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保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的研究与实践
内保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的研究与
实践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7-00-01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员工职业生涯中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是充满新鲜活力、体现时代气息和富含本土特色的“源头活水”,更是企业和谐发展与跨越发展的前沿阵地;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执行力要在班组建设中体现,效益要通过班组建设来实现,创新的源泉要由班组建设来提供,科学发展要由班组建设来支撑。加强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不仅是武装保卫部实施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坚守保驾护航职责,坚定多元创效信心,坚决打赢2014年扭亏为盈攻坚战的组织保障和动力源泉。
一、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的总体思路
武装保卫部从内保发展特点出发,权衡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按照企业文化物质层、制度层、理念精神层协同推进的原则,提出“制度为先、员工为本、文化为魂”三位一体的班组文化建设框架,依靠制度规范管理、依靠职工塑造形象、依靠文化凝聚精神,确保班组执行力和内驱力真正提升。
武装保卫部依据公司“人本型、学习型、管理型、生态型、和谐型”五型文化,聚焦实现内保基础管理的全面提升目标,深值塑造形象、提升素养、凝聚精神等文化元素,努力搭建上下层级沟通、基层人才培育、管理作风改进、企业文化认同四个平台,健全易于操作、科学有效的班组管理制度,培育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班组长人才队伍,打造激情焕发、高效执行的班组活力文化,以制度匹配、人才培养、文化管理,全面实现内保文化核心理念落地生根。
二、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的举措与特色
(一)实施文化管理,实现内保文化核心理念在班组落地
2014年,武装保卫部围绕班组建设进一步宣贯企业文化。班组文化建设目标是促进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认知和认同,落实公司“五型”文化,通过塑造形象、提升素养、凝聚精神三种文化建设,切实提高班组成员的归属感,推动企业文化在班组层面、员工层面的有效执行,促进工作绩效的全面提升。
从企业文化认知、认同度调研入手,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员工在日常工作对公司企业文化的实际感知,把握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度,2014年初,武装保卫部组织了企业文化认知度调研,近90%的员工认同“管理到班组、文化到员工”的班组文化建设目标。根据调研结果,武装保卫部加大班组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开设班组文化大讲堂,设计制作企业文化理念展板,对工作文化进行全面解读,明确、逐步丰富、细化班组的核心文化内涵,使文化理念更加显性,提升了班组成员对工作文化的认知度,促进了企业文化在班组层面的全面落实。
以示范标杆培育为牵引,以点带面。武装保卫部开展示范班组评选活动,基层班组广泛参与。进一步完善标杆示范标准,通过“建机制、搭平台、树典型、风实效”四个着力点,按照示范班组评选、培育、宣传推广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培育“五型”班组,弘扬班组文化。在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创建的基础上,细化标杆示范层级,开展企业文化示范班组评选工作,巩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
实施文化传播拓展工程,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整合传播班组建设的特点和经验。2014年,武装保卫部推出以“面向现场,重视基层”为主题的班组建设活动,着力实施基层班组建设的自主推进机制,“准、快、狠、细、稳”的执行文化,“重心下沉、讲求实效”的管理务实文化,“我服务、我快乐”的服务文化,“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学习文化,“打破陈规、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日清,日高,日美”的绩效文化,精益求精打造卓越班组。同时借助“一报、一网、一刊、一博”的立体宣传平台,有效的提升了班组文化建设的影响力。通过班组建设专题展板、示范班组事迹展板等形式,对优秀班组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搭建班组文化沟通与展示的平台,提升班组凝聚力和执行力,发挥示范单位和班组的典型示范效应。
(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固本强基提升班组效能
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在用工制度上,倡导公平,大力推进“职位、绩效和薪酬全员三位一体化”工作,实现在关键工作领域高低搭配的人才梯形布局,同时制订“分层阶梯式”职位考核晋升方案,通过公开竞聘、胜任力评估、能力测评等多种考核方式,搭建一整套员工企业发展平台,建立人才内部流动和职业晋升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为班组文化提供支撑与保障。武装保卫部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流程,有力地保障班组建设工作螺旋上升、长效运行。公司编发了《班组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指导班组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地;通过制作《班组建设管理办法》及《星级班组评比细则》,明确基层班组长有效开展工作。
助力员工成长,打造优秀基层人才队伍成长机制。武装保卫部通过多种机制和形式,不断提升班组长管理水平,为班组长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建立班组长培训机制,结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班组长的能力需求,开发针对性课程,并实行分类、分群培训,强化提升班组长的能力。
(三)增强班组活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实现“激情工作,快乐生活”
建立快乐分享机制,为员工激情工作、快乐工作提供平台。2014年,武装保卫部创建班组快乐分享机制,要求各班组结合岗位实际,围绕特色文化主题,积极开展和参与活动。提高班组长心理管理能力,塑造员工阳光心态。武装保卫部在自身的工作文化中强调“我服务,我快乐”的服务文化。武装保卫部领导班子率先在微信公众平台与员工交流在工作压力下保持快乐的心得。
三、班组建设深植文化元素提升执行力和内驱力取得明显效果
武装保卫部通过班组文化建设的有益实践,提升班组成员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引领班组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班组文化,以实现班组内部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同步,营造班组间的和谐氛围,在一定层面上提升了班组成员的荣誉感与归属感,激发了员工对于班组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
(一)基层班组成为了民主管理的小家。在班组文化建设中,按照“我的班组我做主、我的职责我履行、我的权益我维护”的民主管理理念,构建起了班长、党小组长、工会小组长“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管理更加民主。
(二)基层班组成为了精神富有的小家。在班组文化建设中,坚持“用精神升华小家、用文化固化小家”,使“班组小家”充满文化气息,涌动着思考与启迪。
(三)基层班组成为了守责敬业的小家。始终音质以文化建设为引领、用共同价值观来凝聚,不断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营造了守责敬业的氛围,使每个班组都建成了热爱事业、忠于事业、精于事业的“敬业小家”。
第二篇:在作业选择与评价中促进学生成功内驱力的实践研究
在作业选择与评价中促进学生成功内驱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一、“厌学”:失败者的经历需要用成功内驱力来改造
学 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内在学习驱动力是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前提。另 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学生学习内驱力水平的高低与学生 学习成绩好坏、教师教学效果高低都有密切的关联。研究学生成功内驱力的以及学生成功内驱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都将有很大的意义。
