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素材,敬业
作文素材_职业精神
(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的差距。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可是中国作为一个“制笔大国”,为何一个圆珠笔头上的“圆珠”却遇到了需要进口的尴尬局面呢?新华社在1月23日的一篇报导中解开了这个秘密。原来,笔头和墨水是圆珠笔的关键,其中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碳化钨球珠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但球座体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据报导,中国不仅仅在圆珠笔产业上存在着技术问题,同时在制造业中很多领域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了50%,而美国、日本仅为5%。
(二)近日,美的向外界开放了原属于内部一级机密的大米博物馆,引起了媒体围观,这个博物馆里收录了中国常见的大米足足有百余种!这还不是关键,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份中国大米地图,这份地图详细绘制了中国各地域大米的分布及米种特点,包括气候、海拔、气压、当地用户口感喜好等相关因素,完整的大米地图足足收录了中国上千种大米,更更重要的就是还为每一种大米绘制了其最佳烹饪曲线。
现场的技术人员说:“电饭煲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是硬件、软件和生态的组合,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做出一个饭煲,而是煮出一锅好饭”。而煮好一锅饭,必须要经过对加热原理、对大米种类、淀粉分子在加热阶段转化的深入沉淀才能实现。每年11万份的米饭测试数据,已经是一个奇迹,集合而成的大米博物馆,更是一个行业传奇。
据说这份地图是花了整整22年绘制而成的,而且仍在持续更新中。真的被这大米博物馆雷到了,确实是不可思议,一个家电企业干了农业专业研究院干的事,只为能做一碗更香的米饭,为美的企业的匠人精神点100个赞,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个人能够向美的学习!
(三)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1985年,人们发现,牛津大学有着350年历史的大礼堂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
经检查,大礼堂的20根横梁已经风化腐朽,需要立刻更换。每一根横梁都是由巨大的橡木制成的,而为了保持大礼堂350年来的历史风貌,必须只能用橡木更换。在1985年那个年代,要找到20棵巨大的橡树已经不容易,或者有可能找到,但每一根橡木也许将花费至少25万美元。
这令牛津大学一筹莫展。这时,校园园艺所来报告,350年前,大礼堂的建筑师早已考虑到后人会面临的困境,当年就请园艺工人在学校的土地上种植了一大批橡树,如今,每一棵橡树的尺寸都已远远超过了横梁的需要。
这真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消息!一名建筑师350年前就有的用心和远见。建筑师的墓园早已荒芜,但建筑师的职责还没有结束。时评:可贵的敬业精神
突如其来的非典是一场灾难。在同灾害的艰苦斗争中,人们显示出高尚的品德情操。给我们强烈震撼的,就是中国医护工作者表现出的可贵的敬业精神。
当非典袭来的时候,许多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投入到救治病人和探寻病因的战斗之中,不辞艰辛,日夜鏖战。他们为什么能够有如此的勇气和热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被记者问到为什么主动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自己这里来,为什么如此年龄还不顾安危每日到病房亲自查看病人,他的回答很简单:“我要找到那个未知数。”许多医生和护士也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的职业就是治病救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没什么可说的。”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但这些简单朴素的语言令人肃然起敬。
敬业,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涵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着一份热爱、珍惜和敬重,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从而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可以说如果社会各个行业的人们都具有敬业精神,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文明进步,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敬业精神,是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联系在一起的,是和诚实守信、质量效率联系在一起的。
敬业精神是支撑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它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的高度认同和热爱,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化,因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动力,而不是一时的激动和热情。它是一种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做事做人的境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一定人群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很多条件的,也需要很长时间和多方面的努力。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在这次抗击非典中,最感动我们、激励我们,也最让我们对战胜非典有信心的,就是许多职业人士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而今,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们,到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们,亲临第一线指导、指挥的专家和领导们,正在做出敬业表率。他们的行动在感染每一个中国人,并在各行各业的人们中发扬光大。我们相信,这种敬业精神必将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中的瑰宝,教育和鼓舞着人们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奋斗。王君
[文明时评]敬业是一种美德
习近平同志说: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把敬业作为价值准则。他17岁起在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店员。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售货员要胸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 为了苦练售货基本功和全身心投入柜台工作,他常年住在集体宿舍,每星期休息时才探家一次,一直到退休。在当时的条件下,柜台外,他为了把自己的眼变成天平,把自己的手变为秤,把自己的头脑变成计算器,经常练到深夜,直到眼睛熬红,手臂不能动弹。柜台内,张秉贵更是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他的微笑温暖着每一个顾客。张秉贵在百货大楼售货30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次,从来没有和顾客怄过气,吵过嘴,态度始终和蔼可亲。
当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各行各业依然非常需要张秉贵这样爱岗敬业,爱岗乐业,诚恳待人,诚心为人的党员干部。
敬业是一种美德,要求我们共产党员具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始终保持热情拼命的工作干劲,不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干事情、做工作力争优秀,创造一流。
敬业是一种美德,要求我们共产党员具有“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的品格。
敬业是一种美德,要求我们共产党员具有奉献精神,把有限的生命全身心地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带动了本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太原市委讲师团 张文静)
安徽一医生累倒在手术室外 瘫坐地上喝葡萄
糖
人民网合肥5月19日电(韩震震)5月19日,一张医生瘫坐在地上喝葡糖的照片在网上引起关注。拍摄者说,这名医生忙碌一天,累得虚脱,喝葡萄糖补充体力。
人民网安徽频道了解到,这名医生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的陈磊。
当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了一场器官捐献手术,包括陈磊在内的十余位医护人员紧张忙碌了一天。
“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真的没有什么特别。”陈磊今年34岁,在医院工作已经8年了。5月19日晚,面对采访,陈磊一直说,当天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都很忙,自己只是其中一份子。
当天的手术,是一位脑死亡的病人捐献了一个肝脏和两个肾脏。“这位病人亲属同意在脑死亡后捐献器官拯救他人,非常感人。”陈磊介绍,这位病人一直住在ICU病房,5月18日晚,其状态逐渐变差。由于病人死亡后,其捐献的器官要在很短时间内取出,于是5月18日晚开始,安医二附院ICU、OPO(人体器官获取)小组,以及相关医护人员就开始进入待命状态。
“我要随时向家属通报病人的情况,就器官捐献的问题与他们沟通,还有红十字会、病人所在单位的协调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从早上开始就一直忙个不停。”陈磊说。
紧张的工作,让陈磊一整天没有来得及吃东西,5月19日下午,病人确定脑死亡,器官捐献手术顺利完成。刚走出手术室,陈磊感到头晕,便靠墙坐了下来。
得知有人捐献器官,江淮晨报记者李福凯赶到安医二附院采访,下午4点40分左右,他在手术室外,看到了坐在地上的陈磊。
“我当时看他很憔悴,感觉他肯定是累的。”李福凯说,当时他看到一位女医护人员拿来了两袋葡萄糖。
给陈磊拿葡萄糖的,是安医二附院手术室护士长余满荣,她说当时陈医生看起来很憔悴,脸色也不太好,“他忙了一天,应该是劳累过度,就赶紧拿点葡萄糖,给他补充能量。”
看到这一幕的李福凯,出于职业敏感,将镜头对准了医生并按下快门。“我确实被那一幕感动了。”5月19日19时41分,李福凯将照片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并配上文字“采访偶遇,手术室外,累倒的医生正在口服葡萄糖。”
很快,这张照片被很多人转发,大家纷纷向医生致敬。
敬业才能有事业
在现实生活中,每当对一个人工作努力的肯定往往用“敬业”一词。笔者认为,所谓敬业,就是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做工作的努力程度,工作业绩的好坏程度。如果只把工作看作是做工,不把工作看作事业呢,那么往往是很难在某个领域做出成绩的。敬业,应该表现在对工作的热爱上,心理学上讲,只有热爱一种事物,才会自觉的去钻研、去探求、去创新,从而最终达到良好的收获。这种热爱,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对事业的敬畏,首先是敬,热爱这份工作,得到他的意义所在,所以努力去做。其次是畏,害怕自己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害怕做不好会给社会、给人民造成损失,所以兢兢业业,处处努力。正是这种敬业精神,才能在获取个人成功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如同信仰和宗教,那份虔诚任风摧浪移不可动摇。“非洲圣人”艾伯特·史怀哲说:“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敬畏,使我们不敢僭越!
