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智慧学孟子--思想与辩才的神奇组合
人生智慧学孟子――思想与辩才的神奇组合
孟子学问通了之后,就设法去见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但是他面对这种大国君主,能够分庭抗礼,不卑不亢。讲的让这些国君时而欣喜、时而沮丧、时而愤怒、时而盼望。
一、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譬如说他见到梁惠王,梁惠王就说我很冤枉,我对百姓那么好,但是我的百姓没有增加,别国的国君不像我这么用心照顾百姓,他的百姓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孟子马上就回答说大王喜欢作战,就拿作战当比喻吧。战鼓咚咚响起,两边开始交锋,有一边可能打败了,一个人立刻弃甲曳兵而走,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另外一个人弃甲曳兵而走,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跑了五十步的人就笑那个人说,你看真是胆小,跑了一百步才停,请问大王这样可以吗?梁惠王一听也说,当然不行了,同样是逃跑,五十步怎么会笑一百步呢。孟子说,所以大王你不要怪别国国君,你就是跑了五十步的,别国国君跑了一百步的。孟子能够甘冒大不韪,当面批其逆鳞,在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所以孟子跟这些大国国君的对话,我们今天看着还觉得念书人有骨气,有他的尊严就在孟子身上完全表现出来了。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二、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
齐宣王跟孟子说“寡人有疾”,因为他把孟子当作医生,当作最高的一个人生的智慧。齐宣王讲了三次,寡人好色、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孟子说过国君做坏事,你帮他增加一些坏事,这个罪小;国君做坏事,你替他找借口来说这个是好事,这个罪更大。孟子不能接受这个,所以他说“逢君之恶”。孔子也曾说过君子有三戒,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齐宣王说自己有这三个毛病,孟子也没有去怪齐宣王,他也知道,当一个政权的领导,在古代社会里面养尊处优,这是作威作福,是正常的现象。他说,你如果是好色的话,就要想到每一个人都好色,让天下男人女人都有各自情感的归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好色,你要推到每一个人都好色,不要自己一个人独占后宫佳丽,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过正常日子不是很好嘛,这叫做推出去。如果你好货,喜欢发财,喜欢财物,这表示藏富于民,让老百姓都发财,国君自然就有钱了,哪有国君在皇宫盖一个金库,老百姓饿得要死,这叫什么社会呢。老百姓有钱,税收自然增加了,你永远不要担心钱的问题了,让老百姓都发财。勇敢分两种,第一种叫小勇,在路边走路,一个人瞪我一眼,拔剑就要杀,这是土流氓一样的。那你要学就要学大勇,像周文王、周武王一生气天下就安定了。齐宣王听了之后就觉得说,孟子不但没有骂我,反而觉得我这样子还要去向外推扩,他就学到了,也想去做。但是齐宣王做不到,不是不想做,而是环境因素太复杂了。孟子就用一个比喻“一暴十寒”,他跟别人说你们不要以为大王不聪明的,大王其实很聪明的,但是天下再怎么容易生长的植物,太阳晒它一天,再把它冰冻十天,它怎么生长的了。我见大王的时候就是太阳,给大王温暖,希望大王赶快成长,但是我一离开之后,立刻就有十个人去跟他说,孟子那一套是骗人的,那一套唱高调,那一套做不到,大王还是好好享受吧,大王当然就抵挡不了这样的诱惑了。
孟子他的口才和思想结合起来后,用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观的成效,孟子用的成语真的很多,比如事半功倍。他说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什么都好吃,口渴的时候什么都好喝,今天这个时代老百姓这样痛苦,长期以来都没有任何幸福了。如果有一个国君推行仁政的话,就好像饿了渴了什么都好一样,叫做你事情做了一半,好事只做古人的一半,功效会超过古人的一倍。孟子每一句成语都针对当时的情况,来做一个适当的说明。由于他使用的文字,他的学问太好了,所以文字说出来后,千古以下自然就用这个词了,但有时候会改变它的意思。像出尔反尔,一个人说话,说了之后又反悔了,我们说这个人不守信用,但是原来并不是这个意思。孟子是邹国人,他的宗主国是鲁国,那个时候就正好发生战争,邹穆公跟鲁国发生了战争,邹穆公很生气,就跟孟子说,打仗的时候,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在旁边看着,一个都不肯去救这种官员。孟子说你不要怪百姓,当初发生饥荒的时候,你的仓库很多米,官员不肯向上报,官员也不去开仓救济百姓,百姓死了上千人。这叫做你做出去的事又回到了你的身上,百姓等到现在才有机会报仇,看着你的官员被鲁国的士兵杀掉。
另外有个成语也很好,叫做“绰绰有余”,对孟子来说,他就认为自己绰绰有余。他在齐国没有实权,位在三卿之中,很高的官,但是没有真正的官职,也没有真正的权力。所以别人就说你孟子教别人要向国君进言,进言不听就辞职了,教别人好好做官,做官不好就辞职了,可是你自己呢。孟子说,我没有官守,也没有言责,所以我的进退不是绰绰有余吗?代表如果孟子有责任的话,一定可以做到跟孔子一样,孔子以前在鲁国做官只做了五年,从中都县的县长一路五年之内做到大司寇,并且可以代理总理行摄相事。如果给孟子机会,他也会有所作为的,但是这些国君不敢给他机会,因为他们本国都有自己的权力结构,如果让一个从邹国来的孟子大权在握的话,他们其他人会担心的。孔子三十五岁到了齐国,齐景公想用他,晏子反对,晏子是那时候齐国的卿相。因为他们自己有很多的人才,强龙不斗地头蛇,孟子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孟子在齐国待一阵子之后相当灰心,准备离开了。结果齐宣王一看,这时候很多念书人周游列国,他心里想,孟子这么有学问,儒家的正宗代表,他离开齐国很没有面子,他就亲自出马跟孟子说,我打算在城中给您找一处住宅,送上一定的俸禄,您在这边住着,我们大臣百姓,有问题向您请教,您看好不好?孟子说了八个字,千古之下念书人听了之后真是感动。孟子说,“不敢请耳,固所愿也”。意思是我不敢向你申请这么做,但这正是我的愿望。不过答应也没用,一暴十寒,到最后也没人理他,他终于决定离开齐国了。
他离开齐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又替齐王作说客去劝他留下来。孟子不理他,他在外面等,孟子在那边假装睡觉,那个人生气了说,我来见先生了,先斋戒沐浴,见了先生之后,先生不理我,假装打瞌睡,我以后也不要理你了。孟子一听他就说,你不要怪我,当初鲁国国君要安顿子思就待以上宾之礼。孟子曾说过,“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国家里面如果没有一个念书人可以让你领导,去亲自请教的话,这个国家没希望了。孔子曰,“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促者乎?”“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孟子说我不屑于当管仲,所以他就讲这番道理,那个来劝他的人就知道自己搞错了。国君要有礼貌,念书人才能为你所用。孟子快到边境的时候又有人跟他说,你要走就走,怎么在这边边境待三天呢?孟子说,当初我来齐国,当然是希望有一番作为,希望齐国国君可以听我的采行仁政,照顾百姓,进而称王天下,让天下都可以统一。