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普法试题测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时间:2019-05-13 09:2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五普法试题测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五普法试题测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一篇:六五普法试题测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六五普法试题测试(武汉市)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单项测试

1、建国前夕,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2、(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等。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此后,国家先后制定了(100)多部法律、法令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恢复和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特别是(1982年宪法)的颁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得以恢复,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筑牢了坚实的根基。5、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7部法律。6、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民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行使职权的原则。

7、(1988年)对宪法进行第一次修改。

8、第(一)次宪法修改,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9、为了贯彻“一国两制”方针,(1990年)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0、(1993年)对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11、宪法进行(第二次)修改时,“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等内容写进宪法。12、1997年修订了刑法,形成了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并专章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3、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并明确要求“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4、(1999年),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15、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第三次)修改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16、至(九届)全国人大任期届满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17、(2004年),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

18、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时,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重要内容写进宪法。

19、(2010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侵权责任法。

20、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23、1982年现行宪法通过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采用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了四次修改,共(31条)修正案。

24、宪法规定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25、宪法规定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59、下列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说法正确的是(我国的宪法解释权和法律解释权都归属全国人大常委会)。

60、下列属于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在履行职务期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享受适当的补贴和物质上的便利)。

61、下列关于国家主席的说法正确的是(我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国家副主席的职权)。

6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10人以上,乡、民族乡、镇人大代表5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提出属于本级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63、下列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说法正确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也可以对涉及中央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的基本法条款进行解释)。

64、参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务人员)不需要必须具备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居民和在外国无居留权的两个条件。

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诉讼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

6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67、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68、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69、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70、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7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7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年老)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74、依据立法法,下列关于深圳市立法权的说法正确的是(深圳市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75、根据立法法,下列关于授权立法说法不正确的是(被授权机关可以将该项权力转移给其他机关,但只能转移一次)。

76、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产生的职务是(中央军委主席)。77、宪法的本质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78、下列关于行政区域变更的说法正确的是(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须经国务院审批)。

79、我国物权法是(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二、多项选择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1949年,我们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一批法律、法令。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的法律有(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4、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5、1982年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代表大会选举法、国旗法和国徽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0、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政协)应当在工作日升挂国旗。

31、全日制学校,除(寒假、暑假、星期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

32、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元旦、春节),各级国家机关和各人民团体应当升挂国旗。

33、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不合规格)的国旗。

34、在公共场合故意经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齿轮)。

36、国徽及其图案不得用于(商标、广告;日常生活的陈设布置;私人庆吊活动;国务院办公厅规定不得使用国徽及其图案的其他场合)。

37、悬挂的国徽由国家指定的企业统一制作,其直径的通用尺度为(一百厘米、八十厘米、六十厘米)。

38、县、自治县、(市、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39、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广泛的自治权,包括(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更规定;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0、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4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法律规范。

42、民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

43、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4、企业法人由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依法被撤销、解散、依法宣告破产、其他原因)。

45、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制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46、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7、下列民事行为中无效的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48、(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显失公平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49、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50、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

51、下列属于人身权的有(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

52、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53、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54、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刑法体系包括有(1997年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9个有关刑法规定的法律解释)。

55、中国刑法确立了以下基本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型相适应)。

56、我国刑罚规定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57、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58、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59、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60、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61、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有(刑讯逼供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62、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63、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64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危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是(不可抗力、意外事件)。

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心、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66、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放火、故意杀人、爆炸)罪应当负刑事责任。67、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贩卖毒品、强奸、抢劫)罪应当负刑事责任。68、刑法规定为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有(又聋又哑的人、盲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69、公安机关执行的刑罚有(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

70、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选举和被选举;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担任国家机关职务;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71、(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司法工作人员暴力取证、监管人员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判刑。

7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妨害公务罪的规定处罚。

73、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并(聚众围攻、冲击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扰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和科研秩序的;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煽动、欺骗、组织其成员或者其他人聚众围攻、冲击、强占、哄闹公共场所及宗教活动场所,扰乱社会秩序的;抗拒有关部门取缔或者已经被有关部门取缔,又恢复或者另行建立邪教组织,或者继续进行邪教活动的;煽动、欺骗、组织其成员或者其他人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构成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

