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途径与措施

时间:2019-05-13 09:5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途径与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途径与措施》。

第一篇:促进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途径与措施

促进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途径与措施

[摘要]针对现阶段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缺乏激励和规范的状态,提出应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提高公民个人参助图书馆事业的意识;创新企业参与理念,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强化和发挥企业、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中的作用。同时强调明确政府在参助图书馆事业中的责任,建立政府扶持和资助机制;图书馆界应建立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以提高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公信力。

[关键词]社会力量 图书馆事业 激励机制 企业 非政府组织 改革开放后,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实践在我国蓬勃发展,出现一些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创办的图书馆。城镇群众自发创办的各类读书社以及农民创办的家庭图书馆等。但由于长时间受“公益事业政府办”思想的影响,国内对于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一直没有形成关注,1996-2008年涉及该主题的文献仅26篇。但近几年,国家从宏观上着力扶持该主题的研究,2006年由张广钦副教授主持的《中国民营图书馆发展与管理的实证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百县馆长论坛”,特别设置了“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分会场;2008年6月,由王子舟教授主持的“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模式”项目,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专项资金资助。

无论是学术会议还是专项资金的重视,均说明当前我国图书馆界开始认识到社会力量是图书馆除政府之外的主要依赖对象,也是图

书馆事业发展必须争取的主要力量;但问题是,整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多侧重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优势等方面,对于参助实践多停留在个别案例的描述,不能涵盖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全部面貌,难以指导社会高效促进、利用社会力量从事图书馆事业。如何调动和促进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和途径来推动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成为当前急需研究、有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提高公民个人参助图书馆事业的意识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不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利益满足,也不纯是为了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是一项需要倾注感情和精力的事业,如果没有创办者的热情参与,没有社会的广泛认同,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只能是一种梦想。而要激发创办者的热情、满足创办者实现自我需要,就必须建立人性化的创办者激励机制。

1.1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激发创办者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因。因此,在设计和制定鼓励政策时一定要把社会需要与创办者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要有效地满足创办者的愿望,最大限度地对创办者进行人文关怀。66岁的退休教师郑瑞贞及其70余岁的丈夫创办的私人图书馆,84岁的老人创办的陈人愿图书馆,身患遗传性白血病且双腿残疾的陈正华创办的爱心桥图书馆等都是弱势群体创办的图书馆,他们在扶助弱势群体的同时本身也需要“扶助”,特别是在精神和情感方面。此外,要关注创办者特长和潜能的发挥,以增强其服务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要为创办者创造学习锻炼和与同行沟通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丰富人生阅历。更重要的是,对办公益图书馆并产生较大社会效益和影响的个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保护他们办馆的积极性。如2004年中国科协、中央文明办联合授予崔文俊“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2005年山西省科协又授予其”全省十佳科普志愿者”称号。让创办者真切体验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情感,强化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1.2社会激励

广泛的社会认同,是激发创办者提供服务活力的基础所在。虽然在较长时间内,还无法实现全体社会成员都广泛参与到资助图书馆建设中来,但至少也应在社会上树立“参助光荣、创办者可敬”的风尚。政府和新闻媒体等机构在这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政府要倡导和营造学习民办图书馆创办者的公益精神和高尚情操的社会氛围,新闻媒体要重点挖掘宣传创办者的感人事迹,弘扬志愿精神和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到参助图书馆事业建设中来。如对赵润明和张艳玲夫妇的新农村图书馆、贵阳市

清镇市暗流乡周光俊创办的耕读书屋以及山西省的杜德建图书馆等利用个人资金创办并免费服务20年以上的私人图书馆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为人们从事公益事业捐助提供学习的榜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捐助的氛围,为公民参与图书馆事业提供舆论支持。创新企业参与理念,强化企业在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中的作用

企业赞助公共事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同时也可以较好地解决图书馆的投资难题。在国际上,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已经成为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大型企业或富豪成立的基金会,以庞大的资金实力,有力地推动了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例如在美国,公共图书馆资金预算一般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二是企业、私人捐赠和赞助,三是在有关基金会、学会等的经营赞助。其中企业和私人的捐赠或赞助往往能达到30%甚至更高水平。

在我国,企业对教育、扶贫等领域的捐赠数量已经十分庞大,但对图书馆的捐赠还没有形成意识和有效机制。目前一些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参与图书馆建设。如由教育部和中国移动共同组织的“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是教育部首次接受的由企业捐资为贫困农村中小学生配备图书的公益慈善项目,于2007年1月8日启动,计划用三年时间为中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的1000所中小学配置图书,建设“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截至目前,我国中西部24个

