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新形势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类素质的重任。教师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 高尚的品德
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感、自信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则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教师必须时刻把尊严放在第一位,把振兴国家、民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然而现在的社会环境纷繁复杂,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教师要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时刻铭记肩上的责任,时刻坚守教育这方净土;其次,要有执着坚定的信念和不畏艰难的毅力,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就必须摒弃心中的杂念,具备敢于钻研、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最后,教师要对本职工作满腔热忱,须知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满腔热情,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无怨无悔的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群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如果在教学中偏离教学原则,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正确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待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用自己的实际教学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有榜样,学
有所获。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二、渊博的知识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方式,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新形势要求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还要通晓其它学科知识;不仅要理解和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渊博的知识使人深刻、内敛、凝重而又充满活力,只有这样,“学高为师”才真正得以体现。
教师渊博的知识,精通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能使学生真正信其师,悟其道,从而更好的激励和鞭策学生,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终身学习理念在学生身上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精通业务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对所教专业要做到专心研究,唯有专心研究,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唯有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才不断开阔。教师要明确当今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是一专多能、多方向、多层次、能适应各项事务的全方位人才。教师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促其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新形势下所需的优秀人才。因此新的教育形势迫切要求教师要具备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学科知识,还要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教师不断学习,专心研究,精通业务,从而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
四、注重形象
教师的形象是展示现代教育的一扇窗口,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衣着打扮要朴素自然、大方得体,坚决杜绝衣着时尚前卫,要一视同仁,坚决杜绝歧视或体罚学生的现象。教师要经常锻炼身体,强健体魂,塑造健康美丽、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方式。
五、兴趣广泛
教师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还要培养个人的良好兴趣,并且适当的机会向学生展示自己教学以外的才华,学生就会更加佩服教师,尊重教师,这样无形中就会教给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塑造,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自觉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并逐步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强大动力,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总之,在我国教育深入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个人修养,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良好形象,真正做到“倡师德、铸师魂、强素质、树形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许许多多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互动的状态,是一个由教与学双方活动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认知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和高度注意力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当学生在认识感兴趣的事物或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可以保持稳定集中的注意、进行清晰全面的感知、引起浮想联翩的想象和积极深入的思维,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研究发现,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会给智能“锦上添花”,既发挥智能的积极作用,同时还会给智能“雪中送炭”,弥补智能不足。不难看出,学生在兴趣指引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十分强调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极力反对那种“无趣”的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摧残。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我国明代学者王守仁将不顾学生兴趣的教学比喻成“鞭挞绳缚,若待扣囚”等。这些充分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有下三点:
(一)是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一堂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也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怎样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在安排上应当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其要求是根据俄国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让学生走在发展的前面”,多从“明天水平”出发,难易度设置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此外,还应当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起调引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终曲余音绕梁”。
“起调引入胜”是指首先应抓往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使一开始就把学生心理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
“主旋律扣人心弦”的意思是,经松愉快的“起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养成学中有乐,乐而好学的学习兴趣。
“终曲余音绕”的意思是,为了使学生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每课堂结束时候,可设置一些悬念,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
(三)是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兴趣与问题是相反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一般来说,在教学中,教师应只把概念、原理讲深讲透,而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讲
细讲到,亦即要造成悬念,启发引导,让学生思考回味,前后贯通,探索作答。
二、鼓励成功
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体现为成功需要。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检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在这方面所采取措施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获得成功检验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各类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期望值——抱负水平。抱负水平适当与否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当学生“报负太高,所志不遂”时,便往往充满失败感。学生如果累遭失败,就会损害他的心理健康。失败之所以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是因为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估计偏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失败而归罪他人,导致与他人的关系不融洽。许多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这种消极的特点。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少教师往往爱用同一种期望值衡量不同的学生,对未达到高期望值的学生予以否定性评价,不自觉地进行了消极暗示,使这些学生自心受到伤害,逐步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概言之,老师在教学过程上能不能有意运用成功原则,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而是有没有遵守心理健康 6
教育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终生发展是否负责的问题,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
三、寓教于乐
如何改变教学形式,使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嬉戏、娱乐活动中接受教学内容,一直是古今中外崇尚乐学教学的人所努力寻求解决的课题。当我们能将一些本来在学生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赋予某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时,便能使学生因教学活动适应他们娱乐需要而欢“心”,从而改变对学校教学活动的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各层次外语教学中,都可以通过唱外语歌,组织情景对话、排练短剧、小品等游戏和活动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在此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习,必然是乐学不疲,事半功倍。
四、师生和谐
古语说:尊其师、重其道;亲共师,信其道。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直接体现。心理学家威索尔曾通过分析老师的语言来分析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而分析课堂心理气氛。他发现,当老师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时,大多会使用以下语言:鼓励、赞许学生或支持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疑问。当老师倾向于以老师为中心时,大多会使以下语言:使学生接受意见或劝告,如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所用的语言或质询;批评学生的过失,否定或讽刺学生的错误:教师为维护自己的立场,贯彻自己的主张所用的语言。
威索尔发现,当教师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并使用相应语言时,师生关系较差。正因为这样,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事实证明,一个良好的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施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这种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的营造,注重教学内容、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渗透心理教育,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营造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
一、从学生的角度去看,老师一定要有普遍的关注
1. 用微笑目光来流露你的关注。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产生一种心灵感应,看老师在看着我呢!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教师关注的微笑和目光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 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一定要找到欣赏、夸奖的理由,找到欣赏、夸奖的方向,找到欣赏、夸奖的那些“点”。
学习不好,成绩不好,是与没兴趣、不努力相联系的。如何使他们兴趣跟上来,努力上进,成绩也跟上来,你就要找——找出那些值得夸奖的、值得欣赏的优点,找到他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学习热情,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这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3. 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在一节课后有学生批评我不公平,原因是课堂上该生举了五次手要求发言,只获准了两次,而邻座的同学也举了五次手要求发言却获准三次。可见,学生是多么地看重那不经意的允许呀!其实藏在背后的是学生的被认可感,是一种被承认的需要。
4. 用“中断定势”的形式表现你的关注。当一个学生表现得没有积极性,否认自己的积极性的时候,教师用“中断定势”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的认同。什么叫中断定势?就是把他原来的思路打断,比如他说,我就是数学不好,你打断他这种固有的想法,告诉他,你数学进步很快,只要努力成绩会上去的。如他不爱学习,可以这样说,其实你挺爱学习的!那一回你复习的时候,一连坚持了十几天,怎么说不好呢?比如他抱怨自己不被重视,你就要告诉他,不,在老师的心目中,你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产生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想法和行为,这时,课堂效率就会自然上去的。
二、从老师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创新
1. 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其实从老师的角度看,可激趣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课堂中插入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形式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课堂变得高效。
2. 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 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还可试行“师生合作”,教师完成以一个学习
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建立自信,在讨论中激出兴趣,在讨论中形成自觉学习意识。坚持下去,课堂教学定会高效。
三、从教法的角度看,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 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尊严的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信心。如果学生对自己没有自信,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很坏、愚蠢,那就没有效率可言。学生在什么时候学习最有效?在老师认为他很好、父母认为他很好、同学也认为他很好、他自己也认为他很好时,这个时候他学习就是最有效的。