74、制作、传播邪教宣传品,宣扬邪教,破坏法律、行政法规实施,(制作、传播宣扬邪教的DVDVCDCD母盘的;利用互联网制作、传播邪教组织信息的;在公共场所悬挂横幅、条幅、或者以书写、喷涂标语等方式宣扬邪教,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因制作、传播邪教宣传品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又制作、传播的),依照刑法第300条第1款的规定,以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定罪处罚。75、实施赌博犯罪,(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组织国家工作人员赴境外赌博的;组织未成年人参与赌博;开设赌场吸引未成年人参与赌博的),依照刑法第303条的规定从重处罚。-67-

第二篇:六五普法试题

 “六五”普法2012法律知识考试试题

姓名 单位 得分

1、单项选择(30分)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暂时代理主席职位的是()A.国务院总理 B.国家军委主席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全国人大主席团

2、关于全国人民大会罢免案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个以上代表团可以提出 B.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可以提出 C.可以提出罢免国务院副总理 D.可以提出罢免最高法院副院长

3、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是()

A.对公民处以罚款100元 B.对公民处以罚款200元 C.对企业处以罚款1000元 D.对企业处以罚款2000元

4、投标招标中中标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中标合同,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A.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 B.赔偿经济损失 C.终身取消投标资格 D.吊销营业执照

5、政府采购文件的保存期限为()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6、“六五”普法工作规划所称的“六五”是指()A.2005年-2009年 B.2006年-2010年 C.2010年-2014年 D.2011年-2015年

7、“六五”普法中提出的一项新任务是()

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B.主题宣传 C.法治文化建设 D.青少年法制教育

8、“法律六进”具体是指法律进机关、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法律()、法律进企业和法律进单位。

A.进家庭 B.进班级 C.进学校 D.进课堂

9、人民调解是在()主持下,依据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对民间纠纷进行规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解决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

A.人民法院 B.人民调解委员会 C.人民政府 D.仲裁机构

10、我国宪法对各级人大代表的任期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请问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几年?()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对律师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律师有违法行为的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请问对于情节严重的,给予停止执业多长时间的处罚?()

A.一个月以上一年以下 B.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 C.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 D.一年以上两年以下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对公证员作出了行业限制,请问以下列哪个不属于公证员应当遵守的行业限制性规定?()

A.不得同时在2个以上公证机构执业; B.不得从事有报酬的其他行业; C.不得办理与任何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公证; D.不得私自出具公证书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罪犯送交监狱,请问公安机关自收到执行通知书、判决书之日起多长时间内将该罪犯送交监狱执行刑罚?()A.一个月 B.两个月 C.三个月 D.四个月

14、省级人民政府设定的临时性行政许可的有效期是()A.6个月 B.1年 C.2年 D.3年

15、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除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外,执法人员还不得少于()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16、公务员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多少天的予以辞退()

A.十五天 B.三十天 C.四十五天 D.六十天

17、信访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

A.刑事处罚 B.治安管理处罚 C.罚款或拘留 D.行政处罚

18、饮酒驾驶机动车的,可以暂扣机动车驾驶证()A.10天以上1个月以下 B.20天以上2个月以下 C.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 D.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19、公安机关应当向治安管理被处罚人宣告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被处罚人;无法当场向被处罚人宣告的,应当在()日内送达被处罚人。A.2 B.3 C.5 D.6 20、公务员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提出再申诉。A.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 B.同级公务员管理机关 C.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 D.上级公务员管理机关

21、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应()A.按照“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先执行罚金,剩余部门分支付民事赔偿 B.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剩余部分再执行罚金 C.以犯罪分子的财产为限,民事赔偿和罚金各占50% D.先执行罚金,民事赔偿部门暂缓支付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作出了明确规定。请问: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六个月

23、根据行政许可法,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请问:《行政许可法》对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形式的规定是()A.书面决定 B.口头决定

