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十四孝》:孝道启蒙还是愚人谎言?
《二十四孝》:孝道启蒙还是愚人谎言?
古代的传统孝道,诚然可以作为一种道德资源,但却不能不分良莠、照单全收。现在有些个学者高谈儒家的“价值理性”,“孝”无疑是一种道德价值,然而,当“孝”表现或者被编派成《二十四孝》那样无理性的乖张极端、荒诞怪异,试问,那还能说是“价值理性”吗?
一
在中国古代的“劝孝”读本中,就流布之广、影响之大而言,想必是非《二十四孝》莫属。鲁迅曾回忆说,他幼年时的保姆阿长,虽然不识字,但只要看到《二十四孝图》里的哪幅图画,她便能够滔滔不绝地讲出那一段的事迹来。相比之下,《孝经》虽是一本正“经”,其阅读群和知晓度就远没有那么大。这是因为《孝经》专述“孝”的义理、规训,而《二十四孝》则是讲“孝”的通俗故事,后来又配上了图画,所以在民国之前的五六百年里,即便是贩夫走卒、野甿村姑,也大都是耳熟能详。
《二十四孝》据说是元代郭居敬所编(另一说为元代的郭守正),它辑录古代所传二十四个孝子(内有二例是孝妇)的故事,题诗赞之,“以训童蒙”。可见《二十四孝》最初主要是以儿童为对象的“劝孝”范本。在这范本里,有些孝行故事,还差强人意,说得过去,比如子路“负米奉亲”,说的是子路家境贫寒,全家常以野菜为食,子路不忍心于父母食不果腹,出远门凭卖苦力打工挣得粟米(这点是笔者的逻辑推理,试想,若非打工,米从何来?),然后背米赶回百里之外的家中,让双亲吃上久盼的米饭。子路被称为“孝子”,确是当之无愧,我们知道,孔子就曾称赞他的这位大弟子:“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又如汉文帝刘恒,在他的母亲薄太后生病期间,常陪侍在身边,而且先要亲口尝一下汤药,然后再端给母亲服用,这样的孝行虽然并不太难,可作为九五之尊、日理万机的皇帝,如此“亲尝汤药”的孝行,亦足以感召天下芸芸众生了。
但有的孝行故事,乍看似乎不错,可稍一细想,便觉得可疑。如称黄庭坚以贵显之身,“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洗涤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职”。当了官还亲自为老母亲刷洗便桶,这种孝行确是异乎寻常,偶尔为之或有可能,但说黄每晚“涤亲溺器”,至少就有夸大之嫌;而且也不能说让家人或仆佣洗刷溺器,就是丧失了“人子之职”。事实上,在《宋史》里面,对黄庭坚的孝行有记载:“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寝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黄庭坚在老母病重期间,白天夜里频频察看她的面色,睡觉时也不解衣带(好随时起身服侍老母);其母病亡后,在墓旁守丧的黄庭坚,由于哀伤以至于几度病危。这让人觉得真实而感人。苏轼当时就称道黄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而所谓“涤亲溺器”,很可能是好事之徒的虚夸之说,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闻雷泣墓”一则,说王裒因其母惧怕雷鸣,所以在母亡之后便将她葬在山林深处,每逢雨雷交加,就奔至山林墓地,跪在墓前泣告:“裒在此,母勿惧!”倘若确曾有这回事,王裒的泣墓之举,显见有一种表演的性质。真实的哀思在于内心,而不是形于外的矫情。还有“老莱娱亲”,七十岁的老莱子,经常穿五彩斑斓的衣裳,在父母前装着婴儿的样子,“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编派出如此装佯矫情的“孝行”故事,正如鲁迅所言:是“将‘肉麻当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二
在《二十四孝》中,还有不少更甚于矫情作态的荒诞离奇——
