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资料大全(48页)__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材料题(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9:5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复习资料大全(48页)__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材料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复习资料大全(48页)__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材料题》。

第一篇:《毛概》复习资料大全(48页)__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材料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资料大全(共48页)

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和材料题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古的优秀文化之中。

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邓小平理论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3、思想能不能解放是事情能不能成的前提。

4、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同时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5、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2)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3、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4、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归路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6、如何认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个必要性。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有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五点可能性。

1、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2、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3、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潮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4、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5、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7、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8、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9、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0、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11、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13、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14、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15、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6、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7、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2)体现了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题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向吴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4)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5)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相互协调。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8、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母的。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材料分析题

1,对于世界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在于:材料1和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哲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做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穷困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它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果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和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和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者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一、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和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者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中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知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中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者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发展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于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和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一、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4.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该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结构对于认识已绝迹的动物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块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者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他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三、辨析题

1.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者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的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为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4.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与此相适应,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四、材料分析题

1.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者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他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2.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成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市场渗透力的。【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加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一、辨析题

1.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3.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

资本主义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营企业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之上的,公司决策所依据的还是利润率,而不是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虽然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把私营公司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而且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经济基础,不能改变私人资本追求高额利润这一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因此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4.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经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替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到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二、材料分析题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和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末》,《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日整理)

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答案要点】

(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国有化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如矿山、港口、河道、铁路、公路等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设施就已部分地转归国家所有。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国有化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有化大多数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期间发展得较快;一旦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会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实现国有化的主要方法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收买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和公私合营等。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达到了40%,意大利为35%,奥地利为28%,联邦德国为21%,英国为11%。

【材料3】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请回答: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的新变化。(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实质。【答案要点】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变化,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由于这种性质的国家实行国有化,占有生产力,毫无疑问仍旧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不再受雇于和隶属于某一个别的或集团的资本家,但受雇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国有企业。

《毛概》材料题

3、下列是一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材料 材料1:

结合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是什么?(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答案要点:(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是什么?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义”,各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②坚持把科学的理论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想得到发展和取得成功,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适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③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华提供了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又要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成为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

45、下面是一组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材料(1)概括材料1中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2,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第一句话中采取的“办法”的合理性。

(3)阅读材料1、2、3,说明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针政策及其成果。

答案要点:

(1)概括材料1中的主要观点。

①当前的农业仍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因此需要对现在的农业进一步进行改造。②农业生产组织中既有生产合作社内部农民与私有性质的个体农民之间的矛盾,又有生产合作社内的农民之间的矛盾。③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④走这条道路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2)阅读材料2,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第一句话中采取的“办法”的合理性。

材料提出的办法是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完全正确的办法,合理性在于:①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规律办事。②体现了党的工作方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3)阅读材料1、2、3,说明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针政策及其成果。

①主要方针政策是: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结合。第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第三,对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造和对农民的思想观念的改造同时进行。第四,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来。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②取得的成果: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二,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孤立了城市资产阶级,五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第四,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50、下列是一组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材料

结合材料请回答:

(1)中共中央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提出哪些正确的理论原则?(2)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3)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理论意义?

答案要点:

(1)中共中央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提出哪些正确的理论原则?

八大在正确分析和阐述建国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原则:①提出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经济建设必须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③着重提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2)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理论意义?

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参考答案](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第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第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第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让你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57、下列是一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材料 结合材料请回答:

(1)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是什么?(2)七届二中全会后,我们党当时面临什么新考验?(3)上述材料中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要点:

(1)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是什么?

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2)七届二中全会后,我们党当时面临什么新考验?

①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的情况下,怎样搞好党的自身建设,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②届二中全会提出学习生产技术,学习生产管理技术等新任务,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同时党还必须根据阶级斗争形势的新变化,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作外交的斗争。这些新的任务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③务必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和防止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及作风。党的执政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3)上述材料中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 主要讲的是加强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问题。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1)坚持什么原则。

(2)坚持什么策略总方针。(3)坚持什么具体策略方针。

[答案](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的原则。

(2)坚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时,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其代表就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是当权派,他们实行表面上合作抗日和实际上摧残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他们,既要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他们留在统一战线中,又要同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进行坚决的斗争。在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中,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定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3)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必须坚持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具体策略方针。首先,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对他们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其次,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而言,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自由、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克服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性和对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和斗争,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团结。总之,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主要要防止右的倾向,警惕类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主要是要防止“左”倾错误的出现,避免类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王明“左”倾错误。

