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堰市关于印发《十堰市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的通知(十政发[2003]21号)
【发布单位】十堰市
【发布文号】十政发[2003]21号 【发布日期】2003-06-16 【生效日期】2003-06-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十堰市关于印发《十堰市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的通知
(十政发[2003]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市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县级事业单位,各大中型企业,驻市各单位:
《十堰市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已经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六月十六日
十堰市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和支持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弘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凡符合国家规定的残疾人标准,并持有市、县(市、区)残疾人联合会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在本市范围内享受本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三条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要加强组织领导,负责协调、督促、检查《残疾人保障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有关政策的贯彻实施。
全社会应当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基层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当履行光荣职责,努力为残疾人服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承担政府残疾人工作职责,大力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承担本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实施有关残疾人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和各级残联要各司其职,将残疾人康复的有关工作纳入本部门业务范围,根据国家制定的康复计划,采取具体的康复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规定的残疾人康复任务指标,安排落实康复经费;组织实施完成国家、省、市康复计划任务,制定有关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残疾人康复工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兴办残疾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
市、县(市、区)要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康复医疗、训练、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指导工作。县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立残疾人康复科室,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和指导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社区服务机构、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它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第五条第五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就医,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免收挂号费。贫困、特困残疾人就医,持所在地政府和县级以上残联证明,县级以上医院应适当减免治疗费、检查费、床位费、护理费和手术费。残疾人到医院就医,优先挂号、就诊、交费、取药。
残疾人进行康复医疗,经济确有困难的,由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救济和补助。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残联应当建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市、县(市区)、乡(镇)中心(大型)商场应设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专供柜,负责残疾人用品用具的供应和维修服务。
第七条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组织、规划,加强领导。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对适龄残疾人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中开办残疾人教育班或组织残疾学生随班就读。
第八条第八条 学校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对接受义务教育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杂费和其他费用。减免的学杂费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从教育经费中给予补助。接受义务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当地政府解决生活费。
第九条第九条 各级各有关部门、残疾人所在单位(所在地)、各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及各类劳动就业、职业培训机构,有义务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前的各种技能培训。对符合培训条件的,优先录取。对经济困难的减免培训费和其他费用。
第十条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散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安排适当的工种或岗位。各单位、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应尽量避免残疾职工下岗失业。政府和社会优先推荐安排下岗残疾职工再就业。
政府有关部门下达职工招用、聘用指标时,残疾人应当占有一定数额。
有关单位对符合招收、招聘条件的残疾人,对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残疾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用,并在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障等方面一视同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大力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有关部门对残疾人福利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鼓励、帮助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自谋职业。对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私营企业的残疾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减免工商管理费;税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扶持残疾人劳动就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兴办残疾人活动设施,努力满足残疾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残疾人参加特殊艺术演出和特殊体育运动,所在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假期、工作、待遇等方面给予照顾,生活确有困难的给予一定的补贴。
文化、体育、娱乐和其它公共活动场所应当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
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帮助残疾人进行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和其它等有益的创造性劳动,并给予减免税费的照顾。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政府和社会采取扶助、救济和其它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救济、补助。
残疾人贫困户应优先列为扶贫对象,有关部门和组织应给予重点扶持。
符合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由乡镇实行集中或分散供养。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由民政部门按规定给予供养救济。
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优先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对农村残疾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可以减征或免征本人的农业税及附加、农业特产税及附加(以下简称两税两附加):一级(重度)残疾人免征100%;二级(中度)残疾人减征70%;三级(轻度)以下残疾人减征50%。残疾人两税两附加的减免资金,由县(市、区)农业税征收机关从当年依率计征税额中提取的减免资金中解决。符合两税两附加减征、免征条件的,按规定申报、审批,实行先减后征。农村残疾人本人的义务工、积累工、公益事业费及其它社会负担全部免除。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公共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优先购买车船票、飞机票、影剧院门票等。公共场所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的为残疾人开辟轮椅通道和使用厕所的辅助性设备,引导盲人进入公共通道。公共场所、服务行业、公益性设施应当设立和明示为方便、照顾残疾人的服务项目、内容、专用设施。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公园(动物园)、风景游览区等社会公共文化娱乐场所。上述场所举办大型商业活动时除外。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搭乘公共汽车或渡船,残疾人必需的辅助器具免费携带和寄存,盲人读物免费寄递。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环卫部门、居委会、社区等公共服务机构免收公共卫生服务费。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残疾人经批准修建、改建住宅,凭《残疾人证》减收50%的报建费。拆迁残疾人房屋时,应本着就地、就近、方便的原则,在安置的地段、楼层上予以照顾。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城镇残疾人的配偶及其子女属农村户口,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残联审核,报所在地计划、公安部门按照农转非户口的有关规定安排专项指标办理落户手续,其他各种费用减收50%:
(一)因公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的;
(二)被省、部级以上机关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
(三)在国家或国际体育比赛中获得金、银、铜牌奖的;
