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式炉蒸氨在宁钢焦化厂的应用
宝钢技术2010年第4期
管式炉法无蒸汽蒸氨新工艺在宁钢的实践
王玉萍,曹友宝,卢元俭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焦化厂 浙江 宁波15807)摘要: 宁波钢铁五丰塘焦化厂应用了一种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即管式炉法无蒸汽蒸氨生产技术。该技术利用煤气在管式炉中加热蒸氨废水。再回到蒸氨塔内进行闪蒸,产生蒸汽,实现蒸氨过程。通过此方法可以不再使用直接蒸汽,避免了蒸汽蒸馏中废水的增加。项目投产后,各项参数运行稳定,产品质量指标合格,年减少污水约10万t,年经济效益647万元。
前 言
焦化厂的污水主要包括剩余氨水、粗苯分离水、煤气水封冷凝水、部分地面收集水和直接蒸汽冷凝水等,其中80%以上为配煤所含水分和炼焦时生成的剩余氨水。该水中含有多种化合物(如酚、氨、硫化物、氰化物、油类及机械杂质等),其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处理设备易腐蚀。传统的焦化厂多采用直接蒸汽馏法处理含多种废水的剩余氨水,工艺相对落后,蒸氨效率低、能耗高、操作环境差,且每处理1t废水需要使用约300kg蒸汽,会多产生约300kg废水。在生产过程中通入的是蒸汽,排出的是冷凝下来的废水,能源使用很不合理。因此,研究开发新蒸氨工艺技术,提高焦化行业化产生产水平,实现高效、低耗、清洁节能生产意义重大。目前在用的蒸氨工艺主要有:蒸汽法蒸氨和无蒸汽法蒸氨,其中无蒸汽法蒸氨又以济钢焦化厂为代表的导热油法蒸氨和目前宁钢使用的管式炉法蒸氨工艺为主。
1、蒸氨工艺简介 1.1蒸汽法蒸氨工艺
冷鼓工段送来的剩余氨水经过废水换热器与废水换热后,进入蒸氨塔上部;从塔底向塔内送入蒸汽作为热源和塔内的气相介质,使剩余氨水在塔内蒸馏进行氨的分离;塔顶设分缩器实现塔内回流,提高塔顶氨气质量。
工艺流程见图1。
1.2导热油法无蒸汽蒸氨工艺
冷鼓送来的剩余氨水,经过烟道气换热、废水换热器换热后,进入蒸氨塔上部。塔底的部分废水进入再沸器,在再沸器内与导热油进行换热,用导热油加热后的水蒸汽返回蒸氨塔底作为热源,其余废水进入废水槽送出。导热油的生产工艺为:经过滤器滤除杂质后,新导热油经补油泵、膨胀槽、导热油循环泵送到加热油炉,在加热油炉内被加温后送至蒸氨再沸器,温度降低后由回油总管经脱除杂质及轻组分后回导热油循环泵而完成一个循环过程。该流程不使用直接蒸汽,利用导热油加热废水产生的蒸汽蒸馏,节省蒸汽,减少废水产生,导热油闭路循环,供热稳定,基本实现了清洁生产。工艺流程见图2。
1.3管式炉法无蒸汽蒸氨工艺
冷鼓工段送来的剩余氨水经过废水换热器与废水换热后,进入蒸氨塔上部。塔底设蒸氨废水循环泵将塔底的蒸氨废水送入管式炉内,在管式炉内加热后的废水进入塔底的闪蒸水槽,进行一次闪蒸,形成蒸汽作为塔的热源。液相循环使用,多余的作为处理后废水外排。工艺流程见图3。
2、宁钢管式炉法蒸氨工艺特点:
(1)以煤气代替蒸汽加热实现无直接蒸汽蒸氨。管式炉法工艺首先以焦炉煤气为燃料,加热蒸氨废水,提高废水温度,以废水在蒸氨塔内闪蒸形成蒸汽,从而避免工艺过程废水的产生,提高焦化厂清洁生产的水平,并解决了蒸氨能耗高、生产不稳定、废水量大和环境污染问题。
(2)利用煤气直接加热蒸氨废水,简化能源使用流程,使能源利用率得以提高。相比传统的蒸汽法蒸氨和导热油法蒸氨,管式炉法利用能源更直接,能源利用流程更简化,利用率更高。
(3)利用带蒸发水槽的蒸氨塔。为确保加热后的过热水能够顺利地在塔内形成蒸汽,在塔底设置了蒸发水槽,增大了蒸发面积,确保了蒸发过程中形成足够的蒸汽。(4)管式炉进液采用高进低出的设计思路。随着废水在炉管内的加热,废水的气化率会增加。为减少因废水气化造成对炉管的腐蚀,采用上进下出,利用位差增加热水的压力,减小废水在炉管内的气化率。
3、管式炉法蒸氨与传统蒸氨工艺相比的优缺点:
(1)环保效益:由于管式炉利用煤气加热蒸氨废水在塔内闪蒸形成蒸汽,避免了蒸汽直接蒸氨时蒸汽冷凝废水的产生。采用无蒸汽蒸氨后每小时可为宁钢焦化厂减少污水产生量11.4,t年降低污水产生量约10万t。
(2)直接经济效益:宁钢焦化厂蒸氨处理量按38t/h,蒸汽价格按120元/,t年生产时间按8760h计,每年可减少蒸汽使用量99864,t节省蒸汽消耗1198.4万元,减少蒸氨废水99864,t降低废水处理及外排水费用149.8万元(按照废水处理综合费用为15元t进行计算)。
(3)运行成本费用:年消耗煤气费用约665.76万元(按照950m3/h的煤气耗量,焦炉煤气单价按照0.8元/m3进行计算),增加电耗约35.3万元(90kW循环水泵,按照0.7的利用系数,电费按照0.64元/kWh)。因此,110万t管式炉蒸氨工艺年总经济效益达到了647万元。如果按照设计的220万t焦炭规模,管式炉的能力发挥得更好,其煤气消耗将会进一步降低。
(4)管式炉法与导热油法相比,都是利用煤气加热介质,管式炉法蒸氨节省了利用导热油作为二次换热的介质,降低了多次换热过程中的损失,使用更直接,流程更简单,操作难度更低。(5)操作稳定性:传统的蒸汽法蒸氨,因为蒸汽管网泄漏或检修等诸多原因,蒸氨被迫进行停工,造成操作强度加大,同时因为蒸氨的检修也给后续的酚氰带来生产的不均衡。利用煤气加热蒸氨废水后,稳定性大大加强,异常停工的次数大大减少。