C.书面决定或者口头决定 D.没有明确规定

24、甲某是某公立大学负责后勤的工作人员,利用为大学采购桌椅的职务之便,向其弟弟经营的公司大量采购劣质桌椅,价格高出一般市场价的30%,致使该大学因此多支出费用50余万元。甲某也多次从其弟弟处收受财物价值达5万元。请问甲某的行为构成()

A.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 B.受贿罪和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C.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D.受贿罪

25、我国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论处。

A.贪污 B.受贿 C.侵占 D.挪用

26、甲在国家机关任职,乙求甲在行使职权时为其办事,并送5万元作为好处费。甲答应为乙办事,但因故未办成,乙要求甲退回好处费但甲拒不退还,并威胁乙如果再来要钱就告其行贿。请问对甲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

A.受贿罪 B.诈骗罪 C.敲诈勒索罪 D.受贿罪和诈骗罪

27、为妇女的劳动安全和健康,对产期的女职工给予不少于多少天的产假和生育待遇?()A.60 B.90 C.180 D.200

28、《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行政处罚的种类。请问:下面哪种处罚不属于行政处罚?()A.罚款 B.刑事拘留

C.责令停产停业 D.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29、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请问:对下列哪一种行为人民法院不受理?()

A.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B.行政强制措施行为 C.行政罚款行为 D.行政许可行为 30、我国宪法规定,行使宪法解释权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最高人民法院

二、多项选择题(40分)

1、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哪些资源可以归集体所有()A.草原 B.森林 C.河流 D.矿藏 E.土地

2、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关于任期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B.国家主席任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相同 C.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家军委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3、我国刑法规定,适用本法的情形包括()

A.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B.在我国船舶或航空器内犯罪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 D.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

4、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有()A.故意杀人 B.故意伤害 C.强奸妇女 D.贩卖毒品

5、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一下哪些条件()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意思表示真实 C.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D.双方互利互惠

6、陈某在公园散步,因躲避李某携带的宠物犬,碰倒老人王某,致使王某住院,花去医疗费2000元,关于有关责任的划分,说法正确的是()A.王某可以要求陈某、李某赔偿医疗费

B.陈某没有过错,对王某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 C.李某办理了养狗证,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D.陈某赔偿王某损失后,可以向李某追偿

7、某城市突降暴雨,致使城内积水,市民李某淌水回家,不慎掉进下水道溺水死亡,李某的妻子将市政管理部门告上法庭,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暴雨属不可抗力,可以减轻市政管理部门的责任 B.下水道井盖丢失,市政管理部门对此负有管理责任

C.李某的妻子可以要求死亡赔偿金,但不可以要求精神抚慰金

D.李某的死亡是自身疏忽、下水道井盖丢失、天降暴雨等多种原因的结果

8、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下列哪些案件,根据当事人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A.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的 B.追索劳动报酬的 C.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 D.孤儿要求政府颁发孤儿生活供养证的

9、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有()A.选民资格案件 B.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

C.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案件 D.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10、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A.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B.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C.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D.给予中小经营者适当补贴

11、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

A.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的 B.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制度劳动报酬的

C.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

D.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12、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工单位应当履行哪些义务()A.执行国家劳动标准 B.提供劳动条件和保护 C.提供必要培训 D.提供食宿

13、劳动教养期间,不准所外执行的情形有()

A.执行劳动教养期间表现不好 B.有重新违法犯罪危险 C.患有性病未经治愈 D.因吸毒别劳动教养未戒除毒瘾

14、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进行戒毒的人员,探视范围是()

A.戒毒人员的亲属 B.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 C.所在辖区社区工作人员 D.朋友

15、根据律师法的规定,我国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A.合伙所 B.合作所 C.国资所 D.个人所

16、自然人、法人可以委托他人进行公证,但下列事项应当由本人亲自办理()A.遗嘱 B.拍卖 C.赠与 D.收养

17、以下那些罪犯适用社区矫正()

A.被判处管制 B.被宣告缓刑 C.被裁定假释 D.被暂予监外执行 E.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上服刑的