(四)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上作出突出贡献并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证书)的。
残疾人符合现行“农转非”政策需要到城镇投靠落户的,计划、公安部门应当在当地“农转非”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残疾人及其配偶、子女在办理进城、进镇户口时,减收各种费用的50%。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公共场所、大型公共建筑和居民区时,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和建设。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和扶残助残事迹,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倡导团结、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鼓励创造反映残疾人生活的文化艺术作品。新闻、宣传、文化部门积极支持配合残疾人工作和残疾人的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社会宣传,对残疾人事业宣传的费用给予减免照顾。
残疾人事业公益性社会宣传活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和公民应大力支持和协助,免交各种税费。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提出批评、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
(一)拒绝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报考、入学、就业,当事人或其亲属、监护人要求处理的;
(二)无正当理由辞退、开除残疾职工、残疾学生的;
(三)安置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又拒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
(四)拒不执行本规定的。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十堰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30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的通
知
十政办发[2004]38号
2004年03月22日
来源:市政府办
十 堰 市 人 民 政 府 办 公 室 文 件
十政办发[2004]38号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十堰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的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已经2004年3月1日市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四年三月十七日
十堰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
(2004年-2006年)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构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基础优先,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等原则,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组织,加强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我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十堰实际,以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监督和检测、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反应迅速、设备精良、分工明确、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有效预防和消除疾病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到2006年,完成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和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等系统,不断提高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
1、市、县(市、区)政府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要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发布、群众性危机意识教育、信息报告与利用管理等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置相应的编制。办公室主任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兼任。
2、建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平台。利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信息畅通的预警预报、指挥调度的信息网络体系,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及时处置。
(二)建立完善畅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城市到社区、农村到乡镇的双向计算机信息系统,形成指挥协调、预测预报、医疗救治、物质储备等功能一体的全市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
1、保证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电话报告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提高村级信息报告端点的疫情报告速度。
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疫情信息报告终端,与市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连接,形成市县乡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
3、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设置卫生信息专门科室,建立计算机工作站,与市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连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报告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资源状况及相关信息,享用虚拟专网的公用信息。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设置卫生信息专门科室,建立局域网,与市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连接。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和任务要求,数据收集、上报、下载数据,建立基本数据库,开展分析报告工作。
5、市、县(市、区)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配备具备视频会议功能的计算机房,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平台,接入国家公用数据网,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连接,形成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市、县两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区域内各类公共卫生数据库、数据传输、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视频会议、信息发布等。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财政局、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医疗卫生单位。
完成时限:2005年12月底。
(三)建立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体系
1、建立现代化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依托现有医疗机构建立急救网络,使急救半径控制在8公里以内,保证在接报后,救护车15分钟内到达救护地。
(1)成立市、县(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担负辖区内日常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任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要求负责指挥调度全市医疗急救资源,实施医疗救护。指挥中心配备业务用房、人员和120急救电信接收台,医疗救治信息网络系统,无线电指挥系统和足够的中继线,装备卫星定位系统和急救指挥车1辆。
责任单位:市、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04年12月底前。
(2)建立3个三级医疗急救站。利用现有的3所三甲综合医院急诊科,建成3个三级医疗急救站,担负城区日常救护的院前急救工作。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承担城区和支援县市开展现场急救、转运和途中监护、治疗以及院内急救工作,承接一、二级医疗急救站转送的重症病人救治,对一、二级医疗急救站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每个三级医疗急救站配置不低于80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3-4辆急救转运车,连通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的专线电话1-2部,医疗救治信息网络终端系统,有线、无线接收系统。配备人员20-30人。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各有关医院。
完成时限:2004年12月底前。
(3)建立10个二级医疗急救站。利用市中医院、黄龙医院、东风轮胎集团公司总医院、武当山特区医院及五县一市人民医院,形成10个二级医疗急救站。五县一市的二级医疗急救站同时作为辖区内医疗急救中心,承担辖区的医疗急救工作。十堰城区3个二级医疗急救站接受市120医疗急救中心指挥调度,担负城区日常救护的院前急救、病员转运和院内急救工作。市黄龙医院还承担城区传染病人的院前急救、病员转运、院内急救工作。各二级医疗急救站负责向三级医疗急救站转运重症病人,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参与全市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对辖区内的一级医疗急救站急救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每个二级医疗急救站配置不低于400-60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2-3辆急救转运车(其中市黄龙医院配置负压急救车1辆),配备适当人员。城区3个二级医疗急救站和武当山特区二级医疗急救站配置连通市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的电话1部、医疗救治信息网络终端系统,有线、无线接收系统。
责任单位:市、县(市)人民政府,各有关医院。
完成时限:2004年12月底前。
(4)建立100个一级医疗急救站:在现有的乡镇卫生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基础上建立90个一级医疗急救站,依托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进出口的现有医疗机构建立10个一级医疗急救站,配置相应的基本急救设备,接受当地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指挥调度,负责辖区和农村地区、景区伤病员的院前急救和病员转运。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计委、财政局、旅游局,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04年12月底前完成各乡镇卫生院和一级医疗急救站建设。2005年12月底前,完成各重要景区景点、高速公路进出口医疗急救站建设。