“啮指痛心”:说曾参到山里砍柴,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曾母不知所措,便用牙齿咬手指,山那边的曾参立即就有心痛的感觉,于是急忙赶回家中,跪问母亲有何急事,其母告以家有来客,因此咬手指以召唤。这个故事所述的,显然不是“孝行”,而是“心灵感应”。我们知道,魔术师傅腾龙与他的徒弟合演过“心灵感应”,但那只是魔术而已。而这个故事却说得煞有其事,甚至至今犹有崇信者,称“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云云。两千多年前,孟子曾经称道“事亲若曾子者可也”,但我们在《孟子》一书中,看到所述的曾参孝行事迹都很实在,没有邪乎的说词。
“卖身葬父”:是说东汉的董永,由于贫寒而无力埋葬亡父,便向财主卖身借贷,归葬了亡父之后,在去财主家当佣工偿债的途中,没想到遇到一个女子,女子竟主动委身做他的妻子,后来按财主的要求,女子织了三百匹绢偿债,董永方得赎了自由身,然后与女子双双而归。„„董永“艳遇”的女子,据传不是凡俗之人,如曹植一首咏董永的诗里写道:“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说董永的孝德感动了上天,派遣神女为他秉机织绢还债。人们熟知的戏曲《天仙配》,就是据这神话传说改编,只是主题改了,不是孝行,而是爱情,且不是上天派仙女助董永,是七仙女私自下凡,她与凡人董永的爱情违背、冒犯了天帝的意志。如此改编显然有一种“颠覆”的意味。
“刻木事亲”:汉代的丁兰自幼父母双亡,因思念之甚,刻了父母的木像,而且朝夕恭敬服事。丁兰之妻有一次在木像手指上,用针刺着玩儿,那手指竟流出血来;丁兰回到家,木像又对着他流泪。丁兰知道情况之后,就把妻子逐出了家门。这丁孝子刻的木像,居然比庙宇里神像还要“神”。
“哭竹生笋”:东吴的孟宗少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吴母病重事想吃笋羹,而此时正是严冬,无笋可觅,孟宗于是跑到竹林中,抱住竹子哭泣,奇迹倏然出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孟宗遂取笋回家煮羹,老母吃了笋羹,病就好了。
“卧冰求鲤”:晋代的王祥自幼丧母,继母朱氏很刻薄,屡屡在王父面前说王祥的坏话,以至于王父对儿子日益冷淡。正值寒冬腊月,继母忽然想要吃鱼,王祥就马上出门,来到结
冰的河中央,脱掉衣服卧在冰上求鱼,又是奇迹骤现:“冰忽自解,双鲤跃出”!王祥于是拿着这两条自投怀抱的鱼,匆匆回家去孝敬继母。
“涌泉跃鲤”:汉代的姜诗是个孝子,他的妻子庞氏服事婆婆也极恭谨,老太太爱吃鱼片,媳妇常给她做,老太太爱喝江水,媳妇到几里地外的江边去挑。有一天,庞氏出门挑水遇到大风,回来晚了点,姜诗指责妻子故意怠慢,使老母亲渴得无水喝,便不容分辩地将她赶出了家门(奇怪,他一个大男人大孝子,自己为什么不去挑水给老娘喝?)。邻里有老妪同情庞氏,让她寄居在自己家里。庞氏靠纺线所得的钱,买来美味的食物,多次托邻妪去送给婆婆。过了好长一段日子,婆婆终于发话让她回去。就在她重回夫家的那天,后屋一侧忽然涌出味如江水的清泉,而且随着清泉跃起两条鲤鱼,而且此后天天皆是如此。又是两条鲤鱼,奇迹就像变戏法,说来就来。
“乳姑不怠”: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岁已高,嘴里牙齿都掉光了,每天早上梳洗之后,媳妇唐夫人(即崔山南的祖母)就到堂上喂奶给她喝,就这样,老太太数年粒米不沾,光靠喝媳妇的奶活得很健康。终于有一天,老太太卧病不起,她把全家长幼召集到身边,对他们说:“我没什么可以报答媳妇的恩情,只愿子孙众媳都像她一样孝敬,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个故事看似没有前述的神迹,其实也是有的。试想,这位媳妇每天给婆婆哺乳(是否同时还要给她自己的幼儿哺乳且不论),在数年间乳汁都源源不断,且须有充分的营养,她岂不是要有奶牛一般的特异功能?