(1)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2)中国共产党同顽固派作斗争提出了什么策略原则

(3)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倾向采取什么策略方针

[答案](1)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是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原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个特殊情况下提出的。所谓独立自主,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摆脱其他任何阶级、党派的限制和束缚,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又一条基本的原则。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但是必须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会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

(2)中国共产党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在同顽固派的斗争中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3)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倾向,及时纠正了这种右倾错误,制定和执行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2、(1)结合材料1分析:实行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必须抓住什么根本问题。

(2)结合材料2分析:统一战线中有不同的联盟,如何正确处理联盟之间关系。(3)结合材料3分析:统一战线中需要象国民党这样的资产阶级代表吗?为什么?

(4)综合材料分析: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支柱是什么?

[答案](1)实行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必须抓住领导权这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革命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集中地表现在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争夺上。哪一个阶级掌握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决定着革命走哪一条道路,决定着革命的前途。

(2)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国共产党要能够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就必须正确地处理这两个联盟的关系。具体地说: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3)统一战线中需要象国民党这样的资产阶级代表。因为统一战线中的第二个联盟,即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包括大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目的就是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以利于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4)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中国民主革命的全部经验证明,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不论在哪一个时期,也不论有没有资产阶级参加,都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有坚强的人民武装作为它的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13、(1)针对中国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实行什么政策

(2)中国的大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有什么不同,中国共产党如何区别对待

(3)在统一战线中应当防止哪些错误倾向

[答案](1)针对中国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对他们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2)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势力分为降日派和抗日派,以后还要逐渐分化。目前的大资产阶级抗日派,是和降日派有区别的。他们采取两面政策,一面尚在主张团结抗日,一面又执行摧残进步势力的极端反动政策,作为准备将来投降的步骤。因为他们还愿团结抗日,所以我们还有可能争取他们留在抗日统一战线里面,所以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而言,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自由、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克服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性和对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武装力量的联合和斗争,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其目的是团结。

(3)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主要要防止右的倾向,警惕类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主要是要防止“左”倾错误的出现,避免类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王明“左”倾错误。试分析: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怎么判断一个政党的先进性?

(3)先锋队性质与党的庄严使命是什么关系?

[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概括,既反映了我们党肩负的阶级的和民族的双重使命的高度统一,又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

(2)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正是党实现自己肩负的双重历史使命的体现和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既表明了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又表明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实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同时,党又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而诞生的,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肩负的阶级和民族的两大历史使命的高度统一。

18、(1)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2)整风运动的宗旨和方法(3)为什么要整风?

[答案](1)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而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倾向都有害于党的思想建设,尽管两者的表现不同,甚至相反,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2)整风运动的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毛泽东把这两条宗旨作为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必须遵循的方针。“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就是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必须遵循的方法。

(3)整风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好形式。首先,它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一次冲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把共产国际经验神圣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次,通过整风,加强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和组织上的团结,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再次,整风运动创造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形式,是思想建党原则的新发展。

第四章

第五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毛泽东论述了哪十大关系?

(2)毛泽东在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3)《论十大关系》讲话的意义

[答案](1)毛泽东论述了十大关系,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关系,这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毛泽东在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3)《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明确了党对每一种关系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结合材料1回答:中共中央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提出哪些正确的理论原则?

(2)结合材料2回答: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3)结合材料1、2回答: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理论意义?

[答案](1)材料1主要介绍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八大在正确分析和阐述建国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原则。这主要表现在:提出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经济建设必须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着重提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1)八大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2)八大时期党的中心工作(3)中共八大的伟大贡献和意义

[答案](1)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八大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党全国人民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简言之,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中共八大的伟大贡献和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的阶级状况和社会状况,对当时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情的判断、对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执政党建设指出了前进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结合材料1回答: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是什么?

(2)结合材料2回答:七届二中全会后,我们党当时面临什么新考验?(3)结合材料1、2回答:这里主要讲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1)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的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2)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带来的客观环境和党的自身地位的变化,要求党认真地研究这些新情况,及时制定正确的政策,经受住新的考验。一方面,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的情况下,怎样搞好党的自身建设,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一方面,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学习生产技术,学习生产管理技术等新任务,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同时党还必须根据阶级斗争形势的新变化,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作外交的斗争。这些新的任务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一方面,务必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和防止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及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面临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第六章

请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样的思想。

(3)结合材料一和二,说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应当怎样安排农、轻、中的关系。

答案:(1)农业关系到几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农业是积累的主要来源等方面阐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毛泽东由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并举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思想转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发展农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一大特色。他指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当这样做。这就提出了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

(3)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到20世纪60年代,他更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设计了不同于苏联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也逐步成为全党的共识。

第七章: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1)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是什么关系?(2)如何正确地调查?