2、完善全市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
(1)在市黄龙医院基础上建设市传染病医院。成为集传染病临床、科研、培训为一体的传染病防治基地,承担城区传染病人和全市疑难重症病病人的收治、转运、传染病临床科研培训等。建设规模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设立床位100张,医院工作人员按二级医院标准配备,设备装备达到二甲医院标准,按二级处理(加消毒)方式建设污水处理系统。污物配置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享相关实验室。建立相应的传染病专用门诊。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计委、财政局、人事局、编办。
完成时限:2004年12月底前完成主要设施的建设,2005年12月底前完成实验室建设。
(2)十堰市麻风病防治院(所)改扩建后同时作为竹山县传染病医院,设立床位30张,其余县(市)设置传染病区。传染病区可以在县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内部改扩建成,也可以选择一所其它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纳入县级综合医院统一管理,负责县(市)传染病人的集中收治,疑难重症传染病人的转诊等,承担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门诊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每病区设病床20张,业务用房不低于800平方米,必须配置污物焚烧设备和相关专用设备,按简易生化处理(加消毒)方式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建立相对独立的呼吸道传染病门诊、肠道传染病门诊、其它传染病门诊。
责任单位: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04年12月底前。
(3)改造建设105个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门诊,负责辖区传染病人的门诊诊断和隔离观察及转诊。每个传染病门诊的建筑面积60-10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诊断设备,配置垃圾焚化炉和简易污水处理系统。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04年6月底前。
(4)加强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提高市、县(市、区)质控机构和重点乡镇卫生院艾滋病控制能力,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开展主动监测,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市艾滋病防治水平。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06年12月底前。
3、建立市、县(市)两级应急反应队伍。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卫生专业人员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队伍。市级100人左右,县级40人左右,形成一、二两个梯队。梯队人员平时在各所属医疗卫生单位承担日常工作,定期参加相关知识、技能及现场演练等培训。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投入现场调查、疫情控制、临床救治等应急工作。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人事局,县(市)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04年6月底前。
4、建立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队伍。从全市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拔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的专家,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与临床救治。发挥市人才培养和引进专项基金的作用,用3年左右的时间,引进或培养10名应急处置相关专业的高层人才,提高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
责任单位:市编办、人事局、财政局、卫生局。
完成时限:2004年12月底前。
5、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物资储备制度。建立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分别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防护用品等现场处置物资中心储备库,在市太和医院设置急救药品等医疗用品中心储备库,各医疗急救站及医疗机构完成自身所需物资的小型储备。各种应急物资纳入全市物资储备规划和计划,对紧缺物资实行适量实物储备,对常规物资实行生产储备,以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物资供应。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中心储备库。市级中心储备库库存常年保持20万元物资储备,县级中心储备库常年保持10万元物资储备,由同级财政列入预算。
责任单位:市计委、财政局、经贸委、卫生局。
(四)建立和完善层级明确、协调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重点加强疾病预防系统的监测、预警能力和预防控制能力,形成层级明确、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范和及时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完善和理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职能。预防控制系统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级卫生组织组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市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的监测和疾病预防控制,为公共卫生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方案,开发公共卫生适用技术,对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开展公共卫生科学研究,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实施危险因素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承担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报告,实施医学观察等疾病控制措施,协助或参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指导村级卫生组织实施消杀灭、预防接种、防病宣传教育等基本防治措施。村级卫生组织作为整个网络的基础和各种公共卫生信息的报告端点,开展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落实消杀灭、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基本防治措施。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财政局,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04年9月底前,完成乡镇卫生院上划管理和基层卫生组织管理相关措施,2005年12月底前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到位。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技术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其具备对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能力、中毒和生物化学恐怖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指导能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符合国家实验室要求的检验检测中心,重点加强毒物检测等实验室建设,具有对鼠疫、霍乱、炭疽、钩端螺旋体、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SARS、艾滋病等法定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病原检测能力以及对常见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毒物和污染物的识别能力。通过改扩建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满足需要,设备装备达到国家计委、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中规定的地级基本装备标准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使其具备对鼠疫、霍乱、艾滋病、钩端螺旋体病、结核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监测与防治能力,逐步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规范和强化免疫预防服务,具备艾滋病病毒初筛和法定细菌性传染病原分离鉴定能力及常见食物中毒病原鉴定能力。县级疾病预防中心业务用房面积要满足需要,设备装备达到县级基本装备标准水平。
责任单位:市、县(市)计委、财政局、卫生局。
完成时限:2004年12月底完成市、县(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用房建设;2005年12月底前完成市、县(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备装备。
3、着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鄂计社会〔2001〕337号文件精神配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人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预防保健人员,村级卫生组织明确1名卫生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不能少于2人。
责任单位:市、县(市、区)人民政府。
完成时限:2004年9月底完成编制方案;2005年6月底前落实到位。
4、进一步深化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设置,定员、定岗、定责,优化组合,对不适应工作的原岗位人员逐步转岗分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和人才引进机制。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人事局、编办、财政局,县市区政府。
完成时限:2005年12月底前。
(五)建立全市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体系
1、建成覆盖市、县、乡(镇)的卫生监督体系。着力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把卫生监督体系延伸至乡镇。各县市要在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重点集镇设立卫生监督工作机构或在乡镇卫生院聘任2-3名助理卫生监督员,或直接下派卫生监督员,行使现场监督职责。尽快建设市卫生监督局办公楼,县(市)在2年内解决办公用房问题,配备必备的交通、通讯工具,购置较为先进的现场采样监测设备,保证执法工作的需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形成纵向协调统一、横向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消除卫生监督空白点,实现执法地域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财政局,县市区政府,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完成时限:2005年12月底以前。
