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发《印发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精)

时间:2019-05-13 09:4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转发《印发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转发《印发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精)》。

第一篇:关于转发《印发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精)

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国土资源厅、工商局《印发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来源:住建局

发布时间:2011-11-03 09:47:23 阅读次数:161 关于转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国土资源厅、工商局《印发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 各新墙材企业: 按照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要求,现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国土资源厅、省工商局《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知》,省墙改办《关于贯彻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中具体问题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你们务必对照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做好迎接2012年新墙材产品资质重新认定、换证准备工作。附件:

1、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国土资源厅、省工商局《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知》;

2、省墙改办《关于贯彻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中具体问题的意见》。2011年10月28日 印发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 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市经信委、国土资源局、工商局: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转型”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优化升级,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国土资源厅 省工商局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 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 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 为加快我省墙体材料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和使用进一步向着有利于节能环保、节地增效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我省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有关法规及文件,提出如下意见:

一、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十一五”以来,我省加快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企业1213家,新型墙体材料产能350亿标砖,产品有砖、块、板三大系列40余个品种,非粘土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达54%。粘土砖产能得到有效压缩,产能由“十五”末的350亿块标砖下降到2010年的200亿块标砖。“十一五”期间累计节约能源460万吨标煤,减少废气排放1200万吨,节地10万亩,利用煤矸石、粉煤灰2900万吨,为全省节约土地、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做出了应有贡献。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总量在

快速增长的同时,行业发展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水平上看,装备和工艺技术落后的企业占有相当比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仅占5%左右;从企业规模看,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年生产能力在3000万块标砖以下的企业占70%;从产业布局情况看,部分地区盲目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从行业指导规范入手,从行业准入把关,加大调整升级改造力度,保持我省墙体材料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原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以保护土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综合利用资源为目标,大力推广墙体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生产和使用。

(二)基本原则 转型升级与淘汰落后并举。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提升传统产品,提高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淘汰落后产能,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走规模化发展道路。规划指导与因地制宜兼顾。根据资源、产能及市场需求等情况,制定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实行总量控制,存量提升,合理布局,引导产业调整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结合。大力发展适应节能建筑要求的轻质、高强、保温、多功能、部品化的复合型墙体材料。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供应体系,形成供需协调、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开发生产与综合利用统一。以利废、节能、节材、减排和保护环境为重点,充分利用各地非金属尾矿、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或磷石膏、江河湖淤泥、农作物秸秆等替代资源,开发和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三、主要目标

(一)节能环保材料加速发展 重点研发和推广使用自保温、节能型新型墙体材料、墙体自保温体系及其相关应用技术。主要在利用建筑废料、江河湖淤泥及污水处理污泥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和装备,轻质墙板、外墙复合保温墙板产品及装备,与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等配套的建筑部品等方面有较大突破。重点发展以水泥为胶结料、以各种轻集料、尾矿渣、建筑废料、砂石为骨料生产的混凝土砌块(砖);以粉煤灰、炉渣、电石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的蒸压砖;以粉煤灰、石英砂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板);以工业废渣、建筑废料、江河湖淤泥及污水处理污泥为原料生产的烧结多孔砖(孔洞率>25%)及空心砖(砌块、孔洞率>45%),孔型结构为矩

形孔或矩形条孔。鼓励发展以脱硫石膏或磷石膏、各种轻集料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建筑砌块、空心隔墙条板;以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各类纤维增强型板材及其复合墙板;各类复合保温装饰砌块及墙板。

(二)工艺装备水平得到提升 合理设置我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的准入条件,新建、改(扩)建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起始条件为: 混凝土砌块(含多孔砖)类年单班生产能力在6万立方米以上,电子计量配料、养护窑养护工艺。非烧结砖类年单班生产能力在3000万标块以上,采用2000KN以上盘转式压砖机或8000KN以上液压压砖机,电子计量配料、蒸压养护工艺。烧结制品应以工业废渣、建筑废料、页岩、江河湖淤泥及污水处理污泥为原料,年单班生产能力在6000万标块以上,采用隧道窑烧制(轮窑技改的,原轮窑必须拆除),余热干燥工艺,焙烧窑炉必须符合《砖瓦焙烧窑炉》(JC982-2005)标准要求。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年单班生产能力在20万立方米以上,采用电子计量配料、机械搅拌制浆、自动浇注成型、机械切割、高压蒸汽养护、非露天堆放工艺。石膏空心砌块产品年单班生产能力在15万平方米