4、结论:蒸氨新工艺比传统工艺少耗蒸汽量11.4t/h,少产生污水11.4t/h;年可节约蒸汽99864,t少产生污水99864t/a;降低能源消耗费用35%以上,节省标准煤4021,t节省了处理费用;污水处理站节省的处理能力用于处理其他工序污水,节省了工程造价;减轻了环境污染,职工操作环境得到改善,初步测算增加效益为647万元/a。对于目前推行低碳经济的时代,管式炉法蒸氨工艺节能效果显著,非常值得推广。
第二篇:变频调速技术在济钢化工厂管式炉余热利用项目中的探索与应用
变频调速技术在济钢化工厂管式炉余热利用项目中的探索与应用
济钢化工厂管式炉余热利用项目中变频调速系统采用变频器和DCS相结合的方式,具有调速精度高、节能等特点。不但满足了生产的需要,同时降低了能耗。
济钢化工厂二系统硫铵干燥工段年产硫铵量在11300~13800t之间,硫铵干燥热源采用传统的的集中式能源供给方式,即取自导热油炉加热后的导热油。为了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建立焦化化产系统的网化分布式能源系统,济钢化工厂试验实施了通过回收粗苯管式加热炉排烟余热,用于硫铵干燥取代原硫铵干燥导热油加热系统的方式,从而达到按需求就地生产并供应能量的高效节能型能源转换供给。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简述:通过风机把粗苯管式炉的高温烟气(~330℃)和空气同时引入到热风转换器,把脱苯塔釜的热贫油打入热风转换器作为补充加热介质。通过热风转换器实现烟气、空气配风、调节、补充加热功能。出热风转换器的混合气体温度约160℃,通过鼓风机加压后送入硫化干燥床对硫铵进行干燥。干燥后的物料在除尘器中与气体分离,可得到成品硫酸铵,净化后的气体(温度大约70℃)经引风机后排空。
系统功能及组成控制方案
为了满足工艺生产的需求,实现混合气体的风量与温度的有效控制,并且能够直观的呈现生产过程中各参数变化的目的,决定采用变频器与DCS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但能实现变频器与管式炉顶的电动调节阀连锁,而且可以实现远程变频调速。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当变频器启动风机运行时,炉顶调节翻板连锁开始关闭,当调节翻板关到位时,限位信号控制电动阀停止动作,高热烟气进入烟道提供热源。反之,当变频器停止时,翻板打开,烟气向上排空。风机输出的风量由变频器调节电机的转速控制。系统中装有远传流量计,可实时监测风量。当风量较大时,实际风量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其中的正差值反馈给变频器,变频器输出控制电机,使电机转速降低,当风量较少时,实际风量也将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信号,其中的负差值反馈给变频器,变频器输出控制电机,使电机转速升高,最终控制风量的满足生产需要。
控制方式的选择
为了实现启动方式的灵活性与可靠性,变频器的启动采用了机旁启动和远程启动两种方式。当选择机旁操作方式时,即在机旁操作箱上,可以直接控制变频器的启停操作;当选择远程操作时,操作人员可以在上位计算机上实现远程自动启停变频器操作。对于风机的速度控制,变频器的控制信号直接来自DCS控制系统。操作人员可以根据生产条件在上位计算机上灵活的选择手动或自动调节风机速度。当选择手动调节时,操作人员可以及时观察调节过程中其他参数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控制生产,从而避免了机旁调速无法及时掌握控制参数的弊端,提高了生产控制的准确度和精细度。当选择自动调节时,即通过DCS系统进行内部PID运算,然后系统将运算结果转换为0-20mA的信号传送给变频器,由变频器输出,从而实现对电机的速度控制,最终达到自动调节生产的目的。
变频器与DCS系统的选择
考虑到硫铵生产的运行周期为每天运行约12h,分三个班次,每个班次或2~3h,或4~5h不等,生产负荷不大,因此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变频器选用一台国产合康75KW变频器即可满足生产要求。变频器采用三线制启动方式,控制模式选择矢量控制。
根据现有的条件,变频器可接入二系统蒸氨DCS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采用的是瑞士ABB公司IndustrialIT分散式控制系统AC
800F。AC
800F控制系统是融传统的DCS和PLC优点于一体的新一代开放式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扩展性能,可以较好的实现对变频器的控制。
上位动态显示主要内容
上位动态显示包括:显示风机的运行状态;显示风机的故障;显示变频器的运行状态;即时弹出变频器的故障状态;变频器给定频率与反馈频率;生产过程中其他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