2、实行卫生统一综合执法。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医政、中医、妇幼、传染病管理等卫生执法统一纳入卫生监督范围,实现综合执法。同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综合执法水平。
(六)建立健全环境卫生体系
按照《湖北省爱国卫生条例》要求,健全爱卫会及办事机构,配齐必要的工作人员,大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和“卫生城镇”、“卫生村”、“卫生单位”检查评比活动及城市月末、周末卫生清洁活动。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开展“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不断改善农村卫生面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行公共卫生建设层级责任制,把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之中。
(二)落实工作责任。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公共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积极为地方政府做好参谋,充分发挥统一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任务,按时按要求抓好落实。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对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贯彻落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情况进行定期督导考核,对未按要求落实措施和完成任务的,要进行通报,并督促其限期整改到位。
(三)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建设和农村卫生投入。
(四)强化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加强依法监管力度。建立对公共卫生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相对人的法制教育,依法打击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公共卫生依法治理工作。
(五)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强化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卫生意识。加强对全市医务工作者进行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医院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主题词:卫生
规划
通知
────────────────────────────────────────
抄送:市委各部门,十堰军分区,各人民团体;
市人大办、政协办,市法院、检察院。
────────────────────────────────────────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4年3月22日印发
────────────────────────────────────────
共印260份
十堰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2010年05月09日
来源:市发改委
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培植龙头企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农业结构调整、地方财政增收的有效方式。为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使医药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产业现状
1、基本情况。
十堰市现有各类医药企业19家,其中制药企业6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家,黄姜加工科研攻关企业6家,化学原料药生产加工企业5家。19家企业中共有固定资产6.5亿元,拥有489个生产批号(含医院批号和部分重复品种),年生产针剂2亿支、片剂20亿片、口服液1.8亿支、胶囊剂13.6亿粒、丸剂900吨、颗粒剂2200吨、2000多吨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能力。初步建成了30多个品种共110万亩的药用植物基地,开发并生产加工了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中西药品;化学原料药等激素类原料药中间体已稳步向深加工发展;最新研制的基因工程药物已获成功,也是我市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制药项目。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地方财政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2、“十一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十堰市生物医药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医药产业作为“一主四大”的支柱型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同时,狠抓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依托“天然药库”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东引西联、项目兴市、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原料药和中药新品种,初步形成了集我市医药科研、医药生产、医药物流等“三位一体”,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医药生产企业。
2009年全市19家医药企业实现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43%;销售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71%;实现增加值3.15亿元,同比增长38%;利税6400万元,同比增长54%。主要产品共完成3997吨,同比增长8.4%。其中皂素616吨,同比增长1.4%;双烯884吨,同比增长38.9%;沃氏氧化物169吨,下降17%;中成药1150吨,与去年持平;针剂19837万支,同比增长67%;中药饮片和原料药稳步增长。竹溪华驰、竹山天新、房县天马和中药饮片、丹江丹澳、开泰、清大药业、郧县康迪已成为医药行业的骨干企业。总体情况为医药企业稳步发展,黄姜加工企业科研攻关取得阶段性突破,医药企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原武当生物制药公司荣获“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十堰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该企业所生产的“效威”牌中药荣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郧西百科皂素、丹江丹澳、丹江开泰激素、竹山天新、竹溪华驰公司被确立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了我市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
医药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以清大康迪药业为骨干企业的“天圣工业园”以及郧西“黄姜生态科技园”、竹溪“循环经济园”等正在积极筹建,稳步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发挥集聚效应,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抢抓我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历史机遇,立足我市特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实现科技兴药、项目兴药战略,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原料药和中西药新品种,积极推进“医药工业园”建设,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生产、销售、批发的医药城市。
(二)总体目标:用三至五年时间,建立3-5个激素原料药和中药现代化科研生产基地,完成一个一类新药的各项试验及相关报批程序,并取得规模效益,开发10个以上知名品牌,建设5-8家生物医药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中药材基地130-150万亩。2010年实现医药总产值18亿元,2015年产值达100亿以上。
重点支持房县武当生物、清大药业、丹澳医化、开泰激素、竹山天新、竹溪华驰等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房县艾克、动物药业、丹江武当药业、郧县天圣集团、万泰生物科技公司、武当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加大技改力度,扩大生产能力,积极支持6家黄姜加工企业科研攻关项目,筛选一批先进工艺和技术,及早实现达标排放。大力开发皂素深加工产品,推动我市医药产业向纵深发展。
三、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在中药材种植上坚持精选品种,科学布局,突出抓好适宜本地发展的特色品种。十堰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品质地道上乘,适种山场辽阔,发展中药材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全国中药材生产产地之一。目前规范化种植的品种有黄姜、杜仲、金银花、肚倍、黄连、木瓜、丹参、天麻、板兰根、柴胡、绞股蓝、党参等,但名贵药材和地道药材基地有待进一步开发。
首选根据品种特性、市场需求、地域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合理划分品种种植区域,按GAP标准在全市南部高山地区及武当山周边地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黄连、川乌、草乌、党参、川芎、绞股蓝、黄芩、黄芪、射干、冬花、玄参等。二高山地区宜结合退耕还林,重点发展丹参、留兰香、白芷、金银花、柴胡、独活、白芍、丹皮、厚朴、辛夷花、木瓜、杜仲、肚倍等。低山平坝地区可重点发展板蓝根、白术、苍术、白芍、白芷、桔梗、半夏、麦冬等地方特色品种。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多年生、市场稳定、价格较高、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并适合大面积种植的中药材。
在“十二五”末,把黄姜种植面积控制在30万亩以内,皂素产量控制在2000吨左右,到2015年中药材总面积达150万亩,药农种药累计收入达20亿元以上。
2、加快清大药业医药工业园建设,及早让园区内九大分公司(车间)投入运行,同时扩大清大药业的缓释胶囊和缓释制剂投入批量生产,确保具有自主产权的颗粒剂、胶囊剂产业化扩能在2010年前全部完成。
3、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重点以人民医院与原武当生物制药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因工程药物PEP-1-SOD1一类新药技术,这是我市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药物,须按时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4、扩大郧县天圣清大公司4000万袋(瓶)注射剂产业化项目和10亿支水针剂、1000万支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建设项目生产能力,以及竹山天新公司肚倍系列开发项目,重点开发单宁酸、没食子酸、三甲氧基苯甲酸等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5、以丹澳医化、开泰激素公司的高档激素系列产品开发为重点开发高端产品。积极推进六家黄姜加工企业科研攻关项目,及早实现达标排放,进一步发挥我市黄姜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