2. 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 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觉得自己属于这个集体,都觉得在这个集体里,自己被认同,被认可。他们能够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没有取笑,没有冒犯,没有孤单,没有抛弃,没有边缘人物,没有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这样的班级集里有最优秀的学生,但他们不会孤芳自赏,也不会离群索居。
总的说来,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要使课堂高效,关键是定位:教师——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课堂的主体。只有构建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效益才会提高。
如何加强后进生的管理
加强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及家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搞好后进生教育尤为重要。一提后进生,教师的概念往往就是学习差、思想差、不良习气太多的总称。转化后进生一直是教育教学过程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们头痛的难点,经过近几年尝试表明,情感教育与后进生的转化大有关系。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研究认为,学生的一般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决定传授知识和培养智力的区别。如记忆,有的同学记得快,有的记得慢,在智力方面也各有所长,有的观察敏锐,有的想象丰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气质及接受能力等情况,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其次要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核心是爱,爱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心理学告诉我们,态度的转变往往带来情感和行为的转变。对待后进生,教师首先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对待,要帮助他们分析后进的原因,指出前进的目标。在他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热情洋溢地鼓励,使他们振作精神。对他们提出的建议要认真对待,使他们感到你是从心底里爱他们,关心他们,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善意和真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后进生转化。
二、施于爱心,优化育人环境
后进生的产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由于偏见和轻视,他们大都表现为冷漠麻木、纪律涣散、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恶习较多,对教师存在戒备和敌意,这实际上是他们长期缺乏爱的结果。想想看:通常教师表扬的是优等生,喜欢的是优等生;后进生只有挨批评、受白眼,加上同龄人和家庭、社会的歧视、辱骂、训话,会有破罐破摔的意识存在,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意、充满热情、充满关心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对此,我们倾注爱心,让后进生温暖在家里、关心在班里、爱护在教师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甜美、集体的温暖、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三、发现闪光点,调动积极性
我们所说的后进生,并非样样差。如有的同学学习差,但擅长体育;有的纪律差,但热爱劳动。我们要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精心培育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所以,转变后进生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相信他们,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促使其转化。爱唱歌的,让他们成为班里的文艺骨干;爱好体育活动的,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大显身手。针对差生闪光点的不同类型,不失时机地用积极因素弥补消极因素,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打开智慧之窗,促使其向优生转化。
四、摸清底子,因材施教
对于后进生,不仅要倾注爱心,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首先,我们建立学生档案,摸清后进生的知识点,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调整要求,因材施教,坚持“低要求、勤要求、小步子、多活动、勤辅导、勤总结、快反馈”,使他们学起来容易,做起来简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应根据他们的特长、爱好、兴趣,建立学习小组,使其特长、爱好和兴趣,能得之发挥,从而掌握到有用的知识教育,诱发其学习知识的,使他们由可学向愿学、乐学转化。
五、因材施教,激发差生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不同,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为此,要针对差生的不同类型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逐步树立自信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要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勤奋自学成才的事例进行前途理想教育。要注重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学 12
习基础差的同学,要根据学生掌握基础的程度,向他们介绍别人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摸索,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讲课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优差两头抓,力求用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在乐中求知,求知中取乐,体现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深深地吸引学生。
六、分层优化,比学赶帮
对后进生除了采用“因材施教”的做法外,我们还分层次对照,一般在班内设三个档次,分优、中、差三个小组设擂台赛,优比优,中比中,后进赶先进,进行学习比赛,设优胜奖;再用中比优,后比中设进步奖;最后,后比优奖进名次奖,这样使他们有一个紧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有一种争先恐后,比学赶帮的学习热情,有一块发挥特长和爱好的天地,把后进生真正融入集体中,使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和平等竞争的成功喜悦感。
七、对待反复现象要施于耐心和爱心
由于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出现反复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不能采用简单粗暴,一刀切的方式,认为后进生不可救药,对转化后进生抱消极态度,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采用施于耐心和爱心的方法,找后进生谈心,认真分析反复的原因,找出症结。对后进生以正面教育为主,以情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真心地为他好,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火候,指出学生的优点,使后进生看到他的闪光点,教师再及时指出正确的努力方向,为后进生转化产生动力。
八、严爱结合,奖惩分明。
对待同学们,要有宽广的胸怀,严父慈母般的受予。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同学们进行心理交流,以严字当头,爱字出发,要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要用行动。语言感化同学们,让学生有在校如在家的感觉,要一切围着学生做,一切围着学生干。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在一个班级中,难免有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首先,要在思想上不放弃他们,要亲近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用爱心和行动去感化他们,从细小的事情中发现他们,给他们喜欢做的事做,做出成绩后立即表扬,这样,他们就会想,至少老师没有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他们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会用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付出。老师们做这样的工作。必须有恒心、细以、耐以。总之,对待后进生要尊重、信赖,要关怀、爱护,既不能嫌弃撒手不管,又不能急躁恨铁不成钢,要结合新形势研究探索新的路子,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学生只是被动单一地接受知识,结果是把学生变成背诵知识的“机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年来,我们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导学探究,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很是有效。所谓“导学探究,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学要求,在老师创设情景的基础上,放开学生学习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揭示规律,充分经历观察现象过程,互学互助,互动交往当堂完成作业,知识堂堂清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地将教学重心由传统的知识传授,经验的积累,转向学习探究的过程,彻底地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是接受单一知识的被动局面,改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学探究,当堂练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理念
1.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学生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不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教学过程是交流,是对话,是知识的经历与体验。
2.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学习效果的检查者。教师的角色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是教与学活动中的首席代表,扮演的角色是导演,是导游。
3.学生是主体,学生的角色是注演,是教师教学行为中的实践者,是学习行为中的多维体验者。
4.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互动的。探究是主线,通过这种主线与点拨有机结合,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旧技能向新技能的迁移。
二、“导学探究,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 “导学探究,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为:定向→导学→探究→建构→练习,五种基本的教学法。
三、“导学探究,当堂练习”教学模式的实施
1.定向阶段:此阶段教师通过“物架+问题”创设情景及氛围,使学生的心理放松,烘托学习的气氛。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并提出学习目标,指出重难点。值得注意的是,制定学习目标要准确、明了、简单,讲述目标时语速要缓慢,应有激励性,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数。2.导学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其过程包括:适时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积累学习方法和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查两个过程。具体地说:学生自学课本内
容不是盲目的,是有目的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展示自学提纲后,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后,教师应及时检查反馈,对暴露出来的倾向性疑难问题(约占40%左右)要进行导教,帮助学生分析错的原因,尤其要揭示出规律和思维方法。例如,在语法结构的划分一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及有关语法结构的知识,检测后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上,还没有深入挖掘。有这么一道题:“我要炒肉丝,”所有学生都是这样做的:我要炒肉丝。他们把炒肉丝理解为是一道菜名,是一个名词,我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炒肉丝”也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炒肉丝”。这样同一个短语在语法结构上由于划分不同就产生了歧义,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方法,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3.探究阶段:探究阶段就是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在老师导学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探究规律、经历现象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必须看课本,但又不能局限于看课本,还要收集课本外的一些资料。特别是实验探究,对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实验初期,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探究,探究什么,如何做起。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要矫枉过正。
4.建构阶段:建构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梳理总结知识的过程。目的在于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印象,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5.当堂练习:当堂练习阶段是让所学知识当堂巩固与运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布置练习内容;(2)要让学生明确要求;(3)教师要不断巡视;(4)要有一定的思考题、附加题。
四、“导学探究,当堂练习”模式实施的意义 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帮助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教学行为更好地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如何当好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灵魂,是学生的引路人。一个班级的好坏与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做好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下面就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教胜于言教。”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领导者,经常与学生打交道,与学生朝夕相处,班主任的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所以,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因此,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言行规范,严谨治学,勤奋认真,做学生生活中的益友,学习上的良师,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与培训,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技能水平。使其成为“双师型”人才,做学生学习的表率。
二、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每个班主任管理的基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因此班主任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的生活细节,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主动与学生交谈,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织在一起,从细微入手真诚爱护学生。
三、一视同仁,公平待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当好班主任的关键。如果一个班主任不能做到一视同仁甚至偏袒、有私心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必须运用好“公平效应”。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眼里,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一样,优等生和后进生一样,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教师子女、干部子女和普通家庭子女一样,有优点,都要给予表扬;是缺点,都要给予批评。只有这样,全班学生才会感到老师公平,值得信任,才信其道,听其教,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四、对学生态度宽容