以上,采用电子计量配料、高速搅拌、机械浇注成型工艺。轻质墙板类产品年单班生产能力在15万平方米以上,复合板类产品在20万平方米以上,薄板类在2000万平方米以上,使用机制成型、人工养护工艺。(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加快建设技术先进、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显著的生产线,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形成一批产品质量较高、规模优势明显、技术装备先进的骨干企业。支持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依托自身煤矸石、粉煤灰的资源优势,结合“三废”利用,建设大型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争取到2015年,2亿块标砖以上产能的企业30家,1亿块标砖以上产能的企业100家。

(四)落后产能淘汰关闭 对不符合相关产业政策规定,工艺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符合建筑市场需求等落后产能,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责令停业或者关闭。重点淘汰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使用简易移动式混凝土砌块成型机、附着式振动成型台和人工配料搅拌,年单班生产能力1万立方米以下的混凝土砌块固定式成型机,年单线生产能力3000万块标砖以下的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粘土砖限制使用和分期淘汰的总体目标,持续开展粘土砖企业整治工作,加快粘土砖淘汰步伐,淘汰砖瓦24门以下轮窑、立窑、无顶轮窑、马蹄窑。

(五)区域布局日益优化 按照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资源丰富地区建

设大型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以皖北煤炭产地为重点,建设大型煤矸石烧结砖、粉煤灰蒸压砖和加气混凝土生产基地。皖中及皖南等砂石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建设混凝土多孔(空心)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在金属矿产地,重点发展以工业尾矿渣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多孔(空心)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在大型火电企业周边,重点建设加气混凝土项目和以脱硫石膏为原料的石膏砌块或板材。在资源缺乏地区积极发展以建筑废料为原料的混凝土多孔(空心)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各地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原料供给情况,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本地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报上一级墙改管理机构备案。按照规划布局和集约用地的要求,引导企业规模化高水平发展,防止低水平分散布局。新建、改(扩)建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必须符合各地规划布局的要求。全省不再新增烧结砖产能,在粘土砖整治的基础上,对保留的粘土砖企业,按照减量置换原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优化整合和改造,转型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各市根据当地烧结砖企业、区域发展需要和可利用资源情况,制定烧结砖整合改造计划并报省墙改管理机构备案,合理引导烧结砖企业的重组改造。

(二)加快科技创新 大力开发适应省情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行业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鼓励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设计部门的技术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加强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节能技术研究,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低热值燃料和余热利用,降低生产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三)强化行业管理

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对不符合当地规划布局要求和准入条件的企业,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相关用地和采矿手续;工商管理部门不予进行登记;墙改管理机构不予通过产品确认。对于未达到上述要求已取得新型墙体材料确认证书的企业,政策过渡期至2011年12月31日,使用24门(含)以下轮窑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企业政策过渡期至2011年9月30日。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列入政府淘汰目录的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注销登记。对关闭企业逾期不办理注销登记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墙体材料主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质量监管,定期组织质量抽检,确保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和建筑应用的质量。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和管理规程,配备质量检验室,保障出厂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四)完善标准体系 墙改管理机构要积极配合相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和完善符合我省主导结构体系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与应用标准,建立完备的标准体系,并不断补充完善。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标准化、规范化应用,持续提升我省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与应用水平。及时编制并出台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工程应用技术标准和设计构造图集;加快节能型、复合型保温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标准研究,编制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结合区域特点,研究编制各种新型墙体材料裂缝、渗漏控制技术导则或实施细则;针对新农村建设、农村自建房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需要,编制相关技术标准。