6、以房县神农中药饮片公司和竹溪云浩饮片公司为龙头,扩大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能力,带动我市农民种植中草药的积极性,将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政策措施
1、加快园区建设,培植重点龙头企业。使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以园区为载体,整合医药资源,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集聚效应,以园区为依托,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效益,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使我市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使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建立研发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依托大专院校以及我市四所医院和医学院的研究机构,搭建“产学研”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工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由政府牵头,将各类技术服务平台的牌子挂在具有优势的企业,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联合重组步伐。发挥十堰市现有医药企业和药材资源的有效优势,积极寻求合作机遇,吸引外地客商来十堰投资办厂,引进和吸收关键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培育名牌,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优势产业发展。
4、制订优惠政策,培植医药企业快速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鄂发[2008]6号《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从税费减免、自主产权研发、技改项目、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等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促使医药企业创名牌产品,增强医药企业发展积极性,以推动它们快速成长壮大。
5、设立专项发展资金,自2010年开始每年设立300-500万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努力使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6、成立十堰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和指导全市医药产业发展,协调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发展战略和重点工作。
第三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关于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关于残疾人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贵州省关于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三十日
贵州省关于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
(1998年11月30日)
为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贵州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对残疾人实行以下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第一条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本规定所指残疾人,是户籍在贵州省内,符合国家残疾人规定标准,并持有全国统一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的残疾人。
第二条 全社会应当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城乡基层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第三条 对无劳动能力、无亲属照顾、无生活来源,有法定抚养人但法定抚养人无能力供养的残疾人,属于非农业户口的,在暂未实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方,当地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给予救济。农业户口的残疾人凡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由民政部门给予救济。
第四条 对无力交纳村提留(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乡统筹(教育事业附加费、优抚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修建费、计划生育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承担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重度残疾人或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或村代表会议讨论评定,可适当减免有关费用和免予承担义务工、积累工。
第五条 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招收入学,其家长有义务送子女入学,接受当地政府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以及各类学校,必须招收符合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残疾而拒绝录取。
对残疾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可免收学杂费。所免部分,由县、乡政府在当年教育经费拨款中给予补足。对于到县(市、区)以及地、州、市所在地就读的盲童和聋哑儿童学生,其家庭确有困难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适当补助书杂费和生活费,解决其入学困难问题。省属各大中专院校对残疾学生在颁发助学金和困难补助方面应优先给予照顾。
第六条 对大、中专残疾毕业生,应按照其技能和劳动能力分配相应单位。有关单位不得因残疾而拒绝接收。第七条 人口在30万以上,或盲、聋、弱智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区),原则上应建立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人口不足30万或盲、聋、弱智儿童、少年人数较少的县(市、区),应在生源比较集中的县城及乡(镇)所在地设立盲童班、聋童班、弱智儿童班或组织弱智儿童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各县(市、区)应设立聋儿语言训练班。
残疾儿童、少年可就近入学,入学年龄可适当放宽。
第八条 对残疾人参加劳动就业前的各种技能培训,各技校、职校等培训单位应酌情给予免收培训费和减免其他费用的照顾。
第九条 省内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含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应按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贵州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贵州省人民政府第18号令)的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可免费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馆(营利性场次除外)、文化馆(室)、文化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公园、动物园、风景游览区等社会文化娱乐场所。
第十一条 鼓励和帮助残疾人自谋职业,对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符合规定的,工商部门应给予核发营业执照,在经营中,确有困难,经当地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证明,可准予减免工商管理费;城管部门应在场地、摊位等方面提供方便;银行应在信贷方面给予支持照顾。
残疾人从事生产经营所得,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有困难的,由个人提出申请,经县(市、区)级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在一定期限内减征个人所得税;残疾人本人为社会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免征营业税。
第十二条 残疾人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人职工的残疾程度,为他们提供必要和适宜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制定适宜的劳动定额。
残疾人职工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工资、福利待遇和劳动保险等方面,应享受与健全人同等待遇。
企业在关、停、并、转、破产后,其主管部门要妥善安排好残疾职工的生活,并为其创造条件,使其尽快重新获得就业机会。
第十三条 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经济来源的残疾人,由民政部门给予定期生活补助,优先实行“五保”或进入福利院、敬老院,其年龄可适当放宽,或由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包养户三方面签订供养合同。对受灾的残疾人农户优先救济,确保基本生活。
第十四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到户籍所在地就诊,乡(镇、街道)以上的医院(卫生院、所)可减免挂号费和注射费,并应照顾残疾人优先就诊、交费、化验、取药等;持当地残联证明的贫、特困残疾人就医,可按县卫生局或就诊医院规定的减免项目和比例予以减免。
第十五条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可免费搭乘地(州、市)、县(市、区)内公共汽车或渡船。对探亲、入学、治病的残疾人,在贵州省范围内,凭《残疾人证》并持有乡(镇)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的证明,公交部门可适当减免车船费,免收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残疾人专用车寄存费。
第十六条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残疾人的法定抚养人和监护人必须履行其应尽的抚养义务和监护责任。
禁止歧视、侮辱、虐待、遗弃、伤害残疾人。
执法部门应优先受理和认真办理涉及残疾人案件,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应依法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第十七条 拆迁残疾人房屋时,应本着就地、就近、方便的原则,在安置的地段、楼层上予以适当照顾。拆迁者在发放临时补助费、停业补助费时,对贫、特困残疾人应按规定标准提高10%比例发给。
第十八条 残疾人家庭需要安装电话、煤气、水表、电表、有线电视专用线等,凡申请安装地点与其户口所在地一致的,凭《残疾人证》,安装单位可酌情减免安装费。