省份的344所农村中小学已收到了由中国移动通信全额资助、教育部专门组织选购的81.7万余册图书。此外,2007年,21世纪报系携手中国平安,共同推出“中国平安·小桔灯乡村小学图书馆计划”,旨在通过号召广大爱心人士捐赠书籍,在全国6所希望小学建立起6个乡村图书馆,逐步将“小桔灯读书会”培育成为学生的课外组织,实现书本的流动和知识的流动,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栋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平安在发展18周年之际,制定了《2006中国平安企业公民年度报告》,设定了一个完整的企业公民模型。在此理念下,中国平安在社会上展开了一系列的社会公益事件。

中国平安的社会公益活动代表了目前中国很多企业的心声。政府要进一步放宽社会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鼓励各种文化单位、企业及非政府组织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那些对公共文化服务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宣传和表彰,并参照发达国家 的做法,修订或废止现行税前3%的捐赠额免税的限制性政策,规定凡企业对国家允许的公益捐赠一律准予税前扣除,鼓励企业捐赠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发挥其在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中的效用

非政府组织(ngo)属于非营利性质,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主要从事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

不常做”的事,是以私立部门提供公共服务。ngo在西方比较发达,在影响西方公共决策和参与公共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ngo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当时陆续有一些国外基金会或民间组织进入中国,与国内开展合作。但中国的历史上官民二元结构社会积淀了几千年,再加上我国对非政府组织实行严格的双重管理体制,绝大多数ngo连“合法性”都难以维系。按照现行条例,成立一个全国性社团要先找到一个部级单位作为业务主管,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然而,由于政府部门本身的工作任务已经相当繁重,并且涉及到风险,所以很少有政府部门愿意为民众的自发组织“承保”,中国民众自发的ngo很难找到一个业务主管单位,而这些组织又需要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开展活动,因此纷纷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对此采取只要不出大事就不管的无为政策,但这终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事实上,这种模式仍然存在税收负担过重、民政部门对这些组织的管理以及这些组织自身的财务审计与财务公开等许多问题。而且,极少数害群之马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草根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从而影响到我国ngo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已经完成注册的ngo,由于其政府主管部门背景,又缺少监管,缺少透明度,没有竞争,从而导致一些组织的低效率和寻租行为。政府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因此应该把更多的实际操作任务放手给有志于公共服务的ngo,允许个人建立ngo,并且给予严格的监管和适当的培训教育机会,从而使ngo在捐助图书馆事业上发挥更大作用。

2004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国家的公益事业提供了制度与政策基础,有助于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国正在逐步修改社团管理条例,虽然“步子不可能太大”,但也终究是一种转变。更重要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日益增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观念逐步为社会所认同和接受,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内容的志愿精神在中国日益繁荣富强的今天,赢得了广泛赞助和积极响应。随着中国传统性权威的消失,倡导民本的和谐社会政策的出台以及来自普通公民的维权意识和公共参与愿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正通过一系列的ngo在乡村教育、环境保护、基层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开展着广泛而丰富的志愿服务。在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基本结构中,以志愿主义机制运行的ngo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建立政府扶持和资助机制,明确政府在参助图书馆事业中的责任

4.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民间力量创办图书馆是政府投资之外的一种主要支持形式,许多国家都以法律条文和章程制度明确表示倡导和鼓励。《俄罗斯图书馆事业联邦法》第14条规定:国家通过拨款和实行相应的税务政策、信贷政策以及价格政策来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第25条则明确规定:“为了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图书馆物质保障,可以建立国立和非国立的图书馆发展基金会。基金会资金列入图书馆事业

发展计划,用于图书馆活动的协作与协调,以及按基金会章程用于发展其他图书馆活动,发展任何所有制形式的图书馆”。日本、美国也有类似的鼓励社会资助图书馆事业的法律条款。我国部分地区也制定一些有利于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法规、条例,如2002年颁布实施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明确规定“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兴办图书馆或者以捐赠资金、文献资料、设备等形式资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001年通过的《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第五条规定“鼓励和支持农村村组、城市社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室)”。杭州市工商局也在2002年底首次在文化领域敞开创业之门,支持民间以个人独资、合伙制或公司制形式,开办“私人图书馆”。类似的条例和规定都为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提供有力政策支持。按照目前的国际国内趋势,今后将出现更多形式的社会力量捐助图书馆活动和实践,其良性发展还将依赖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和保护。我国应尽快制订《图书馆法》等基本大法,使得图书馆事业的各种工作有法可依,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提供真正的政策支持。4.2政府提供鼓励性的税收政策