班主任对学生的宽容,容易使班主任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切忌简单粗暴地进行讽刺、挖苦,应该理直气壮地耐心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当然班主任的宽容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讨好学生。宽容是每一位班主任职业修养不可缺少的品质,通过控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对待我们的学生,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注意培养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班主任应按“前置指导、平行指点、总结指正”的方法,对班干部进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放权,让学生来管学生,同时,班主任还应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让他们做示范管理,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以便于齐心协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六、注重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要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共同研究,制定班级教育工作的计划,主动向任课教师介绍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情况,使他们对全班同学有全面的了解,协调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和自习辅导;聘请任课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巩固教师集体。班主任要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使班级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因为一个人的一生中最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及行为习惯受父母的影响很大,所以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与其家长互通情况,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在学生接受的各种教育中,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学校教育,所以班主任要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经常组织召开各种形式和内 15
容的主题班会,对其进行理想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使命感。另外,班主任还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这个教育的广阔阵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参加义务劳动,看电视、听录音,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从而树立“为中华振兴而刻苦读书”的远大理想。总之,班主任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做人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因势利导,能够随机应变,注意“对症下药”,善于掌握分寸。班主任只有加强多方面的修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对事业不断追求,勇于探索,有高度责任感对学生挚爱,关怀备至,才能真正掌握教育机制,成为实际工作中的好教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课堂提问设计四议
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运用的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灵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富有情趣
问答式的导课是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中富有情趣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稳定情绪,还能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更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前根据教材的情感内涵或德育渗透契机,运用感彩鲜明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结感反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解决问题。这样的提问设计,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记忆,产生持久的效用。
二、课堂提问设计要有针对性
新旧知识的联系有一定的指向性,学生在理解、分析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差。而提问有明确的导向作用,通过提问,学生就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和学习目标,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教师在课前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仔细的研究。首先,要抓住知识的连接点,提问有价值的问题,恰当地反映知识的层次,以及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内在联系,保证学生思维发展的稳定性,也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知识固有的和谐性,承上启下,以保证学生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其次,提问还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且,教师还要给予恰如其分的引导,这样,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久而久之,不但会缩小后进生优生之间的差距,而且能使学生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营造积极主动、活泼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要注意课堂提问设计的灵活性
提问是一门艺术,一种技巧,运用的好事半功倍。因此,设计提问一定要把握时机,适时而发。如:导课时有启发式的诱导发问,解决重难点知识时的悬念式发问,解决疑难产生共鸣时的升华式发问,遇到易混知识点时辨析性发问,深化知识的探究式发问和小结时的巩固性发问等。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活跃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课堂提问不是提出问题就等于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才干,解决问题,从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考虑,走进问题中,并从问题中解放出来,切不可机械、急躁,违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对于深度、广度、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给予及时的引导,逐层深入,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学的需要同步。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面向全体
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学生知识水平的层次性,因此,提问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宜。对于基础扎实,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提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则要根据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设计与此接近的问题,注意由直观而抽象、有易而难、逐层深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主动思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发问能力,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总之,提问要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导入方法与技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入的技法也就各异。一般来说下述几种方法较为常见:
一、衔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它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练习导入均可归入此类。 运用此法要注意三点:
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
2、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3、因“材”施教,方式多样。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衔接的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如音乐、美术、体育一般多采用练习、演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练习一下上节课的动作或技巧,看其是否掌握和熟练,再进行矫正和指导,然后传授新的内容。而语文、政治、历史、哲学,则要常借助提问、讲述、引证来进行。物理、化学、数学则以练习、实验、演示为主,或复习、巩固、印证前面所学的知识,或以此为基础展示新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思考。
二、悬念导入法
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 17
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也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环境、条件,通过引喻、阐释导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二要加强诱导,激发思维。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藉此陶冶学生的性情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为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发思维为主。但是,情境本身有时并不能启人深思或内涵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四、激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讲《失街亭》一文,教师首先就提出“究竟是谁失街亭?”这样就问得有点出乎意料之外而且新奇。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激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演示导入法
演示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的技法。此法有利于形成学习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故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运用此法应当注意:第一,直观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讲授新教材服务。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六、实验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推导出结论,来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在中学生物、理化教学中运用较广,因为这些科目中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如分子、电子的运动,物质的化合与分解,细胞的分裂和新陈代谢,神经的传导等,不通过形象的实验和演示,一般很难理解。而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不光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自觉地分析问题、探索规律。用此法主要注意两点:首先,实验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其次,要善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七、实例导入法
学生的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而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一般比较抽象和概括,因此,从生产、生活中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引入和佐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理解知识。这种方法,各科教学都可以采用,但运用时需要注意:选材要典型、生动、浅近、具体,并且紧扣教材,引证准确。
八、典故导入法
即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些情境来引入新课。中小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更受中学生的欢迎,在各学科的发现和发展史中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如科学家的趣闻轶事,某些公式原理的发明过程及一些发明创造的诞生等,从中可取一些适当的片段,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引起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因此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但要注意典故的选用须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
九、审题导入法
这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各科导入常用的技法。运用此法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十、直接导入法
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另外,有些新任教师也常采用此法,因为他们不太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所以往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十一、迂回导入法
先解决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触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孔乙己》一文,开头的三段写的不是孔乙己,而是咸亨酒店,这是为什么?如果直接问学生,恐怕难以回答。如果教师用一段类似的小说描写,说明这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了。
十二、铺路导入法
所谓铺路,即根据所学内容,先回顾、复习学习的旧知识,并将此化作一个个的铺路石(也有的叫做架桥),然后过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如有的教师教“两步计算应用题”,先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某班第一天栽树50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20棵,第二天栽树多少棵?两天共栽树多少棵?这样导入,可分散难点,降低坡度,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十三、作业导入法
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目标,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让他们急于听教师讲解。语文、数学等课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有笔答的,也可有口答的。
十四、游戏导入法
上课伊始,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授知识的学习。如有位英语教师上课伊始,首先让学生按组进行说写单词比赛,要求下一位同学说的单词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和上一位同学说的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相同。这样既帮助了大家熟悉了单词,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锐力,还为新授单词打下了基础。
十五、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的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有位教师在讲授《西湖漫笔》时,采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点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板书标题),全文也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手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部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作比,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分析。”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十六、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据说,南模中学赵宪初老师上三角课,总是利用课前三五分钟带领学生诵唱三角公式歌,从不间断。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但日复一日,学生吟唱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记忆的效果也日胜一日。并且在学习新内容,解答复杂的三角练习题时,有轻松自如,信手拈来之感。时过境迁,一位姓郑的南模毕业生,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前几年回到母校探望时,一见到赵老师,深深一鞠躬后,就背起了三角公式歌,可见其印象之深和影响之大了。