但 是,据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介绍,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部分学校学生的“厌学率”已经超过30%,实际情况则比这个数据还要高。目前厌学的学 生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缺乏兴趣,内在驱动力不够,严重的则表现为自暴自弃。季苹教授分析指出,三个方面导致学生厌学,一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生意志力不 够,缺乏学习的方法和兴趣。二是目前老师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对知识理解并不到位。三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健康。
这是目 前中小学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这种弊端不仅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存在,在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农村学校也普遍存在,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学习已经成为一种 外在的压力,使其身心都遭受摧残,兴趣、动机、信心都在这种高负荷的运转中被耗解,内在驱动力无法得到施展,“厌学”行为渐趋低段化。从小学教学的实际情 况看,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成绩也较好。经过小学中段,到了高段,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其实这一现象可以归 结于成功内驱力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受到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打击,无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进入了一个“厌学—成绩下降—更加厌 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与复杂信息环境实验室主任傅小兰指出,要克服学生的厌学行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傅小兰主任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学校老师要因人施教,使学生在不断地进步中体会成长的快乐,从而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学习。由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学生成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研究。我们试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成功内驱力,使其学习兴趣、动机、信心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学习质量不断提升,逐步改变因升学压力而导致的“厌学”心理,从而让学生获得快乐学习的权利与机会。
二、探讨:成功学习内驱力需要从心理学转向教学应用
学习内驱力与学习动机相关联。动机是指内驱力的增强,以及与内驱力相关联的面向一定目标的行为驱向。动机的形成离不开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的诱因。学习动机是推 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在各种各样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动。如有的为满足好奇心、求知欲而学习,有的为了兴趣而学习,有的为得高分、评三好而学习,还有的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而学习„„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学习动机的分类模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 法,另一方面说明了动机问题所涉及到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但是我们认为,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学习驱动力和外在学习诱因两部分。把与学习有关的内驱力 分为心理性内驱力和社会性内驱力两部分:心理性内驱力主要有求知欲、焦虑、自我有效感;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内驱力包括依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等等。
但是,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依然停留在心理层面的时候,我们还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实际应用,我们需要借鉴这些理论来拓展我们的视野,来渗透于我们的教学行为之中。
马 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七个层 次。可以把以上七种需要分为两大类:他认为前四种需要是基本需要,又称缺失性需要,是每个人的生存所必须的,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 的满足;后三种需要是成长性需要,虽不是人们生存所必须的,但能使我们更好地生活。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正如人 的温饱没有得到满足是不会追求美的需要一样。较低级的需要没有得到基本满足,人会有强烈的动机去追求它。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较高级的需要才会产 生。
每一时期人总有一种优势需要占支配地位, 人的行为受到这个优势需要的支配、调节,了解这种优势需要便能进行有效的激励。一般说来,学校里最 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如果学生感到不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级的目标。学习活动是高级需要,而比较低级的需要得 不到满足,学习动机就不会很高。
马斯洛认为, 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抱负和理想, 是人的最高的追求。
对 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说,从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一个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个体的动机肯定与兴趣、信念等融合在一起,当需要成为其 行动的指南时,内驱力也会随之而形成并转化为一种外在力量。当这种力量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动力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便能够渗透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之 中。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 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 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 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 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
(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 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 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 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 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 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由此,我们认为,所谓学生的成功学习内驱力,它的本质就是构建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学习机制,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能得到持续不断地激活与发展,并在“同化”和“顺应”中,逐渐形成自主构建知识、方法、情感、价值观等的内在动力。