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一个人怀着敬畏之心行事能避祸趋福。失去敬畏之心,则可能肆无忌惮,最终自酿苦果,不仅给单位带来损失,也会让自己后悔不已。每一个党员干部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会认真做事,兢兢业业;才会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爱岗敬业是永不过时的“精神丰碑”
《援陕任务结束前两天 38岁苏州史医生永远地去了》,讲述了38岁江苏省援陕医生史明猝死在医院宿舍的故事,引起了很大反响,网友们纷纷进行转载、评论,表达惋惜之情。(摘自2014年11月11日大苏网)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是一座永不过时的“精神丰碑”。看到这位正值盛年的援陕医生猝死的新闻,让人不禁感到惋惜。38岁,正是一个男人事业上攀登高峰的黄金时刻。然而,就在这么一个宝贵的年龄,这位优秀的援陕医生却离开了大家。时下,网络经常曝光医患问题,让人们对极少数医生不道德的行为充满愤怒,屡屡质问医德何在?然而今天,史明医生却让我们对医生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他用行动向大家诠释了白衣使者的人性美,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自古以来,医生作为一种掌握特殊职业技能、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群体受人尊重。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了诸如扁鹊问诊、华佗刮骨疗伤、李时珍遍尝百草寻药等故事。今天,这位史医生的故事,也是值得我们称道。因为他高尚的品行赢得了人们的认可,他爱岗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爱岗敬业需要有一颗责任心。从字面上讲,爱岗敬业就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无论什么时候都尊重岗位的职责。面对科室的一个电话,史医生不管何时何地,都会毫无怨言地过来帮忙;面对学弟学妹的研究课题,他认真得“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面对患者,他兢兢业业,被患者称为“见过的最负责任的医生”。
爱岗敬业需要有扎实的工作技能。史医生去世后,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多人认可,这与他高超的医术是分不开的。他时刻为患者着想,懂得医术对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性,所以他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虚心向同仁请教。因为有了高超的医术,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手术,帮助一个又一个的患者恢复健康。那一面面的锦旗,便是患者对他医术认可的最好见证。
爱岗敬业需要正确地看待取舍。雷锋同志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史明医生以雷锋为榜样,毅然放弃了舒适的工作环境,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医疗人才紧缺的陕西榆林。温馨的小家、妻子的依赖没能留住他的心,因为他有着更高的追求,希望为更多的人服务,竭尽所能为更多的病人减少痛苦。
[文明时评]敬业,敬的是一份责任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敬业的阐释既照看了时间与空间的宏伟,又照看了一人一日的细微。短短两句话,仿佛用点点浅墨在洁白的宣纸上画了一个扶犁耕作的农夫,天地无垠,岁月悠悠,春种秋收之间,养育的是人之为人的朴素道理。
敬业不难。公务员廉洁奉公,医生推己及人,教师诲人不倦,商人诚待天下。这些是每一个行业最基本的要求,却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敬业者,未必是受人尊敬的最美人物,未必是十全十美的高大形象,胸前也未必有勋章,但是,敬业是他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这种自然不矫饰、不做作,所以动人。这种习惯,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所以说,敬业不难,人人可为。
敬业很难。贪污腐败的官员落马已不鲜见,医患关系纠纷时时见诸报端,幼儿园里发生的一系列恶性事件刺痛人心,被曝光的假冒伪劣商品制作过程触目惊心。这些新闻虽不是日日发生、月月发生,但却对一行业、一个职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面对利益诱惑,背弃职业道德,突破职业底线,这些行为在让一个行业、一份职业的声誉不断丧失的同时,也不断透支着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一个人,在一件两件的事情上做到爱岗敬业并不困难,在一天两天的工作中坚持爱岗敬业也不少见,但要在利益的诱惑下仍然保持最初的敬畏,却并不容易。所以说,敬业很难,难在坚守。
因为敬业不难,所以敬业是最朴素的道德。因为敬业很难,所以,敬业也是最崇高的道德。爱岗敬业,起点是敬重自己,用一分认真的态度,赢得同事、上级对自己一分的肯定,让自己多一分自信。爱岗敬业,终点是敬重责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为一个职业添彩、为一个行业增光,为整个社会造福,同时也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一个人敬业的贡献看似很小,但人人敬业就一定会成为实现中国梦最强大的力量。这就像一株株小草,点点绿虽不起眼,连绵不绝就是春天。(特约评论员 周吉良)【时评】在敬业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个追求持之以恒。今年84岁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跨越半个世纪,屡经挫败,无怨无悔,愈挫愈奋,永不言败。几十年的坚守与探索,彰显出这位人民科学家对真理和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也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内涵—敬业。袁老用敬业乐业的精神,书写了一个“与大地贴得越近,看天空才会更远”的自我,赢得了世人的由衷敬重。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指恪尽职守、热爱劳动、乐于奉献,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敬业体现为“畏而不敢怠慢”,将“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这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的精气神体现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中。梁启超曾说,“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他的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为代表的9个子女,各有成就,敬业报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达芬奇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敬业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为各个民族所珍视;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持,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在今年的世界杯赛场上,德意志独有的工业精神转化到绿茵赛场,助德国队第四度捧得大力神杯。大众青睐的“德国制造”的简约严谨、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就是敬业精神的最佳诠释。“业精于勤。”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发展、各行各业永远需要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永远熠熠生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
对个体而言,敬业不仅是一种工作伦理和职业情感,还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修为方式。宋代理学家程颢倡导“以诚敬存之”,“涵养须用敬”,就是主张通过对“业”的不欺慢、不怠懈,成就自我,涵养品行。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到,当我们以虔诚恭敬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事业时,就能够在精益求精中体验到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由此观之,敬业就不是约束人的“规矩”,而是激励人的理念,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每个劳动者共同遵从。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深化改革、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敬业利己利他,敬业也是核心竞争力。把敬业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其重大现实意义在于:引导和激励每一个公民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融化到自己的工作中,辛勤劳动、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以“80后”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大家”是我们景仰的明星,日常工作中履职尽责的“身边榜样”也是我们的标杆。世界上一切幸福生活、美好未来,都从劳动中来、从奋斗中来。敬业正是劳动、奋斗的具体体现,是创造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不二法门。唯有敬业,我们的才能将工作做到极致,才能事业成功,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做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自己。
“严实”干部以敬业为梭编织中国梦
精卫衔木,以填沧海;夸夫追日,化作邓林;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九天龙凤,福泽中华。这是炎黄儿女几千年来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梦想,为生活为自由为爱情的梦想,无论烽火硝烟无论山崩地裂都不曾失落的梦想,无论是黄少漫漫地无论是雄关蜀道处都不曾舍弃的梦想,这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这梦想,如浴火凤凰历经洗礼却更有力量。这梦想,是共和国的价值观,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信仰,更是前进的方向。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以敬业为梭编织中国梦。