十七、谜语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而其中又以谜语最受学生欢迎、喜爱。因为谜语不仅符合孩童好奇的兴趣特点,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
如湖南省邵阳市贺宣平老师在教学《蜘蛛》一课时,一开讲,他边诵边画,要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远处有座葫芦山,山头两根小树桩。几枝竹子山坡长,弯着腰儿对着看。
画笔刚一停,同学们便高兴地回答说是蜘蛛。贺老师接着问:“蜘蛛会干什么?它结网是为了什么?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贺老师接着念道:摆下一张八卦网,专等美餐送上来。几句儿歌,把孩子们早逗乐了。贺老师便不失时机的导入课文:“蜘蛛是怎样利用这张网来捕捉虫子的呢?今天我们学完《蜘姝》一课就明白了。”这种方法不仅以疑促学,而且以疑激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愉快学习的氛围之中。
十八、名言导入法
古今中外有许多至理名言,字字铿锵,句句响亮,寓理深刻,耐人寻味,在教学之始,如若引用相关联的名言导入新课,有“如爆竹,骤响易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 20
《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四篇写景散文,她是这样导入的:“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美的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的美姿。单元教学起始,用这几句话描述,学生被有关“美”的名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美的描述所吸引,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写景散文学习环境里。
十九、故事导入法
许多神话、传说、典故、名人趣事无不与教材的内容有联系,对学生极富吸引力。例如,在初中政治课中讲人类社会的产生时,如果先讲“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夏娃”等神话故事,然后提出“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再讲述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把学生从神话引向科学,从谬误导向真理。
湖南省临湘县鲁美红老师在教学《思想品德课》,讲《发展地看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讲语文课中学过的《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当学生一讲完故事。教师便问:“那个楚国人从船舷上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能把剑捞上来吗?(不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是学生熟知的一个故事,他们急于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板书课题“发展地看问题”。这就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的目的。如其在教《败不馁》一课时,先从讲述“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入手,并提问:“故事里的吴王夫差为什么后来被越王打败?”“故事里的越王勾践为什么后来又能转败为胜呢?”学生思考片刻,便揭示了课题。这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使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为主题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足见故事导的长处和优点。
二十、讨论导入法
此即教师有意用错误观点或似是而非的观点导入新课,使学生展开讨论,以解决教材难点的一种方法。例如“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课的难点。学生往往把二者的关系理解为整体与部分,多与少的关系,得出普遍性包含特殊的错误结论。有位教师采用了讨论导入的方法。一开始,教师就说:“水果包括苹果、桔子、梨子、桃子等。人包括张
三、李
四、王
五、赵六等,所以普遍性包括特殊性。这个结论对吗?话音刚落,争论即起。在讨论中教师抓住关键进行引导,使学生从错误的迷雾中解脱出来。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整体和多数,应理解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通过点拨引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难点被突破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二十一、珍闻导入法
通过介绍人世间罕见的珍闻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教《运动和静止》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听说过用手抓子弹的故事吗?”待学生凝神倾听后,教师便介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一个小虫在身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用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运动和静止》,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弄明白其中道理。接下去讲课,学生注意力自然集中了。
二十二、歌谣导入法
歌谣,特别是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讲词语的正确搭配,开始时先念了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可笑不可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孩子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接下去讲课,效果当然好了。
二十三、图画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雨中登泰山》,可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对号入座,也可让学生自己 21
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综上所述,可见导入新课要讲求新、活、美、乐、即新鲜、活泼、美丽、快乐。这样,可使教师入题自然,学生兴致极高地学习新的知识。
教师上课时怎样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关系到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1.复习式提问
新知识是和学过的知识互相联系的,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扼要地设计一些问题,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导入新课。2.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是课堂提问的核心,问题富有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首先,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问。其次,要趁热打铁,问题要在关键时刻提出来,下“及时雨”。当学生思考问题处在平静的状态时,用提问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思维处于疑惑不解时,用提问引导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学生的思维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以减小难度,鼓舞信心。3.事例式提问
为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在课堂里也穿插讲一些成语典故、诗词格言、名人轶事等,以丰富所学的内容。讲述后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事例去认识、去理解教材内容。这样做,事理结合,学生的兴致较浓,对教材的内容理解较深刻。4.定向式提问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学生的思维定向。因为,想问题总要有个过程,故称之为“思维过程”也叫“思路”。每件事都有一个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的过程。既然是过程,就有一个从什么地方起,朝什么方向去,到什么地方的问题,这就是定向思维。与这种定向思维相对应的提问法便是“定向式提问”。5.应变式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有错误是正常的事,教师处理这种情况时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答案,二是过早地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前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后者则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两者都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堂课,学生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未必是堂好课。反之,学生能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反倒可能是堂好课。学生错误的答案会暴露出学生知识的缺陷,或思维方法不对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随机应变地作出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渐渐带到正确的思路上来。6.系统式提问
系统式提问是指按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逻辑关系组织提问。提问的系统性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服务。所以,提问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或综合归纳,或演绎分析。
7、互动式提问。新课标条件下我们可以转变传统提问方式,传统提问方式一般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有直接发问的机会;新课改以后,我们可以多一些师生、生生互动式提问。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有问有答,双向交流,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8、实验分析式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法是一种很重要教学方法,特别是理科教学经常用到。通过实验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自体验其中的每一个过程;教师在实验后提出合适的问题就会顺理成章。
二、课堂提问的几点要求
首先,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优等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丰富的知识。
其次,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最后,结合我校目前生源实际,提出几点要求:
1.提问的用语要具体明确。除特殊要求的可有多种答案问题以外,一般的问题都应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不应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新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如果不具体考虑清楚可能生成的答案,学生可能会不满足教师传授的知识。
2.提问要适当给学生门槛。新教师提问可能会出现太难或太容易,也就是说既要学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又要学会设置答案的悬念,鼓励学生踮着脚才能摘到果。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不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才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3.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作用,教师结合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要给予赞扬和鼓励。另外,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不应只抽优生回答问题,不同难度的问题可由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较难较深的 问题,由优生回答;一般的问题,由中等生回答;较易较浅的问 题,由差生回答。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时空控制,既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又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4.设立问题或错题集。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写在问题集上,而教师课前收集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可以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的机会,从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错题集里发现学生普遍容易出错的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故意以错误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从而加深印象,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5.提问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只是角色不同。但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必须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教师不能过于责怪学生问而不答,更不能说诸如“你这个都不会啊”的话语。教师应通过提问的途径,在思想上、行为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学会听课
一、听课的目的
听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活动。它是了解师生教学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材教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行政领导、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 23
功。听课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那么为什么听课呢?概括地说,听课的目的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了解课堂基本情况与收集教学信息是听课最为基本的目的,不管听课者听课是为了观摩、研讨、考评,还是其他目的,听课者都离不开了解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这一环节。
(二)诊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发现、诊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参加听课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基本任务之一。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新教师上课,更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听课者不仅要看到授课者的“过人之处”,更要能够找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找准了问题,听课者的分析与评论才会击中要害,才能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授课教师认识自己教学的不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三)评判教师教学的大致水平
通过听课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听课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学校管理者去听课的主要目的常常是为了检查工作,评判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实施管理,也为挖掘教学新秀提供依据。
(四)学习借鉴同行的优势长处
学习同行成功的教学经验,是中小学教师听课的一个主要目的。无论是教师间的日常听课,还是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抑或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大型听课活动,主要是为了学习和总结某些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从而把教师个体的实践智慧转化成同行可以学习借鉴的共同财富。新教师听课可以学习同行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升业务水平。老教师听课则能取长补短,与同行共同提高。
