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领军人物——黑龙江省绥滨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殿军

时间:2019-05-13 09: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物——黑龙江省绥滨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殿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科技领军人物——黑龙江省绥滨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殿军》。

第一篇:农业科技领军人物——黑龙江省绥滨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殿军

农业科技的领军人物——王殿军

当你走在绥滨这片广袤无垠的田野上,无论是在早春时节那一栋栋白色的塑料大棚里,还是在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稻田里;无论是在农家的炕头上,还是在旱田的垄台上;无论是在农业专家大院里,还是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里,到处都会感受到浓浓的科技氛围。昔日耕作粗放的农民,如今变成了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农业科技使他们走上了富裕道路,绥滨县“三农”的面貌因此而改变。

这些与绥滨县农业专家王殿军的突出贡献分不开的。一提起王殿君的名字,绥滨县的农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绥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更离不开农业科技领军人物王殿君的突出贡献。他把农业科技推广放在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使科技成了农业增效的“助推器”,农民增收的“催化剂”。

王殿君,男,汉族,53周岁,中共党员,农业推广研究员。现任绥滨县农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兼任县农技推广协会会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长期奋斗在农技推广战线上,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王殿君说:“1982年,我从佳木斯农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原本我可以拥有一份安逸、舒适的工作;然而,我却选择了日里晒、风里走、雨里淋的农技推广生活。因为我深知,农村、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毕业后工作34年,我已连续20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为从有限的黑土地里获取最大限度的增产增收,我活跃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我的足迹踏遍了全县土地的每个沟沟坎坎,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责。”

三十多年如一日,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先后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协助县委县政府实施水田开发战略,使绥滨县一举成为全省百万亩水稻专业县,水田占旱田的比例列全省之首。水田面积由2010年62万亩,亩产360公斤,发展到2015年125万亩,亩产567公斤。亩纯增收453元,125万亩纯增收5.7亿元,被省农委领导和全省各市县惊讶地称为“绥滨奇迹”。绥滨县的科技工作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农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在全省水稻生产会议上省农委领导多次对绥滨的经验做法提出表扬,并要求在全省重点推广。

特别是在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中,更是开辟了绥滨县及鹤岗市的先河。王殿君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上下尽了功夫。他重点扶持的绥滨县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全程指导,扶持绥滨县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无污染的黑龙江水灌溉、肥沃黑土地滋养、北纬47度充足日照等自然优势,选用优质香稻品种,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帮助合作社建立了绿色富硒、有机水稻种植基地。

他对合作社认真实施科技引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合作社技术指导单位,为合作社提出技术应用、生产管理、农作物收获标准。负责对合作社社员进行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扶持,指派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选派10名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对合作社签约的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立了7个绿色水稻基地和1个有机食品基地。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一是设立田间课堂对示范户进行培训,并将培训老师的联系方式公示于众,随时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二是邀请群众身边熟悉的高产典型户开展示范户现身说法,进村演讲,大力宣传高产典型示范户的经验;三是通过现代互联网络、网上授课、在线课程和论坛学习等途径,为农户了解和学习新技术提供便利;四是利用当地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业栽培新技术的宣传。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合作社不仅加入了县农技推广协会,而且还吸收了全县40个村级农技推广核心户为社员。通过采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引进优良品种,开展试验、示范等手段,提高了社员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几年来,共组织召开各种技术培训会18余次,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使社员对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及其标准等认知度加深,提高了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户成员整体素质,增强了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后劲。为准确掌握水稻生育进程,科学判断水稻的长势,全程实行科学管理,并进行定期技术培训,指导种植户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做好记录。对水稻各个生长时期科学合理地进行肥水管理,适时做好防虫、防病等各项工作,防止病虫害发生,使水稻生产发挥最大的潜能稳产、高产,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实现生产过程可监控、可追溯,使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健康。广大社员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单位成本降低,平均亩节约成本120元。