没想到跟齐王讲不通,所以我就走了,难道是我愿意走的吗?我走的时候,总希望齐王最后觉悟,又把我请回去,难道是他请我我还是不去吗?难道我跟小人一样,生气摆在脸上,一离开的时候三天三夜都不停,拼命赶出国境,跟小孩子一样。只是我现在真的要走了,事实上他走之前,齐王送他一笔钱,上等的黄金一百镒。孟子拒绝,学生就说老师,齐王送你这么多黄金你不要,但是你不要忘记,上次你离开宋国的时候宋王送你七十鎰,离开薛国的时候薛国的国君送你五十鎰,你都接受了,如果你这次不接受的话,以前两次接受都是错的。如果以前两次接受是对的话,这一次不接受就是错的,所以在这个里面老师你至少有一次错吧。孟子说,我上次离开宋国的时候,因为有远行,我要到很远的地方,所以宋国的国君就送我盘缠,这是礼貌。我作为客人,我接受你的盘缠也是合理的。另外一次,离开薛国的时候,正好外面打仗了,等于路上不太平静,所以我需要聘请一些卫士来保护我的安全,所以薛国国君送我五十鎰我拿这个来聘一些卫士来保护我,这是合理的,叫做师出有名。但是我现在离开齐国我又不要到很远的地方,外面又不打仗,你给我再多钱我也不要。他接着说了一句话,他说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来收买的?你看这句话讲的真是义正辞严。
三、人性论如果孟子没有一套人性论,他讲了半天,只是一种精彩的昙花一现,别人觉得有道理,但是他无法向下传。孟子里面《告子篇》最重要,它的前八章全部讲人性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性问题不好谈,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人,第二个人性是看不到的。真正的哲学家有一种眼光叫做透视,孟子讲人性论,非常完整的叙述。他说假如现在有一个小孩子慢慢爬到水井旁边,你立刻心里面觉得很不安、很同情、很怜悯,你并不是想跟小孩的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在邻里受到别人称赞说我很有好心,也不是害怕小孩掉水井里面,痛哭的声音让我听得很难听。因为我是一个正常人,看到小孩爬到水井,有这种危险,我心里面就“怵惕恻隐”。孟子曰,人之有四心也,犹其有四体也。一个人有四种心,代表心的四端,就好像他有手脚四肢一样,但这并不代表他有四种善。
四种善: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孟子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理义”合理性跟正当性,让我的心觉得非常高兴,就好像“刍豢”,“刍”跟“豢”是古代的料理,“刍”是指牛羊,“豢”是猪跟狗。牛羊猪狗的肉做成的食物,让我的口很开心,理义让我的心很开心。我的心不等于理义,我的心就是喜欢理义,圣人跟我心是一样的心。这是孟子的思想,绝对不要幻想,人本来就有什么仁义礼智,有哪一个人生下来就孝顺的,哪一个人生下来就懂得礼。没有学习,怎么知道什么叫礼呢。孟子有一次跟告子辩论,“食色,性也。”就是告子说的。告子的程度并不高,他跟孟子辩论的时候,只能作为箭靶让孟子表现。譬如他说,人性就像一条河往下流,东边开个缺口,水就向东流,西边开个缺口水就向西流,这是告子的理论,说明人受环境的影响。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跟善的关系,就好像水跟下的关系一样,所以孟子不说本善,他说向善。
四、为善之道善在于行为,善在于做不做,孟子有个学生叫公都子,收集各种情报有关人性的,来请教孟子。公都子说外面的人说性没有善恶,也有人说性生下来就有善恶,老师你今天说向善,难道别人说的都错了吗?孟子就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善是上面加个为善,不善上面要加个为不善,代表善跟不善。善跟不善都是你做出来的,当你没做任何事之前,没有什么善恶问题,只有修养不修养的问题,你一旦做事的时候就要问,我做的是善,还是做的是不善,这就分出来了。我做的善的话,合乎要求,心里面觉得很坦然很自在,“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我做的是不善的事的话,做出来后,也许有外在和利益,但是内心里面常常觉得不安,害怕别人会发现。这就是孟子的思想,善在于为不为,也就是行为,要把善放在行为上面。道德实践在于你有能力做,你才有道德的要求,比如我走在河边,有一个人掉到水中快淹死了,我该不该救他,要看我能不能游泳,如果我根本不能游泳,我看到有人掉到河里快淹死了,我就说我应该救人跳下去,多淹死一个。但是如果我是奥运游泳冠军,我走在河边,有人掉到水里面去,我如果不去救,别人拍摄照片拍到我,奥运游泳冠军站在河边看到别人淹死,会被骂昏头的。人之所心为人,就在于他有良心,这良心会给你煎熬,你看到父母生病了,你不管他,会煎熬。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孔子说人生的路只有两条,仁跟不仁,所以你任何时候都要问自己,我现在该怎么做,你没有在中间的这种余地。孟子对人的肯定是非常充分的,他也知道一个时代要改善,国家领导是一个关键的角色,非常重要,等待周文王出现才振作的,是一般老百姓。“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真正的豪杰没有周文王,照样可以振作起来。说明每一个人内在,都有他的力量,都有他的老师,我们学儒家一定要让自己真心诚意。
五、孟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孟子·尽心篇》的最后一章,他说从尧舜到商汤五百年了,从商汤到周文王五百多年了,从周文王到孔子五百多年了。他把孔子跟尧舜、商汤、周文王、周文王、孔子当做一个分期的重点,并驾齐驱,毫不逊色。从孔子到我孟子一百多年了,时间那么短,从我的邹城到曲阜距离那么近,但是已经没有人在说孔子的思想了。孟子了不起,他要把儒家真正的思想命脉保存下来,发挥孔子的思想的精华,他做到了。后代的确是透过孟子对孔子有完全正确的理解,并且孟子本身自成一家之言,对孔子来说,他的思想不只是照着说,他还能够接着说,能够有他的温故而知新,有他的创见。像这心之四端,像仁政的整个规划都是孟子的创见。孔子并没有讲的很详细,孟子可以发挥出来,由于对人格尊严的肯定,更是让我们佩服。他说“人人有贵于已者”,孟子说每一个人生命里面都有可贵的部分,只是你不去想而已。这说明人格的尊严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只要是人他都有不可替代的部分,不能够被当作工具来使用的部分,他本身都应该作为目的来被尊重,同时也要把自己当目的,知道说在内不在外,我要成就我的人格,因为人性向善,我这一生只有一条路去走,从人性向善到择善固执,最后要走到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的理想。每一个人只要真诚,就会发现力量由内而发,他做到自我的要求,快乐也由内而发,有三种快乐,比当帝王还要快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第二篇:心理学与人生智慧学后感
<<心理学与人生智慧>>学后感
一、对本讲感触最深的对方:
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改变”。
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莎士比亚。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与人生智慧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总体而言,心理心理学与人生智慧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二、我将在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中)改变如下:
提高自控能力。因为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性,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好,浪费时光。所以我要提高自控能力。
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要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
正确走好感情之路。学习心理学让我们的气质类型粗略地归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但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的同学,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
三、自己的优缺点:
(一)优点:
1.自学能力强,接受能力强,悟性高,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主动学习会进步很快,而且一旦喜欢上了就不会讨厌。
2.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专注持久优点。
常常因为其他新的兴趣而忘记了先前喜爱的,也就是顾此失彼,虽持久却有些虎头蛇尾。但另一方面,这说明适应力强,能随时因为新的变化而适应。
3.求知欲强。
喜欢的东西很多,而且都是积极健康的。好奇心太强了,什么都想知道,然而精力有限,于是容易广而不精,落了自己的学业,让自己的脑子也每天时刻疲惫着,导致心惫身不疲,严重缺乏运动,食量不小,从而致胖。
4.思维活跃,想法多而新。
因为好奇心强,因为喜欢东关西注,天马行空,所以点子多,但是缺乏总结综合和记录以及深入,很多点子都浪费在了路上实验过程中,而且浅尝辄止,没有好好利用。
5.分析和总结能力强,观察力敏锐细腻。
情绪稳定的时候能够有条不紊的冷静的分析事情和人物,尤其擅长分析人物。
6.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强。思维明确,能较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7.直觉强,第六感强。
也许是源于天生,也许是多疑的另一表现。白天发生的事情经常性地觉得十分熟悉,似曾发生过或上辈子曾经历过。对于某些事某些人的诸多细节可以很敏感地体会到或感觉到。
但另一方面,这是否也是多疑的表现哩?
(二)缺点:
1.记性不够好。
常常忘记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甚至是几秒钟前才做过的事。给自己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自己拥有先进的散点式思维模式。哈哈!
2.太过专注。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常常过于专注而乐此不疲,虐待了自己的身体,作息不规律,随意饮食,睡得太晚。
3.作息不规律,饮食太随意。
不喜欢也不习惯把太多时间花在睡觉上,总觉得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行为(貌似是喜欢空出时间来玩),每天总是很晚才睡觉。而对于吃方面,想吃就吃。心情好与坏也极度地影响着食量,两个极端行为似乎非常符合自己骨子里的个性。似乎应该学会自控一下,无论作息时间,饮食问题,或是情绪方面。
4.自命不凡,顾影自怜,敏感多虑,内心脆弱。有时候很冷静理性,但大多时候却感性情绪化。
想得多,行动少。很多东西不愿舍弃,对自己要求过高,想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得不错,有点完美主义的倾向。这方面已成为历史遗留问题,要立马解决好像真的有些困难。
5.对一些事物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前瞻能力,主要体现在自己的领域。
这主要是自己在该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关注不够,所以缺乏见解和预见性。做事太浮,经常性地不平和心态导致自己无法专注、持久地学习或做一件事。
6.做事情虎头蛇尾。
兴趣爱好太多太广,无法兼顾,太容易转移注意力。毅力与恒心不知何知离我远去,从而使自己与学生时代或是毕业之初时的我相差悬远。
7.好奇心太强。
内心欲念太大,什么都想了解,都想知道。这应该是每个人的通病吧。
第三篇:老子的思想与人生聪明
一、老子和道家
1.道家的基本情况
我以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从《诗经》里?**颐侵溃肥涤幸恢忠看嬖凇!妒の婪纭防镉幸黄翱紭剧保懊婕妇涫牵骸翱紭勗诮В度酥怼!蹦歉鍪焙蛎挥锌ɡ璒K和KTV,一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年龄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孔子为了他的理想、倾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碰到了很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略冬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安闲地过日子。孔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年龄战国事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进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沿化了。被边沿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往”。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实机构。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考博英语词汇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往了。
庄子也是当过小吏的。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分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他往当楚国的宰相,他不愿意往。大官更不好当,权力大意味着风险也大。“伴君如伴虎”,说完就完了。庄子想当不大不小的中号官,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他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干脆什么都不当了。这样,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的官僚,多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不当官后的庄子,生活很潇洒,他把自己的生活称之为游世,就是游戏人间。原则是不要往评价当局,不要往冒犯大人物,表面上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心理和他们拉开间隔,愤世嫉俗、指点山河是不可以的。
道家的诞生既有历史的传统,又有时代文化的要求。那些有文化又失意的贵族,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上探讨自然规律,反思社会现象、追寻人生的意义,对生存方式有了特别的体悟。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就成了道家的学说,而其精华内容就保存在老子和庄子那里。