(3)毛泽东怎么看待调查研究的?

[答案](1)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一环,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基础环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必须要了解实际情况,要进行调查研究。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研究是获取对客观实际正确认识的前提,是决定政策的基础。

(2)要想正确地调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

(3)毛泽东这样看待调查研究的: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说:“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不仅把调查研究看做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而且把它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这从根本上区别了马克思主义的调查研究和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要从客观事实中引出正确的结论,不为各种假象所蒙蔽。

案例讨论:

1,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伟人”,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3,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案例点评: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伟人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一种思潮的出现、传播乃至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随着时日的推移趋于衰落,逐渐被遗忘,最后成为故纸堆而被蛰居书斋的学者们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很多“思想”和思想者的命运。而马克思及其学说却摆脱了这一命运。它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表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研究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二、回望毛泽东

毛泽东逝世己32年了,但是伟人的身影始终矗立在人们视野的地平线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人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广泛、长远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并给整个世界强烈的震撼。他是20世纪中国的旗帜、象征和灵魂,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奋斗了一生,多次使中国革命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不了解毛泽东就不了解20世纪的中国。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在于,他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奋斗经验和智慧,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气魄和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有人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拨乱反正中批判了“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正确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回答外国记者时明确指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不能丢。我们绝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往事已矣,巨人长眠。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解放战争的千里决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头的探索,已经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发端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以及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毛泽东超越了时代,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彪炳史册。

案例讨论:(1)“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2)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伟人?(材料中有相关论述,可用横线标出)(3)评析毛泽东的历史功过。

案例点评:

邓小平曾经坚定地说:“我们要对毛主席的一生的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案例讨论: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3,联系实际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案例点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新的思维方式、文明模式和生活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案例讨论:

1,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

2,结合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上的争论,谈在中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

案例点评: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由于政治上的不平衡,城市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中心,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也是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从理论上处理好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摆脱了长期以来对苏联革命道路的迷信,开始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案例讨论: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3,你怎样认识社会主义?

案例点评:

中国建国三十年来,不论农业方面、工业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但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我们耽误了时间,生产力的发展太慢。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的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的更加强盛一些。在这一方面我们经过了几次曲折。

中国是一个大国,他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所以,现在我们要摸索比较快的发展道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回答:

(1)指出材料1中的错误及其原因。(2)指出材料2所坚持的错误道路。

(3)根据材料3说明毛泽东提出的新思想及其实质。(4)根据材料4说明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新道路。

(1)这段话表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认为红军的任务是流动游击作战。这种思想是城市中心论的翻版。其原因是对国情认识不清,不知道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而低估农村根据地和红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2)他们坚持的是城市中心论的错误道路。(3)毛泽东这时已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三位一体原则,以逐步扩大和巩固根据地,达到动摇反动统治的基础,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目的。(4)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和已学过的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什么?

(2)根据材料2,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3)结合材料2,3,4,5,谈谈怎样坚持这条思想路线。

1.(1)是指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们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是获得真实全面情况的基础性环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一环,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坚持实事求是,还必须坚决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本本”的教条主义。

材料题(共23题)

第1题: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根据材料2,3,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3)从材料1,2,3,4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重要启示。

第1题:(1)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对中国革命的功大于过。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因此,要以科学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一要完整准确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二要把毛泽东晚年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区别开来;三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可以获得的启示:一是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阅读上述材料后,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2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材料2说明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3)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重要启示?

