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其美术教育资源拓展途径》编辑样本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0 《湖北省现代化进程对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影响及其美术教育资源拓展途径》
子课题---《“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课题名称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的器物与艺术品
土家织锦,即“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传统图案:十二勾
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世居武陵山区,酉水流域,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从打溜子、冬冬喹、毛古斯、摆手舞、哭嫁歌等民间歌舞到独具土家风味的织锦(西兰卡普)、挑花、刺绣、印染、鞋垫、编织、制陶等手工织艺,无不体现着土家文化的厚重沉积。特别是在织艺方面,土家妇女擅长纺织早见史籍。《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西兰卡普”的前身,称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1 “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武陵蛮”就是历史上对土家族使用过的一种称呼。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作为土家人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织造物,土家织锦与土家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每逢重大节日、祭祀、婚嫁喜庆等,土家织锦都会派上重要用场,甚至成为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信物或神物。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可见,土花铺盖的编织者绝大多数都是些从10余岁左右到20来岁的青年女子,她们正处于爱情萌芽及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和幻想的年代,特地从深山里找回红花、栀子、姜黄、洞洞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2 树、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将自纺的棉纱染出各种颜色,稍有空闲就坐在木机旁挑花刺绣,在木机上的纬线里填上彩色纱线或丝线,织出别出心裁的图案花样。
一般文献上对于“西兰卡普”给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西兰卡普”。明清时期土家人“西兰卡普”工艺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独特制织程序,达到较高的水平。
历史演变过程及兴衰原因
“西兰卡普”的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比较大的历史时期:
1、秦汉时,西兰卡普形成期。《后汉书·南蛮传》载:“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当时,酉溪(今酉水)流域的“賨布”、“溪布”等称谓,是西兰卡普的最早名称。说明从秦汉开始,我国“比兹卡”(土家族)先民、土民开始用土家语叫“棉拖麦”(棉线)、“泽苦拖麦”(麻线)手工织土锦,并成为向朝廷纳贡赋的珍品。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和以后,进入隋唐,土家先民逐步形成了聚居湘鄂川黔四省边区,即武陵山区域为中心的分布格局。“其僻处山谷者,则语言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魏征:《隋书·地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3 理志》卷引)。从这可看出在武陵山区域的土家先民,最早把西兰卡普(斑布)用在服饰上。到了宋代,酉溪流域的土民,向朝廷进贡的“溪峒布”、“峒锦”、“斑布”,仍然保持了“賨布”的传统特色。从最近几年酉水流域挖掘的古墓、古城、古井的出土文物可看出,这个时期的西兰卡普已经成型和定格为国之珍宝。
2、明清时,西兰卡普发展的鼎盛期。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在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对土司的建制、官位、承袭、升降、朝贡、征调等,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使土司制度趋于完备。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明太祖朱元璋还在土家族聚居地边缘地区建立卫所,由屯军驻守,以取“控蛮”、“御蛮”之效。直到清初,各土司在服从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土司的传统势力合法化,权力更大,可按自己的传统和需要实施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中央王朝政府一般不予干涉。在这样的环境下,土家族地区以西兰卡普为主要的纺织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特别是用于西兰卡普主要原材料的棉纱、蚕丝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并且在集镇上形成了一定的交换市场。从清雍正四年至十三年(公元1726—1735年)的“改土归流”,对于土家族地区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有利于土家族和汉族人民的自由往来与经济、文化的交流,改土归流对土家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改土归流后,大批汉人进入土家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这个时期的西兰卡普所用原材料向棉、麻、丝全面发展,图案不仅保留了土家族原来的传统图案,而且吸收了汉文化元素创造出“龙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4 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福禄寿禧”、“一品当朝”等带汉文化特征的西兰卡普。“峒锦、峒被、峒巾作鹤、凤、花、鸟之状。”(乾隆《永顺府志·物产》)。“峒被如锦,土丝所织,贵者与段(缎)同价,龙凤金碧,堪为被褥。”(清康熙《容美纪游》)清道光10年,来凤知县丁周曾出布告,号召土民栽桑养蚕,“丝,亦坚韧,但养蚕者甚少。道光年间,邑侯丁公曾刊示其法,教民蚕桑”(清同治《来凤县志》)。伴随栽桑养蚕,土家山寨出现了西兰卡普丝织品。“妇女多事纺绩,以供衣服”、“花布,染各色棉纱为经纬,斑然可爱”(清同治《来凤县志》)。清乾隆《职贡图》除画有土人服饰劳作形象外,还有文字说明:土人“妇勤于纺绩土绫、土布,民间亦多资之”(此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可以说,“改土归流”前后,西兰卡普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是清朝中晚期,酉水流域大多数村寨土家人加工生产的西兰卡普图案在百种以上。
3、建国后至七十年代,西兰卡普衰退期。在这30年期间,由于政治上的频繁“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遭到破坏,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对于戴上“封建文化毒草”“四旧之物”等帽子的西兰卡普来说,遭到了灭顶之灾,织锦工匠纷纷改行,不少木织机当柴火烧掉,少数土家山寨只允许生产队集体织土锦布为副业生产。织锦妇女如在自家织西兰卡普,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批判斗争。