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帮助合作社申请了产品商标,“绥望”牌有机香米和“绥滨大米”富硒香米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并通过国家质量认证中心检验,获得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农业部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合作社种植的水稻生长在黑土地的富硒带上,经国家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验,绥望、绥滨大米的硒含量达到每公斤80-267微克,硒含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被评为中国富硒行业金奖产品,中国十大富硒品牌大米,黑龙江大米十大区域品牌、第二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百种绿特色食品评选活动获奖产品,获得“龙江特产食品”标识,使合作社产品迈进了全国领先行列。5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合作社,如今发展成为一个蜚声全国、令人瞩目的黑龙江省省级示范社、市级龙头企业、集水稻种植、大米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进出口贸易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几年来,王殿君带着合作社是优质农产品,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参加了国内外十多次绿色有机食品展销会、农业科技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一致获得国内外客商的好评,称绥望、绥滨大米是中国最好的大米。

在2011年,在全县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时候,王殿君就敏锐地认识到“互联网+”是未来销售的总趋势。随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全市率先打造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帮助申办官网、建立淘宝网、1号店、微商城等多种网络销售渠道,拉动了“互联网+农业”在绥滨县的发展,他们遵循“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理念,做优势大米,创名优品牌,变“种得好”为“卖得好”。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线上在淘宝网1号店、邮乐网、中燃惠生活、绿色龙江网、佳天国际农商网等14个网站销售;线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哈尔滨等33处大中型城市发展代理商、加盟商,建立旗舰店、体验店,绥滨大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使合作社向外年销售有机大米500余吨,绿色富硒大米10800余吨。有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县推开,为绥滨这块黑土地增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优质农产品使农民快速增收,2015年合作社社员水稻销售价格比周边地区每公斤高出0.6元,社员增收864万元,带动全县稻农增收5000万元以上。

他带领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把绥滨农产品推向全国、全世界的战略目标以打造中国最优质大米为目标,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成为绥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拉动了全县农业经济向优质高效发展。他们即将开发五谷杂粮、山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新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把合作社做强做大。

王殿君致力于优质、轻简农业等科技的发展,重视绥滨县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持的《黑龙江流域有机水稻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提出了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为全省有机水稻发展奠定科技基础,荣获鹤岗市科技进一步1等奖。主持的《水稻旱种水管节水增效配套栽培研究与示范》项目,提出的旱播种、间歇灌溉的栽培技术,省工、节水、节约土地。2015年该项技术已经在我省绥滨县、虎林、建三江等地种植面积45万亩,项目每亩节约人工、育苗等费用共341.44元,45万亩共节约1.53648亿元,纯增效益1.17108亿元,为黑龙江省开辟了增收新通道,达到了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的。

为了把新技术很好地推广到实际生产中,王殿君把完善推广网络,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2008年,他提出“县建科技示范园、乡建科技示范区、村建高产攻关田“的三级平台共建思路,提出了“提升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健全村一级,培育户一级”的四级推广网络,在全省得到推广。2012年牵头成立了绥滨县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有效地解决了村级农技推广队伍断层的问题。他领导协会围绕县政府重点工作,积极开展了“两化”技术服务,水田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科技园区建设、土地规模经营等多项工作,每名会员至少建设一块科技示范田,引导本村农业发展,切实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了新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被省农委称为“绥滨模式”,国务院农业调研组称赞绥滨县为“小县大科技”,其经验作法可以在全国推广。

1996-1999年,推广应用ABT生根粉,使作物的根部病害明显减轻,生长明显改善,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1996-2009年,累计应用面积993万亩,增产粮豆7,425万公斤,增收7,202.25万元,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从1999年开始主持大豆高产攻关,在总结大豆大垅密、平播密、暗垅密、深窄密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大豆区采用45cm双条播栽培技术,对大豆窄行密植播法、品种、密度、肥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四方面的创新,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1999-2007年,绥滨县累计推广112.07万亩,增产大豆3,328.48万公斤,增收7,988.35万元。2004年被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誉为“绥滨栽培模式”,2005年在全省重点推广。全省累计增产大豆37,107.48万公斤,增收85,680.05万元。对我省今后大豆增产增收及指导大豆超高产攻关提供了可操作的栽培模式。

2003年,在水稻旱育稀植插秧栽培的基础上,主持研究和推广水稻钵育垅作摆栽技术,取得了七方面的创新。该技术在全省累计推广超过99.8万亩,亩增产103.5公斤,总增产10,329.3万公斤,累计增收14,461.02万元,该成果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鹤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主持并实施了水稻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其中钵育摆栽、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取得了重大效益。近3年来,仅稻瘟病的防治就做出重要贡献。几年来,该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07.1万亩,增产水稻4,000万公斤,增收5,600万元,减少农药使用量67.2吨,增收节支5,653.76万元。