敬业者,心中有责,善待工作资源和环境。敬业,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对公民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敬必有爱、业必有攻。敬业必热爱本职工作。工作和劳动是每位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是国民生存生活的物质载体。敬业就要编织好本职工作的每一丝每一缕,还要珍惜、保护和科学开拓工作资源。安其居,乐其业。面对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承担责任,抛名弃利,善待工作资源和环境,为民谋取最大福利。
敬业者,心中有民,热爱服务对象。群众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同胞,党员干部的服务对象是群众。敬业者,绝不是冷漠的,而是有一颗滚烫炙热的心灵。急人所急,思人所思,为人所为。中华儿女从来都是共患难同荣辱,无论列强凌辱还是灾难肆侵,从不低眉更不折颜。党员干部对民族同胞更有一份挚爱,这份挚爱化作工作的动力,不畏难不惧艰,活生生为民创造一个幸福家园。恢弘而又具体的中国梦,每一纬每一经都是以中华儿女的幸福梦想共同编织在一起的民族复兴梦。敬业者,心中有国,乐于奉献。奉献是敬业的必然境界,党员干部要有适当的牺牲和奉献,才能引领群众共同为中国梦奋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党员干部要执着坚守对事业“久久为功”的韧劲、对责任“舍我其谁”的担当,树立起“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身为基层官,真正做到“一草一木恒绿,一山一水恒秀,一民一地恒安”,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始终奋发有为,汇聚梦想,凝聚合力,激发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一箪食,一瓢饮,是我们肉体的需求。一种理念,一种信仰,是我们精神的乳汁。“中国梦”,上下求索、矢志不渝的伟大梦想如一抹阳光,照耀了神洲大地的每一寸土每一株草每一脉山每一条河。“中国梦”为每一个梦想分田拨地,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的梦想耕耘播种,每一个梦想都在茁壮,期待着或是擎天立地或是斑斓绚丽。
有一种精神气质叫“敬业”
人们谈到敬业,通常会用“兢兢业业”来形容。掏粪掏了一辈子,那叫兢兢业业,时传祥是敬业的典型;甘做“螺丝钉”,一辈子助人不倦,那叫兢兢业业,雷锋是敬业的典型。千百年来,多少个敬业者,坚定而执著,拥有一颗匠人心,日积月累下,已然把敬业打磨成了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气质。
老一辈敬业者层出不穷,现代人也不遑多让。李守江,在大漠戈壁中坚守16年,把硫酸钾肥生产基地做成世界最大;骆抗先,从医62年,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在学术和实践领域都颇有建树。他们是现代敬业者的典型,当然,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敬业者,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着青春、奉献着热血、铸就着辉煌。
从古至今,敬业的品格被不断的歌颂,又被不断的传承,它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里,已经成为炎黄子孙不可分割的强大基因,是一种带着烙印的精神气质。老外提起中国劳动者总是竖起大拇指,其印象大概就是“中国人能吃苦”,而潜台词不就是“中国人很敬业”吗?
敬业是一种态度。“业精于勤荒于嬉”,懒惰的人,纵然家财万贯,迟早会坐吃山空;而对工作充满敬畏的人,他们纵然贫乏,但勤能补拙,勤能生财,勤能生万物。所以,对于工作,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长度和深度。人们总是鄙视不劳而获者,尊重自食其力者,当然,岁月也总是垂青于那些积极的劳动者,机会总是能够被敬业者们所俘获。
态度端正,敬业就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著名画家齐白石老生90岁高龄时,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五幅。一天生日,宾主相谈甚欢,待送走客人时,已是深夜时分。可他坚持要把五幅画画完,家人相劝,说今天情况特殊,明天再画也不迟。他却说“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还有其它事要做。于画家而言,作画就是他的全部工作。齐白石,一个工作态度多么端正人啊。可以说,坚持作画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之一,轻易不会改变。当然,如果你只是羡慕他价值连城画作,而没有看到他把敬业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话,那就未免太断章取义了。
当这种生活方式沉淀下来,敬业就成为一种卓而不群的精神气质。敬业者不会天天把“敬业”二字挂在嘴边,因为在他看来,认真工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必催促,不必监督,自己总能够条件反射般地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看似循规蹈矩,实则心存敬畏。他们对劳动充满热情,对社会充满责任,对国家充满热爱,这是一种卓越的精神气质,可能一生都不会大起大落,但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有一种精神气质叫“敬业”,李守江们和骆抗先们把这种气质演绎到了极致。我们有可能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但却不必妄自菲薄,要怀着一颗敬畏心向他们看齐靠拢,孜孜不倦地追求那种骨子里的精神气质。
近日,盖洛普公司公布了2011-2012年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全球员工敬业的比例仅为13%,而中国还远低于世界水平,只有6%的中国员工是敬业的,68%的员工大部分时间仅限于“从业”状态,26%的员工属于“怠工”状态。
爱岗敬业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网评)当人们寻找生命的真谛,追求人生的价值时,就会审视脚下的每一步,思考存在的每一秒。而这每一步、每一秒的基础,就是我们的岗位、我们的工作。
何谓敬业?敬业就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雷锋精神的一个闪光点就是爱岗。雷锋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有着“像夏天一样火热”的激情。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他“拧”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坚守岗位、发挥作用。执法为民的公安局长任长霞,干的是人民警察普普通通的工作。她忠于职守、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为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默默奉献。从她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认真,什么是负责。新时代爱岗敬业的模范、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袁隆平,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终于创造了农业科学上的奇迹。假如不是对理想的追求,不是对事业的热爱,不是对岗位的敬重,他如何能够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不论是科学技术人员,还是普通一兵;不论当公安局长,还是做一名环卫工人,只要对祖国赤诚,对事业追求,对工作挚爱,勤勤恳恳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耕耘,就一定能释放出光和热,一定能绽放鲜艳的理想之花。
爱岗敬业需要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像是一个标杆、一个航标,没有它,就会迷失方向。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前提。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不在于他从事何种职业,而在于他是否尽心尽力把所从事的工作做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一种人生信念,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只有当他以应有的热情和全部的力量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时,才可以说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良心。一滴水,只有融入江河,才能展现它的力量;一个人,只有脚踏大地、勤奋工作,才能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爱岗敬业应是必备品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要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人,就会自觉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自己做好工作的本领;就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就会不甘现状,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己;就会帮助别人,携手同事,共同创造成绩„„一句话,爱岗敬业体现了共产党人最基本的素质,展示了其内心的追求和永不放弃的责任。
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做栋梁之材,不妨做一棵小草献上一丝新绿;不能像海洋用宽阔的胸怀拥抱百川,也可以像一条小溪为土地捧上甘露。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认真真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把普通的岗位变成灿烂的舞台,将平凡的事情做得有模有样,这样的一生不是很充实、很有意义吗?(唐果)爱岗敬业 让平凡变得不平凡
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曾说:“如果一个人被称作‘街道清洁工’那么,他应该像米开朗基罗画画,或者像贝多芬谱曲,或者像莎士比亚写诗一样,清扫街道。他应该把街道打扫得让天上人间所有生物都会驻足流连,并且说:‘这里住着一位很出色的街道清洁工’”。