(五)加大政策支持 对在当地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的项目,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严格做好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和返退工作,对按规定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工程,及时给予返退专项基金。进一步加大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对产业升级和应用的扶持,对转型升级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对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对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项目、应用配套技术开发和标准制定可以享受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补助,可以享受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积极帮助企业落实增值税、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六)营造发展环境 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墙体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有关政策,引导社会理性投资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做好生产、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动向,为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主题词:工业 建材 意见 通知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3月2日印发 共印100份 关于贯彻墙体材料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中 具体问题的意见 各市、县墙改办: 为贯彻落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国土资源厅、省工商局《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现就文件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混凝土砌块(含多孔砖)类产品养护窑养护工艺 混凝土制品养护窑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1、产品必须分室养护;

2、养护窑的有效容积必须满足一天产能的要求;

3、保证养护窑内相对湿度不低于85%、温度不低于20℃; 4、养护窑必须具有密闭保温措施。

二、关于烧结制品 应以非粘土原料生产,且单线年生产能力在6000万标块以上,轮窑技改的,原轮窑必须拆除。从2012年起烧结制品企业申报产品确认需提供符合《砖瓦焙烧窑炉》(JC982-2005)标准要求的测试报告。

三、关于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 非露天堆放工艺是指经高压蒸汽养护的制品出釜后不得露天养护,必须建造堆放仓库或养护棚,其有效容积应满足产品出釜后自然养护不少于7天,确保含水率不大于15%。

四、节能类新型墙体材料 是指经省级法定检验机构检测,其砌体的传热系数K≤1.0W/(㎡·K)(暂定),通过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确认的产品。

五、各地从2012年起申报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确认需提供当地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烧结砖整合改造计划的备案材料,无规划布局和烧结砖整合改造计划以及不符合准入条件要求的企业产品,各级墙改管理机构不予受理产品确认。各级墙改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指导,迅速将本意见传达到各有关企业。二0一一年十月十八日 抄: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协会

第二篇:建议借鉴福建经验加快我省锂电产业升级发展

建议借鉴福建经验加快我省锂电产业升级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省氢氧化锂、人造石墨等锂电产品出口增长42.2%。以宜春市为例,2020年实现增长24.4%。但我省锂电产业存在头部企业带动引领不够,产业上下游集聚度不高、技术抗风险能力低、核心竞争力低等“高端不足、低端过剩”问题。如:2020年我省锂盐、锂电池产能实际利用率仅约58%和42%,主营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业模式主要以代加工为主,政策补贴依附度高,新能源终端汽车电机、电控生产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偏小,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拉动效应低。因此,建议借鉴福建经验:

一是紧抓国内头部企业布局上游锂资源扩产意愿,调整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适当放宽其全部付清土地出让金的期限,加快我省LFP正极等关键基础材料布局,吸引锂电扩建项目入赣。

二是整合省直部门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池,强化融资担保服务,同时引入社会资本与国内高校共同建立升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企业在材料和结构方面技术攻关,提升半固态、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工艺开发技术进程,在省内江铃汽车先试先行。

三是优先考虑省内企业制造的新能源车和电池产品,市政公交、消防应急、垃圾清运、医疗救助、交警巡逻等车辆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提高政府采购、各类示范工程项目中使用有关企业产品的比例,促进本土龙头企业间的战略合作。

第三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实施意见(试行)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实施意

见(试行)的通知(石政发〔2008〕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企业:

《石家庄市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试行)》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八年三月二十二日

石家庄市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试行)

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好“三篇大文章”、实现“三年大变样”的战略部署,加强城市产业和空间布局调整工作,切实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政府引动、企业主动、政策驱动、环境助动、市县互动,协调联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做大总量,优化工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全市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步伐,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工业企业搬迁应符合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产业布局规划等有关要求。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主城区内重点监控的搬迁企业限期搬出主城区。主要包括:排污量大的企业;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安全生产隐患大的企业;位居城市水源地,依法应搬迁的企业。其它工业企业逐步搬出主城区。

3.企业搬迁与改造升级相结合原则。在搬迁过程中,各企业应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通过搬迁合理扩大规模,实现做大做强,切忌低水平重复建设。

4.企业搬迁与企业改革改组相结合原则。搬迁企业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技术和先进管理,尤其是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合资合作,借助外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企业体制机制的转换,增强企业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