„„
我们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在谈到“孝”时也是这样,《论语》中就没有一处把“孝”跟怪异荒诞的东西扯在一起。像上述离奇怪诞的东西,若放到《搜神记》一类志怪书中,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人们不会把那里面的故事当真。而作为“劝孝”的范本,那就应该是真人真事,来不得虚妄无稽的东西。离奇怪异的故事,搁在志怪书中,那可能是引人入胜的奇趣,而编入“劝孝”的范本中,则是愚弄人的谎言。
三
尤其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宣扬那种以幼者、弱者作为牺牲的逆天而行的“孝”。按说,“孝”与“慈”相依而存,两者皆不可偏废,因此自古就有“父(母)慈子孝”、“舐犊情深”之类的说法。然而,在“二十四孝”中,我们看不到“慈”的一面,更不用说“舐犊”之情了。且看几则关涉幼者的孝行故事——
“扼虎救父”:晋代十四岁的杨香,某日随父到田间刈(割)稻,忽然有只老虎咬住她的父亲,“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住老虎脖颈,老虎受惊吓,松口放了杨父,仓皇而逃。这小杨香似乎比景阳岗打虎的武松还厉害,武二郎手里还有根棍子呢。
不过,前面既已交代父女俩割稻,那总得有镰刀之类器具,怎么会是“手无寸铁”?如此简单的故事都没编好,留下了破绽,有点遗憾。
“扇枕温衾”:汉代黄香自幼丧母,九岁时就懂得为父行孝,盛夏为其父枕席扇凉,寒冬以身体预热其父被褥。这个故事也上了《三字经》。平心而论,这个孝行故事还不算过分,想要学也不太难。不过,黄香之父享受如此“孝”的服务,若只是心安理得,对儿子一点不知顾惜,那么,这个老爹实在也不怎么样。
“恣蚊饱血”:晋代八岁的吴猛,其“孝”的行状更超过黄香,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群蚊营营而至,吴猛有意引蚊上身,听任它们叮咬吸血,不敢挥手驱赶蚊子,转而去噬叮父亲。《二十四孝图》中的这一幅,画面是:一侧父亲在榻上安然酣睡,另一侧小吴猛赤裸身体,任凭群蚊吮血大餐。这样的故事和图画,古来的道德君子赞叹之声不绝,然而笔者却不禁心生疑问:幼儿遍身被蚊虫噬血,那个当爹的怎么还睡得着?凡有正常爱怜之心的父母,谁能忍心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拿这样的孝行故事“以训童蒙”,若真有孩子照此效仿,那岂不是对幼者的摧残?
“埋儿奉母”:汉代(实为晋代)郭巨家境贫寒,有个三岁的儿子,郭母有时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点给孙儿。郭巨见此情状,对妻子说:“家里穷不能好好供养母亲,儿子还要分吃母亲的食物,何不把这小子埋了?儿子还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呵。”妻子不敢违抗。于是,郭巨挖了三尺深的坑,正要把儿子埋进去,却发现坑下有一釜黄金,釜上有铁券曰:“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这个故事荒诞且更残忍。为“孝”而活埋一个无辜的幼儿,这样的“孝子”实在是太无人性。令人可疑的是:郭某要孝养母亲,难道自己不能想法子多谋生计,而非要儿子的小命不可?为“奉母”之故而埋儿,这岂不是“陷母于不义”?郭母分食与孙,可见其对孙儿的怜爱,郭某难道没想到老母一旦失去孙儿,内心会伤痛不已?„„“天赐”黄金,似乎解决了一切问题——不仅使谋杀(埋儿)未遂,而且成为“孝感上天”的范例。然而,说上天因郭某“孝行”而感动并予以恩赐,这是对上天的大诬蔑。事实上,所谓“天赐”黄金,也是个骗人的大谎言。后世有儒者感觉到“埋儿”不妥,便改称幼儿先“溺毙”,然后郭某将他埋了。这诚然是好意,却不合“埋儿奉母”始作者的意图,在始作者看来,惟活埋幼儿方能显出“天赐孝子”的神奇效果,若是溺毙而埋掉,那就不足以“孝感上天”了。在《二十四孝》中,这个故事最使人毛骨悚然,令人发指。早在清代,就有崇孝之士指出:郭巨埋儿“忍心害理”,“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然而,时至今日,有些地方有些人竟然还把“忍心害理”的东西当作所谓“精华”,或编书或刻碑,宣之为“孝”的样板楷模。拍摄过儿童教育纪录片《小人国》的张同道教授尖锐地指出:是把孩子当作人,还是当作父母的附属物,“就像‘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山东弄了个中华民族精神园,把‘二十四孝图’刻成碑。我说那里面有个杀人犯,你们知道吗?”