18、监狱、劳教所、看守所对服刑在教人员出监所进行教育,其内容主要是()

A.要告知其国家对刑释解教人员衔接政策 B.要告知其国家对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政策 C.要告知其国家对刑释解教人员社会保障政策 D.要告知与地方安置帮教组织的联系方式

19、下列哪些属于正式法律渊源()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规章 D.国际条约 20.规章的名称一般为()

A.条例 B.规定 C.办法 D.通知

三、判断题(10分)

1、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件验证或者换证手续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2、在民族自治地方组织国家司法考试,可以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试卷进行考试。()

3、在依法不公开审理的刑事案件中,担任刑事辩护的人,应当持有司法行政机关颁发的律师资格证书和律师事务所的工作证。()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5、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6、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无偿地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8、依照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人数有最低人数限制,一般最少为3人,而无最高人数的限制。()

9、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10、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四、案例题(20分)

1、甲工厂因生产需要,从乙村购买了一批大豆,但甲工厂厂长以经营效益不好为由,长期拖欠乙村大豆款不付。乙村村委会根据村民提议,并经过村委会集体研究,决定采取强制扣押甲厂厂长的方法拿到大豆款。于是,乙村村民通过监视甲厂厂长住房,在甲厂厂长上班途中将其强行拉到乙村。一直等甲厂送来大豆款后,乙村才放回甲厂厂长。请问,乙村采取这种方法索要大豆款是否违背宪法的规定?(8分)

2、小王与小李是夫妻,小李在国务院某部外事司欧洲处工作,小王的父亲是欧洲处现任处长。小王的母亲也在国务院该部监察部门工作。有人认为,小李和小王的父亲同在外事司欧洲处工作,小王的母亲又在小王父亲所在的机关从事监察工作,均不符合《公务员法》现行规定,请问这种看法是否正确?(5分)

3、贾某被聘在国有公司担任职务,后因该国有公司与某外商企业合资,国有公司占10%的股份,贾某被该国有公司委派到合资企业担任副总经理。在任职期间,贾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合资企业价值5万元的财物非法据为己有。对某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7分)

第三篇:六五普法试题2015

河南县优干宁镇第二完小教师2015年普法考试试题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姓名: 成绩: 第一卷:填空、判断、选择部分,总分120分

一、填空(30题,每题1分,记30分)

1.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

2.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4.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

6.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的原则。

8.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依法确定。

9、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依法享有()。

10、申请举办教育机构的单位,应当具有()资格。

11、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执行。

12、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的必备条件之一。

13、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由其所在区域的主管()受理。

14、《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的原则,及时、妥善地处理。

15、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6、刑法是规范有关()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7、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行为。

1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

19、《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的权利。

2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检查一次。

21、中学、小学校园周围()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22.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

23.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或者其他()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2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A)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B)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C)出版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的。

25、()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6、《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体制。

27、《 》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8、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 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申请。

29、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的标志。

30、《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小时,小学不超过()小时。

二、判断题(35题,每题1分,记35分,此题答在答题卡上,答案填A或B A:正确 B:错误)

1、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2、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承担责任。()

3、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4、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24.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25.所有学校都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教师。()26.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27.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即可。()

28.未成年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必要时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

29.刑罚执行完毕的未成年人、宣告缓刑的未成年人、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和其他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可以区别对待。()

30.非经审定的教科书,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不得使用。()31.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不得相互通用。()

32.中小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33.社会力量可以举办宗教学校。()

34.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取得法人资格,独立承担办学责任。()

35.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三、单项选择题(35题,每题1分,记35分)

1.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2.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A.校长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学校工会 D.学校董事会

3.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4.《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525、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特征。

A、优益性 B、单方性 C、强制性 D、执行性

26.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 这一解释属于()A、目的解释 B、文法解释 C、历史解释

2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 财 产的,由()来处罚。A、学校 B、教育主管部门 C、家长 D、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8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由()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A、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B 家长 C 本人

2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9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责任。”

A、承担 B、不承担

3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40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承担侵权责任;

A、幼儿园 B、学校 C、其他教育机构 D、侵权人 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责任。”

