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附本所十项重要成果摘要-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1.“西藏多龙矿集区发现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___我国大陆第二个“紫金山式”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
多龙铜金矿集区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与斑岩成矿系统有关的铜金矿集区,目前已经发现多不杂、波龙等重要斑岩铜金矿床。2013年由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矿业权人、西藏地质五队作为勘查主体、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为技术支撑的多不杂铜金矿外围9个矿权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矿产资源所唐菊兴研究团队在多个科技项目的资助下,配合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质五队在铁格龙南(荣那)矿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勘查评价工作。通过研究发现该矿床是一个与斑岩成矿系统有关的叠加于斑岩型铜金矿体之上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根据2013年最新勘查成果、详细的地质编录, 对西藏多龙铜金矿集区铁格龙南(荣那)铜(金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 认为铁格龙南(荣那)铜(金银)矿床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 具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床规模巨大,最大控制厚度914m(钻孔尚未穿透矿体),矿床平均品位Cu0.55%,工业矿体平均品位Cu0.64%。矿石具典型条带状、层纹状、皮壳状、角砾状、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致密块状构造;蚀变矿物发育明矾石、地开石、叶腊石、高岭石组合;深部以发育黄铁绢英岩化、叠加明矾石化、粘土化为其特征;黄铁矿的含量在3%~35%, 矿石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等组成。综合研究表明, 矿床是一个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推断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银)矿体,是我国大陆第二个“紫金山式”的超大型铜(金)矿床,预测美日切错组(K1m)覆盖区有独立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体。目前控制矿床的铜资源量超过500万吨,伴生金70吨。远景铜资源量预计将超过800万吨。该矿床的发现结束了西藏特提斯至今没有发现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历史,对区域找矿和区域经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2.“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
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项目在借鉴国内外矿产预测经验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在此方法基础上圈定了各类不同级别预测靶区、成矿远景区近5万处,优选了省级成矿远景区和全国成矿远景区。预测评价了每个靶区、成矿远景区的潜在资源量。编制了单矿种资源潜力分布图、远景区分布图和勘查部署图等。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工作是一项任务庞大、覆盖全域复杂系统工程,与以往和国外矿产预测比,此次预测评价在地质资料水平、矿产预测方法、预测广度等方面处于国家领先水平。此项预测成果将对我国资源预测评价和矿产规划产生深远影响。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扩大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其在国家有关资源领域的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兴蒙地区二叠世林西组上部取得海相化石的重大发现”
古亚洲洋盆在兴蒙地区(内蒙古东部及邻区)的最终闭合、兴蒙海槽褶皱隆起的时代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重大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以林西组为代表的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环境。目前,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陆相环境,少数学者认为晚二叠世早-中期为封闭内海盆地,晚期转变为陆相湖盆环境。本次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剖面的晚二叠世林西组上部首次发现多层灰岩及其中赋存的大量苔藓虫、海绵等典型海相化石,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属海相或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环境。
4.“西藏班怒成矿带中段找矿进展”
通过本年度的大比例尺填图,初步查明雄梅铜矿区的铜矿化由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孔雀石化次生石英岩及含矿角岩化砂板岩三部分组成。矿区成矿元素具明显的异常分带特征,以Cu和Au异常为中心,由内向外由高温的Cu-Au组合向较低温的Pb-Zn-Ag组合过渡,符合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整个矿化体展布范围大约为1000m×800m,具有大型铜矿潜力,该矿床有可能为西藏地质找矿带来新的突破。
5.“马达加斯加Maevatanana早元古代绿岩带地质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
前寒武纪花岗岩—绿岩带是全球金矿床主要的赋矿建造,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我所与崇义章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在中央地勘基金中心的资助下,先后开展了马达加斯加Maevatanana绿岩带找矿选区、预查、普查等工作,圈定了7条金矿带、3条铁矿带,工程控制金矿带最大走向长度7km2,其主要矿床类型为BIF铁矿、石英细脉带型金矿、石英大脉型金矿、糜棱岩型金矿等。经澳大利亚Micromine矿业咨询公司,采用JORC标准,对Maevatanana矿区的5条金矿带进行了资源量评估,探获矿石资源总量(333+3341)3300
万吨,金金属量67.7吨,其中推断(333)金矿石资源量1300万吨,矿石金品位2.14g/t,金金属资源量27.7吨。该项目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科企合作,开展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一个成功案例,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参与国际矿业市场竞争,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6.“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新认识与新进展”
本项工作以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研究和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对研究区内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地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新认识与成果。研究表明,在晚白垩世时期,个旧地区的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的矿化为岩浆热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
7.“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演化与大兴安岭北段多金属成矿关系”
系统研究总结了大兴安岭的地区的变质、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历史,深化了大兴安岭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演化规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提出区内最关键的三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早古生代、早中生代和燕山期);新提出大兴安岭中北段有强烈的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其形成背景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俯冲碰撞密切相关,研究区发育与该陆陆碰撞事件有关有强烈的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开展了大兴安岭地区铜铅锌成矿预测研究,提出了大兴安岭地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方向。
8.“东准琼河坝覆盖区隐伏矿预测与找矿重要突破”
利用先进的位场数据处理技术和三维反演技术,在系统分析研究5万矿调及综合物探探测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加里东晚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是本区斑岩铜矿形成的重要成矿期;并通过凝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标志,预测找矿靶区6处。在拉伊克勒克靶区覆盖层之下发现了矽卡岩-斑岩铜矿,实现了该地区找矿重大突破。目前,该矿已达中型规模,有望成为大型铜多金属矿。坝西靶区经过钻探验证,发现了高品位铜矿,找矿前景看好。在宝山铁矿,预测并发现了40号全隐伏盲矿体(大于200万吨),及时缓解了矿山的危机。9.“大瑶山地区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钨钼铜成矿作用”
初步构建了钦杭成矿带南西段大瑶山地区岩浆岩及相关矿床的时空格架,研究了岩浆岩类型、特征和成矿专属性,确定了矿床类型,重新划分了成矿系列,提出大瑶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成矿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找矿的主攻方向之一,并在已知社垌大型矿床外围新发现了三个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铋矿床,在成矿理论创新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10.“察尔汗低品位固体钾盐增程驱动实验研究”
青海察尔汗盐湖赋存2.96亿吨难利用的低品位固体钾盐资源。课题组对低品位固体钾盐液化技术持续攻关,揭示出别勒滩区段主要钾盐矿物为杂卤石,氯化钾平均含量2.31%,引进、二次开发3Dmine矿业软件,实现了矿体空间分布可视化;应用Pitzer平衡溶矿模型
模拟野外大型封闭溶矿全过程,溶矿率高达89.6%;对比试验前后地层钾含量变化,评价预测别勒滩区段可液化开采的钾盐资源量7050万吨;提出分块段、多梯级增程驱动溶矿的工业化开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