作家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一文中,说到一个真实的不幸故事:“我有位世伯‘文革’前是工读学校的校长,总拿二十四孝为教本,教学生说,百善孝为先,从老莱娱亲、郭
巨埋儿,一路讲到卧冰求鱼。学生听得毛骨悚然,他还自以为得计。忽一日,来了‘文化革命’,学生把他驱到冰上,说道:我们打听清楚了,你爸今儿病了,要吃鱼——脱了衣服,趴下罢,给我们表演一下卧冰求鱼——我世伯就此落下病根,健康全毁了。当然,学生都是混蛋,但我世伯也懊悔当初讲得太肉麻。„„时至今日,一听到二十四孝,他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在中国古代,在淳朴的民间,真实、合情、感人、放射出人性光辉的的孝行故事,应该是有不少的吧,而《二十四孝》编者所搜罗的大多“孝行”范例,或是“以不情为伦纪”,或是乖张极端,或是荒诞无稽,这些低劣的范例诳骗愚弄世人,而且也将“孝道”扭曲得益加古怪、畸形甚至狰狞。鲁迅曾透辟地指出:“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四
然而,时不时总有些人搬出《二十四孝图》,当作祖传宝贝来招摇惑众。曾有个在荧屏讲坛上“讲经”的所谓教授,对鲁迅颇有微词,说鲁迅猛烈抨击宣传孝道的《二十四孝图》,与“五四”以后的非孝思想有关,而当时那种非孝的态度,放到今天是可以商榷的云云。
鲁迅确曾写过一篇《二十四孝图》的文章,但还谈不上所谓“猛烈抨击”。鲁迅只是用一种幽默、讽刺的笔调,谈他儿时接触《二十四孝图》的真实感受。他说刚得到这本有图画的书时高兴极了,可接下来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在文章中鲁迅仅就两则故事表达了反感,一是“老莱娱亲”,一是“郭巨埋儿”,在儿时的鲁迅看来,前者是装佯作态,而后者则使他害怕——“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鲁迅在这里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笔法,藉诙谐而并不“猛烈”的忆述文字,将《二十四孝图》中的虚伪、怪异和残忍揭示了出来。
“五四”时期,中国的知识界确实曾出现一种“非孝”的思想,有篇引起轩然大波的文章题目就是《非孝》,此文作者施存统(即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父亲)当时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他在文章中鲜明提出:要打倒不合理的孝和行不通的孝,但并不意味着对孝的全面否定。几乎与此同时,鲁迅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此文当然要比施的《非孝》深刻得多。鲁迅不仅鞭辟入里地批判了旧孝道,而且更指明了“改革家庭”的宗旨:觉醒的人们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解放子女,“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而鲁迅写《二十四孝图》一文时,“五四”运动已过去七个年头了。
那么,某教授所谓“五四”时那种“非孝”的态度,“放到今天是可以商榷的”,是什么意思呢?那是不是说,鲁迅等“五四”文化先驱者“非孝”——准确地说是批判不平等、不合理甚至非人性的旧孝道——在当时是为了“提倡反封建”的需要,而今天已经没有那样的需要,倒是需要把旧孝道重新通盘拿出来发扬光大?或者,鲁迅当时非议《二十四孝图》虽然过分,尚情有可原,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对当年的非议就得“商榷”一番了?
“商榷”当然是可以的。问题是:鲁迅等“五四”文化先驱者当年“非孝”是否必要且正当?众所周知,“五四”先驱者并不全然否定“孝”,鲁迅、胡适、傅斯年等人本身就以孝行闻世;他们矛头所指的旧孝道,并非如某教授笼统所说的“孝道本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事实上,传统孝道中并不全都是优秀的美德,其中有不平等的、不合理的、蔑视天性真情的乃至非人性的东西;更何况行于古时的“孝道”,亦未必都能行于今世。清代一位“劝孝”人士尚且明白:“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难泥古之事”。而现在有些人还不如二百多年前的古人明晓事理。“五四”先驱者当时之所以抨击、批判旧孝道,可以用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旨要概之:“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是为了“救救孩子”,解放子女,由改革家庭,进而改良社会。这对于当时在沉闷压抑中渐有觉醒的中国,难道不是势所必然、理所应当的吗?
