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

2022-04-07 11:4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1189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89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

1189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5分)

(2)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5分)

(3)能够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5分)

(4)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发展。(5分)

答: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是无偿支付;从接受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财政补贴和相对价格的变动相联系,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因而财政补贴是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交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财政补贴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虽然财政补贴的接受者具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但是一般来说,在财政补贴额度一定的情况下,居民生活价格补贴、家用电器等特定产品补贴等财政补贴,会刺激消费者有效需求,提高其消费能力,进而拉动市场总需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政府财政补贴支出增加,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使经济走向恢复性增长,进入正常循环。

第二,财政补贴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对于企业进行补贴,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进而促进社会总投资的上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财政补贴政策可以改善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进而有利于国家经济转型,促进国家经济科学发展。另外,财政对私人投资补贴还可以克服“挤出效应”。如政府扩大财政建设性支出,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前提下,那么这些支出会引起货币需求量上升,利率就会上升,私人投资的成本就会上升,降低他们的投资动补贴的方式对那些私人的投资者进行补贴,消化他们的一部分融资成本,那么就会增加他们的投资,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顺利发展,最终消除挤出效应。

第三,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相互配合,可有效发挥调控功能,实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当政府定价或管制商品和劳务价格一时难以调整时,可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有效配合,克服价格不合理形成的资源配置扭曲,为价格改革赢得时间,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相互配合的功能,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第四,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世界各国为提高本土产品的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在WTO规范范围内,采用各种财政补贴方式,如低息贷款、提供廉价的运输条件等,支持本国对外贸易发展。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

答:通常来说,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有五个方面:

(1)从应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受债务的规模;(4分)

(2)从偿债能力方面看,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4分)

(3)从政府债务对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总水平;(4分)

(4)从政府债务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有多大的所谓“挤出效应”;(4分)

(5)从政府债务工具是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商品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容纳多少政府债券。(4分)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加强我国公共收费的管理。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法收费,依法理财。

第二,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

第三,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1)存在比较高的失业率;(2)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在此状态下,这种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率有促进作用。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初始状态是:(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2)不存在高失业率;(3)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和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这一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适宜的条件是:(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2)社会总需求不足;(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国际收支赤字。在这种条件下,用松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对付经济衰退,用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

(1)经济过热;(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3)社会失业率低;(4)国际收支出现过多顺差。在此状态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是适宜的,前者可以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后者可用来减少过多的国际收支盈余(通过刺激进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30.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

(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构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4)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场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握着法律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教材有关章节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个人不能或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克服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有根本区别。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政府从宏观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是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切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具体包括:

一、资源配置职能

1.涵义: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2.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1)满足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支出;(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

3.机制和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涵义:是指财政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机制和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三、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职能

1.涵义: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2.机制和手段:(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2)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财政直接投资等;(3)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文教科卫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当前及未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重点。

答: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十三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重点有:

第一,提高政府社会管理领域公共物品供给能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努力缩小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继续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化改革。

第四,积极推进公共物品供给绩效评价,提高供给效率。

第五,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1)存在比较高的失业率;(2)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在此状态下,这种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率有促进作用。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初始状态是:(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

(2)不存在高失业率;(3)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和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这一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适宜的条件是:(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2)社会总需求不足;(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国际收支赤字。在这种条件下,用松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对付经济衰退,用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1)经济过热;(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3)社会失业率低;(4)国际收支出现过多顺差。在此状态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是适宜的,前者可以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后者可用来减少过多的国际收支盈余(通过刺激进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政府从宏观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是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切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

具体包括:

第一,资源配置;

第二,收入分配;

第三,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科斯定理的局限性。

答:科斯定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产权界定方面,有些资源产权的界定有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只有在参与当事人数量很少,交易信息高度透明等情况下,交易成本趋近于零。首先,它的假设条件太苛刻。只有当交易成本为零,才能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结果。而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等于零。其次,即使交易成本为零,现实中也存在西方学者所说的策略性行为。由于存在策略性行为,就不会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那种帕累托理想状态。这种策略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中国也有。比如在城市里拆迁,经常碰到“钉子户”,你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他就是不搬迁。这种行为就是策略性行为。最后,科斯定理忽视了收入分配的效应。这是最重要的理由。科斯定理企图论证的是:不同产权的分配方式不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即:任何产权分配方式都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投资的具体作用。