应该说他们自己还有一点个人的私衷,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书和思想流传下往,就是说,希看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熟悉往指导大家如何生活。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是道家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道家的分化。和任何学派一样,道家也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老子之后按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南道,其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把老子关于自然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保存下来。这是道家的原生形态。《汉书·艺文志》所说的道家就是这部分道荚冬所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像老子、庄子那样生活,他们有另外的追求,这就形成了北道,在北方地区流行。北道后来又慢慢变成了汉代的黄老哲学,黄帝是外王、老子是内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里有几句话点明了北道(黄老)的特征,即“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就是说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内容拿过来,然后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最后达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一看就不是正宗的道荚冬而是戴着道家帽子和面具的法荚冬所以司马迁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个传里。
2.老子
历史上有三个老子,这也表明老子太玄妙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司马迁对老子已经讲不清楚了,他在《老子列传》里面写了三个老子:第一个就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叫老聃。聃是大耳朵的意思,所谓老聃即是长着大耳朵的老家伙。
第二个是老莱子,是楚国的大隐士,《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他。他活了一百多岁,很孝敬,尽管自己也七老八十了,但依旧穿婴儿的衣服摇着玩具让父母兴奋,所谓彩衣娱亲。他也是老子。
第三个老子是战国时候的周太史儋。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后面两个则一笔带过,这说明司马迁以为老聃是正宗的老子。老子的生平和《老子》这本书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考博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两个大学者打擂台,一是胡适,另外一个是梁启超。胡适说老子是年龄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诞生于年龄时代。梁启超说太史儋才是老子。双方都拥有大批的粉丝。支持胡适观点的有任继愈、郭沫若等;支持梁启超观点的有范文澜、冯友兰等。当时要是有电视,他们肯定比现在的易中天、余秋雨还要火。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相当于今天一篇很短的文章,论文都算不上。先秦时期在简帛上书写,材料珍贵,作者必须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写出来的东西就比较出色。现在的人用电脑,快是快了,多更多了,水平能拿上台面的却少而又少。大家你抄卧冬我抄你,没有什么原创性。
这五千字很了不起,想要读懂也很不轻易。比如说老子讲了句很有名的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什么意思?这是形容词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不管你吃麦当劳还是吃面条饺子,都吃得香,这是“甘其食”。不管你穿西装还是中山装,都觉得舒服,这是“美其服”。可有位先生却将这话理解为吃可口的饭菜,穿漂亮的衣服,正好和老子的思想相反。还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般解释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够说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但这句话也可以标点和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有正的一面,道又有非的一面,合起来才是永恒的道(常道)。名的正面加名的反面,才是常名。这样的解释应该说也通。《道德经》五千字,固然谁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和理解,但是也不能乱读。
3.《老子》
老子最反对强求一律,但现在为了讲课方便,姑且把《老子》里面的内容分成四大块。
第一是道的题目。道到底是什么?老子以为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也是天下事物发展的一个总规律kaoyan.china-b.com、总动力。老子夸大道是永恒的、无穷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我们的感官也无法感受的。老子讲得很明确,道是硬想出来的名字加上往的,说不清楚,只是为了讲方便,我委曲将它称之为道。但是,这个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道的来历,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比天地还早,可以为天下母,即天下事物的根本。道小到躲在每一个灰尘当中,又大到充盈于天地之间。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人的生老病死,起作用的都是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年龄战国事中国哲学的高峰时期、思想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假如说孔子讲仁义是人的发现,法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术的成熟,那么,“道”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哲学的突破。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之前是没有哲学的。就算有哲学,也都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比如说天人感应等等,只有“道”标志中国哲学的真正出现。