4、三中全会后,西兰卡普恢复发展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土家山寨,西兰卡普获得新生,土家人聚居的酉水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5 流域土家织锦女重操旧业,不仅允许家庭经营,一些县乡还办起了土家织锦厂。鄂西来凤县、湘西龙山等县相继办起了近10家西兰卡普织锦厂。后来,虽然一部分织锦厂因计划经济约束和经营管理落后而歇业,但培养了一大批织锦新生力量,使之成为当今西兰卡普的生产骨干。目前,在土家族地区享有盛名的来凤县土家织锦村,因经营管理先进,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已成为土家族地区西兰卡普发展的排头兵。
美学品质、材料、工具及制作技术
土家织锦有两大品种、两大流派和数百种图纹表现形式。主要有“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和花带两类。土家织锦的传统图纹约有409种。其中斜纹彩色织锦图纹200余种,平纹素色织锦图纹150余种,土家花带图纹50种。图纹涉及到各个方面,被称之为“高度浓缩了的土家族文化”。
“西兰卡普”在土家织锦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术,分为“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 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
“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织锦是在普通平纹布面上,以纬线挖花而成。“上下斜”斜纹彩色织锦是西兰卡普中的主导品种。它是在“对斜”平纹素色织锦上发展起来的,质地较厚,非常结实。它的图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6 纹构成和色彩都更趋成熟,单个纹样复杂,且完整丰满。
“西兰卡普”所用的是一种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机由机头、滚板、综杆、竹筘、梭罗、踩棍、滚棒、篙筒、挑子、撑子、地桩和布鸽(又称鱼儿)等组成。西兰卡普的工艺比较复杂,全部是手工技艺,主要工艺流程有:纺捻线、染色、倒线、打桩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花织锦。
“西兰卡普”手工制作凝聚了工匠们的心智和经验,同时还有制作中的特殊情感。它以图纹命名,一般可分成七个大类,360余种。其主要代表有:动物类:有阳雀花、蛇花、实毕等41种。植物类:有麻叶花、棱罗树纹、九朵梅等66种。生活用品类:有船船花、椅子花、神龛花、土王一颗印等38种。天象地属类:有岩墙花、千丘花、太阳花等11种。勾纹几何类:有八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16种。文字类:有喜字花、万字流水纹、福禄寿喜纹等13种。综合类:有凤穿牡丹、老鼠嫁女、台台花等24种。现代作品有土家女儿会,月是故乡明,茅古斯,张家界风光、岳阳楼等百余种。
土家花带是土家织锦中的一个小品种,主要用于背带、腰带、裙带等。宽约3-4厘米,长约1米,有素色和彩色两种,但多以素色为主,主要采用“通经通纬”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7 起“经花”手段,一切在织造人的双膝间完成,因此往往成为学习“西兰卡普”的基础和前奏,是中国最古老的织造方式之一。土家花带的工具极为原始而简单,由牛骨或竹制的挑子和篙筒组成。原生地主要以湖南永顺为主。但现在在我县工艺美术大师唐洪祥的自主研发下,已经可以使用织机制作。
土家织锦的传承靠口传心授的“摹仿记忆”,主要以家庭(家族)为主,有家庭内直线式传承,也有家族、亲戚之间相互学习的族内网状式传承。因此,形成了一个家庭、一个村寨为同一传承体系,或多条传承线并存的复杂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师傅授徒,同时也有集体学习培训等方法。
教育功能和价值
我县的民族气息浓郁,有专业的土家织锦生产企业,而且曾出访法国等国,名扬海外。我校是州级示范的民族小学,在我校合理利用民族图案“西兰卡普”来开展美术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意义。
“西兰卡普”独特的图案构成形式与色彩利用于小学的图案教学中,一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民族艺术瑰宝的思想情感;二可以让学生在耳熟能详的氛围中学习图案知识,领略图案之美,艺术之神奇。三可以推进我校以及地方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人民族气质和魅力。四为学校的民族性发展方向开创新的思路,为学校的民族化创业给予良好的筹备和支持。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8
教育资源转化论证、内容涉及及教学建议
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武陵山脉的酉水河上游,是土家族居住较集中的地方,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里人杰地灵、古风纯朴,民族风情浓郁;这里有神秘险奇的卯洞漂流,渊源流长的土家摆手舞,香飘万家的油茶汤;有奇特的土家建筑吊脚楼,还有民间艺人门的纸扎、编织;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枕头;更有名扬世界的“宝石花”漆筷和享誉海内外的“西兰卡普”织锦。尤其是“西兰卡普”现在本地已经有专门的厂家生产和销售,而且本地的厂家在全州以及全国都占有着领先地位。其公司的总经理唐红祥老人从事“西兰卡普”的研究逾三十年,他本人就是一本活的“西兰卡普”发展史。其公司产品在本地有专门销售网点,其生产点可以随时带领学生去观摩,给教育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和极大的方便。同时,我校是一所州级示范的民族小学,学校力求办特色学校,强化民族氛围的营造,为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和环境。
在全校范围内,从二年级起始,均可开展有关“西兰卡普”民族文化传统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标理念下,任何生活中的美的元素都是我们美术课堂中的可利用资源。在广阔的西兰卡普文化中,通过教师的收集与整合,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去,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如在低学龄段可让学生通过欣赏,了解西兰卡普的艺术之美,了解其一般的造型特征,并初步练习设计简单的抽象图案,这也是符合低龄学生信马由缰,创作不受拘束的特点,往往也能出现更多极具创造性的作品。中高段的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设计和创作技能技巧,则可引导他们开始设计创造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日常物品的图案作品。让西兰卡普在生活中处处开花,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健康成长。
教学建议:
一、充分利用土家族与西兰卡普联系紧密的的舞蹈、歌曲等元素,《“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9 将西兰卡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征带给学生。深挖和利用“西兰卡普”在本地良好发展、得天独厚的广袤资源。
二、要将“西兰卡普”这一典型的传统图案形式贯穿到教学中去,围绕其展开教学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实物观察,资料搜寻,图片欣赏等手段,让学生全方位亲身感受体验“西兰卡普”的文化底蕴和其灿烂的前景。
三、丰富学生的实际体验,将“西兰卡普”从材料选用、织造工具到图案特色等各方面元素都带进课堂,感受这种独特民族文化艺术的神奇美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作的激情。
《“西兰卡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编辑样本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