答:政府公共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第一,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部门,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不愿、无力或不适宜投资,市场机

制难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这就需要政府投资发挥作用,克服市场失灵,通过市场私人投资和政府公共投资的共同调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不同,但作为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方式,在一国的经济中,国有企业往往占据一些关键产业部门,并且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政府公共投资,有利于加强国有经济对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控制。国家通过这些产业的控制,提高其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

第三,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投资的总量扩张或收缩,以及投资结构调整,对经济总量和结构将产生调节效应。政府公共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私人投资规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其二,通过调节政府投资结构,并进而影响私人投资结构,以促使社会投资结构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

答:通常来说,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应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受债务的规模。

第二,从偿债能力方面看,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

第三,从政府债务对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总水平。

第四,从政府债务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有多大的所谓“挤出效应”。

第五,从政府债务工具是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商品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容纳多少政府债券。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答题要点: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其基本思路与措施是:

(1)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

(2)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扩大基层民主,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的途径。

(4)加强政治协商,提高公共选择水平。

以上4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1分。

答: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其基本思路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扩大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一,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

政府经济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纳税人缴纳的税收,财政支出应为纳税人的利益服务,其他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也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民主制度,人大代表代表其选民参加社会事务管理,参与公共选择过程,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是我国公共选择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我国人大制度的现状分析,加强对政府监督的重点有:(1)加强预算编制监督。通过部门预算等预算制度改革,要求所有政府收支一律纳入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有利于人大对政府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督;(2)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即重视对政府预算的日常监督,要求政府向人大及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人大批准的预算任务能够实现;(3)加强预算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完成预算任务或违反预算法律的有关机构和负责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4)加强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监督,减少失误,提高政策效益。

第二,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除立法机关的监督和制衡外,在政府体制内的决策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对政府重大经济决策,建立相应的决策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即政府重大经济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通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尽可能减少政府重大经济决策失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扩大基层民主,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公民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再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扩大基层民主,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途径,成为我国公共选择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1)正确认识政府失灵的普遍性。如没有必要的制约和制衡,政府失灵有可能使其决策偏离了社会公共利益,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2)扩大基层民主,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是我国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精神。(3)扩大基层民主,使社会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政府经济活动有知情权、决策权,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加强政治协商,提高公共选择水平。

在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下,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具有专业人士密集、联系面广、社会影响广泛的特点。在政府经济管理中,加强政治协商,是我国公共选择制度的重要环节。(1)提高政府经济决策的透明度,主动征求各方意见。(2)利用政协组织人才密集的优势,委托其研究政府经济决策的有关重大事项。(3)进步提高政协议案办理质量,重视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意见在政府经济决策中的地位。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题要点:

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3)能够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4)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以上4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1分。

答: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是无偿支付;从接受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财政补贴和相对价格的变动相联系,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因而财政补贴是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交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财政补贴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虽然财政补贴的接受者具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但是一般来说,在财政补贴额度一定的情况下,居民生活价格补贴、家用电器等特定产品补贴等财政补贴,会刺激消费者有效需求,提高其消费能力,进而拉动市场总需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政府财政补贴支出增加,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使经济走向恢复性增长,进入正常循环。

第二,财政补贴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对于企业进行补贴,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进而促进社会总投资的上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财政补贴政策可以改善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进而有利于国家经济转型,促进国家经济科学发展。另外,财政对私人投资补贴还可以克服“挤出效应”。如政府扩大财政建设性支出,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前提下,那么这些支出会引起货币需求量上升,利率就会上升,私人投资的成本就会上升,降低

他们的投资动补贴的方式对那些私人的投资者进行补贴,消化他们的一部分融资成本,那么就会增加他们的投资,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顺利发展,最终消除挤出效应。