那么,是不是因为如今人心不古,“孝道”缺失,因此就得把《二十四孝》之类都搬出来,以其作为范本,不仅用来“以训童蒙”,更凭此对大众进行普及“孝道”的教育?倘是如此,倒是大可商榷了。古代的传统孝道,诚然可以作为一种道德资源,但却不能不分良莠、照单全收,而须有所批判、有所扬弃、有所选择。现在有些个学者高谈儒家的“价值理性”,“孝”无疑是一种道德价值,然而,当“孝”表现或者被编派成《二十四孝》那样无理性的乖张极端、荒诞怪异,试问,那还能说是“价值理性”吗?或又以为,《二十四孝》中每个范例,都是中心为“孝”,若把目光专注于这一点上,则对种种孝行事迹便可理解以至感动了。这是什么?这就是那种“意图伦理”——在“孝”的意图下,什么乖张的行为,什么极端的事情,乃至戕害幼者弱者的恶行,都是可纵容可鼓励可彰扬,甚至可颂为“孝感天地”的了。
现如今有些人搬弄《二十四孝》,或是出于无知、盲信,而有些所谓的教授当然不会是无知。他们以趋时附势登坛作态之能,凭天花乱坠云山雾罩如簧之舌,就能拿《二十四孝》之类“忽悠”尽天下人么?不能的。只须把《二十四孝》原本拿出来,让人们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用自己的头脑辨析,不用说80后、90后的年轻人,就是年岁已长的为人父母者,凡有常识思维、有正常人性、有点理性判断力的,想必都能毫不困难地看清《二十四孝》究竟是什么货色。于是,人们就会恍然而悟:那些个以“忽悠”为能事的所谓教授、学者实在是欺人太甚!
第二篇:关于《二十四孝图》的批判封建“孝道”主义研究
关于《二十四孝图》的批判封建“孝道”主义研究
【摘 要】《二十四孝图》是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感人故事,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封建“孝道”,封建社会的“孝”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大量的封建道德糟粕,但也有中华民族的道德精华;二十四孝子故事虽然很感人,但是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批判了封建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
【关键词】《二十四孝图》封建“孝道” 批判 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89-01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很感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残酷和虚伪,批判封建“孝道”复古主义的倒行逆施。“孝”在我国封建社会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受到封建经济、宗法、伦理的限制。在封建家庭中父亲具有权威性,儿子要完全受到父亲的支配,要无条件地服从父亲,《二十四孝图》中儿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为父母做出牺牲,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看到“孝道”的作用,把“孝道”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封建中的“孝道”是私有制经济的产物,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笔者从《二十四孝图》出发,总结了封建“孝道”存在的糟粕,并对其进行批判。
一 对“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中“孝亲”是家庭中的重点内容,在封建社会由于每个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统治阶级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的封建家天下的形式,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要求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封建家长要尽孝,直接升华到要对君主绝对尽忠。《二十四孝图》是封建“孝道”的经典图画,描述了“忠孝合一”的封建“孝道”观点,要求只要做到孝亲和忠君就能光宗耀祖。统治阶级大量宣传关于忠孝的理论,表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对君忠诚。封建统p二 宣扬绝对服从父亲的奴隶主义剥夺了子女的独立人格
封建“孝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导致了家长专制主义和子女的奴隶主义。《二十四孝图》要求子女要绝对服从家长,没有独立思考的自由,甚至父亲死后明知道观点是错误的还要执行。孔子的儒家学派理论中阐述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可见孔子是承认父母会有缺点和过失的,儿子可以轻微婉转地劝止,也可以为其隐瞒,但无论父母态度如何,仍必须恭敬顺从,不悖其意,这种封建“孝道”理论是不对的。另外,在封建“孝道”理论中强调父亲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有生杀权利,子女必须服从,逆来顺受,受父母的摆布,这种形式的“孝道”是专制主义的体现,子女变成父母的奴隶,可见其中蕴含了荒谬、虚伪以及不平等等众多因素。
封建的“孝道”还要求子女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这种思想蕴含了封建愚昧色彩,与科学观点相反。道学中把解剖尸体作为封建道德的破坏,造成古代医书上只有一些
人体解剖位置的粗略描述。另外,这种理论剥夺了后代的创新的意识,对子女的价值进行否定,对青年人的发展造成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这种“孝道”,对青年人是一种摧残,这种保守的观念致使封建腐朽的霉气更加破烂。
三 宣扬婚姻不自主、男女不平等
封建理论的等级观念很强,男女不平等,父母包办婚姻,封建社会认为子女自由恋爱是伤风败俗,违抗家长的意见则为不孝。在这种道德的压榨下剥夺了子女追求婚姻的权利,葬送了子女的幸福。封建“孝道”中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想法也是非常愚蠢的行为,结婚以后必须生子是对家族的义务,这种无后不孝的观念对妇女来说是灾难,对于没有子嗣的妇女被看做是极大的罪过,他们孤独终老,没有幸福,没有快乐。
这种观念同样需要批判,对封建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二十四孝图》中正好反映出这一点,需要对这种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封建社会的“孝道”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出现了很多的不文明、不民主,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 结束语
封建社会宣扬的“孝道”除了要批判糟粕的内容,也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二十四孝图》中就蕴含了这样的道理,如提倡善待父母、赡养双亲、敬爱长者等都是封建“孝道”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提倡的内容。
第三篇:儿童英语启蒙,中教好还是外教好
外教一对一
http://www.xiexiebang.com
儿童英语启蒙,中教好还是外教好?