通过变频器具有调压、调频、稳压、调速等基本功能及特性可知,变频调速技术在本项目的应用,不但能够较好的满足工艺生产的需要,并且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因此在需要调速和间隙性生产的工况下,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第三篇:“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在压疮预防及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 3000(写写帮整理)
“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在压疮预防及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在压疮预防及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符合标准的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5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对比两组患者的胃管留置过程中发生移位和脱出的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胃管移位和脱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管脱出之后,对照组患者有2例发生吻合口瘘,观察组患者未发生吻合口瘘。结论:“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在压疮预防及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工”型鼻贴;活瓣式脸贴;非计划拔管;压疮预防
食管癌手术术后患者需要常规留置胃管,一旦患者发生胃管不通畅或者胃管发生移位、脱出状况会造成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造成患者胃液的滞留和胃扩张膨胀,导致其周围的肺组织受到压迫引发肺不张,同时还会因为胃液重力的牵拉造成患者吻合口张力加大,容易发生吻合口瘘状况[1]。由此可见,对食管癌手术术后胃管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科室进行食管癌切除术后留置胃管的17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在压疮预防及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科符合标准的1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5例,观察组85例。入选标准:患者年龄>18岁;食管癌手术置入胃管患者。排除标准:术后发生吻合口瘘;中途自动退出;死亡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45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7.45±3.12)岁;胃管留置管时间为5~10d,平均留置时间(7.25±1.67)d。观察组患者男性47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6.72±1.34)岁;胃管留置管时间为5~11d,平均留置时间(7.46±1.46)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和胃管留置时间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方式:取0.5cm*1cm医用橡胶胶布粘贴在患者鼻胃管外露刻度处作为标记,同时将长度为60cm的白扁带对折交叉打结之后固定在胶布的上面,随后将白扁带的其中一段从患者耳廓上绕过,绕过后在患者枕部和白扁带的另一端在患者耳前打结固定,最后步骤再外露的胃管13cm处使用医用橡胶胶布将患者的胃管全部缠绕固定在患者的面颊部。观察组患者采取“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工”型鼻贴法:剪出长宽为5cm*6cm的粘结性棉布伸缩胶带,将胶带按照长宽平均折成三份,剪成“工”字形,随后将其贴在患者留置胃管侧的鼻翼,中间的长形需要和患者的胃管平行,环形固定在患者的胃管上。活瓣式脸贴法:4cm*12cm的粘结性棉布伸缩胶带一条,3M的透明敷料一块,长宽为6cm*7cm,长度为17cm的棉株绳。将胶带在中间对折后将其两端的胶带粘贴在透明敷料上,最后将患者鼻部15cm处的外露胃管使用棉株绳固定在穿孔位置。1.3观察指标
有关人员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胃管移位和胃管脱出的状况。胃管出鼻孔处刻度发生改变,但<5cm判断为移位;胃管出鼻孔处刻度发生>10cm的变化判定为胃管脱出。同时还需观察两组患者胃管脱出后吻合口瘘状况的发生状况。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两组患者胃管移位和脱出发生率比较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发生胃管移位11例,发生率为12.94%,发生胃管脱出1例,发生率为1.18%;对照组患者发生胃管移位27例,发生率为