马丁·路德·金的一席话指出了爱岗敬业的真谛:做最平凡的事情,创造最不平凡的事情。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岗一天,就应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完成自己所该完成的工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态度决定一切,要相信,平凡的工作也能创造出不平凡。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才能让自己从工作中感受到幸福感,满足感,也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像笔者现在所从事的社区工作一样,虽然每天都是在与社区居民们交流沟通,解决一些在大家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微不足道的工作却是自身衷爱的,每解决一件小事都为能够解决社区居民的烦恼事而打心眼儿感到高兴。
有句话叫:“钻一行、精一行。”爱岗敬业其实就是需要我们尊敬热爱自己的岗位。就像笔者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社会工作行业,那么就将用最诚恳、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许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份平凡的工作,其实无需太过认真对待。但是笔者想说:认真地对待最平凡的工作,不仅是对他人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升华。爱岗敬业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真正的动起来,在工作中去实践它。
如果不能长成为一颗参天的大树,那么不妨做一棵小草,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如果不能汇成一条奔流的江河,那么不妨做一条小溪,为大地洒上一片甘露。如果不能像太阳般普照大地,那么不妨做一颗闪耀夜空的晚星,为黑夜带去一丝光明。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所热爱的工作,把普通的岗位变成灿烂的舞台,让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陆佳美)
网评 敬业就是爱国,爱家就要尽责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日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他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来源:新华网)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之际,总书记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时对中华民族的谆谆教诲,其实就是号召全中华民族勿忘国耻,励精图治,恪尽职守,各尽所能,在历史转折时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向一个制高点,就像长江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最根本点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爱国、爱家,国是根本,家是基础,国家、国家,无国何来家,国就像一个人的骨架,家就是组成人的血肉,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只有二者完美的组合,国家才会繁荣昌盛,经久不衰,那么,我们怎么来爱国、爱家呢?笔者认为:敬业就是爱国,爱家就要尽责。
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引用梁启超先生的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来教育我们爱岗敬业,敬业的本义就是敬重,尊敬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每一件事无论大小贵贱都认真去做。其具体表现为勤勉尽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这其中糅合了一种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这种敬业精神就是最基本的处事之道。尽责本意就是尽到自己应该尽到的责任,其中也包涵一种忠诚,一种心理素养和道德情操在里面。
爱国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种形式,爱国其实就是一种思想境界,表现的载体就是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爱国的内涵就是我们每一个自然人发自内心,源于真情的做好自己的工作,爱我们的工作岗位,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都有一种浮躁的心理,眼睛看的都是社会阴暗的一面,看的都是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这种人不说爱国,就是自己的家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他们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情操,更谈不上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工作中碌碌无为,生活上奢侈糜烂,精神上无所追求,灵魂上无所寄托,这样的人在怨声载道中不断迷失自我,其实,他们不知道造成这样结果的真正原因不是社会的不公平,而是他们自己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从事任何职业都是社会分工不同,其结果没有任何区别,只要自己淡泊名利,勤于奉献,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和平淡,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工作上就一定有所建树,也是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最基本的贡献。
家是温柔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和源泉,家是我们伤心和疲惫时的依靠,家是我们取得成绩时幸福的笑脸,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家庭同样需要经营,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子女之间,每一种亲情关系都会有一种责任和义务,只有大家尽职尽责,共同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这个家庭才会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和谐美满了,我们的社会才会祥和、进步。
从古至今,大凡成就伟业者,无一不是从敬业开始。鲁迅先生崇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使敬业的内涵上升到民
族的振兴大业;六十年代的雷峰更是敬业的楷模,干一行、爱一行,以“螺丝钉”的精神,把青春献给了祖国最壮丽的事业;今天,我们伟大的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精神更是把我们民族的大爱精神和敬业精神有机的融合起来,站在新世纪的门槛,遥望未来世纪曙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呈现;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使中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小就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文化洗礼的我们,在新时期的历史浪潮中,我们一定要敬业来爱国,尽职尽责来爱家,只要我们人人都做到对工作敬业,对家庭尽责,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繁荣昌盛,民族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在工作中应该具有敬业精神。
敬业的人值得尊敬。
敬业就是尽一切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在现代社会,企业正越来越重视员工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工作不敬业,可能会遭到淘汰。
敬业有时需要做出一定的牺牲。
离开敬业精神,一个人很难取得大的成就。
即使是卑微的工作,也要用敬业的态度去面对。
很多伟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非常敬业。
世界上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卑贱的人。——林肯
不论从事哪种职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对这种职业感兴趣。——欧斯拉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李大钊
从工作里爱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纪伯伦
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歌德
人生在世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爱迪生 职业是天然的医生,对人类的幸福来说是根本性的。——克劳狄安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职业坚信不移,不心怀二志,他的心里就只知道有这个职业,只承认这个职业,也只尊重这个职业。——托马斯·曼
抱着一颗正直的心,专心致志干事业的人,他一定会完成许多事业。——赫尔岑
不要把工作当成义务,要当作权利。——池田大作
工作是生命的真正的精髓所在,最忙碌的人正是最快活的人。——提奥多·马丁 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焉。——墨子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
只有能够鼓足干劲工作,并懂得什么是汗水和疲劳的人,才会理解欢乐的感情。
——苏霍林姆斯基
现代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爱心。——罗丹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
2、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
3、敬事而信。(《论语》)
4、敬业乐群。(《礼记》)
第二篇:敬业--素材
“最敬业医生”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丨每日时评
2017-04-0
5作文君说
假期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周发生了什么热点事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我们首先要探讨的话题是:“最敬业医生”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你怎么看?