首先是关于中教三个优势:
第一,中教更懂中国孩子在学习英语时的难点。中教老师都经历过学习英语从零开始的过程,对于学习外语,他们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方法,他们也深知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和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教也会更注重方法和技巧。特别是涉及较难语法的课程,中教老师会更有优势。
第二,中教老师更擅长应试补课型的课程。小编本人虽然不太喜欢应试教育,但是在中国是逃不开应试教育的环节。中教对于中国教育体制更加了解,因此也能更好地辅导到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外教老师就不合适了。
第三,中教老师的稳定性和责任心。中教老师通常更稳定,在系统教学中会更有责任心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
接下来,我们将要来分析一下外教的优势。
第一,母语。英语对于外教来说是母语,外教可以提供一个立体的英语环境和氛围,可以更快的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让孩子们能学到地道的口音,特别有利于孩子提高其听说方面的能力。
第二,英语思维。西方和我们有着迥异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外教通常会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上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所以外教除了可以教会小朋友语言,还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小朋友体验到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
除此之外,小编还想再说一说家长们都很关心的外教的口音问题。有家长觉得外教发音不标准,会把孩子带歪。其实这就像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说话也会带一些那个城市的口音。小编以前在英国上学,就硬生生的完全听不懂苏格兰人说话。苏格兰口音和那优美的伦敦腔比较,那就是两个国家的语言。所以英语的底子打好了,口音问题对孩子学习英文不会有伤筋动骨的影响。
小编认为,还有两点值得大家思考。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外教一对一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系统学习的必要性。我们在国内学习英语,缺乏语言环境,是需要在严格的教学体系下完成,和学习语文同理。只有一点词汇量就让外教来提高是不现实的。外教也是老师,需要有好的教案才可能有好的教学成果。所以,完全由外教随性教学,对于英文基础一般的孩子效果微乎其微。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龄的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比起学习到什么更重要。小编就碰到过这样的一个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由于学校对英文的要求很高,对于这个原本没有怎么接触过英语的孩子,压力可想而知,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他再也不想学习英语了。他妈妈着急了,想,这才一年级,英语学习的漫漫长路才刚刚开始,这可怎么办。所以对于这个孩子,我们在刚开始就是要让他体验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的确,学习兴趣不是凭空而降的,来自于好的老师的引导,还有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学得越好会才会越自信。
综上所述,中教和外教是必须结合的,中教可以为孩子学习英语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构建起一个坚固的知识体系,并且累积大量的词汇,外教负责教孩子如何去把这些知识输出,引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能自信开口说英语。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连锁销售大PK:谎言还是机会
连锁销售大pK:谎言还是机会(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偶然的原因于08年6月初有幸到广西南宁市,未曾想在南宁市听到并见到一种似乎神话的致富的现象,从开始的不信怀疑到最后的反复论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可行的,连锁销售大pK:谎言还是机会。这个新行业和当年深圳股票刚发行的情况类似,先知先觉者敢于冒险率先进入而成为富翁,后知后觉者等再明白过来,赢利机会小了,只剩下羡慕别人的份了。每个新兴行业的出现总要带来种种疑问,人们习惯地用传统的思维逻辑思考,传统思维束缚了头脑,产生疑虑是正常的。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旧模式与这个新行业是没有可比性的,尤其绝大多数外来人对广西地域性的特殊性更是陌生甚至不了解,这个新行业能在这里兴起其实是与中央对广西发展的战略决定及相关行业改革是密不可分的,新行业实际是一种资本运作的模式,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简单地说,就是有条件的企业法人股做到资产证劵化,股权社会化,资本国际化,自然人利用几何倍增的原理达到自有资金扩张的目的。新项目就是做前人未作的未想过的,成功了当然是大赢家,失败了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但前提是代价与成功的比率有多大,其中有多少是可行的,风险几率又是多少,当风险几率几乎是不存在时,为什么不能博一下?老话讲得好,撑死胆大的,吓死胆小的,谁胆大谁敢搏谁发财,谁按传统思维模式考虑处理谁肯定是不敢去做,关键就是在一种谁也没遇见过也没尝试过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相信的新情况下去冒险,认识一种新行业得靠知识智慧胆略,更要有自己的自信和独立的见识。现在通过考察了解到的现状事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新事物新行业,但是否也可以从另一层面对有益于个人有益于当地发展而理解而认定就是一种百年不遇的机遇。这种结论当然是以一定的社会现状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概略客观分析和事实做依据,并非是头脑发热盲目跟进的。下面就新行业情况做尽可能详细的解析。