5.企业搬迁与发展都市型工业及第三产业相结合原则。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向都市型工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有条件的企业也可转型为服务业。对无法实施搬迁或转型的重点监控企业,通过经济、法律或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关闭或破产。

6.企业搬迁与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员工相结合原则。企业升级改造中减少劳动用工的,要依法做好富余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

7.政府推动与主体主动原则。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出让资金等政策支持,实现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

二、任务目标

(三)对列入主城区搬迁改造方案的企业,利用3-5年时间,按照“符合规划、优势互补、相对集中”的原则,分别向“五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工业新区及其他县(市)工业园区转移,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大幅度削减工业排放废弃物,使城市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四)2010年底前,重点监控的搬迁企业除市政府批准可延迟搬迁的,要全部搬出主城区或转型。凡是未能按计划完成搬迁的,将依法实施关闭。其他工业企业应在2012年底前逐步搬出主城区或就地转型。

三、组织领导

(五)成立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相关领导担任,市发改委、工促局、环保局、安监局、建设局、国资委、规划局、国土局、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房管局、劳动保障局、国税局、地税局、交通局、电业局、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拆迁办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从有关部门抽调。

(六)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审定搬迁计划,确定搬迁企业名单;审批企业搬迁方案,研究决定企业搬迁政策及补偿支持标准;协调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编制搬迁计划;草拟给予搬迁改造企业的具体扶持政策;组织有关部门对企业搬迁改造方案进行论证,并根据论证情况向领导小组提交论证报告;落实领导小组研究议定事项,协调解决企业搬迁改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有关意见及建议;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项。

四、报批程序

(八)企业搬迁需经过以下程序:

1.拟搬迁企业提出申请,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企业初步沟通搬迁扶持政策及迁入地选择意向。

2.企业或企业聘请有关单位拟定搬迁改造方案。

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的搬迁改造方案需经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其他企业的搬迁改造方案应按照公司法和本企业章程的规定履行程序。

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搬迁改造方案,需经同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审查同意。集体企业搬迁改造方案需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区属企业搬迁改造方案需经所在区政府审查同意。

5.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企业搬迁改造方案进行论证。经论证后,向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提交论证报告。

6.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对企业搬迁方案及供地计划进行审定。区属企业的搬迁改造方案由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7.企业搬迁改造方案经批准后,应制定具体搬迁计划及实施方案,并按期组织实施。

8.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及时协调搬迁中的各种问题,为搬迁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确保企业按期搬迁。

五、政策措施

(九)设立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专项资金。专项资金来源:财政预算安排、政府土地(主城区工业企业腾退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搬迁改造企业的土地基本补偿、搬迁改造资金支持和奖励。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十)设立市工业地产投资公司,隶属市土地收储中心,负责工业企业搬迁中的土地收储和一级开发。

(十一)对搬迁改造企业给予基本补偿及分类资金支持或一揽子综合性补偿和资金支持。

1.基本补偿和分类资金支持。

①基本补偿。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按现基准地价标准上浮20%予以补偿;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按现基准地价的60%为基数上浮20%予以补偿;以租赁方式使用土地的,可给予适当补偿;未经合法程序批准将工业用地改为商业、住宅地使用的,仍按工业用地标准给予补偿。地上附着物以市场评估价格予以补偿,违章建筑一律不予补偿。

以上土地补偿和地上附着物补偿合计为基本补偿。

②搬迁改造资金支持。为支持企业搬迁改造,待企业原土地及地上附着物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后,以出让所得收益减去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基本补偿、收储成本及必需的政策性扣除之后的剩余部分作为净收益,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搬迁。按照市政府同意的企业搬迁改造投资总额,超出基本补偿额且在净收益50%以内的,给予净收益30%的支持资金;在净收益50%-70%之间的,给予净收益50%的支持资金;在净收益70%-100%之间的给予净收益70%的支持资金;在净收益100%以上的给予净收益90%的支持资金。基本补偿与支持资金之和不得大于搬迁投资总额。