第三,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相互配合,可有效发挥调控功能,实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当政府定价或管制商品和劳务价格一时难以调整时,可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有效配合,克服价格不合理形成的资源配置扭曲,为价格改革赢得时间,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相互配合的功能,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第四,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世界各国为提高本土产品的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在WTO规范范围内,采用各种财政补贴方式,如低息贷款、提供廉价的运输条件等,支持本国对外贸易发展。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科斯定理的局限性。

答:科斯定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产权界定方面,有些资源产权的界定有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只有在参与当事人数量很少,交易信息高度透明等情况下,交易成本趋近于零。

首先,它的假设条件太苛刻。只有当交易成本为零,才能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结果。而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等于零。

其次,即使交易成本为零,现实中也存在西方学者所说的策略性行为。由于存在策略性行为,就不会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那种帕累托理想状态。这种策略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中国也有。比如在城市里拆迁,经常碰到“钉子户”,你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他就是不搬迁。这种行为就是策略性行为。

最后,科斯定理忽视了收入分配的效应。这是最重要的理由。科斯定理企图论证的是:不同产权的分配方式不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即:任何产权分配方式都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投资的具体作用。

答:政府公共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第一,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部门,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不愿、无力或不适宜投资,市场机制难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这就需要政府投资发挥作用,克服市场失灵,通过市场私人投资和政府公共投资的共同调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不同,但作为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方式,在一国的经济中,国有企业往往占据一些关键产业部门,并且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政府公共投资,有利于加强国有经济对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控制。国家通过这些产业的控制,提高其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

第三,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投资的总量扩张或收缩,以及投资结构调整,对经济总量和结构将产生调节效应。政府公共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私人投资规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其二,通过调节政府投资结构,并进而影响私人投资结构,以促使社会投资结构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指将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职能相分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直接参与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的管理。政府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政策工具,间接调控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使之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第二,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此两种职能的分离,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专门行使国有产权管理,做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目标服务,而避免政府国有资产职能与一般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即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将所有权的管理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相分离,由不同的部门及职能组织行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益。

第四,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即在中央、省市自治区和设区的市及自治州三级政府中,分别设立国资委,管理本级国有资产,但发生战争、严重自然灾害或者其他重大、紧急情况时,国家可以依法统一调用、处置企业国有资产。

第五,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必须依法取得国有资产收益,拥有资产最终处置权,监督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国有资产经营者必须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责任,在国家授权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面向市场,有效运用国有资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完成各项考核指标,业绩优良的经营者,按合同或有关规定兑现其报酬。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甚至重奖。对业绩不佳,没有完成经营目标,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按规定给予处罚,情节恶劣、损失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保护所有者利益,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同时,要维护生产者即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六,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就是以最小的国有资产投入,在经营中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这是国有资产经营最基本的原则。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债市场的功能。

答:第一,公债市场为政府的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一方面,它使得政府能够通过债券的发行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投资活动和进行公共建设方面的开支;另方面,它又使得债券持有者在必要时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迅速地脱手转让而获利,从而大大增强了债券吸引力。

第二,公债市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资金统一由公债市场实现资金的再分配,通过利益和风险引|导筹资者和投资者,因而使债权债务关系依赖于利益的变化。资金不断流向效率高、经营好的筹资者手中,优胜劣汰,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公债市场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公债市场行情可以了解各种债券及金融状况,债券交易者通过相互转手买卖,可以彼此了解各行业的情况,并可以从债券价格行情中选择投资目标。公债市场是观察金融状况好坏的晴雨表。由于债券交易的需要,交易所有大量专门人员长期从事商情研究和分析,并且经常和各类工商企业直接接触,故能了解各产业各企业的动向。

第四,公债市场还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由于政府债券风险小,投资收益回报稳定,成为投资者青睐的理想对象。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种政策搭配与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试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

答:政府并不完全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指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

第三,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第四,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22.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答: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孺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

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答:目前,各国政府在分析政府支出绩效时,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成本一收益”分析法。