(五)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听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服务。如果听课活动偏离了改进课堂教学这一目的,那么不管该课堂组织的多么漂亮,活动规模是何等的大,终究还是会从根本上消弱其存在的价值。听课活动的改进,不仅是听课者的一个目的,对授课者来说也是一个要求。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听课活动也就带有研讨和研究的性质,教师集体听研讨课则是汇总集体智慧研究教法,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听课前的准备
(一)业务准备
听课前的业务准备包括熟悉大纲、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案,把握教学理念、学科教改信息,了解所听之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调查授课教师、学生和教室的基本情况,检视自己的教学理念。
第一、了解教材结构和学科教改信息。
听课者要准确把握所听之课的教材结构,这样在课堂观察时就会心中有数,听课效果才会更好。不管是否与授课教师从事同一学科的教学,听课者都有必要事前翻阅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细读教师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参考,了解这堂课所教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占的地位,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和结构等,尽可能地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要做到三个“弄清”、三个“准确”、一个“灵活”。三个“弄清”是指:弄清教学目的;弄清规定的知识体系;了解该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三个“准确”是指:对本学科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认识准确;对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课后训练的目的掌握准确。一个“灵活”是指:灵活的看教师运用和选择教法。
第二、了解授课教师的有关情况
在进入课堂之前,听课者应该适当了解授课教师的有关情况。如教师的年龄、教龄、文化程度、职称职务、业务水平、教学经历等。还要尽可能地去了解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情况。例如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及其形成基础,对本次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和安排等。了解这些,听课者才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客观、公正的评判,也才能解读教师的教学理念。
第三、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
听课者需要事先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准备情况。还要用心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类型、特点和水平。这样,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听课者就会得出一些比较合理的解释。
(二)物质准备:
进入课堂之前,听课教师需要做好物质资料方面的准备:要携带听课专用的笔记本,并填好听课需要记录的基本信息(包括科目、授课者、听课者、班级、听课时间、课题等)。除了听课笔记本和笔外,听课者一般还可自行准备教科书、参考书、纸张等
三、进入课堂
听同样一节课,有的听课者对课堂的把握与分析要深刻得多,他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情况,见解独到,分析精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反,有的听课者却是老生常谈,先讲两句鼓励的话,再提一两个不疼不痒的问题,什么也分析不出来。因此,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的观看、倾听、记录、和思考状况,往往会决定听课和课后分析的质量。
(一)观看
1. 观授课教师
一观教师的基本状态。教师的穿着打扮是否端庄、得体,是否符合职业要求,特别是有无奇异服饰影响到学生;教师的精神状态是否振作饱满,教态是否自然、亲切、从容不迫;教师能否讲好普通话,能否较好的运用肢体和形态语言;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精炼,条理清晰,书写是否规范、工整和清洁;教师对教具的准备是否充分,教具操作是否规范熟练,能否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运用已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教师是否能很快地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并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恰当。
二观教师的施教行为。首先看教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的教学;怎样通过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交流呈现新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完成对新内容的拓展;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2.观学生
一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对课本、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地放置是否整齐;学生在课堂练习时坐姿是否端正自然,握笔写字姿势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认真。
二观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心不在焉的现象;对教师的板书、演示、动作、姿态与表情,学生是否做出及时的回应;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三观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记忆牢固;学生能否较快的掌握和领悟新课内容,能否举一反三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配合默契,双向与多向反馈是否充分。
3.观班级
首先,听课者应该注意室内光线的强弱,学生数量的多少,桌椅的摆放与黑板的悬挂是否合理;是否配置投影仪、电脑之类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等。
其次,听课者要注意观察班集体的学风。要看班级是否有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否团结和谐,纪律是否井然有序,是否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学生精神状况如何等等。
(二)倾听
1. 关注教师的语言
听课者要认真倾听教师的每一句话,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每一句讲解,向学生的每一句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仅要讲究教育性、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和可接受性,而且要注意音量轻重、强弱、缓急的调节,节奏与停顿、重音的使用要恰当;做到吐字清晰,语意流畅,语调抑扬顿挫。
2. 倾听学生的声音
听课者认真倾听学生的语言时,主要注意听学生的答问与质疑及口头语言表达。即关注在回答问题、课内交谈讨论时,学生能否使用普通话,音调是否准确,音量的大小强弱,是否自然流畅;有无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滥竽充数的现象;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精神是否得到了发挥等等。既要听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也要注意听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学生学的情况,也有利于从学的角度去研究教师教的情况。
(三)记录
1. 记教学环节
听课者在记录教学环节时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楚。各层次知识内容、课堂小结、习题和作业题的选配、提高升华与知识的规律总结等。听课者要善于抓住授课教师的思路,分清什么是明的教学步骤,什么是暗的教学步骤,并在笔记中用不同的数字符号加以标识。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结、作业等,过程中穿插组织教学。讲授新课过程又可以分为多个小环节。如教师阅读、教师示范、学生阅读、学生练习等等。听课者还必须记录各个教学环节所花费的时间,这样可以考察教师教学时间的安排和分配是否合理、教学重点是否突出等。
2. 记衔接过渡
就是记录教师教学环节中环节与环节、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和转折的话语。教师能否自然地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用承前启后、点到为止的话语衔接过渡知识,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特色。
3. 记细节特色
一般要重点记录的细节包括:教师的重点提问及对学生答问的引导、评价;学生典型答问和质疑;重点时段的师生活动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语误等。
听课者还应该对教师独特、有效的具体教学手段或做法进行记录。
4. 记板书提纲
一个好的板书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反映教学程序、教学步骤、主要教学内容,还能体现授课者优秀的板书设计思想。所以要尽可能地将板书的主要内容、形式记录下来。板书最好是集中记录在专门的一张纸上,否则就不能形成完整的板书。
5. 记点评批语
听课者会对听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有所思考,用点评、批语等随堂记录的形式把瞬间思考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这种及时、准确的评价是教师间相互学习的依据。特别是在听课过程中,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组织环节、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学生的课堂反应等,听课者要及时进行思考整理,并迅速作出反应。把自己独到的看法(包括优点和不足)、合理的改进建议等适时的加以简要记录,评课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突出重点。
6. 记备注信息
备注信息包括:听课的学校和班级、日期、时间、地点、节数、学科、课题、课型;授课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历等;听课者的层次和开课的层次;教师使用的教具、演示、实验操作、板书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提的问题、学生课堂反应等。
四、评课
很多教师在评课时往往无话可说,不知道怎样对所听课程进行评价,或者在评课时只说几句不切实际的优点,找不出课堂的问题,使听课评课效果大大降低,甚至流于形式。听课者对一堂课的分析评价应从以下几各方面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课堂管理、师生关系、课堂评价、教学效果等等。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统领性的,是全部教学展开的依据和核心。教师对教学总是有自己一定的目标指向,总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后分析时,关注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及其完成情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在评课时,可从以下两类问题考虑。
第一,教学目标地确定是否符合教材内容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而具体;不但要有知识目标,而且要有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避免确定教学目标的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
第二,关注在实际教学中受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可以进一步分析教学目标实现的原因,或没有达成的原因。
(二)教学结构
教学是按照一定步骤展开的,表现为一整堂课是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这些教学环节安排地适宜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所以作为听课者要关注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要分析课堂教学安排了哪些环节,各个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有多大;是否在某个环节上耽搁的时间太长或所用时间太短。
第二,听课者要分析各教学环节的时量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考察重点、难点的教学时量分配是否适当,与教学高潮的呈现是否一致。
第三,听课者要分析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整个教学结构是否流畅。
(三)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第二、教师是否不仅关注知识点,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等诸多方面予以可了考虑。
第三、教师是否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出发对教材内容作了必要的加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师是否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整合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建构和各种能力结构,将学科教学内容引入更广阔的空间。
第五、教师在一节课里的教学内容是否适量。教学内容过多或过少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
(四)教学方法
第一、要确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那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谈话、讲读、观察、参观、演示、实验、练习、阅读指导、欣赏等。然后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组合是否得当,是否切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二、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是否符合下列原则:以发展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为出发点;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智力活动与情感活动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优化组合。
第三、教学方法中是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四、教学方法有无独特之处,是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体现为三种:全班学习、小组学习、独立学习。听课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教师是否将三种组织形式灵活组织运用,在课堂是各占了多少时间,有没有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现象。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
第三,小组讨论后教师是否有概括和总结,为什么把这些内容安排为小组讨论。
第四,学生是否形成了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对独立学习的结果是否进行了检查。教师是否运用各种方式、途径、策略引导和激发所有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题,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否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五,课堂教学是否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整堂课教师“一言堂”的情况;是否存在教师只是提问某个或某些学生的情况;听课者尤其要注意一些教师虽然安排了学生阅读、讨论却不作具体要求,只是让其流于形式。
(六)教学模式
第一,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是否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灌输式”教学方式,而采用了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教学方式,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转。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看学生是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地听、机械的接受,还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的思维、主动的发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七)课堂管理
一堂好课,必然是教学与管理协调统一的,管理能为教学服务,成为教学的基本保障。
第一,教师在一堂课中怎样处理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教师是将管理凌驾于教学之上,还是将管理作为促进教学的手段。
第二,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有哪些,课堂管理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
第三,教师是否经常表扬学生的某些正常行为,是否对扰乱课堂教学的现象进行了制止或其他方式的处理。
第四,课堂上学生的不当行为有哪些。是教学缺乏吸引力还是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出现不当行为的学生比例有多少。