第2题:(1)提出了不畏艰辛、“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或表述为提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艰苦奋斗精神。

(2)毛泽东善于运用中国历史寓言、典故分析问题,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既深刻,又生动,使人感到亲切,其运用的比喻法,十分贴切、明了。

(3)一是在困难的时候,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二是要认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三是要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四是要相信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3.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毛泽东思想相关理论与实践,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可以引出毛泽东思想中的哪一条重要原理。(2)根据材料3,说明为什么要反对教条主义。(3)从材料1,2,3,4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第3题:(1)马克思的必须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革命也好,建设也好,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2)教条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大敌。它违背了马克思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敌当前,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它。

(3)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但不照抄照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国化”;三是既要反对教条主义,也要反对保守主义;四是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说明陈独秀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所犯的错误。(2)参照材料3,评价王明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认识。(3)综合上述材料,试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第5题:(1)引反反映了陈独秀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领导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陈独秀忽视了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仍然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过高地估计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民党的作用,贬低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因此,他认为这个革命战争应由资产阶级来统率,其前途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而无产阶级只能获得若干自己和扩大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这是导致他犯右倾投降主度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2)从引文中可以看出,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主张的“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观点是错误的,王明在懂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抹煞了统一战线中不同党派和政治集团的阶级差别,否认统一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成败的关键。而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在无产阶级领导问题上,必须反对“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会葬送无产阶级领导权。因此,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监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一个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6.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1,2分析中共六大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对象的基本认识。(2)根据材料2,3分析中共六大在中国革命动力问题的基本认识。

(3)根据材料3,分析中共六大在中国革命领导权和前途问题上的正确认识。

第6题:(1)在革命性质问题上,一方面,认为“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这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加以反对,实际上又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在革命对象问题上,中共六大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视为对象,这是对的。但是它又认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已叛变了革命,投靠了国民党政权,成了革命的对象,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阻碍革命胜利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这是错误的。国民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一度脱离了革命阵营,但不是革命对象,依然是革命的动力之一。(2)在革命动力问题上,认为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这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和最广大的动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它把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小资产阶级上层也排除在革命动力之外,这是错误的。(3)在革命领导者问题上,认为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克服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在革命前途问题上,主张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这是进入社会主义的途径。

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概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中心思想。(2)对比材料2和3,说明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3)比较材料1和2,指出国民党一大宣言对三民主义的新发展。(4)比较材料2和3,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区别。

第7题:(1)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反对清朝的种族统治,建立汉人当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的中心思想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中心思想是用“平均地权”的办法防止贫富分化与对立。(2)国民党一大宣言对三民主义的新发展表现在: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进一步提出了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提出了解决办法。(3)因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不仅有民主革命的纲领,而且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陈独秀对参加国民革命的几个主要阶级的观点是什么?(2)根据材料2,陈独秀是如何分析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的?(3)综合材料1-3,分析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及实质。

第8题:(1)对工人阶级与工人运动持悲观消极态度,认为其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幼稚;对农民阶级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农民难以加入中国革命运动;认为资产阶级虽然幼稚,但其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为革命的主体。(2)陈独秀既然认为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体,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革命由资产阶级来“统率”,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自然是资产阶级把握政权”,而无产阶级只能“获得若干自由和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从而自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3)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所谓的“二次革命论”,即中国民主革命先由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然后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的右倾思想理论。

9.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回答:(1)指出材料1中的错误及其原因。(2)指出材料2所坚持的错误道路。

(3)根据材料3说明毛泽东提出的新思想及其实质。(4)根据材料4说明毛泽东提出的革命新道路。

第9题:(1)这段话表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认为红军的任务是流动游击作战。这种思想是城市中心论的翻版。其原因是对国情认识不清,不知道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而低估农村根据地和红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2)他们坚持的是城市中心论的错误道路。(3)毛泽东这时已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三位一体原则,以逐步扩大和巩固根据地,达到动摇反动统治的基础,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目的。(4)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革命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10.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2,中共中央在1927年8月7日制定的总方针是什么?(2)对比材料1,2,3,说明在新形势下,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有何变化?(3)怎样正确认识、评价材料3所反映的变化。

第10题:(1)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2)中共中央于1937年2月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四项保证是对国民党的重大让步,即取消国内两个政权对立,停止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3)西安事变后,中共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对国民党作出重大让步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便于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然,这种让步是有原则的。

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1,2中的策略错误及其性质。

(2)比较材料3,4与材料1,2,指出党的策略战线的变化。(3)根据材料3,4,说明党实现策略路线转变的主要依据。(4)从党的策略路线的这一变化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第11题:(1)材料1,将冯玉祥方振武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活动等同于军阀战争。材料2,完全否认福建事变的抗日反蒋的进步意义,斥之为反革命的改良主义。错误的性质是“左”倾关门主义。(2)党开始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的策略路线。(3)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这是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由此引起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有同情、中立以至参加抗日的可能,即使是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间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党有必要也有可能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4)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对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判断是党制定正确路线的基本前提。12. 请回答:

(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正?(3)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些修正?(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第12题:(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土地革命的开展。(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4)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1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五点协定的关键所在。

(2)参照材料1、2、3,如何理解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协定的截然不同的评价。(3)比较材料4与材料1,指出国民党三点反建议的要害。

(4)指出材料5中赫尔利对中国国共两党的看法,并阐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及这一政策造成的后果。

第13题:(1)关键是必须改组现存的国民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所有军队都应遵守与执行联合政府及其联合军委会的命令。(2)毛泽东肯定这一协定,因为协定体现了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追求的抗日和民主的目标,这是争取抗战的胜利为人民的胜利的重要保证。蒋介石认为承认这一协定就是他的失败,因为这一协定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和独裁统治。(3)要害是让共产党交出军队,接受国民党的“招安”。(4)粉饰国民党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美化蒋介石和他的政府正在“走向民主”;诬蔑中国共产党是“抗拒政府”的“武装的政党和军阀”,是建立“自由”、“民主”中国的障碍。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是扶蒋反共。这一政策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加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14. 请回答:

(1)参照材料1,指出国民党10年前稿的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选举的要害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已经不适合于10年后的中国情况?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在政协会上,中共和民盟代表在国大代表名额问题上如何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

(3)综合上述材料,“弄假成真”与“弄真成假”作何解释?为什么说这是蒋介石“最大的政治失败”?

第14题:(1)它的要害是违背了民主的原则,其代表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而是由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与10年前相比,这时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人民的觉悟程度与民主要求大大提高,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和平民主力量空前壮大。(2)原则的坚定性体现在坚持国民大会不能由国民党一党包办,必须增加各党派代表名额,中共和民盟代表须占代表名额的四分之一强,以保证拥有否决决;策略的灵活性表现在承认了10年前由国民党一党包办产生的旧代表的资格。(3)“弄假成真”是指10年前国民党企图一手包办的假国大演进到应按政协协议召开,各党派参加的真国大;“弄真成假”是指蒋介石又把应按政协决议召开的真国大,弄成了一党包办的假国大。蒋介石这一行为彻底暴露了他坚持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拒绝任何民主改革的真面目,激起了各阶层民众的强烈反对,在政治上空前孤立。

15.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指出我国是否也必须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什么?

(2)根据材料2,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从何种社会开始的?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3,指出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起止时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

(4)根据材料1、2、3,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何发展。

第15题:(1)我国也必须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因为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虽然没有经过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也不会脱离这一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是转变有不同的特点罢了。(2)我国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而不是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因为我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的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又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故中国只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不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3)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间从1949年到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逐步变革生产关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其特征是改变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是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而提出来的。至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特点提出来的;还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6.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2,指出在我国消灭剥削阶级是否意味着消灭剥削阶级的人们?应该怎样做才对?

(2)根据材料2、3、4,指出经过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怎样?(3)根据材料2、3、4、5,指出对不同的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否不同?为什么?

第16题:(1)不是。正确的作法是:一方面以不同方式改变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这是改造剥削阶级的人们的决定性的步骤,因为只有剥夺了这些人的剥削手段以后,才能为他们从剥削者向劳动者的转变提供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他们丧失了剥削手段以后,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改造,争取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剥削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原工商业者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或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地主、富农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3)对地主阶级采取没收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对官僚资产阶级采取没收其资产,收归国有的政策;而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则是和平赎买的政策。这是因为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对象,是落后的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而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作过我们的盟友,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17.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是什么?(2)根据材料3,说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问题?(3)从材料1,2,3,4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主要启示?

第17题:(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国家。(2)三大改造完成后,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这个主要矛盾决定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3)可以获得的启示:一是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二是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就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正确处理革命与建设的关系。

18. 阅读上述材料后,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2,3,4,说明执政党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2)根据材料2,3,4,说明执政党建设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以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第18题:(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而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因为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2)执政党建设的主要途径有: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第三,接受党内外的双重监督;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3)可以获得的启示:第一,改善党的领导,包括改善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包括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制度的改进,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党内民主,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改善党的领导,还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第二,加强党的建设,是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包括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9.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1,3,说明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4,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3)从材料1,2,3,4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第19题:(1)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性质不同的社会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许多人没有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2)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矛盾的方法也不同。前者用专政的办法解决,后者用民主的办法解决。由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在运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表现,可以采取具体不同的方针、原则和办法解决。(3)可以获得的启示: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仍然存在,如果处理不好,会干扰社会主义建设;二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0.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说明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根据材料2,3,4,谈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3)从材料1,2,3,4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主要启示?

