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练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2021-11-02 16:4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练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练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练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凝 香 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纟由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到任后齐州大治。该篇为曾巩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品味炼字之妙)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品味炼字之妙)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试赏析其中“偷”“看”两个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①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②见范蠡③,参差烟树五湖④东。

注①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宣州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②无因:没有机会,无缘。③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为后代文人所艳羡。④五湖:即太湖。

(赏析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情感的词句,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是如何在诗中表达他的情感的?请结合尾联进行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嘲王历阳①不肯饮酒

李 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②,吾于尔何有。

注①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当时李白在历阳访问。②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陶渊明曾用头巾滤酒,滤后又戴上。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着李白极为鲜明的个性特色,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①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这里指佛家思想。②毒龙: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但面对人迹罕至的云峰,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古木无人径”和“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使得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从而成为其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2)(赏析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赏析炼句之美)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注]

杜 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漂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本诗借景抒情,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2)(鉴赏炼句之美)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 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①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

日色才临仙掌③动,香烟欲傍衮龙④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①尚衣:官名。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这里指皇帝。③仙掌:指形状如扇的仪仗,用以挡风遮日。④衮龙:指皇帝的龙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运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气氛庄严肃穆和皇帝尊贵威严的特点。

B.首联选择“报晓筹”和“进翠云裘”两件事,表明大臣忠于职守,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

C.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从殿外写到殿内,从天子写到大臣,有概括叙述,也有具体描写。

D.尾联中的“佩声”,是以声音代人,暗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2)(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前人评价此诗“气象阔大”“盛丽极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练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参考答案:

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①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所,实为清幽之地。悠游西斋,临风赏月,乐而忘记自身乃一地方“古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②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③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

解析:此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幽”字,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幽”的体现。能从景、人、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即可。

2.参考答案:

一个“偷”字,写出了孩子贪嘴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枣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

解析:“梨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梨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偷”字极有趣味,写出了孩子贪嘴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前面写孩子偷打梨枣,这里写词人观看孩子打枣的情形,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

3.参考答案:

本诗的“诗眼”是“惆怅”(惆怅无因见范蠡)。全诗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尾联用典、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诗中写宣城风物让人流连,但六朝文物已成云烟,因而游于五湖享受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和羡慕的对象。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却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怅然若失。全诗尾联以对一代名臣范蠡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

解析:诗眼是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句,本诗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是尾联的“惆怅”。“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显然,诗人是因为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羡慕的古人范蠡而惆怅不已。本联诗人借用范蠡的典故,表达对这位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享受美景的古人的羡慕。用“参差烟树五湖东”的迷离景象作结,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4.参考答案:

诗歌语言具有极为鲜明的李白的个性色彩。①语言风格豪放。“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多用夸张,说雪花如手掌大,“笑杀陶渊明”等,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了豪放感。②用语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地白”和“风色寒”,都是寻常用语;“一张琴”“五株柳”虽然是用典,也如同随口说出,毫不晦涩。

解析:本诗首联“雪花大如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雪花之大,用语豪放,感染力强。颔联“笑杀陶渊明”也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此来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更见李白的豪放。颈联和尾联中“浪”“虚”“空”三字信手拈来,作者的嘲讽之意和激将之情溢于言表。“地白”“风色寒”“一张琴”“五株柳”等词,用语平常,用典明了,也正是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的体现。

5.(1)B 解析:B项,“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有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环境的幽静,并非打破静谧清幽的气氛。

(2)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解析:从颈联来看,不难断定“诗眼”分别为“咽”“冷”。在赏析时仍要注意从意境入手,分析诗句的句式结构。

6.(1)B 解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2)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表现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体现了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指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诗人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7.(1)C 解析:C项“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错误,原诗并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诗中主要是表现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羁旅漂泊的苦味。

(2)参考答案:

“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能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明亮,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解析:“见羽毛”“数秋毫”,这是借助外物来体现月亮之亮,属于侧面烘托,同时月光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战争平息,国泰民安。末两句,“直”同“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细毛,形容月亮的明亮。本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8.(1)B 解析:B项,“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有误,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

(2)参考答案:

①空间的阔大:从宫门到层层叠叠的宫殿,再到大明宫中的朝拜,最后写到凤池阁官员的忙碌,给人空间上的阔大繁盛之感。②物件的繁盛富丽:人物衣着和宫廷物品、宫殿的华美层叠,皇帝的翠云裘、冕旒、仙掌仪仗、龙袍,万国使节之多、万国衣冠的华丽、凤池官员的玉佩和起草的五彩诏书都给人繁盛华丽之感。③气象的繁盛:本诗依照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的时间顺序写宫门报晓、尚衣进裘、万国朝拜、凤池起诏等内容,展现了君臣司职、上下井然、万方臣服的大唐盛象。

解析:考生要先理解题干中“气象阔大”“盛丽极矣”的意思,回归诗句筛选相关信息,最后分角度、分要点作答。答题格式是“要点+分析”。“阔大”可指空间阔大,可联系“九天阊阖”“万国”“凤池”等词概括。“气象”和“盛”指唐朝风貌,即大唐内外的整体繁盛气象,联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万国衣冠拜冕旒”等内容分析。“丽”可指华丽的色彩和质地,联系“绛”“翠云裘”“九天阊阖”“冕旒”“衮龙”“五色诏”“佩”分析。

下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练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练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