一、透过南宁两个特殊的社会现象看其地域性的重要性、增长性和特殊性南宁市是广西自治区的省会城市,目前常住人口200万人,基本工业支柱产业没有,唯有的特色是中国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的永久博览会举办之地。中央17大后已经决定加大对西南的开发力度,正式启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开放开发,预计在十年内将南宁变成拥有800万至1000万人口的国际化现代城市。从历史形态分析,南宁地处西南边陲,当全国进行经济改革时,广西是处于支援边境战争前哨和待战状态,战争环境的影响,延缓了广西的发展,国家没有更多发展广西的工业,致使其落后改革最发达的地区有20年之久,没有任何工业支柱,没有更多的基础设施,南宁市的这种现状决定它的发展模式不能走当年深圳发展之路,形势不同地域不同,现在中央更不可能用全国的资金支援广西的发展,国力尚未具备到如此富裕的程度,同时南宁也不具备上海浦东发展的条件,上海浦东是只要有政策就能依据自身基础发展起来,显而易见,缺乏工业基础和商业金融发展的条件及社会资金不足是北部湾国家经济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而西南经济能否提速,将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决策,销售工作计划《连锁销售大pK:谎言还是机会》。既然中央已经决定发展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就不可能不对位处北部湾地区的既是前哨又是核心的南宁市的发展有所政策倾斜,通过国家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北部湾国家经济开发区整个建设更体现科学发展观,更能发挥广西在国际上的辐射作用,北部湾国家经济开发区的开放符合中央对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指导思想,符合广西所处的战略位置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广西是中国唯一与外有陆海通道的省,陆地疆界线1020公里,海岸线1595公里,在地域性上占据独有的天然优势,据政府相关部门证实,广西现在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包括:国家开发大西南优惠政策、北部湾国家经济区优惠政策、自治区少数民族自治优惠政策、沿海地区优惠政策、沿边地区优惠政策、台商投资优惠政策、金融资本及税收优惠政策等等,十一五期间对北海钦州防城三港基础建设已投资55亿元,二期将继续投资47个多亿,其GDp从98年的全国倒数第三现在顺位17。中央对广西乃至南宁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种摸索新的模式阶段,目的是为广西经济腾飞聚拢商势聚集资本,无论是南宁新型行业或未来的交通枢纽还是广西沿海钦州、防城、北海港口的设施建设都需要有外来投资者。广西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起中国与东盟多区域、多层次交流合作的平台,要把广西建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平台,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新高地和发展新一极。如果一旦成为第四极,极有可能是进行行政区域调整,钦州和防城将合并,武钢将迁移十万人以上到钦州,如此大的动作,没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家对其特殊情况肯定是要另给特殊政策,但这些政策在试行阶段不会有什么红头文件,也没有什么法律条文的依据和保护,包括民间纯资本运作项目也只是在广西乃至南宁市这种特殊地方特殊时间可以存在的一种特殊情况,前面的情况清楚表明,一是中央有关行业的发展指导方针,配合国家商业政策,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试验,这本是国策,二是有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和保护这也是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中国改革的历史事实证明,任何新生事物在初级阶段由于还未完善,它的机会、利益都相对大些,资本运作早被放在两广地区进行封闭式试验,(该论点系国务院资本运作研究专家任行周教授所提)从国家改革20多年的政策变化概略分析可能性大概应在五至十年内不会有什么突然性的变化。最现实的社会原因据了解前几年前南宁市有一个特殊鼓励市民购房政策,每户居民凭南宁市户口可以拥有4套至5套120-140平米的商品房,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房不是为解决南宁市民居住用房而是要求出租给来南宁投资者居住,市民用出租的租金供十年以上的房贷还清银行贷款,南宁市政府为此投资300个亿建了一批商品房投放市场,现在南宁市民每家有几套住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与实际调查的情况基本吻合。地产商品房的平米价格从06年底的1000元左右攀升至现在的4300元左右,南宁市民的平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中等收入为2000元,3000-4000元算高收入,现在每套商品房租价平均在月1800元左右,以南宁市民平均工资收入南宁市本地人是租不起这些商品房的,只能是租给外来人,南宁既没有工业投资条件,也没有商业运作条件,世界500强企业只有沃尔玛在南宁开了个超市,还不是会员店,大企业尚且如此,那普通外来人到南宁还能有什么投资?但现实是南宁市依然在增加房地产的开发量,住宅楼占开发总量的80%,南宁政府就不怕重蹈美国房贷风险?从这个社会现象说明的事实是不是这不会是南宁市政府所为而是有更高层政府的决策支持,应该说这是完全的政府行为。
第五篇:职场谎言是润滑剂还是毒药
职场谎言是润滑剂还是毒药
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同事烫了个爆炸头很难看,你恭维说:“这个发型显得非常活泼!”