“最敬业医生”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
杨朝清
3月31日,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时,医院里8位准备做尿道下裂手术的患儿,已经等了两年。怀孕8个月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唐耘熳坚持做完这8台手术,才回到四川乐山老家,望着母亲火化后一方小小的匣子痛哭不止。(4月4日《成都商报》)
在亲情与敬业的天平里,唐耘熳选择了“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好不容易排队上,担心更改手术时间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诸多不便;原本可以请假的唐耘熳,选择了坚守手术台。这位医生赢得了公众的尊重、信任与社会认同。
“最敬业医生”之所以打动我们,就在于“医者仁心”。作为一位怀孕8个月的准母亲,作为一位刚刚失去母亲的女儿,唐耘熳完全可以将手术时间推迟几天。笃信“行孝在生前而不是身后”的她,将“努力工作就是对母亲最好的追悼”作为价值追求,做出了无愧于心的选择。
这是一种尬尴的现实,这是一种纠结的处境。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导致一些大医院的医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他们就像是传送带上的齿轮,为保障医疗行业的高效运作,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这些爱岗敬业的医务人员固然值得钦佩,他们的生存生态却不能忽略和漠视。一味地褒奖超负荷劳作的医生却不想方设法给他们“减压”,不可避免会导致他们不堪重负。
同时,在当下,医生也背负了巨大的道德包袱和职业压力。长期以来,医生被放置在道德高地上;似乎只要医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就可以治愈病人的所有伤痛。然而,医疗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医术并非万能的而是有限的;医生也并非超人,他们也需要休息、休假。
“最敬业医生”让人感动,却不能将这种感动无限拔高。说到底,“最敬业医生”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产物,是一种无奈之举。在价值实现多元化、职业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儿科医生匮乏、医学院录取分数线下降在一些地方成为现实。医生的超负荷疲惫以及污名化导致的社会认同下降,让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学医。只有深化医疗改革,让老百姓便利、低成本地求医问药,一些医生的超负荷疲惫才会得到疏解。
适用话题:医生、感动等
作文君点评:医生们有的是天使,有的是恶魔,我们看到了天使,就像在天堂。
一句“不懂事”道出多少潜规则
高亚洲
4月3日,一段“达州市公安局民警不服从交警指挥”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执勤交警让违规停车的司机把车开走,但司机称自己是市公安局的,并说执勤交警“不懂事”。4月3日晚,达州市公安局对此事通报称,该司机系达州市公安局民警,当天因女儿下车买包子,将车临时停靠在路边并说出不当言论。目前,涉事民警已被停止执行职务。(4月4日《北京青年报》)
一句不懂事,让一个公安局民警一夜爆红;一句不懂事,让一个自称保卫处处长的官员,一夜被停职。面对如此人生际遇,当事人内心恐怕是五味杂陈的。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个“不懂事”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汉语解释,懂事无非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理解用心,另一个则是明白事理。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这个保卫处处长显然是在说这个辅警“不明事理”,至于事理是什么?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大意无非就是说这个辅警不懂规矩、不懂变通云云。
如果把“不懂事”增添到官员雷语谱系中,客观来说,这三个字恐怕算不上“雷”。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你就是当事人,临时停车去买包子,面对交警不停的催促,你会否也认为这交警“不懂事”呢?毕竟确实不是“犯了多大的错误”,通融一下也就过去了。再者说,这说人“不懂事”的,不仅与这辅警算是同行,还算是半个领导了,不说同行之间本应有的惺惺相惜,如此较真,估计会让不少深谙同行之道者犯尴尬癌了。难怪这保卫处处长,在临走之前,忿忿不平地丢下“不懂事”三字。
当然,这并不是要为这个涉事的民警“站台背书”。对于一段突然蹿红的视频,以及一句“不懂事”,我们首先没有必要站在道德高地,去进行过度的人设,情绪表达之余,仍需回归理性与平和。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我们将“不懂事”回归于“日常”时,更能让我们由此去打量此中所投射的社会生态。毕竟,太刺目的雷语,会因它的突兀,除了围观价值外,其实并没其他太多的审视价值。
当一句“不懂事”因愤愤然脱口而出被围观时,它的“不当”不仅仅是刺激到了某种本就焦虑的情绪,而是因为撕开了一簇敏感而脆弱的潜规则。在这句“不懂事”之前,涉事的民警为了让自己的“停车权”不受到侵犯,在“买个东西、马上就走”保证失效后,先后用“自亮身份法”、“抬出领导法”意欲唬住辅警。
一个简单的私人行为,在遭遇“挫折”后,附身的权力身份迅速被搬了出来,这首先是一种不正常,而这似乎成了许多官员仰仗的行为逻辑,在此前的雷人官员中,便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在自亮身份不见效后,“抬出领导”的法子似乎也是寻常可见。这同样是一种不正常。这首先直指的是一种“圈子文化”,而这种文化所依附的其实是权力。此外,搬出领导能成为惯常,说明此法的高度奏效。这又是一种不正常——正常的执法行为,为何领导就可以干涉摆平呢?
更大的不正常还在于,在“不懂事”的语境中,我们分明看到一个官员对潜规则的重度依赖,所对应的则是对明规则的漠视,要知道,辅警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正常执法。
于此,将“不道德”置于讲究规则尤其是法治的现代社会,谁“不懂事”已不言自明。而当这些潜规则大行其道时,我们或许更需要反思的是,如何让真正的“事理”大行其道。
适用话题:潜规则等
作文君点评:那些不转发作文君文章的同学,你们真不懂事~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三十七)
【作文预测】巧借“利器”助成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还从未有人徒步穿越过它。中国年轻的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开始了征服之旅,途中不幸遇难。据报道,余纯顺选择六月份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1.4公里。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
不久,52岁的欧洲女性卡拉,只身一人,历时20天穿越成功。据报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专门研制的,重量轻,保暖性强。背囊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携带的卫星电话、定位仪等提供电源。她带的药片食品——长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长时间不用进食。为了这次探险,她两年前就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比如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春天的沙暴、夏天的高温及秋天的大风。冬天虽冷淡可以通过保暖服装来克服。选择冬季,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卡拉说:“我不挑战自然,而是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巧借“利器”助成功
面对从未有人敢独自徒步穿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探险家余纯顺挑战极限,在接近成功之际,功败垂成,不幸遇难;不久,准备充足的欧洲52岁女性探险家卡拉却完成了这一壮举。她不仅“善其事”,且“利其器”,善于凭借“利器”,挑战极限,成功穿越。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磨好“利器”,再凭借“利器”的帮助,获得成功。
“利器”补短,助我成功。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挑战,面对面前的阻力,我们到底是智慧选择,还是避其锋芒,迂回智取?还是凭一腔热血,勇往直前?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当遭遇困境时,懂得变通,善于凭借“利器”帮助,以巧制胜,才是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假借“外物”,重在激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都需要外力的帮助。其中,正确的选择十分重要。1984 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米兰举行,山田本一又获得了冠军。十年后,在他自传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第一个标志……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一个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是的,借助标志物的提醒,理性的策划赛程,借助阶段性胜利激励,分配好体力,是成功的保障。成功并非难事,关键是运用智慧,借力外物帮助,激励信心而超越。
失去外力帮助,导致惨败。人工都是有缺陷的,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凭借外力。特别是在科学发展的情况下,人工更离不开科学的助力。英法战争中,蒸汽机已经出现了,有人向拿破仑建议,将海军舰船装上动力,拿破仑不相信科学,他认为自己庞大海军舰队的帆船所向无敌。当偷袭英国海军舰队的夜晚,横渡海峡,突然遭遇暴风雨,法国舰队的帆船没有动力的支撑,抵御不了狂风暴雨的袭击,帆船倾覆,舰队不战自败。因此说,不借用蒸汽动力的帮助,导致战斗失败是必然的。
如果前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就是一芥之舟。只有树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贮备好充足的物质供给,借助先进科学的设备导航助力,才能迎风破浪,乘胜前进。勤奋的汗水伴随着欢乐的浪花一路浇灌,心田就会绽放出一片姹紫嫣红。
【修改与点评】
1.题目《巧借“利器”助成功》深刻揭示了材料和文章的中心,立意拟题精准。
2.开篇引材料+简述+提出论点,语言简练,旗帜鲜明。中间三段围绕总论点:确立分论点+引述+事例+论证+结论,段落结构谨严。
3.结尾设置情境,用描述性的句子,展望美好未来。
小尾
最近这几天在看书,闲聊的绕道啊。
编辑丨作文君 来源 丨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因无法查明原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自白书
作文君,高考作文账号运营者,致力于为广大高中生打造一个长期高效写作提升的平台,每天都会有干货放送给各位小伙伴,让作文满分不再是梦,让每一位高中生都掌握一门写作技巧。高考作文公众号隶属于三好网,作文君致力于和你们一起,将它打造成国内最大的高考作文学习的平台。梦想是要有的,不然人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第三篇:关于敬业的作文素材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0位)
1.袁隆平
袁隆平,男,77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十年来,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实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的他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袁隆平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200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2007年4月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钟南山
钟南山,男,71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03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组员,2006年底又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重症传染病应急委员会顾问,参与国际急性传染病咨询工作。
钟南山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钟南山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
钟南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3.王顺友
王顺友,男,42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投递员。
王顺友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木里县城至白雕、三角垭、倮波乡的马班邮路投递工作,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递两班,一个班期为14天。22年来,他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