第五,课堂上教学氛围是和谐的还是对立的,教师的管理方式是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还是抑制学生自主学习。优秀教师往往从调动学生的情绪入手,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保证课堂群体心理气氛的积极、和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六,课堂整体气氛是否活跃,不活跃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八)师生关系
第一,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出现的,学生有没有主动发言提问的机会,有没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机会。
第二,教师经常与那些学生进行交往,师生互动是如何展开的。师生互动的类型有哪些。教师采用了以下哪些师生交往方式: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与小组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个别学生与全班学生,小组与小组,个别与小组,小组与全班。
第三,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独裁者”,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长。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给与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鼓励学生,质难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平等对话的状态。
(九)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他们增强自信,去实现自身价值。
第一,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是否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因此听课者要注意学生有没有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
第二,评价内容是否多元化。教师是否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多方面来评价学生,而不是以单纯会不会作为唯一评价的标准。
第三,评价手段、方法是否多元化。评价可以是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十)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要素,既要听其是否很好的体现了课的意图,教学的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否得当,也要看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在规定的时间和可能的条件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如何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期末复习是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有力保证,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它,不能马虎麻痹。因为期末考试考查面涵盖一本书的内容,是检验我们一学期学习效果的主要形式之一。学习半年了,究竟学得怎么样?学生自己想知道,老师、家长也想知道。而这个效果可以通过考试来检验。“复习”不是可有可无,要下功夫搞好。
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平时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外,期末复习方法也很关键
一、明确方向,制定目标、计划。
首先应明确,各种考试的题型无论怎样变化其着眼点都是考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明确复习的范围及目标,搞清每一个知识点要解决哪些问题和最后要达到什么层次;其次要依据目标制定适合本班的复习计划,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复习方法、解决问题、预期目标等,尤其要突出复习的重点,这样复习就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效率。
二、紧扣课本,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时一定要以课本为主,重视课本不等于复习时对课本知识简单的重复,而是应对知识加以概括、提炼和归纳,由知识点连成线,再由知识线编制成知识网,将知识网按着其内在联系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形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构建出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牢固的掌握知识,应用起来就胸有成竹,灵活自如了。
三、适度训练,提升综合能力。
在复习中还应通过检测考试,及时地发现知识上存在的漏点和疑点、思维的盲点、能力的空白点,要有的放矢的进行强化训练和变式训练,如:易错知识要归类训练,热点题型要专题训练,训练时还应注意分析题型特点、弄清解题思路并总结解题规律,在训练后还应进行反思: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解?怎样想到这样解?还有什么解法?哪种方法最好等。这样,做一题,会一片,通一类。这样不但节省复习时间,还逐步提升分析综合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体现四性
(1)目标性:教师一定要带着明确的课堂复习目标进入课堂,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带着任务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系统性:根据学科实际,合理安排有限的复习时间,尽可能地对学科知识体系作系统的复习然后再进入具体的复习资料。复习课教法可取“梳理知识--分层练习--扩展延伸”,这样一来,使学生对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了全面了解,最终从系统化走向细化。
(3)序列性:复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整合和灵活运用。教师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做到知识体系在横面和纵深两个维度上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4)方法性:注重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工作最应该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学生学法的重要性不亚于教师教法的重要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教的再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能够教会学生会学的老师才是聪明的高师,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规律,做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这是高效学习的必游之路。
五、要正确对待两个问题
(1)学生的复习兴趣与复习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上复习课时,教师要通过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教学,拓宽学生参与的渠道,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复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端正复习态度,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必胜信心。整个复习阶段,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使学生变“要我复”为“我要复”。
(2)资料的编写与使用
对于复习资料,要把准以下的“度”:一怕无,二怕滥,三怕生搬硬套。首先,复习课必须要有适当数量的复习资料,这是搞好复习工作的物质基础;其次,教师要养成自编资料的习惯。编写的原则是: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能否编好复习资料,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的情况,也反映了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自编资料,利于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开展复习工作,利于促使自己自觉收集信息,了解教改的动态,改进复习工作。
只要我们科学指导、合理训练,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初中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意识,使新课程实验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是关于初中教师业务学习计划的内容,欢迎阅读!初中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研兴教,以学强师”的思路,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本,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2、注重集体教研,提高教师预设与反思水平。
3、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具体措施
1、学校单周将安排一次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双周为教师自由读书时间,学校将选择培训内容、记载教师的考勤情况、记载《校本培训笔记》、负责教师学习期间的纪律、检查教师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等一切活动事宜。
2、各教研组每月要开展一次专题教学活动。每次活动前两周,教研组长要结合学校教师教学的实际,提出一个活动主题,让教师做好准备。
3、严格学习考勤纪律。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早退,若有特殊情况,要在活动之前向主持人说明。
4、培训形式力求多样,培训内容力求丰富,以听教育家的报告、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教师专题研讨、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会诊、集体读书等为主,密切联系教师教学实际状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5、培训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当场做好笔记,并在学习结束后一天之内写好心得体会,交教导处检查存档。
6、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学期至少阅读2本课改的书籍,15篇课改的论文,教育教学杂志5本。教师要及时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要写教学反思15篇,教学论1篇。
7、对于学校派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写出一份汇报材料,交教导处存档,并讲一节汇报课。
8、实行相互听课制度,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至少听课30节,其他教师听课至少20节。如果是听随堂课,要先向教导处报告,以便教导处检查记载,否则不予以计算。听课一律要做好听课记录,在每月的教学检查中,要将本月听课记录交教导处核实,做到一月一统计。
9、继续抓好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总结、交流、反思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次研究内容,并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实验的实施水平。
10、实行电子备课和集体备课制,强化教师的业务研讨水平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教师业务学习以更新教学理念、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思路,以打破教师群体思想禁锢,改变习惯模式,对自己重新认识,找准定位,逐步完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找到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创建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学习内容:
1、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训练必备的教学基本功,特别是历史教学基本功。
3、历史学科专业知识。
4、历史教育教学刊物的文章。
5、体现新课标理念和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教学经验。
6、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
三、学习重点:
(一)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
1、明确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思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索、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始终不能忽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适时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2、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质。
2)正确把握各学科教育的特点。应重视各学科对学生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各学科课程。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二)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三)教师继续训练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倡导终生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学习方法
集体学习、自学
五、学习方式
1、集中学习:主要学习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打造共同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指导。
2、自学、自练
自学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各种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方针、政策。各级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校内外能充分体现新课标观念的课堂教学经验,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等,掌握和驾驭指导教学的能力。
第三篇:教师业务学习
每篇认真学习,并做记录,共四次
每次不少于1000字
不写时间,每次与上一次另起一页,记录与感想以一条直线分开 第一次:如何开展区域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儿园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使得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更加充足,教育形式趋于多样化。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对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而且也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的活动”和“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区域活动承载着独具的教育价值,既把课内和课外的行为、情感、技能有机联系起来,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又具有自主性、自选性、小组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
一、精心准备
二、在区域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准备工作,因为它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着区域活动是否正常开展。它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材料的准备,在区域活动中活动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只有在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三、(一)创设有效利用的区域环境
区域的设置并不是越高档、越豪华、越漂亮越好。《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来规划,要但它是不是便于孩子活动,利于孩子发展,符合孩子的需要。环境的创设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心地投入活动,充满信心地探索问题,这才识创设区域环境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我们的区域设置应是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商定布置的,主要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具有固定的区域位置,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灵活设置、调整区域的场所,满足不同的幼儿需要,也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活动,达到探索的目的。
在区域设置时,还应注意动静分区,如把图书角、计算角、角色区安排在靠室内的地方,把科学区、表演区、动手区、音乐区安排在靠室外的地方。
(二)投放可操作性的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重要性体现在材料提供少了,区域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又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投放关系到活动是否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呢?