第二是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在老子看来,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对立同一的。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难就没有易,而这种对立存在是变化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反面。这里讲的就是变化。
第三是“无为而无不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统治者喜欢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政治谋略,考研被统治者更能从中汲取柔弱胜刚强的生存聪明。老子喜欢用水来做比喻,“天下莫柔于水”,水是最柔软温顺的东西,但是“克坚强者莫之能胜”,是最厉害的。
第四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老子以为,老百姓之所以难治理,是由于上面的统治者太有为了。太有为,有时就难免胡作非为妄自乱为,于是就建立种种很复杂的制度、措施,可是仍然什么也弄不好。在老子看来,清心寡欲,一切无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措施也不用,吃什么、住哪里都满足,最后达到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现在我们都住在高楼大厦里,邻居谁也不熟悉。鸡犬之声固然闻不到,老死不相往来看来是可以做到的。
二、老子的人生聪明
我想可以将老子的人生聪明回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一个精神就是自然精神。这个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更不是具体的事物。老子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你就允从这种自然的状态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迫往改变它、改造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人家整洁划一,不要以你自己想法和行为方式往规范、改造别人。
1.自然精神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老子以为,天地一旦有仁义之心,就会按照它的规律运行,圣人也会以仁义道德的标准往要求别人,这是很不应该的。牛羊吃草,人吃它们的肉,表面上看很残忍,但是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的本性,自然的生物链,若要打破这个生物链,打破这个平衡,就会造成秩序的混乱。还有,孝敬父母、关怀下一代是人的本性,你用不着过分夸大这种孝、慈,甚至重新搞一套,这样给人增加负担实在是多此一举。
老子夸大“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还反对过分夸大模式,以为这违反事物发展的本性。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强行定下来的目标——建设好大学。有个口号是十年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可是,现在北大、清华让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仅仅在招生环节上一挑战,都有变成国内二流之虞,还说什么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不是自己封的,不是订了目标说什么时候做成就一定能做成的。现在,我们还爱把学术研究叫工程,清史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等等,都是设计好了你往做,不是按照科研自身的规律来做。说到科研,我有三年时间一篇文章都没有写,都在读书找资料,但是以后三年我写了很多文章并且都发表了。你说这样的考核怎么做bo.china-b.com?按前三年的情况,我考核分歧格,教授就下岗了,或者降为副教授了。你说这样能搞出真正优秀的科研成果来吗?所以现在很多真正有水平的教授不愿意做“工程”,这违反教学规律。我们总是在口头上说尊重辩证法,但是真做起事情来最不尊重辩证法。所以,我觉得老子的自然精神很重要,他的所有理论和观点都是从自然精神中派生出来的。
2.四项原则
第一是批判原则。老子主张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很重要,没有批判的能力,社会就不能发展。老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事物,也就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他以为,“有为”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实在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
老子有很多治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非常有力的。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治大国就像煎鱼一样,要讲究技巧,煎鱼时不能随便翻,把鱼都翻烂了,应该尽量不干预,让它自己熟。老子最讨厌流行的说法和漂亮名词,对儒家也很不以为然。儒家主要讲礼义,老子对礼评价最低,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略冬有忠臣。”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聪明,也出现了虚伪;***、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可以举一个例子。东汉时期提倡孝,每个皇上的谥号都要有孝。但是统治者提倡的名教、道学,到后来往往成了伪名教、假道学,孝道表演得最动人的人实际上并不孝。而窃冬还有更夸张的事情:有一个人偷人家的东西,被人家捉住后以为要被痛扁一顿。没想到丢东西的那个人却说,老兄,你偷的未几,你没有发现我们家还有很多好东西,现在我给你送过来了。这样沽名钓誉也太恶心了,可是那个人居然还成了典型,成为了东汉王朝上下学习的榜样。由于这样被偷了还要再送小偷东西的道德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因此要大力表彰。这样的名教、道学就很糟糕。
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有一些现象,按照老子的批判精神也应该被质疑和否定。比如宣传一个人热爱工作、投身事业是应该的,社会需要弘扬这种风气。但是一定不能过分。假如一个人的父亲死了,他不奔丧;老婆生孩子,也说工作忙离不开,这就很不恰当了。一个不关爱父母也不爱惜妻子的人,他对工作的爱就可能是装出来的。我们有理由质疑,连基本的人情都没有的人,能对事业工作真正负责吗?社会正气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情的,不是虚假的“有为”。老子的批判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
第二个是变易原则,也就是辩证原则。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切皆有利弊。好的一面包含不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包含着好的一面,没有单纯的利也没有单纯的弊。