世界各国都有对社会力量参助公益事业提供直接资助,或通过减免税形式提供间接资助的措施。如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给民间非营利机构直接资助高达410亿美元,相当于其总收入的35%,而1997年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所得税、财产税和营业税的豁免,以及对各种慈善捐款的减税给予的间接补助达445亿美元。根据匈牙利的有关法律,企业的各种捐款可以抵消部分税款;同时,为了保证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法律还规定同一个企业的捐款不能投入同一个行业。这样,就保证图书馆也能获得捐款。因此,项目募捐成为匈牙利图书馆最常见的一种资金筹集的途径,从民族文化遗产部对全国性大项目的募捐到各图书馆小项目的募捐已屡见不鲜。我国政府也陆续制定有关用于调控的诸如税收、信贷政策,激励与引导个人、团体向图书馆等公益事业进行捐助。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将社会捐赠纳入法制轨道。2004年颁布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明确了税收优惠原则,加大了税收支持和监管力度。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明确指出,要推动完善慈善税收减免政策,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保护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到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中,详细规定了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内容和范围。根据这个政策,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此外,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以促进慈善捐赠等法律也正在积极酝酿,这些措施和法规都为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提供了政策支

持。建立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提高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公信力

社会力量捐助图书馆是借助私有资源来实现公众利益,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套成熟完善的机制,使社会捐助在有效透明的监督下合理运作和使用。图书馆应设立图书馆建设基金会,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长期从事对向图书馆的捐赠活动的宣传、捐款的管理与使用、赠书的评定等工作,使各项捐赠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对捐款要设专项财务管理,向捐款者公布开支情况;对捐书要建立捐书人登记档案,向捐书者寄发感谢信;对大量捐赠的图书则聘请专家或图书馆读者委员会作出评估意见,对确有价值的图书设专架展示和阅览;用捐款购买的图书也可在扉页上加注,并向捐书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以使读者铭记,使他人效仿等。

目前各基金会图书馆都设立网站,公布捐款和捐书等实时情况,接受捐赠者和广大民众的监督。如键华图书馆设立键华图书馆中心,公开公布键华图书馆中心概况、键华图书馆申请、键华图书馆通讯以及键华图书馆名录等信息,尤其键华图书馆通讯有大量各图书馆的统计资料以及开展的各具特色的活动,这些扎实的活动成果和材料,激励着更多的捐助者参与捐助。天下溪乡村图书馆项目、屈原乡村图书馆博客以及微笑图书室、美国科技教育协会乡村学校图书室等都有固定的平台接受捐助者监督,不断强化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持续得到社会捐助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篇: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把握好三个方向。一方面是认真研究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我国加入WTO后,我们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是把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取向。要把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更要依靠科技,打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占领技术的制高点,1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是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根据环境条件、产业性质、龙头企业及农户的特点进行深入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由初创阶段向积极发展阶段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提

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忌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乡镇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是鼓励和培育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力,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各个乡镇各有优势,各不相同。但共同的都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无论是工业型的乡镇,或者是农业种植型的乡镇、养殖型的乡镇,还是蔬菜栽培型的乡镇,都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因而,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村企业的加快发展,拉动了农业产业化,推进了农村工业化,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不但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问题,而且使他们有了可观的工资收入,关键是促进了农民收入来源的多途径增长和快速增长。

二是要推动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

技术含量,市场潜力较大,立足当地资源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拉动农业生产,延长产业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可以鼓励农村中的优秀分子和有胆略的优秀商人进入农业,形成城乡资源的“大对流、大融通”。这样,通过一人牵头创办企业,至少可以带动十几个、几十个农民脱离农业,从而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是要把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带动全局发展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因此,各地应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问题,抓紧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道路。

四是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必须加大投入。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农业发展和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主要从放宽准入、融通资金方面。重点在乡镇,就要依靠乡镇党委、政府引导和激励农民创业,为农民构筑创业载体。有工业优势的,可整合资源,建设工业集中区,形成企业集聚效应。有种植业优势的,可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形成发展种植业的规模效应。有水产养殖优势的,可引导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扭转过去“光有组织,没有合作”的现象,形成规模化、合作化的市场效应。

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减负增收

应坚决取消加重农民负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活动,严格规范收费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和纠正“三乱”,为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对贫困、受灾地区,应无偿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环境。