首先,材料要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须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出材料必须有探究性,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是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不能看作是探究活动。例如,我们在上《船》的主题活动时,如果交给幼儿几艘船的模型,让幼儿找找船的外型特征有哪些不同,或是船有几层楼,这些都不算是探究活动。如果是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纸板、泡沫、胶水、小刀、蜡光纸等,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自己制作出简单的船,这就是一种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还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
其次,材料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材料的多层次性是指材料的投放必须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层次的提高。在开展主题活动为《美丽的花》中,在美工区,我有意提供两种不同的范例让幼儿选择,一种是画好的花的轮廓让幼儿图色,一种是画不同的花让幼儿自己画出花的茎和叶子,也可进行添画。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材料的多样性是指材料围绕教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在同为《美丽的花》的主题活动中,“认识花”这一活动就可以提供彩色笔、蜡笔、印模、剪刀、纸、胶水、颜料等,让幼儿进行画花、印花、剪花、折花、染花、插花,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这也是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爱的主要原因。所以,这就要求材料的提供应注意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二、用心组织与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是主要环节,也是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教师在这个环节处于主导作用,应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性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与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呢?
(一)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制定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的。
首先,在活动前明确规定。有些活动规则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就必须要遵守的。这类规则一般在活动前就必须提出来,如玩沙是幼儿最喜爱的区域之一。如果活动前没有明确规则,那么有可能孩子到处扬沙,虽然孩子尽兴了,可是眼睛、嘴巴就受伤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说明要求:不准对着别人扬沙,更不准把沙子扬到区域外面去。
其次,在活动中逐步形成。有时幼儿遇到有关规则的问题,教师可以不急于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而是让幼儿在谈论与反思中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而这种问题幼儿又无法自行解决,谈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在活动中争抢玩具、争抢角色这类情况,教师便可以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有一次,在表演区,我投放了一套新服装,结果全班孩子围者争抢服装,令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大家用求救的目光望着我,于是,我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讨论如何处理这件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不能抢!”“大家一起玩。”“轮流玩!”这是,我趁热打铁地说:“大家真懂事,我们轮流玩!没有轮到的小朋友在旁边当观众,不能上来;轮到的小朋友不能玩太久,也让更多的小朋友来玩。”就这样,我和孩子们把规则定下来了。小朋友们又开开心心地玩起来了。采用这种方法制定活动规则,幼儿容易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二)教师的参与指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是催化剂,其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应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在活动中,教师不能把角色停留在提供活动材料、安排幼儿进入区角、主持幼儿的分工与合作、解决孩子间的纠纷,使幼儿处于高控制之下。而是要善于观察,还要适时、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地表现自己、总结自己,促进幼儿自主性的提高。要不断地来回在各个区域间观察和参与游戏,要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争对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逼迫幼儿接受,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幼儿很快出现厌倦情绪,大大减少幼儿的积极性。
三、耐心的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任何一个活动的重要环节,不可缺少。在过去我们总是在活动后草草收场没有评价,它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的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愿望。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的活动情况,评价对幼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评价也要有一定的技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
(一)幼儿主动评价。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为了总结活动中表现,为下次活动出谋献策,鼓励幼儿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激发幼儿再学习的欲望,在评价时,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为幼儿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把自己在活动中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这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不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幼儿学会观察别人总结自己,在幼儿自主评价时,教师少采用鼓励性语言来引导幼儿,如:你的小手真棒,你搭建的是什么呀?怎么建的?你得什么最有趣?为什么呢?通过幼儿间互相评价、自由交流、幼儿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促进幼儿共同进步,提高合作交往意识。
(二)教师整体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具体的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提出不足,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自己的意见加以总结,教师的评价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从幼儿形为习惯评价,“今天哪组小朋友主动收拾玩具,哪组小朋友活动时声音较小,XX小朋友主动把玩具让给别人等,XX小朋友没有遵守规则,随便到别的区捣乱等。
其次,从幼儿掌握的知识技能上评价,今天玩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在玩动手区时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呢等?
再次,从情感体验上评价,你玩什么游戏最高兴,为什么?今天你有什么快乐的事情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第二次
如何做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工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如何来做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与家长沟通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可以使沟通顺利地进行,不受干扰,我们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机在走廊或活动室沟通,也可以在班上所有幼儿离园后进行。节假日在幼儿园办公室或幼儿家里不受干扰的地方沟通。
二、掌握非言语技巧。
与家长沟通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教师的一些体态语在沟通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掌握一些非言语技巧,应用适当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与家长保持平行的目光交流,避免仰视或俯视的眼光或游离的眼神。
2、用微笑点头等表示对家长的尊重,用身体前倾或以“对”、“是”等短语来回应表示对话题饶有兴趣。
3、在与家长沟通前和沟通中要注意观察家长的情绪。
三、灵活地运用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1、察言观色,采取主动。教师是家长沟通工作的主导者,教师不能等到幼儿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事情才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家长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往往会不理解,甚至与教师大闹一番,给教师或幼儿园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能随时细心观察家长的需要,甚至表情脸色等情绪变化,及时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沟通,采取主动做好家长沟通工作,那么家园之间的距离就会消失。今年“六一”开放日活动前,有个别幼儿因病没来幼儿园,为了让孩子尽早到园参加活动,也为了让家长了解目前幼儿园的活动,我逐个给他们打电话,进行询问和通知。活动那天,有的幼儿及时来到幼儿园,还有幼儿参加了节目表演活动,教师的及时通知,使得家长和孩子避免了很多遗憾,也使家长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
2、用真诚换取家长的信任。面对幼儿园每天发生的一些事情,教师要勇于面对,有信心和勇气去解决,用自己的真诚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去换取家长的信任。我班有个小药袋,方便于带药的幼儿把药放进去,并要求家长填写带药幼儿登记表,有一次,夏天的家长把药放在药袋里就走了,也没有对老师说中午服药,中午吃药时我发现她的登记表上是空白的,可我不知道这药是不是该中午吃,于是我主动给家长拨通了电话,了解清楚后才给孩子服用,家长被我的细心工作感动了,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这一个小小的电话沟通,使家长了解了幼儿园里每一项工作的重要性,并能主动填写好登记表。
3、家长也需要表扬。我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好的家长也需要我们表扬,鼓励,才能使更多的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在开家长会时,我会表扬一些家长配合我们工作或与幼儿互动的事情。一位家长一直很支持我们的工作,经常帮我印一些学习资料,主动帮我们收集与主题课相关的资料。在他的带动下,从那以后,许多家长开始关注幼儿园的活动了,也有意识地和孩子探索一些活动,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并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
四、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沟通方法
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人与人的沟通是很不容易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对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和沟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家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际工作中,我把家长分成几类,对不同的类型的家长采取了不同的沟通方式。
1、故意刁难型
这类家长大多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知识,有个性,对待这样的家长要热情、真诚、主动,你越不理我,我越要接近你,我班周佳兴小朋友的家长每次接孩子时很少进班,每次都在门口招呼一声就走,如果进来了,肯定是有问题,有一次送孩子时周佳兴的妈妈说:“老师,你们是不是用凉水给孩子吃药,佳兴回到家说老师用凉水给我们吃药,药到水里化不开。我请她同我一起来到饮水间让她看看保温桶的水,我对她说:“我们每天都打新的开水,一些家长都应该看得到。”他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噢,那他可能有点不爱吃这药吧!”自此家长渐渐地和老师的话多了,不再给老师挑毛病了,多了肯定和配合。
2、过分呵护型
刘泽彤的妈妈生怕孩子在幼儿园里饿着、渴着,所以每天接孩子时总带着吃的和饮料,导致孩子不好好吃饭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与她妈妈交流,同时把幼儿园每天的食谱拿给她看,再找杂志和有关资料,让她明白营养过剩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害处,渐渐地家长们明白了科学膳食的道理。同时通过我们的沟通,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教育上,幼儿园和家庭达到了与家长沟通的目的,但最重要的是用教师的真心、幼教经验、科学育儿的知识去换取家长的信任,这样家长工作中的难题就迎刃而解,家长工作就不难做了。