“因祸得福,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比如洋务运动。我们斗不过人荚冬就学人家的船坚炮利,可是不学他们的近代制度和近代思想,就是张之洞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证实光学技术是不行的。甲午海战中我们的军舰比日本多,炮的口径比他们的大,但日本的军舰速度比较快,炮也射得快,双方各有上风。这样,打下来应该是平手吧。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军舰一艘都没有给打沉。战前日本人的观察结论就是中国的军队是可以被打败的。凭什么?凭一个细节:中***队不打仗的时候军舰上面都挂着大裤衩,这说明军队没有真正备战的意识。从细节就可以看出一个军队的面貌,细节决定成败。
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我们在引进很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少固有的美德。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题目,不能由于事情有弊有害就不往做,关键是我们要把害处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第三是适度原则。儒家叫中庸,道家没有这个词。老子说少私寡欲,“私”少一点,欲看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别过分。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
中国文化有一个责备的传统,什么都要责备,要做到圆满。药里面有十全大补酒,九全就不行;宴席是满汉全席,全是好东西;竞争上要通吃不漏;人才上要责备责备。实在,一味责备会有很多弊端,会有所顾忌、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还会有责备之毁。老子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和纠正这种思想上的误区。
我们经常说,做好人难,由于好人要责备。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家要做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到单位要做好上级、好下级、好同事,在社会上要做好公民,跟朋友交往要做好朋友……这么一来就完了,活得非常累。坏人呢,要升官就跑官买官,要发财就坑蒙拐骗,集中精力投机钻营,真可能如愿以偿。结果应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在日常生活中,老子的哲学也经常被用上。有句广告词的创意来自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的思想,很有趣:“多则惑,少则明,简约而不简单,利郎商务男装。”老子还说,缺的东西、少的东西往往是完整的;表面上弯曲的,实际上是直的;空的东西,实际上是满的;旧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新的。女同道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有些买了三年的衣服,再穿出往就过期了,是旧的了;倘若再放一段时间,没准又变时髦,成新的了。我曾劝一位比较勤劳节俭,把易拉罐、汽水瓶都收起来的女同道说:这个东西不能收,你要学学老子,捡褴褛的人就是靠这些东西生活着,假如他们捡不到东西,维持不了生计,走投无路的话,可能就会往抢劫。
第四个柔弱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老子以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你越不争,你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就是要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的开国天子刘秀。当他没有太强大实力的时候,他韬光养晦,很会装孙子。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人们也将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概括出了很多格言。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真正有能耐不在于你敢做敢为,而在于你不敢做不敢为”等等。
道家、儒家都讲和,传统文化里的***是我们今天建设***文化、***社会的重要资源。但我觉得道家比儒家还要高明。道家讲三个和: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三个“和”有三个特点:
一是包容性。***首先要有宽大的胸怀。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之道,常善之物故无弃物,常善之人,故无弃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用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没有用的。“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首先是包容。
二是差异性。世间万物,千奇百怪,什么形态都有。要承认差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幸福是一种很自我的感受,没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不能强求一律。当官的不见得幸福,当官太忙了;大学教授整天到晚填报表、写论文,也不幸福。我看最幸福的是北京的那些老大爷,天天二两二锅头、一碟花生米,走走公园遛遛鸟,自得其乐。承认、尊重差异性是***的第二个层次。
最后一个是平衡性,也是“和”的核心层次。差异是应该承认的,不能强求一律,但差异太大了也会出题目。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夸大一种包含了超越、制衡的动态平衡。抑制权力过大或贫富差距过大符合上天之道。老子以为,固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和公道,但是却要做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
老子的哲学理论包含了丰富的人生聪明,而且也是很好的文学文章。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读读《老子》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机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第四篇:思想、 人生体验与文化修养
思想、人生体验与文化修养
在音乐表演艺术中,音乐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技巧行为,它的生命体现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然而,由于音乐表演技术的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以至于许多人把自己学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个方面,似乎以为有了技术和技巧,音乐表演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一种莫大的误解,音乐表演中艺术表现方面的问题,只靠技术与技巧的学习是不能解决的。