③搬迁改造奖励支持。为鼓励企业早搬、快搬,以2012年为限,重点监控的搬迁企业以2010年为限,在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审定的搬迁改造资金支持比例的基础上,提前一年完成搬迁的,再提高2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完成搬迁的,再提高3个百分点;提前三年以上完成搬迁的,再提高5个百分点。在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审定的搬迁改造支持资金中,延迟一年完成搬迁的,减少10个百分点;延迟两年完成搬迁的,减少20个百分点;延迟三年以上的,不再给予搬迁改造资金支持。

2.一揽子综合性资金支持

采用上述资金支持方式外,可根据企业地理位置、固定资产状况、行业性质和搬迁总投资及搬迁积极程度,由市政府确定适当的土地收储价格,对搬迁企业实行一揽子综合性补偿和资金支持。

(十二)对于产品有市场、企业管理基础好、发展前景好,但土地出让净收益较少,不足以支付搬迁改造成本的企业,或因原土地全部或大部分规划为城市绿地或公益性设施用地,没有土地净收益或土地净收益较少,不足以支付搬迁改造成本的企业,参照同类地块的总体支持情况,由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支持意见,经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审定批准后,由市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对于产品无市场、发展前景差,拟转型转产企业,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凡原有用地性质、用地主体不变的,企业可就地转型转产。凡用地主体不变,但土地用途变更的,按现基准地价标准全额缴纳土地出让金后,由土地部门办理土地用途变更手续(房地产行业除外)。经批准实施就地关停的企业,经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市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贴(依法破产的企业除外)。

(十三)市政府批准企业搬迁改造方案后,规划部门应在1个月内确定腾退土地的规划条件,企业应在方案规定的时间内与土地部门签署土地腾退协议,办理土地产权转让手续,土地部门按期向企业支付基本补偿金。土地部门应在土地腾退后3个月内完成土地出让工作,出让所得一次性上缴市财政专户。搬迁改造支持资金根据企业搬迁进度予以拨付。土地部门未在3个月内完成出让的,可参照周边土地出让价格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支持比例预算支持资金,先给予企业70%的资金支持,待完成出让后再行决算。

对于实行一揽子综合性资金支持的企业,土地部门与企业签订原有土地腾退协议后,土地部门要将收购资金的70%一次性拨付到企业。待企业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出让完成、企业按时搬迁后,再向企业支付剩余的30%收购资金。

(十四)对为改善城市环境列入指令性搬迁计划,实施局部搬迁且无土地腾退的企业,在搬迁计划期内,用银行贷款支付搬迁费用的,在1-2年内可给予50%到全额的贴息,在搬迁改造专项资金中列支。

(十五)搬迁改造企业已抵押的土地和房产,按以下方式解除抵押:

1.搬迁企业能够以其它土地和房产置换原银行抵押贷款的,应积极进行置换。

2.搬迁企业不能以其它土地和房产置换原抵押贷款的,在征得债权银行同意后,可用其它抵押物替换或将抵押贷款转为担保贷款。

3.既不能处置抵押贷款又没有新抵押物或担保人的,在征得债权银行同意后,已抵押的土地和房产可先行出让,并将企业搬迁改造补偿支持资金专户存入债权银行监督使用。企业取得新址土地和房产证后,重新办理抵押贷款手续。

(十六)搬迁改造企业办理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评估、登记、担保等部门免收或按低限减半收取有关费用。

(十七)搬迁企业的新厂选址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实际成交价格扣除必要费用后,高于该块土地基准地价的地方留成部分,当地政府可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企业加快新厂建设。

(十八)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做好搬迁、转型和关闭企业的职工稳定和分流安置工作,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企业人员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各项政策。经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可使用搬迁资金用于职工安置。

(十九)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制定的目标任务及工作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二十)各县(市)、区政府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五大基地”管委会、南部山前工业新区要成立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协调小组,帮助企业解决搬迁和新建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征地、注册、新建厂房,以及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等方面,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资金、水、电、气、运等生产要素协调保障方面对搬迁改造企业给予优先扶持。

(二十一)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市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对有关部门办理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事项情况进行全程督办和跟踪问效。审计、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各项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的及时拨付和专款专用。

(二十二)以上政策适用于市主城区内所有搬迁改造的工业企业。本意见下发前,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已议定企业的搬迁政策仍然有效。