王顺友担负的马班邮路,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一天要经过几个气候带。他经常露宿荒山岩洞、乱石丛林,经历了被野兽袭击、意外受伤乃至肠子被骡马踢破等艰难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邮路上,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时间在大山中度过,无法照顾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他视邮件为生命,从未丢失过一个邮件。为保护邮件,他曾勇斗歹徒,不顾个人安危跳入冰冷河水中抢捞邮件。他吃苦不言苦,饿了就吃几口糌粑面,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自编自唱山歌,独自走在艰苦寂寞的崎岖邮路上。为了能把信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他宁愿在风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绕行方便沿途群众,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准确率达到100%。他还热心为农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为了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王顺友甘愿绕路、贴钱、吃苦,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王顺友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当选为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都对王顺友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4.刘玉莲
刘玉莲,女,58岁,中共党员,现为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
1971年,刘玉莲在驻地空军航校医院参加培训,掌握了针灸技术。回村后,刘玉莲很快用这门新技术治好了一名疑难病患者。村民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多年求医问药无果,刘玉莲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给他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好了。老人逢人便伸出大拇指说:“丫头,神医啊!”从此,“丫头”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1986年4月的一天深夜,刘玉莲听到村民毛沙·尼牙孜上气不接下气地敲门:“丫头,我老婆快生了。”刘玉莲赶紧收拾好接生用具,往3公里外的孕妇家跑去。赶到孕妇家,刘玉莲检测发现孕妇严重贫血,血压很低,脉搏微弱。经过刘玉莲精心护理操作,一名男婴降生了,产妇也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这时天已经亮了,刘玉莲要走时,产妇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丫头,我的命是你给的,你是我的„夏帕艾且‟(维吾尔语:救命女神)。”
刘玉莲在41年的艰辛工作中,医治患者30余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多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几十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工资去年才涨到每月350元。而从护校刚毕业给她打下手的护士,每月工资比她高不少。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至今她也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对于这些,刘玉莲想法很单纯,“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信赖的目光,听到村里无论大人小孩见到自己都会尊敬地问一声丫头好,就满足了”。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挑起二堡村1000多口人41年横跨两三代人健康的重担,使“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目标在这个全镇最穷的村子成为现实。
刘玉莲多次被评为地、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2年,被哈密市评为十佳卫生工作者;2005年,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5.张云泉
张云泉,男,59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4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
几千次,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连心桥”上的贴心人。
张云泉常年奔走于大街小巷、边远乡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讲得最多的就是“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曾被错误下放的胡克明常年上访,张云泉18年中数百次去他家给予关心。2004年,病中的胡克明又要上访,张云泉赶过来,亲自为他洗脚,胡克明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嘱托子女不要再上访了。在张云泉的帮助下,丧失独子的李庆余重燃生活希望,跟着患病母亲上访11年的 “野丫头”方小娟最终成了他的女儿,做了10多年代课教师的王德元恢复了公职,蒙冤16载的王友德讨回清白。他还义务帮扶60多名贫困学生,为近百名群众求医问药,捐助困难群众6万多元。广大干部群众由衷称赞,“张云泉就是我们身边看得见的„三个代表‟”。
在许多矛盾激烈的突发事件面前,张云泉总是挺身而出,不顾安危,极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次,一家改制企业老板与原企业职工发生冲突,双方对峙多时,老板失去耐心,欲强行开推土机进厂。危急关头,张云泉一个箭步跨到推土机前,大声喊到:“谁要过去,就先从我身上开过去。”而面对情绪失控的群众,即便是受气挨打,他也是耐心说服,平息事态。为此他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左手拇指受伤至今不能灵活弯曲,左眼被误打视力从1.5下降到0.15。但他理解群众,无怨无悔。
张云泉常说,“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他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全部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自己两袖清风,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因公出差都住简陋旅店。他妻子在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当普通职工直至退休,儿媳在效益不好的单位当服务员,他从没利用权力托人找关系。
张云泉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集中宣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6.方永刚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2007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五、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1位)
1.曹于亚
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于亚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看望父亲。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曹于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由于她看起来较小,而按规定,捐肾最少也要18岁,医生一口回绝了她的请求。曹于亚长跪在医生面前请求救父。手术时,曹于亚没有一点犹豫。在生与死的决战中,曹于亚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手术成功了,但每个月4000多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难以承担。邻水石永中学减免了曹于亚的所有学杂费和住宿费,同学们纷纷给她捐款。美术指导教师把宿舍腾出来,让他父亲住进去。曹于亚“带父上学”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都要买菜、煮饭,为父亲洗衣。在今年高考中,曹于亚考取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曹于亚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团广安市委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对她进行了宣传报道。
2.罗映珍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3.谢延信
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望着痛不欲生的两位老人,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
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跪出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老人头疼脑热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内弟先天呆傻,经常外出后不知道回家,谢延信总是满大街找。有时内弟解大便弄得满身屎,谢延信就哄着他换洗衣服,从不厌烦。
为了省下钱给老人治病、补充营养,谢延信直到患脑出血住院前,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看病。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补了又补,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妻子去世后,为了照顾这个家,谢延信一直没有续娶。通情达理的岳母既欣慰又愧疚,一次次劝他走,劝不动就骂,边骂边往外赶。上天不负有情人。谢延信的善良和真情最终打动了一位善良的农家女--谢粉香,心甘情愿走到了他的身边,并与他一同擎起这个艰难的家。
谢延信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2007年,谢延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
4.洪战辉
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男孩”的洪战辉。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5.黄来女
黄来女,女,22岁,中共预备党员,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四处奔走,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通过“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黄来女进入了大学殿堂,并且帮助她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黄来女靠勤工俭学维持着生计和学业。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她又找到了两份家教,这样她不仅可以维持学业还可以给家中的父亲寄生活费了。
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由于家庭贫困,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之后又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黄来女此时非常绝望,但她坚信绝不放弃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父亲多次病危,基本上是靠着对女儿眷恋与牵挂的意志支持下来的,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在女儿的鼓励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6年10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同学的先进事迹,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也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内外许多大学、中学纷纷致电、来函邀请黄来女同学去作报告。她还应邀参加全国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团,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作巡回报告。2007年被评为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人物。
6.韩瑜
韩瑜,女,23岁,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韩瑜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毅然将自己的左肾捐给生命垂危的父亲韩远德,用孝心谱写了一个“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孝女捐肾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众誉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钦北区小董蚕种场当司机的韩远德因带病坚持工作,病情恶化,发展为尿毒症。一个星期两次血透治疗,每月费用高达5000元,几年下来,一家负债近10万元,陷入困境。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学习成绩优异的韩瑜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中师。她生活节俭,将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块钱以内,不断攒钱给父亲治病。