2005年以来,强力推进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传统小棚育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该项技术向商品化方向转化,提高了全县水稻的育苗水平。2005-2009年,推广水稻工厂化大棚育秧栽培技术1,392万亩,亩增产52公斤,总增效益115.8万元。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提出了理论施肥和经验施肥相结合的一整套施肥体系。提高了全县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达到了以肥防病的效果,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全县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效益3,600万元。

2001-2009年,主持实施了省农业开发科技项目5项。一是绥滨县优质水稻品种繁育及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创造经济效益105万元。二是寒地高淀粉玉米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91.2万元。三是绥滨县2003年高油大豆原种扩繁及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210万元。四是绥滨县绥滨镇中低产田改造示范(水稻基地),创造经济效益98万元。五是绥滨县寒地水稻叶龄指数诊断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创造经济效益58.3万元。

另外,主持的A级绿色食品大豆高蛋白高脂肪品种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鹤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2003两年共计完成101,559亩,增产大豆756.7万公斤,增收2,717.2万元。大豆“暗垅密”机械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高蛋白高脂肪大豆品种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00-2002年共计完成33471.1亩,增产191.93万公斤,增收435.63万元,上述两项目均获鹤岗市科技进步贰等奖。作为水稻新基质旱育苗技术的主持人,2003-2005年累计推广3.2万亩,平均亩增产46.7公斤,亩增收70.05元。此项技术在绥滨和全省推广,仅在绥滨县累计增产稻谷140.1万公斤,增收210.15万元。推广飞机航化防治病虫害,叶面肥喷施增产技术,解决了作物后期机车不能进地连片防治病虫,喷施叶面肥,实现提质增产增收。此项技术增收300万元。

此外,积极创新推广手段,完善为农服务方式。2001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110”服务热线、开办《农事半月谈》电视专栏、编发《绥滨农业信息》、发放农技连心卡、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专家大院、制作电视专题片、编写《绥滨县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绥滨县新型农民培训教材》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方式,这些新方式的实施得到了全县广大农民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和肯定。提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绥滨人都知道,什么“农业

110、一拔就灵”,农业专家QQ群,老百姓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黑龙江日报在头版头条以“绥滨农技推广直通农家”为题,对农技推广协会取得的成绩给予报道。

20年来,他先后主持或参加的2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或推广,多次荣获国家、部(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和推广奖。其中,国家级2项、部级成果奖励4项、省级成果奖励5项、市级成果奖励4项,解决了绥滨县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促进绥滨县乃至全省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年来,王殿君同志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系统地掌握了农学、植保、土化等方面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在这几个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熟悉和了解农业前沿理论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对农业理论进行过创造性的研究,在省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连续多年被鹤岗市委、市政府,绥滨县委、县政府授予模范工作者、为农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4年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授予“中国农技推广联通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获农业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先进个人,同年,被鹤岗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7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自主创新先进个人。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省长特别奖、鹤岗市劳动模范、全省首届“三农”工作突出贡献人物、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自主创新先进个人、鹤岗市农业领军人物、绥滨县农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梯队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农民的认可、农业的连年丰收,使绥滨的农技推广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他一年到头忙碌的身影,时时在全县农村父老乡亲的眼前闪现。当他面对着脱贫致富农民的笑脸,面对着堆积如山的粮食,面对着满载希望生机无限的田野,他那被日光灼黑的脸上露出了无比欣慰的笑容。很多人这么评价他:“专业水平是一流,与农民的感情是一流,工作业绩是一流,严格要求自己是一流,干起工作来是最拼命的”。十年前一头黑发的他,由于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工作,长年累月奔波在田间地头和水稻育秧大棚里,风吹雨淋日晒,如今已两鬓斑白,头发也掉得没剩多少。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这是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尽心竭力支撑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殚精竭力累的。他的老伴经常劝他:“都年过半百的人了,快退休了,何必还这样拼命工作。”他回答说:“这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也是我的梦想,无论多么操心费力,我也一定要实现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那种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鼓舞着全县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全体员工们继续顽强拼搏,向着更高的目标勇敢攀登。

第二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先进事迹(记)