所谓“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成本一收益分析法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但是,在政府支出方面,由于相当多的政府支出的成本与收益都难以准确衡量,甚至有些就压根无法衡量,因此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使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总的来说,在政府支出方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第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与成本收益分析法相比,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表现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一般地,最低费用选择法被运用于政治、国防、文化、卫生等政府公共支出项目。实际上,对使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确定政府支出项目的最佳方案,从技术上看已经没有太大困难,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所有备选方案的确定。因为,这里提出的备选方案应能无差别地实现同一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

第三,公共定价法。

对政府来说,由于其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

(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

以上3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1分。

22.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答:财政补贴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会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起消极影响,因而财政补贴也存在局限性:

第一,财政补贴长期、大量的存在,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由于财政补贴是在价格之外对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进行补偿,就直接掩盖了接受补贴商品的真实成本、价值及其与相关商品的比价关系,如果长期、过度地进行补贴,势必使价格背离价值的状态长期化、固定化、合法化,必将造成不合理价格体系的进一步扭曲,使价格信号失真,不仅不能解决价格不合理引发的各种矛盾,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并造成整个价格体系的紊乱和商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实行价格补贴,意味着价格在低水平上的凝固化。这种不正常的低水平价格对生产和消费都带来消极作用,既会影响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加重供需矛盾。

第二,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大量的企业亏损补贴,使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甚至还可能造成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合法化,这对于准确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十分不利。同时,政府对企业亏损进行补贴,其实质仍是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阻碍着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

第三,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财政补贴反映在政府财政上,不是使财政支出增加,就是使财政收入减少。而过多过滥的财政补贴,会进一步加剧财政收支的矛盾,而且还有可能挤占其他财政支出项目,使财政支出结构恶化。长期、过度的财政补贴,必将使政府财政背上沉重的补贴包袱,影响政府职能的全面实现。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结合实际,举例论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答: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

第一,单一定价法。即根据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

如自来水公司根据每个居民户的用水数量,按每吨水一定价格收取水费,而不再考虑用水限额等问题。

第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

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成本,按其构成可分为资本成本与经营成本。资本成本是该公共设施在建造时的成本,属固定成本;经营成本是指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属变动成本,也就是说,经营成本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二部定价法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公共电话系统的使用者,每个月需缴纳固定数额的月租费,还要根据通话次数收使用费。

第三,高峰负荷定价法。有一部分公共设施在使用时间上是不均衡的,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存在资源配置的拥挤成本问题,而其他时间设施可能不完全充分利用。

对这类设施,在采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在使用高峰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

如对在用电高峰期的电力消耗加收一定费用;对在车流高峰期通过某一高速公路路段的车辆,提高收费标准等。

22.结合实际,举例论述政府外债的功能。

答: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入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独立国家把举借外债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步骤。利用外资、外债成为这些国家弥补建设资金和外汇缺口,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方法,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因素。在当今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用外债和其他外部力量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既属必要,也有可能。任何国家都没有理由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起来,拒绝借用外债。自我闭锁,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延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政府外债这种国家资本流动形式,可以极大地带动商品贸易的输出和发展,是夺取市场份额,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政府外债还直接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战争和战略格局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举借外债进行军事战争就是明证。

第三,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在改革开放当中,中国政府举借外债,在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交通、电力能源和邮电通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试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

答:政府并不能完全解决市场失灵现象。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指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

第三,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第四,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22.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政府的分配政策,最主要的反映在税收政策上。当政府调整收入政策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时,往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加

以实现。只要政府调整其收入分配政策,就必然会引起政府收入规模的变化。

第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物价上升对政府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如下:①当政府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不仅名义增长,而且实际也增长;②当物价上涨率高于政府收入增长率时,政府收入只有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为负增长;③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大体一致时,政府收入虽有名义增长,但实际上是不增不减。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试分析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答: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济政策。

在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政府。而这些政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必然使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符合本集团、阶层的利益。

第二,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住。

取得和掌管国家政权,是各政党议会斗争的主要目标,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要为执政党的这一目的服务。即根据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努力争取选民支持,以取得最大数量的选票,达到连选连任,继续掌握国家政权的目的。

