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四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集训真题再现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生用书P107])1.(浙江会考)有关台风的叙述:①台风是一种在海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②台风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③台风是一种地质灾害 ④台风也有利于缓解旱情,正确的是()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2.(浙江会考补)下列自然灾害中,最有可能因人类活动诱发的是()A.台风 B.海啸 C.暴雨 D.泥石流 答案:D 3.(浙江会考)受台风“罗莎”影响,2007年杭州遭遇40年未遇的水灾,造成部分地区严重内涝,其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台风引起的强降水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城市绿化率过高 ④水泥地面过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4.(浙江会考)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A.地质灾害 B.生物灾害 C.气象灾害 D.海洋灾害 答案:A(2014年浙江学考)2013年10月,台风“菲特”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此完成5~6题。5.台风属于()A.生物灾害 B.海洋灾害 C.气象灾害 D.地质灾害 答案:C 6.我国多个城市一遇暴雨,往往地面积水形成内涝。从城市化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A.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大 B.河流富营养化严重 C.原河网系统遭到破坏 D.地表径流下渗量大 答案:C(2015年1月浙江学考)2014年12月12日,长1 432 千米,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读海河流域局部图,完成7~8题。
7.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后,可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的地区是()A.华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黄土高原 D.塔里木盆地 答案:A 8.海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有()①夏季暴雨集中 ②城市化水平高 ③地势低平④春季台风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9.(浙江会考)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年2月26日~3月27日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单位:mm)。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信息可知,此时云南省最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为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城是著名的“山城”,长江对该城市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省东、西部交通线路的密度差异很大,其中较密的是________,影响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干旱 降水量很少(2)供水 航运
2(3)东部 地貌
第二篇:2016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精选题库)必修1第4章 第2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2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甲图)。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实,南极一巨大冰川从冰架上断裂入海(乙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臭氧层破坏
C.冰川运动
B.酸雨 D.全球变暖
()。
2.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第1题,冰川消融和冰川断裂入海均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结果。第2题,针对全球变暖应采取的措施可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温室气体吸收,发展新技术新能源等方面考虑。
答案 1.D 2.B 下面的a图示意某年不同收入国家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情况,b图示意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变化的关系,c图示意气温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5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多为经济收入高的国家 B.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多为经济收入低的国家 C.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升高,海平面也升高 D.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降低,海平面也降低 4.上面三图反映了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危害
D.冰川运动
5.关于上题反映的环境问题对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解析 第3题,由a图可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多为经济收入高的国家;由b图和c图可知,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气温升高,海平面也升高。第4题,由图可知,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带来全球变暖问题。第5题,全球变暖会导致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答案 3.C 4.B 5.A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C.①②
B.③④
D.②④
7.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B.绿洲萎缩 D.气候变干
解析 第6题,据图中等值线数值的特征可知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与历史时期相比,艾丁湖湖区范围在缩小,所以艾丁湖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第7题,艾丁湖1万多年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湖区萎缩,湖面缩小。如此变迁有人为原因在内,但主要还是自然原因所致,气候变干是主要的自然原因。
答案 6.A 7.D 读下图,回答8~9题。
8.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9.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减少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减缓工业化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控制生物多样性
解析 图中反映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第9题,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以及森林大量被砍伐。答案 8.C 9.B
雅各布港冰川位于格陵兰岛西部,下图为据2001年的冰川前端卫星影像资料,综合历史测量所绘冰舌位置图。据图判断10~11题。
10.图中所标记的1851~2006年间重要年份该冰川前端(冰舌)位置显示()。
A.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 B.该冰川前进了大约50千米
C.该冰川消退速度以2002~2003年间最慢 D.该冰川前进速度以1964~2001年间最慢
11.图中白线为海岸,受冰川侵蚀该岛形成的特殊地形为
()。
A.红树林海岸
C.海蚀岛礁
B.珊瑚礁海岸 D.峡湾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比例尺可以计算出在此期间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第11题,受冰川侵蚀作用,海岸形成幽深的峡湾。答案 10.A 11.D 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13.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但不改变地表形态 B.维护了全球水的静态平衡,促进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
C.不断溶解和带走岩石、土壤中的矿物质,促使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D.促进不同地区间的能量交换,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解析 第12题,①为火山喷发释放二氧化碳,②为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③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④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目前人类影响到的环节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以及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第13题,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可以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和不同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并且水循环促进地表化学元素的循环。答案 12.C 13.C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
A.ab
C.bd
B.ac
D.bc 15.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 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 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
C.②④
B.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14题,“温室效应”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地面;图中c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a表示地面辐射。第15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交通工具向大气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增加。答案 14.C 15.A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表格中 A.极冰融化
C.沿海低地被淹
B.毁林
D.燃烧矿物燃料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解析 第(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D、B、A、C。第(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波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流以防内涝。第(4)题,减少碳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答案(1)(自左向右)DBAC(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理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1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1 材料二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图。
图2(1)读图1,分别描述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模拟值和观测值的特点并简析原因。(2)读图2,简析B所在地区在世界交通位置中的重要性,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提升北冰洋海运价值的影响。(3)图2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解析(1)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观测值呈上升趋势。(2)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航道通航能力增强,其地位越来越重要。(3)全球变暖导致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复种指数提高。答案(1)模拟值:全球气温不断升降和波动。观测值: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原因:人类生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植被的破坏。(2)重要性:B所在地区是联系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捷径。影响:浮冰或冰盖融化,利于航行。
(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该地复种指数提高和农业结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