A、对等的 B、连带的 C、相应的补充

31、未成年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A.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该未成年人所在学校

32、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报酬、()待遇,依照()的规定办理。

A、福利;工资;法律、法规 B、工资;福利,法律、法规 C、工资;法律、法规;福利

33、国家实行教师()、()、()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A、资格、聘任、培训 B、培训、聘任、资格 C、资格、培训、聘任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模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1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结束语

前言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

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组建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艰巨任务。根据政权建设的需要,从1949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颁布实施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及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组织、民族区域自治和公私企业管理、劳动保护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此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立法机关共制定法律、法令130多部。这个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立法工作几乎陷于停顿。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次会议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时期立法工作的重点是,恢复和重建国家秩序,实行和推进改革开放。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规定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等,同时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拉开了新时期中国大规模立法工作的序幕。

1982年,适应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等内容写入宪法,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制定了民法通则、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经济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促进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这个时期立法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中国立法机关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经济立法,在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乡镇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拍卖法、担保法、海商法、保险法、票据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广告法、注册会计师法、仲裁法、审计法、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外贸易法、劳动法等法律。为完善刑事法律,修订刑法,形成了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了刑事诉讼程序;为规范和监督权力的行使,制定了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等法律;为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制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修改了矿产资源法等法律。

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这一目标要求,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中国继续抓紧开展经济领域立法,制定了证券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信托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修改了对外贸易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为规范国家立法活动,健全立法制度,制定了立法法,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立法原则、立法体制、立法权限、立法程序以及法律解释、法律适用和备案等制度系统化、法律化;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制定了行政复议法、高等教育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修改了工会法、文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为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对刑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作出法律解释。经过这个阶段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立法机关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定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企业破产法、反垄断法、反洗钱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企业国有资产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定了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人民调解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此外,还制定和修改了一批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法律。

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各项法律相适应,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中国各级立法机关先后多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工作。200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中开展了对法律法规的全面清理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部行政法规作出修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废止地方性法规455部,修改地方性法规1417部,基本解决了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中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是经过全民讨论,于1982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部分内容作了修改。中国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国现行宪法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及时将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经验、原则和制度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

中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中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立法法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立法法还规定,对国家主权的事项,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等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确立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也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这是国务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重要形式。行政法规可以就执行法律的规定和履行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作出规定,同时对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将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国务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包括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等各个方面,对于实施宪法和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宪法和法律,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这是人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可以根据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地方性法规可以就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属于地方性事务的事项作出规定,同时除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外,对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是对法律、行政法规的细化和补充,是国家立法的延伸和完善,为国家立法积累了有益经验。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行使地方立法职权,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规,对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宪法相关法方面的法律38部和一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构领导人员选举制度,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国家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合法基础;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权限等方面的制度;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国家统一,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建立了特别行政区制度,保持了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制定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了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这成为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制定了缔结条约程序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反分裂国家法和国旗法、国徽法等法律,建立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制度,捍卫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制定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以及民族、宗教、信访、出版、社团登记方面的行政法规,保障了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中国充分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以及差额选举的原则。中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根据国情和实际,中国不断修改完善选举制度,逐步实现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并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实现了城乡居民选举权的完全平等。

中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目前,依据宪法和法律,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广泛的自治权。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依法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截至2011年8月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80多部。三是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共使用72种语言;29个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的文字。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保障各少数民族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平等享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维护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以及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务院还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中国宪法还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中国制定了国家赔偿法,建立国家赔偿制度,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民法商法方面的法律33部和一大批规范商事活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对民事商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作出规定,明确了民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以及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陆续制定了合同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债权制度和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物权制度;制定了侵权责任法,完善了侵权责任制度;制定了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建立和完善了婚姻家庭制度;制定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健全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制度;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主体制度;制定了证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行为制度,中国的海上贸易、票据、保险、证券等市场经济活动制度逐步建立并迅速发展。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一大批法律法规。1982年制定的商标法是中国开始系统建立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中国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先后多次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在立法原则、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对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法律保护。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授予各类专利389万多件;有效注册商标达460万多件,其中来自177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商标有67万多件。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10年,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共收缴侵权盗版复制品7.07亿件,行政处罚案件93000多起,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2500多件。