一个真正的音乐表演艺术家,不仅需要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术与技巧,而且需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深刻的思想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主要是指对生活、对艺术要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简介,自觉地把音乐表演艺术与人生追求进步和社会正义的事业联系起来。托斯卡尼尼、卡萨尔斯等艺术大师把它们的音乐表演服务于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他们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受到全体进步人类的尊敬。更多的音乐表演艺术家则在他们的音乐表演中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他们把对崇高与美的追求作为目标,通过他们的音乐表演租金人类互相之间的了解、友爱和情感交流,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前途的希望与信心。与此密切相关,音乐表演者还必须具有对生活、对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对于像歌曲和歌剧这样直接表现生活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音乐表演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而且对于器乐音乐,包括无标题音乐的表演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这类音乐作品的表演中,生活体验一般
并不化作对具体生活与人物形象的想象,但是对其中饱含的人类精神内涵与情感情绪的感受和传达,仍是以表演者风度的生活体验作为基础的。中国古典乐论《乐记》说:“为乐不可以为伪。”音乐表演中只有自己具有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情感,他的表演才可能真实动人。
第五篇:谈孟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一名大师,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我们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吸取我国古代教育家探讨教育理论的一些有价值的熟悉,古为今用,对我们如何展开素质教育很有裨益,能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充实、生动,具有民族情势和风格。    孟子的一生大致于孔子类似,壮年从事教学,中年以“平治天下”为已任,游历各国,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在游历齐、宋、滕、魏国等二十多年后,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论著。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程度比孔子所处的年龄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秦国使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克服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等人。而诸侯东西朝齐,天下各方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则宣扬唐、虞、三代的德政,所以他的主张没有得到采用。孟子抱着古圣先贤的淑世之道,特别是孔子的人性主义,完全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动身,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的道德政治奔走呼号。孟子持“性善说”,以为“人性”中具有善端,提出仁、义、理、智四德,而重在人为。孟子还提出了扩充善真个修善途径,即“寡欲”、“养气”等。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而性善论又是以孟子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孟子以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之端,而仁、义、礼、智就是开赋给人的本性。人能尽可能发挥心中的善端就可以了解性,并进而熟悉到“天”,以为“民心即天心”。在熟悉论上,孟子还提出了“反求诸已”、“内视”、“反施等原则方法,以为学问的真理在于把迷失的方向“本心”找回。    孟子的“仁政”、“礼”、“义”思想与现在提倡的以德治国和素质教育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更符合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动身,强***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良好的教育,令人们心悦诚服,以改革其心。孟子以为教育可造就圣仁豪杰的统治者。“尊贤使能,豪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要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使教育通过培养出来的人材为实现“仁政”的理想服务。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通太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资生活的享受,物资享受方面的要求多了,相反也会妨碍精神境地的进步。他说:“何必曰利,亦有义而已矣”,就是说应寻求仁义道德的理想,不应往寻求个人的享乐和利益。人的道德情操重于生命,应有更高的理想,为了坚持理想,不惜放弃高贵的物资享受,他以为不要受高屋美室、丰盛佳肴、姬妾美女、后车千乘等物资勾引。不要贪慕富贵,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坚持真理,对一般重视的物资享受嗤之以鼻。孟子以为志士仁人应当把道德理想放在第一名,把个人幸福置于次要地位,不能把寻求个人幸福看成道德行为的唯一标准。    孟子宣扬先验的道德意识“知己、良能”,但也承认“知己、良能”必须通过实践的磨练才能得到发展和扩充,孟子不像孔子那样重视感性的陶冶,而是特别留意意志的锻炼,他希看以意志来克服环境的不良影响,令人们更好地存养善性,发展与扩充善性。孟子以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干,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人之所以有道德、聪明、本领和才能,常常是由于他处于灾难逆境当中,他们经常进步警惕,斟酌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常常通情达理,人常在困难忧患中生存成长,要奋发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当中,有所警惕,有所鼓励,勇于斗争,以此修己,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避免患图强。