第20题:(1)中央和地方在经济建设中应当分权,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2)基本精神是,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把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和工矿企业,以更好地方调动和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3)可以获得的启示:一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模式;二是社会主义管理体制上权力不能过分集中,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和已学过的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什么?(2)根据材料2,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3)结合材料2,3,4,5,谈谈怎样坚持这条思想路线。

第21题:(1)是指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们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统一。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原理,而且要把握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对中国的实际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了解。(2)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是获得真实全面情况的基础性环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一环,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坚持实事求是,还必须坚决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本本”的教条主义。

22.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2,说明当是存在的对待毛泽东思想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及原因。(2)材料3的内容关键是什么?为什么“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大错误?”

(3)结合材料4,说明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第22题:(1)材料1,2反映了当时对待毛泽东思想问题上存在的两种错误态度:一种以“两个凡是”为代表,对毛泽东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一种是因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指导作用。导致这两种错误的原因在于未能区分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2)材料3的关键在于把毛泽东晚年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别开来。既指出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又维护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评价。这是邓小平在新时期所作出的两大历史贡献之一。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一面旗帜,是我们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础,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有:一是坚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反对在此问题上存在的“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从根本上纠正上述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两种错误倾向。(4)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成为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思想。这个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全面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共党内存在的什么错误倾向而提出的?有何意义?(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内容。(3)材料3的错误及危害是什么?

(4)根据材料1、2、4,说明邓小平对坚持与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及意义。第23题:(1)材料1主要是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而提出的。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最早提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对中共思想路线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2)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科学的阐述。主要内容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包含解放思想的深刻涵义;必须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3)材料3的要害是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将其当作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本身。其危害在于扭曲、伤害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思想僵化,工作停滞不前。(4)在新时期,邓小平坚决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辩证地统一起来,强调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的作用。这就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篇:毛概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精华版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6.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错误)

37.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误)

40.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正确)

41.讲效率优先就不可能兼顾公平。(错误)

先富不会带来共同富裕。(错误)

42.43.效率与公平应当并重。(错误)应正确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44.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错误)

45.股份制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没有社会制度的归属性。正确。(1分)

33、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本命题错误。(1分)

34、实现现代化,就意味着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错误。(2分)

45.国企改革就是实行私有化。(错误)

46.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抓大放小”。(正确)

115.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要同步进行。(错误)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50.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正确)

5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错误)

52.民主是目的,不是手段。(错误)

53.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

54、人权高于主权。本命题的错误的。(1分)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加强理想建设。(错误)

5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正确)

57.在我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正确)

58.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错误)

59.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要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错误)

1.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沿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错误)。

60、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正确)。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0、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错误)。

6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是一致的。(正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错误)。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60、香港和澳门被外国势力侵占后实行殖民统治,沦为外国的殖民地。(错误)。

60.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错误)

6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错误)

62.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确)

63.“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正确)

147.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正确)

2.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正确)。

材料题

2.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摘自胡锦涛《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

请回答:(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

(3)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答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为了切实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党中央总结过去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之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一要求和目标,以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基础,以当代中国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切实的政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和谐社会建设。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气氛,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保证社会处于既有活力又有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都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综合施策,全面推进。

①是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经济。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要靠发展,关键是经济发展。

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具体利益的矛盾。处理这些矛盾,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③是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的稳定有序、安定和谐,既要靠法治,又要靠德治。要把社会的他律和公民的自律有机结合起来。

⑤是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

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现实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10分左右)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制度保障。(10分左右)

五、材料分析题

1.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材料分析题

1.(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实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第三篇: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

1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社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第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

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支撑、价值引领和力量源泉。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民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几种类型的内容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个体劳动和经营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即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主要是资产收益,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5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我们对内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外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与合作,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毛概题辨析题

辨析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解答:错误。(2分)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是相对于社会资产的总体而言的,并排除在个别部门、个别地区非公有资产占数量优势;(1分)公有制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1分)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分)

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解答:正确。(2分)第一,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综合。(2分)第二,文化的作用,调节人际关系,死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第三,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分)