本意见由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

石家庄市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冀纯堂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栗进路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蒋洪江 市委常委、副市长

张发旺 市政府副市长

赵新朝 市政府副市长

韩宪章 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

成 员:赵文锋 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 飞 市工促局局长

齐惠明 市环保局局长

崔云申 市安监局局长

王瑞生 市建设局局长

刘 凯 市国资委主任

王晓临 市规划局局长

师吉奎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李和平市财政局局长

杨英波 市审计局局长

张治春 市监察局局长

张富春 市房管局局长

刘国栋 市劳动保障局局长

梁传刚 市国税局局长

马提福 市地税局局长

孙吉明 市交通局局长

李 欣 市电业局局长

王景武 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行长

赵志武 市拆迁办主任

付庆文 市工促局副局长

陈书广 市工促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赵新朝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另行印发。

发布部门:石家庄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22日 实施日期:2008年03月22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交通运输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我省交通运输产业人才培养意见的通知

当前位置 :中国福建 > 政府公报 > 2010年第3期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省教育厅、交通运输厅等四部门关于

加快我省交通运输产业人才培养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9〕205号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教育厅、交通运输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等四部门制订的《关于加快我省交通运输产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关于加快我省交通运输产业人才培养的意见

省教育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

(二○○九年十二月)

交通运输业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部门。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我省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高质量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交通运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之一:“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根据战略定位,福建省抓住机遇,加强“突破两点”和重点发展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港口为依托,加强港城互动、港区互动,延伸海西港口腹地,推进“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和“三纵八横”高速公路建设、“二纵二横”国道、“八纵九横”省道改造,到2020年,海西高速公路和铁路将分别达到6000公里以上,形成以福州、厦门的港口、机场为枢纽,以铁路为骨架,以公路为网络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综合交

通运输系统。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福州、厦门等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根据规划,海西城际轨道的东南段连接漳州、厦门、泉州、惠安到泉港,形成“一小时城市交通圈”;东北段连接闽侯、福州、长乐、福清、莆田。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由7条线路组成,全长约184.2公里,2009年至2016年间,建设1号线和2号线,建设线路总长度55.7公里。2009年9月地铁1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论证,年底前先行开工建设,2014年将试通车。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交通运输业呈运输网络集成化、运输设备大型化、运输速度快捷化、运输组织智能化、运输管理信息化等特点,对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仅5%左右;与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高等教育比较薄弱,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仅2个,相关的本科专业(含独立学院)布点仅30个,其中交通运输3个、交通工程4个、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等2个、车辆工程6个、物流管理13个,飞行器动力工程1个,每年招生2000余人。高等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层次较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专业布点过分集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不能满足交通运输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更不能适应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的要求。

因此,加快交通运输业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层次,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实现和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快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任务

根据我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有关学校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服务为宗旨,完善交通运输业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综合性“大交通”系统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我省交通运输类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培养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形成职业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完整的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体系。

——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层次。各有关高校要根据海西经济区交通运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申报研究生教育,力争在土木工程学科基础上建设“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在机械工程学科基础上建设“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硕士授权点达到3~5个,每年培养研究生30~50人,特别要重视交通运输业应用性强、能解决具体问题为特色的工程硕士教育。——加快本科专业建设。优化本科专业布点,调整和改造本科专业方向,特别要加大面向生产一线、有一定的基本理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交通运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根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知识更新和装备条件改造升级,为交通

运输业现有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

——支持有关高校与劳动、人事、建设及交通运输部门密切合作,建立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认证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我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扩大交通运输业本科专业布局,增加交通运输专业布点;交通工程专业增设道路工程方向,土木工程专业增设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增设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方向;在车辆工程专业增设汽车应用工程、铁路车辆工程、工程机械等专业方向,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面向交通装备电气方向,在信息工程专业开设面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方向;适当控制物流管理专业布点,维持目前招生规模,开设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积极创造条件,按照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在交通运输专业开设航空服务专业、铁路运输管理、公路运输管理方向,独立设置汽车应用工程、港务工程等急需专业。