于是,我们找到了能够指导我们探讨学生成功内驱力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动力之源。我们认为,面对小学生学业负担正在升级的背景,真正需要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的内在动力激活为目标,开展应用性的研究,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扎根于教育教学实际。
三、操作: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成功内驱力发展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操作既要立足于理论的指导,更要符合实践的需要,将两者有机融合,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以学生的自主构建为目标,促使学生成功内驱力的生成与提升。
为此,我们把这个结合点落实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业的选择与评价上,将三维目标与作业选择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基础性、发展性、提高性相结合的成功内驱力,达成自主发展的目标。
1、研究的基本原则
(1)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所有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为目的,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有效感。全体参与性原则还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参与该课题的研究。
(2)以建立科学的作业库和研究有效的评价语为重点原则:因为学生成功内驱力的培养范围很广,为了能够深入透彻而非面面俱到、浮于表面,本课题研究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库的建立和应用与有效评价语的研究为重点进行研究。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民主性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5)实践性原则:本课题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在实践,通过实践,建构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成功内驱力的理论和方法。
(6)培养内驱力和讲究外在诱因相结合原则。
2、研究的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库的建立和应用与有效评价语的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强烈的成功内驱力,促进教学的发展。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成功内驱力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必然也会引起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内部要达到这样一 些目标:①学校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②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③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能够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科研实践的专著;④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①学校争取在成功内驱力培养上达到同等小学的先进水平;②学校在教学质量上达到市内先进水平,在区内名列前茅;③使学校有一定的知名度。
3、研究的基本内容
(1)从选择性作业库建设入手。建立适合不同学生的作业库,从语文、数学学科开始,由教师参照一定资料进行命题、归类,建立作业库,放入学校网站,并进行实践应 用。注:我们建立这样的作业库并非等同于A、B、C分层练习。我们并不排列A、B、C类作业,目的是避免中、下学生产生自卑感而同样失去学习成功内驱力。
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切实关注学生“学”的主体,作业要体现出层次性、选择性、发展性等特点,以适合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建立作业库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方法来设计:
①巩固型作业设计;②比较型作业设计;③操作型作业设计;④迁移型作业设计;⑤归纳型作业设计;⑥综合型作业设计;⑦探究型作业设计;⑧创造型作业设计。
这些作业的设计既有基础型的,也有发展型和提高型的,以体现出“选择性”的特点。
(2)形成作业评改情感对话平台。因为对作业的评改具有导向、诊断、激励、沟通等作用。所以,我们要对有效评价语展开研究和实践,教师从培养学生成功学习内驱力 出发,运用情感交流的有效机制,或写有效情感评价语,或口头进行情感交流,并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和学校教学的一项制度。作业评改情感对话平台的形成可 以有这样一些策略:
①心灵交融,用真挚的感情打动学生;②真情对话,用生动的话语激励学生;③深入了解,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具体操作上,拒绝用“×”来生硬地评价学生,而改用其他符号,如“△”等;为了更贴近学生的需要,做到因人施教,可以采用“面批”的方法,使情感交流更直接,更有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互批”,并引导学生对有争议的解答进行讨论。
(3)实现学生兴趣、动机、信念的飞跃。我们以建立科学的选择性作业库和研究有效评价语为重点,并非不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设计的改革。因为作业的选择与评价 都必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此,改革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必然。我们要实现班级、小组、个人多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提高 每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
我有效感,从而推动学习内驱力的发展。由作业的选择性及其评价的情感性所引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也必须要从学生和教 材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促使每个学生的成功学习内驱力的自然生成与发展。
4、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分散研究和集中研讨相结合,以三个课题组副组长为领头,分领作业选择库建设、有效情感评价语研究、课堂教学作业选择与评价的运用三项任务,组织课题 组成员进行实践、整理、归纳、调整等,逐步改变目前作业形式单
一、作业内容烦琐、作业评价生硬的弊端,从而形成发展学生成功学习内驱力的实践体系。
本课题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1月):确立课题方案,组建课题组,进行理论学习,重在提高教师培养学生成功内驱力的理论素养。
(2)实践阶段(2006年2月——2007年2月):以三个课题组副组长为头开展实践活动。一是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分别侧重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小学生作业选择库建设库与应用的研究;小学生作业有效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课堂教学中作业选择与评价的综合研究。
(3)结题阶段(2006年3月——7月):全面整理课题研究情况,邀请专家进行鉴定,进一步总结和理论提升,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四、预期研究成果的形式
阶段性成果:实践总结、科研论文、作业库、有效评价语集萃、课堂教学案例。终结性成果:实践报告、科研专著、作业库、有效评价语集萃。
五、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课题组组长:章振乐
副组长:蒋卫斌 邹小宏 胡金妹 徐增良 詹春香
主要成员:万金娟华孝明陈彩芳陈晓云李笑芬章敏英李红英
叶剑何萍屠明朱哓丹孙静芳李传伟林高钦
丁晓玲马志峰蒋琴华刘伟林俞迎春颜磊俞桂琴
陈丽娟郑玄周荣霞吴兰兰马军华王君君金姝迪
汪银儿陆群李燕萍潘燕春姚国明任孝锋马晔
章有生
2、经费保障:
为保障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已经班子会议通过,并得到了镇政府的支持。经集体商讨决定投入10万元资金用于学校科研活动,其分配如下:
项目 资料购置 专家指导 教师培训 配套设施 成果集成资金 1万 2万 2万 2万 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