为推进改革开放,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中国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对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条件、程序、经营、监督、管理和合法权益的保障等作出规定,确定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应当尊重中国国家主权的原则,以及中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平等互利、给予优惠、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等原则,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进行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更好地体现平等互利和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中国多次对这三部法律进行修改完善,充分保障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开展经贸活动的合法权益。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074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078.58亿美元,充分表明中国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行政法方面的法律79部和一大批规范行政权力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十分重视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规范,依法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权力。中国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处罚法定、公正公开、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行政处罚决定和执行程序,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前,赋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依据这部法律,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处理行政争议8万多件。制定了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规范了行政许可制度,并为减少行政许可,明确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同时规定,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情形下,不设行政许可。为了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一次通过9个法律修正案,取消11项行政许可;国务院先后撤销了中央一级的许可事项1749项、改变管理方式121项、下放管理层级46项。制定了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的原则,规范了行政强制的种类、设定权限、实施主体和实施程序,为保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重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各级政府、一切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为预防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针对特定环境保护对象,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等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地方人大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大批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截至2010年底,共颁布1300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国还不断加强环境领域行政执法,近5年来,共依法查处环境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7293家。

中国还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民教育制度;制定了药品管理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体育法、国境卫生检疫法、食品安全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反兴奋剂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保障公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医药卫生制度;制定了居民身份证法、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枪支管理法、消防法、禁毒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看守所条例、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公共安全的制度;制定了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驻外外交人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制定了国防动员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征兵工作条例、民兵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制度;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长城保护条例、电影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促进科技进步、保护和繁荣文化的制度。

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经济法方面的法律60部和一大批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预算法、价格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对经济活动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以及增值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不断健全税收制度;制定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等法律,对金融行业的安全运行实施监督管理;制定了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保障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制定了铁路法、公路法、民用航空法、电力法等法律,对重要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和产业促进;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规范重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促进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

中国重视通过法律保障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借鉴国际经验,规定禁止仿冒、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有奖销售、诋毁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经营者公平竞争的权益。价格法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中国依法对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积极履行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承担的义务,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体制,规范了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健全了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调查制度和对外贸易促进体制,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完善了贸易救济制度以及海关监管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确立了统一、透明的对外贸易制度。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达10.4%。

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社会法方面的法律18件和一大批规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劳动法,将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以及劳动争议、劳动监察等关系纳入调整范围,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劳动制度;制定了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对安全生产、职业病预防等事项作了规定,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制定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建立健全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合同、促进就业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制定了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管理的制度;制定了工会法,并先后两次进行修订,确定了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明确了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对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制定了社会保险法,确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规定了劳动者在不同统筹地区就业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国务院还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行政法规,并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确立,为中国政府依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法制保障。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越来越大,逐步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截至2010年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57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约1.7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1.03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6亿人,是2002年的13倍;工伤保险参保1.61亿人;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也迅速扩大。国务院还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法律援助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行政法规,并决定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7700万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中国社会保障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切实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重视保障特殊群体的权益,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在保护特殊群体权益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对于保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一部统一的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以及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并通过了9个有关刑法规定的法律解释。

中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中国刑法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中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并对刑罚的具体运用作出了规定;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等十类犯罪行为及其刑事责任。

中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适时对刑法进行修改和解释,不断完善刑事法律制度。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对刑法作了比较重大的修改,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占中国刑法死刑罪名的19.1%;完善了对未成年人和年满75周岁的老年人从宽处理以及非监禁刑执行方式的法律规定;把不支付劳动报酬严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醉酒驾驶机动车等危险驾驶行为,规定为犯罪;加大了对一些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生命健康等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刑事法律制度,加强了对人权的保护,体现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了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方面的法律10部。