记XX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XXX ——“黄牛躬耕”三十四载

34年,只是历史长河一瞬间;34年,却是人生漫漫一长路。

1980年参加工作的XX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XXX,默默躬耕在农技推广一线,用34年的执着,奏出一曲‚为了大地的丰收‛动人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黄牛人生‛。

在他脑中,没有周末休息概念

近三年,每年完成部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6个,省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2-3个,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到8.2万亩,亩平增产35公斤以上;共计增产粮食289.8万公斤,增收695.52万元,亩平增收86元,示范区农民人平增收136元。

这一骄人的业绩,哪里来?答案,在XXX的工作日志里。

‚‘周末门开着,晚上灯亮着’是XXX的日常工作生动写照。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汪主任基本上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日,有的只是工作、工作!‛多年来一直分管他的农业局领导动情地说。

XX是茶叶生产大县。2011年12月7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资金高效标准茶园建设项目‛,又重任落肩给XXX。

白天逐块茶园勘察,晚上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写可行性报告、制作PPT,8次易稿,深夜3、4点钟。经过XXX半个月艰苦奋战,XX成为全省12个县(区),成功地挤进了项目‚笼子‛,获得3000万的专项资金,新建茶园3850亩,改选老茶园2.6万亩,年可增效达4600万元。

这就是XXX多年来的工作状态缩影。由于县农技推广中心实际在岗的工作人员仅3人,为提高工作效率,XXX还自学了电脑打字、PPT制作。每一个项目,从申报、考评、验收,前后大小材料得10多个,好几万字,大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小到一项技术工作方案,XXX都是亲历亲为。

‚白天跑田埂搞指导,晚上做总结写材料。‛局主要领导介绍说,每年XXX还围绕产业化建设、结构调整、春耕备耕及抗灾救灾春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及技术指导意见10多份。

在他眼中,工作没有份内份外

‚工作没有份内、份外之分。‛这是XX县农业局全局上下对XXX的共同评价。

据介绍,XXX以一已之力,不仅承担了整个农业系统近70%的项目申报和实施,而且还额外地担起了县直有关单位的项目策划人和实施者。

2011年,国家科技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承担此项工作的XX县科技局,决定依托该县从2008年开始发展的高山蔬菜这一特色产业基地,申报《高山蔬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于是,县科技局负责人便找到了XXX这个‚内行人‛。

‚项目申报成了,都是我们XX的。何况对我们现在的高山蔬菜发展还有推动作用呢。‛XXX没有犹豫,一口答应下来。学习申报要求、下乡实地调研、编写申报材料,XXX处理好手头工作,一头扎了进去。一个多星期后,项目申报材料高质量地‚出炉‛。这年3月,项目终于成功申报,XX的高山蔬菜获得了国家140万元的项目支持。

因工作关系,与县科技局合作联系较多,渐渐地大家都把XXX称为‚科技局的编外人员‛。

类似事,常见不鲜。2012年7月,在县财政局的邀请下,XXX为该局成功申报了‚省级财政科技推广项目‛《高山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获得了省级财政250万元的资金支持。

据统计,近四、五年来,XXX先后无私帮助这些相关单位申报争取项目达15个之多。这些项目中,小的只有10多万元,大的几百万元,XXX没有收过一分钱的额外报酬。

在他手中,每年都有科技“大餐”

4月中旬,正是高山蔬菜科学育苗和大田移栽前关键时期。

‚高山番茄和辣椒种植都要求在海拔800米以上,......‛4月16日,省农科院姚明华博士专程来到XX县板桥镇和薛坪镇南冲村,为山区干部群众送上一堂生动而适用的科技‚大餐‛。

这个镜头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默默无闻的‚牵线人‛——XXX。

2008年,XX县人民政府与湖北省农科院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成立了XX县院县共建专家大院,XXX是首选的XX‚大院‛的科技当家人。在‚专家大院‛这一项目平台的支持下,XX高山蔬菜生产风生水起。据统计,XX高山蔬菜面积从2008年的20多亩扩大到2013年的5500亩,亩平商品产量4479公斤,亩平产值9484元。今年,高山蔬菜面积预计可突破到6700亩。

‚近五年来,汪主任每年至少要牵头申报10个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主持实施6个以上农业科技项目‛,县农业局分管项目工作的领导介绍说。