第三,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经济政策。

议会党派斗争中,在维护执政党的利益,追求选票最大化的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反对党对执政党及其政府经济政策的攻击,求得政治上的均衡,政府在经济政策的某些方面,还要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对他们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22.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政府的分配政策,最主要的反映在税收政策上。当政府调整收入政策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时,往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加以实现。只要政府调整其收入分配政策,就必然会引起政府收入规模的变化。

第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物价上升对政府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如下:①当政府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不仅名义增长,而且实际也增长;②当物价上涨率高于政府收入增长率时,政府收入只有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为负增长;③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大体一致时,政府收入虽有名义增长,但实际上是不增不减。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2.结合实际,举例论述政府外债的功能。

答: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人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独立国家把举借外债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步骤。利用外资、外债成为这些国家弥补建设资金和外汇缺口,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方法,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因素。在当今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用外债和其他外部力量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既属必要,也有可能。任何国家都没有理由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起来,拒绝借用外债。自我闭锁,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延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政府外债这种国家资本流动形式,可以极大地带动商品贸易的输出和发展,是夺取市场份额,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政府外债还直接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战争和战略格局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举借外债进行军事战争就是明证。

第三,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在改革开放当中,中国政府举借外债,在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交通、电力能源和邮电通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答:目前,各国政府在分析政府支出绩效时,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成本一收益”分析法。

所谓“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成本一收益分析法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但是,在政府支出方面,由于相当多的政府支出的成本与收益都难以准确衡量,甚至有些就压根无法衡量,因此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使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总的来说,在政府支出方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第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与成本收益分析法相比,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表现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各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一般地,最低费用选择法被运用于政治、国防、文化、卫生等政府公共支出项目。实际上,对使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确定政府支出项目的最佳方案,从技术上看已经没有太大困难,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所有备选方案的确定。因为,这里提出的备选方案应能无差别地实现同一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

第三,公共定价法。

对政府来说,由于其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

22.结合实际,举例论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答: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

第一,单一定价法。即根据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

如自来水公司根据每个居民户的用水数量,按每吨水一定价格收取水费,而不再考虑用水限额等问题。

第二,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成本,按其构成可分为资本成本与经营成本。资本成本是该公共设施在建造时的成本,属固定成本;经营成本是指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属变动成本,也就是说,经营成本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二部定价法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人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公共电话系统的使用者,每个月需缴纳固定数额的月租费,还要根据通话次数收使用费。

第三,高峰负荷定价法。有一部分公共设施在使用时间上是不均衡的,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存在资源配置的拥挤成本问题,而其他时间设施可能不完全充分利用。对这类设施,在采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在使用高峰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

如对在用电高峰期的电力消耗加收一定费用;对在车流高峰期通过某一高速公路路段的车辆,提高收费标准等。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试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

答:政府并不完全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指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

第三,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第四,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22.试分析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答: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济政策。

在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政府。而这些政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必然使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符合本集团、阶层的利益。

第二,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任。

取得和掌管国家政权,是各政党议会斗争的主要目标,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要为执政党的这一目的服务。即根据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努力争取选民支持,以取得最大数量的选票,达到连选连任,继续掌握国家政权的目的。

第三,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经济政策。

议会党派斗争中,在维护执政党的利益,追求选票最大化的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反对党对执政党及其政府经济政策的攻击,求得政治上的均衡,政府在经济政策的某些方面,还要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对他们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论述目前各国政府评价政府支出绩效时的常用方法。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

第一,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相当多的政府支出的成本与收益都难以准确衡量,甚至有些就根本无法衡量,因此成本——收益分析的适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二,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第三,公共定价法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到与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2.论如何防范政府外债风险。

答:政府外债风险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加强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研究,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

第二,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采用固定利率,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可以避免风险,但当下降时又不易得到好处。采用浮动利率,是根据市场的变化确定偿还期的利率水平,风险不易掌握。筹资者在市场经验不足、筹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一般以选择固定利率为好。筹资较为成功的债务国一般是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结合我国实际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

答: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够在促进深化改革和稳定社会.经济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财政补贴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会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起消极影响,因而财政补贴也存在局限性。

第一,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②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③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