二是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实质上减轻农民负担。我们应该看到,各个村还要完成上级布臵的报刊款、村级各项事业款等,仅报刊款有的地方每个村平均达几千元。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村集体来说,只能向农民摊派。这些都无疑加重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是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兴节俭之风,反对铺张浪费。我们在强调各级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引导农民自我减负。目前,一个普通农户为儿子娶媳妇儿,要花掉10万元左右,而且亲朋好友有红白事还要送礼二百元左右。这对于本就贫困的农民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因此,加大移风易俗工作的力度,提倡婚丧事简办,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政府和有关方面应当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扎扎实实按农民需求解决农民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一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

二是注重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农民增收,已经从前几年的减免增收转到现在的收益增收,“多予、少取、放活”,现在的重点应该是“放活”了。结合全市农村发展的情况,为了加快农民增收,应该怎样放活呢?首先,应该从土地经营方式上放活。农村的现行状况是“家家有田”,但是我们要打破“家家种田”的局面,大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签订合同,让种田能手“租赁承包”大面积土地,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让更多的劳力从事二、三产业,也就是常说的“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其次,应从金融环境上放活。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没有资本是不行的,而靠农民原来种田的收益是无法办到的。城市有许多

方式的抵押贷款,农村也应创新金融扶持方式,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缓解资金困难,相信农民也是讲信用的,他们会利用有限的资金做出更大的事业。

三是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同时,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原有的县乡两级经济职能部门转变为以引导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诸如种子、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提供抗旱、浇地、防治病虫害、收割、运输等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民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要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切实体现对农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特别是要严格按照《农业法》的有关规定,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切实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与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2013年6月6日

第三篇: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我市经济转型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文章标题: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我市经济转型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进步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为鼓励和保护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律制度,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论

述。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指明了方向。根据我市经济转型的客观发展要求,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推动我市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形成和提高我市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战略要求。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管理体系?熏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开展宣传培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鼓励专利的申请和转化,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制度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促进了我市技术创新和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稳步扎实地推进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一是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目前,全市所辖两县七区、一些事业单位先后成立了独立或合署办公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阜新橡胶集团、阜新市石油工具厂等一批企业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并配备了工作人员,专利管理制度日渐完善。

二是切实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市、县(区)知识产权局紧紧围绕专利法,以鼓励创新为主题,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几年来,组织各类培训、讲座100余次,培训人员1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万多份,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三是鼓励发明创造,推进了全市专利申请量的稳步增长。几年来,我市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从政策方面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专利申请量由2001年的年申请70件增长到2005年年申请260件,呈快速上升趋势。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共申请专利898件。

四是鼓励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政府始终将技术创新和转化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002年,制定并起草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创新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建立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和鼓励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优化本地投资环境等十四个方面对知识产权工作加以全面规范,推动了我市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积极开展专利产业化试点、示范工作,推进专利产业化进程。在国家、省专利产业化试点、示范工作的引导下,我市积极推进专利产业化试点示范工作,目前,我市有阜新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为省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并确定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发展潜力的各类企业为市级专利产业化试点企业。三是加速高质量的专利技术转化,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省专利技术转化扶持资金。几年来,全市32家企业的36个专利项目,共争取到省专利产业化扶持资金700余万元,企业新增产值7亿多元,新增利税近2亿元,培育了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涌现出一批以专利技术创办企业,以专利技术发展企业,以专利技术招商引资的新型企业。四是以“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为契机,充分展示我市专利技术及科技创新成果。自2002年以来,我市专利项目在国际专交会上共荣获25项金奖、6项创新奖。

五是扎实开展知识产权执法行动,打击了知识产权假冒、冒充和侵权行为,有效地抑制了假冒、冒充专利的不法行为,净化了我市专利商品市场。

从总体上看,我市的知识产权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效是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知识产权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今后重点应该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的宣传。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修改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不断提高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使人们了解和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熏自觉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

二、实施企事业单位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在技术创新中,指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专利项目的立项、开发和推广实施,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专利申请量、专利权拥有量和专利保护、实施情况要作为考核和评价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指标。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管理全过程。

三、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及时调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严厉查处技术贸易、商品流通和广告媒体等领域里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技术创新的正常健康发展。

四、加大对专利申请资助和

专利技术转化资金的投入,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将原创性的技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提高我市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开拓创新,从推进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角度,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性,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我市经济转型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动力。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我市经济转型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我市经济转型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下载促进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途径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的途径与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