——扩大专业办学规模。到2012年,全省每年培养交通运输业相关专业人才0.8万人,其中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才0.4万人:交通运输专业3个、毕业生300人,交通工程专业4个、毕业生300人,航海技术专业和轮机工程专业各2个、毕业生均为420人,车辆工程专业6个、毕业生740人,物流管理专业13个、毕业生1400人。到2015年,全省每年培养交通运输业相关专业人才1.2万人,其中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才0.6万人:交通运输专业5个、毕业生1960人,交通工程专业4个、毕业生300人,航海技术专业和轮机工程专业各2个、毕业生均为420人,车辆工程专业10个、毕业生1200人,汽车应用工程3个、毕业生300人,物流管理专业13个、毕业生1400人,初步构建起涵盖交通运输业各专业、各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首批拟由福州大学开办桥梁与隧道工程、车辆工程2个硕士点,福建工程学院开办交通运输(铁路运输方向)、交通工程(铁路技术方向)2个本科专业,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2个高职专业,福建铁路机电学校开办电气化铁道供电、铁道信号、铁道工程、铁道运输管理、铁路客运乘务5个中职专业和2个成人大专专业。

(三)推行产学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行产学结合。鼓励高等学校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并支持相关交通运输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参与教学组织,负责实习实训教学,优先选择毕业生;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科研团队,组织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形成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和合作双赢机制。

——鼓励高等学校采取“学分制”、“双学位”、“双专业”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培养既掌握交通运输专业一种专门技术、又有经济管理等素质的复合型交通运输高级技术人才。

——支持高等学校采取“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交通运输类职业技能考核内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灵活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做中学”等方式,加强实

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加快交通运输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以政府指导、行业(企业)支撑、院校为主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机制,联合成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协调和咨询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组织对各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协调交通运输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出支持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措施,指导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教育厅负责协调行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制定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规划和支持高校办学的政策、措施,组织教学质量评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交通运输人才需求调研,并将人才需求列入行业发展规划,指导、支持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有关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结构调整上给予政策支持,允许其在核定的专业总数和专业大类内自主调整增设交通运输相关专业方向;交通运输企业负责提出人才规格和质量要求,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实践场所;高校按照教育规律、根据行业(企业)要求,把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制定培养计划,组织人才培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专业课来自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确保学生进入企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加强工程硕士教育,不断建立健全工程硕士培养制度,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提高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教育主管部门会同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负责制定政策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师资;组织选送中青年教师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到国外进修或者在国内名牌大学做访问学者;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同时,建立“柔性流动”机制,构建开放性高层次交通行业人才交流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短期来我省工作,指导交通类专业建设。行业(企业)要积极推荐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副教授),并给予其一定的时间,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要创造条件接受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各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学科带头人创造性开展工作,注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要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选派教师到企业去锻炼,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副教授)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三)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结合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实际,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改善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在“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中给予重点扶持,设立2~3个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2~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批实习基地、5~8个省级特色专业、25~30门省级精品课程等建设项目。

各高校要加大投入,改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验条件、图书资料和信息化资源等基础条件,建设一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促进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四)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

根据我省交通运输业发展总体规划、各运输部门发展特色以及高等教育现有资源条件,在全省建立3~4个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基地,面向相关领域培养培训人才、开展技术服务等,为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支持福州大学依托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加强交通土建工程学科建设,为福建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依托水利工程学科加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学科建设;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福建省物流运输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支持集美大学发挥航海类学科专业优势,重点建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交通运输(国际航运管理)等专业,为福建省航运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支持福建工程学院与铁路部门和公路运输企业之间的联系,重点建设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等学科专业,为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提供人才。支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发挥航空相关专业优势,重点建设航空服务等专业,为航空运输培养基础应用型人才。

(五)抓好落实工作

各有关学校应根据本意见,结合全省交通运输业和各运输部门发展需要以及办学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贯彻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分培养培训计划,抓好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快培养培训交通运输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编辑出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电话:0591-87802525 0591-87802804 传真:0591-87802484

公报室地址:福州市华林路76号省政府办公大楼404室 邮编:350003

刊号:ISSN1007-8894/CN35-8001/D 广告许可证:350000400218

下载关于转发《印发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转发《印发关于加快我省墙体材料产业调整升级的工作意见的通(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