第十九条 对因公致残,生活不能自理和被州(市)以上人民政府、地区行署授予荣誉称号或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在世界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银牌,并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城镇残疾人,其配偶和子女属农村户口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当地残联审查,由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批准,在省下达给各地的“农转非”计划指标内可优先解决“农转非”。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并责令限期改正。
(一)拒绝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人考生入学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残疾人毕业生的;
(三)无正当理由辞退、开除残疾人职工、学生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或无故拒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的。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残联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8年11月30日 实施日期:1998年11月30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十堰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
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十政办发〔2009〕1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十堰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广泛普及卫生知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为依据,以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城市品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全市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健全,人员、经费落实,能够承担起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的职责。
(二)城、郊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中高等职业学校及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
(三)各级医院能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病人及其亲属开展健康教育,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四)社区能够紧密围绕群众健康需要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70%。
(五)各行业能结合本单位特点开展有关职业卫生、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方面健康教育活动,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六)各类新闻媒体设有健康教育栏目,能紧密结合卫生防病工作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卫生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对创建卫生城市活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七)车站、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立的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有卫生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内容。
(八)坚持开展控烟工作。公共场所有禁止吸烟标志;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三、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健康教育工作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相互支持协作,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坚持条块结合,市直部门和城区政府(管委会)联动,以区(管委会)为主,实行属地管理。
(三)突出重点,加强教育,注重长效。以行业、社区和公共场所健康教育工作为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逐渐形成长效机制,确保行业、社区和公共场所等健康教育工作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
市政府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东风公司十堰管理部公共事业处处长任副组长,相关委办局分管领导为成员(名单见附件1),市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各区及街道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辖区内的健康教育工作。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量化细化工作指标,落实人、财、物,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针对本部门、单位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阵地和宣传渠道,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创卫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切实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使群众的卫生保健能力、卫生知识水平和健康素质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
(四)加强信息沟通 加强健康教育的信息上报工作。各相关委办局、各区政府、管委会要将健康教育情况及时报送市健康教育所,(联系电话:8682941),建立每周报送一次的信息报告制度。市健康教育所将每周汇总信息上报市创卫工作组。
(五)加强督导检查
市政府定期组织对各级各单位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健康教育工作责任落实、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组织不力、推诿扯皮、工作滞后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令限期整改。
附件1:十堰市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附件
2、十堰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单位任务分解
附件1:
十堰市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刘学勤
副市长
副组长:冯安龙
市政府副秘书长
曾文华
市卫生局局长
张 凯
东风公司十堰管理部公共事业处处长 成 员:何世兴
市教育局副书记 石教勇
市人事局副局长 赵小雪
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余 霞
市经济委员会工会主席 卫 真
市交通局副局长 张 伟
市商务局副局长 汤守华
市文体局副局长 罗 强
市卫生局副局长 王永辉
市广播电视局总编 王仁宝
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 沈守意
市市政园林绿化管理局副局长 王 勇
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 朱正阶
市城建监察支队副支队长 周 辉
市工商局副局长 喻传华
《十堰日报》社纪委书记 杜鉴冰
市总工会经审委主任 李 俊
共青团十堰市委副书记 姜平
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 张先军
茅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赵旭英
张湾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叶直升
十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罗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十堰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
责 任 单 位 任 务 分 解
一、各责任单位共性任务:
(一)把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工作实际问题,有专人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健康教育工作。
(二)各项工作要有安排计划,实施意见,考评方法,总结评价记录。
(三)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70%。
(四)公共场所、会议室等有控烟制度,设置禁止吸烟标志,积极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和控烟宣传。
(五)在职责范围内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每2月更换一期宣传内容,并有档案留存。
(六)向市创卫工作组提供一套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备检。
二、各责任单位分别承担的任务:
(一)茅箭区、张湾区、十堰经济开发区。
1、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卫生工作目标,要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实际,制定2006年至2010年健康教育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有总结。健康教育业务经费列入当地卫生事业经费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
2、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相关科室负责健康教育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设备、用房、工作六落实。街道办事处要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健全的网络,基层单位有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健康教育机构能够配合主管部门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应急预案,能够制作多种有针对性的宣传资料,开展各种卫生法规、主题宣传日、咨询、社区服务等多种宣传活动,并能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扩大健康知识覆盖面,提高业务指导工作效率。业务资料保存完整,档案管理规范。
3、社区能紧密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通过开展创建 “市民健康教育学校”和“示范健康教育室”等活动,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服务场所及设施,使社区居民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街道办事处的健康教育工作有领导主管,有专人负责;有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有健康教育室(咨询室)和必要的宣传设备、材料。居民健康档案、培训以及开展各项活动的记录、照片、宣传资料等材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社区能够结合实际,开展健身、文化娱乐、科普知识讲座以及举办社区健康促进学校等活动;卫生宣传栏、墙报不少于3平方米,能够紧密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每年不少于6次;社区活动室有卫生报刊、资料,种类不少于4种。