业绩,数字最能佐证。翻开XXX近三年的工作记录: 每年实施超级稻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21万亩左右,主推广两优香66、Y两优1号、珞优8号和深两优5814品种,集成配套旱育稀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和机械化作业技术等关键技术;

2012—2013年,示范‚籼改粳‛ 10080亩,开展粳稻品种引进试验、粳稻需肥规律研究和粳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技术研究3项;

2011至2013年秋播在全县举办稻茬麦规范化机播技术示范片5个,示范面积1.08万亩。调查统计:亩平增产82.0公斤,亩平节省种子2.9公斤,节省肥料2.7公斤,减少用工0.4个,折资32.5元。亩平净收益442.2元,共为农民增收2197.0万元;

2012年以来,在肖堰镇环云台山水库7个专业村,建设高效标准化茶园1.15万亩。集成推广茶叶‚四机‛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值13967.7万元,比上年增长3000万元;

实施高山蔬菜项目的同时,在城关镇李家院村新建保障型蔬菜基地,基地蔬菜复播面积达到2765亩,年产鲜菜755.2万公斤,实现产值1354万元。

2011年1月,54岁的XXX进入‚改非‛年龄。一直忙碌奔波了30多年,本以为可以从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轻松一下,可组织以‚岗位较特殊、工作不可缺‛为由,又将他留了下来,一干就又是三年。‚只要组织和工作需要,我还会一如继往地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XXX平静地说。当一个人的情感,真正融入那片田野,事业便有了不竭的动力,人生就会闪耀出高尚的亮色。由XXX主持开展的飞虱灾变成因及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高香茶有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先后被省市认定为科技成果,2011年12月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XXX同志主持完成的14项科研项目获省、市、县科技成果奖,先后18年次获国家农业部、省、市、县先进工作者称号。

XX县农业局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日

第三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奉献事业先进事迹材料

从我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到小麦千斤县、小麦标准化生产县、**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这个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鲁北粮仓”美誉的江北农业大县,凝聚着一个24载默默勤耕的农技人员的辛劳与汗水。他就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孙茂真。

1985年,21岁的孙茂真从**省滨州农校中专毕业分配到**县农技站工作。自从那时起,孙茂真围绕全县农业生产的大局,狠抓各项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全力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为“吨粮县”、“小麦千斤县”、“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正是孙茂真无怨无悔的执着,**县粮食生产各项技术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高产稳产。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曾不无感慨地说:“孙茂真的青春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农业,**粮食生产取得的各项成绩是他工作成果的最好展现。”

农技推广工作重点是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技术培训。孙茂真将自己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送到群众的手中。农民朋友打心眼里喜欢这个与他们打了20多年交道的农技员,经常有农民朋友点名要他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疑难问题,不管是刮风下雨、天气冷热、时间早晚,孙茂真都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诊断,提出解决办法。今年4月底的一次倒春寒,使全县小麦遭受到低温冻害。冻害发生后,孙茂真及时搞好调查,并提出喷施叶面肥和提前浇抽穗扬花水等补救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受到群众好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有老孙在,我们粮食生产不用愁。”

24年来,为了大地的丰收,孙茂真在默默耕耘、播种、收获着。他耕耘的是钟情的沃土,播种的是执着的追求,收获的是人生的价值。

第四篇: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保证

我区农技推广体系的问题和建议

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保证,农技推广人员是新技术的接受者、携带者和传播者,是技术推广的主力军。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功能逐渐弱化,严重制约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持续发展。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局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优化农技推广队伍作如下探讨:

一、我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现状

建区前,我区各大农(渔)场实行企业化运作,政企高度合一,农垦经济十分发达,农技队伍体系十分完善,每个农场都有专门的农科所(水科所,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每个农场下设的分场有专门的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线的专门干部,每个生产队有经过专业学历教育的专门抓大农业生产的干部。据统计,仅各农场农科所和各分场的农技推广人员有356人。建区后,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所提出的要求,我区在整个体制转换中对农技体系进行了深度改革。

一是撤并了四个农场的农科所,经过考试、考核等程序,整合建立起了属区农林水利局管理的独立核算的二级机构——区农技推广中心,负责农业科技推广、植保等业务工作,直接管理部级科技示范场1个。区农技推广中心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收支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核定人员编制9人。二是在区农林水利局内设立农机监理站、畜牧股(动检防疫站)、林业股、水利股、农业股等职能股室,主管农业、农机、畜牧、林业、水利等方面的科技推广工作,核定人员编制11人。