相应举例。

第二,财政补贴的局限性:①财政补贴长期、大量的存在,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②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③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相应举例。

22.试论公债发行的方法。

答:公债发行方法是指采用何种方法和形式来推销公债。

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公债发行方法进行分类:

第一,按照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

直接发行法是政府直接向应募者发行公债,中间不经过任何中介机构,政府直接承担组织发行工作,直接承担发行风险的方法。

间接发行法则是政府不直接担当发行业务,而委托给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公债的发行工作。

第二,从公债发行对象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

公募法是指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不指定具体公债发行对象的公债发行方法。它包括直接公募法、间接公募法和公募招标法三种。

非公募法也称私募法,是指不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而是对有些特别的机构发行公债的方法。通常包括银行承受法和特别发行法。

第三,从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市场销售法是指通过证券市场销售公债的方法,银行承受法和公募法等就属于市场销售法。

非市场销售法是指不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公债的方法,这种发行方法具有行政分配的特点,特别发行法、强制招募法、交付法等就属于非市场销售法。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

答: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

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的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点解决起来都有一定困难。

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22.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第二,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第三,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第四,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理论联系实际,试述政府经济活动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第一,公平。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个人,都有不同的公平观。一般指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成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称之为效率低。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又具有一定替代关系。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

第三,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还有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等。

22.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包括: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即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

抑制通货膨胀。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政策政策和紧缩性和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试述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

第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

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

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

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理论联系实际,试述政府经济活动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第一,公平。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个人,都有不同的公平观。一般指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成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称之为效率低。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又具有一定替代关系。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

带来的冲击。

第三,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还有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等。

2.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包括: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宝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即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

第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2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

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

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

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际,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答: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的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2.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答:税负转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第一,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因税负的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如对价格放开的生活必需品课以重税,由于需求弹性小,即使价格上升消费者也不得不购买,这样纳税人很容易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增加消费者负担;

第二,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假如原来确定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是合理和公平的,但是由于税负转嫁可能改变原定税负的分配格局,抵销税收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或导致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设计税收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趋势,并合理选择税种、税率以及课征范围;

第三,税负转嫁可能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从而破坏了税收的严肃性。所以,税务机关在注意任意转嫁税负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防止纳税人逃税。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政府经济活动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第一,公平。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个人,都有不同的公平观。一般指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成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称之为效率低。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又具有一定替代关系。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

第三,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还有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等。

22.理论联系实际,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种政策搭配与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理论联系实际,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答: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表现在:

第一,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政府在制定、实施有关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时,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不能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立法机关与政府关系、以及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即在制定实施经济政策中,政府未能有效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决策,中央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行为,或者政府未能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关系,以致出现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

第四,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政治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2.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论如何衡量和防范、化解外债风险。

答:政府外债风险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

第二,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

政府化解外债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第一,提前支付债务利息。

第二,进行期权交易。

第三,开展调期业务。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1.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

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

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2.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答: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第一,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第二,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第三,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者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补充论述题:

简述财政补贴的特点。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第二,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第三,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简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答:第一,社会保险是政府兴办的保险,它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而商业保险是企业兴办的,它以盈利为目的;

第二,社会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是强制保险;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原则建立的,不具有强制性,是自愿保险;

第三,社会保险除了被保人交纳的保险费外,还有一部分政府的资助,其保险支出额度与被保险人交纳的费用不存在完全对应的关系,具有社会福利性;而商业保险支出的额度则完全取决于投保人交纳保险费金额的大小,不具有福利性。

7.结合我国实际,举例论述预算外资金的涵义。

答:预算外资金,是与政府预算内资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我国财政制度中,有特定内容。一般来说,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政府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概念包括以下三层涵义:

第一,预算外资金性质,是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分配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对预算内外收支范围进行调整。

第二,预算外资金由有关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组织收入,其他机构不得参与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如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发展和改革(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凭借自身拥有的行政管理职能自行收费。

第三,收取、提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其支出用途和范围只能用于被指定的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不能挪作他用,也不能在预算内外之间进行任意调节。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答:在现阶段,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内容:

第一,规范政府行为,加快政企分开步伐;

第二,建立现代公共事业组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划分财政支出范围;

第四,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五,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第六,推行电子政务,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效率。

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答: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第二,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

第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

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答: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和怀斯曼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皮考克和怀斯曼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试论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答:当前,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财政补贴数额大,已成为政府财政的负担;

第二,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第三,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

第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

试论我国财政补贴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改革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

第二,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调整其规模与项目,优化补贴结构;

第三,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第四,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

试论政府外债风险的防范。

答:政府外债风险的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

第二,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政府化解外债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①提前支付债务利息;②进行期权交易;③开展调期业务。

试述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

答:政府公共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第一,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部门,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不愿、无力或不适宜投资,市场机制难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这就需要政府投资发挥作用,克服市场失灵,通过市场私人投资和政府公共投资的共同调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不同,但作为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方式,在一国的经济中,国有企业往往占据一些关键产业部门,并且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政府公共投资,有利于加强国有经济对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控制。国家通过这些产业的控制,提高其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

第三,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投资的总量扩张或收缩,以及投资结构调整,对经济总量和结构将产生调节效应。政府公共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私人投资规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其二,通过调节政府投资结构,并进而影响私人投资结构,以促使社会投资结构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试述税负转嫁的制约因素。

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第二,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第三,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第四,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答:税负转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第一,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因税负的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如对价格放开的生活必需品课以重税,由于需求弹性小,即使价格上升消费者也不得不购买,这样纳税人很容易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增加消费者负担;

第二,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假如原来确定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是合理和公平的,但是由于税负转嫁可能改变原定税负的分配格局,抵销税收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或导致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设计税收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趋势,并合理选择税种、税率以及课征范围;

第三,税负转嫁可能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从而破坏了税收的严肃性。所以,税务机关在注意任意转嫁税负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防止纳税人逃税。

试述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答:进入90年代以来,与价格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国家对财政补贴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总量较大,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其他财政支出的安排,而且也是财政连年出现赤字的原因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财政补贴规模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仍然偏大,因此,我国还必须努力控制财政补贴的总体规模;

第二,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在我国,财政补贴存在于日常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价格补贴一项,列入政府预算的补贴项目就由二三十项。主要包括用于稳定人民生活的农副产品价格补贴;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农用生产资料补贴;用于人民生活的工业品类补贴等。地方政府在国家统一规定之外,还自行出台了许多补贴项目。在市场经济中,大量财政补贴项目的存在,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也就是说,目前的价格补贴大量存在的现象,使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大幅度偏离价值,而价格信号的失真,又加剧了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供求矛盾。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财政补贴进行地方保护,保护本地的落后产品,导致大量的资源低效配置;

第三,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的亏损补贴,不仅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还包括很多经营性亏损补贴。这造成实际操作中难以区分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因而也就无法对企业形成硬的预算约束,无法迫使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财政的企业亏损补贴明显下降,但地方政府出于维护本地区的就业和稳定等方面的考虑,对经营业绩不佳和亏损的企业仍然采取保护的态度,因此,企业亏损补贴仍然居高不下。且这种补贴本身的随意性很大,存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讨价还价的问题;

第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必须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责的明确划分为前提。但是我国在财政补贴领域中还存在着中央和地方一部分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农副产品补贴,特别是粮食问题。由于对中央和地方在粮食流通方面的实权没有相应的明确界定,粮食产销和补贴责任的落实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粮食丰收、粮食市场暂时供大于求,或者在粮食价格发生波动,以及初现自然灾害,粮食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时,事权和职责不够清晰,就会影响财政补贴责任的落实,进而影响各级政府独立预算的运行。

改革方向:

第一,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从经济的运行机制来看,不需要过多的政府干预,当然也就不需要政府财政补贴这一干预手段过多地使用,干预市场机制的运行。政府在使用财政补贴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时,尽可能地减少对市场机制干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第二,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我国财政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包袱。因此,在改革中应始终坚持缩小财政补贴规模的原则。财政补贴的规模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补贴的需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应当将减少财政补贴规模与调整财政补贴项目、优化补贴结构结合起来,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选择适当时机,取消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项目,特别是企业亏损补贴,健全市场经济必备的补贴,从而优化财政补贴结构;