2003年,她的两个哥哥从报纸上得知换肾可以治愈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检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肾要求。年仅18岁的韩瑜也悄悄到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当她向父亲提及捐肾的时候,慈祥的父亲宁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肾,说“我怎能用牺牲女儿的健康、幸福来换这一条老命呢!”家人知道韩瑜的想法后,也没有一个人同意。但瘦小的韩瑜,却有一股韧劲,坚决地说“父亲今年才46岁,他与母亲将我们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为了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她每天跪在父亲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后,无可奈何的父亲终于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动,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2003年1月24日,韩瑜和父亲在桂林解放军181医院成功完成了换肾手术。资深的主刀医生说:“我做过许多例肾脏移植手术,可谓轻车熟路。但面对这位18岁的美丽女孩,我却于心不忍,迟迟下不了刀啊!”韩瑜以肾救父当时在全国是首例。她的壮举感动了社会,人们称赞她是个道德高尚、勇敢孝顺的好姑娘。
2003年,韩瑜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韩瑜的孝老事迹作了报道。
第四篇:初中作文素材精选一个敬业的人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初中作文素材精选:一
个敬业的人
初中作文素材精选:一个敬业的人
我的爸爸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兽医。他整天都在外面奔波,脸上的皮肤晒得跟非洲人一般黑。
他非常敬业。有一个星期天,爸爸带我到乡下去看望奶奶。来到奶奶家,我们刚刚跨进门槛,爸爸的手机就响了。爸爸就拿起手机听了起来。“喂,谁呀?”说话的好象是一个中年男子。“我是小李,我家的鸭子不吃东西了。请你快来看看它们到底生了什么病?快点!”“好的,我马上就来!”爸爸放好手机,立刻拔腿就走。
这时,天上开始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我乘机对爸爸说:“爸爸,外面在下这么大的雨,你就不要去了。要是怕他等,你就打一个电话给他说明情况不就可以了吗?”“对呀,下这么大的雨,你就别出去了,在家好好陪陪我。而且,你也好久没有来看我了,怎么一来就要走了呢?”奶奶也跟着对爸爸说。爸爸连忙笑着对奶奶说:“妈,不行呀!答应了人家的事怎么可以不去做了呢?您不是常常教育我做人要守信用吗?如果你养的鸭子生病了,你会不会着急?同样他养的鸭子生了病,他也非常着急的。我怎么可以说不去就不去了呢?”说着,爸爸穿好雨衣骑上自行车,冲进雨中走了。我站在门口看着爸爸的身影在雨中渐渐消失,这时我似乎明白了……
回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吃好了午饭,爸爸浑身都湿透了,皮鞋上还沾满了泥。
他立刻进门去吃了一个澡,然后狼吞虎咽似的吃起了饭来。
第五篇: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0位)1.袁隆平
袁隆平,男,77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袁隆平是一位视科学为生命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十年来,他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在攻关的前10年有7个春节是在海南岛度过的。
袁隆平注重实践。他说,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第一线的坚守,使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锻造出了战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为人梯。他注重培养杂交水稻科研人才,将团结协作看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他捐出奖金,设立了科研基金和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他将实验材料“野败”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速了“三系”杂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养和带领下,我国杂交水稻界精英辈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30多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满足。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的他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袁隆平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200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2007年4月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钟南山
钟南山,男,71岁,中共党员,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是我国呼吸疾病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步:2003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05年主持的《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审和答辩。钟南山积极推动呼吸病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鉴于他的学识和贡献,他成为世界慢性气道疾病防治执行小组组员,2006年底又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重症传染病应急委员会顾问,参与国际急性传染病咨询工作。
钟南山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政议政,积极献言进策。近年来他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极为关注,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议案,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发展。钟南山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社区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
钟南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白求恩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为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
3.王顺友
王顺友,男,42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投递员。
王顺友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木里县城至白雕、三角垭、倮波乡的马班邮路投递工作,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递两班,一个班期为14天。22年来,他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
王顺友担负的马班邮路,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一天要经过几个气候带。他经常露宿荒山岩洞、乱石丛林,经历了被野兽袭击、意外受伤乃至肠子被骡马踢破等艰难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邮路上,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时间在大山中度过,无法照顾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他视邮件为生命,从未丢失过一个邮件。为保护邮件,他曾勇斗歹徒,不顾个人安危跳入冰冷河水中抢捞邮件。他吃苦不言苦,饿了就吃几口糌粑面,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自编自唱山歌,独自走在艰苦寂寞的崎岖邮路上。为了能把信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他宁愿在风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绕行方便沿途群众,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准确率达到100%。他还热心为农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为了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王顺友甘愿绕路、贴钱、吃苦,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4.刘玉莲
刘玉莲,女,58岁,中共党员,现为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乡村医生。
1971年,刘玉莲在驻地空军航校医院参加培训,掌握了针灸技术。回村后,刘玉莲很快用这门新技术治好了一名疑难病患者。村民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多年求医问药无果,刘玉莲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给他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好了。老人逢人便伸出大拇指说:“丫头,神医啊!”从此,“丫头”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1986年4月的一天深夜,刘玉莲听到村民毛沙·尼牙孜上气不接下气地敲门:“丫头,我老婆快生了。”刘玉莲赶紧收拾好接生用具,往3公里外的孕妇家跑去。赶到孕妇家,刘玉莲检测发现孕妇严重贫血,血压很低,脉搏微弱。经过刘玉莲精心护理操作,一名男婴降生了,产妇也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这时天已经亮了,刘玉莲要走时,产妇拉着她的手哽咽着说:“丫头,我的命是你给的,你是我的‘夏帕艾且’(维吾尔语:救命女神)。”
刘玉莲在41年的艰辛工作中,医治患者30余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多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几十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工资去年才涨到每月350元。而从护校刚毕业给她打下手的护士,每月工资比她高不少。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至今她也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对于这些,刘玉莲想法很单纯,“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信赖的目光,听到村里无论大人小孩见到自己都会尊敬地问一声丫头好,就满足了”。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挑起二堡村1000多口人41年横跨两三代人健康的重担,使“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目标在这个全镇最穷的村子成为现实。刘玉莲多次被评为地、县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2年,被哈密市评为十佳卫生工作者;2005年,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5.张云泉
张云泉,男,59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
张云泉坚守信访岗位24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平均每年接待上访群众2000多人次,处理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听来访电话几千次,以务实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了一方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连心桥”上的贴心人。
张云泉常年奔走于大街小巷、边远乡村,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讲得最多的就是“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曾被错误下放的胡克明常年上访,张云泉18年中数百次去他家给予关心。2004年,病中的胡克明又要上访,张云泉赶过来,亲自为他洗脚,胡克明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嘱托子女不要再上访了。在张云泉的帮助下,丧失独子的李庆余重燃生活希望,跟着患病母亲上访11年的