三是在4个镇设立农技服务中心和畜牧站、林业站、水机站等职能部门,在大通湖渔场(沙堡洲办事处)设立渔科所,共有农技推广工作人员47人,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由乡镇负担。在2007年初的乡镇改革中,在保证有专人抓各线工作的基础上,各镇合并相关职能,农技推广线只设立农技站和畜牧站,同时设立大通湖渔场农技推广站,共有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工作人员39人。至此,大通湖区区、镇两级共有农技推广人员64人。

二、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技推广网络建设不平衡。尽管我区已形成以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林水利综合服务站为桥梁,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四级一户”推广网络体系,但各乡镇、村推广体系建设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乡镇之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二是乡镇和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差别大,据调查,目前全区还没有村级推广组织、人员,村级推广服务组织力量薄弱,村主干自身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缺乏,不能很好的发挥科技带头的作用,许多实用新技术难以引进和推广。

2、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三权”下放,归口乡镇政府管理,而政府在管理上也只流于形式,大部分农技人员各自为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个个方面:一是个别农技人员搞经营创收,主要以卖农资以主;二是有的的农技人员参与政府的日常事务工作,如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公路建设等,而真正专职从事农技推广事业农技人员很少。个别镇(乡)从事农技推广只有1人,并承担其它业务工作,致使工作创新不够,工作显得被动,农民群众有意见。

3、农技经费严重短缺。农技推广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且呈逐年减少之势,造成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推广手段十分落后。多个乡站没有最基本的试验仪器设备。绝大部分乡站没有自己的“试验示范田”,基本处于“一张嘴,两条腿”的状态。由于农技经费严重短缺有许多工作都无法正常运转,农技推广实际已陷入“无钱打仗”的困境。从而造成了培训学习少、知识更新慢,大部分农技人员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积极性,工作上也是得过且过。

4、乡级推广机构的设臵职能不清,服务功能弱化。从调查情况看,有的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定性比较混乱,同一乡镇不同的农技推广机构中,既有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补贴的,也有自收自支的。同一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农技人员中,有财政全额的、差额的、自收自支的三种工资待遇。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人事分离,形成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的窘况。

5、人员结构不佳已经出现断层。目前全区农技推广系统人才结构突出的问题是队伍老龄化。至2009年止,全市45岁以下的技术干部占总人数的15%左右,45岁及以上的占总人数的 60%以上。

6、机构设臵与上级不对口,资源难开发。根据农业部有关设臵,我区应设臵植保站、土肥、粮油、经作、农技推广、科教、农环、农产品检测中心等业务站室,但由于人员、机构编制少,无法与上级不对接,技术业务任务完成不好,上级资源难开发到不了位。

7、从事农技推广的干部政治待遇低,部分镇(乡)农技干部从事20-30年农技推广,组织人事部门的聘转录指标没有农技干部的事;职称级别待遇最高为中级,而学校都设有高级职称,致使农推人员无奔劲。特别是部分镇(乡)将原农技站的房产变卖以后,部分招聘干部的后顾之忧无法解决。

三、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推广理念。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必须逐步实现“五个转变”:从以“技术为本”逐步转变成“以人为本”;从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发展;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逐步转变为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从以技术为主线,逐步转变为以产品为主线;从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转变为提供生产技术、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等系列服务。

2、创新推广体制。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设臵机构,可采取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跨乡镇设臵区域站,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农技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窗口,技术培训的平台。

3、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科学考评制度,改变年底“算总帐”的传统方法。试行绩效挂钩,重奖实绩突出的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方法,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变对上负责为主为对下负责为主,以对下负责的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特别是要由服务对象——农民评价其工作业绩。

4、创新方式方法。除积极组织示范指导与咨询培训相结合的常规推广外,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参与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培训式(组织专家培训农技员和农民)、带动式(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示范式(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

5、建立保障机制。农技推广经费、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进入财政预算,政治待遇也应有所提高。

6、对口设臵业务站室,开发政府资源。

7、补足人员、机构编制,保证职能服务到位。

下载农业科技领军人物——黑龙江省绥滨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殿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科技领军人物——黑龙江省绥滨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殿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