231.76%,发生胃管脱出9例,发生率为10.59%。可见观察组患者胃管移位和脱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胃管移位和脱出发生率比较分析[n(%)]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X2 P值 例数 85 85
胃管移位 27(31.76)11(12.94)10.754 <0.05
胃管脱出 9(10.59)1(1.18)11.063 <0.05 2.2胃管脱出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胃管脱出后,对照组患者有2例发生吻合口瘘,观察组患者未发生吻合口瘘状况。3 讨论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发生食管癌和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全世界每年食管癌患者的数量,约有一半集中在中国,此类人群较多集中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村地区[2]。当前临床中针对食管癌患者的治疗仍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据不完全统计,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37.94%,常见并发症类型包含术后出血、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3]。其中吻合口瘘是患者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其主要发生在患者术后3~8d,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是造成食管癌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实践证实,胃液的滞留产生巨大拉力导致吻合口张力加大是造成吻合口瘘的重要原因[4]。非计划性拔管主要指胃管的意外脱落患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管的现象。一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需要对患者重新置管,但容易对患者造成吻合口瘘和诸多感染。吻合口瘘会导致患者发生脓胸、引起大量能量消耗,继而引发肺部并发症,例如,肺部感染、肺不张等,使患者的肺部功能严重受损,甚至产生呼吸衰竭[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取“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的方式,观察组患者发生胃管移位11例,发生率为12.94%,发生胃管脱出1例,发生率为1.18%;对照组患者发生胃管移位27例,发生率为31.76%,发生胃管脱出9例,发生率为10.59%。可见观察组患者胃管移位和脱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在压疮预防及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胃管移位和脱出的发生率。胃管脱出后,对照组患者有2例发生吻合口瘘,观察组患者未发生吻合口瘘状况。可见,“工”型鼻贴联合活瓣式脸贴固定胃管的方式较为稳定,且能够显著降低胃管脱出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降低了患者再次留置胃管的危险。参考文献:
[1]林少琴,钟就娣,冯曲丽,等.工型鼻贴联合活瓣胃管固定法提高食管癌术后病人舒适度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6(10):40-41.[2]颜丽君.胃管新固定法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更换时间对比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02(05):404-405.[3]郑衬喜,曾晓华,韩琼华.改良式留置胃管固定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15(17):192-194.[4]魏杰梅,季忠香,张传莲.蝶形鼻贴联合桥式脸贴固定方法在脑卒中患者鼻胃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3(09):49-51.[5]孟海静,康俊星.成人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15,05(06):46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