总之,与家长进行沟通是新时期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第三次:教师与保育员的配合
踏入幼教岗位的十多年间,和好多的老师、好多的保育员搭过班。回首过去,我可以骄傲地说,每次都很协调,相处融洽,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天在这儿就“教师与保育员的配合”谈一点体会。
一、思想上的认识
1、教师自身方面:
在一个班集体中,保教工作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是分工不同罢了。我很赞同“三位一体”的说法,比喻“三个人,三件事,三个方面联成的整体”。即把班级的三位保教人员比作三角形的三个点;她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同三条边、三个角;她们共处于同一集体中,向着同一目标而努力,又如同三角形的内角和原理,三个角相加动于180度。可见保育员在班级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她和老师一样,缺一不可。平时注意和她们的沟通,遇事学会商量,绝不武断。
2、幼儿方面:
早晨来园后经常提醒幼儿和保育员打招呼,利用有利时机让他们说说保育员阿姨平时是如何为大家服务的,又是如何来关心、教育他们的,初步体会阿姨工作的辛苦和对他们的爱心,使他们从小就有感恩之心;如果班级里小朋友带来好吃的(如过生日),总不忘记让幼儿把阿姨请过来分享,阿姨肯定不在乎有没有吃到蛋糕,特别在乎的是大家心里面记着她;对个别调皮的幼儿偶然出现的对保育员阿姨的不尊重、不礼貌的事件,及时妥善处理,对涉及的幼儿加强教育,并实事求是向家长反映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向阿姨道歉,使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从中吸取教训,今后对保育员阿姨也一定要有礼貌,因为他们是应该尊敬和值得尊敬的人。并及时在班级就此事展开讨论,使其他幼儿从中受到启示,防止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保育员阿姨的感激、热爱之情。
二、行动上的配合1、幼儿方面:
保育员阿姨的工作每天都很辛苦,卫生工作是没有尽头的。如果幼儿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定能减轻她们的工作量,且又能培养幼儿的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主要是围绕以下几方面来抓的:
(1)、晨间来园:每天让幼儿轮流擦桌抹椅,学习浇花,孩子们和阿姨在一起劳动时是又数又笑,既学到了技能,又培养了感情,增进了了解。
(2)用餐:午餐:每接收一个班,我都要求幼儿做到“三净”,对有骨头、有皮的情况时,每张桌子上准备纸或盆,用餐结束后自己收拾,放碗筷也严格要求,碗里不允许有一粒饭米粒,剩下的饭菜集中倒在菜盆里,碗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用阿姨再收拾了。点心:吃饼干、蛋糕时要求幼儿一手拿着,一手托着或用杯子凑着,对吃容易掉屑的食品,把幼儿集中起来,便于阿姨清理。
(3)洗擦手、午睡、离园等:幼儿在园一天,不是学习、游戏,就是吃,手上难免是脏脏的、油有的,蘸上了颜料又是五彩的。如果是直接擦到毛巾上,得天天洗,有时得一天洗几次,且洗不干净,所以我经常提醒他们要把手先用肥皂洗干净后再去擦手,比一比一周下来谁的手最干净,毛巾又最干净。幼儿入园的第一天,我就不断提醒他们要有良好的谁姿,不把床单弄皱,不把被子揉成一团。如果幼儿每天把床铺弄乱,特别是把床单拉出来,那保育员阿姨叠被子得用上半天,非把她累得够呛不可!经常对表现特别好和特别差的进行点评,使他们能不断改进。每天离园时要求每个幼儿排好课桌椅,收拾好学习或游戏的物品,归放整齐,这样阿姨只要稍作整理即可。
2、教师方面:
除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来协助保育员阿姨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前、中、或活动后,我们老师注重细节,尽量减轻她们额外的工作量。如上美术活动,特别是水粉、水墨、蜡刻,很容易弄脏课桌,活动前先铺上双层的报纸,防止渗到桌上,活动时不断提醒幼儿要用正确的方法,以免滴到地上;再如美工活动结束后,活动室肯定是一片狼藉,如果只靠保育员阿姨一人收拾,那得化上好长的时间,这时我们会抽出一个老师带领几个自理能力的幼儿一起收拾;每天的自主游戏活动时,提醒幼儿,玩具哪里拿的放回原来的地方,特别是剪的纸屑要自己清理,如果发现活动室的任何没有收拾干净的地方,要主动学会收拾、整理。
三、工作生活上的关心
关心可能谈不上,因为保育员阿姨都比我年长,而且都不能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但还是很需要。
对保育员阿姨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只要是我懂的、我会的,肯定是尽力而为,毫无保留。有时看到由于她们不了解或不理解,工作不到位,我会当面指出,帮助更正,绝不在背后议论。
平时在工作生活上难免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我们会相互倾诉,相互开导,尽快消除心中的不快。能帮则帮,积极出谋划策,同时也加深了相互间的情感,相互之间会更默契。
第四篇:初中数学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中宁六中 孙建峰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不禁让我重新对这一理念加以剖析。19世纪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而作为数学学科三大部分(数与代数、几何和统计)之一的数与代数部分,它是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它在
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活动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可见,理解数感、符号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符号感是非常重要的,是进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例如,一百万有多大,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等等。在课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利用数学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或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我们常常需要估计上学、上班所用的时间,估计完成某一任务(烧饭、买菜、做作业等)所需的时间,估计写一篇文章所需的纸量,放置冰箱所需地方的大小,估计一次旅游所需的费用等等。因此,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加强估算,淡化笔算。
(二)“数与代数”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情感的数学。
在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今天,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中学阶段,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如何,更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方法、习惯、情感和态度对于学生今后去创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数与代数”作为基础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中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的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情感的,就是有价值的数学。
从古时用结绳记数、刻痕记数开始,到算盘的使用,到计算器的使用,到现代大型计算机的问世,直至今天微机的广泛使用。无不说明了创新的价值。所以,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世界。因此,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这主要体现在解题策略多样化上。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对一个事物能做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去表达,对一个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法,那么就不但可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还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与代数”这一基础部分正是搭建这种思维的桥梁。它不仅能在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函数的研究等活动中通过对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利用正数与负数、精确与近似、方程与求解、已知与未知等概念中蕴涵着对立统一的思想,变量和函数概念中蕴涵着的运动、变化的思想,促进学生用数学、科学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第五篇:教师业务学习总结
业务学习总结
马良中学 李月
一:教师道德品质方面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这段时间脱岗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二:教师业务素质方面
这段时间在师院认真细致地教师业务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一名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 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
我认为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培养自己在教育中智慧性行动的不二法门。在确定树立教学风格,形成教学思路,预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积累有意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根据已有经验对各种可能性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学情境准备的意向框架越周全,即兴发挥就越敏捷,智慧性行动也就越自然、越高效!激情是教育智慧性行动的点金石,没有激情的教师即使再有智慧,再机智,也不能在情境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所以,只有通过教师激情演绎的情境教学,才是一个展现自身智慧性行动能力的平台,所表现出的机智也越光彩夺目。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一位位教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下面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我的收获
其一,更加深入了解到一些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模式和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例中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更新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感受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懂得了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教学。
其二,更进一步了解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队伍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个人幸福之所系。老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应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二、努力方向
其一,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要博学求精。在学科知识上要不断的提高水平,还要在其他方面有所涉及。这对我们自己在教学方面也有帮助的。现在的教科书更趋于实用性和时代性。因此,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
其二,在教学中应该不断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师的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要努力的完善自我,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做个永远的好“学生”。
其三,我要克服的是自己的不足。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很好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耐心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学生犯错误时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信任和帮助,而绝不是批评和惩罚。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面对面地平等交流,学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顾虑自然消除,有利于弄清事情真相;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坦陈自己的想法,我主动真诚地与学生交流。
其四,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勤勤恳恳,努力使自己在工作中多一点科学的方法、艺术的手段,让每一个孩子都展开笑颜,努力提高课堂实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
总之,孩子是明天的希望,而教师则是托起希望的人。他们的成功便是我们的成功,凝结着我们努力的汗水。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完成我们未能完成愿望。在教师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我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但我也相信在这片天空里,我们能绽放出自己绚烂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