中国制定了刑事诉讼法,规定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辩护,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并规定了管辖、回避、辩护、证据、强制措施、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制度和程序,有效保证了刑法的正确实施,保护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国制定了民事诉讼法,确立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公开审判、两审终审等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明确了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规范了证据制度,规定了第一审普通程序、第二审程序、简易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民事审判程序,还对执行程序、强制执行措施作了明确规定。

中国制定了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民告官”的法律救济制度。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被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平均每年受理行政案件10万余件,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中国制定了仲裁法,规范了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机构的设立,明确规定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从机构设置上保证了仲裁委员会的独立性,明确将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等原则作为仲裁的基本原则,系统规定了仲裁程序。仲裁法颁布实施以来,共仲裁各类经济纠纷50多万件,案件标的额达到人民币7000多亿元,对于公正、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与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中国宪法、民事诉讼法对人民调解的性质和基本原则作了规定,国务院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发展。2009年,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767万多件,调解成功率在96%以上。为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中国制定了人民调解法,将人民调解工作长期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定为法律。目前,中国共有人民调解组织82万多个,人民调解员467万多人,形成了覆盖广大城乡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引渡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

上述法律部门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涵盖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把国家各项工作、社会各个方面纳入了法治化轨道,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法律已经成为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也为中国各级人民法院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国情和发展道路不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同,决定了各国的法律体系必然具有不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本质,由这个国家的法律确立的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决定。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法律制度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所构建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包括的全部法律规范、所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制定哪些法律,具体法律制度的内容如何规定,都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意志和长远利益出发,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一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发挥了积极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妥善处理了法律稳定性和改革变动性的关系,既反映和肯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如何构成,一般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法律传统、政治制度和立法体制等因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与这一基本国情相适应,中国宪法和法律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立法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结构特征,这既反映了法律体系自身的内在逻辑,也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与其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这些法律规范由不同立法主体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制定,具有不同法律效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科学和谐的统一整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各国的法律制度基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况不断发展,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而相互沟通、交流、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将传承历史传统、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和进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继承中国传统法制文化优秀成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另一方面,注意研究借鉴国外立法有益经验,吸收国外法制文明先进成果,但又不简单照搬照抄,使法律制度既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又顺应当代世界法制文明时代潮流。这个法律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充分体现了它的独特文化特征。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通常是对这个国家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现状的反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体系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创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国家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固定的,必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中国立法机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围绕国家的工作重心,积极行使立法职权,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立法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

坚持有目标、按计划、分阶段积极推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中国立法机关根据各阶段中心工作,立足现实、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区别轻重缓急,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五年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积极稳妥地推进立法工作,逐渐形成了有目标、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推进法律体系建设的方法,集中立法资源,突出立法重点,及时满足了改革开放快速推进的需要,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有效路径。

坚持多层次立法齐头并进。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宪法确定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前提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立法共同推进的立法工作格局,既大大加快了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又充分照顾到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可行的工作模式。

坚持综合运用多种立法形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法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抓紧制定各方面迫切需要的法律规范,同时注重对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废止,及时对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和清理,综合运用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等多种立法形式,全方位推进立法工作。既促进了立法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了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又为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在新的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后立法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已经确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新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回应和调整。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推动和引导。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的客观现实,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愈来愈高,通过立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愈来愈大。

适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健全各项法律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继续加强经济领域立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完善民事商事法律制度;适应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要求,完善预算管理、财政转移支付、金融风险控制、税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加强税收立法,适时将国务院根据授权制定的税收方面的行政法规制定为法律;完善规范国家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积极加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立法。适应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选举、基层群众自治、国家机构组织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强规范行政行为的程序立法,完善审计监督和行政复议等方面的法律制度;适应司法体制改革要求,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完善诉讼法律制度;完善国家机关权力行使、惩治和预防腐败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突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促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逐步完善劳动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组织等法律制度,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更加注重文化科技领域立法。适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的要求,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创新型国家。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立法。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完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从制度上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法律法规配套规定制定工作;完善法律解释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法律解释常态化机制,对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法律适用依据的,及时作出法律解释;健全备案审查机构,完善备案审查机制,改进备案审查方式,加强对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健全法律法规清理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法律法规清理工作常态化,确保法律体系内在科学和谐统一。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案审议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审议和表决机制;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活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使立法更加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建立健全立法前论证和立法后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结束语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中国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2011-11-10 在宪法统帅下,按照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将我国法律规范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分别是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规章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组成的统一整体”。

