制,构建“大学区”改革的基本框架。

3.依据构建框架,设计减轻课业负担的新发展及实施方案,提出监控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效果对方案不断地加以调适。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结题阶段。

1.拟定完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减轻课业负担的新方案。2.把经验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

本课题结合我市中小学德育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料,在各个学校收集一手资料。

2.实验仪器设备

每个研究者所在的学校都拥有校园网、校电视台、校广播电台等设备齐全,并为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

3.配套经费

学校能够筹措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4.研究时间

本课题自申报之日起,需要约1年的研究时间.

下载课题研究方案(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研究方案(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实施中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溧阳市别桥中学管青云张招娣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教育创新的过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课......

    课题研究方案[模版]

    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延安慧泽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

    课题研究方案

    《“荷花”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沅陵县荷花池小学课题研究组一、问题的提出:(一)学校发展的需要荷花池小学是一所积淀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因校园荷池而命......

    课题研究方案

    《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 教学结构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中国的教育,多年来因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上,许多教师往往忽视......

    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学期)学科整合的研究》研究方案武陟县木城二小课题组一、 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1、课题价值的论证:研究背景及原因本课题研究家访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时下人们通过网络、手机、路路通可以达成即时的联系和交流,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家校......

    课题研究方案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组 南阳市二十二中历史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与背景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这给学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