“野丫头”方小娟最终成了他的女儿,做了10多年代课教师的王德元恢复了公职,蒙冤16载的王友德讨回清白。他还义务帮扶60多名贫困学生,为近百名群众求医问药,捐助困难群众6万多元。广大干部群众由衷称赞,“张云泉就是我们身边看得见的‘三个代表’”。
在许多矛盾激烈的突发事件面前,张云泉总是挺身而出,不顾安危,极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次,一家改制企业老板与原企业职工发生冲突,双方对峙多时,老板失去耐心,欲强行开推土机进厂。危急关头,张云泉一个箭步跨到推土机前,大声喊到:“谁要过去,就先从我身上开过去。”而面对情绪失控的群众,即便是受气挨打,他也是耐心说服,平息事态。为此他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左手拇指受伤至今不能灵活弯曲,左眼被误打视力从1.5下降到0.15。但他理解群众,无怨无悔。
张云泉常说,“做人必须像人,做官不可像官”。他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全部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自己两袖清风,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因公出差都住简陋旅店。他妻子在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当普通职工直至退休,儿媳在效益不好的单位当服务员,他从没利用权力托人找关系。
张云泉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集中宣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6.方永刚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分享好文◆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2007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五、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1位)1.曹于亚
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于亚向学校请假,赶往医院看望父亲。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曹于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由于她看起来较小,而按规定,捐肾最少也要18岁,医生一口回绝了她的请求。曹于亚长跪在医生面前请求救父。手术时,曹于亚没有一点犹豫。在生与死的决战中,曹于亚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手术成功了,但每个月4000多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家庭难以承担。邻水石永中学减免了曹于亚的所有学杂费和住宿费,同学们纷纷给她捐款。美术指导教师把宿舍腾出来,让他父亲住进去。曹于亚“带父上学”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都要买菜、煮饭,为父亲洗衣。在今年高考中,曹于亚考取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2.罗映珍
罗映珍,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每天早上5点,罗映珍便准时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为一天的开始,在晨曦中带着做好的果汁和粥赶到医院,为丈夫洗脸、刷牙、按摩、擦拭身体、喂食„„每天晚上罗映珍回到住处,都已经是深夜一点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已有3个年头,罗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她写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罗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心中的悲伤,点燃了内心的希望。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罗映珍被推荐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共临沧市委、永德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永德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3.谢延信
谢延信,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7月,产下女儿仅40天的谢兰娥因病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望着痛不欲生的两位老人,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
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跪出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老人头疼脑热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内弟先天呆傻,经常外出后不知道回家,谢延信总是满大街找。有时内弟解大便弄得满身屎,谢延信就哄着他换洗衣服,从不厌烦。
为了省下钱给老人治病、补充营养,谢延信直到患脑出血住院前,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看病。4元钱一双的塑料凉鞋,他补了又补,一穿就是6年。一件衬衣白天穿脏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妻子去世后,为了照顾这个家,谢延信一直没有续娶。通情达理的岳母既欣慰又愧疚,一次次劝他走,劝不动就骂,边骂边往外赶。上天不负有情人。谢延信的善良和真情最终打动了一位善良的农家女--谢粉香,心甘情愿走到了他的身边,并与他一同擎起这个艰难的家。
谢延信不是钢,不是铁,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2007年,谢延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
4.洪战辉
洪战辉,男,中共党员,25岁,原湖南怀化学院学生,现中南大学学生。
2005年底,一个年轻人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对不幸、贫穷与孤苦,顽强坚持12年,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自己考上大学,全家人重新团聚。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男孩”的洪战辉。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让妹妹睡在内侧,以防父亲突然发病伤及妹妹。妹妹经常尿湿床单、被子,他就睡在尿湿的地方,用体温把湿处暖干。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2年10月,父亲突然发病,因为没有钱,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医院门前跪求治疗„„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荣康医院主动将他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洒向了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应邀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并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他还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与困难学生交流,捐赠学习用品。他说:“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关于他的书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250多万册。
洪战辉先后获得感动中国2005人物、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5.黄来女
黄来女,女,22岁,中共预备党员,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四处奔走,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黄来女以763分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学校通过“绿色通道”让身无分文的黄来女进入了大学殿堂,并且帮助她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补助,黄来女靠勤工俭学维持着生计和学业。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她又找到了两份家教,这样她不仅可以维持学业还可以给家中的父亲寄生活费了。
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由于家庭贫困,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之后又脑梗阻,右肢一度瘫痪,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身无分文,无依无靠的黄来女此时非常绝望,但她坚信绝不放弃自己相依为命的父亲,也绝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维系着生活和学业。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胰岛素。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昏黄的灯光下,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就打开书本开始学习。
父亲多次病危,基本上是靠着对女儿眷恋与牵挂的意志支持下来的,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在女儿的鼓励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2006年10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同学的先进事迹,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也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内外许多大学、中学纷纷致电、来函邀请黄来女同学去作报告。她还应邀参加全国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团,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作巡回报告。2007年被评为2006中国大学生十大人物。
6.韩瑜
韩瑜,女,23岁,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韩瑜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毅然将自己的左肾捐给生命垂危的父亲韩远德,用孝心谱写了一个“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孝女捐肾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众誉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钦北区小董蚕种场当司机的韩远德因带病坚持工作,病情恶化,发展为尿毒症。一个星期两次血透治疗,每月费用高达5000元,几年下来,一家负债近10万元,陷入困境。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学习成绩优异的韩瑜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中师。她生活节俭,将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块钱以内,不断攒钱给父亲治病。
2003年,她的两个哥哥从报纸上得知换肾可以治愈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检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肾要求。年仅18岁的韩瑜也悄悄到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当她向父亲提及捐肾的时候,慈祥的父亲宁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肾,说“我怎能用牺牲女儿的健康、幸福来换这一条老命呢!”家人知道韩瑜的想法后,也没有一个人同意。但瘦小的韩瑜,却有一股韧劲,坚决地说“父亲今年才46岁,他与母亲将我们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为了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她每天跪在父亲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后,无可奈何的父亲终于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动,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2003年1月24日,韩瑜和父亲在桂林解放军181医院成功完成了换肾手术。资深的主刀医生说:“我做过许多例肾脏移植手术,可谓轻车熟路。但面对这位18岁的美丽女孩,我却于心不忍,迟迟下不了刀啊!”韩瑜以肾救父当时在全国是首例。她的壮举感动了社会,人们称赞她是个道德高尚、勇敢孝顺的好姑娘。2003年,韩瑜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韩瑜的孝老事迹作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