广泛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每年的核心信息应宣传到80%的目标人群,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不低于70%。
3.1 社区居民健康知识普及范围
(1)常见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2)常见妇女保健知识和家庭常用药知识。
(3)“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当锻炼”相关知识。(4)家庭食品卫生与营养知识。(5)家庭常用消毒方法。(6)环境卫生知识。(7)避免意外伤害和应急相关知识。3.2 社区居民健康行为要求
(1)学习卫生保健知识,有保健书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2)注意营养搭配,生熟食品分开,至少有两个菜板、两把菜刀。(3)社区居民家庭备有常用消毒剂,餐具定期消毒。(4)家庭环境清洁,物品整齐,居室经常通风。(5)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吸烟、不酗酒。(6)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辖区学校、医院、公共场所、机关、企事业单位按职责范围开展健康教育。要有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专职或兼职的同志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宣传阵地,有宣传内容,有宣传记录。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单位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70%。
5、组织开展无烟单位和无烟学校创建活动。
(二)东风公司十堰管理部
1、驻市各公司、单位(机关、学校、街道办事处、社区等)要有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专职或兼职的同志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宣传阵地,有宣传内容,有宣传记录。
2、公司各学校、医院、社区、公共场所、单位按职责范围开展健康教育。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70%;单位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3、各新闻媒体设有健康教育栏目,每周至少一期。
4、组织开展无烟单位和无烟学校创建活动。
(三)市广播电视局、十堰日报社
1、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有固定的健康教育专题栏目,有专人负责,有宣传教育计划、工作记录和群众反馈信息。
2、紧密结合卫生防病工作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卫生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发布公民健康素养、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核心信息、重大传染病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等)等卫生科普知识、公益广告。对创建卫生城市活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3、广播电台、电视台健康教育节目应安排在黄金时段播放,每周至少播放1次,并预告波段、频道内容和播放时间,便于群众及时收听收看。
4、要大力宣传《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条款和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四)市建设委员会、市城建监察支队
1、督促各建筑工地开展农民工健康教育,建筑工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2、督促指导各建筑工地开设健康教育宣传栏,每2月更换一期。
3、发放健康教育传播材料,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农民工卫生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监测评价。
4、对建设健康教育宣传栏加大支持力度。
5、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在公共交通车辆内禁止吸烟,并开展控烟宣传。
(五)市经济委员会、市商务局、市总工会、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局
1、各行业单位应有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有领导分管,有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考核、有总结。职工健康档案和有关文件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2、各单位应结合行业特点,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专题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的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和职业卫生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疾病预防、营养卫生、吸烟有害健康等健康知识,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制定控烟制度,设立禁烟标志,开展控烟宣传,落实控烟措施,加强禁烟执法。商场、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有禁烟标志。
3、各企业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设置宣传栏的,面积要在3平方米以上,每2月更换1次,全年6期,资料整理规范。
4、各企业(包括施工工地)每年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与本行业相关、面向本单位职工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4次以上,其中2次以上为与职工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讲座,职业卫生知识、职业防护、女工保健知识培训率≥95%。
5、食品企业每年还必须有组织地接受《食品安全法》、与食品有关的营养及卫生常识,传染病防治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知识培训率100%。
(六)市卫生局、市健康教育所
1、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工作目标,有中长期健康教育规划,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有总结。
2、健全全市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发挥健康教育业务技术指导中心职责,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调研指导、人员培训、专业考核和信息交流等工作。
3、负责中小学生、社区居民、行业职工、住院病人及亲属卫生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监测评价。
4、设计制作和发放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对新闻媒体健康教育栏目工作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5、组建市级健康教育专家团,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等“六进”活动,根据健康教育知识核心内容和日常保健知识制定《健康教育讲师团课程目录》,并向各单位提供免费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6、组织开展无烟单位无烟学校创建活动,督促指导各行业公共场所制定控烟制度,设立禁烟标志和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控烟宣传,落实控烟措施,加强禁烟执法。
7、负责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从业人员健康知识培训考核和监测评估,其相关知识知晓率≥80%。
(七)市工商局、市场开发服务中心
1、组织开展创建无烟草广告城市活动,城市无烟草广告、各新闻媒体无烟草广告。
2、每个集贸市场内设置一处以上的健康教育宣传栏,面积要在3平方米以上,每2月更换1次宣传内容,全年6期。
3、各集贸市场从业人员健康知识晓率≥70%。
(八)市交通局、十堰火车站
1、各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要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有工作网络。
2、各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设置一处以上健康教育阵地,设置宣传栏的,面积要在3平方米以上,每2月更换1次宣传内容,全年6期。
3、各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有控烟制度,室内公共场所有醒目的禁烟标志。
4、各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完整。
5、各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屏幕、公益广告应有卫生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内容(内容存档可查),向广大群众进行卫生科普知识教育。
(九)市教育局
1、各学校建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有分管领导负责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有1名以上专(兼)职教师(校医)负责具体工作。按《教育行政部门健康教育评价表》的要求,城区各项指标中选项为“A”的学校分别达到90%以上。《学校健康教育评价表》≥85分。
2、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大中专、高中(职业学校)每年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面向全体师生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6次,其中4次为健康知识讲座。普通中小学设置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
3、学校内有健全的健康教育组织网络,每年组织健康教育培训或相关活动4次以上。
4、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
5、各学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面积要在3平方米以上,全年不少于6期。
6、每个班级有黑板报,黑板报上刊有卫生知识,全年不少于4期。
7、做好健康教育资料进班级工作,每班有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每个学校有一套VCD科普宣传片。
8、学校健康教育业务档案资料保存完整,有课本、课时,教师有备课教案。
9、开展创建无烟学校活动,无烟学校比例达80%以上,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有禁烟标志。
(十)市人事局
1、各机关、事业单位要有分管领导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并有1名以上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2、各机关、事业单位有支持所属部门开展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有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3、各机关事业单位设置一处以上健康教育阵地,设置宣传栏的,面积要在3平方米以上,每2月更换1次,全年6期。
4、督促各机关、事业单位每年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与本单位相关、面向本单位职工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4次以上,其中2次以上为卫生知识讲座。