这一熟悉在现今社会依然很有鉴戒的地方,它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和进步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empirenews.page--]    前面讲了孟子在培养德(品质)上有他的独到的地方。而他在教学方法上的很多地方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他提倡的“进修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罐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类似的地方。他以为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研究,才能完全领悟,他以为精深的造旨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寻求得到。而自觉地寻求得到,把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把握而不动摇,就可以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寻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就是益于收获的寻求,这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自得,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他还提倡启发思惟。孟子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惟,善于使用问答到达他预期的效果。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要做到、教学生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式,以启发和引诱学生,激起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教师不能下降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便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孟子还提倡“按部就班”、“专心有恒”、“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依然很有作用。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令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令人昭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往教他人明白。他谈到教师既要遵守教学规律,又必须进步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总之,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孔孟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他的公道性,先进性,主要是为当时统治者服务,他宣扬的德是“君教臣死,臣不能不死”,事事处处以唯命是从。而现在我们讲的德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绝不利已、专门利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所以说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前瞻性,要不断地对传统的素质结构要求加以调剂,赋予时代的内涵。比如传统的科学文化素质强调把握科学知识,但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加进WTO以后,就必须令人们把握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方法,具有酷爱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意识和奉献,创新、协作、求实的科学精神。我们只有相应地调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可能为下一代打好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时间延续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儒家思想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情势与发展,起到了最重要最巨大的作用。儒家教育思想使我们构成了民族性情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在今天人们的思想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都无不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学说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珍贵的财富。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现代文化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假如不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研究这一历史事实,假如不慎重地批评与继续儒家思想学说和儒家教育遗产,我们将失往很多宝贵的知识财富。由于儒家教育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特殊的贡献,他们十分重视研究封建道德及其教育的题目,把积极有为的人性论,礼治论作为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实用性思惟方式论述了自然观与人生观合一的人格论和道德规范,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原则。如德智结合,立志与持志,以身作则,中庸之道,因材施教等,这些原则与方法,通太长期的理论批评与实践检验,其中很多方面依然不失为现代教育科学的基穿在教学理论上儒家主张以人文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提倡学以致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材。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也有很多具有真理性的东西。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及时施教,学思行结合,由博返约,文道结合,启发教学,按部就班,温故知新,爱好与努力相结合等等。重视学术民主与自由,提倡百家争叫,尊师重教,把教育放在社会政治生活重要地位的战略思想与作法。在今天看来无不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它有益于我国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改革,对我们抓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很多可鉴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