七个法律部门所包含的主要分支情况大致如下:

一、宪法相关法部门四个:(1有关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制度方面的法律,包括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强制执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制法、选举法、代表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2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3有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包括反分裂国家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戒严法、缔结条约程序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4有关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包括选举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等。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宪法相关法方面的法律38部和一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截至2011年8月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80多部。

二、民商法部门两个:(1民事法律,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婚姻法、继承权、收养法等;(2商事法律,包括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企业破产法(试行、信托法等。

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民法商法方面的法律33部和一大批规范商事活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授予各类专利389万多件;有效注册商标达460万多件,其中来自177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商标有67万多件。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10年,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共收缴侵权盗版复制品7.07亿件,行政处罚案件93000多起,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2500多件。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074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078.58亿美元,充分表明中国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三.行政法部门没有明确的分支划分,数量众多的行政法律涉及国防、外交、国家安全、治安管理、司法行政、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行政管理领域。主要法律有: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注册会计师法、教师法、幼儿园管理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药品管理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传染

病防治法、体育法、国境卫生检疫法、食品安全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居民身份证法、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枪支管理法、消防法、禁毒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看守所条例、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驻外外交人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防动员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征兵工作条例、民兵工作条例、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长城保护条例、电影管理条例

截至2010年底,共颁布1300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国还不断加强环境领域行政执法,近5年来,共依法查处环境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7293家。

四、经济法部门六个:(1有关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包括预算法、审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反垄断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管理税法、增值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税收征管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2有关规范市场秩序和竞争规则方面的法律,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3有关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方面的法律,包括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对外贸易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4有关促进重点产业振兴和发展方面的法律,包括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铁路法、民用航空法、公路法、电力法、煤炭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港口法等;

(5有关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包括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发、清洁生产促进法、;(6有关经济活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的法律,包括标准化法、计量法、统计法、测绘法等。

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经济法方面的法律60部和一大批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五、社会法部门两个:(1有关劳动关系、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国家赔偿法、等;(2有关特殊社会群体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包括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法律援助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社会法方面的法律18件和一大批规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7700万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中国社会保障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切实共享发展成果。

六、刑法部门内容和形式皆已高度整合,没有分支划分。主要法律有刑法。

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一部统一的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以及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并通过了9个有关刑法规定的法律解释。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内容相对单一,大致有两个分支:(1有关诉讼的法律,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引渡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2有关仲裁的法律,主要是仲裁法。包括:人民调解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

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了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方面的法律10部。

下载六五普法试题测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五普法试题测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五篇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

    《六五普法》试题及答案汇总

    “世界献血者日”是每年的C6月14日。130、 “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者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上面规定的范围D可能为三级以上......

    六五普法试题(精选5篇)

    全国财政“六五”普法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说明:在实际考试过程中题目的顺序发生变化,每题的选项顺序发生变化,其它不变。)单选题:(答题时点击⊙,仅能选一个)1、下列选项中,不......

    六五普法考试试题

    六五普法考试试题 单位:新疆油田彩南油田作业区 姓名:张永超得分:一、联系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实际,谈为什么在新疆,依法打击“三股势力”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

    “六五”普法考试试题

    昂昂溪区“学习宪法,尊法守法” 法律知识竞赛决赛试题 个人必答题: 1.我国现行宪法是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 1982 )年通过的。 2.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 党......

    六五普法考试试题

    “六五”普法法律知识考试卷 姓名 单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 共20题40分) 1、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安排是( ) A.2005年开始,到20......

    六五普法试题(5篇)

    全省农业系统“六五”普法 法规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40分) 1、下列哪一个不是行政执法依据的适用规则( ) A执法必严 B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 C后法优于前法 D就高不......

    2011年“六五”普法试题

    2011年“六五”普法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 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A A.环境权 B.平等权 C.出版自由 D.受教育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