5、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有禁烟标志。
(十一)市文体局、市政园林局
1、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要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有工作网络。
2、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设置一处以上健康教育阵地,设置宣传栏的,面积要在3平方米以上,每2月更换1次宣传内容,全年6期。
3、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有控烟管理制度,室内公共场所有醒目的禁烟标志。
4、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完整。
5、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屏幕、公益广告应有卫生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内容(内容存档可查),向广大群众进行卫生科普知识教育。
(十二)市规划局
在市主要街道及公共场所设立面向公众的社会健康教育宣传栏12个,每个不少于3平方米,每2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
(十三)市房管局
督促每个在建/建成小区开设健康教育宣传栏至少一处,每处不少于3平方米,每2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
(十四)团市委、市妇联
组织团员、妇女、志愿者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文明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十五)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1、督促健全各级健康教育机构、网络、人员、经费等建设。
2、组织开展创建无吸烟单位活动。
3、整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
第五篇:蓬政发〔2005〕 72 号关于印发《蓬街镇2006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的通知
蓬政发„2005‟ 72 号
关于印发《蓬街镇2006年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村(居)委会,镇机关各办公室,镇属各单位:
《蓬街镇2006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已经镇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1-蓬街镇2006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及《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通知》,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一个窗口”受理行政许可,实行联合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机制,规范行政许可文书格式。
2、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构筑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组织、检测与信息发布、控制与处理、物资保障和制度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3、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和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积极稳妥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等工作。
4、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方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运用。
5、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
6、完善职能争议协调机制。同一行政区域内2个或2个以上行政机关出现职能交叉、职权争议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处理;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出现职权争议的,由上级机关的同级
-2-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处理。
7、完善政府和部门服务承诺制度。严格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探索政府信用公众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承诺措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诚信度。
二、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认真落实《蓬街镇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确立的各项决策制度,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
2、进一步提高政府立法工作质量。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和废止工作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和定期评价制度。及时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或规定不一致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3、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要事先组织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必要性、可行性论证;涉及人民群众和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要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或者媒体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
三、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各项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1、进一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工作。结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探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途径和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执法试点,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完成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工作,明确行政执法职责。对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包括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权的组织)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分类排
-3-序、列明目录。
3、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深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
4、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界定行政责任追究范围,规范责任追究程序。
5、进一步完善听证、审核、集体讨论等有关行政执法制度和备案审查、行政执法投诉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6、进一步做好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工作。加强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给付、行政确认等行政执法案卷管理。行政执法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有关资料应当立卷归档,并开展经常性的案卷评查活动。
7、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完善有关行政复议程序和工作制度,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素质,做好行政复议工作。
四、加强依法行政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1、加强《纲要》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制定《纲要》培训总体规划,把《纲要》纳入行政机关的学习计划,开展有关培训工作,加大《纲要》宣传力度。
2、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并实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把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
3、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制度。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方式,组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通用法律知识和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提高运
-4-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将法律知识列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考试录用、资格考试的内容。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并将依法行政情况作为年终评定考核档次的重要依据
五、强化法制机构建设,完善依法行政保障制度,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检查
1、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要按照市、区编委办关于法制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要求设置法制机构,配齐工作人员。
2、建立定期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制度。定期向上级人民政府、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情况,同时向政协通报;蓬街镇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情况。
3、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确保专门监督机关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并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
4、建立健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经常性层级监督制度;探索监督的新方式,强化监督的实效性。
主题词:计划 依法行政△ 通知 抄 送:区府办。━━━━━━━━━━━━━━━━━━━━━━━━━━━━━━━━━━━━━━━━━━ ──────────────────────────────────────────
路桥区蓬街镇党政办公室 2005年12月23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