3.台湾问题决不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

解答:正确。(2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与大陆同宗、同源、同根。(2分)台湾当局割据一方,偏安一隅,使其面临着外国势力插手之虞。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一国两制”的方针,并图谋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2分)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就是一个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解答:正确。(2分)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要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2分)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具体的,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2分)

5.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答:正确(2分)a.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2分)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其根本目标和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靠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来保证和支持。(2分)

6.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但也有观点认为党只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不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解答:错误。(2分)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为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分)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创造性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2分)

7.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它的发展可能构成对社会主义的威胁。

解答:此观点错误(2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或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非公有制经济能够繁荣城乡经济,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分)。只要在国民经济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不会威胁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8.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解答:此观点正确。(2分)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的意思是,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2分)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2分)

9.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解答:此观点正确。(2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3分)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也不能由此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论”。(1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区别。

解答:错误。(2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2分)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2分)

1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解答:不完全正确。(2分)这句古汉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2分)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的。当前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2分)

12.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解答:错误。(2分)第一、在我国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2分)第二、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加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2分)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2分)

13.新的社会阶层属于资产阶级。

解答: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4.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解答: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向企业进而向社会提供劳动,企业依据职工向企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所以,企业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公有制企业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例如,企业职工认购本企业股票所得的股息收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获得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公有制企业职工还可以从企业获得各种福利性收入等。这些都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分配关系中按劳分配是占主体的分配方式,从整体上看,按劳分配是公有制企业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

15.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的。” 解答: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1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解答:此观点错误。(2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2分)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2分)

17.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

解答:此观点错误。(2分)和谐社会开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2分)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地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2分)

18.“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是等同的。

解答:.此观点错误。(2分)“两种制度”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方面,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2分)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但它们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主体,大陆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同时可以容许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因此,“两种制度”在“一国两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对等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为主,香港、澳门、台湾保留资本主义在次。(2分)

19.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解答:错误。(2分)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2分)在公有制企业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例如,企业职工认购本企业股票所得的股息收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获得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公有制企业职工还可以从企业获得各种福利性收入等。这些都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2分)

2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一个中国。

解答:正确。(2分)“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就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分)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分)

21.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

解答:错误。(2分)和谐社会并不简单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2分)和谐社会并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2分)

22.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解答:错误。(2分)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2分)在公有制企业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例如,企业职工认购本企业股票所得的股息收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获得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公有制企业职工还可以从企业获得各种福利性收入等。这些都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2分)

23.新民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解答:错误。(2分)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2分)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无论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也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因为社会主义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2分)

2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解答:正确。(2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外,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问题。(2分)

25.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所以,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解答:错误。(2分)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其中既有正确的思想,又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这个党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范畴。(他的正确言行和科学著作,(2分)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创造,而是党的集体智慧和结晶,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2分)所以,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简单地等同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应当说,毛泽东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大厦。

26.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解答:错误。(2分)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2分)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2分)

27.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说明生产要素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解答:错误。(2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劳动包括一般工人的劳动,又包括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非劳动要素包括资本(货币资本或生产资本)、技术和知识本身。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即创造财富,也创造价值,因而是财富与价值的源泉,生产要素中的非劳动要素是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2分)财富的源泉是指使用价值的源泉,与价值的源泉是不同的概念。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使用价值的贡献分配。这是因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只有使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才有利于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1分)

第五篇: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2014

简答题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的相互关系?

3、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4、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5、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6、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7、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8、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9、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0、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1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3、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4、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论述题15、1、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6、1、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17、1、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8、1、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名词解释1、4、解放思想:

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2、爱国主义:

4、1、政治体制:

5、4、国体:

6、3、党的基本路线7、2、实事求是:

8、1、毛泽东思想9、4、创新型国家:10、3、民族精神:11、2、社会主义本质:1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3、4、社会主义本质:14、3、实事求是:15、2、毛泽东思想:16、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毛概》复习资料大全(48页)__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材料题(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复习资料大全(48页)__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和材料题(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提纲

    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提纲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4、......

    毛概辨析题

    辨析题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自发的产物。 答:错误。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绝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

    毛概辨析题

    毛概辨析题汇总 1、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思想。 错误。(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

    毛概辨析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答:[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

    毛概辨析题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此命题正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的生产力落后、商......

    毛概辨析题

    1、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 答:错误,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 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正确,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我们党所处的......

    毛概辨析题[精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辨析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 本命题错误。 这个命题的关键......

    毛概复习资料--简答题和答案

    毛概复习资料 1.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