上司追问项目执行不畅的原因,你推脱说:“这几天我刚好出差,不太了解情况。”
客户在周末联系你,你借口说:“我很想约你出来聊聊,只是今天加班太忙了,实在抽不出时间。”
……
调查显示,90%的职场人都说过谎。可以说,办公楼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各种“讨好型”、“推诿型”谎言。那么,职场谎言为何大行其道?这是职场人际的润滑剂,还是毒药?
说谎话,员工老板都有份
听说集团的新项目要内部选拔一批年轻骨干,Panco打算抓住这次机会。于是,他经常约上司一起午餐,这是沟通的最佳时机。不仅如此,Panco总是见缝插针地赞美上司,或是送一些小礼物。最近,他还特意找来香港迪士尼的免费券送给上司,热情地表示:“暑假到了,可以带小朋友出去走走,迪士尼最适合了。平时您总是辛苦地工作,也该找个时间好好休息一下„„”其实,Panco一向都不欣赏这位上司,如此讨好无非是希望得到晋升机会。根据公司内部规定,员工晋升必须有主管上司的推荐。也就是说,他的前途完全掌握在上司的手里,嘴巴自然得甜一些。
职场中,说谎可不是员工的“专利”,老板也经常言不由衷:“我一直很重视人才”、“我很低调,不希望企业做事太张扬”、“我喜欢人性化管理、透明化管理”、“大家对公司有任何想法,完全可以畅所欲言”。虽然老板所说的也不全然是空话,可说的多了,细心的员工也会“斤斤计较”,留意起老板说空话与大话的次数。当这些话成为“空头支票”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难免会在员工心中形成“老板的话难以当真”的坏印象。
对对看,哪些话语是谎言
讨好型:这种谎言说出来不得罪人,还能取悦人,两全其美。例如,这年头,15-40岁体健貌端的女性,都可称之为“美女”,虽然这样的廉价赞美越来越没人当真,但是大家还是心照不宣地赞美着。
自保型:“身体不舒服”、“家里有事”、“路上堵车”„„凡是想推脱任务或是逃避责任,这类谎言就是最好的挡箭牌。不过,偶尔用用也就罢了,经常挂在嘴边,明眼人一瞧就知道,反而会落下话柄。
安慰型:“其实你很棒”、“我们都看得见你的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相信你的实力”„„这类谎言通常用于安慰情绪不佳或表现糟糕的同事,关键时候的确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不过说多了也就不管用了。
包庇型:“某某今天有事不能出席会议了”“某某家里有急事晚点到”“某某感冒去医院看病了”„„这些主要是替别人出头说谎,或是危急时候撒个小谎来圆场,大多出于好意,关键是看别人领不领情,或者领导信不信你。
炫耀型:“最近真的很忙,应酬太多”“我跟那家公司的老板很熟”„„此类谎言的目的在于显示自己的能耐,虽然对人无害,却不讨人喜欢。
职场人,白色谎言有尺度
虽然从小到大,父母、老师都教育我们:“说谎是不对的。”然而,在职场中谎言根本不可能杜绝。
职场中类似的无公害谎言,有一个专用名词“White lie,白色谎言”,即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为使事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来说一些不含恶意的谎言。这是职场一种常用的手段和一种处事方法,职场人对此都心知肚明,并没有十分的抵触。调查显示,仅三成职场人明确表示“在职场中更愿意听真话”,而近五成职场人则表示“视情况而定”。
职场专家分析认为,当一个人开始言不由衷、口不对心的时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人品出了问题。事实上,某些人无法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压力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只能通过“人云亦云”、“掩盖部分事实”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越容易滋生谎言。可以说,白色谎言已经成为职场的一种处世方法,有时甚至是处理人际级关系的润滑剂;但运用时要注意尺度,更不要违背商业规则和职业道德,否则就可能成为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