第三,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具有政策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应当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充分运用财政补贴的这些特点,配合各个阶段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各种经济杠杆或政策工具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必须综合运用各经济杠杆,发挥其合力作用,才能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也才能够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不能寄希望于某一种经济杠杆就能完成对经济的调节,必须使财政补贴与其他经济杠杆配套实施,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有功能和优势,同时还要防止不同经济杠杆之间相互抵销其作用;

第四,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由于我国财政补贴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问题上还存在着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清,使得地方政府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预算;有的财政部门对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管理不严,造成一些单位冒领、挪用财政补贴款项等,致使财政资金流失、使用效益不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加强财政补贴的管理,严格划分各级政府在财政补贴管理上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严格控制财政补贴支出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财政补贴规模,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试述政府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和联系。

答:政府部门的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这两类投资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第一,投资主体和投资能力不同。非政府部门的私人投资,以企业或个人为主体,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进行投资。而政府部门是公共投资的主体,各级政府不仅具有强有力的、无偿性的税收等收入手段,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国家信誉,这就使得政府所进行的公共投资具有广泛而雄厚的资金来源,并能集中性地迅速加以使用,可以进行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大型建设项目,是私人投资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投资效的评价标准不同。一般而言,私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私人投资的价值增值,因此,其投资评价的标准,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出发点是企业或个人的微观利益。而政府公共投资则不同,它所追求的是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以投资项目本身的微观效益为标准。政府可以投资哪些项目本身只有微利,甚至无利可图,但社会效益好且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项目;

第三,投资范围不同。由于各个投资主体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其投资所追求的收益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企业和个人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一般选择投资规模较小,建设周期较短,回收较快的私人产品为投资对象,而政府的公共投资主要用于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而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不愿、无力或不适宜投资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等。

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范围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由大量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产品,从而使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分工并不总是十分明确,还存在着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交叉投资部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发生转变,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条件的变化,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领域也可能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存在这由原来的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私人投资或私人投资转化为公共投资的可能性。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内部资料]

答:第一,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能够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第四,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内部资料]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投资的具体作用。[内部资料]

答:公共投资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公共投资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重要途径。

第二,公共投资是政府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

第三,公共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债市场的功能。[内部资料]

答:公债市场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公债市场为政府的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第二,公债市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第三,公债市场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

第四,公债市场还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内部资料]

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客观要求,以及近年来对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得探索,建立合理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第一,政企分开。

第二,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第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第四,分级所有、分级管理。

第五,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得物质利益关系。

第六,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得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科斯定理的局限性。[内部资料]

答:科斯定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产权界定方面,有些资源产权的界定有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只有在参与当事人数量很少,交易信息度透明等情况下,交易成本趋近于零。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内部资料]

答:通常来说,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应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债务受债务的规模。

第二,从偿债能力方面看,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

第三,从政府债务对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总水平。

第四,从政府债务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有多大的所谓“挤出效应”。

第五,从政府债务工具是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商品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包容多少政府债券。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加强我国公共收费的管理。[内部资料]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法收费,依法理财。

第二,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

第三,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内部资料]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政府从宏观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是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切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

具体包括:第一,资源配置。第二,收入分配。第三,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的基本思路与措施。[内部资料]

答: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其基本思路与措施是:

第一,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

第二,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第三,扩大基层民主,扩展社会公众与政府经济决策的途径。

第四,加强政治协商,提高公共选择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未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重点。[内部资料]

答: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十三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重点有:

第一,提高政府社会管理领域公共物品供给能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努力缩小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继续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化改革。

第四,积极推进公共物品供给绩效评价,提高供给效率。

第五,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现阶段我国政府支出制度存在的主要间题。[内部资料]

答:现阶段我国政府支出制度存在得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

第二,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第三,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第四,政府采购问题较多

第五,政府支出绩效有待提高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内部资料]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第一,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第二,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第三,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第四,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社会公共权力。第五,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下载1189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89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